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1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2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3【考纲点击】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3.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4.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
分,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5.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6.常用图例、注记。7.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8.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4【考情播报】1.以多种考题情景切入,考查地球上某地地理位置的确定和经
纬度的计算,如区域地理图中某点坐标、太阳直射点的坐标。2.以经纬网与等值线图或分布图的叠加图切入,隐形考查经纬
网的应用,如带有经纬网的等压线图上,某点具体风向的确
定;区域经纬网上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的判断。3.以无图考图的形式,考查经度经线或纬度纬线,如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判断。
5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6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
、赤道
,南北半球不对称,不规则的椭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
千米,赤道周长约
千米。稍扁略鼓637140000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大小:平均半径7二、地球仪1.基本结构:
、两极(南极和北极)、
、纬线。指示
方向除极点外,每条纬线自成圆圈各纬线不等长,从赤道向两极
,赤道最长,
两极点缩短成点所有纬线都互相②特点地轴经线2.纬线和纬度(1)纬线①概念:在地球仪上,顺着
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
。东西圆圈东西递减平行二、地球仪指示方向②特点地轴经线2.纬线和纬8赤道:南、北半球的界线南、北回归线:温带与
的界线,即太阳直射范围的界线南、北极圈:寒带与
的界线,即极昼、极夜范围界线(2)纬度:以
为起点,向南、北各作90°,赤道以北为
,以南为
。③几条重要的纬线热带温带赤道北纬南纬赤道:南、北半球的界线(2)纬度:以为起93.经线和经度(1)经线①概念:在地球仪上,连接
并与纬线
相交
的线。指示
方向自成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且平分地球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且相交于任意两条经线间的距离,在
上最大,向两极递减②特点南北两极垂直南北南北两极点赤道3.经线和经度指示方向②特点南北两极垂直100°经线:即
,东西经度界线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20°W和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经度:以
经线为起点,向东、西各作180°,以东为
,以西为西经。4.经纬网的意义:定位置、
、算距离。③几条重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东经定方向0°经线:即11三、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的程度,其计算公
式是比例尺=
。(2)表示方法:
式、文字式、
式。缩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数字直线三、地图的三要素缩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数字直线122.方向(1)一般情况下,面对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
所指方向为正北方。(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3.图例和注记箭头南北东西2.方向3.图例和注记箭头南北东西13四、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1.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图上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2)等高线的判读①等高线稀疏表示缓坡,密集表示
。海拔高度陡坡四、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海拔高度陡坡14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
盆地: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
山谷:等高线向
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向
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陡崖:等高线
的地方②主要地形种类降低升高高低重合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②主要地降低升高高低重15(3)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可以反映出
海底的深浅和
。2.地形剖面图:直观地表示某条剖面线上
和坡度陡缓。坡度地面起伏(3)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可以反映出2.16读右图,回答1~2题。1.P区域位于(
)A.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北半球、西半球2.P区域所在的大洲是(
)A.欧洲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读右图,回答1~2题。17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此图阴影部分位于5°W~0°,20°N~25°N之间,故属于北半球和东半球范围内。P区域所在的大洲是非洲。答案:1.C
2.B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此图阴影部分位于5°W~0°,20°18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下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下图是某193.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解析:根据山脊概念——等高线弯曲部分指向低处,结合等高线图即可判断山脊基本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答案:A3.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204.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解析: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结合西北坡的等高线密集程度判断即可。答案:B4.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21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2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其关键是把握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左往右,数值递增为东经度,递减为西经度;从上往下,数值递减为北纬度,递增为南纬度。明确了南北纬和东西经,也就确定了某地的地理坐标,从而可进一步判断其所属半球或纬度带。1.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1)一般经纬线网图中地理坐标的确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其关键是把握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左往23在以极地为中心的投影经纬网图上,其经纬度的确定与一般经纬度网图不同,应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别南、北纬:顺时针转为南半球,逆时针为北半球。再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自转方向判别东、西经: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顺自转方向递增为东经度,逆自转方向递增为西经度。再根据经纬度确定某地的地理坐标。(2)极地投影经纬网图上的地理坐标的确定在以极地为中心的投影经纬网图上,其经纬度的确定与一(2)极地242.确定某点的方向(1)在方格状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首先,根据经纬线上的数值明确南北纬和东西经。再次,
