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_第1页
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_第2页
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_第3页
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_第4页
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疟疾流行病学

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流行病学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1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1.疟疾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2.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3.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疟疾的对策与措施。研究的范围和内容2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观察并详细记载所发生的一切→综合归纳→提出假设(假设病因或流行因素)→验证假设。二、流行病学实验主要在现场进行,如实施某项抗疟措施后,观察其效果的方法即被看作是实验的方法。研究方法:

3分布疟疾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也有一定的范围,其界线大致处于北纬60度和南纬40度线之间。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地域不发生疟疾的原因,首先是气候条件的限制,疟疾不能发生在最高气温月份平均温度15.6℃以下地区,南北半球最高气温月平均15.6℃等温线相当于北纬60度和南纬40度线。在疟疾可能分布的这条宽阔带状地域内,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地区也是没有疟疾的。海拔高度又是一个限制条件。海拔1000米以上疟疾就少见了,愈高愈少。分布疟疾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也有一定的范围,其界线大致4临床表现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冷热发作,脾肿大、贫血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症。人类疟疾共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临床表现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5重要性当前,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无论疟原虫的生物学,疟疾的防治对策和疟疾的诊断都需要加强研究工作,但这些方面的工作都与疟疾流行病学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知识对疟疾防治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重要性当前,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无论疟原虫的6第一节流行因素

1880年疟原虫被发现后,19世纪末,本世纪初又进一步证实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于是疟疾如何从人通过媒介按蚊传给另一个人的途径得到阐明,即疟疾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带疟原虫的患者)、传染媒介(按蚊)和易感者(健康人)这三个环节。

第一节流行因素

1880年疟原虫被发现后,19世纪末7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兰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1897年英国医生罗斯在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兰报告里所描述的那种疟原虫;拉弗兰、罗斯分别在1907年、190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兰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8一、传染源

现症疟疾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而具有传染性时都是传染源。一、传染源

现症疟疾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91.配子体

⑴配子体密度配子体率和配子体密度随原虫血症上升而升高。⑵配子体出现的时间配子体出现的时间早晚随虫种而异,间日疟配子体常在无性体血症2-3天后出现,有时甚至可以与无性体同时出现,而恶性疟原虫则在无性体血症之后7-11天出现配子体。⑶配子体成熟时间配子体在末梢血液内存在2-3天后成熟。

1.配子体⑴配子体密度配子体率和配子体密度随原虫血症102.疟原虫的寿命一般认为恶性疟多不超过1年,间日疟平均2年,3日疟平均为3年。2.疟原虫的寿命一般认为恶性疟多不超过1年,113.潜伏期3.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有长短2类,短潜伏期为10-28天,长潜伏期228-443天,恶性疟的潜伏期6-27天,平均11天,三日疟的潜伏期18-35天,平均28天。3.潜伏期3.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有长短2类,短潜伏期为12间日疟不同的地域株

按照潜伏期和复发形式分为三种类型。I型也称热带型,表现为短潜伏期和频繁复发,以溪桑株为代表,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等地;II型也称温带型,表现为短潜伏期和远期复发,以美国的伊丽莎白株为代表;III型也称北欧型,表现为长潜伏期,初发后有一组间歇较短的复发,然后又经一长潜隐期而再次复发,见于苏联和北欧。

间日疟不同的地域株按照潜伏期和复发形式分为三种类型。13过去认为我国间日疟属II型,并已在江苏、辽宁等10多省发现长潜伏期。近年来大量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潜伏期可长可短,似不存在生物学上稳定的长或短的潜伏期虫株。潜伏期的长短与所接种的子孢子量有关,接种量大,表现为短潜伏期,子孢子接种量少,出现潜伏期有长,有的短。从临床流行病学上看,仍然可以有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之分。过去认为我国间日疟属II型,并已在江苏、辽宁等10多省发现长14疟原虫的抗性随着抗疟药的使用,有些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地域株已经表现出一对抗疟药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我国海南岛、云南等地的部分恶性疟已表现出对氯喹的抗性。疟原虫的抗性随着抗疟药的使用,有些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地域株已经15二、传播途径1.经按蚊传播2.输血感染输血性疟疾。3.母婴传播先天性疟疾。4.罕见的情况下,经针头或注射器不洁等均可感染。二、传播途径1.经按蚊传播16传播媒介

全世界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以自然感染子孢子,另外28种在实验条件下对疟原虫敏感。但是,在疟疾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的按蚊只有27种。每个地理区域一般有1种媒介,最多有3-4种按蚊是传疟媒介。在我国,50余种按蚊中较重要的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4种。传播媒介

全世界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以自然感染子孢子,17作为传疟媒介必备条件

a.必须是经常吸人血的;b.寿命必须长于子孢子增殖期;c.必须具有维持传播的种群数量;d.对疟原虫具有敏感性。作为传疟媒介必备条件

a.必须是经常吸人血的;181.叮人习性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性。叮咬频率取决于温度,一般每两天吸血一次完成一个生殖营养周期。嗜血习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趋向性,随不同的蚊种呈现很大的差异,大体分为嗜吸人血和嗜吸动物血,愈是嗜吸人血的按蚊愈可能成为高效的传疟媒介。1.叮人习性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性。19人血指数嗜血习性可通过调查按蚊的人血指数来估计。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一般为0.05左右,但是有的地方,有时可达0.20以上。海南岛微小按蚊的人血指数过去曾达0.80以上,大陆各地微小按蚊的人血指数较低。大约在0.10左右,且呈现愈向北愈低的趋势。人血指数嗜血习性可通过调查按蚊的人血指数来估计。20按蚊吸血的趋向性一般情况下,按蚊吸血的趋向性是比较稳定的,但当按蚊喜好的吸血对象不易获得时,趋性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嗜吸牛血的按蚊,当牛的数量大量减少时,相对增加了吸人血的机会,条件适宜时甚至可引起疟疾暴发流行。

按蚊吸血的趋向性一般情况下,按蚊吸血的趋向性是比较稳定的,但212.种群数量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的按蚊,即使一般情况下不是高效的传疟媒介,有时亦可对流行起重要作用。如中华按蚊在水灾后或其它原因使期数量剧增时,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酿成疟疾暴发流行。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率季节消长相一致,即在密度高峰之后一个月左右出现流行高峰。2.种群数量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的按蚊,即使一般情况下不是高22媒介叮人密度对疟疾传播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了解的媒介密度是每天晚上与人接触的媒介数量。对室内吸血的蚊种来说,媒介叮人密度是容易估计的,但野外吸血的蚊种情况就复杂得多了。由于受时间、地点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调查所得的叮人率波动范围较大,如黄淮平原东部稻田区,1979至1981年期间,7月上旬至9月下旬,以人饵通宵观察,中华按蚊的叮人率为1.5-119.2只/人夜。媒介叮人密度对疟疾传播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了解的媒介密度233.按蚊的寿命在自然界,如在夏季,一雌蚊个体能活2-3周或一个月。但实际上,在自然界,蚊虫因受到时常变化着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寄生物,天敌,多变的气候,杀虫药等),寿命统计较为困难。

