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东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沪东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沪东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沪东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沪东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沪东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表是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下表定程度上反映出17世纪以来中国

A.官员选拔方式逐渐发生变化B.地方官员主要职能的变化C.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D.从闭关锁国走向主动开放参考答案:C【详解】从表格中可以得知,鸦片战争后上海道台开始有了外交的职能,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折射出中国人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A;从表可知,主要职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中国走向世界是被动行为,排除D。【点睛】表格类题目要严格依托表格内容,切记不可过分引申夸大。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参考答案:C3.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了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它吸收18至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美国政府这一计划旨在A.保护自然资源

B.确保自由企业制度C.实行以工代赈

D.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参考答案:C4.陕北民歌《移民歌》唱到:“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参考答案:B

解析:从“陕甘宁”“边区”等信息可以判断民歌所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情况。A项是在1927年到1937年间抗战爆发前;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重点进攻中中共主动退出了延安;D项是在1956年,已经定都北京。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5.“通过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而取得经济的恢复,鼓励物价上涨,从而使利润增加,并用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增加以刺激复兴。”此处描述的应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参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根据“用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增加以刺激复兴”可知这属于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政府控制,故排除A项;根据“鼓通过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而取得经济的恢复”可知与新经济政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故排除B、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刺激经济的恢复,所以此处描述的应该是罗斯福新政,故选C。【点睛】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应对经济危机,在金融方面整顿银行业;在工业方面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并给工人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在农业方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最终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6.《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注: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国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这说明西周初年A.分封邦国众多

B.天子与封臣关系平等C.靠盟约维系宗法关系

D.尚未形成高度集权参考答案:D7.《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A.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参考答案:A8.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参考答案:B宋儒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夫为妻纲,反对在政治中女性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道德贞操与材料中“女正”相符,故B项正确;夫为妻纲,与“家族内外秩序”不符,故C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压制而非肯定女性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故D项错误。9.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最终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参考答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70年联邦德国与波兰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助于缓解美苏冷战政策下,西欧与东欧国家间的紧张局势,D项符合题意,A项与此无关,B项出现在二战之后,C项出现在1960年。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形成?两级格局的瓦解

【名师点睛】苏联的解体是两级格局瓦解的标志,其实在苏联的解体以前,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1960年代分别发生了分化,法国从脱离北约即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个标志,而60年代,由于中苏论战和两国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两大阵营的分化和瓦解实际上对两级格局的瓦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10.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参考答案:D11.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参考答案:D1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针对人心逐利,司马迁又说:“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着与之争。”这反映出司马迁主张A.由政府管理经济活动 B.继续汉初的重农抑商政策C.按照自然规律开展经济活动 D.官民共利促进商业发展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分析材料信息可见,针对天下之人逐利的思想,司马迁主张因势利导、加以引导规范,即遵循自然规律开展经济活动,推动商业的发展,故选C。A、D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最下着与之争”体现了司马迁明确反对汉初的抑商政策,故B错误。13.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B.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参考答案:A

14.明清时期,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该材料表明A、明清时期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B.明清时期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明清时期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D.明清时期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参考答案:C据“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作物的种植”只能说明明清出现了专门化生产的方式,但不能说明明清的专门化生产已经成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故A项错误;据“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可知明清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B、D不符合历史史实。15.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B.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参考答案:D【详解】公民大会可以不听取6位将军的申辩,就可以判处他们死刑,这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力无法受到制约,其决定具有至上的权威,故D项说法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的冲突,故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雅典掌握司法权的是陪审法庭,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被告人拥有法庭申辩的权利,公民大会可以不听,故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16.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参考答案:A17.梁启超说:“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苟无哲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其观点主要表明()A.历史研究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B.史家要善于发现阐明历史规律C.史学解释源于哲学的理论原理D.进化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考点:历史与历史学.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具体考查对文言材料的分析理解.解答:根据材料“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苟无哲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可知材料中梁启超是强调历史学家要善于发现阐明历史规律.A项历史研究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不符材料,材料未讲到哲学,排除;B项史家要善于发现阐明历史规律符合材料中梁启超的观点,是正确答案;C项史学解释源于哲学的理论原理,材料中根本没有提到哲学的理论原理,排除;D项进化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材料中也没有提到进化论,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以梁启超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和历史学.重点考查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在材料内容较难的情况下可以一句句仔细分析最后总结概括材料的大意,再与选项对照即可选出正确答案.18.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A

B

C

D参考答案:D19.图8反映了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的三角贸易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工业品大量倾销到美洲

B.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

C.非洲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示意图所反映的三角贸易情况,反映出欧洲通过奴隶贸易从美洲获得金银,通过对美洲和非洲输出手工业制品获得财富,都表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加速。机器工业品倾销是受工业革命影响,故排除A项;非洲的劳动力主要是运往美洲,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兴起,不可能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C、D两项错误。20.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英国的……《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这主要基于(

