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资料_第1页
社会保障资料_第2页
社会保障资料_第3页
社会保障资料_第4页
社会保障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一、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要件?1、教材的定义: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目的),由国家和社会(责任主体)以立法(依据)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获益主体)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内容)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上述定义的五个基本要件:①目的:最初的目的:保障民生后来的目的:促进社会进步②依据:立法先行③责任主体(★):国家和社会国家要承担主要责任社会承担次要的、辅助性的责任④获益主体(享受对象):两类第一类:传统意义上的,这类人在今天依然是社会保障保障的重点第二类:社会保障发展起来之后的享受对象,包括全体公民,一般而言目前只有发达国家中的福利国家才能实现如此广覆盖的社会保障⑤内容:较多从层次上看,有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层次另外,有的书中还提出来有第三个层次的保障,即精神保障。精神保障属于更高层次的保障,在实践中难以以制度化的方式操作→→理想二、社会保障具有哪些特征?六个特征:1、普遍性它通常不会有对保障对象的性别、职业、种族、地位等方面的身份限制,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即可享受相关保障待遇。比如福利国家的普通国民年金、香港地区的高龄津贴等,无论贫富,只要到了规定的受益年龄就可以享受这种福利待遇。再如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救济政策亦是如此中国目前的二元保障体系尚未能达到这一点,显失公平2、社会性表现为:①资金来源的社会化②服务的社会化如养老金的发放要通过邮局、银行等机构,医疗保险要通过医院、药店等各种医疗机构实施,社会救助也离不开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基层组织③管理与监督的社会化如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增值方面,智利是利用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运作3、福利性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即对于被保障者而言,他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小于他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为什么会有这一特征?因为除了被保障者之外,政府、雇主及社会各界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着个人的生活保障责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如苏州的居家养老服务)皆是如此4、互济性在互济性这一特点上,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其实是一致的(保险界的说法是“千家万户帮一户”)社会保障的互济性(教材P7):横向的转移支付与纵向的转移支付。某种程度上有“劫富济贫”或“劫强济弱”的味道5、强制性概念要件中的“②依据”和“③责任主体”→“强制性”这一特征。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强制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制参加,二是强制缴费(税)。在强制性这一方面,中国目前执行的状况不太好,有法不执行,如在养老保险这一块,企业欠费现象十分严重这一特点与一般的商业保险是不同的:强制——自愿6、刚性社会保障的制度化(立法建立制度)→刚性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就像工资的刚性特征,能上不能下)三、社会保障具有哪些功能?1、稳定的功能这是社会保障的第一功能现代社会的风险加大:失业、工伤、疾病、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没人给我养老)等等。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社会保障,会出现怎样的情形、结果?(—社会会混乱、动荡)社会保障能够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社会风险、社会矛盾,从而发挥稳定的功能。因而被称作社会的“减压器”、“安全阀”(教材P9)2、调节的功能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尤其显著:①社会保障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的两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实现,强调效率;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政府以税收为基础实现,强调公平②社会保障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具体又包括:a.促进资金市场发展。直接调节相关产业的发展b.经济衰退、失业率提高时,刺激(穷人的)有效需求,提高国民的购买力,从而最终有助于经济复苏四、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指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两类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企业年金~补充社会保障商业保险慈善事业……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立法统一规范并由政府主导补充社会保障制度则通常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民间及市场来解决。它们构成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并发挥着有益的作用我们一般所说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时间关系,上课时也只给大家介绍第一大类,即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支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赈灾济贫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职责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①居于基础地位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均是在原来社会救助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救助依然并且会长久存在,因为贫困现象会长久存在,孤、寡、残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也会长久存在,各种灾害事故更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将不会改变②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贫困人群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其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的要求。因此,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措施,是保障社会成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五大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和核心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外国人眼中的“社会福利”一般即是广义的,如“福利国家”之“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中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子系统。中国人眼中的“社会福利”一般即是狭义的(关于这一点已基本形成共识)。