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毕业论文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年级:2010级保险专业论文题目:我国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研究指导教师:评阅教师:2014年4月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越来越大,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由于我国现有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还很不健全,巨灾之后政府财政和保险公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受灾居民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困难,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建立一个能提高巨灾损失的补偿程度和巨灾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在对相关文献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巨灾以及巨灾风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以界定研究对象;然后引入巨灾风险补偿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巨灾风险补偿机制,理清了补偿机制中政府,保险公司,资本市场和社会机构等主体各自应扮演的角色,从而建立起政府与市场合作的基本分析框架;接着阐述了巨灾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实际影响。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我国的多层次巨灾风险补偿机制的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巨灾保险TitleResearchingoncatastrophicriskcompensationmechanisminChina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populationdensityincreasing,thedegreeofconcentrationofwealthincreased,whichcausedseriouseconomiclossesandcasualtiesfrequentnaturaldisastersandman-madedisastersinchina.Thecatastropheriskcompensationmechanismexistinginourcountryisnotveryperfect,thereexistmanyproblems,afterthecatastropheofgovernmentfinanceandinsurancecompaniesareunderalotofpressure,theaffectedresidentsfacethedualproblemsofsurvivalanddevelopment,aseriousthreattothe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stabilityofChina.Therefore,theestablishmentofacanimproveefficiencyintheuseofcompensationandthedegreeofthecatastrophecompensationfundcatastrophelosses,reducethestate'sfinancialburdentoacertainextent,thecatastropheriskcompensationmechanismtohelpvictimsrebuildtheirhomeshasbecomeapressingmatterofthemoment,and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alsohastenimportanttheoreticalvalu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irstly,basedontheextensiveliteratureresearchacatastropheandcatastropherisk,characteristicsandclassificationtodefinetheobjectofstudy;andthenintothestudyoftheriskcompensationcatastrophetheoryandthe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inthecatastropheriskcompensationmechanism,clearthegovernment,compensationmechanismininsurancecompanies,capitalmarketandsocialinstitutionsandothersubjectstherespectiveroles,soastoestablishthebasicframeworkofcooperationbetweenthegovernmentandthemarket;thendiscussestheactualeffectofcatastropherisktoChina'seconomy.Finally,aimingattheexistingproblems,proposedtheriskcompensationmechanismofmulti-levelcatastrophetoestablishourconclusionsandpolicyrecommendations.Keywords:CatastropheRisk;LossandCompensationMechanism;CatastropheInsurance.目录1引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与意义11.3国内外研究概况22巨灾与巨灾风险32.1巨灾及其类型特点32.2巨灾风险及分类63我国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现状83.1我国现行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方式83.2我国现行补偿方式产生的原因分析103.3我国当前巨灾损失补偿体制的潜在问题114国外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方式借鉴124.1国外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方式134.2对我国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建设的启示155构建我国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思路165.1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模式165.2我国巨灾损失补偿体系的基本框架17结论20致谢21参考文献19图1:近年中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情况5图2:1949-2008年中国主要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例6图3:1980-2009年全球巨灾发生次数趋势图7表1:近年中国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比例明细表10图4:近几年全球的巨灾经济损失及保险的损失补偿情况14表2:巨灾风险转移分散层级表17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1引言1.1研究背景
