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教案(一)打印版_第1页
2023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教案(一)打印版_第2页
2023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教案(一)打印版_第3页
2023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教案(一)打印版_第4页
2023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教案(一)打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教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技法总结1.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本文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按照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2.气势磅礴,极具文采。本文语言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几句层递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3.句式精巧,善用修辞。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善用排比、对偶,且句式多变,灵活多样,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本文中,四个“非”字句,极言所据守的城池的坚固和易守难攻,但结果仍是弃城而逃,“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就自然得出,增强了说理效果。二、主题概括本文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说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其主张被视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各国君主采纳,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他的言行,著成《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2.作品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生于各国新兴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3.相关链接(1)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最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民(yù)2.解释下列词语。(1)重点实词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至:极点。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顺:归顺,服从。(2)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使……定居下来。今义:地域)(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下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震慑)3.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名言警句。2.通过归纳分析,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文章思路。通过朗读、品析语言,感受孟子语言雄辩的特点。3.感受孟子的品格和志趣,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使动、被动用法。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论证层次,感受议论文的逻辑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导入二人们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句话出处的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学生听读文章录音,感知课文内容。2.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处理文中文言知识。(见文言知识库)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的意思。4.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2)教师找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更正。5.齐读文章,划分结构层次。(见文本库)三、分析课文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可分小组每组一个问题,教师轮流指导或教师和学生分题讨论)(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明确】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2)为了印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明确】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精、粮足却委而去之——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明确】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但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四拓展思考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天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才是最主要的。对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学生举手发言,言之成理即可)五、教师总结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