我们上课所讲的也是狭义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它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社会福利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增进国民的福利4、军人保障(社会优抚与安置)军人保障是以军人为保障对象的一个综合性保障系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军人这一特殊职业的专门保障制度军人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它是一项兼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性质的综合性的、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它的特殊性就体现在保障对象的特殊上。它和前面几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并不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5、补充保障补充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有机组成部分第二章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一、德国社会保险三法有哪些主要内容?德国的社会保险三法:《疾病保险法》(1883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4年)《老年与伤残强制保险法》(1889年)主要有三方面内容(教材P27):①管理与监督机构②保险费用的分担③劳工其他方面的权利二、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何意义?1、具体内容:①联邦养老金计划②失业保险计划(由各州组织实施;与一般的失业保险不同)③老年人救助计划④盲人援助计划⑤无独立生活能力儿童的援助计划2、意义:该法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的概念,第一次在一部法律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朝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迈出了一大步,因而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趋于成型三、何为贝弗里奇报告?二战期间,受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委托,贝弗里奇爵士经调查研究,试图制定一项统管人们一生的公共保障计划,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1942)与《自由社会里的充分就业》(1944)两份报告,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关于《贝弗里奇报告》(教材P31):①目标:消灭五大社会病害②主要特点:2个③主要政策建议:5条(三个方面)——管理体制(一条)——社会保险(二条)——社会救助(二条) 四、英国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时通过了哪五部社保法令?《家庭补助法》(1945年)《国民保险法》(1946年)《工业伤害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五、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西方福利国家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1、面临的问题(高福利的弊端)⑴高福利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入不敷出,出现赤字危机)⑵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助长了国民的惰性贫困陷阱:穷人的实际收入相对较高失业陷阱:失业者的实际收入较高(替代率较高)⑶沉重的福利负担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2、改革与调整进行改革的典型是撒切尔夫人当政时的英国与里根总统时期的美国福利国家的三个改革措施:开源节流私营化⑴开源——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具体措施:①扩大就业→缴税人数增加→社会保障税增加②提高退休年龄→延长缴税期→社会保障税增加③制定更加严密的税收征管办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④提高甚至取消缴税上限,以增加社会保障收入⑤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⑵节流——削减福利支出直接削减福利支出(教材P39):①提高申领资格(门槛提高)②降低待遇标准③严格资格审查间接削减福利支出: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西欧国家实行“社会保障金自动指数化”制度,即社会保障金随物价、工资或生活费用指数进行调整,以维持购买力。这就使得社会保障金持续地随快速增长的生活费用指数、工资指数或价格指数而水涨船高,给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巨大开支。间接削减福利支出即是指减少这方面增加的支出,具体的做法就是修改社会保障金的调整办法,放慢调整频率。如:①把增长速度较慢的指数作为社会保障金调整的参考系数;②对社会保障金的调整期限进行合理调整,如推迟、冻结或限制。③对那些导致社会保障金快速上升的调整因素坚决予以剔除。(3)私营化——引入私营机制,以减轻官方系统的压力并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行政效率如英国政府就迫使地方政府、全国健康服务等部门,将一系列服务项目通过招标改由私人承包,同时鼓励私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职业福利的发展;瑞典亦开始出现少数的公共服务私营化机构。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向私营部门转移→→混合福利兴起小结:尽管混合福利构成福利国家政策调整的主导方向,但仅能起补充作用,不能取代政府公共社会保障计划,因为公私项目之出发点和运行原则是相悖的改革和调整目前依然在进行中社会保障模式一、社会保障有哪几种模式?四种模式:社会保险型模式福利国家型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国家保险型模式二、社会保险型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有何优点与缺陷?实施社会保险型模式的典型国家有哪些?三、福利国家型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实施福利国家型模式的典型国家有哪些?四、强制储蓄型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有何优点与缺陷?实施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典型国家有哪些?五、国家保险型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特征社会保险型模式①以劳动者为核心;②责任分担;③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④互助共济;⑤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福利国家型模式①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②全面保障与保障水平较高;③政府负责;④累进税制与高税收;⑤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强制储蓄型模式①实行强制储蓄;②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③强调自我责任,缺乏互济性;④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⑤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国家保险型模式①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这种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②社会保障资金由政府和企业承担,采用从劳动成本中预先扣除的方式筹集,个人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费;③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保障水平相对较低;④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功能性评价优点缺点社会保险型模式公平与效率兼顾现收现付制带来的负面后果福利国家型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保障的正面功能福利病(同第二章)强制储蓄型模式①强化了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②能有效应付老龄化危机;③有助于经济的发展最大的缺陷——缺乏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互济功能 国家保险型模式保证了劳动力的再生产①社会保障项目设置不全(如未设立失业保险项目);②过分注重公平而损失了效率典型国家社会保险型模式德国美国日本(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福利国家型模式英国瑞典强制储蓄型模式新加坡(20世纪50-60年代实施)(公积金制度)智利(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养老保险私营化)中国香港(2000年推行)(香港强积金制度)国家保险型模式前苏联改革前的中国全民保险瑞典成为了广泛而优厚的补贴“福利国家发达的服务系统的橱窗”第四章养老保险一、何为养老保险?