依据南北纬和东西经确定方向。2.确定某点的方向25若两地都是北纬,纬度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南;若两地都是南纬,纬度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南;若两地中的一地为北纬,另一地为南纬,则北纬的地点位置偏北,南纬的地点位置偏南。北极点四周皆为正南方向,南极点四周皆为正北方面。①根据两地纬度判断南北方向若两地都是北纬,纬度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26②根据两地经度判断东西方向若两地都是东经度,经度数值大的地点偏东,数值小的地点偏西;若两地都是西经度,经度数值大的地点偏西,数值小的地点偏东;若一地为东经度,另一地为西经度,则把两地的经度数值相加,如果它们的和小于180°,那么东经度的地点偏东,西经度的地点偏西;如果两地的经度数值和大于180°,那么西经度的地点偏东,东经度的地点偏西。②根据两地经度判断东西方向27例如下列四点中的相对位置:A(50°N,90°W)B在A的东北方向B(60°N,50°W)D在C的东南方向C(50°S,40°E)C在B的东南方向D(70°S,110°E)D在A的西南方向例如下列四点中的相对位置:A(50°N,90°W)B在A的东28首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已知条件),明确图的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其次,根据南北极点,在图边缘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最后,根据箭头所指方向为东,箭尾所指方向为西判断。(2)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首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已知条件),明确图(2)在293.确定两点间的直线距离(1)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
(或几乎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
差1度,距离相差111千米。即用两点间的纬度差乘以111
千米即可。(2)若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或几乎在同一条纬线上),经度相
差1度,距离相差(111×cosα)千米(α为两点所在纬线的度数。注意:要尽可能用纬度30°、45°、60°的三角函数值)。3.确定两点间的直线距离30(3)若两点的经纬度均不同,要利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知识
求解。即先分别计算出经度差和纬度差的距离
(即直角边的
长度),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度既为两点间的实际
距离。(3)若两点的经纬度均不同,要利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知识31球面两点间最短航线的判断在地球表面上,两地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地的大圆的劣弧。(1)若两地间的经度数和等于180°,则经过两地的大圆为经
线圈。这两地间的最短航程必须经过极点。①若两点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程必须经过北极点,航向
一定是先向正北,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球面32②若两点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必须经过南极点,航向一定是先向正南,过南极点后再向正北;③位于不同半球需要考虑经过北极点为劣弧还是经过南极点为劣弧,然后再确定最短航程。②若两点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必须经过南极点,航向一定是先向33(2)若两地间经度数和不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不
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则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
而是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具体又分两种情况:(2)若两地间经度数和不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不34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相对位置(假如甲、乙两地)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如图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如图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甲地位于乙相对位置(假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同在北半球,先向35相对位置(假如甲、乙两地)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如图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如图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相对位置(假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甲地位于乙同在北半球,先向361.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1)~(2)题。1.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1)~(2)题。37(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A.③④B.①②C.⑤⑥D.③⑦(2)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38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看出:左右两幅图分别是以北极点和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①②位于180°附近在西半球;图中每格跨20°,则④点位于10°E、⑧点位于10°W,故④点位于⑧点的东北方向。答案:(1)B
(2)A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看出:左右两幅图分别是以北极点和南391.比例尺的大小(1)比例尺的大小与相应实地的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选择图幅大小相同时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实地范围相同时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1.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选择图幅大小地40(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比例尺越大比例尺越小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坡度越陡坡度越缓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风力越大风力越小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或等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或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比例尺越大比例尺412.比例尺的缩放(1)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2.比例尺的缩放原比例尺×n;42(2)原比例尺缩小到,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原比例尺缩小,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3)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
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2)原比例尺缩小到,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431.利用公式法,在带有比例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比较坡度
大小由公式:坡度=比例尺=可推导
出坡度=由此可进行如下坡度计算
比较:1.利用公式法,在带有比例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比较坡度44(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和比例尺都相同,坡
度大小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图上距离成反比,即与等高
线疏密有关,一般等高线越密,坡度就越大。(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和比例尺都相同,坡45(2)在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比较时,可由公式估算而得,
