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述评 邓蜀生_第1页
罗斯福新政述评 邓蜀生_第2页
罗斯福新政述评 邓蜀生_第3页
罗斯福新政述评 邓蜀生_第4页
罗斯福新政述评 邓蜀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斯福新政述评邓蜀生1929年10月的最后几天,资本主义的巍峨圣殿纽约证券交易所,突然变成一所炼狱。绝望的呼号,凄厉的“抛出!”喊叫声,穿过大地,越过海洋,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之战栗,伦敦、巴黎、柏林……用不同的语言发出了同样绝望的呼号。资本主义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爆发了。在平常日子里,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常日交割量一般是两三百万股,最多不超过500万股,而在10月24日短短几个小时,抛售额达1,290万股,10月29日,更创新纪录,抛出1,600万股。越抛价钱越跌,越跌就越抛。到11月中旬,有30亿美元的股票值变得无影无踪了。在1929-1933年整个危机期中,有740亿美元的股票值消失。同一时期,13万家工商企业和5,000家银行破产,工业生产下降了45%,农村购买力降低一半。在一个12,000万人口的国家里,有4,000万人口属于失业者家庭。总统胡佛和内阁成员宣布自动减薪……“胡佛村”[1]越来越多,面包线越来越长……负债者、破产者、失业者……带着迷惘而恐惧的神情,期待着什么奇迹出现:也许会出现一个救世主吧!可惜,救世主是没有的。不过,历史表明,严峻的环境往往能造就出杰出人物。“试试看……”“我向你们保证,也为我自己定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⑵1932年7月2日纽约州州长罗斯福打破惯例,不等本党正式宣布提名,就匆匆从亚拉巴马坐飞机赶到芝加哥,在民主党代表大会发表了他那著名的“新政”演说。罗斯福使用这个“新政”字眼时,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但是民主党竞选总部利用了人心思变的迫切心情,把“新政”变成了罗斯福的成功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唤起了许多美国人对20年前威尔逊使用的“新自由”竞选口号的回忆。1933年3月4日,这位善于运用语言来鼓动人心的新总统,在就职典礼上,提出“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3]。于是,“新政”加上“无所畏惧”,成了罗斯福治疗资本主义大灾难的药方。1933年4月19日,罗斯福就职刚一个多月,新闻记者们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一再追问新总统再下一步该怎么走,是不是有了一幅蓝图。罗回答说;“情况有点象打一场橄榄球,有一个怎样对付对方的总计划,这里说的对方当然是指失业、农产品价格过低和萧条。现在队长和指挥反攻的四分卫,完全知道下一步该怎样打,而且也知道他们球队的总战略,但是他们无法告诉你再下一步怎么打,非要打完下一步,才能谈到下下一步”。罗曾一再表示他不把新政“当作神学或哲学,而只不过是办事的具体方法,是在现实政治条件下的经济实验。如果说在他后面有什么哲理的话,那就是一条简单的道路:试试看,如果失败了,再试试别的。”[4]罗斯福从胡佛手中接下来的不仅是个经济上的烂摊子,而且也是一个思想混乱的美国。新政府上台,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团,都力图在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占据尽可能重要的地位。大体上可以归纳成几派:一、抱有传统观点的正统派。这一派对“新政”表示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有不少的保留。他们抱有一种为事实所一再否定了的经济概念,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自我纠偏的制度,只要最痛苦的症状(如银行破产)减轻了,那末就可坐待自然循环的进行,一定会回复到繁荣时期。他们开的药方不外乎削减政府开支、举外债、整顿银行之类。他们反对施猛药,认为这会加重病情。这派人在罗斯福政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如预算署署长刘易斯•道格拉斯、复兴金融公司总裁杰西•琼斯和有影响的富豪政客伯纳德•巴鲁克。二,所谓“计划派”。这是一个新的集团,本身是知识分子,得到大学和舆论界一些有影响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支持。他们主张由政府制定综合计划,政府对经济领域进行强有力的干预。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为罗斯福早期“新政”出谋划策的“智囊团”成员,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阿道夫•伯利,在某种意义上还包括农业部长华莱士和全国工业复兴总署署长休•约翰逊。三,另一能量很大的派别是对罗斯福有巨大影响的国家资本主义派。他们拥护私人企业制度,但是认为不能完全让私人企业控制经济领域,特别是公用事业,应由政府控制。代表人物有内布拉斯加州参议员乔治•诺里斯,鼓吹由政府经营电力,奔走20年,特别是对田纳西河流域电力建设更为起劲(田纳西计划的第一个大坝就命名为诺里斯坝)。内政部长伊克斯也是这一派的重要人物。他积极主张以大规模的长期公共工程来创造就业机会,而比较不大看重对失业者和饥民提供应急的、短期见效的救济计划,常与罗斯福的最亲密助手霍普金斯意见不一致。四、货币论者。这一派人往往只立足于减轻本州的危机,提出他们的处方。有的人主张多印钞票,膨胀通货,这可能对农民赎回抵押有好处,但是对棉田上的佃农,对失业工人,对投资者没有什么好处。另外一些人热中于降低美元含金量,主张提高白银地位。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内华达州参议员基•皮特曼和蒙大拿州参议员伯顿•惠勒。他们所代表的州,都是以产银矿著称的,后来他们也都是大名鼎鼎的孤立主义者。五,强有力的农业集团。他们所关心的是避免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可是这一派人中对怎样才能达到目的,意见纷纭。有人主张把剩余农产品倾销海外;有人主张倒进江河,有人主张限制生产。六、有组织的劳工。这主要是受劳联和矿工联合会领导和影响的工会组织。他们要求确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要求保障组织工会的权利。罗斯福对这些派别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即使是互相矛盾的,他也要“付之实践,看看哪一个是可行的”。他说:“我不当法官,我充分准备让现实经济结果成为陪审团。”[5]但是,很明显,第二和第三派是被称为“新政派”的主要人物。金融对策这次大危机是从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开始的。