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孔子的启发式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_第1页
教育学论文:孔子的启发式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_第2页
教育学论文:孔子的启发式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_第3页
教育学论文:孔子的启发式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_第4页
教育学论文:孔子的启发式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名:孔子的启发式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09年3月

目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1正文……………………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1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及意义…………7三、孔子启发式教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9结语…………………12致谢………………12注释………………12参考文献…………12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大学**学院**级专业学号)指导教师:***[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虽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磨砺而仍不乏对现代教育的指导意义。无论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或是教育原则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孔子的思想中有太多的养料需要我们去汲取。其中启发式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同样十分重要。现在的中国教育必须在继承和借鉴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启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其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极为重大的作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两条教育原则。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他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对现代语文教学有哪些启示。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在这方面的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大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却讲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东,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在教他了。”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启发。如果让学生认识一样东西,告知其一面,而他不能有此推知其他方面,这就表明学生未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不要勉强施教,假如将各个方面不厌其烦地一一告之,反而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这种教育思想的建立与提出,更具有实际中的操作性,对在何种时间何种学习状态下施教,做出具体的指导,在微观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见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和会与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们是要解决由“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愤悱”就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愤悱”的原初意蕴,宋代朱熹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能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按今译则为:“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从教学的功能意义上来看,人们对“愤悱”的内涵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非认知的角度,将“愤悱”理解为“求知欲”、“需要”、“内在动机”。二是从认知的角度理解“愤悱”。认为“愤悱”是认识上的一种困惑状态,即似懂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可见,“愤悱”蕴涵了认知与非认知的双重意义。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另外,新课程也十分强调实行教学民主,倡导建立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虽然新课程没有对于教学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但我们可以理解新课程把启发式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各种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新课程的实施对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启发式教学具有了新的内涵。首先他要求要以生为本,内容选择要尊重学生。学习是学生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从尊重人性来说,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的人。学生是否接受教育者的内容,又取决于这些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过去我们也考虑到他们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的角度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学生觉得不真实,离自己太远,这就在思想政治教学与其它实用科学教育之间划了一道鸿沟,也难怪学生缺乏积极性。在信息还很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没有多少选择和拒绝的余地,他们也许只知道服从;而今天是信息空前发展和更新的时代,教育对象对于信息的选择的能动性凸显。而且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存在着由先前的认知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预期期望。试想,如果只有教学方法上的启发性,而所授的内容本身只是泛泛陈言、照本宣科,问题也仅仅是从总结出来的学科知识为线索展开的,提出的问题并非是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性思维,那么,充其量只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陈旧、呆板的内容,而且因不是学生喜欢的,他们是被迫接受的,也无从体现以生为本。所以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内涵应包含不仅要在方法上启发,而且要在内容上启发,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从实际生活入手,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把所讲内容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以生为本,实现启发的交互性。在新课程下,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可以开通广泛的信息交流管道,使学生在他人那里发现自我,在自我中发现他人,互动中达到视野融合,形成多层次、多信道、多方位的交流。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特别是这种方式还能让老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到学生的奇思怪想,受到启发,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教育;这样做最突出的优点是真正把学生放到被尊重被重视的地位,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另外,新课标还要求要以生为本,防止“假启发”。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启发式教学,“假启发”比比皆是。教师先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所有的启发最终不管学生如何作答还是被老师拉回“标准答案”上来,而不是引导学生讲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的参与是虚假的主体参与,独立思考成了牵引思考,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此外课堂教学中还有话语霸权,老师面带微笑的问“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这个孩子可怜吗?”“这样的现象可恶吗?”类似的假问题课堂上比比皆是,学生根本没来得及感悟,所以也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还有,在日常教学中,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课中屡见不鲜,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秀。课堂上少有学生主动提问,即使学生有问题,老师也是有礼貌地搪塞:我们时间有限,课下再讨论好吗?让学生扫兴的启发式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其实也是“假启发”。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或许很活跃。但是,问出了结果,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形成这一结果的思考过程和方法?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养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离开教师提问学生就不会思考。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会养成猜测教师提问意图的思维习惯(从此会丧失独立思考习惯和批判性思维习惯),而不是去认真地思考问题本身应该怎么解答。此外,启发式教学要求在启发学生思维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指急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启”是指点拨、诱导。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点拨、诱导他们。国外的基础教育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创造性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所以启发还包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以“双基”为主,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明确的要求,难以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过去的学习以牺牲态度为代价,启发式教学也只是为学生学知识而教学。