它有哪些特征?1、定义: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上述定义的几个要件:①(社会)养老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②养老保险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③养老保险解决的是劳动者养老后顾之忧④养老保险是一种经济保障(收入保障)制度2、特征:①普遍需求人们对养老保险的普遍需求,正是根源于老年风险的普遍性:一方面,相对于失业、疾病、伤残、生育等不确定事件而言,老年是一个十分确定的、可以清晰预见的、人人都会遇到的事件(人人都会老)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老年没有风险(老年有风险:如少子老龄化)②地位特殊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并且在各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60%以上,而养老保险支出又在社会保险支出中占一半左右(40%-50%)养老保险待遇较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长→→基金收支的规模庞大→→地位重要③长期积累就时间而言,养老保险的长期累积性表现为:一是缴费时间长达数十年二是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长达十多年到数十年不等④管理复杂表现为:A长期积累性带来了制度设计与管理的难度B由于基金规模庞大,基金保值增值的负担也十分繁重,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基金运营工作,而其他社会保险项目则没有如此大的压力C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大多采取多层次体系,这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单一层次的保障明显不同基本养老保险层次补充养老保险层次个性保险二、比较养老保险基金的几种筹资模式(要了解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的具体内容)基金的筹集模式(★)⑴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目的(时间):保持短期之内(如一年)的收支平衡具体做法:教材P75特点:以支定收(无资金积累)实质:代际之间的赡养,即由工作的一代人来赡养退休的一代人优点: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方便,无资金贬值的风险与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缺点:①因不同时期支付额不同而造成费(税)率波动大,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②养老金的完全代际转移使得在职者没有积极性,而且容易造成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矛盾激化③这一模式没有资金的积累,因而无法有效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老年人口抚养比:15.7%(2000年)25.1%(2020年)56.8%(2050年)⑵完全积累制(fullyfunded)和现收现付制相对应的是“基金积累制”(fundingsystem)基金积累制又可以分成:完全积累制(fullyfunded)部分积累制(partialfunded)完全积累制目的(时间):保持长期之内的收支平衡(长期=基金积累的周期+基金发放的周期)具体做法:教材P75(一个例子)特点:储蓄积累,即现时筹资为将来之用(教材P75)实质:工作一代人的自我养老(如强制储蓄型模式)优点:①费(税)率较为稳定,资金的收取能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②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紧密联系;③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缺点:①固定的费(税)率标准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②通货膨胀使得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倍增(★)③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因为要对每个单位和个人分别建立账户且要历经多年④对无积累的国家而言,采用这种模式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还意味着单位和个人不仅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买单,也要为已退休者和即将退休者的养老买单,因而是一种双重负担,难以承受⑶部分积累制(partialfunded)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目的(时间):保持一定时期内(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不断地分阶段调整)的收支平衡,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又有点积余具体做法:教材P76特点:以支定收、略有节余实质:现收现付(代际养老)基础上的一定比例的积累优点:①既能保持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②因阶梯时间不太长而易预测,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也不会太大缺点:①企业和劳动者的负担相对较重;②少量积累的基金无法应对老龄化的冲击(★)三、养老保险基金有哪几种运行模式?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模式,是指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管理方式、使用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社会统筹模式——个人账户模式四、何为社会统筹?社会统筹是指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原则,依法将分散在各部门、各企业的养老保险(社会保险)资金集中起来,统一制度,统一分配使用。(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统一发放)(统收统支)②为何要实行社会统筹?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统一管理和运作,逐步实现地区乃至全国养老保险的一体化二是解决传统的企业养老、行业养老不公平的弊端(统一调剂,互助共济,实现社会化)。不公平表现为:对企业而言——新、老企业的负担不同对个人而言——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的待遇不同③社会统筹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的功能,将“大数法则”利用到极致(★)五、简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主要了解改革期的几个重要法规及其主要内容)。五个阶段(教材P106-11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4)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4-)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标志性的法规有两个:①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城镇企业中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退休制度建立)。社会统筹制度。