如下面两幅图坡度大小比较所示:(2)在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比较时,可由公式估算而得,46甲图:等高距为200m,相邻两条等高线的距离(即图上距离)设为a,比例尺为1/10000,坡度可表示为:坡度同理可求出乙图。坡度由此可得知:甲图的坡度大于乙图。甲图:等高距为200m,相邻两条等高线的距离(即图472.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
大小的方法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再比较长度比例尺和宽度比例尺的大小,只能选用较小者或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绝不能采用大于较小者的比例尺。2.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先48例如:用长和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东西距离(约5200千米)求出长度比例尺为:1∶5200000,根据纸张宽度和我国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求出宽度比例尺为1∶5500000。然后可以得出在这张纸上绘制的中国地图比例尺不得大于1∶5500000。例如:用长和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492.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1)~(2)题。2.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1)~(2)题。50(1)若甲、丁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0千米,要在边长为1米
的图幅中完整绘制该区域图,所选用的比例尺约为(
)A.1∶30000
B.1∶2000C.1∶40000D.1∶20000解析: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为1米,实地距离为30千米,则应选用比例尺约为1∶30000。答案:A(1)若甲、丁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0千米,要在边长为1米51(2)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
图幅面积要增大(
)A.1倍
B.2倍C.3倍
D.4倍解析:比例尺扩大1倍即为原来的2倍,则在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图幅面积要变为原来的4倍,即比原来增大3倍。答案:C(2)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解521.等高线的特征(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例如,相邻的三条等高线的海拔分别为300米、400米、
5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特别说明的除外。(3)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
但在同一幅图上,受图幅限制,不一定全部闭合。1.等高线的特征53(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如果有重合,一定在陡崖
处出现。(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密则坡度陡,疏则坡度缓。(6)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7)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的鞍部,也称垭口。(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如果有重合,一定在陡崖54(8)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9)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丘陵;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
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线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8)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55①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称分水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2.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①水系特征2.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56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速度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②水文特征57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变化,山地应考虑迎风坡、背风坡的区别。盆地、谷地不易散热,易出现大气污染事件,盆地有时也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2)判断气候特征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变化,山地应考虑迎风坡、背风坡的58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坝址应选择在河流出山口处。b.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海港码头应选择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港湾,避开含沙量较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积。c.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①选点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地区或(3)地59②选线a.铁路、公路选线一般情况下要选择坡度较缓、线路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尽量避免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等。b.确定引水线路:引水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②选线60③选面a.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b.工业区、居民区的选址: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的向阳地带,并且要交通便利,远离污染。③选面61可依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例: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图,A区域海拔低于400米,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如图,B区域海拔高于600米,为小山峰。1.局部范围闭合等高线的判读可依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例:如果闭合等值线海622.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计算问题两地间相对高度的计算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或海拔高度范围),就可以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甲-H乙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可以计算出这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H相2.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计算问题两地间相对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63河流长度与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山脊线),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即为流域范围坡度计算在考查能否修建水平梯田时,常用坡度计算。公式tgα=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求出。L为两点间距离,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间图上距离算出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利用公式(x-1)d≤ΔH<(x+1)d计算,x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河流长度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山脊线),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即为流643.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