由于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教学任务由“双基”变为“三基”,要求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由注重教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或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再不要设想在几年时间里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把教学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上,你虽然没有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如果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或教给了学习方法,就是成功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及意义理解了启发式教学的内涵,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教学中运用呢?运用启发式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充满自由、愉悦的精神状态下最能集中注意力,最能激活思维,最能迸发创造力,从而也最能提高学习效率。《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指出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论语·雍也》也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在这里,孔子强调学者“乐学”,做到“学而不厌”。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教者“乐教”,做到“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讲的就是“乐学”与“乐教”两者的有机融合。这一融合产生了孔子所追求的最高教育境界———“和乐”境界。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十分注重创造“和乐”的教学情境。《论语·先进》载“孔子与四弟子言志”一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孔子采用座谈的教学组织形式召集四弟子促膝谈心开圆桌会议。这一平等、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拥有了空间自由和精神自由。这样,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从而使座谈显得直接便捷、活跃真实。在这里,孔子以召集人的身份成为这次座谈的主导者,并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1]这一充满平等友好的话语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从而为下面的“言志”开启了方便之门。接着,孔子再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这一饱含着关爱、亲切的语气鼓励引导学生珍惜这次座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现在的教学中也是这样,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实现。发挥民主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保证。行之有效的启发能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和枯燥感,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新课程下的启发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现实复杂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也要给予应有的鼓励。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不尊重或侮辱;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心静气地看学生,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启迪者。其次,孔子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博大精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不难看出,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运用启发式教育,还要明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志趣。因材施教,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并达到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教育目的。虽然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是启发式,可是在课堂中,少数宠儿充当着课堂焦点。本该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可老师把目光只集中在少数优秀或能言善辩的学生身上,他们充当课堂焦点,教师的提问都是他们代劳,其它学生没有机会。那些思维较慢、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的学生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面向每一位同学是新课程要求,而且我们都能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全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将全体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必须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因材施教,也可以因生施问,问题可以难易搭配,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要尽量使所有智力段和基础段的学生都能发言,使所有孩子们的思维能被调动起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特别是使那些思想不甚活跃的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上发出自己声音。第三,要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美被排斥在政治教学之外,本来应该是在真情实感中孕育的道德感,却成为了生硬的道德理论的探讨,感觉、顿悟、欣赏、感动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思想政治课本应是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反而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所以我们可在教学中,使学生感觉美、欣赏美,以激发他们激情和灵性,分辨真伪、美丑,获得思想启迪,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行动和实践中启发,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鲁索说过,“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知识,而要由他们去发现那些学问”。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在教学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被运用到学习内容中,学生可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孔子启发式教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再我们的现代教学中,应该由简单的“结果启发”变到“过程启发”。能力只能在过程中体现,单向思想交流的结果启发,势必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呢?启发式的最高水平是:启而有发并且最终不需要启发。弗莱雷也曾经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提出能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学科是开放性的,许多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要求教师把启发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以“激疑”为先导,以“质疑”为基本过程。除了老师用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外,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方式,比如:列举问题(列举符合同类性质的事物)、比较问题(就两项或多项事物比较异同)、替代问题(用其它的字词来代替现有的概念)、可能的问题(联想推出前瞻性的问题)、想象的问题(如果不是问表现手法而是问艺术特色又该如何回答)、组合的问题(提供相关的数据加以排列组合)、连续追问的问题、类推的问题(陆游的诗词有这样的特色那么同属豪放一派的辛弃疾呢)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启而有发,而且能最终不需要教师的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还要注意“做人”的启发代替纯知识的启发过去我们运用启发式一般都是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新课程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尽管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教师的侧重点该有所变化,努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质量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先把教育过程看成老师自己做人的过程。教师的不偏不倚,教师的信任与真实,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远远胜过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这就是有效的德育,就是有效的启发。总之,通过对启发式教学的涵义、本质及实践意义的思考,我感到,启发式教学思想确实是我们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的教学指导原则。将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迁移到现代教育中,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对于启发式,我只是开始理解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不断进行探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多次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注释][1]论语原本.台北:文致出版社,1980.[参考文献][1]贺欣宇.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束炳如、倪汉彬等编:《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3]董国福主编:《读启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4]许国梁主编:《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5]周青山.对孔子启发式言说方式的几点认识——兼与邓晓芒教授商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suncity/14006.htmlTHECONCEPTOFHEURISTICTEACHINGOFCONFUCIUSON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