罗斯福的“新政”处方也是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到6月16日)期间制定的15件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案占1/3。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全国银行已经很少开门营业。1933年2月从密西根州开始,几乎所有各州州长都已下令让本州银行全部或部分暂停营业。罗斯福就职的那一天,在华盛顿,支票竟无法兑现。就职后的第三天,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发布全国银行“休假”的命令。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金融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接着就召开国会紧急会议,要求国会立即采取立法措施,认可总统采取的行动并且扩大总统权力,授权总统采取他所认为必要的整顿措施。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淘汰一部分经营不善和基础薄弱的银行,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使政府赢得时间筹集应付局面所必需的货币。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局面,稳定人心起了不小作用。他在1933年3月12日就银行危机问题发表了他上台后的第一次对全国广播(“炉边闲话”),承认“我们的银行状况很糟。有一些银行家对运用人民的资金既无能又不诚实。他们把托付给他们的金钱用来投机和进行不明智的放款,……使人民震惊,产生不安全感。政府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快地改正这种状况”,他指出:“归根到底,在调整我们的金融体制中,比货币和黄金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民的信心”,要“团结起来消灭恐惧”[6]。罗斯福在这里向全国预示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生活的决心。如果只是口头号召,不见强有力的具体措施,信心是不会自动建立起来的。从3月13日到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罗斯福对惊魂未定的美国人民说,银行体系经过整顿后,存户“仍有可能心有余悸,继续提存。我可以明确宣布,所有银行将满足一切需要。……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面更为保险”。[7]可是要老百姓把钞票从自己床褥子下面拿出来再存进银行,没有具体保证是不行的。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格拉斯一斯蒂高尔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家;联邦储备局有更大权力控制全国信贷体系,私人银行接受联邦储备局监督。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增加了10到20亿美元。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及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物价,刺激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贬值是美国贸易战经常使用的武器,可是在30年代,一些把金本位看作是强国象征的拜金教主义者,把放弃金本位和美元贬值看作是件了不得的大事。罗斯福的预算署长刘易斯•道格拉斯认为罗斯福的做法是“西方文明的终结”。可是大资本家们从切身利害关系中,体会到罗斯福这一手确实厉害,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又有了强大的竞争力。J.P.摩根公开发表声明赞成放弃金本位和使美元贬值。以上的金融措施,从稳定局势着眼,疏导国民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系统,这是恢复和重建经济的必要条件。减耕和“蓝鹰”在“百日新政”期间通过的重要立法中,1933年5月12日通过的农业调整法(AAA)和6月16日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简称全国复兴法)成了整个新政的左右臂膀。农业调整法是罗斯福企图把农业纳入某种计划轨道的一个尝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的规律的作用,调整农业是通过大规模破坏生产力来进行的,这就是所谓“减耕”运动。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业价格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在柯立芝的所谓“新世纪”繁荣时期,就存在所谓农产品“过剩”问题。到胡佛任内情况更糟。胡佛采用大量收购的办法,尽管用了36,000万美元(在半个世纪前这是一笔大数目)来收购小麦、玉米,棉花,但根本稳定不了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滞销,农民负债累累。罗斯福上台后,成立了一些贷款机构,帮助农民还债,杯水车薪,又何济于事。罗斯福乃打算用“计划种植”来改变“自由种植”,这就是以“份额分配计划”为核心的农业调整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由农场主、农业部和地方农业机构共同商定每种农作物应该种植多少,才能保持供求平衡,然后,通过农业调整署地方委员会告知每个农场王的耕作份额。比如,一个棉农,本来耕种100英亩棉花,现在分到50英亩份额,减少的50英亩由农业部给以某种补偿,他可以利用这50英亩种植不属于分配限额之列的其他农作物如马铃薯、苜蓿,或者种树。可是法律生效时,已经下种出苗,来不及减少耕作面积,就采取了毁耕的办法。为了犁掉“多余”的1,000万英亩的棉花,国家付出了1亿美元。棉农们一辈子是训练骡马不要践踏正在生长中的棉苗,现在却要再教育这些不知所措的牲畜在土地上乱踩乱踏。可是更不知所措的还是使唤牲口的农民,他们多么痛惜他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棉苗d934年,减耕的农作物面积达4,000万英宙。还不仅此,在大规模毁耕的同时,1933年上半年还杀掉600多万头小猪、27万头即将产猪仔的母猪。当时的“AAA”变成“杀小猪”的同义语。罗斯福的农业政策受到某些集团的反对。棉纺业者反对限制棉花耕种面积,因为影响他们的企业利润。运输业、仓库业和出口业都不满意,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大规模的施舍”。[8]“农场主同盟”谴责限制产量的做法,他们认为麻烦不是出在生产过剩,而是消费不足。佃农们抱怨说:“政府不让我们耕种,我们只好吃救济。”[9]到1934年,更进一步制定了对超过份额的生产课以重税的法律。由政府来控制生产,用补贴和重税来进行调节,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遭。