按蚊的寿命至少要长于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才能起传播媒介的作用,按蚊的寿命是用种群的每天死亡率或每天存活率来估计的。预期寿命等于死亡率的倒数,或每天存活率的自然对数负值的倒数(1/-1np)。每天存活率愈高或每天死亡率愈低,具有传染性寿命的蚊数也就愈多,愈可能是高效的媒介。3.按蚊的寿命在自然界,如在夏季,一雌蚊个体能活2-3周或一24按蚊寿命若短于孢子增殖期,即使有相当数量的按蚊,亦不起传播作用。如杀虫剂滞留喷洒,现象上看只是减少了按蚊数量,更重要的是在于降低了按蚊的每天存活率。或者说缩短了其寿命,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可达到阻断传播的目的。

按蚊寿命若短于孢子增殖期,即使有相当数量的按蚊,亦不起传播作254.敏感性

自然情况下或实验室条件下,可发现卵囊或子孢子的按蚊是传疟媒介或潜在的媒介。按蚊的敏感性因蚊种不同而有差异,同种按蚊在不同地域或对不同种疟原虫的敏感性也有差别。4.敏感性自然情况下或实验室条件下,可发现卵囊或26按蚊自然感染率的高低除与敏感性有关外,还受嗜血习性、寿命等因素影响,因此人工感染的结果不能作为判定媒介的唯一依据。如20年代,人工感染表明派登按蚊敏感性比中华按蚊高,到50年代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派登按蚊不是传疟媒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中华按蚊人工感染的阳性率虽达50%甚至更高,由于它嗜吸畜血,因而公认不是高效的媒介。按蚊自然感染率的高低除与敏感性有关外,还受嗜血习性、寿命等因27三、人群的易感性

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对人疟原虫一般都是易感的,但儿童的易感性要比成人高、少数遗传素质异常的人,其易感性有明显差异。现已查明,西非一大片地区没有间日疟,部分住在美国或其他地区的黑人,对间日疟亦不易感,推测是与这些黑人属Duffy血型阴性有关。有镰状细胞特征者,(即HBAS,具有异常等位基因者),地中海贫血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等亦不易感染恶性疟或感染后表现的症状轻微。三、人群的易感性

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对28疟疾免疫力在高疟区居住的人群,由于重复感染机会多而产生的免疫力,称带虫免疫(带虫而不发病状态),高疟区人群中有一部分是配子体携带者(表1),这种情况表现为带虫率高于发病率;相反地,在低疟区常为发病率高于带虫率。疟疾免疫力是赖原虫血症而得以维持(带虫免疫),原虫血症上升(重复感染或反复发作)→疟疾免疫力加强;原虫血症消失→对疟疾的免疫力也逐步下降。疟疾免疫力在高疟区居住的人群,由于重复感染机会多而产生的免疫29表1高疟区居民年龄与配子体携带率的关系年龄组检查人数恶性疟(%)间日疟(%)<66-20>2034609173.533.321.911.83.31.1表1高疟区居民年龄与配子体携带率30妊娠期的妇女免疫力较低,对疟疾易感。而母亲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免疫力可能维持6个月。疟疾的免疫有种株的特异性,即对同一种株疟原虫具有免疫力,而对不同种株原虫的再感染无免疫,所以在某些地区常常出现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现象。妊娠期的妇女免疫力较低,对疟疾易感。而母亲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31四、自然因素

气候和地貌的特点决定了人和蚊虫的生态环境。对疟疾传播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气象条件。温度决定了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20-30℃是疟原虫发育最适宜的温度。间日疟孢子在16℃,恶性疟孢子在18℃发育甚慢,当气温高于30℃时孢子发育速度也变慢。根据实验,各种疟原虫在不同温度下,子孢子发育所需的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四、自然因素

气候和地貌的特点决定了人和蚊虫的生态环境。对疟32孢子增殖期计算公式S=C/T-tS=子孢子在蚊体内发育成熟所需的日数T=观察时的平均温度℃t=子孢子发育时所需的最低温度℃C=常数P.f=111PV=105Pm=144T-16T-14.5T-16

间日疟在16-30℃以上,恶性疟和三日疟在18-30℃时,适用上述公式。孢子增殖期计算公式S=C/T-t33温度、湿度、海拔对疟疾传播的影响大多数蚊种幼虫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1-35℃在水温较低时,幼虫发育至羽化时间也相对较长。在海拔过高的地方,由于温度低,亦无疟疾传播。流行区疟疾传播季节的长短,可以通过月平均温度推算。适宜于疟疾传播的平均相对湿度为60%以上。相对湿度低于52%时,蚊虫停止吸血活动。温度、湿度、海拔对疟疾传播的影响大多数蚊种幼虫发育的温度范围34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是复杂的。降雨可因增加地面积水而利于蚊子孳生,大量积水的蒸发可使相对湿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而延长了按蚊的寿命。但是过多的雨量或干旱,可能减少疟疾的传播。在热带地区,疟疾流行程度年与年之间波动的幅度不大,但在一年内发病率的季节性升降受雨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温带地区疟疾传播季节的起止由温度来决定,而雨量则可影响某些年份的流行程度。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是复杂的。降雨可因增35温度决定了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温度决定了疟疾传播的时间分布(传播季节)温度决定了疟疾传播的地区分布雨量可影响按蚊种群数量及寿命(孳生地,相对湿度)雨量可影响某些年份的流行程度温度决定了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36五、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住房条件、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环境卫生情况、医疗保健设施和居民生活习惯等对疟疾流行也有重要影响。疟疾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区流行。五、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住房条件、社会37人类的某些生活和生产活动,如住房周围大量增加坑洼积水,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修筑公路、铁道、兴修农田水利、发展排灌系统等,都可能增加按蚊的孳生地;牲畜数量大量减少,个人缺乏防蚊保护,夏秋露宿户外增加了人蚊接触的机会;医疗保健系统不健全,病人不及时就医,又增加了按蚊感染的机会,这些都可加剧疟疾的传播。使用蚊帐不但保护了健康者,同时也减少了病人或带虫者与按蚊的接触,从而减少了疟疾的传播。人类的某些生活和生产活动,如住房周围大量增加坑洼积水,水稻种38战争、社会动乱、民工的季节性流动、其它原因引起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或人口聚集,往往是疟疾发生暴发流行和蔓延的重要因素。战争、社会动乱、民工的季节性流动、其它原因引起的大规模人口流39第二节流行形式一、地方性流行地方性流行是指疟疾在一个地区经常存在,发病虽有季节性波动,但年度间变动幅度不大。世界卫生组织(1950)已推荐脾肿率作为划分疟疾地方性流行程度的标准(表2)。另外,也有用发病率作为划分疟疾流行强度的指标。第二节流行形式一、地方性流行40表2根据脾肿率划分疟疾地方性流行区疟区分类2-9岁儿童的脾肿率(%)成人脾肿率低疟区中疟区高疟区全疟区0-1011-5051-74≥75--高低表2根据脾肿率划分疟疾地方41疟区分类根据疟区性质,可将疟区分为稳定性和非稳定性两类。稳定性疟区是指季节性波动可以存在,但年与年之间的波动不明显,人群免疫力较高,不易发生暴发流行。非稳定性疟区是指每年的病例数量的变化可以很大,人群免疫力较低,在条件合适时可能发生暴发流行。这两类疟区的主要特征见表3。由表可见,媒介按蚊的生物学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微小按蚊常是稳定性疟区的媒介,而中华按蚊总是非稳定性疟区的媒介。疟区分类根据疟区性质,可将疟区分为稳定性和非稳定性两类。稳定42表3稳定性和非稳定性疟区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特征稳定性疟区1.媒介按蚊嗜吸人血,寿命长或较长2.气湿条件适宜于孢子增殖快速完成利于疟疾每年较长时间甚至终年传播3.媒介按蚊临界密度低,只要每人每40天受到一次叮咬(0.025)即能维持传播4.地方性流行程度高,常为高疟区或全疟区5。主要为恶性疟流行

