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_第1页
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_第2页
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_第3页
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_第4页
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古代长安的乐游原又名乐游苑,以汉宣帝在其地修建过乐游庙而得名,是长安城东南一片高地,地势平坦开阔,站在原上可以眺望远处,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整个长安城。唐长安年间,太平公主在乐游原上建造亭阁,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重阳节,长安人多到此处游玩,此后便成风气,成为长安有名的游览之地。今天的乐游原还有几公里长,几百米宽,比两侧平地高出10到20米,唐代的时候可能要更高一些,也更开阔一些。本文所要谈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或者都能算是完成于乐游原上的,它们都属于唐代诗词中颇为人熟知的作品: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还有李商隐的《乐游原》。先看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写作此诗时的杜牧已深谙其时现实政治的黑暗,才回到京城两年的杜牧,自己又请求离开京城长安赴外地任职。离开之前,诗人登上了乐游原。诗的前两句虽然也还流露出些心中的孤愤之情,但语气是平静而轻淡的,诗人已看惯了京城的政治黑暗,不再有青年时的理想和锐气。孤云也好、僧也好,对于许多诗人而言,它们常常都是富于诗意的形象。它们各自带着自己的一份孤独和一份闲淡静默飘行于尘世之中,却也游离于尘世之外。而诗人自己亦将淡然远引,向着江海漫漫独自踏上宦游漂泊的长路。但就在这诗人要开始从长安离去的时候,站在乐游原上的诗人却停了下来,向很远处的唐太宗的昭陵(在长安西面的礼泉县,距离乐游原可能大约有一两百里的地方)的方向望去,差不多有很长一段时间就这么静静地远望着,什么也没有说。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他都想到了哪些,我们也不清楚,但他还是告诉我们,当时的他就是这个样子,但或者他也只能告诉我们,当时的他就是这样的,总之,这是他觉得他最好的选择。曾经昌盛繁华的那个唐朝会不会是已经永远的逝去了,自己现在的离去真的对吗?那个从贞观年间开始的那个时代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的好啊,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此时仿佛格外的清晰;却又仿佛越来越是遥远,而且终将在时代的风云里变得风轻云淡,只留下模糊的片影。诗人就这么站在乐游原上远远地向昭陵的方向看着,心里却总免不了一种怀疑:那个时代一定是属于那种已经过去了的必然越来越远的事物吗?而自己即将是要向离它更远的地方去了。——所有这些自然只是我们的推想,但诗人离去前的犹疑、不忍、不甘和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们也不会猜得太错,因为这毕竟是诗人希望我们和他共同完成的事情;不过他对我们的希望也一样不会太错,就像他相信我们一样,我们也应该相信他。再看那首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在词史上可谓声名赫赫,既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杰出它所产生的时代——许多人认为它是李白所作,那正好是文学史上词刚开始的时期。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对它赞誉备至推崇已极,如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它:“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吴梅《词学通论》称赞它“实冠古今”。周汝昌称赞它说:“真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亦说:“伤今怀古,托兴深远……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徐士俊说:“悲凉跌荡,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周珽说:“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蔡嵩云《柯亭词论》称它“包含气象万千”。顾起纶《〈花庵词选〉跋》称它“凄婉流丽,颇臻其妙,为千载词家之祖”。