整个说来,这个政策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1936年农产品价格比1932年虽有回升,但仍低于1926年水平:192——100;1932•——58;1936.6——78。[10]1933年夏,在美国各城市店铺的玻璃橱窗上、杂志封面上、电影里、各种演出中,……突然出现了展翅的“蓝鹰”,蓝鹰下面有一句口号“我们一定尽本分”。这是罗斯福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展开的工业复兴运动。“蓝鹰”就是全国工业复兴法(NIRA)一又称全国复兴法(NRA—的标志。凡是接受全国工业复兴法各项规定的企业,一律发给“蓝鹰”,悬挂在显眼处。为什么要有个标志,而且还要挂在显眼处呢?罗斯福在1933年7月24日广播讲话中解释道:“在打仗的时候,在朦胧夜色里进行战斗,士兵们都在肩上戴上一个耀眼的标志,便于互相识别,以免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对于那些与全国复兴计划合作的人们,必须要一眼就能互相看清楚。为此,我们设立一种荣誉的标志:书写有'我们一定尽本分'字样的徽记。我要求所有那些和我合作的人都把这个标志放在显眼的地方。这对我们的目标是很必要的。”[11]在每个城镇的邮政局都设立了光荣榜,把那些支持“蓝鹰”运动的人,登在光荣榜上。被罗斯福这样大肆宣扬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内容是什么?1933年5月上旬,罗斯福在全国商会发表演说,向资本家们打招呼,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给工人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几天后,5月15日,有关法案提交国会,规定企业界可以在政府同意下建立同业公会,订立本企业的“公平竞争”守则,对违反守则的给予处罚;规定要消灭童工劳动,制定合理工资标准,缩短工时;第七条第一款规定“雇员有权组织起来集体谈判合同”,这一款体现了罗斯福致力于使劳资在他的领导下“合作”,减少和削弱阶级矛盾的构想。罗斯福为了说服企业界接受他的计划,他对企业主说:“假如每个竞争集团所有的雇主都同意付给他们的工人以同样合理的工资和规定同样合理的工时,那末,较高的工资和较短的工时,对任何一个雇主都没有损害,而且这样对雇主来说,比工人失业和低工资更有利,因为它造成更多购买他的产品的消费者。这就是工业复兴法的核心思想。”罗斯福警告说:“如果任何主要的集团对此趑趄不前或规避责任,这个巨大的机会就会从我们身旁消逝,我们将走进另一个绝望的冬天。”[12]开始时,这个法律得到大企业界的勉强支持,在各种压力下,美国90%的企业或者是自愿或者是被迫参加到了“蓝鹰”运动中,不同行业制定了多达750种的本行业“公平竞争”法规。因为在当时的局面下,大企业还没有从大危机的剧烈震动中复苏,他们不得不接受罗斯福在签署全国复兴法案时的保证:“使人们能重返工作,使他们能买更多的工农业产品,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13]此外,资本家们对于罗斯福能够把工人当中蕴藏的不满情绪和巨大能量引导到“法律范围”内的轨道上来,也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企业界大亨们对法案的勉强支持很快变成尖刻的反对。因为危险的局面有了缓和,现在他们有力量来反对全国复兴署(实际上就是指责罗斯福)的“权力过度集中,个人的独裁作风”。这种反对在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判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达到了高潮。全国工业复兴法并没有达到罗斯福所期望的复兴工商业的目标,但是工人运动某些斗争成果通过这个法律得到某些反映。比如:根据复兴法与南方工厂达成的协议,是走向废止童工劳动的一个开端;就工资工时进行集体谈判的规定是有利于改善工人经济条件的一个有意义的进展;对工资低劳动条件恶劣的血汗工场采取了一定的整顿和制裁。此外,工人还利用第七条第一款趁势扩大了工会组织。对这些方面的作用作过高的估计是错误的,但是一笔抹煞它们的意义,或者硬要作不适当的类比,那也未必恰当。以工代赈大危机是大灾难,有灾难就需要救济。救济不外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我国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时代齐相晏婴就实行过以工赈来救济灾荒。不过在美国,传统的救济方式是直接发放救济金。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这一方面是以扩大政府开支来接替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兴办工程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3年5月18日通过的田纳西流域工程计划(TVA)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项目。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在亚拉巴马州麻梭浅滩田纳西河上建筑了一个高坝和两家硝酸盐工厂。战后标卖无人承购。罗斯福决定由政府投资兴办水力发电和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在罗斯福兴办的大规模公共工程中,这一项目获得最大成功,不仅流域的平均收入在工程发挥效益后增长达4倍,而且由于有TVA供应的充足电力,才使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成为可能。TVA虽然吸收了一些劳动力,但是它本身的救济意义远没有另一个在1933年3月31日通过的民间护林保土工作队计划(CCC)那样重要。这个计划是受到攻击最多的一项就业计划。它吸收18岁到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劳动,由陆军部、内政部、劳工部和农业部共同管理。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以25元作赡家费。4个月内招募了第一批的25万人,由25,000名退伍军人和25,000名有经验的林业工人负责管理和指导,成立1,400多个营区,遍及各州,这是“美国和平时期规模最大和最迅速的动员”。[14]但是它遭到一些方面的激烈抨击。犹他州参议员埃尔伯特•托马斯断言这个组织将变成“集中营”。劳联主席格林认为它有点“法西斯主义、希特勒主义”的味道,不仅这样,他还补上一句说还有“某种苏维埃主义”的味道。可是罗斯福似乎是有意给格林过不去,任命他手下的一个工会头目罗伯特•费契纳担任它的总指挥。[15]这个组织在美国参战前的8年多中先后吸收了150万青年,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近20万英亩国有公园和兴建大量游览设施。在美国参战后,这个组织雇用了300万人,成为军工生产的一个部门,但这已不是救济性质的措施了。在整个“新政”期间,各种救济机关的名目繁多,综合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系统,一是由内政部长伊克斯领导的公共工程署(PWA)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拨出的款项共达33亿美元。