6.季节对传播影响不大7.居民免疫力高或较高,很少发生暴发流行8.控制和消灭较困难,采用滞留喷洒灭蚊时,要求媒介每天死亡率达40%-50%以上,才能阻断传播非稳定性疟区1.媒介按蚊主要吸动物血,寿命短或较短2.气湿条件不适宜孢子增殖快速完成,仅利于疟疾每年短期或较短期传播3.维持传播的媒介按蚊临界密度高,至少需每人每晚1-10次叮咬4.通常为中低疟区,可有按蚊而无疟疾5.主要为间日疟流行6.季节对传播影响大7.免疫力较低,可能发生暴发流行,且常呈周期性8.通过使用杀虫剂和药物治疗控制,以至消灭不是很困难,按蚊每天死亡率达20%-25%时,即可阻断传播表3稳定性和非稳定性疟区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特43稳定性指数Dacdonald提出以稳定性指数作为区分这两类疟区的定量标准。在稳定性疟区和非稳定性疟区之外,还可以有中间型。按蚊的叮人习性(每天叮人的机率)与预期寿命(平均寿命)的乘积代表媒介存活期叮人的总次数,亦即稳定性指数,其计算式为a/-lnp。稳定性指数范围大约在0.1与10之间(最高为10)。稳定性指数在0.5以下者为非稳定性疟区,在0.5与2.5之间为中间型,在2.5以上者为稳定性疟区。稳定性指数Dacdonald提出以稳定性指数作为区分这两类疟44疟疾发病的季节流行高峰不同的疟区疟疾发病率呈现不同的季节流行高峰。在抗疟之前,同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海南岛和云南,前者的发病高峰月在5、6月份,而后者则在9、10月份。我国间日疟的复发和长潜伏期初发的小峰约在5、6月份,随后由传播季节发生的病例形成的主峰约在8、9月份。所以在间日疟流行区可呈现典型的“双峰型”流行曲线。恶性疟的高峰常常比间日疟的高峰晚一个月出现。疟疾发病的季节流行高峰不同的疟区疟疾发病率呈现不同的季节流行45二、暴发流行疟疾暴发流行是疟疾流行过程中的一种异常形式,其特点是在短时期内疟疾病例迅速增加,可以超出正常年份病例数的好几倍乃至数十倍,凶险型病例也比常年多,疟疾病死率也增高,由于发病人数多,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危害极大。二、暴发流行疟疾暴发流行是疟疾流行过程中的一种异常形式,其46暴发疫情标准发病率较高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以乡(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200例以上(含20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发病不稳定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10万-10/10万):以乡(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50例以上(含5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发病率较低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10万以下):以乡(镇):以乡(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10例以上(含1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暴发疫情标准47周期性暴发流行从历史上看,疟疾暴发流行有的是一次性的,有的在相当时间内呈现周期性地出现,暴发流行总是发生于非稳定性中低度地方性流行区。周期性暴发流行的流行周期为5-20年不等。据文献记载,我国长江流域、湖北宜昌一带,有过周期约10年一次的5次暴发流行。周期性暴发流行从历史上看,疟疾暴发流行有的是一次性的,有的在48疟疾暴发流行分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暴发流行的地区范围大小,疟疾的暴发流行大致可分局部性暴发流行、地区性暴发流行和大流行三种类型。1.疟疾局部性暴发流行的范围比较局限,通常为1个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也可以包括若干个相邻的乡到整片地区,这一类暴发流行最为常见,发生次数最多。2.地区性暴发流行的范围比局部性暴发流行广,一般波及几个县乃至数十个县,所造所的损失也更大。3.疟疾大流行,流行范围更广泛,常常是整个省或几个省同时大流行。事实上,疟疾大流行是由多个地区性流行的片和许多局部暴发流行的点相互联结而成的。疟疾暴发流行分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暴发流行的地区范围49我省疟疾暴发流行情况建国初期,我省各地常出现疟疾的局部暴发流行,虫种以间日疟为主,兼有恶性疟和三日疟。自1963年后,消灭了恶性疟和三日疟。建国后,曾发生2次全省暴发流行,第一次是1954年、1955年两年发生疟疾病例800万人以上,1955年的疟疾病例占全省传染病发病人数的76.1%,第2次流行是1968年至1973年,6年间共发生疟疾病例1987万余人,平均年发病人数在300万例以上。我省疟疾暴发流行情况建国初期,我省各地常出现50疟疾暴发流行的原因综合有关资料,疟疾暴发流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蚊媒的种群数量、寿命、叮人习性等因素的变化。⑴自然灾害或气候异常,1956年河南某地大雨成灾,中华按蚊数量猛增,当年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955年贵州省东南部干旱使河床形成许多大小积水,微小按蚊密度大幅度上升,1931年湖北发生特大水灾后,也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特大洪水后,我省出现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疟疾暴发流行的原因综合有关资料,疟疾暴发流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51⑵旱地改水田和大型水利建设使积水面积增加,湖北省丹江水库自1967年建成后,水稻田大量增加,结果中华按蚊大量增加,致使疟疾传播程度加重,并曾引起1970年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20%左右。⑶由于大牲畜数量减少,按蚊的叮人频率猛增。贵州省睛隆县当牛在村内时,人牛房捕得中华按蚊数分别为34和237只,当牛不在村内时,则人牛房捕蚊数为244和7只,所以有人提出用动物屏障保护人群。⑵旱地改水田和大型水利建设使积水面积增加,湖北省丹江水库自522.传染源的积累2.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主要传疟媒介是能量较小的中华按蚊,因此在较大范围的暴发流行前,多有局部地区疟疾疫情逐年上升,传染源逐渐积累的过程。2.传染源的积累2.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主要传疟媒介是能量较533.人群易感性样高⑴人口流动成批流动人口由高疟区到达低疟区,或无免疫力的人群进入高疟区,如修筑铁路、大型水库、使大批来自各地的民工汇聚在一起。⑵某些社会因素诸如战争、自然灾害导致的居住条件差,营养不良和卫生设施不足,可使局部地区人群易感性增高。⑶在非稳定性疟区,暴发流行之后若干年,人群的免疫力恢复到十分低的水平,又具备重新流行的条件。3.人群易感性样高⑴人口流动成批流动人口由高疟区到达低544.其它⑴外地输入高效媒介,由于外来嗜吸人血,对疟原虫又高度易感的媒介按蚊输入,而引起疟疾暴发流行。⑵疟原虫株遗传性的突变。⑶按蚊易感性的变化等,都可能与疟疾暴发流行有关,这几种情况都是较少见的。总之疟疾的暴发流行可以在非稳定的低、中度疟区中发生,也可在已接近灭疟后期或疟疾已消灭的地方发生,但都可追溯到一定的原因,也是可以防止的。4.其它⑴外地输入高效媒介,由于外来嗜吸人血,对疟原虫又高55三、疟疾消灭后的暴发流行