回答(1)~(3)题。3.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65(1)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A.从西南流向东北
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解析:根据支流流向可判断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答案:A(1)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66(2)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
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建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好解析:B线方案与A线方案的差别可从图中找出。答案:C(2)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解67(3)图示区域的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山上种植茶树,山下种稻棉
B.山上修梯田、种经济林,山下种蔬菜、花卉、养奶牛
C.山上建设水源林,山下种麦棉
D.山上修梯田、建水库,山下发展种植园农业解析:该地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适宜发展立体农业,但距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不一定要发展城郊型农业;山下种麦、发展种植园农业也不适宜。答案:A(3)图示区域的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解68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69
(2009·江苏高考)右图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1)~(2)题。(200970(1)“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2)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1)“水半球”的极点位于71[课堂笔记]第(1)题,“水半球”和“陆半球”的极点相对应。
“陆半球”的极点为38°N、0°,则“水半球”的极点为38°S、180°。再根据半球的划分方法,不难选出D选项。第(2)题,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夜半球的中心点为23°26′N、0°,则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180°,此时非洲大部分位于夜半球;北京市8时左右,正值上班高峰;南极昆仑站位于南极点附近,正值极昼期;江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故选C。[答案]
(1)D
(2)C[课堂笔记]第(1)题,“水半球”和“陆半球”的极点相对应72(2009·天津高考)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回答(1)~(2)题。(2009·天73(1)甲成为图中区域规模最大的村落和集市,最主要的条件是
(
)A.地处河流上游,水质良好
B.周围地貌多样,风景优美
C.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
D.背靠丘陵缓坡,滑坡很少(2)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
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
)A.a
B.bC.cD.d(1)甲成为图中区域规模最大的村落和集市,最主要的条件是74[课堂笔记]第(1)题,图示显示甲处地处宽阔河谷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是甲成为该区域最大村落和集市的最主要条件。第(2)题,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乙处位于一山谷的顶部,山谷处可能有河流发育,被水流侵蚀搬运的物质到河流的出山口,即d点,由于河道变宽,水流放慢,泥沙物质沉积,往往形成冲积扇,故此地极有可能找到沉积下来的沙金。[答案]
(1)C
(2)D[课堂笔记]第(1)题,图示显示甲处地处宽阔河谷地带,地[75(2009·全国卷Ⅰ)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下图)。读图,完成(1)~(3)题。(2009·全76(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A.80mB.110mC.170mD.220m(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77(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
最适合行车的是(
)A.道路③B.道路①
C.道路①和②D.道路②和③(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78[课堂笔记]
第(1)题,考查学生判读地形剖面图,定点、定线能力。由题目文字表述可知甲、乙两地有三条道路相连,故三条道路的起止点应该是甲、乙两地。该图可知三条道路的起止点海拔分别为150m和260m,故其高差为260-150=110(m)。第(2)题,考查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与调动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①剖面线表示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最远,所以对应的地图上,道路①不可能为直线;[课堂笔记]第(1)题,考查学生判读地形剖面图,定点、定线79道路②没有经过图中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道路③的水平距离最短,道路①与道路②右端坡度大致相同,所以道路①与道路②这一部分路段可能重合。第(3)题,使用大型运输车运输重型机械设备。应尽量选择坡度小的道路,以保证运输安全。读图可知道路①在三条道路中是起伏最小的。[答案]
(1)B
(2)D
(3)B道路②没有经过图中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道路③的[答案](80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1~2题。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1~2题。811.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
是(
)A.①区域
B.②区域C.③区域
D.④区域解析: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但纬线圈长度赤道最长,越向高纬长度越短。故经纬网组成的度数相同的图幅中,纬度低的图幅面积最大。①区域是以赤道为中心的图幅,面积最大。答案:A1.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解析822.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
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
)A.①和②B.③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④解析:赤道长度大约与经纬圈长度一致,①区域中两条粗短线跨的度数相同,分别在赤道、经线上,则长度相同;②区域中横线在60°N上跨20°经线,相当于赤道跨10°经线,竖粗线为经线,跨10°纬线,与赤道上跨10°经度长度一致;故①区域和②区域,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要求。
答案:A2.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解析:赤83读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读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84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368mB.488mC.678mD.708m解析: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400m≤h<600m。答案:B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85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居民点最易发展成为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直接看到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的干流由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顶忽上忽下较耗体力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86解析:图中最易发展成为城镇的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居民点;M山顶与⑤居民点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不能直接看到;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可知,河流干流的流向应由西南流向东北;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顶需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忽上忽下,较耗体力。答案:D解析:图中最易发展成为城镇的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居民点;M87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5月5日,阳光灿烂,东南风3~4级。小明和小畅