罗斯福在1944年透露,在1933年他使用了PWA的款项执行了一个海军扩军计划,其中包括建造新式航空母舰“企业号”,这艘军舰后来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6]另一个系统是由罗斯福的主要顾问霍浦金斯主持,包括前期的民间工程署(CWA),花费近10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兴建18万个小型的工程项目,比如学校、体育场、图书馆、道路等等,先后吸收了400万人参加工作。它的特点是工程比较简单,交工快,适宜于吸收广大的非熟练或半熟练失业工人。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国会拨款48.8亿美元交由50个新的或原有的联邦机构来执行计划,包括帮助贫穷农民离开贫瘠土地重新定居的重新定居管理署、帮助失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和介绍就业机会的全国青年工作署、给公用事业还没有照顾到的村镇提供电力的农村电力管理署、以及前面提到的民间护林保土工作队等。其中最大的一个新机构是由霍浦金斯直接负责的工程进展署(后来改名为工程规划署,简称WPA)。这个机构是1935年5月6日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的。工程规划署进行了范围极为广泛的活动,因此它能普遍吸收失业者而不一定非要有熟练或专门技能不可。1936年2月在册时人员达300万人。工人工资每月大约50美元,相当于失业救济金的两倍,当时被叫做“安全工资”,低于私人企业工资。工人曾要求发给一般通行的工资,罗斯福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一般标准。1936年曾采用一般通行工资标准,但每周工作日只有3天。[17]凡是在WPA工作的工人,在找到私人企业中的劳动岗位后,可以离去,不受约束。资本家和保守派挖苦WPA工人是“懒汉”,可是,他们在30年代用自己的双手建造的工程,直到今天在美国仍比比皆是,美国公路上的平面交叉改为立体交叉,是WPA重要工程项目之一,在美国公路建设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从工程署成立到1937年10月的两年半中,WPA工人兴建了1,600多所学校,修缮了另外16,400多所学校,建筑了两万多所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许多城市的市政厅也是由WPA承建的。尤其具有特色的是,WPA不仅为体力劳动者提供劳动机会,还为艺术家、音乐家、演员和作家提供帮助,让他们有创作和演出的机会。当时在*的资助下,美国文化界曾出现一阵“写美国”、“画美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整个说来,WPA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它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社会购买力来刺激企业活动(当然还很不充分),而且给社会留下为数很多的公共财产。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在WPA工作的劳动者没有受到剥削。从1933年1月到1939年S月,联邦政府支出的各项工程费用以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共达178.68亿美元。[18]联邦国债,从1933年6月的225.3亿美元,增加到1940年6月的450亿美元,增加的大部分是救济费用。[19]这一大笔钱通过工人的手通过不同的渠道交到了资本家那里,这就是以政府投资作为刺激私人投资的“唧筒引动水”。有些人认为罗斯福引动水挹注得还太少,有些人却认为罗斯福简直是离经叛道无法无天。得克萨斯州参议员乔治•特雷尔对罗斯福大把花钱的做法大张挞伐:“宪法天天遭到违反,宪法并没有授权把联邦的经费用于不是联邦的目标”,他甚至预言霍浦金斯干的事“将是要发动内战和革命”。[20]事实证明了这些人的偏见和无知,因为罗斯福从来没有以革命家自命,他从来是以忠诚捍卫资本主义为己任的。社会改良立法在“新政”的名目繁多的立法中,有一些是权宜措施,只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的目标,另外一些立法却一直传了下来,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某些社会立法就属于这一类。在全国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后,连带使该法第七条第一款有关罢工权利的规定也失去了法律根据。这对罗斯福鼓吹的“社会改革”和“劳资合作”(罗斯福借用球队来比喻,叫做“全美联队”)无疑是个打击。工会也展开了抗议运动。当时的形势是,罗斯福如果得不到有组织劳工的支持,社会的动荡局面就无法稳定,更谈不上刺激私人投资的计划。因此,在罗斯福的坚决要求下,国会很快采取行动。在全国复兴法被取消后不到40天,就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瓦格纳一康纳利法),规定禁止雇主干预或图谋控制劳工组织,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雇主不得拒绝与工人集体谈判合同,不得禁止罢工,不得歧视工会会员,并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局,处理劳工对雇主的申诉,并有权对雇主发出强制性命令。雇主们重演对全国复兴法的故伎,向法院控告瓦格纳法违宪。可是工人阶级对最高法院的强大压力,以及罗斯福对最高法院提出的挑战,迫使最高法院在1937年4月12日对此法作出“符合宪法”的判决。瓦格纳法之所以在美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一席位置,主要就在于它所确定的集体谈判合同原则,是美国工人阶级长期坚决斗争的一个成果。可是在1947年杜鲁门执政时期,美国国会废止了瓦格纳法,制定了剥夺劳工权利的塔夫脱一哈特莱法。1935年8月14日成为法律的社会保险法,是另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措施。实际上它是把10个有关的计划综合置于社会保险局的管理下。社会保险法,主要是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失业津贴和老年人年金,此外就是增加儿童保健和社会卫生事业方面的服务。罗斯福在1935年4月28日就这个法案发表广播演说时,说政府不能年复一年地依靠政府赤字来执行救济计划。社会保险是应付失业的总的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年金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放弃他们的工作,以便为年轻人创造更大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使老年人对他们的晚年有安全感。失业保险不仅是为了帮助将来一旦遭到失业的人不致单纯依靠救济,而且可以维持社会购买力,减少经济忧患造成的震动。[21]法案规定,每月津贴不超过85美元,[22]一年可以领取3个月到半年左右。