陈廷焯《云韶集》则说,“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自宋人把它归为李白所作,此后便聚讼纷纭,不过认为它是李白所作和认为最好不要轻易否认它是李白作品的意见好像占了上风,其实不用考虑此词形式的成熟是否可能是李白那一时期的作品,单从此词的内容来看,就应该说俞平伯等人的意见是对的,它多数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作品。它和另外一首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词,都一样能让我们想到刘勰《文心雕龙》评述汉末建安时期文学作品的话,“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总之,它们都应该是衰乱之世里的作品。我们现在不知道这首《忆秦娥》究竟是谁写的,它不怎么可能是唐末到五代那一时期名家的作品,因为那些名家如果有如此杰出的作品,一般来说不至于反倒不为人知,总之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这一点也同样可以作为反驳此词作者为李白的证据之一。有人说,这样好的词,除了李白,还有谁有可能并且也能够写得出来呢?的确那一时期的有名的词人好像没谁能写出这种风格而又这样好的词。可它确实不可能是李白的作品,即使从词的风格来判断,这可能性也是非常之小的。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它的作者,是一位我们不知其名的优秀的词人,就像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那样,他也是一位正好生活于乱世的文人,在那样的乱世里他没能够留下自己的名字。这应该也是自然和平常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类似的情形确实并不少见,即使算不上太多。这首词就艺术而言,堪称这一时期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巅峰之作,可以说把这一时期的词的这种形式,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正如周汝昌所言,“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浮,无一处逞才使气”。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当中各有三字的重复,这在中晚唐的词作中是相当常见的形式,但却是很难做得好的,很容易流于平庸甚至是失败,我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在宋词里这种重复基本上就消失了。的确表面看起来这好像使词在形式上变得更加凝炼了,甚至是更雅驯了,但是这首词却在告诉我们,这也许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放弃。不少事物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总是显示出其发展进程的某些合理性,而且也总是同时表现出它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不合理性,它会把一些好的东西放弃或者严重地忽略,形成断裂或者说非连续性。事实上在这首词中,这种重复浑然天成,不仅没有丝毫多余的性质,而且是构成全词这种特别的韵律和意境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它的话,就会发现第二次出现的三个字即使就其字义而言,其实也已经不同于前面的一句里那三个字,它们的意味和神韵俱已改变。这很有些像是现在视频影像里常用的那种淡进淡出,只不过这首词运用得是如此自然,可以说是出神入化。词的上阙是写长安的一个女子,夜里听到远处悲咽的箫声而从梦中惊醒,这里作者可能使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如果是的话,就是说这位女子思念的丈夫会吹箫,所以她才会听到箫声从梦中惊醒。古人云,箫是适合于静夜之时吹奏的乐器,所以夜里的这时候传来了箫声也是平常的事情。远处传来的箫声是那样的悲哀,向楼外看去,还是满天月色。于是她想到当年的别离,想到自己在当年送别之地,看着那一年年灞陵柳色,而离别之苦亦年复一年,心中满是忧伤。下阙接着写清秋节之时,她也去乐游原上游赏,这是长安的人们在盛唐时期开始形成的习惯,但她却没什么游玩的心情。可能有些出于下意识,她便多少有些无望地向远处的咸阳古道看去。不用说,奇迹不会出现,她不会看到心中思念的远方的人的身影。又想起已经很长时间连他的音信都没有了。她就这么孤独地站在那里,久久地站着,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悲哀。渐渐地,太阳转到西边,她从内心的思想中回过神来,望向那无尽的西风和西天残阳,这时她看到那无尽的西风残照里的那些汉朝的陵阙;于是一种强烈的说不清楚的感觉袭上她的心头,渐渐侵染了她的心灵。