中医启蒙文化课件_第1页
中医启蒙文化课件_第2页
中医启蒙文化课件_第3页
中医启蒙文化课件_第4页
中医启蒙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启蒙文化高平镇中心小学中医启蒙文化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著作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继承和发扬,少年儿童更应当了解国学经典,构建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医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承载着古圣先贤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中医概述中医(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概述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平衡中医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人与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理环境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

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第二节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等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等阴代表事物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等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在人体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4.用于疾病诊断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

色泽晦暗者属阴切诊:脉浮、数、滑、实等属阳

脉沉、迟、涩、虚等属阴闻诊:语声高亢宏亮者属阳

语声低微无力者属阴问诊:喜寒恶热属阳

喜热恶寒属阴4.用于疾病诊断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5.用于疾病治疗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5.用于疾病治疗 补其不足【小结】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中医诊察疾病先别阴阳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小结】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五行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

春东风生青酸

夏南暑长赤苦

长夏中湿化黄甘

秋西燥收白辛

冬北寒藏

黑咸五行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 木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

肝胆目 筋 怒

心小肠舌脉 喜

脾胃口肉 思

肺大肠鼻皮 悲

肾膀胱耳骨 恐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木 肝(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中医启蒙文化课件(2)五行相克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2)五行相克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中医启蒙文化课件(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的诊断4、用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相生确定治疗原则——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是补母、泻子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是抑强、扶弱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三、气血津液学说气、精、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分布于全身各处,供养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是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主要是通过脏腑、经络活动的形式来体现的。而脏腑经络的正常活动,必须依赖气、精、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这些物质本身都存在着新与旧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它们在体内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统一体。中医学关于气、精、血、津液的理论,是前人通过长期观察和反复实践后,逐步形成的。它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三、气血津液学说气、精、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四诊法望诊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闻诊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中医四诊法望诊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问诊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中药、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刮痧等方法。针灸按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古代中医发展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形成了《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古代中医发展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金元以后,出现了中医四大家,他们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的形成。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著名医学家

1.全科医生扁鹊——神医

2.医圣——张仲景

3.外科鼻祖——华佗

4.针灸鼻祖——皇普谧

5.第一位女针灸学家——鲍姑(晋代)

6.药王——孙思邈

7.法医学之父——宋慈(南宋)

8.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9.医学家——李时珍

10.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著名医学家 1.全科医生扁鹊——神医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确立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中医启蒙文化课件甘肃古代中医学成就岐伯远古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今甘肃庆阳县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他和黄帝的对话,后世将他二人称“岐黄”作为对中医的代称。甘肃古代中医学成就岐伯武威汉简医学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医药简牍92枚,其中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医方30余个,所列药物100味,这些医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武威汉简医学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在灵台皇普谧针灸学皇普谧,甘肃灵台人,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他著有《针灸甲乙经》,该书系统整理了人体穴位,阐明了针灸的操作方法和禁忌。朝鲜、日本将该书列为学习针灸的必修教材。灵台皇普谧针灸学皇普谧,甘肃灵台人,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他著敦煌医学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敦煌医学文献中30多种,1100多个古代医方,涉及临床各科,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牍敦煌医学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敦煌医学文献中3第二节中药常识中药种类有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绝大多数取材于野生植物,故有中草药之称。中药又分为熟药和草药,熟药是经过人工加工炮制而成的,而草药是指采集来未经加工的药用部分。第二节中药常识中药种类有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绝大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第三节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第三节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其辩证是风寒表实常用剂型(制剂)剂型是根据临床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的制剂,中草药剂型很多,并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中草药的剂型日益增多,传统的剂型在质量上、工艺上也有很多改革,现将常用剂型介绍如下:1.汤剂2.散剂3.丸剂4.片剂5.冲剂6.膏剂7.丹剂8.针剂9.酒剂常用剂型(制剂)剂型是根据临床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煎服法1.煎药方法(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3)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先煎、后下、包煎、另炖或另煎····煎服法1.煎药方法服药方法(1)服药次数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酌情增减。(2)服药时间饭前约1小时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3)服药温度以温服为宜。但热证者可冷服;寒证者可热服;发汗药宜趁热顿服,服后加盖衣被,以利发汗;服药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服药。不能口服者,可鼻饲或灌肠。服药方法(1)服药次数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分第四节中医养生中医的穿衣原则首先,穿衣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其次,穿衣要量体裁衣,以舒适得体为宜中医的饮食原则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第四节中医养生中医的穿衣原则《黄帝内经》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所以要劳逸结合,以适度为原则。《黄帝内经》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传统体育锻炼方法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传统体育锻炼方法五禽戏四大雅趣琴棋书画四大雅趣琴常用的身体保健方法眼睛保健牙齿保健颜面保健头发保健耳的保健鼻的保健脚的保健艾灸保健常用的身体保健方法眼睛保健青少年保健方法饮食调摄运动锻炼科学用脑少女青春期保健青少年保健方法饮食调摄