巨灾问题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完善巨灾损失补偿制度,政府在巨灾补偿机制中的地位和职责以及市场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共同关注的前沿领域。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而又频繁的国家,巨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民政部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2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人次以上。巨灾损失的补偿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学和保险学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如何完善巨灾损失补偿制度、政府是否应该参与、市场在其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等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世界上巨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立和完善我国巨灾损失补偿机制是提高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对该课题的研究在我国还相对滞后,此课题是实践中较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课题涉及面广,难度大,而且现有可参照的研究资料比较少。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勇气,更需要时间。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理论意义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都在2000亿元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面对如此巨大的灾害损失,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风险补偿机制,不仅无法弥补灾害损失问题,而且会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财富的迅速聚集,巨灾所带来的损失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构建与完善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的巨灾是损失补偿机制主要是靠国家财政及民间捐助,缺乏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管理巨灾风险,分散巨灾损失,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2.2现实意义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根本作用是建立灾害保障安全网,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化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减轻巨灾的破坏影响。一方面,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借鉴运用国际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有助于激发调动民间力量参与灾害救助的积极性,弘扬发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进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完善市场机制是推动灾害补偿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风险管理意识转变风险治理理念,提高政府效能及政府形象,促进服务型政府构建,保证国家既定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组成。1.3国内外研究概况1.3.1国内国内学者周伏平(2002)从再保险市场的缺陷入手,分析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好处,提出了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保险连接证券的建议。栾存存(2003)通过对我国巨灾保险现状的分析和资本市场的分析提出了保险证券化的市场准备建议。谢家(2004)从国家灾后补偿机制的缺陷分析入手,提出了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机制,但是也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构想。孙祁祥,郑伟等(2008)在对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做了分析后,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统筹协调管理,国家财政部门缺乏专门的基金,损失融资极为缺乏,市场力量不足。并对我国再保险市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从政府和保险/再保险角度来完善我国巨灾管理机制,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新型资本市场工具的运用。李勇权(2009)分析了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的一些理论,以及在我国以后的展望,但没有就现实提出解决方法。魏海港,刘汉进(2010)在分析了保险公司管理巨灾风险的传统方法和非传统方法后对我国的巨灾风险提出,要多层次的发展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把国家政策,商业保险,资本市场工具有机结合,并提出建立巨灾风险基金,但是并没有就巨灾风险基金的具体构建模式提出方法,也没有说明如何整合三者的资源。杨宝华(2011)在《关于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的思考》中提出了政府充当最后保险人,成立专门的巨灾风险管理机构,设立政策性保险经营机构的想法,但是没有能作深入而具体的探讨。1.3.2国外主张公平和效用主义的Calabresi(1970)提出政府是社会中有效的保险工具。巨灾风险管理理论中的效率派Priest(1996)则代表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他认为政府在巨灾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的话会存在效率的损失,因此主张巨灾风险管理的市场化,完全取消政府的灾后救济。沃顿商学院的Kunreather和Linnerooth(2000)提出无论是私营保险市场,还是政府都不是巨灾风险管理的唯一主体,这种观点相信,政府与市场的密切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David,Geman(1993)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再保险市场的容量有限,保险人与再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巨灾损失参数的不确定,再保险契约不易流通等缺陷,再保险也不是用来管理巨灾风险的最佳手段。Mann和Niehaus等(1992)认为巨灾期货与期权势必因其优势如:信息公开透明,流动性高,道德风险低,而与再保险形成竞争。然而巨灾期权期货的发展也并非如愿。托马斯(2007)在阐述让市场去处理巨灾风险补偿时,强调当市场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发挥政府应有的功能,而且他认为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是可以让纳税人作为巨灾损失最后的补偿主体的。斯科特(1997)则认为当时的政府对巨灾损失的救助己经形成了一种的事实上的保险行为,并且为了提高巨灾保单的销售量,一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联邦再保险计划可以借用财政补贴和税收等方式来做到。理查德(2004)分析了贴现率和投资者在可预期的将来投资额的加大,提出我们的社会在降低巨灾风险工作中,并未动用与之相匹配的那么多的资金。