在消灭疟疾后期或疟疾消灭后若干年后,放松防治措施,仍有可能重新发生局限性甚至较大范围的暴发流行。这种暴发流行与灭疟前暴发流行的不同点就是原发病例很少,甚至由一、二个无症状带虫者传播开来。这少数病例可以是本地残存病例,也可能是从外地引入的传染源。三、疟疾消灭后的暴发流行

在消灭疟疾后期或疟疾消灭后若干年后56若为本地残存的病例,很可能是仍有一定免疫力的带虫者,所以临床没有发作,亦不易查出来。传染源因有免疫力,以致配子体密度一般较低,对按蚊的传染性也不会很高,但可以使一小部分按蚊感染,上述情况,决定了由少数病例的传播而产生的第一批续发病例就不会太多,而第一批续发病例,即使数量不多,却都是没有免疫力的。具有新感染的特征,其末梢血中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大量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配子体,这第一批续发病例就成为导致暴发流行的直接来源。若为本地残存的病例,很可能是仍有一定免疫力的带虫者,所以临床57传播周期(潜伏间隔)这里有个潜伏间隔问题,即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由少数疟疾病例开始传播至出现大量病人都要经历几次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传播周期,称潜伏间隔,即从一个有传染性的原发病例,通过按蚊传播至第二个人末梢血液中出现配子体所需时间。传播周期(潜伏间隔)这里有个潜伏间隔问题,即在无免疫力的人群58这个潜伏间隔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有传染性的配子体,至发育为成熟子孢子,是孢子增殖期,即外潜伏期,在25℃时间日疟原虫的外潜伏期为10天,恶性疟为13天。第二段从子孢子注入人体到末梢血中出现疟原虫,这段是原虫出现前期,间日疟为10天,恶性疟为11天(也称内潜伏期)。第三段为初次原虫血症至出现成熟的配子体(配子体成熟期),这段时间恶性疟为11天,而间日疟一般认为初次出现原虫血症时也同时出现了配子体,这段时间可以不计。

这个潜伏间隔可分为三段:59上述三段时间总和就是潜伏间隔,在恶性疟为35天,间日疟为20天。所以在灭疟后由一、两个输入病例,或当地残存病例及无症状带虫者引起的传播,其第一批续发病例不会太多。如果是间日疟在开始三周内人群中的病例数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因为疟原虫要经过一个潜伏间隔,才发展为新病例。第一批续发病例出现后,第二个潜伏间隔后的病例增长速度可以比较快,如果未加控制,可以形成流行,在混合流行时,发病高峰常常先是间日疟,而后是恶性疟,当然,传播速度的快慢,还取决于与媒介有关的各种因素。

上述三段时间总和就是潜伏间隔,在恶性疟为35天,间日疟为2060疟疾的传播周期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孢子增殖期(外潜伏期)

原虫出现前期(内潜伏期)

配子体成熟期

传播周期(潜伏间隔)10天

10天

0天

20天

13天

11天

11天

35天16天

18-35天,平均28天疟疾的传播周期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孢子增殖期10天13天1661灭疟前如为稳定性高疟区,当疟疾传播被阻断若干年之年,居民免疫力一般已消失,如果有传染原输入,则可能发生暴发流行。灭疟前如为非稳定性中低度疟区,在传播条件适宜时,过去经常发生暴发流行的地方比较容易再次形成暴发流行。而原先只是存在散发病例的地区,只要其它环境条件没有大的变化,即使一时发生较多的病例,也不容易形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灭疟前如为稳定性高疟区,当疟疾传播被阻断若干年之年,居民免疫62我国疟区的划分和当前

疟疾分布的特点我国疟区的划分和当前

疟疾分布的特63疟疾流行态势疟疾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是重要蚊媒传染病。WHO最新估计,疟疾流行于100多个国家。约有22亿人受到威胁。每年有3-5亿人感染。死亡人数达270万,90%在非洲。疟疾流行态势64疟疾是我国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流行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1933年云南省云县疟疾大流行,死3万;1904年修滇越铁路,患疟疾死亡6-7万;1897年重庆疟疾流行,近半人口患疟;1960-1970年代初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大流行,患疟人数1000-2000万;云南海南热带雨林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严重。疟疾是我国重要的传染病之一65按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我国每年至少有3,000万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1%。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有疟疾流行的县(市)达1829个,约占当时县(市)数的70-80%。疟疾发病人数居各种传染病之首。按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我国每年至少有3,000万疟疾患者,病66我国疟疾传播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播期疟原虫种媒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纬25度以南9-12月P.v微小按蚊.6-8月P.f大劣按蚊

P.m中华按蚊北纬25-33度之间6-8月P.v中华按蚊P.f嗜人按蚊北纬33度以北3-6月P.v中华按蚊,米赛按蚊北纬33度西北无疟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疟疾传播特征67西北地区气候高寒干燥,绝大多数不存在疟疾传播条件,属于天然无疟区。新疆之北疆和南疆沿河两岸的沼泽、洼地和水稻区尚有零星间日疟病人,属散发区。传播媒介为米赛按蚊或萨氏按蚊。1980年以来,疟疾年发病率低于0.1/万。伊犁河谷地和南疆一些绿洲水稻种植区,仍有疟疾病人发生。西北地区气候高寒干燥,绝大多数不存在疟疾传播条件,属于天然无68西部地区川南和滇东北地区、黔东南和桂北地区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滇西北地区以昆明按蚊为主要媒介。多数县年发病率1/万-10/万间,少数县高于10/万。间日疟为主。西藏察隅和墨脱两县,发病率较高,媒介待判定。西部地区川南和滇东北地区、黔东南和桂北地区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69西南地区滇西南、滇南、桂西南地区,年发病率在1/万-10/万左右。主要媒介为微小按蚊。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恶性疟原虫对多种抗疟药产生抗性。境外为高疟区,输入传染源机会很多,流行因素复杂。控制疟疾难度较大。西南地区滇西南、滇南、桂西南地区,年发病率在1/万-10/万70中部地区苏豫皖上世纪90年代初阻断了恶性疟传播;苏豫皖鄂的嗜人按蚊区为复合媒介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间日疟发病率下降,但不稳定。山东省已达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多数的小暴发点或局部暴发流行区发现嗜人按蚊。近年疟疾回升与局部暴发不容忽视。中部地区苏豫皖上世纪90年代初阻断了恶性疟传播;71东部地区上海、浙江2省已达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福建省疟疾流行处于较低水平,但流动人口中的疟疾输入传染源较多。东部地区上海、浙江2省已达基本消灭疟疾标准。72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千例)1985-2000年

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千例)1985-2000年73

近3年无论疟疾疫情报告数,还是专家分析的实际疫情都呈上升趋势。近3年无论疟疾疫情报告数,还是专家分析的实际疫74疟疾基线调查和漏报调查海南、云南边境及中部等18省流行;云南边界大批抗药性恶性疟输入;全国发病人数约74万;907个县(市区)数亿人口受威胁。疟疾基线调查和漏报调查75当前疟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剧增导致传染源扩散与积累;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造成媒介按蚊密度增加;恶性疟原虫对药物抗性的产生和扩散;基层卫生保健网松散等。当前疟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剧增导致传染源扩散与积累;76湖北省疟疾流行概况

