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法制史论文_第1页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法制史论文_第2页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法制史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法制史论文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青天是一尊堪与希腊女神忒弥斯相提并论的正义之神司法之神。然而,青天窗外无青天,①酷吏传外有酷吏,青天不常有而酷吏常有。更为真实的情况是青天酷吏不常有而贪官污吏常有,贪官污吏不常有而庸官俗吏常有。青天甚至部分酷吏也许能够抗拒势力的催逼,抵制金钱的诱惑,忍耐亲情的煎熬,但是,在庸官俗吏乃至贪官污吏占绝大多数的现实司法场域中,要真正实现司法公正,还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举措作为保障条件。这虽然是当代司法文明的基本要求,却也能够从中国传统司法文明中发现类似智慧。由于人类司法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之一,就是通过司法活动为社会运送正义,这一点古今中外没有本质差异不同,只不过详细的方式与效果不同罢了。②在中国司法文明史上,宋代司法因其别具特色而峭然屹立为一座高峰。③在怎样为社会运送正义的问题上,宋代司法也留下了可圈可点的成就,为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了积极的条件,对此读史习律诸君子不可不察也。事实上,宋代司法传统中的相关制度举措,笔者和其他学者已多有阐述,④但大多较为零散而具象,或未从整体上进行总结提炼,或未明确揭示其所蕴含的为社会运送正义之旨趣与近世化转型之特征。要言之,宋代司法之所以在中国司法文明史上别具一格,不在于这一时期出现了某一项两项十分的司法制度,亦不在于这些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个别地发生效果,而在于这些对司法公正有莫大助益的制度集中性地出如今宋代司法传统中,而且互相之间构成了联络较为协调和严密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讲,宋代司法文化在制度设计方面的成就是一种整体性突破与构造性优化,而非单纯的个别的制度创新。本文即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保障为切入点,总结宋代司法传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制度举措,进而探究其所以发生的原因和其所昭示的司法近世化转型趋向之意涵、表征与限度。我们意在强调,这些制度在宋代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于保障司法公正大有裨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宋代司法传统的近世化转型趋向。一、仁爱司法理念的践行作为司法活动最重要的主体,赵宋皇帝和士大夫在深入反省晚唐五代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司法弊政之后,回归了儒家仁政慎刑的思想脉络,确立并践行了仁爱司法的理念,强调临下以简,必务哀矜,①以仁爱之心断狱听讼。首先,皇帝躬亲折狱录囚,以示哀矜。录囚制度始于汉代,是指皇帝或受其指派的司法官员梳理滞狱,平反冤枉委屈的活动,既较好地具体表现出了皇帝对刑狱的仁恕之心,又使皇帝通过复审案件加强对司法的控制。宋代司法以仁爱为本,皇帝录囚恤狱之风犹盛于前朝后代。史载,宋太祖每亲录囚徒,专事钦恤。②太宗经常亲身审断案件,在京狱有疑者,多临决之,每能烛见隐微,并于太平兴国六年下诏曰:诸州大狱,长吏不亲决,胥吏旁缘为奸,逮捕证佐,滋蔓逾年而狱未具。自今长吏每五日一虑囚,情得者即决之,③遂使录囚成为司法定制。至于真宗性宽慈,尤甚刑辟,④仁宗听断,尤以忠厚为主。⑤南宋高宗性仁柔,每临轩虑囚,未尝有送下者,曰:吾恐有司观望,锻炼以为重轻也。⑥孝宗十分关心民间狱讼,每岁临轩虑囚,率先数日令有司入款案批阅,然后遣决,并于乾道二年下诏曰:比年以来,治狱之吏,巧持多端,随意轻重之,朕甚患焉。其自今革玩习之弊,明审克之公,使奸不容情,罪必当罚,用迪于刑之中,勉之哉,毋忽!⑦还有理宗起自民间,具知刑狱之弊。初即位,即诏天下恤刑,又亲制(审刑铭〕,以警有位。每岁大暑,必临轩虑囚。⑧这些都是赵宋皇帝本于仁爱司法的理念,以身作则,为实现司法公正做出的亲身表率。其次,儒臣掌理州县狱讼,以恤下民。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州县狱讼多由武人听断,施刑严酷、用法恣意的现象特别严重,民众苦不堪言,司法秩序一片混乱。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都力图纠正这一司法弊政,注重改革司法官吏的人员与知识构造,史谓:五季衰乱,禁网繁密。宋兴,削除苛峻,累朝有所更定。法吏寝用儒臣,务存仁恕。⑨宋曾巩曰:太祖始用士人治州郡之狱。(宋史〕亦载:开宝六年,以士人为司寇参军,改诸州马步院为司寇院。选用官员以律疏试判。太平兴国四年,改司寇参军为司理参军,改司寇院为司理院,以历任清白,能折狱辨讼的儒士充任。真宗时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审刑院的详议官、大理寺的详断官、刑部的详复官和三司的法直官,都由通过法律考试的士大夫担任。