因此,他强调政府和社会上的非赢利性质的组织可以通过税收,补贴,公共捐款,公共融资等行为方式来补偿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2巨灾与巨灾风险2.1巨灾及其类型特点2.1.1巨灾的界定巨灾通常是指由于突发性、无法预料、无法避免而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祸因引起的大面积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灾难性事故。美国保险服务所ISO(InsuranceServiceOffice)将其定义为损失金额超过2500万美元,影响到1000个以上的被保险人的灾害。根据Cummins和Geman(1995)对巨灾所下的定义,造成超过500万美元的财产损失且同时影响到大量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事件即可以被称为巨灾。2.1.2我国巨灾的特点巨灾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极端表现,其特点包括:一是相对集中性:中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地带,自古以来,洪水,地震,干旱等巨灾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灾害,一般集中发生在江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地震活动带及农作物产区,因人口,城镇,农田,企业,基础设施等较集中,极易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巨灾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二是紧急性:从时间范畴看,任何灾害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突如其来导致措手不及,作为灾害最高形式的巨灾更是来势迅猛防不胜防,特别是巨灾造成的危害出乎预料,难以抗拒,极大地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致使情况紧急。三是复杂性:自然灾害是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西临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有广阔的陆地和海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在剧烈起伏中呈多级阶梯状变化,成为影响各类自然灾害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失衡,人地关系不和谐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等也为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孕灾环境。四是链发性:巨灾易发次生或衍生灾害而形成灾害链,常见“地震灾害链”,“台风灾害链”,“暴雨灾害链”,“寒潮灾害链”,“干旱灾害链”。自然灾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总体,常常表现为直接的因果关系,如地震为原生灾害,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和海啸为次生灾害,社会秩序混乱导致的违法犯罪活动就是衍生灾害,有时次生或衍生灾害的危害超过原生灾害。五是难以控制性:由于自然环境复杂性,信息不对称,人类理性有限性,对巨灾发生的时间,地点,状态很难做到事先准确预报预测,即使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巨灾发生后,其发展变化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加之抗灾难度大而导致决策者面临巨大压力。2.1.3我国巨灾的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巨灾包括洪水,干旱,地震,台风与风暴潮等,大体上形成了从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黄河下游,淮海流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向东部地区和西北,青藏地区不断发展趋势。从巨灾的活动程度看,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自然灾害活动最强烈,华中地区次之,然后是东北,西南,西北和青藏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主要巨灾包括云南,河北,台湾的地震,长江,淮河,珠江,松花江和海河流域的洪水,浙江,福建的台风与风暴潮,此间的伤亡人数明显减少,但经济损失不断上升。从巨灾造成的损失看,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但各地防灾救灾能力又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递减的特点;在间接危害和长远影响方面,巨灾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破坏效应最严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为巨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o"经济"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图1近年中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情况资料来源:来自历年民政部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洪水风险是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经济损失。中国现有100多座大城市,有接近半数的人口,5亿多亩耕地和70%的工农业总产值不同程度的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据统计,自1949年至1998年,气象洪涝灾害占比达到71%。图21949-2008年中国主要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例资料来源: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编著:《灾害·社会·减灾·发展——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21世纪减灾策略分析》,气象出版社2009年版。2.2巨灾风险及分类2.2.1什么是巨灾风险?巨灾风险是指因重大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袭击或人为事故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巨灾风险与一般风险不同,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生的频率低但损失巨大。普通灾害发生频率高,如一般性火灾、车祸等天天发生,但每一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小;而破坏性地震、火山爆发、大洪水、风暴潮等巨灾则很少发生,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发生一次;一旦发生损失则巨大,一次大地震、大洪水可造成数亿、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损失。2.2.2巨灾风险的分类巨灾风险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风险和人为灾难风险:(1)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造成的事件。这种事件造成的损失通常会涉及许多保险合同和众多被保险人。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不仅取决该自然力的强度,也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建筑方式、防灾措施的功效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的具体形式包括:水灾、风暴、地震、霜冻、雹灾和雪崩等。(2)人为灾难风险。人为灾难是指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重大事件。