中医启蒙文化高平镇中心小学中医启蒙文化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著作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继承和发扬,少年儿童更应当了解国学经典,构建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医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承载着古圣先贤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中医概述中医(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概述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平衡中医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人与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理环境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

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第二节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等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等阴代表事物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等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在人体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4.用于疾病诊断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

色泽晦暗者属阴切诊:脉浮、数、滑、实等属阳

脉沉、迟、涩、虚等属阴闻诊:语声高亢宏亮者属阳

语声低微无力者属阴问诊:喜寒恶热属阳

喜热恶寒属阴4.用于疾病诊断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5.用于疾病治疗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5.用于疾病治疗 补其不足【小结】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中医诊察疾病先别阴阳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小结】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五行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

春东风生青酸

夏南暑长赤苦

长夏中湿化黄甘

秋西燥收白辛

冬北寒藏

黑咸五行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 木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

肝胆目 筋 怒

心小肠舌脉 喜

脾胃口肉 思

肺大肠鼻皮 悲

肾膀胱耳骨 恐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木 肝(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中医启蒙文化课件(2)五行相克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2)五行相克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中医启蒙文化课件(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的诊断4、用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相生确定治疗原则——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是补母、泻子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是抑强、扶弱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三、气血津液学说气、精、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分布于全身各处,供养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是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主要是通过脏腑、经络活动的形式来体现的。而脏腑经络的正常活动,必须依赖气、精、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这些物质本身都存在着新与旧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它们在体内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统一体。中医学关于气、精、血、津液的理论,是前人通过长期观察和反复实践后,逐步形成的。它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三、气血津液学说气、精、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四诊法望诊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闻诊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中医四诊法望诊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问诊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中药、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刮痧等方法。针灸按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古代中医发展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形成了《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古代中医发展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金元以后,出现了中医四大家,他们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的形成。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著名医学家

1.全科医生扁鹊——神医

2.医圣——张仲景

3.外科鼻祖——华佗

4.针灸鼻祖——皇普谧

5.第一位女针灸学家——鲍姑(晋代)

6.药王——孙思邈

7.法医学之父——宋慈(南宋)

8.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9.医学家——李时珍

10.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著名医学家 1.全科医生扁鹊——神医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确立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中医启蒙文化课件甘肃古代中医学成就岐伯远古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今甘肃庆阳县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他和黄帝的对话,后世将他二人称“岐黄”作为对中医的代称。甘肃古代中医学成就岐伯武威汉简医学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医药简牍92枚,其中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医方30余个,所列药物100味,这些医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武威汉简医学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在灵台皇普谧针灸学皇普谧,甘肃灵台人,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他著有《针灸甲乙经》,该书系统整理了人体穴位,阐明了针灸的操作方法和禁忌。朝鲜、日本将该书列为学习针灸的必修教材。灵台皇普谧针灸学皇普谧,甘肃灵台人,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他著敦煌医学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敦煌医学文献中30多种,1100多个古代医方,涉及临床各科,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牍敦煌医学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敦煌医学文献中3第二节中药常识中药种类有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绝大多数取材于野生植物,故有中草药之称。中药又分为熟药和草药,熟药是经过人工加工炮制而成的,而草药是指采集来未经加工的药用部分。第二节中药常识中药种类有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绝大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