相约到“媚尼风景区”旅游。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8材料2:下图为“媚尼风景区”略图。材料2:下图为“媚尼风景区”略图。89(1)乘船游览尼湖,从A到B快还是从B到A快(均直线航行)?理由是什么?(2)小明和小畅想要享受“漂流探险”的乐趣,你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向他们介绍一下在支流a和媚河上游b“漂流”可能有的特点吗?(3)在图中D处拟建一水坝(图中‖处),水坝建成后,三座古寺中有可能被水淹的是
。(1)乘船游览尼湖,从A到B快还是从B到A快(均直线航行)?90(4)此时小明和小畅在古寺②,想去登山顶C,想知道两地的温差,请帮忙计算一下。(5)尼湖风光、媚河漂流探险、古寺探幽、山顶观日出等媚尼风景区开发的旅游项目中,有可能效果不佳的是
,理由是
。(4)此时小明和小畅在古寺②,想去登山顶C,想知道两地的温差91解析:第(1)题,考虑风向对航行的影响。第(2)题,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两河流落差差异。第(3)题,水库最高水位近100米;注意三古寺的位置和海拔。第(4)题,山顶C的海拔在(900,1000)之间,与古寺②(海拔100米)的相对高度为800<ΔH<900,结合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米)可得结论。第(5)题,图中最高处不足1000米,观赏日出效果不好。解析:第(1)题,考虑风向对航行的影响。第(2)题,根据等高92答案:(1)从A到B快。该日吹东南风,从A到B是顺风航行。(2)支流a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漂流时速度快,更加惊险刺激。媚河上游b流经地区等高线较稀疏,说明河流的落差较小,水流较平缓,漂流时速度较慢。(3)②(4)大于4.8℃、小于5.4℃。(5)山顶观日出该地区的山顶最高不足1000米,难以观赏到好的日出效果(其他解释合理即可)答案:(1)从A到B快。该日吹东南风,从A到B是顺风航行。93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94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95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96【考纲点击】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3.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4.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
分,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5.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6.常用图例、注记。7.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8.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97【考情播报】1.以多种考题情景切入,考查地球上某地地理位置的确定和经
纬度的计算,如区域地理图中某点坐标、太阳直射点的坐标。2.以经纬网与等值线图或分布图的叠加图切入,隐形考查经纬
网的应用,如带有经纬网的等压线图上,某点具体风向的确
定;区域经纬网上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的判断。3.以无图考图的形式,考查经度经线或纬度纬线,如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判断。
98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99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
、赤道
,南北半球不对称,不规则的椭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
千米,赤道周长约
千米。稍扁略鼓637140000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大小:平均半径100二、地球仪1.基本结构:
、两极(南极和北极)、
、纬线。指示
方向除极点外,每条纬线自成圆圈各纬线不等长,从赤道向两极
,赤道最长,
两极点缩短成点所有纬线都互相②特点地轴经线2.纬线和纬度(1)纬线①概念:在地球仪上,顺着
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
。东西圆圈东西递减平行二、地球仪指示方向②特点地轴经线2.纬线和纬101赤道:南、北半球的界线南、北回归线:温带与
的界线,即太阳直射范围的界线南、北极圈:寒带与
的界线,即极昼、极夜范围界线(2)纬度:以
为起点,向南、北各作90°,赤道以北为
,以南为
。③几条重要的纬线热带温带赤道北纬南纬赤道:南、北半球的界线(2)纬度:以为起1023.经线和经度(1)经线①概念:在地球仪上,连接
并与纬线
相交
的线。指示
方向自成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且平分地球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且相交于任意两条经线间的距离,在
上最大,向两极递减②特点南北两极垂直南北南北两极点赤道3.经线和经度指示方向②特点南北两极垂直1030°经线:即
,东西经度界线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20°W和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经度:以
经线为起点,向东、西各作180°,以东为
,以西为西经。4.经纬网的意义:定位置、
、算距离。③几条重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东经定方向0°经线:即104三、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的程度,其计算公
式是比例尺=
。(2)表示方法:
式、文字式、
式。缩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数字直线三、地图的三要素缩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数字直线1052.方向(1)一般情况下,面对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
所指方向为正北方。(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3.图例和注记箭头南北东西2.方向3.图例和注记箭头南北东西106四、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1.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图上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2)等高线的判读①等高线稀疏表示缓坡,密集表示
。海拔高度陡坡四、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海拔高度陡坡107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
盆地: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
山谷:等高线向
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向
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陡崖:等高线
的地方②主要地形种类降低升高高低重合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②主要地降低升高高低重108(3)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可以反映出
海底的深浅和
。2.地形剖面图:直观地表示某条剖面线上
和坡度陡缓。坡度地面起伏(3)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可以反映出2.109读右图,回答1~2题。1.P区域位于(
)A.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北半球、西半球2.P区域所在的大洲是(
)A.欧洲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读右图,回答1~2题。110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此图阴影部分位于5°W~0°,20°N~25°N之间,故属于北半球和东半球范围内。P区域所在的大洲是非洲。答案:1.C