在这类事件中,一般只是小范围内某一大型标的物受到影响,而这一标的物只为少数几张保险单所保障。人为灾祸的具体形式包括:重大火灾、爆炸、航空航天灾难、航运灾难、公路,铁路灾难、建筑物/桥梁倒塌,以及恐怖活动等。自80年代以来,全球巨灾的发生频率逐渐上升,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9.11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图1列示了1980-2009年全世界的巨灾发生次数。单位:次图31980-2009年全球巨灾发生次数趋势图资料来源:2007年以前数据来自SwissRe,sigmaNo.1/2010,2007年及之后数据来自瑞士再保险公司每年发布的年报。2.2.3巨灾风险的危害 巨灾对组织和社会的基本价值、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危害。包括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基础设施,损害公共福祉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害社会经济活动,使社会财富积累增长放缓,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基础资源,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巨灾后的紧急救援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如果应对处置不善,将会影响国家和政府形象,阻碍国家既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政府作为和政府效能的提高实现。因此,加快建设和完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具有极大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我国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现状3.1我国现行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方式国际上应对巨灾风险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政府的作用来应对巨灾风险;二是通过巨灾保险来分散巨灾风险;三是将政府的作用与巨灾保险方式相结合。当前我国对巨灾之后经济损失的补偿基本上依靠国家财政和民间捐助,而商业保险和国际支援只占极少一部分。3.1.1政府补偿为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共利益,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进行的补偿。它是我国巨灾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其特点包括:公共性,即根据损失程度对所有受灾者进行的救济补偿,体现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根本精神。及时性,政府是各种资源的最大拥有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施救和补偿活动。保障性,政府补偿通过国家机关,法定的程序,完善的监督与问责制而具有最高信用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信赖。稳定性,政府补偿对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具有长期效应。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加之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政府补偿机制需加以完善:一是稳定增长机制,即政府补偿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以加强公共财政保障作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巨灾损失补偿需求。二是协调机制,通过建立补偿资金储备制度,年度预算制度,协调巨灾年度间的不平衡性和补偿资金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要协调不同灾害之间救济补偿矛盾。三是科学决策机制,编制财政预算应根据专家,智囊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预测,事前对灾害风险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3.1.2保险补偿投保人和保险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开展巨灾保险业务,根据双方权利义务约定对投保人进行的经济补偿,通过保险业对巨灾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已是普遍趋势。其优势有:分散性,保险服务的宗旨就是把巨灾的风险损失转嫁和分散到保险市场,将灾害损失分摊到尽可能大的范围。社会性,发达完善的保险市场可以集中社会的力量对灾害损失进行补偿,弥补政府财政补偿的不足,还具有帮助灾后重建,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适应性,保险补偿能够根据巨灾发生不规则的特点,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功能,以适应社会对风险保障的需求。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公民和企业的风险观念和保险意识较薄弱,建立健全巨灾保险补偿刻不容缓。一是风险分担机制,必须建立保险机构,再保险机构和投保人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才能发挥实效。二是渐进运行机制,我国巨灾保险因偿付能力滞后,通过试点在积累经验和财力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巨灾保险势在必行。三是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互补机制。政府应积极介入高风险,低利润或无利润保险领域以弥补市场失灵,采取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促进保险业发展。四是巨灾风险证券化,把巨灾风险通过金融有价证券向资本市场转移的制度,包括巨灾期货,巨灾债券等,应逐步在我国引入开设。3.1.3社会捐助指由社会组织和公民自发开展的捐助活动,是继政府补偿和保险补偿之外的社会性补偿,包括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协会,企业及公民等,其优势在于:补充性,社会捐助能够把分散在民间的救助力量集中,通过社会自组织网络分担巨灾补偿任务。灵活性,巨灾严重破坏生产生活秩序,社会捐助通过捐款捐物,志愿行动,扶危济困等多种内容和途径救助受灾者。广泛性,社会捐助不受条件限制继而能够广泛激发和调动民间的参与力量。目前,一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捐助资金的公开透明性,加大民间力量在巨灾补偿中的作用。二要建立长效机制,使社会捐助发挥风险治理,灾害救助等补偿效应。三要完善制度建设,依法规范和鼓励社会捐助活动的积极性。3.1.4国际支援国际组织根据人道主义精神,自愿对受灾地区和群众给予的无偿帮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灾害救助与支援活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人类进步事业的努力精神与良好政府形象,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赖和支持。汶川地震期间,先后有多个国家和组织通过多种形式捐款捐物,开展搜救及志愿活动,在大灾面前共同携手抗灾。表1近年中国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比例明细表灾害事故受灾情况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财政救灾补偿(亿元)保险补偿(亿元)社会捐赠(亿元)保险补偿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重(%)财政补偿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重(%)2008年初雪灾因灾死亡人数12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倒塌房屋48.5万间。