费用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似年工资3,000美元为限,超过3,000美元者不属此法范围),另一半由联邦政府拨付。联邦款项的来源则取自个人所得税、公司税和1933年恢复征收的过分利得税。这里附带提一提,在罗斯福于1935年6月7日提出改革税收的咨文,要求减低小企业的公司税,提高大企业的公司税,并征收遗产税时,“新政”的激烈反对派赫斯特报系谩骂这个方案是“斯大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想出来的“混账”办法。[23]1935年社会保险法当然不是出自什么人的恩赐,而是美国工人阶级和各阶层人民长期斗争的又一个成果。在国会上,社会保险法的辩论十分激烈。共和党认为这个法案是鼓励懒汉的法案。在听证会上,甚至有人叫喊社会保险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上逐字逐句抄来的。”[24这种胡说八道可以反映出反对这个法案的势力是多么不择手段。可是,最后表决时,却没有哪一个“新政”法案获得象这个法案所得到的压倒胜利:众议院372票比33票,参议院76票比6票,为什么?从当时的情况来说,一方面是赫斯特等的反对势力对法案的凶恶咒骂,叫得虽响,能量也不小,但人数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广大人民的支持。1934年国会中期选举刚过,高举“新政”旗帜的民主党获得了对共和党的绝对优势,一大批刚刚踏入国会的新议员,对本选区选民对社会保险和救济的强烈要求,当然不能漠视;一些共和党议员考虑到他们的政治前途,也不愿留下反对社会保险的投票记录。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使得社会保险立法成了“新政”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个法律一直延续到今天,范围也有所扩大,但是现在从工资中扣除的保险费已不是当年的1%,而是平均为工资的12%了。另一个重要立法是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法。这个立法更是美国工人阶级长期为之斗争的目标。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向国会致送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在这个咨文中承认“我国1/3的人口,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而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在农业和工业中”。他说:“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损害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坏、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及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25]罗斯福提出他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法案,但是第75届国会没有采取行动。1937年10月12日,罗再次提出,到1938年6月14日才在国会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资工时法”)。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18岁以下工人;州际工商业也必须遵守上述规定。其中还有一条规定禁止资方派遣密探打入劳工队伍。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以后陆有所调整,1955年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26]这些社会立法,自然是属于社会改良的范畴,但这些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于广大人民特别是工资劳动者有好处的措施。如果考虑到在30年代,在号称进步的康涅狄格州,年轻女工在血汗工场每周也只能挣得1美元10美分,而在锯木厂劳动的男工,每小时工资只有5美分[27],那末,从法律上规定工资工时标准难道没有积极意义吗?如果只着眼于工人阶级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而拒绝利用这些改良措施来改善工人群众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放弃监督资产阶级政府认真履行他们写在纸上的法律条款的斗争,这也未必是适当的。与最高法院的斗争罗斯福的“新政”有来自许多方面的阻力。其中最具威胁性的是最高法院。当时美国最高法院的辉名叫“九老院”。9个法官大都出生在林肯时代,60岁以上的3人,70岁以上的4人,80岁以上的2人。根据宪法,最高法院法官是终身职务,一由总统任命后,总统就奈何他不得。罗斯福就任时九名最高法院法官,由塔夫脱任命的1人,威尔逊任命的2人,哈定2人,柯立芝1人,胡佛3人。他们代表美国最保守势力。从1933年到1936年底,最高法院审理了16件控告“新政”立法的案件,有11件的判决是不利于“新政”的。1935年5月27日这一天,最高法院一口气作出3件不利于行政当局的裁决:宣布总统无权更换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成员,宣布帮助农村抵押者的“农场抵押延期偿付法”无效,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在复兴法被宣布违宪后,最高法院法官布兰代斯以胜利者的口吻对罗斯福手下的一名“秀才”科科兰说:“这是中央集权这一套的终结。我要你回去告诉总统,我们是不会让这个政府把一切都抓在手里的。现在到了尽头。”[28]在当时美国的人望仅次于罗斯福的参议员休伊•朗公开宣称,“我举手向最高法院致敬,它把我国挽救出了法西斯主义”。[29]其他被宣布无效的“新政”立法还有:烟煤煤矿工资和工时法,州际石油船运管制法,铁路员工退休法,地方破产法,农业调整法,纽约州关于手工业中妇女最低工资法。这些被取消的立法中,最使罗斯福感到恼火的是抽掉了“新政”的两根台柱: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而且主要都是以侵犯州权为理由。当时的美国著名歌手乔治•汉科在他的一首名为《我真希望办好事》的流行歌曲中唱道:“最高法院宣布一切都违宪,除开它自己。”罗斯福在最高法院宣布工业复兴法违宪后曾经反驳最高法院说:“法院的决定,否定国家的经济方面互相依赖的关系,它使国家的宪法倒退到‘骑马儿坐马车'的时代,而那时的经济基本上是大多数人民在他们自己的活动范围内自给自足”。罗斯福质问道;“法院这一判决是不是意味着美国政府无权控制任何全国性的经济问题?”[30]罗斯福这一问,问到了问题的核心:最高法院对“新政”的敌视,反映了美国某些利益集团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敌对态度。尽管最高法院的态度已经威胁到了“新政”的前途,但是罗斯福持克制态度,而着眼于1936年的大选。1936年大选,罗斯福大胜。