湖北省疾控中心湖北省疟疾流行概况湖北省疾控中心77概述湖北省是一个非稳定性中低度疟疾流行区[1],以间日疟流行为主,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历史上是全国疟疾流行的重疫区之一。1954、1970年发生过两次全省性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率分别为209.8/万、602.4/万,开展五省疟疾联防后,经过大规模防治,我省疟疾发病逐年下降,到1993年降至0.81/万。但从1994年起,疟疾疫情开始出现反复,局部地区特别是嗜人按蚊疟区出现局部暴发流行,概述湖北省是一个非稳定性中低度疟疾流行区[1],以间日疟流行781.湖北省疟疾流行现状

自五省疟疾联防以来的30年间,全省疟疾流行的总趋势呈现出发病率稳步下降,流行范围缩小,病人逐年向嗜人按蚊疟区连片集中。1974-1983年的第一个十年,疟疾年平均以18%的幅度下降,1984-1993年的第二个十年平均以32%的速度递减,但1994-2003年的第三个十年,疟疾疫情出现不断的波动起伏,疟疾发病人数始终维持在1500-6000之间,难以持续下降。1.湖北省疟疾流行现状

自五省疟疾联防以来的30年间,全省疟791994-2005年疟疾疫情分别为4527例(发病率0.81/万)、5502例(发病率0.97/万)、4151例(发病率0.73/万)、4532例(发病率0.79/万)、3874例(0.66/万)、3464例(0.59/万)、2734例(0.46/万)、1961例(0.33/万)、5341例(0.90/万)、5344例(0.89/万)、2687例(0.45/万)、1518例(0.25/万)。本地病例全部为间日疟,恶性疟全部为输入病例,主要由在国外和我国恶性疟流行区打工人员输入,未发现输入继发病例。疫情报告

1994-2005年疟疾疫情分别为4527例(发病率0.8180

81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82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83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84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85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86疟疾流行病学4-课件87疟疾发病分层

全省82个疫报单位,近十年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县市在70个左右,人口约5236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7%,发病率在1/万以上的县市在12个左右,人口约为72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左右,近十年发病率曾超过万分之一的县市有16个县市,发病率曾超过5/万的县市有7个县市。超过万分之一的县市中除老河口外,全部为嗜人按蚊疟区县市。疟疾发病分层

全省82个疫报单位,近十年发病率在1/万以88疟区分布嗜人按蚊疟区:全省嗜人按蚊疟区18个县市,范围人口1688.55万,占全省人口数的28.41%,平均年发病率1.79/万,占全省病例数的80%以上,嗜人按蚊区内部分县市疫情比较集中,呈现局部暴发流行态势,大致分为三片,曾都、广水、孝昌三县市交界的乡镇为一片,枣阳、襄阳交界的乡镇为一片,宜城、南漳、东宝三县市交界的乡镇为一片[3]。疟区分布嗜人按蚊疟区:全省嗜人按蚊疟区18个县市,范围人89中华按蚊疟区:中华按蚊疟区63个县市,范围人口45268.1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1.59%,平均年发病率为0.15/万,占全省病例的20%以下,总体上来看,中华按蚊疟区呈散在分布,部分县市因传染源管理不善或输入性疟疾导致疫情波动,老河口市2002年疟疾发病144例,比2001年的16例上升8倍,2003年发病419例,比2002年上升1.91倍。中华按蚊疟区:中华按蚊疟区63个县市,范围人口45268.902.湖北省疟疾流行特点自1993年以来,湖北省疟疾发病率均在1/万以下,疫情报告发病人数在1500-6000例之间,疟疾患者主要集中在鄂北和鄂中边缘的丘陵地区,是全省疟疾流行的主体部分[4]。该地区疫情不稳定,波动性大,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这一地区的疟疾病例占全省疟疾病例的80%以上,并且其构成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湖北省疟疾流行特点自1993年以来,湖北省疟疾发病率均在91该地区的特点是嗜人按蚊的分布不断扩大,对有嗜人按蚊的乡镇、村,居室内实施药物室内滞留喷洒和浸帐灭蚊,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居民室内嗜人按蚊的密度也大幅度下降,连续3年灭蚊,密度可降至0,但停止灭蚊后,疟疾发病及嗜人按蚊密度即逐年回升,回升的速度随着停止灭蚊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也是该地区疟疾疫情反复性大,难以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该地区的特点是嗜人按蚊的分布不断扩大,对有嗜人按蚊的乡镇、村92自1985年在宜城欧乐乡发现嗜人按蚊后,其分布范围逐步扩大。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曾发生大流行的汉江平原、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鄂南盆地、鄂西山区及鄂东等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疟媒介的广大地区,疟疾疫情及发病率逐年下降。目前以县市为单位除老河口市外发病率均在1/万以下,其中49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另一个达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是嗜人按蚊疟区的南漳县,但近几年疫情又出现反复,年发病率又超过1/万),自1985年在宜城欧乐乡发现嗜人按蚊后,其分布范围逐步扩大。93我省中华按蚊疟区特点我省中华按蚊疟区特点大多数县市发病数在10例以下,发病率在1/10万以下,为无疟区或低疟区,疫点高度分散,疟疾病灶点孤立,外源性病例较高,少数病例数超过10例的县市多紧邻嗜人按蚊疟区,或为流动人口多、外地民工多的县市,疫情相对稳定,这类地区即使单纯采取现疟病人治疗,疟疾发病也会逐年下降。我省中华按蚊疟区特点我省中华按蚊疟区特点大多数县市发病数94我省嗜人按蚊疟区特点,病例相对集中,疫情极不稳定,常发生局部暴发流行,疟区有逐渐向外扩张的态势,尤其是县际边缘及与外省相邻的地区,常有暴发流行点出现,单纯控制传染源的措施较难控制,在3年以上连续开展灭蚊地区,疫情下降迅速,但随着灭蚊工作的停止,疟防工作放松,发病则逐步增多。我省嗜人按蚊疟区特点,病例相对集中,疫情极不稳定,常发生局部953.讨论

自1974年卫生部组织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以来,在各级党政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下,经过30年来的积极防治,我省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发病数由1973年的1569689人(发病率368.89/万),下降至目前的每年发病数1万人以下(发病率1/万以下),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均降低99%以上,原来的高疟区多数已变为低疟区和无疟区,疟区分布和流行程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讨论

