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总结【时空坐标】【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二、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表现政治经济文化明朝1368——1644①废丞相、设内阁;②郑和下西洋;③戚继光抗倭;④荷、葡占台湾、澳门;⑤郑成功收复台湾;⑥修长城与瓦剌、鞑靼和战;⑦管理西藏和东北;⑧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①农业:引进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副产品初级加工;②手工业进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商业繁荣:商帮、市镇、白银普遍流通;④海禁政策①陆王心学;②李贽思想;③小说兴起;④昆曲流行;⑤《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⑥西学东渐清朝1636——1840①兴起、建清、入关、统一;②密折制;③军机处;④文字狱;⑤收复台湾;⑥打败俄国《尼布楚条约》;⑦平定蒙古、新疆叛乱;⑧管理西藏;⑨奠定中国版图①农业发展,但小农经济为主;②手工业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商业繁荣,闭关锁国;④人口膨胀①明末清初进步思潮;②小说发展;③京剧形成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四、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设立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职权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上传下达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行事快捷;外界干涉少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五、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衰落的表现1.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明代的特务统治及明清两代的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这说明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面前,封建制度已经走向没落,并且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上: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4.文学上:出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六、影响中国农耕经济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①土地私有制: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②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①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进步。②“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七、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制与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八、中国古代科技九、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的不同明清之际清末民初时代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能力比较有限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希望获得海外市场,对外扩张的能力大大增强地位中国未被外国侵略,双方地位平等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双方是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的关系传入内容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影响只在少部分读书人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史复习(一、二、三、四单元)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历程①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时期萌芽,秦汉时期正式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2)演变特点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②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③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⑤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⑥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王朝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和演变趋势(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2)概念:①君主专制:君主决策独断,君权至上;②中央集权: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制度。(3)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①皇权与相权:皇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相权最终被废。②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全力削弱,最终无力对抗中央。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朝代帝王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建立秦朝秦始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乡里;严刑峻法皇权至上;官员任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展两汉汉武帝设“中朝”;各州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隋唐隋文帝、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宋太祖、元世祖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出任知州。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顶峰明清时期明太祖、明成祖、雍正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4.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①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②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部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宰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④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⑤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5.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要点提纲史实阐释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中央集权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其主要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听从于皇帝,从而赋予了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思想专制统治者通过思想控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奴役,思想控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辅助手段6.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4)工商业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品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7.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的科技条件。(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8.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特点阶段形式特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国家经营,用于封赏和授田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君主土地私有制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收入归君主私人开支国有土地制国家掌握的无主的可再分配土地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上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布局和分布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10.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③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