他获得了除缅因和佛蒙特两州以外的全部选举人票。直接选票也比共和党候选人兰敦多900多万张。在国会两院,民主党掌握了绝对优势,参院是76比16,众院是332比89。罗斯福成了门罗总统以来的114年中接连两届由本党控制国会两院的第一个总统。本钱大了,气也粗了。罗斯福决不是一个甘于受人掣肘、摆布的平庸之辈,他决心向最高法院挑战。针对最高法院对宪法所持的保守主义态度,罗斯福在1937年1月6日致国会咨文中提出警告:应该正确地对宪法作出解释,使它成为进步的手段,而不是作为阻挠进步行动的工具。他讽示最高法院法官们去反复读读赋予国会立法权的美国宪法序言和第一条,而且应该重温150年前制宪会议上的辩论情况。罗斯福说他重读以后得到十分肯定的印象: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明白地确认和期望将来应对宪法作自由主义的解释,赋予国会以处理国事的权力,就象制宪代表们当年赋予国会的处理国事的权力一样。[31]罗斯福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政客时,就认为对宪法的解释应根据时代的需要而有所变化。也就是说,条文是死的,可是如何对待这些条文是可以变化的,当环境证明这种改变是正当时,就应加以改变。可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们(尽管不一定是全部)不仅认为宪法是永远不变的,而且对每一案件的细微末节都要以宪法条文来衡量。对“新政”一些主要立法的看法,就反映了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分歧。罗斯福说:“全国复兴法被宣布为非法,但问题并未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而法院所要过问的不是问题而是条文。按照惯例,总统向国会两院作国情咨文报告时,最高法院法官是要出席的,可是当他们了解到罗斯福将在咨文中对法院提出指责时,全体法官抵制了1937年1月6日的国会会议,一个也不去。行政当局与最高法院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成了舆论界十分注目的问题。1个月后,2月5日,罗斯福向国会提出了他考虑已久的司法改革计划:联邦法院法官年满70岁如果在6个月内不自动退休,则由总统另外增派一名新法官进入法院,这不是代替老法官,而是增加法官名额。按照这个计划,整个联邦司法机构将指派额外的大约50名联邦法官,最高法院将增派6名,连原来的9名,一共是15名。原来9名法官中有3至4人对“新政”还不是坚决敌视的,加上新增派的6人,就可以基本扭转最高法院唱反调的局面。罗斯福的政敌、前总统胡佛把罗斯福的司法改革计划叫做“囊括法院”计划。罗斯福所持的表面理由是为了减轻法官们的负担,加快处理案件的效率。当时联邦法院效率确实很低,许多联邦法官是懒惰、嗜酒的无能之辈。但是,这当然不是增加50名法官所能解决问题的。罗斯福采取的是突然袭击的方式。他为了防止反对意见事先形成一股阻力,他秘密准备,突然提出,除他本人以外,唯一参与其事的就是改革计划的起草人司法部长霍默•肯明斯。1937年2月5日清晨,白宫打字组奉命紧急集中打印法案,以便分送给议员、有关官员、报社和法院。这一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弓1起了普遍的惊诧和法官们的愤怒。在法案提出前3天,罗斯福还请全体法官到白宫赴宴,一点也没有漏口风。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邮政总长法莱问罗斯福,为什么事先不跟参议员们打个招呼呢,罗斯福说:“那就等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一样。48小时是可以信赖参议员和众议员的最长期限,一般是两小时。”[32]1937年3月9日,罗斯福通过“炉边闲话”的方式,直接向全国人民表达了他对最高法院的擅专独断的强烈不满。罗指责最高法院“不是以一个司法机构行事,而是以一个制定政策的机构行事”,“不适当地把自己变成国会第三院——超立法机构”,而且“硬塞进宪法所不包含的字眼和含义”。他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联邦政府三大部门之间的均衡,由于最高法院直接违背宪法制定者们的高尚目标而倾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罗斯福郑重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在宪法之下公正行事的最高法院,而不是高踞宪法之上。我们需要我们的法院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他说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来解释宪法,他宣布全国复兴法和“新政”其他法案都是以宪法为依据的。罗斯福以他的全部威信投进了这场斗争。美国大城市的报纸连续168天在第一版登载罗斯福与最高法院斗争的新闻。法官们对罗斯福的这一攻势也感到十分紧张。首席法官休斯(75岁)给惠勒参议员一封信,极力表白各年老法官无不克尽厥职黾勉奉公。惠勤害怕罗斯福的法案通过加强了总统的权威,就和参议员波拉一起对77岁的范德万特法官施加压力,要他退休,作为向罗斯福让步的一个姿态。1938年5月18日,范德万特宣布退休。如果罗斯福打算适可而止的话,这正是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但是罗对最高法院扼杀“新政”立法的惨痛记忆犹新,决心要彻底收拾最高法院的几个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物。但摆在罗斯福面前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在国会内外,反对“新政”的共和党人以及支持“新政”但反对司法改革的某些民主党人,结成了一个反对罗斯福司法改革计划的超党派联合战线,他们反映了大城市商会、制造家协会和宗教界上层分子的观点。像《纽约先驱论坛报》、《芝加哥论坛报》都是最坚决反对罗斯福的司法改革计划的。在当时舆论影响下,还出现了一些什么“保持我们的自由委员会”、“公民保护最高法院委员会”、“为了美国联合会”之类的组织,他们指责罗斯福搞个人独裁,企图摧毁三权均衡的宪法原则。罗斯福过高估计了自己二次连任所得到的政治威信,过低估计了在反对总统集中过分权力的旗帜下积聚起来的反对势力。反对者攻击罗斯福企图通过任用赞同他本人政治观点的人达到“囊括最高法院”的目的。罗斯福针锋相对的答复说他就是要指派象法官那样而不是象立法者那样行事的法官,如果这就叫囊括最高法院,那么他“现在就要这样干”。[35]但是,事态的发展对罗斯福不利。法案首先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以10比8的票数受到挫折。反对的10个人中竞有7个是民主党人。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罗斯福的计划是“不需要的、无益的,而且具有摒弃美国宪法原则的绝对危险”。7月22日参议院表决时,又决定搁置司法改革计划。实际上,罗斯福要国会通过法案的可能已经失去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罗斯福完全失败了。也许可以说他在战斗中打败了,可是赢得了战争。最高法院面临丝毫不准备让步的罗斯福,也变得灵活起来。