②1955年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制度。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表现为:①1958年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的(企业与机关统一)、独立的(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退休制度建立。这一规定适当放宽了退休条件,提高了待遇标准。②1966年的《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建立。③关于军人的退休规定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指文革时期的破坏。有三个表现:①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严重破坏②退休、退职制度近于瘫痪③养老保险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社会保障→企业保障)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4)掌握两点内容:①1978年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②在恢复期,作为社会保险的根本性问题,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却一直未能得以恢复,仍然延续的是传统退休制度下的“单位保障”、“单位养老”制度。(“单位保障”“、单位养老”→企业负担畸轻畸重→改革)(另一个问题:个人不缴费)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4-)几项重要的法律规范:①1986年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1984-1986年的试点工作:市、县养老金统筹;行业养老金统筹1986年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为适应劳动制度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制度②1991年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具体内容:——社会统筹(“去单位化”)——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职工个人须交保险费——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相结合——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③1995年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最关键的内容: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国务院当年同时批准两种养老保险方案,尽管都强调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由国家体改委提出的方案更强调建立个人账户,而由劳动部提出的方案更突出建立社会统筹,国务院允许各地、市有权自行选择,以至全国在短短两年内冒出了上百个不同的养老保险改革方案④1997年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内容:“七统一”(教材P109-110),一般认为是“三统一”“三统一”:统一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统一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确立⑤1998年的《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容:将原来由11个行业(分割)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到地方,由地方进行统筹安排⑥1999年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主要内容:对包括养老保险费在内的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工作进行了规范⑦2000年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在这一方案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实行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由过去的通道式管理转变到板块式的分账管理,职工所缴养老保险费全部记入其个人账户,做实个人账户2001年该方案在辽宁省试点,2004年试点扩展到黑龙江与吉林两省⑧2005年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对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改进措施,在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等许多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该决定由国务院批复于2006年开始在上海、天津、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试点工作,表明中央政府决定将做实个人账户的工作向全国铺开⑨20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两个重要规定:一是养老可“异地漫游”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二是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改革历程的小结改革在不断进行之中,且频繁调整,说明什么?——国家和政府相当重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迄今尚未定型,改革非常艰难六、中国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又存在哪些问题?1、内容:(1)、覆盖范围∕保险实施范围2005年决定的规定: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城镇外商投资企业各类私营企业企业其他企业实行企业化的事业单位……(2)、资金来源承担主体的规定有变化:1991年决定的原则规定: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1995年通知、2000年试点方案、2010年社保法: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具体的缴费基数(缴费标准)和缴费比例:①企业1997年决定的规定: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2000年试点方案的相关规定:企业依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一般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左右,目前高于百分之二十的地区,可暂维持不变②个人具体规定有变化2000年试点方案的最新规定: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并全部计入个人账户③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非工薪收入者(两个特点)2010年社保法规定(√):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1995年通知的办法(一)中有具体规定。(20%=4%社会统筹+16%个人账户)2005年决定的规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余下12%进入社会统筹账户)2、存在的问题(1)、隐性债务的承担责任未落实(2)、个人账户资金的“空账”运行(3)、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和增加缴费问题(4)、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面临巨大风险(5)、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的安全问题(如:社保基金被挪用)(6)、我国城镇职工的退休年龄问题→延迟退休是否可行?(7)、我国城镇职工的提前退休问题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承诺,如果现收现付体制能够持续下去时一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处理,但是,当现收现付体制转为部分或完全的积累制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就会部分或全部的显性化。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转变是必然原因。部分积累制下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混账管理,掩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3)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保险覆盖低,个人账户隐性债务加剧。4)养老金的需求增长大大超过缴费人数的增长。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解决措施:第一,政府在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中的责任。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空间。2)培养多元化的责任主体。