自1974年卫生部组织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96我省属于非稳定间日疟流行区,从近十年的疟疾流行态势分析,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地区,当地居民的疟疾发病率很低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疫点高度分散,但大多数县市仍存在当地传播的原发病例,说明疟疾传播尚未阻断,输入病例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明显高于当地居民,紧邻嗜人按蚊疟区的县市疟疾发病率明显高于远离嗜人按蚊疟区的县市,显示这类地区传染源的输入对疟疾流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省属于非稳定间日疟流行区,从近十年的疟疾流行态势分析,以中97我省嗜人按蚊疟区的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0%以上,平均发病率1.79/万,是中华按蚊疟区的20倍,是目前我省疟防工作的重点,由于嗜人按蚊的传疟能量明显高于中华按蚊[5],这些地区虽然加强了抗疟措施,但发病率仍较高,且下降速度也明显比中华按蚊疟区慢,而且经常出现反复波动,这说明复合媒介地区的疟疾较难控制,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这也是我省近十年来疟疾疫情波动、徘徊的重要原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省嗜人按蚊疟区的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0%以上,平均发病率1.98我省疟疾疫情波动反复的主要因素1.嗜人按蚊疟区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蚊媒密度未降低,灭蚊药品昂贵,基层组织发动工作量大,浸帐灭蚊不易落实;2.流动人口难以管理,低疟区输入病例增多,尤其是恶性疟的输入,对我省疟疾发病和扩散构成严重威胁;3.疫情报告存在不足,漏报、瞒报、不报很常见,造成传染源积累;4.随着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对疟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下降,防治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因此,我省疟疾疫情可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出现反复。我省疟疾疫情波动反复的主要因素1.嗜人按蚊疟区有逐步扩大的趋99防治对策根据我省目前的疟疾流行特点,今后仍要继续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抗疟策略,发热病人血检按照调整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进行整合,在不同疟区设立监测点,进行传染源和媒介监测。在中华按蚊疟区采取传染源监测和及时治疗现症病人为主的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控制输入病例;在嗜人按蚊疟区采取传染源管理和媒介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对策根据我省目前的疟疾流行特点,今后仍要继续执行“因地制100谢谢谢谢101疟疾流行病学

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流行病学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102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1.疟疾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2.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3.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疟疾的对策与措施。研究的范围和内容103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观察并详细记载所发生的一切→综合归纳→提出假设(假设病因或流行因素)→验证假设。二、流行病学实验主要在现场进行,如实施某项抗疟措施后,观察其效果的方法即被看作是实验的方法。研究方法:

104分布疟疾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也有一定的范围,其界线大致处于北纬60度和南纬40度线之间。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地域不发生疟疾的原因,首先是气候条件的限制,疟疾不能发生在最高气温月份平均温度15.6℃以下地区,南北半球最高气温月平均15.6℃等温线相当于北纬60度和南纬40度线。在疟疾可能分布的这条宽阔带状地域内,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地区也是没有疟疾的。海拔高度又是一个限制条件。海拔1000米以上疟疾就少见了,愈高愈少。分布疟疾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也有一定的范围,其界线大致105临床表现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冷热发作,脾肿大、贫血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症。人类疟疾共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临床表现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106重要性当前,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无论疟原虫的生物学,疟疾的防治对策和疟疾的诊断都需要加强研究工作,但这些方面的工作都与疟疾流行病学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知识对疟疾防治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重要性当前,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无论疟原虫的107第一节流行因素

1880年疟原虫被发现后,19世纪末,本世纪初又进一步证实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于是疟疾如何从人通过媒介按蚊传给另一个人的途径得到阐明,即疟疾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带疟原虫的患者)、传染媒介(按蚊)和易感者(健康人)这三个环节。

第一节流行因素

1880年疟原虫被发现后,19世纪末108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兰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1897年英国医生罗斯在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兰报告里所描述的那种疟原虫;拉弗兰、罗斯分别在1907年、190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兰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109一、传染源

现症疟疾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而具有传染性时都是传染源。一、传染源

现症疟疾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1101.配子体

⑴配子体密度配子体率和配子体密度随原虫血症上升而升高。⑵配子体出现的时间配子体出现的时间早晚随虫种而异,间日疟配子体常在无性体血症2-3天后出现,有时甚至可以与无性体同时出现,而恶性疟原虫则在无性体血症之后7-11天出现配子体。⑶配子体成熟时间配子体在末梢血液内存在2-3天后成熟。

1.配子体⑴配子体密度配子体率和配子体密度随原虫血症1112.疟原虫的寿命一般认为恶性疟多不超过1年,间日疟平均2年,3日疟平均为3年。2.疟原虫的寿命一般认为恶性疟多不超过1年,1123.潜伏期3.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有长短2类,短潜伏期为10-28天,长潜伏期228-443天,恶性疟的潜伏期6-27天,平均11天,三日疟的潜伏期18-35天,平均28天。3.潜伏期3.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有长短2类,短潜伏期为113间日疟不同的地域株

按照潜伏期和复发形式分为三种类型。I型也称热带型,表现为短潜伏期和频繁复发,以溪桑株为代表,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等地;II型也称温带型,表现为短潜伏期和远期复发,以美国的伊丽莎白株为代表;III型也称北欧型,表现为长潜伏期,初发后有一组间歇较短的复发,然后又经一长潜隐期而再次复发,见于苏联和北欧。

间日疟不同的地域株按照潜伏期和复发形式分为三种类型。114过去认为我国间日疟属II型,并已在江苏、辽宁等10多省发现长潜伏期。近年来大量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潜伏期可长可短,似不存在生物学上稳定的长或短的潜伏期虫株。潜伏期的长短与所接种的子孢子量有关,接种量大,表现为短潜伏期,子孢子接种量少,出现潜伏期有长,有的短。从临床流行病学上看,仍然可以有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之分。过去认为我国间日疟属II型,并已在江苏、辽宁等10多省发现长115疟原虫的抗性随着抗疟药的使用,有些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地域株已经表现出一对抗疟药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我国海南岛、云南等地的部分恶性疟已表现出对氯喹的抗性。疟原虫的抗性随着抗疟药的使用,有些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地域株已经116二、传播途径1.经按蚊传播2.输血感染输血性疟疾。3.母婴传播先天性疟疾。4.罕见的情况下,经针头或注射器不洁等均可感染。二、传播途径1.经按蚊传播117传播媒介

全世界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以自然感染子孢子,另外28种在实验条件下对疟原虫敏感。但是,在疟疾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的按蚊只有27种。每个地理区域一般有1种媒介,最多有3-4种按蚊是传疟媒介。在我国,50余种按蚊中较重要的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4种。传播媒介

全世界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以自然感染子孢子,118作为传疟媒介必备条件

a.必须是经常吸人血的;b.寿命必须长于子孢子增殖期;c.必须具有维持传播的种群数量;d.对疟原虫具有敏感性。作为传疟媒介必备条件

a.必须是经常吸人血的;1191.叮人习性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性。叮咬频率取决于温度,一般每两天吸血一次完成一个生殖营养周期。嗜血习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趋向性,随不同的蚊种呈现很大的差异,大体分为嗜吸人血和嗜吸动物血,愈是嗜吸人血的按蚊愈可能成为高效的传疟媒介。1.叮人习性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性。120人血指数嗜血习性可通过调查按蚊的人血指数来估计。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一般为0.05左右,但是有的地方,有时可达0.20以上。海南岛微小按蚊的人血指数过去曾达0.80以上,大陆各地微小按蚊的人血指数较低。大约在0.10左右,且呈现愈向北愈低的趋势。人血指数嗜血习性可通过调查按蚊的人血指数来估计。121按蚊吸血的趋向性一般情况下,按蚊吸血的趋向性是比较稳定的,但当按蚊喜好的吸血对象不易获得时,趋性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嗜吸牛血的按蚊,当牛的数量大量减少时,相对增加了吸人血的机会,条件适宜时甚至可引起疟疾暴发流行。