瑏琐此举遂成定制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经此制度选拔出儒家士大夫司法官员,能够将兼顾情理法的德性原则贯彻于州县治理和司法实践之中。他们在处理司法案件时,既能根据法理辨明是非,定分止争,又能做到不伤物情,不害事体;他们还会亲临现场勘验调查,然后据案情实际做出判决;他们的判词既寓教化于审美趣味之中,又要注意保卫卑幼的财产权利;他们还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司法弊政,关心民间疾苦,这不能不讲是宋代司法传统中特有的现象。再次,创设检校制度,保卫孤幼权益。(宋刑统〕规定:诸身丧户绝者,所有部曲、客女、奴婢、店宅、资财,无亲戚者,官为检校。所谓检校者,盖身亡男孤幼,官为检校财物,度所须,给之孤幼,责付亲戚可托者抚养,候及格,官尽给还,此法也。由此可见,检校是对父母双亡的孤幼子女实行官府代管财产的制度。检校制度在隋唐时即有零星实践,宋仁宗时开封府设检校库,神宗至徽宗时检校库已开场经营放贷业务,南宋时检校制度更为发达,检校库也普遍经营放贷业务。①(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四篇判词篇名牵涉检校,分别为不当检校而求检校检校嫠幼财产侵用已检校财产论如擅支朝廷封椿物法检校闻通判财产为其侄谋夺。②以此为基础参酌其他史料记载可知:章,也为传统司法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了一种整体性突破与构造性优化的制度面相。这一现象的成因与意义值得认真讨论。〔一〕宋代司法文化整体性突破的历史成因司法公正的这些制度性保障之所以在宋代密集出现,或曰宋代司法文化能够实现如此整体性突破与构造性优化,实际上有着深入的历史成因。首先,赵宋王朝鉴于晚唐五代司法弊政而进行的司法改革,是宋代司法文化实现整体性突破,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系列制度性保障的直接原因。北宋初年承五代之弊,统治者面临政权割据、法令繁乱的现实。当时的司法状况是藩镇嚣张,武人擅断,以专杀为威,草菅人命,司法残暴黑暗。要恢复社会秩序和司法秩序,回应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诉求,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重建司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⑦史载:宋兴,承五季之乱,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岁时躬自折狱虑囚,务底明慎,而以忠厚为本。海内悉平,文教寝盛。士初选官,皆习律令。其君一以宽仁为治,故立法之制严,而用法制情恕。⑧这段话是宋代法制的总纲和枢纽,也蕴含了宋代司法传统的基本精神。赵宋王朝为扭转唐末五代以来的司法弊政,回归儒家民本和慎刑传统,同时也回应百姓对于司法公正的迫切诉求,进而在司法制度方面有众多的改革和创新。其次,赵宋阶级构造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治理人群的转变,是赵宋司法文化实现整体性突破,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系列制度性保障的政治原因。中国社会自晚唐五代以降,门阀贵族阶层消解,庶族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国家治理重心逐步下移。尤其是在宋初政局初定百废待兴时期,丧乱之际不受重视的文臣日益遭到统治者的倚重。这些饱读诗书儒家士大夫登上政治舞台之后,不仅展现出了治国理政的丰富才干,而且将他们所信奉和坚持的治理理念渐渐浸透到赵宋的政治话语之中。⑨详细司法实践领域,通过法律考试,具有专业知识的赵宋儒家士大夫司法精英,有能力也有意识地担当重建社会秩序,一道德,同风俗的重任。在司法活动中,他们一方面秉持儒家仁爱司法理念,维护社会伦常观念,另一方面又因应世道人心之变,以理性务实的姿态妥善地解决田土细故抑或重辟大案,进而为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智识资源与政治背景。再次,赵宋以降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司法制度作出积极回应,是赵宋司法文化实现整体性突破,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系列制度性保障的经济原因。随着赵宋以降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地主阶级内部士庶界线被打破;租佃制成为土地制度的主导形态;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①伴随而来的是民间兴讼之风盛行,礼教堤防范受冲击,义利之辨日益模糊,这就迫切要求国家司法做出制度回应。为此,赵宋在立法上不仅扩大了民事权利主体的范围,还设计出一整套精致细密完备、上下相维、左右相制的司法制度,注重司法主体的专业化和司法体制的制衡化。赵宋士大夫在司法活动中,也重视处理经济纠纷,充分保卫孤幼权益,广开越诉方便之门,进而在程序上保障了权利的救济。凡此种种孕育而成的宋代司法传统,不仅在司法公正问题上颇有建树,而且内在地因应了唐宋社会近世化变革对司法制度提出的理性化与制衡化等时代要求。〔二〕宋代司法整体性突破蕴含的近世化趋向宋代司法文化的整体性突破,或曰宋代司法公正的前述制度性保障,在相当程度上折射了宋代司法传统的近世化转型趋向,在中国司法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宋代司法传统的魅力与特色所在。