第二,养老社会保险系统内开源节流。1)扩大社会统筹基金积累。2)降低支付水平。首先,降低养老金工资替代率。其次,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最后,对养老基金进行指数化管理。

第三,系统外加强投入。1)增加财政支出,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2)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第四,余量资金投资增值。1)投资风险的防范。2)投资渠道的选择。结束语:综上所述,养老金隐性负债问题如果不能得以有效解决,作实个人账户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基金投资增值将遇到较大的困难,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行将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既需要国家财政长期给予稳定补偿,同时又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筹资,才能有效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支付危机。我国解决隐性债务问题需要系统内增收节支,系统外增加投入,完善基金运营体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我国新型养老保险的确立,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支付危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重要支撑条件。第五章医疗保险1、何为医疗(社会)保险?它有哪些特征?医疗(社会)保险的定义:━━指国家通过立法方式强制性①地向社会成员征缴医疗保险基金③,在劳动者或公民②因患病需要医疗费用④时,由国家或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质保障⑤的制度。2、特征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险具有社会保险的一般特征(如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等)与此同时,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相比,医疗保险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特征(√)①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②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③涉及关系非常复杂——涉及第三方④医疗费用难以预测和控制2、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中,支付被保险人包括哪四种方式?何为起付线方式、共付方式、最高保险限额方式、综合方式?被保险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费用分担方式一般有四种(教材P133-134):①起付线方式起付线以下,个人自付(或与单位共同支付);起付线以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支付、②共付方式被保险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支付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可能是固定的(如二八开、三七开或四六开),也可能是动态的③最高保险限额方式规定一个最高支付限额,超出部分,由个人自付。最高支付限额,可以是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支付的时间,还可以是服务项目④综合方式上述方式的综合。如:起付线最高限额←---︱------︱----→(自付)(共同支付)(自付或商业保险)3、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中,支付医疗服务机构包括哪两种方式?何为后付制和预付制?它们又包括哪些具体的方式?以支付时间为依据,大体有后付制和预付制两种后付制和预付制的定义:--教材P134(教材中的定义有1处失误,改过来)具体的支付方式主要有:1)按服务项目付费(后付制)这是医疗保险最传统、应用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指医疗服务机构先提供服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再根据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如化验、诊断、治疗、药品等)和服务数量向其支付费用;它属于事后付费2)按服务单元付费指的是根据(预先测算确定的)每一个服务单元的费用标准来支付病人的医疗费用的方法具体操作:①根据一定标准将医疗机构提供的一系列医疗服务划分为若干服务单元,如一个门诊人次、一个住院人次或一个住院床日等②根据往年资料并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制定每一个服务单元的费用标准,如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等③一个病人一次医疗费用等于服务单元费用标准乘以服务单元数量在我国各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按服务单元付费往往指门诊定额付费和住院定额付费3)总额预付制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事先协商,确定年度支付总额,预先支付,再提供医疗服务这种付费方式的特点是,医疗服务机构必须为前来就诊的被保险人提供合同规定的服务,自负盈亏,所以也称为总额预算制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采用这种付费方式4)按人头付费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如一年),根据接受医疗服务的被保险人的人数和规定的收费标准,预先支付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在此期间(如一年内),医疗服务机构负责提供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一切医疗服务,不再另行收费按人头付费实际上就是一定时期、一定人数的医疗费用包干制优缺点——同总额预付制。具体:在丹麦、荷兰最早实行按人头付费的办法后,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也广泛采用这种方式来支付医疗费用5)按疾病种类付费(教材P135)这种方式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将住院病人的疾病分为若干组,每组又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并发症等分成若干级,对每一组的不同级别分别制定价格标准,按照这种价格对该组疾病治疗的全过程进行一次性支付。简单地讲,就是按诊断的住院病人的疾病种类进行定额支付比如:美国DGR系统(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照标准化的诊疗体系将所有疾病分成486种。当医院确诊患者所患疾病是486种中哪一种疾病后,医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保险公司会按照相应的治疗费标准付费4、中国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哪三种制度?