先是以5比4裁决瓦格纳法合乎宪法,借以改变最高法院在劳工问题上的“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的形象”。此外,最高法院还推翻了它过去关于最低工资的裁决,承认妇女最低工资条例合法,宣布社会保险法合乎宪法,这些都是在罗斯福宣布司法改革计划后出现的新动向。在参议院于1937年7月22日搁置这个计划后不久,最高法院的构成就开始了变化,从这年8月罗斯福指派由他任命的第一名最高法院法官开始,最高法院原来的法官或退休或死亡,到1942年2月,已全部换上了罗斯福任命的法官。司法改革计划已经失去实际意义了。罗斯福与最高法院的一场斗争,其意义实际上不仅限于“新政”是否能贯彻,而且还涉及到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更大范围的斗争。近30多年来,美国总统权力日渐扩大,从罗斯福开其端,“新政”使总统享有行政首长前所未有的权力,“新政”期间,在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上,甚至出现这种论调:“一个总统不能僭夺国会权力,但是他可以向国会借用部分权力,如果他能说服国会借给他的话。”[35]最高法院代表社会上最保守的力量企图运用司法权来限制总统的权力,罗斯福拒绝这种限制。事态的发展,表面上罗斯福遭到挫折,实际上罗斯福囊括最高法院的计划完全实现。至于大战爆发、特别是美国参战后形成的罗斯福大权独揽的局面,则是非常状态的特殊情况,它进一步奠定战后总统权力日渐扩大的基础。得与失“新政”是得分多,还是失分多?罗斯福1936年10月14日在芝加哥发表的一次演说中形象地对比了他担任总统前和担任总统四年后的景象:“1932年接受提名时,工厂关闭,市场鸦雀无声,银行危若累卵,车船空荡无人:1936年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深思熟虑的本政府,承担了挽救企业,挽救私人企业和经济民主的美国制度的责任。”[36]他宣布,新政“挽救了被拖到毁灭边缘的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37]罗斯福这一娓娓动听的描述,说明他给他自己规定的“新政”目标就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斯福完成了他的目标。“新政”实际是六年,主要活动是在他的第一个任期中,第二个任期的头两年,罗斯福实际上是在为捍卫自己的“新政”措施与反对势力(包括最高法院)进行斗争,与第一个任期时的情况比较,已是处于守势。1937年到1938年“新政”的主要成就在农业方面是制定了1938年农业调整法(又称第二个AAA),代替被最高法院取消的1933年农业调整法(第一个AAA),目的在于维持农产品价格和建立粮食存贮制度;在工业方面制定了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的公平劳动标准法。罗斯福对内政倾注的精力渐渐被对外事务所引开。从1939年工月4日罗斯福发出警惕来自国外的危险的警告以后,美国朝野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国情转到世情上去了。如果拿罗斯福第一个任期终了的1936年来作比较的话,工农业和社会状况无疑有很大变化。首先金融危机控制住了,农业收入增加了近一倍,许多工业部门恢复到了1929年的水平。1936年5月《纽约时报》发表的企业活动指数从1930年以来首次达到100。国民收入1936年为6,.10亿美元,比1933年的396亿增加了50%多。道一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1936年比1933年高80%。公司利润1933年亏损20亿美元,1936年获利近50亿美元。银行界巨头(如温思洛普•奥尔德里奇)们甚至又在担心通货膨胀的巨大威胁了。[38]但是,这些成就是建立在不巩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罗斯福是通过“限制旧的社会制度个别坏的方面,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极端的表现”的方式来做到这一步的,而且,他采取的这些限制措施,也受到大资本家集团和保守势力的顽强抗拒。正因为“新政”是急救药方,它不可能治疗资本主义痼疾,因此在解决带根本性的失业问题上是失败的。尽管罗斯福千方百计地提供各种就业机会,但就业情况是不稳定的。罗斯福就职时失业人数为1,400万,1937年8月减到500万,1938~1939年又增加到1,000万左右,[39]这时,美国又面临一次新的经济危机的威胁。“新政”举办了许多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就业渠道,为什么就业问题解决不了?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业的信心方面没有成功,而资本主义秩序成功的基本条件是鼓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诱发这种精神就需要刺激和报偿,而“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这种精神的,比如政府在一些经济领域与私人企业竞争,因此就妨碍了私人企业元气的恢复,而劳动力归根到底要靠日益发展的私人企业来吸收,政府兴办工程吸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些人指出在1925-1929年每年平均有95亿美元新投资,而1933-1939年,每年平均只有10亿美元。因此,私人企业只能吸收领救济金的失业者的45%。概括说,这一派认为政府对私人企业卡得过紧。这一派是所谓正统派。另一派意见认为只有真正执行大胆放手地增大开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国民经济走上复兴的轨道,而罗斯福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够。这一派人特别指出1937年夏天出现的,1938年又有所发展的新危机迹象,如工农业生产下降、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失业人数从1937年8月的500万剧增到1938年的近1,000万,这都是罗斯福紧缩通货的恶果。他们主张继续加强政府投资,以此诱发私人投资的兴趣。这就是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或半追随者的主张。概括说,这一派认为政府应该当主力,打头阵、干预经济生活,而不是放任不管。就第一种来说,罗斯福对私人企业只是限制了个别坏的方面,如整顿金融;限制了个别极端的表现,如雇主在劳资关系上与劳工尖锐对立的做法。在所谓与私人企业竞争的方面,6年新政,政府只是在电力这个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这是因为30年代私人企业根本没有作好控制这一企业的准备,当时经营电力还不是有大利可图的。第二种意见罗斯福也并不采纳,他在1938年2月接到凯恩斯的一封信,建议他采取一些政府投资兴建更多的公共工程来诱发私人投资,罗斯福认为“在1933年这是适宜的办法,因为井里的水干到快要见底了,需要注水进去,现在就不一定需要这样做,因为井里的水已经有25—30%了。”[40]实际上,失业之与资本主义制度,就象影子跟着人一样。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然使失业成为经常现而且资本家阶级也需要有一定的失业者作为劳动力的后备军。