按蚊吸血的趋向性一般情况下,按蚊吸血的趋向性是比较稳定的,但1222.种群数量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的按蚊,即使一般情况下不是高效的传疟媒介,有时亦可对流行起重要作用。如中华按蚊在水灾后或其它原因使期数量剧增时,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酿成疟疾暴发流行。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率季节消长相一致,即在密度高峰之后一个月左右出现流行高峰。2.种群数量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的按蚊,即使一般情况下不是高123媒介叮人密度对疟疾传播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了解的媒介密度是每天晚上与人接触的媒介数量。对室内吸血的蚊种来说,媒介叮人密度是容易估计的,但野外吸血的蚊种情况就复杂得多了。由于受时间、地点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调查所得的叮人率波动范围较大,如黄淮平原东部稻田区,1979至1981年期间,7月上旬至9月下旬,以人饵通宵观察,中华按蚊的叮人率为1.5-119.2只/人夜。媒介叮人密度对疟疾传播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了解的媒介密度1243.按蚊的寿命在自然界,如在夏季,一雌蚊个体能活2-3周或一个月。但实际上,在自然界,蚊虫因受到时常变化着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寄生物,天敌,多变的气候,杀虫药等),寿命统计较为困难。

按蚊的寿命至少要长于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才能起传播媒介的作用,按蚊的寿命是用种群的每天死亡率或每天存活率来估计的。预期寿命等于死亡率的倒数,或每天存活率的自然对数负值的倒数(1/-1np)。每天存活率愈高或每天死亡率愈低,具有传染性寿命的蚊数也就愈多,愈可能是高效的媒介。3.按蚊的寿命在自然界,如在夏季,一雌蚊个体能活2-3周或一125按蚊寿命若短于孢子增殖期,即使有相当数量的按蚊,亦不起传播作用。如杀虫剂滞留喷洒,现象上看只是减少了按蚊数量,更重要的是在于降低了按蚊的每天存活率。或者说缩短了其寿命,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可达到阻断传播的目的。

按蚊寿命若短于孢子增殖期,即使有相当数量的按蚊,亦不起传播作1264.敏感性

自然情况下或实验室条件下,可发现卵囊或子孢子的按蚊是传疟媒介或潜在的媒介。按蚊的敏感性因蚊种不同而有差异,同种按蚊在不同地域或对不同种疟原虫的敏感性也有差别。4.敏感性自然情况下或实验室条件下,可发现卵囊或127按蚊自然感染率的高低除与敏感性有关外,还受嗜血习性、寿命等因素影响,因此人工感染的结果不能作为判定媒介的唯一依据。如20年代,人工感染表明派登按蚊敏感性比中华按蚊高,到50年代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派登按蚊不是传疟媒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中华按蚊人工感染的阳性率虽达50%甚至更高,由于它嗜吸畜血,因而公认不是高效的媒介。按蚊自然感染率的高低除与敏感性有关外,还受嗜血习性、寿命等因128三、人群的易感性

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对人疟原虫一般都是易感的,但儿童的易感性要比成人高、少数遗传素质异常的人,其易感性有明显差异。现已查明,西非一大片地区没有间日疟,部分住在美国或其他地区的黑人,对间日疟亦不易感,推测是与这些黑人属Duffy血型阴性有关。有镰状细胞特征者,(即HBAS,具有异常等位基因者),地中海贫血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等亦不易感染恶性疟或感染后表现的症状轻微。三、人群的易感性

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对129疟疾免疫力在高疟区居住的人群,由于重复感染机会多而产生的免疫力,称带虫免疫(带虫而不发病状态),高疟区人群中有一部分是配子体携带者(表1),这种情况表现为带虫率高于发病率;相反地,在低疟区常为发病率高于带虫率。疟疾免疫力是赖原虫血症而得以维持(带虫免疫),原虫血症上升(重复感染或反复发作)→疟疾免疫力加强;原虫血症消失→对疟疾的免疫力也逐步下降。疟疾免疫力在高疟区居住的人群,由于重复感染机会多而产生的免疫130表1高疟区居民年龄与配子体携带率的关系年龄组检查人数恶性疟(%)间日疟(%)<66-20>2034609173.533.321.911.83.31.1表1高疟区居民年龄与配子体携带率131妊娠期的妇女免疫力较低,对疟疾易感。而母亲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免疫力可能维持6个月。疟疾的免疫有种株的特异性,即对同一种株疟原虫具有免疫力,而对不同种株原虫的再感染无免疫,所以在某些地区常常出现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现象。妊娠期的妇女免疫力较低,对疟疾易感。而母亲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132四、自然因素

气候和地貌的特点决定了人和蚊虫的生态环境。对疟疾传播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气象条件。温度决定了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20-30℃是疟原虫发育最适宜的温度。间日疟孢子在16℃,恶性疟孢子在18℃发育甚慢,当气温高于30℃时孢子发育速度也变慢。根据实验,各种疟原虫在不同温度下,子孢子发育所需的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四、自然因素

气候和地貌的特点决定了人和蚊虫的生态环境。对疟133孢子增殖期计算公式S=C/T-tS=子孢子在蚊体内发育成熟所需的日数T=观察时的平均温度℃t=子孢子发育时所需的最低温度℃C=常数P.f=111PV=105Pm=144T-16T-14.5T-16