由面向城镇居民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面向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三种制度共同构成5、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①覆盖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及其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都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②资金来源及缴费比例:单位(6%)+个人缴费(2%)③基金的运行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了解三个内容:A、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及比例)B、划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和住院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筹调剂使用,按治疗费的一定比例支付C、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④医疗保险的统筹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市、州、盟)为统筹单位,也可以以县(市)为统筹单位,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原则上实行全市统筹⑤加强医疗服务管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⑥特殊政策规定:五个方面一是离休人员、老红军、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由原渠道解决;若支付发生困难,由同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二是退休人员也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其个人账户资金全部从单位缴费中划入,划入比例或资金总量要高于在职职工三是国家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享受医疗补助待遇(即参加补充医疗保险)四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计入成本;超出4%以外的部分,由企业税后利润负担五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代下岗职工缴纳,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第六章失业保险一、何为(狭义)失业?(广义)失业可分为哪些类型?狭义的失业,通常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构成狭义失业的四个要件:①具有劳动能力②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指16周岁-退休年龄③有就业愿望④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这里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失去工作岗位(原来就业后来被解雇),二是新增劳动人口广义的失业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即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2、(广义)失业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失业可分成不同的类型:⑴按照就业意愿,可将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拒绝接受雇主现行的工资或比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要求较高、较挑剔,如“啃老族”)非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货币工资水平却仍找不到工作的现象⑵按照失业的程度,可将失业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不充分就业)完全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部分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有工作,但工作报酬达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工作时间达不到正常工作时间的1∕3,如临时工、季节工因工作时间不足而导致收入水平低下,还有像目前一些“开关”工厂的职工经常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的状态⑶按照失业的表现形式,可将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又称公开失业,指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岗位或根本未就过业(如新人,“毕业即失业”)。一般以失业人员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为准,一般用失业率来反映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还保留,但确实存在就业不充分的现象,指实际生产率低于潜在的生产率,是一种劳动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隐性失业的三大表现:国有企业的大量窝工现象(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低工资高就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冗员现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在有限的耕地上⑷按照不同的失业原因,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等待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失业。季节性失业具有规律性、行业性以及失业持续期的预知性等特点。在农业生产、航运业、矿产勘探、旅游、建筑等行业中较多见(淡季和旺季)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变动,引起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产生的部分劳动者成为失业者的情况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发的失业现象,如经济危机时期的失业等待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因有更高的工作期望而产生的一种失业类型,失业者只有“等待”到期望的工资水平出现时,才愿意就业。如现在的一些“啃老族”二、何为失业保险?它有哪些特征?1、何为失业保险?见教材P159第二段注意:失业保险要化解的是狭义失业的风险2、失业保险的特征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基本项目,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福利性等共性特点除了上述共性特征外,失业保险也具有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所不具有的特殊性:①针对的社会经济风险不同(教材P160)失业风险:有劳动能力年老、疾病、工伤等风险: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②目标与功能不同其他社会保险项目:单一(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基本生活)失业保险:双重(既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也努力促进劳动者的就业)③失业保险具有周期性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直接相关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下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人多,而领取失业保险的人少,因而失业保险基金处于收多支少的状态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失业率上升,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人减少,而领取失业保险的人却不断上升,因而失业保险基金处于收少支多的状态→→这一特征可以调节经济的发展④保险享受者数量经常反复(和第三个特征相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险享受者数量往往增多减少、总体数量单向增加(只升不降)失业保险:保险享受者数量会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呈现出反复的特征(有升有降)三、失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哪三个方面的支付?