1516.527.55022.753.30%1.81%2008年5月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8月18日12时,69225人遇难,8451266.0718.06231.760.21%3.15%2010年4月玉树地震截至5月30日18时,2698人遇难,逾百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5000间。236.623.90查勘理赔中8.14/10.10%资料来源:2008年初雪灾和汶川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分别来自于民政部公告、sigma2/2009;玉树地震数据为截至7月9日民政部公布的数据;舟曲泥石流灾害数据中倒塌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均为截至8日19时统计的数据。2010年广东“5·7暴雨”财政救灾数据和捐款数据分别来自于《民政部通报2008年雪灾损失和救灾情况》、《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的救灾资金物资的审计公告》(第4号)、《审计署关于玉树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结果》(2010年7月29日公告)。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在我国当自然灾害爆发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所以我国在巨灾之后经济损失的恢复基本上依靠国家财政和民间捐助,而商业保险只占极少一部分。现以我国地震灾害损失补偿为例来说明,为何我国巨灾损失补偿以国家财政补偿为主,保险补偿辅助的情况。目前我国地震保险的现状就是,虽然有少数保险公司开展了少量的地震附加保险,但没有单独的地震险种。这种地震险是附加在企业财产险之下,是在保险合同中扩展到地震责任的,其费率是主险费率的10%。而且这种责任扩展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保险公司一般不主动向客户推荐地震附加险,即使客户提出,保险公司也会严格审批。保险特有的经济补偿和防灾防损作用,在防范地震灾害的发生、减少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虽大有可为,但是其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2我国现行补偿方式产生的原因分析事实上,由于国家财力和民间捐助相对有限,对损害的补偿也只能是低层次和小范围的,只能做些杯水车薪般的救急,无法在短时间内让灾区人民摆脱困顿,再建家园。但是为何我国目前的现状还是如此?首先,许多人认为由政府补偿、社会捐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种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前人们在有困难时就找领导、找组织,通常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点已经有所转变,但是在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甚至是人为灾害后,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依赖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认为由政府来补偿损失是很必然的,这是一种社会福利。而且通常在大灾之后,经由媒体宣传,会有很多人主动地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帮助他们共渡难关,这更加有助于滋长这种依赖心理,如果政府不予以补偿、社会不予以捐助,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不能体现血浓于水的手足情意。其次,依赖政府帮助、投保率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能力的限制。我国的地震主要发生在内陆地区,如新疆、西藏、四川,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都不高,高费率的地震险种老百姓根本买不起,而这些地方多数地方官员的保险意识也很淡薄,据说是“宁肯掏酒钱款待你,也不愿出钱买保险。”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巨灾频发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更倾向于低估巨灾发生概率,一旦巨灾发生了,也只是消极地等待政府、社会组织和他人的救济与援助。3.3我国当前巨灾损失补偿体制的潜在问题(1)政府与市场责任不清,风险高度集中于政府一般而言,市场主体具有风险厌恶偏好,会对面临的各类风险做出预防性安排,同时市场主体也应为自己的决策承担相应风险。但是,中国目前缺乏合理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风险高度集中于政府和受灾群体。一旦发生巨灾损失,出于政治考虑,政府必然会伸出援助之手,由此形成社会对政府的倒逼机制,政府成为补偿巨灾损失的主要责任主体,被迫承担了原本应该由市场主体承担的部分风险。政府因此面临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2)财政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救灾资金缺口面对动辄上千亿元的巨灾损失,政府救助支出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灾区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部分群众甚至因灾致贫。与此同时,灾后重建还需大量的资金投人,资金缺口更大。以汶川为例,即使按照最简单的“按原值重建”方式推算,重建资金也将超过7500亿元。按照可能的三年重建方案,每年需2500亿元,这对国家财政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另外,为筹集巨额资金,政府将被迫重新安排预算,压缩相关领域的预算规模。如果之前的预算安排是合理的,这种调整势必牺牲其他方面的公共支出效率,影响到政府职能履行和公共服务提供。(3)巨灾风险容易传导至银行系统,增加潜在金触风险面对灾后重建的巨大资金缺口,在各级财政增加投人的同时,银行系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特殊时期,为支持灾后重建,政府往往执行特殊的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有重点地加大对灾后重建的信贷支持力度。在这种背景下,有多少贷款是基于商业原则做出的,又有多少是基于“政策性”金融业务考虑的,在没有厘清灾后重建中商业银行和政府救助边界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新的不良贷款,形成坏账风险。因此,如何做到既支持灾区建设,状况和贷款偿还能力。这可能导致大量的银行贷款无法收回,由此将巨灾风险向银行系统转移,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又不至于引发新的道德风险,造成风险的错误转嫁,是金融部门和监管机构面临的新问题。(4)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中央政府,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每一次巨灾风险发生,受到直接影响的是当地政府。在大灾面前,中央政府一般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当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巨灾面前,中央政府一定会给予援助。这种机制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因为相信会有中央政府援助,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常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从而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致使生态破坏更为严重,进而一遇到天灾就会成倍放大巨灾损。