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
吴维菊
愚公移山
1江涛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江涛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21.了解作者列子生平及其作品,了解寓言这类文体的特点。2.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3.理解故事对话、情节,分析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正确认识愚公移山精神。4.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培养坚毅的品格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列子生平及其作品,了解寓言这类文体的特点。学习目3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周王国郑公国圃田(今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作者作品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4《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5寓言文体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寓言文体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6故事分析1、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2、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故事分析1、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73.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3.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8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方七百里,高万仞。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9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10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12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13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14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15愚公移山课件16愚公移山课件17愚公移山课件18愚公移山课件19愚公移山课件20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21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22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对其进行比较:
找出有关语句。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对其进行比较23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24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要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25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就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26愚公未必愚,智叟未必智。愚公未必愚,27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结局的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28课文写法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课文写法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29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30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究、去思索、去发现、去收获!同时,学习愚公移山的可贵精神,努力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31课下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体会寓言的特点。课下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32谢谢大家!谢谢大家!33
愚公移山
吴维菊
愚公移山
34江涛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江涛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351.了解作者列子生平及其作品,了解寓言这类文体的特点。2.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3.理解故事对话、情节,分析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正确认识愚公移山精神。4.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培养坚毅的品格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列子生平及其作品,了解寓言这类文体的特点。学习目36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周王国郑公国圃田(今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作者作品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37《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38寓言文体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寓言文体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39故事分析1、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2、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故事分析1、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403.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3.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41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方七百里,高万仞。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42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4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4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45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46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47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48愚公移山课件49愚公移山课件50愚公移山课件51愚公移山课件52愚公移山课件53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54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55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对其进行比较:
找出有关语句。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对其进行比较56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57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要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58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就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59愚公未必愚,智叟未必智。愚公未必愚,60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结局的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