间日疟在16-30℃以上,恶性疟和三日疟在18-30℃时,适用上述公式。孢子增殖期计算公式S=C/T-t134温度、湿度、海拔对疟疾传播的影响大多数蚊种幼虫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1-35℃在水温较低时,幼虫发育至羽化时间也相对较长。在海拔过高的地方,由于温度低,亦无疟疾传播。流行区疟疾传播季节的长短,可以通过月平均温度推算。适宜于疟疾传播的平均相对湿度为60%以上。相对湿度低于52%时,蚊虫停止吸血活动。温度、湿度、海拔对疟疾传播的影响大多数蚊种幼虫发育的温度范围135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是复杂的。降雨可因增加地面积水而利于蚊子孳生,大量积水的蒸发可使相对湿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而延长了按蚊的寿命。但是过多的雨量或干旱,可能减少疟疾的传播。在热带地区,疟疾流行程度年与年之间波动的幅度不大,但在一年内发病率的季节性升降受雨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温带地区疟疾传播季节的起止由温度来决定,而雨量则可影响某些年份的流行程度。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是复杂的。降雨可因增136温度决定了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温度决定了疟疾传播的时间分布(传播季节)温度决定了疟疾传播的地区分布雨量可影响按蚊种群数量及寿命(孳生地,相对湿度)雨量可影响某些年份的流行程度温度决定了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137五、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住房条件、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环境卫生情况、医疗保健设施和居民生活习惯等对疟疾流行也有重要影响。疟疾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区流行。五、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住房条件、社会138人类的某些生活和生产活动,如住房周围大量增加坑洼积水,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修筑公路、铁道、兴修农田水利、发展排灌系统等,都可能增加按蚊的孳生地;牲畜数量大量减少,个人缺乏防蚊保护,夏秋露宿户外增加了人蚊接触的机会;医疗保健系统不健全,病人不及时就医,又增加了按蚊感染的机会,这些都可加剧疟疾的传播。使用蚊帐不但保护了健康者,同时也减少了病人或带虫者与按蚊的接触,从而减少了疟疾的传播。人类的某些生活和生产活动,如住房周围大量增加坑洼积水,水稻种139战争、社会动乱、民工的季节性流动、其它原因引起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或人口聚集,往往是疟疾发生暴发流行和蔓延的重要因素。战争、社会动乱、民工的季节性流动、其它原因引起的大规模人口流140第二节流行形式一、地方性流行地方性流行是指疟疾在一个地区经常存在,发病虽有季节性波动,但年度间变动幅度不大。世界卫生组织(1950)已推荐脾肿率作为划分疟疾地方性流行程度的标准(表2)。另外,也有用发病率作为划分疟疾流行强度的指标。第二节流行形式一、地方性流行141表2根据脾肿率划分疟疾地方性流行区疟区分类2-9岁儿童的脾肿率(%)成人脾肿率低疟区中疟区高疟区全疟区0-1011-5051-74≥75--高低表2根据脾肿率划分疟疾地方142疟区分类根据疟区性质,可将疟区分为稳定性和非稳定性两类。稳定性疟区是指季节性波动可以存在,但年与年之间的波动不明显,人群免疫力较高,不易发生暴发流行。非稳定性疟区是指每年的病例数量的变化可以很大,人群免疫力较低,在条件合适时可能发生暴发流行。这两类疟区的主要特征见表3。由表可见,媒介按蚊的生物学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微小按蚊常是稳定性疟区的媒介,而中华按蚊总是非稳定性疟区的媒介。疟区分类根据疟区性质,可将疟区分为稳定性和非稳定性两类。稳定143表3稳定性和非稳定性疟区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特征稳定性疟区1.媒介按蚊嗜吸人血,寿命长或较长2.气湿条件适宜于孢子增殖快速完成利于疟疾每年较长时间甚至终年传播3.媒介按蚊临界密度低,只要每人每40天受到一次叮咬(0.025)即能维持传播4.地方性流行程度高,常为高疟区或全疟区5。主要为恶性疟流行

6.季节对传播影响不大7.居民免疫力高或较高,很少发生暴发流行8.控制和消灭较困难,采用滞留喷洒灭蚊时,要求媒介每天死亡率达40%-50%以上,才能阻断传播非稳定性疟区1.媒介按蚊主要吸动物血,寿命短或较短2.气湿条件不适宜孢子增殖快速完成,仅利于疟疾每年短期或较短期传播3.维持传播的媒介按蚊临界密度高,至少需每人每晚1-10次叮咬4.通常为中低疟区,可有按蚊而无疟疾5.主要为间日疟流行6.季节对传播影响大7.免疫力较低,可能发生暴发流行,且常呈周期性8.通过使用杀虫剂和药物治疗控制,以至消灭不是很困难,按蚊每天死亡率达20%-25%时,即可阻断传播表3稳定性和非稳定性疟区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特144稳定性指数Dacdonald提出以稳定性指数作为区分这两类疟区的定量标准。在稳定性疟区和非稳定性疟区之外,还可以有中间型。按蚊的叮人习性(每天叮人的机率)与预期寿命(平均寿命)的乘积代表媒介存活期叮人的总次数,亦即稳定性指数,其计算式为a/-lnp。稳定性指数范围大约在0.1与10之间(最高为10)。稳定性指数在0.5以下者为非稳定性疟区,在0.5与2.5之间为中间型,在2.5以上者为稳定性疟区。稳定性指数Dacdonald提出以稳定性指数作为区分这两类疟145疟疾发病的季节流行高峰不同的疟区疟疾发病率呈现不同的季节流行高峰。在抗疟之前,同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海南岛和云南,前者的发病高峰月在5、6月份,而后者则在9、10月份。我国间日疟的复发和长潜伏期初发的小峰约在5、6月份,随后由传播季节发生的病例形成的主峰约在8、9月份。所以在间日疟流行区可呈现典型的“双峰型”流行曲线。恶性疟的高峰常常比间日疟的高峰晚一个月出现。疟疾发病的季节流行高峰不同的疟区疟疾发病率呈现不同的季节流行146二、暴发流行疟疾暴发流行是疟疾流行过程中的一种异常形式,其特点是在短时期内疟疾病例迅速增加,可以超出正常年份病例数的好几倍乃至数十倍,凶险型病例也比常年多,疟疾病死率也增高,由于发病人数多,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危害极大。二、暴发流行疟疾暴发流行是疟疾流行过程中的一种异常形式,其147暴发疫情标准发病率较高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以乡(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200例以上(含20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发病不稳定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10万-10/10万):以乡(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50例以上(含5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发病率较低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10万以下):以乡(镇):以乡(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10例以上(含1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暴发疫情标准148周期性暴发流行从历史上看,疟疾暴发流行有的是一次性的,有的在相当时间内呈现周期性地出现,暴发流行总是发生于非稳定性中低度地方性流行区。周期性暴发流行的流行周期为5-20年不等。据文献记载,我国长江流域、湖北宜昌一带,有过周期约10年一次的5次暴发流行。周期性暴发流行从历史上看,疟疾暴发流行有的是一次性的,有的在149疟疾暴发流行分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暴发流行的地区范围大小,疟疾的暴发流行大致可分局部性暴发流行、地区性暴发流行和大流行三种类型。1.疟疾局部性暴发流行的范围比较局限,通常为1个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也可以包括若干个相邻的乡到整片地区,这一类暴发流行最为常见,发生次数最多。2.地区性暴发流行的范围比局部性暴发流行广,一般波及几个县乃至数十个县,所造所的损失也更大。3.疟疾大流行,流行范围更广泛,常常是整个省或几个省同时大流行。事实上,疟疾大流行是由多个地区性流行的片和许多局部暴发流行的点相互联结而成的。疟疾暴发流行分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暴发流行的地区范围150我省疟疾暴发流行情况建国初期,我省各地常出现疟疾的局部暴发流行,虫种以间日疟为主,兼有恶性疟和三日疟。自1963年后,消灭了恶性疟和三日疟。建国后,曾发生2次全省暴发流行,第一次是1954年、1955年两年发生疟疾病例800万人以上,1955年的疟疾病例占全省传染病发病人数的76.1%,第2次流行是1968年至1973年,6年间共发生疟疾病例1987万余人,平均年发病人数在300万例以上。我省疟疾暴发流行情况建国初期,我省各地常出现151疟疾暴发流行的原因综合有关资料,疟疾暴发流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蚊媒的种群数量、寿命、叮人习性等因素的变化。⑴自然灾害或气候异常,1956年河南某地大雨成灾,中华按蚊数量猛增,当年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955年贵州省东南部干旱使河床形成许多大小积水,微小按蚊密度大幅度上升,1931年湖北发生特大水灾后,也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特大洪水后,我省出现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疟疾暴发流行的原因综合有关资料,疟疾暴发流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152⑵旱地改水田和大型水利建设使积水面积增加,湖北省丹江水库自1967年建成后,水稻田大量增加,结果中华按蚊大量增加,致使疟疾传播程度加重,并曾引起1970年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20%左右。⑶由于大牲畜数量减少,按蚊的叮人频率猛增。贵州省睛隆县当牛在村内时,人牛房捕得中华按蚊数分别为34和237只,当牛不在村内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