2.B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此图阴影部分位于5°W~0°,20°111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下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下图是某1123.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解析:根据山脊概念——等高线弯曲部分指向低处,结合等高线图即可判断山脊基本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答案:A3.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1134.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解析: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结合西北坡的等高线密集程度判断即可。答案:B4.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114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课件大纲版115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其关键是把握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左往右,数值递增为东经度,递减为西经度;从上往下,数值递减为北纬度,递增为南纬度。明确了南北纬和东西经,也就确定了某地的地理坐标,从而可进一步判断其所属半球或纬度带。1.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1)一般经纬线网图中地理坐标的确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其关键是把握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左往116在以极地为中心的投影经纬网图上,其经纬度的确定与一般经纬度网图不同,应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别南、北纬:顺时针转为南半球,逆时针为北半球。再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自转方向判别东、西经: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顺自转方向递增为东经度,逆自转方向递增为西经度。再根据经纬度确定某地的地理坐标。(2)极地投影经纬网图上的地理坐标的确定在以极地为中心的投影经纬网图上,其经纬度的确定与一(2)极地1172.确定某点的方向(1)在方格状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首先,根据经纬线上的数值明确南北纬和东西经。再次,
依据南北纬和东西经确定方向。2.确定某点的方向118若两地都是北纬,纬度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南;若两地都是南纬,纬度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南;若两地中的一地为北纬,另一地为南纬,则北纬的地点位置偏北,南纬的地点位置偏南。北极点四周皆为正南方向,南极点四周皆为正北方面。①根据两地纬度判断南北方向若两地都是北纬,纬度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119②根据两地经度判断东西方向若两地都是东经度,经度数值大的地点偏东,数值小的地点偏西;若两地都是西经度,经度数值大的地点偏西,数值小的地点偏东;若一地为东经度,另一地为西经度,则把两地的经度数值相加,如果它们的和小于180°,那么东经度的地点偏东,西经度的地点偏西;如果两地的经度数值和大于180°,那么西经度的地点偏东,东经度的地点偏西。②根据两地经度判断东西方向120例如下列四点中的相对位置:A(50°N,90°W)B在A的东北方向B(60°N,50°W)D在C的东南方向C(50°S,40°E)C在B的东南方向D(70°S,110°E)D在A的西南方向例如下列四点中的相对位置:A(50°N,90°W)B在A的东121首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已知条件),明确图的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其次,根据南北极点,在图边缘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最后,根据箭头所指方向为东,箭尾所指方向为西判断。(2)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首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已知条件),明确图(2)在1223.确定两点间的直线距离(1)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
(或几乎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
差1度,距离相差111千米。即用两点间的纬度差乘以111
千米即可。(2)若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或几乎在同一条纬线上),经度相
差1度,距离相差(111×cosα)千米(α为两点所在纬线的度数。注意:要尽可能用纬度30°、45°、60°的三角函数值)。3.确定两点间的直线距离123(3)若两点的经纬度均不同,要利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知识
求解。即先分别计算出经度差和纬度差的距离
(即直角边的
长度),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度既为两点间的实际
距离。(3)若两点的经纬度均不同,要利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知识124球面两点间最短航线的判断在地球表面上,两地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地的大圆的劣弧。(1)若两地间的经度数和等于180°,则经过两地的大圆为经
线圈。这两地间的最短航程必须经过极点。①若两点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程必须经过北极点,航向
一定是先向正北,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球面125②若两点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必须经过南极点,航向一定是先向正南,过南极点后再向正北;③位于不同半球需要考虑经过北极点为劣弧还是经过南极点为劣弧,然后再确定最短航程。②若两点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必须经过南极点,航向一定是先向126(2)若两地间经度数和不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不
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则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
而是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具体又分两种情况:(2)若两地间经度数和不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不127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相对位置(假如甲、乙两地)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如图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如图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甲地位于乙相对位置(假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同在北半球,先向128相对位置(假如甲、乙两地)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如图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如图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相对位置(假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程甲地位于乙同在北半球,先向1291.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1)~(2)题。1.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1)~(2)题。130(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A.③④B.①②C.⑤⑥D.③⑦(2)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131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看出:左右两幅图分别是以北极点和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①②位于180°附近在西半球;图中每格跨20°,则④点位于10°E、⑧点位于10°W,故④点位于⑧点的东北方向。答案:(1)B