①支付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待遇具体包括: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和附加补助金(如医疗补助金、丧葬抚恤金等)。它是维持失业者失业期间基本生活的最主要来源支付失业保险待遇构成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最大部分②促进就业具体包括:开展职业培训方面的支出、抑制失业及开发就业岗位的支出、职业介绍等方面的支出这部分的支出在失业保险基金中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为变消极的失业生活保障为积极的促进就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失业者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如德国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中,除60%用于保险给付外,余下40%中的大部分被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及其补贴、补助企业雇佣等促进就业的工作上③支付失业保险管理费失业保险管理费在一些国家完全是由政府财政补贴,如日本。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则是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这就会影响失业保险基金在其他两个方面的支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失业保险的实施效果中国的情况: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由财政拨款解决四、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包括等待期和最长给付期(发放期限)等待期所谓等待期就是失业后,必须等待一个时期才能领取到失业保险金等待期的长短,取决于各国所实行的就业政策,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和财政状况。西方国家规定的等待期都很短,多为7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刚刚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基金积累不足,往往规定较长的等待期,如在阿根廷,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等待期长达120天(4个月)最长给付期关于失业保险金的最长给付期(发放期限),有两种确定方法:一是将最长给付期与参加失业保险时间的长短对应起来。如西班牙规定:参加失业保险6-12个月,失业保险金的最长给付期为3个月;参保期为12-18个月,失业保险金的最长给付期为6个月等二是将最长给付期与失业的时间长短联系起来,一般而言,失业时间越长,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也越长教材P161:各国规定的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各有不同,少则8周,多则36周,有的国家甚至更长,但最常见的是26周(半年)五、在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哪三个重要的行政法规?1、产生标志: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2、发展标志:1993年国务院颁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3、完善标志: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六、目前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覆盖范围:包括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2、资金来源:单位2%,个人1%(农民合同工个人不缴费)3、基金支付项目五项:教材P172第6条制度规定存在的问题:①没有关于“失业者必须处于法定劳动年龄段”的规定。显然,这是一个失误!4、享受资格5、待遇水平两种情况(见教材P172):①一般人(城镇职工)②农民合同工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教材P171):①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②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非自愿性失业)③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有就业意愿)②缴费不满1年的怎么办?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因而带来不少问题6、发放期限①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等待期没作具体规定,只强调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②发放期限:四种情况(见教材P171-172)a.b.缴费5-10年:领取18个月c.累计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d.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24个月7、停止发放:教材P172第七章社会救助一、何为社会救助?它有哪些特征?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具体定义见教材:P199这一定义有如下含义:①责任主体:政府(国家)与社会。→政府救助和民间救助②救助对象:指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包括:a.贫困人口;b.灾民;c.鳏寡孤独等特殊人群(中国的“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③目标: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2、特征主要有三个特征:①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教材P199-200)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救助的条件就有权利申请救助。对受助者而言,其享受的是单纯的法定权利,无须事先参加和缴费。而提供社会救助则成了国家与社会对受助者的职责与法定义务→→社会救助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②保障水平低(教材P200)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来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军人社会保障等均是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解决的不仅是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而且也包括了保障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乃至个人发展问题而社会救助面对的是陷入生存困境并迫切需要国家或社会援助的社会成员,其救助水平通常以维持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为准,从而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待遇最低的制度安排。→→“最后一道防线”③全民性特征社会救助的实施范围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相比较,前者具有全民性,而后者则具有群体性二、社会救助可分为哪些类型?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社会救助做出不同的分类:1、按照救助的实际内容(即按救助项目)来分基本生活救助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或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衣、食、住等方面生活需求的一种救助(如低保制度)灾害救助指当社会成员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目的在于帮助社会成员度过灾害发生带来的生活困境(如地震救助、洪水救助、雪灾救助等)失业救助是与失业保险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其救助对象是因失业保险金低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失业保险期满仍未找到工作,生活陷入困境者住房救助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房租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住房(廉租房)的一种社会救助。