)A.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B.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D.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干材料信息“在……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是指君主专制制度下民众无权,而在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虽然是资产阶级掌权,但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仍是社会的进步,故选D项。21.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参考答案:D2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参考答案:D由“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可知这些地理名称的变化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与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的理解,结合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答即可。23.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下图呈现了当时铁路投资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B.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C.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D.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参考答案:B材料数据反映了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构成,但并不能说明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故A错误;“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说明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故B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故C错误;“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数据,故D错误。故项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构成的不同部分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4.明朝初期,政府本着天朝大国对藩属国“怀柔之意”,对各国贡使所携带的私物交易免征其税。弘治时期规定:“凡番国进贡内国王、王妃及使臣人等附至物货,以十分为率,五分抽分入官,五分给还价值,必以钱钞相兼。”这种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B.鼓励海外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D.实行闭关锁国参考答案:C弘治时期对番国进贡物品由免税变为征税,其目的是减少朝贡贸易的损耗,故C正确;征税与限制对外政治交往没有必然联系,故A错误;朝贡贸易目的不是鼓励海外贸易,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闭关锁国,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天朝大国对藩属国怀柔之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目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5.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参考答案:CA项不符合孙中山此时的阶级属性;B项绝对化;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材料表明孙中山已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的弊端,故选C项。26.苏俄领导人在总结——的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横线上应是A.战时共产主义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新经济政策

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既要打赢国内战争又要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的,故A正确。斯大林模式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B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没有打赢国内战争的目的,故C排除。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D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27.“……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这一言论A.宣传了洋务派的主张

B.赞扬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C.反映了革命派的思想

D.批评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参考答案:D28.“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昭公兰年)载:“四升为豆。”结合右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②小篆字体略长,富于图案美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④右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A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应为草书。故第④项的表述错误;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史实相符。故本题应选A项。29.古希腊的哲学名著《论真理》中说:“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这部著作的作者是A.泰勒斯B.普罗塔哥拉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参考答案:B《论真理》中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准,它之所以会呈现不同的样子,是因为不同的人感觉不同。这段话突出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泰勒斯提出“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他用自然界的水来解释世间万物,但并没有突出强调人的作用,故A项错误。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与《论真理》中这段话的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而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故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真理高于一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故D项错误。点睛:本类型题目的判定方法建立在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正确记忆的基础上,然后把材料中列举的思想大意与所学对照,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30.下面是某人观察邮票《汉画像石·牛耕》(如图)后的笔记,正确的说法是(

A.这是西汉时赵过推广的耦犁

B.汉代耕犁更有利于调节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耕犁已经相当完善参考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三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软实力的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说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约瑟夫?奈“两国软实力的提升,可以避免冲突”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有利于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国际背景。参考答案:(1)政治制度领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府三司,完善中央集权制(3分)价值观体系成熟:儒学发展到理学。(2分)科技文化发达:唐诗、宋词,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2分)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2分)(2)观点一:晚清出现文化危机:(2分)物质层面,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分)制度层面,君主专制受到冲击;(2分)精神层面,西学冲击儒家文化。(2分)或观点二:晚清开始文化重建:(2分)物质层面,掀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分)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构建;(2分)精神层面:君主立宪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学说,推动中国民主理论与思想的发展。(2分)【学生任选一观点回答均可得8分】(3)理由:全球化问题需要合作;(2分)双方经济领域依存度高,加强交流可以求同存异。(2分)背景: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任3点3分)第(1)问,首先抓住“软实力”的范围,与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突出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唐宋在政治上有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府三司;价值观上,儒学发展到理学;文化上,唐诗、宋词、四大发明。第(2)问,材料二据省略号划分为两个层次,有两点观点。观点一,晚清出现文化危机;观点二,晚清开始文化重建。说明观点一,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突出瓦解和受到西方冲击;说明观点二,三个层面上用史实来说明发展和突破。第(3)问,“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是当今全球化中所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而且中美两国经济文化往来的密切也是避免冲突的理由。回答最后一问,要注意“国际”的限定,背景有新科技革命、全球化、多极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影响;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问题与应对32.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法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材料二、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材料三、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前三种程序已经制度化,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进行,运行机制较为成熟。信任投票和账目审计往往与告发程序联合,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控。——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政治根源。(4分)(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的监督机制与中国古代的有何不同?综上所述,就制度创新而言,东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贡献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答案:(1)特点:监察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具有纠察与言谏双重职能;监察官地位不高但权力很大(位卑而权重);监察官选任注重素质全面;行使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2)悖论:依靠权力集中来制约权力,却导致权力的失控。政治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不同:(雅典)利用民主制,由民众监督;(中国)设立专门机构,由官员监督。共同贡献:对政治监察体制和制度的探索,为后世政治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文字“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监察官位卑而权重”“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等概括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悖论”根据材料二文字“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政治根源”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三文字“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和材料一文字“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共同贡献”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3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材料二:冷战时期,是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级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备品”。——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