(2)A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看出:左右两幅图分别是以北极点和南1321.比例尺的大小(1)比例尺的大小与相应实地的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选择图幅大小相同时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实地范围相同时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1.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选择图幅大小地133(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比例尺越大比例尺越小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坡度越陡坡度越缓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风力越大风力越小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或等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或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比例尺越大比例尺1342.比例尺的缩放(1)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2.比例尺的缩放原比例尺×n;135(2)原比例尺缩小到,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原比例尺缩小,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3)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
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2)原比例尺缩小到,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1361.利用公式法,在带有比例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比较坡度
大小由公式:坡度=比例尺=可推导
出坡度=由此可进行如下坡度计算
比较:1.利用公式法,在带有比例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比较坡度137(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和比例尺都相同,坡
度大小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图上距离成反比,即与等高
线疏密有关,一般等高线越密,坡度就越大。(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和比例尺都相同,坡138(2)在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比较时,可由公式估算而得,
如下面两幅图坡度大小比较所示:(2)在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比较时,可由公式估算而得,139甲图:等高距为200m,相邻两条等高线的距离(即图上距离)设为a,比例尺为1/10000,坡度可表示为:坡度同理可求出乙图。坡度由此可得知:甲图的坡度大于乙图。甲图:等高距为200m,相邻两条等高线的距离(即图1402.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
大小的方法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再比较长度比例尺和宽度比例尺的大小,只能选用较小者或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绝不能采用大于较小者的比例尺。2.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先141例如:用长和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东西距离(约5200千米)求出长度比例尺为:1∶5200000,根据纸张宽度和我国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求出宽度比例尺为1∶5500000。然后可以得出在这张纸上绘制的中国地图比例尺不得大于1∶5500000。例如:用长和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1422.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1)~(2)题。2.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1)~(2)题。143(1)若甲、丁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0千米,要在边长为1米
的图幅中完整绘制该区域图,所选用的比例尺约为(
)A.1∶30000
B.1∶2000C.1∶40000D.1∶20000解析: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为1米,实地距离为30千米,则应选用比例尺约为1∶30000。答案:A(1)若甲、丁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0千米,要在边长为1米144(2)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
图幅面积要增大(
)A.1倍
B.2倍C.3倍
D.4倍解析:比例尺扩大1倍即为原来的2倍,则在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图幅面积要变为原来的4倍,即比原来增大3倍。答案:C(2)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解1451.等高线的特征(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例如,相邻的三条等高线的海拔分别为300米、400米、
5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特别说明的除外。(3)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
但在同一幅图上,受图幅限制,不一定全部闭合。1.等高线的特征146(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如果有重合,一定在陡崖
处出现。(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密则坡度陡,疏则坡度缓。(6)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7)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的鞍部,也称垭口。(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如果有重合,一定在陡崖147(8)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9)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丘陵;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
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线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8)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148①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称分水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2.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①水系特征2.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49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速度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②水文特征150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变化,山地应考虑迎风坡、背风坡的区别。盆地、谷地不易散热,易出现大气污染事件,盆地有时也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2)判断气候特征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变化,山地应考虑迎风坡、背风坡的151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坝址应选择在河流出山口处。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窗居间协议合同的模板
- 项目培训服务协议书范本
- 汽车买卖合同协议书样本
- 防火门委托定做合同范本
- 游乐场场地租赁合同协议
- 污水处理排水协议书范本
- 洗涤服务合同协议书模板
- 江苏农业农村保险协议书
- 电梯屏广告采购合同范本
- 鲜切鱼模板售卖合同范本
- 酒店安全应急预案方案
- 某直辖市检察院入额考试题(附答案)
- 学堂在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章节测试答案
- 竹编教学课件图片模板
- 车间安全用电培训课件
- 2024建安杯信息通信建设行业安全竞赛题库
- 2025至2030中国低压交流接触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渐冻人麻醉处理要点
- 2025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考数学复习 解题技巧:函数性质(易错点+七大题型)学生版+解析
- GB/T 28583-2025供电服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