其实质就是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费用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解决部分居民因住房支付能力不足而居无定所的问题医疗救助指针对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人而进行的支持性补助或援助的一种制度安排,尤其是指针对贫困人口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国外在这一块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如美国针对穷人、失业者、残疾人等提供的医疗救助制度;中国则正在尝试)教育救助指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而做出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旨在通过减免学杂费、资助学杂费等方式,给适龄人口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以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脱贫能力(如中国目前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及对高校和中职贫困学生的“奖贷助补减”政策)法律援助指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中对因贫困及其他原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成员,通过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等实现其司法权益的一项社会救助(司法救助)扶贫开发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投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进而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促使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的政策体系(针对地区)2、按照救助的手段来分

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含义指以发放现金的方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帮助。费用的减免或核销也是现金救助。现金救助最常用指以发放物资的形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帮助。它是一种传统的救助形式,传统社会中用得比较多,如“粥棚”、“粥厂”指针对特殊的救助对象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等服务。如对高龄老人的护理服务、灾后的心理咨询服务等指通过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并发放劳动报酬的方式实现对救助对象的救助。在灾害救助与扶贫开发中广泛采用优点受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现金转换为各种物质或服务,从而更利于满足其需求所发的物资可以直接消费,救助的效果比较快捷。目前在灾害救助中经常采用--缺点受助者可能会乱花钱,导致钱不能用在刀刃上所发物资可能非受助者所需--3、按救助时间的长短①定期救助指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社会救助,它一般表现为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救助管理机构按规定连续地、定时地为救助对象提供援助如对孤寡老人、孤残儿童以及长期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的救助等,均采取定期救助②临时救助指在时间上没有连续性,或者救助时间比较短的社会救助,它是为解决社会成员临时的生活困难而进行的社会救助临时救助主要包括各种灾害救助和失业救助等等,其特征是短期性和非连续性三、何为贫困?何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何为贫困线?贫困线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法,将社会成员为购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品或服务,而必须获得或花费的一定数量的货币金额确定为一条具有法律参照意义的标准线。贫困线的划定是有效社会救助的前提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缺乏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和服务,无力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一种社会现象贫困的分类(教材P203):①绝对贫困:收入不能维持其最低生活需要(饮食、衣服和居住条件)的生活状态,如缺吃少穿、忍饥挨饿、居无定所。(传统社会的救助对象)②相对贫困:指相比较而言的贫困。它并非是缺衣少食、受冻挨饿,而只是相对于其他居民群体拥有的消费品和服务数量少才有的“贫困”。具体是指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现代社会的救助对象)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主要是相对贫困的问题,因为绝对贫困已消灭;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则仍然是绝对贫困问题四、如何确定社会救助的标准?2、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最低生活水平和社会救助的标准也不一样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看,有如下几种做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标准法—标准预算法∕市场菜篮子法—最低百分比法—剥夺指标法⑴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源自于“恩格尔定律”,它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来的以食物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家庭贫困程度的一种方法恩格尔定律:如果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很高,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平很低,收入只能维持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最低生活;反之,如果食物支出比例很低,则意味着家庭用于满足其他生活需求的收入很多,生活状况肯定较好。所以恩格尔定律展示了食物支出与家庭状况逆向相关的情况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西方国家往往根据恩格尔系数来划定贫富。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恩格尔系数标准是联合国划定的(教材P203):①60%以上:绝对贫困②50-60%:温饱(即勉强度日)③40-50%:小康④30-40%:相对富裕⑤20-30%:富裕⑥20%以下:极其富裕按上述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极其富裕);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恩格尔系数是否适用于中国,有争议2008年中国恩格尔系数:城镇37.9%(相对富裕),农村43.7%(小康)⑵国际贫困标准法这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一种收入比例法,它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来确定贫困标准。一般情况下,贫困标准相当于社会平均收入的50-60%。→→标准较高⑶标准预算法∕市场菜篮子法这是划定贫困标准的具体生活消费指标的一种方法,由美国人于1978年率先提出按照这一方法,确定贫困线有两个步骤:一是列出生活必需品清单(如食品、房租、衣服、家具、交通、卫生保健、水暖电气、税收、文化娱乐等等)二是依据市场价格确定拥有上述生活必需品所需的现金⑷最低百分比法见教材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