二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对损失情况最了解,具有信息优势。地方政府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夸大损失程度,获取中央政府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低效。4国外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方式借鉴在构建我国巨灾损失补偿框架时,我们不妨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故本章将对国外的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方式做简单研究。4.1国外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方式4.1.1美国面对巨灾风险,美国建立了政府主导推出的巨灾保险计划和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两种主要方式。(1)政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美国具有和中国类似的自然环境状况,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时常遭受着人为巨灾方面的威胁,因此,对于巨灾损失的担,政府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就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为巨灾推出各种保险计划。(2)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巨灾保险比普通保险的风险大得多,一般可以通过再保险把巨灾保险风险分散出去。然而,在美国巨灾再保险供给不足,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导致价格急剧上升,于是保险公司开始借助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4.1.2欧盟欧盟各主要成员国的保险政策不尽相同,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巨灾保险体系。(1)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欧盟现有的27个成员国中,法国、挪威、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5国建立了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通过立法手段要求符合某类条件的投保须购买。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的国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法律的形式来明确灾保险的强制性;对巨灾保险责任进行严格界定;通过扩展基本险保险责任的方式销售;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基金进行多渠道风险分散。(2)非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以英国为代表其他国家大都实行非强制性巨灾保险,即市场上销售的商业保险的保险责任中已经涵盖巨灾风险责任,投保人可自行选择时机购买。4.1.3日本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而且人多地少,所以日本的巨灾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农业巨灾损失分担方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巨灾保险发展模式。这里主要介绍日本地震保险。日本地震保险将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分开,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在规定限额内,对前者由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对后者由商业保险公司单独承担赔偿责任。在日本,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投保地震保险后,保险公司向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JER)进100%全额分保,然后,JER再将所有承保风险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自留,另一部分转分保回原保险公司,还有一部分转分保给政府。发生地震灾害之后,根据损失大小分为三级,按照既定规则进行责任分配。一级损失(0~750)亿日元,100%由JER承担;二级损失(750~13118亿日元)由JER和原保险公司承担50%政府承担50%;三级损失(13118~50000亿日元)由JER和原保险公司承担5%,政府承担95%也就是说,损失越大,政府承担的部分越大。如果单次地震事故的总保险赔付为5万亿日元,亦即目前最高赔付限额,那么按照以上地震保险机制,JRE将承担41221.9亿日元,原保险公司将承担亿日5676元,日本政府将承担123453亿日元。如果单次地震事故保险损失总额超过最高赔付限额,那么将按照最高赔付限额与保险损失总额的比例对被保险人进行赔付。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保险在巨灾风险损失补偿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数据显示,国外的巨灾损失,保险补偿平均超过经济损失的30%,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60%-70%。下图显示了近几年全球的巨灾经济损失及保险的损失补偿情况单位:百万美元图4全球巨灾直接经济损失及保险补偿金额资料来源:2007年以前数据来自SwissRe,sigmaNo.1/2010,2007年及之后数据来自瑞士再每年发布年报。其中,直接经济损失是估计数。2001年的数据由于缺少全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未在图中反映。4.2对我国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建设的启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建立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保险意识。在我国,要迫切提高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村人口的保险意识,教育人民对巨灾风险产生主动的防范意识,形成主动投保,提前转移巨灾风险的理性规避风险的态度,而不是对巨灾风险抱着侥幸心理。这既需要保险公司的推广活动,更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力量,宣传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威胁,指导国民在灾害面前如何采取措施防灾,一旦灾害发生又如何减灾等技能,同时加强保险知识的普及。(2)国家应尽快立法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并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险的资质进行认证和管理。只有资产雄厚,有一定巨灾风险承受能力的保险公司才能获得巨灾保险运营资格,并对这些获得认证的保险公司给予政策优惠并特许经营。而对不符合要求的小型保险公司,则严禁涉足巨灾保险,避免因巨灾赔偿致使公司倒闭,不利于灾后人民生活的重建。同时明确经营巨灾保险所应该补贴的项目及比例、享受税收优惠的范围与比例、巨灾保险基金的来源与政策等等,以便使巨灾风险保险机制的运行有法可依。(3)为鼓励居民投保和保险公司开展巨灾保险,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成立巨灾保险政府基金,建议该巨灾保险基金下设两个子基金:巨灾保险投保补偿基金和巨灾保险再保险基金。并成立类似于美国FIA的巨灾保险职能机构管理该基金。