当然,过大的失业队伍影响到社会消费水平,也不是资本家所希望的。罗斯福当然不可能彻底解决失业问题,他充其量只能通过公共工程以低于一般的工资水平使失业者维持起码的生活条件,局部解决失业问题。即使在美国参战后,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每年仍有100万左右的失业者。历史评价上面从“新政”的成就与失败两方面作了简略的衡量,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新政”的实质是什么?答案纷纭,莫衷一是。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不同利益集团的回答当然不可能是一致的。保守势力的代言人,报业大王、威尔逊一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赫斯特说NewDeal(新政)是RawDeal(苛政);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41]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所下的最好的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42]美共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从1928年到1948年曾五次参加总统竞选的美国社会党总统,候选人诺曼•托马斯对“新政”作了全面的评论:新政是社会主义吗?绝对不是。罗斯福没有宣布社会主义纲领一一除了谎言以外。银行吗?罗斯福把银行从破产中挽救过来,又把它们交还给银行家。控股公司的立法吗?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应该使控股公司国有化,而不是试图拆散它。社会保险吗?罗斯福的行动是一次真正计划的微不足道的模仿。.全国复兴法吗?这是为了保持利润而通过工业的协调来调节生产,从而巩固资本主义的精心设计的计划。农业调整法吗?本质上是一个提供补助金的资本主义的计划。田纳西计划吗?国家资本主义。民间护林保土工作队吗?强迫劳动。罗斯福的口号不是社会主义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罗斯福的口号是:“工人和小有产者联合起来,扫掉华尔街”。这个口号至少同安德鲁•杰克逊一样古老。[43]托马斯批得简短有力,痛快淋漓,尽管未必完全令人信服。“新政”当然不是社会主义,连最广泛意义的社会主义也不是。罗斯福自己也一再声明“新政”不是社会主义。他说:“有人把'新政'叫做'法西斯主义',有时叫做'共产主义’,有时还叫做'军事化',有时又叫做'社会主义',把本来很简单和很实际的事情搞得十分复杂和理论化,而我只相信实际的诠释和奉行实际政策。”[44]“新政”不是罗斯福一个人头脑中冥想出来的。它主要是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对大危机作出的反应。1929—1933年的美国,如同遭到水淹的蚁穴,没有一个角落是安全岛,一向颐指气使的大老板们,失魂落魄,希望“救世主”或者别的什么英雄出来挽救他们的财富和他们的生存基础一一资本主义。罗斯福出色地扮演了这个角色。他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他从没有向美国现行制度挑战。他要求保持资本主义,改革一些弊端,而不是摧毁它。他一再否认他对大资产的敌意,他说:“我们不要摧毁雄心壮志,也不是要把我们的财富拿来均分。我们仍然承认有更强能力的人应该挣得比别人更多,“我认为,我一直这样认为,而且我仍将认为私人企业是美国健全经济的主心骨”,“我相信个人主义,……我相信一切事情中的个人主义,但是不能以牺牲社会为代价来实行个人主义。……我们过去都饱尝了放肆越轨的个人主义的苦头,社会吃了苦,企业也吃了苦。向私人垄断的斗争,不是反对美国企业,而是为了美国的企业、这是保持个人企业和经济民主的一个斗争。”[45]罗斯福讲的这套道理象是把自己放在中产阶级代言人的位置上,要求所谓公平竞争,反对私人垄断,实际上这是南北战争时期自由资产阶级的口号,在美国早已是历史陈迹了。罗斯福企图通过社会立法以改善最低工资劳动者的处境,他说他之所以非常关心增加最低收入的工人的工资,是因为“这些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象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工场充分运转。”[46]在具体做法上,罗斯福的基本思想是企图用某种中央集权的经济机构来对整个经济进行领导,被最高法院宣布非法的全国复兴署就是这样一种机构。他认为政府是影响经济变化的工具。他的“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特格韦尔说罗斯福“偏爱有计划、有纪律的企业制度”,[47]而“新政”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验。可是,正如斯大林对英国作家威尔斯(他是一个“新政”的支持者、罗斯福的崇拜者)所说的那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实行计划经济。……在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意味着稍微抑制一下个别最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者,稍微加强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原则”。[48]“新政”的所有措施,归根到底,都没有脱离抑制和调节的范畴。《罗斯福:狮子与狐狸》这本传记的作者伯恩斯分析道:“罗斯福是一个出色的务实派。他没有重新塑造美国的整体计划,而只是对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作些修补改进,采取一些解决摆在眼前的特殊问题的应急措施,比如,干旱地区的林荫带,横贯大陆的公路干线和支线,巨大水坝和灌溉系统,重新安置佃农汁划,保护森林资源,以小医院为主的全国医疗系统,农村电力化,地区发展计划,以及修建桥梁、住房、公园等。罗斯福感兴趣的不是宏伟的经济或政治理论,而是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成就。”[49]许多“新政”研究者认为罗斯福的“新政”就是凯恩斯理论的实践。无疑,凯恩斯对罗斯福的“新政”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希望。凯恩斯在1933年末给罗斯福写了一封措词热切的信,信中写道:“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社会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受托人。如果您失败了,合理的扶择将在全世界蒙受严重的损失,而听任正统力量与革命去一决雌雄。可是,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经济新纪元的第一页。”[50]罗斯福从他的“智囊团”中某些与凯恩斯思想合拍的人的介绍中,对凯恩斯当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