因而,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唐宋变革论是宋代司法传统研究可资借鉴的理论预设与范式更新。1922年,日本历史学者内藤湖南初次提出他对唐宋某些重大转变的认定,其弟子宫崎市定进一步强调宋代所具有的近世特征,进而构成较为系统的唐宋变革论。②他们以为,唐宋文化在性质上有显着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场,并举出了唐宋在政治、选举与任官、争的性质、人民地位与私有财产、经济生活、学术文艺、兵制与法律等方面的众多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具有的近世化意涵。唐宋变革论提出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展开充分的讨论,当前学界基本共鸣是,成认唐宋间历史进程的宏大飞跃,但能否真正属于变革尚需进一步的研究。③详细到法律史领域,台湾学者柳立言先生首倡以法律史的视野来关心照顾唐宋社会之变,可谓开风气之先。④笔者以为,唐宋变革论是法律史研究中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假讲和范式更新。在宋代司法传统研究领域中,以往研究者视野或许由于范式陈旧而遭到局限,无法揭示宋代司法传统在整体上所具有的转型意义。在唐宋变革论的理论预设下,重新关心照顾宋代司法传统,则能够获得一种具有反思性启发意义的参照系。事实上,史料、史实和意义是法律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法律史研究就是要在史料、史实和意义之间穿梭来回,流连往返,在有限的知识之内构建无穷的意义。在这一经过中,范式的转换能够带来叙事的流变。由于,史料虽不能常新,但史料所呈现的意义却可能因解释者问题意识的不同而各具时代特色;史料虽是史实的基础,但是史实却不会由于史料的堆积而自动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带着问题意识,在史料和史实之间进行勾连与爬梳,构建出意义与脉络。范式与方式方法不同,对同一史料的运用和解读就不同,由此构建的历史叙事及其意义也不同。所以讲,法律史叙事和意义的构建需要范式和方式方法的指导,而在唐宋变革论的参照下,我们才能看到宋代司法传统所具有的近世化转型之趋向,进而选取史料,并重构宋代司法传统的叙事及其意义。其次,宋代司法传统在保障司法公正问题上具有近世化趋向。以唐宋变革论为理论参照系,关心照顾宋代司法传统的变与不变,会发现宋代司法传统中潜在地隐含了司法近世化的趋向。所谓近世化趋向,并非讲司法近世化已经完成,而是讲存在着司法近世化可能趋向,其要义无非包括司法职能的中立化、司法主体的职业化、司法程序的正当化、司法体制的制衡化、司法机构的分权化,以及司法理念的亲民化等。赵宋以降,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私有制不断深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宋代市民阶层也不再是儒家理想社会中无讼是求、息事宁人的蚩蚩群氓,而是有着明确而分散的利益诉求,并且愿意为伸张自个权利而积极介入诉讼活动的权利主体。他们锱铢必较,利欲熏心,甚至不惜突破道德伦理的底线。赵宋社会秩序在商品经济冲击下遭到严重挑战,传统伦理道德堤防也被重利轻义的浪潮不断拍打,中国社会因而进入诉讼爆炸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是视而不见,还是积极应对,成为考验治理者智慧的重大问题。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赵宋治理者群体,选择以司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理性化、制衡化、职业化的司法活动经过,为老百姓运送司法公正,同时回应商品经济对世俗人心带来的挑战。详细而言,宋代司法传统通过皇帝躬亲折狱录囚、儒臣掌理州县狱讼、尽力减轻司法扰民,践行了仁爱司法理念;通过广泛的法律考试制度、严格的法官责任制度和重办胥吏欺压百姓,提升了司法官员素质;通过改革司法机构设置、完善州县治理体制、增设司法监督机关,强化了司法制衡机制;通过鞫谳分司、翻异别勘、疑案杂议、越诉特许、审讯时限等制度,创新了刑民审讯程序;通过创设检校制度、创新检验制度、发展法医学和讼学知识,完善了司法配套制度。这些举措是宋代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宋代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宋代司法公正的这些制度性保障,一方面深入地内嵌于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脉络中,另一方面又蕴含了中国传统司法近世化转型之趋向。以往的研究过分强调宋代司法服务于皇权专制,今后应当愈加注意华而不实蕴含的司法仁政与司法理性化、制衡化、职业化的本土经历体验,并从中提炼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司法理念与理论。①再次,宋代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保障及其近世化趋向存在理论与现实的限度。任何理论都有边界,任何范式的解释力的射程也都是有限的,宋代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保障及其近世化趋向这一命题也有其内在限定性。从理论上讲,在儒家仁爱理念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