巨灾保险投保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对居民投保进行资金补偿,巨灾保险再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对商业保险公司的巨灾保险进行再保险。(4)对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可通过对巨灾保险投保保障体系的运作实现半强制性管理,以扩大参保率。首先,强制要求各地方政府每年度根据一定比例提取地方财政资金上缴国家财政作为巨灾保险投保补偿基金,并规定只有投保居民才可以根据其保费的一定比例获得巨灾保险投保补偿基金的保费补偿。当地方财政所交纳的资金不足时由中央财政补充。其次,对于地方财政资金的提取比例以及保费补偿比例要根据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实行差异化对待,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资金的提取比例要高于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贫困落后地区则可不提取地方财政资金。(5)应明确政府作为巨灾风险最后再保险人的地位。一般来说,一个完善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应该包括7个主体:区域灾民自己承担一部分,地方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各承担一部分,再保险承担一部分,相应的证券市场和国际再保险市场承担一部分,最后才是中央财政救助一部分。政府在巨灾保险的承保体系中承担的是最后再保险的职责。同时把我国的巨灾保险分为居民巨灾保险和企业巨灾保险两类,政府只对居民巨灾保险提供再保险,而企业巨灾保险则全部由商业再保险公司承担。(6)考虑到巨灾保险风险巨大,可以规定政府只承担一定比例的再保险,其余部分的再保险职责由商业再保险公司承担。也就是说中国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应该由政府和商业再保险公司共同构成。(7)鉴于我国国土面积跨度大,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发生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频率不同,特别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遭受自然灾害后发生的各地经济损失存在较大差异,巨灾风险的保险费率不宜采取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费率,而应该采取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差别费率。同时,各保险公司应该注重为某一地区建立灾害事故与灾害损失分布档案,以便使巨灾风险的保险费率确定得更加科学合理。(8)为了在更广范围内持续稳定分散巨灾风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必要在我国探索金融技术和工程技术相融合,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巨灾保险制度。我们应该在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和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制度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制度安排,使巨灾风险保险补偿机制能够更有效的发挥作用。5构建我国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思路5.1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模式对于象台风,洪水,地震等这样的巨灾,单单保险市场是不能够承担其完全的风险,这样就阻碍了巨灾保险的需求,巨灾市场出现失灵,这时政府的有力介入就成为了必须。本部分主要内容是结合我国国情来具体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风险分散制度的建设路径。我国国家巨灾风险分散制度设计的基本目的应该是:改变目前政府在应对巨灾风险上“事后”补救的模式,逐步建立一种“事前”机制,将巨灾风险转移到一个自我生存的保险系统中。居民,政府,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任何一方都难以承担巨灾损失,必须四者紧密结合,鉴于巨灾风险的准公共特性,政府应该在巨灾风险分散系统中担当主导角色,保险市场积极配合,并利用资本市场来积极的分散风险。具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设计思路是,先由政府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巨灾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然后出资建立一个巨灾基金,变灾后救助为灾前补贴,巨灾基金的作用是全额接收保险公司收取的扣除手续费后的巨灾保险费(巨灾保险可以附加于火灾险,也可以作为单独险种),自留一部分风险,然后按市场占有比例分保给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同时以巨灾基金为发起人设立SPV发行巨灾债券,来承保保险/再保险之外的一部分超额风险,对于高于这几部分的风险金额可以由巨灾基金再来吸收一部分,如果巨灾损失还不够摊派,则再找其他的分散途径,比如灾民自理等。具体风险转移分散如下表表2巨灾风险转移分散层级表第六层其他方式第五层巨灾基金第四层巨灾债券第三层保险/再保险第二层巨灾基金第一层居民自留5.2我国巨灾损失补偿体系的基本框架(1)经济主体自我补偿。自我补偿主要是通过受灾群体自身的储蓄积累以及亲属援助实现自我救助。明确自我补偿的重要性在于避免在巨灾损失补偿中过分依赖外部援助,从而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保险意识。(2)发展适合国情的巨灾(再)保险。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推进和建立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使巨灾保险成为巨灾损失补偿的重要方式。从我国面临的巨灾风险来看,当前应该考虑建立洪水保险和地震保险。我国巨灾保险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政府支持、市场主办。不宜将巨灾保险笼统地界定为政策性保险。过多强调政策性不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不利于利用市场化手段分散和管理巨灾风险。我国巨灾保险应该走商业化经营道路,政府不直接提供巨灾保险产品,但给予必要的支持,这也是国际惯例。二是产品定价反映风险水平。巨灾保险的定价应该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精算基础上。每个房屋所有人缴纳的保费水平将根据房屋的位置、大小和建筑质量等因素计算。基于风险差别的定价可以减少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行为。三是有助于减灾、防灾。通过合理确定免赔额(或风险共担、除外责任等)、投保与政府救援挂钩或投保与从事相关经济活动挂钩等措施,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降低经济主体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经济主体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3)探索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分散巨灾损失。利用巨灾债券等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尚处于尝试阶段,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我们可以深人开展相关研究,待条件成熟时,以巨灾债券为切入点进行有关尝试。(4)慈善救助分担巨灾损失。慈善救助是分担巨灾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互助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慈善事业发展潜力很大。