周汝昌先生论此词下阙说:……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为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皆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为一文学伟大奇迹者亦在此。作者本来一直在写那位秦娥,但写到词的最后,却如周汝昌所说,自然之中而骤然升华。作者由秦娥一人一时的悲情,转向了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一个即将走向衰亡的时代,也许所有的时代都不过以悲剧作为结束;而对于这个悲剧的时代里的这个秦娥,她的忧伤和这个悲剧时代的忧伤其实连成一气,可能有着一样无从纾解的悲剧性质。于是此时的秦娥,以及这个悲剧的时代,就这么静静地立于这无尽的西风残照里,在总是逝去也必然要逝去的时间之流里,表现出瞬间的壮丽和永恒。所有的人生,所有的时代,以及他们留下的痕迹,仿佛最后都是这样地在西风残照里,不仅没有完成,而且一切都残缺如斯。捷克文学批评家萨尔达说:“诗歌经验是一种认识方式,属于最高层次的、实质性的一类方式,它犹如闪电一般渗透于一个事物的根本性质,通过直接的直觉而渗透于生活的根本实质。”而这首词便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十一字,完成了这闪电一般的渗透。不过,虽然所有的生命所有的时代都倏忽来去,有开始有兴盛有结束,却也总有一种超越的可能深存其中。瓦莱里说,某些优秀作品的丰富性“在于作品本身仍然故我,但却存在着作品可以接受的为数众多的意义和价值”。这首词无疑就属于这种优秀作品中的之一。最后看比杜牧小十岁的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算得上李商隐最有名的几首诗之一了,因为大家常常把它当做了晚唐诗歌中抒写那一时代情怀的最富于代表性的作品,大家一般深信,诗中的夕阳作为国运衰颓的晚唐的象征是再也合适不过了。而且从诗的本身而言,也的确是五言绝句中一首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用朴素而平常的语言,仅仅二十个字,却很好地表现出一种深沉而广阔的境界。清人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李义山登乐游原诗消息甚大,为绝句中未有。”或者也就是这样的意思。现在很可能已经无法判定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了,而这对于了解这首诗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只能猜测,这首诗有可能写于李商隐政治活动的前期,也有可能写于他政治活动的后期。如果是写于他政治活动的后期,那种比较流行的认为夕阳黄昏有暗喻自己之衰暮和唐室之衰的意思,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勉强算是正确的,不过应该强调的是,到“夕阳无限好”一句开始时还并非身世之叹,亦非时势之感,只是到这之后,身世之感,时世之悲,以及作者心中种种隐忧才浮上心头,而且对于唐室的衰亡那只能是表示作者心中有那么一些这样的隐忧而已,而绝不可能是用黄昏时的夕阳来直接的暗喻,正如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所说,“不过情与境合,浑沦抒感而已。然而,家国之忧、身世之感、时光流逝之恨能一并笼括其中”。但如果这首诗是写于李商隐政治活动的前期呢,也许就能够给它这样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快傍晚的时候,诗人因为遇到的一些事情感到心中郁闷,于是便孤身驾车来到了乐游原。大概当人们心结难解之时,常会去纵目远眺,一散心怀,此时的李商隐亦是如此。他到了乐游原上,看着夕阳里无边无际壮美的景色,宁静而灿烂,有一种令人难以言说而又惊叹的美丽,仿佛希梅内斯诗中所说,“似乎已被永恒感染,充满了和平、无限、玄秘”,或者也像是博尔赫斯诗中所写,“孤僻的海洋上落日多么甜蜜亲切!云彩像集市那么流光溢彩。”于是诗人的心灵渐渐沉浸在这壮丽无边的美好的风景里,心中的郁闷不快慢慢散去。可接着他想到这美好的景色很快就会过去了,成为黄昏然后逝去,心中便有些流连、惆怅和撼恨。夕阳里这样美好的景色也许是永恒的,将永远一次一次地出现,却也将一次一次的结束。无论怎样壮丽美好的生命境界,都将一次次结束,虽然之后也一次次重新开始。人生世事也许一样的永远如是,不管怎样美好的事物也都必然带着如此这般无可避免的缺憾吧。就这么在此时无边的夕阳里,诗人的思绪无边无际,想到了很多很多,也想得很远很远。其实这首诗所写的情形,我们许多人都多少有过,只不过往往不是像诗人所写的这般明晰而已,所以写作此诗时的李商隐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如此的平常,只是一个从以往到现在的许多时代里都很容易遇到的那种很是平常的人而已,不过或者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也才能这样容易地就打动了我们的心灵。多让人心醉神迷!看那西天的斜阳是怎样变换这方风景的情态和影像。——华兹华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