关键要形成有利于慈善救助发展的长效机制。在鼓励个人捐助的同时,应积极发挥慈善组织这类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与个人捐助这种分散化、临时性行为相比,组织化和制度化有利于提高运作效率和筹资规模。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鼓励和支持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加强管理和指导,积极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组织与政府在补偿巨灾损失中的密切合作。(5)合理界定政府的救助责任。政府是巨灾风险的最后保障人。从弥补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未来的政府补偿责任应着眼于两个层面:一是政府的直接责任。在巨灾发生阶段,政府应在第一时间为灾区群众提供食品、饮用水、药品、卫生防疫、临时住所等基本生活条件,保障灾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灾后重建阶段,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工具,重建灾区基础设施,恢复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为市场机制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二是政府的或有责任。主要是为巨灾保险提供担保或再保险服务。如果巨灾损失超过巨灾保险市场的承受能力,政府需承担超额赔付责任,保障巨灾保险的偿付能力。三是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针对当前巨灾救助中,中央与地方事权不清的矛盾,今后要进一步明确哪些层面的巨灾救助责任归中央政府,哪些层面的归地方政府。(6)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国际援助主要包括国际社会捐助、救灾技术支持、外国政府或多边金融机构优惠贷款等,是重要的巨灾损失补偿渠道。通过国际援助一方面获取直接的物资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学习先进的防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结论我国在构建巨灾保险机制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相关四方经济利益的协调问题,即受灾群众与企业、商业保险公司、国家政府,以及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在协调这四者关系的基础上对补偿方式进行构建,才能创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补偿机制。本文在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后,得出以下一些结论:首先,商业保险应该积极参与到巨灾补偿机制中来,并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其次,国家政府也要参与到整个巨灾损失补偿计划中,在计划中,政府的职能作用有二:一是制定强制性政策,要求风险较高地区的人民参加商业保险保障计划;二是通过一定方式对商业巨灾保险进行财政补贴、承担最后保险人的责任,使商业保险公司得以正常运作要。再次,在巨灾损失补偿计划中还应借鉴西方经验,探索开发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衍生工具和证券化工具,一来可以为我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一种新的投资途径;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保险市场和政府无法承担的巨灾风险部分在容量更大的资本市场上得到转移。总的说来,在我国实行巨灾损失补偿计划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实事,该计划实施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希望本文进行的研究能对我国构建损失补偿计划有一定的帮助。致谢在论文完成之际,本人要深深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和关怀的人。首先对我的指导老师阎志忠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本文是在阎老师的指导和关怀下才得以完成,论文中的每一点成绩无不凝结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不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从论文的选题、撰写、多次修改一直到定稿,我都得到了阎志忠老师的大力支持,在这段时期,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在不断的充实,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老师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捷创新的思维、务实干练的作风都将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必将深深影响着我未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使我终身受益。同时还要感谢保险专业的李晓敏老师,候茂章老师,刘一良老师,曹时军老师,吴远芬老师,樊毅老师等。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为我提供了接触更新更广阔知识的机会。然后,我还要感谢在论文资料收集、整理期间给予我关心和支持的同学,在整个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他们为我出谋划策,一丝不荀的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问题,每次学术问题的深入讨论,都对我深有启发。再者,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亲人,他们为了支持我继续求学,勤苦劳作而无怨无悔。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并献上深深的祝福!最后,在我即将踏上我人生的另一个驿站之时,我衷心祝愿经济学院的全体师生幸福、安康!我会不断进取,以不负师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学科融合:《独特的装扮》课件创新应用
- 压力焊考试题库及答案
- 药理学期末试卷
- 2024年英美概况教案:如何提升教学效果
- 基于2024年教育标准的三角形教学法
- 成果鉴定-成果登记-申报奖项流程说明
- 第五章-缔约过失责任-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3章不等式3.3.2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不等式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 三年级语文楚才杯同步获奖作文表情包13
- xx学校未成年人性教育工作方案
- 2024-2030年组氨酸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规划
- 屠宰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部编版(2024秋)语文一年级上册 6 .影子课件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刑事诉讼法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 病例讨论英文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液压与气压传动》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实验报告)试题及答案
- 【课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 相对湿度计算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