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复习资料_第1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_第2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_第3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_第4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病例对照研究:选定一组欲研究疾病的病例和一组没有该疾病的人(对照组),比较两组可能与该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或特征的有无、频度或剂量水平,以检验其与疾病的关系。2、匹配过头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难度,结果反而还降低了研究效率。3、RCT: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各组,在施加干预措施给试验人群后,随访观察比比较各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的试验称为随机对照试验。4、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5、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6、cohortstudy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7、STD:性传播疾病,表示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以及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的疾病。8、发病密度(ID)是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其分子是一个人群在期间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是该人群的每一成员所提供的人时总和,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1、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什么?答:依据有: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2、试述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各自的相对优点。答:相对优点如表以社区为基础以医院为基础可以较好地确定源人群容易保证病例和对照来自于同一源人群对照的暴露史更可能反映病例源人群的暴露情况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研究对象更易合作可以平衡病例和对照的背景特点比较容易从医疗记录和生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3、在病因研究中,一般认为实验流行病学比队列研究论证强度高,为什么?答:因为: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为随机分组,两组之间的可比性较高。②实验流行病学的暴露因素在研究者的控制下,测量更准确。4、简述病因判定的标准。(流行病学第四版标准)答:(1)关联的时间顺序:指因与果的出现的时间顺序,有因才有果,作为原因一定发生在结果之前,这在病因判断中的唯一要求必备条件⑵关联的强度:指病因与暴露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大小,常用OR或RR值来描述。⑶关联度可重复性:指某因素与某疾病额关联在不同研究背景下、不同研究者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均可获得一致性的结论。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因果推断越有说服力。⑷关联的特异性:指某因素只能引起某种特定的疾病,也就是说某种疾病的发生必须有某种因素的暴露才会出现。⑸剂量--反应关系:指某因素暴露的剂量、时间与某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的一种阶梯曲线,即暴露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则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越大。6)生物学合理性:指能从生物学发病机制上建立因果关联的合理性,即所观察到的因果关联可以用已知的生物学知识加以合理解释,7)关联的一致性:指某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与该病已知的自然史与生物学原理相一致。8)实验证据:指用实验方法证实去除可疑病因可引起某疾病发生频率的下降或消灭,则表明该因果关联存在终止效应,其作为因果关联的判定标准论证强度很高。5、流行病学的特征(观点):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流行病学的特征(观点):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6、简述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异同。(1)相同点:分析性研究,检验病因假设。(2)不同点:①时间顺序:由果推因/由因到果。②分组因素:疾病/暴露。③适合的疾病:发病率低/发病率高。④关联强度指标:OR/RR\AR\ARP\PARP。⑤实施难度:较易/较难。⑥常见偏倚:信息偏倚/失访偏倚。⑦验证假设能力:较弱/较强。7、实验流行病学基本特点:①是前瞻性研究②随机分组③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④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2、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3、PYLL:潜在减寿年数,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4^ALY: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5、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6、描述性研究: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它既是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7J况研笼: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8、Census: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9、生态学谬误:是生态学研究的最主要的缺点,其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以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12、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outcome),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13、SMR:标准化死亡比,即用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人数用总人口率算出的期望发病或死亡数字求标化比。14、观察终点(end-point):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15、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EF,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暴露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3、OR: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比值比OR,是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含义是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4、分层分析:是把研究人群根据某些特征或因素分为不同层,然后分别分析各层中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用以分层的因素是可能的混杂因素,通过分层可以控制该因素的混杂作用。5、AF:归因分值,是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指标,反映了人群中随机抽取一个病例,可能因研究的暴露引起的概率。6、实验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社区、工厂、学校等现场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因在研究中施加了认为的干预因素,又称“干预性研究”。7、Hawthorneefect:霍桑效应,是指正在进行的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常常是有利的影响)。研究对象知晓研究工作的内容,常常会影响他们的行为。8^盲:指研究对象和给予干预或结局评估的研究人员均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10、类实验:在一些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所限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11、screening: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12^标虹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13、灵敏度: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14、特异度: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反映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15』然比:属于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该指标全面反映了筛检试验的诊断价值,非常稳定,计算只涉及灵敏度与特异度,不受患病率的影响。16、约登指数:即正确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大,其真实性越高。17、OC: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用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作图得出的曲线,可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I、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监测:又称为流行病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3吐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4^防接种:又称为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5^链: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渐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部过程都按疫苗保冷并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合理效价不受损害。6^度:是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7、外部真实性:是指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外部真实性又称为普遍性。8、Bias: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称为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值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于系统误差造成的。9^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联系。混杂偏倚是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未能对混杂因素加以控制和在资料分析时未能进行正确校正所造成的偏倚。10』择遍倚: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由此造成的偏倚称为选择偏倚。例如研究对象采用志愿者,方便样本,或者研究对象的无应答或失访等。II、信息偏倚:又称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由于流行病学的暴露或疾病多为分类测量,所以信息偏倚又可称为错误分类偏倚。12、入院率偏倚:伯克森偏倚,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差。13、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病例对照多用现患病例,而这些病例有可能在患病后改变原来的因素的暴露情况。而队列或临床试验多用新病例。14、检出征候偏倚:因素与疾病无关联,但由于其存在而引起该病症状的出现,使之及早就医而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得出二者有关的错误结论。15、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16、sourceofinfection:传染源,指体内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17、人畜共患病: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18、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其传播方式有: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时引起传播。19、epidemicfocus: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20、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21、感染谱:是指当机体感染了不同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其感染者轻重程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22^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而后者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两种类型。23^末消毒: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24、planedimmunization: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25、vaccination: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26^播概率:也称传染概率,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概率。27、病因: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28、因果关联:是指暴露-疾病有时间先后的无偏关联。1、伤害(injury):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统称为伤害。2、精神卫生:是研究各类精神病的防治,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一门科学。3^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4、疾病暴发:是指在某拒不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多的相同病例。这些病例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对于传染病暴发来讲,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内。5、分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物群体特征及其与人类疾病/健康的关系,制定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6、生物标志: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物质特征。7^暴露:指体外环境因素暴露,就致病性来说,可以是生物性病原因素暴露或非生物性病原因素暴露。8、内暴露:指能引起生物结构或功能变化的体内因素暴露。1、metabolicsyndromeNS: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DM)或糖调节异常(IGR)〕、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醋(TG)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征候群。2、IDD: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肿)、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亚克汀)。3、地方病:广义上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具有地方性发病特点的疾病,包括一些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狭义上是指其发生与流行同病区中的某种或某些地球化学、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地方病。4、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是地壳化学结构、水文地质、火山暴发等原因使地表或地下水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多引起的疾病。6、窗口期:HIV感染人体后一段时间内,虽然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并具感染性,但血清中尚不能检测到HIV抗体,因此称为窗口期。窗口期大约持续2周到三个月。7、(a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AIDS)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8、抗原漂移: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这种漂移是不定向的,HA和NA的抗原漂移是独立进行的,结果往往引起流感中、小型的流行。9、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与前次流行株不同,是抗原的质变。10、超额死亡率: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即超过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部分,是反映流感流行的严重程度的指标。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诵行病学研究方沬撞断面调查谨疣行病学监测冬态学研究广病例对照、硏究析疣行病学4I臥列硏究d伺床试验实验泾实验流行病学彳呦场词验[•社区试验数理法理论硫行病学发病率患病率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图-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2、试述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不同点比较。3、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①病程延长;②发病率升高③病例迁入;④健康者迁出;⑤诊断水平提高;⑥报告率提高;⑦未治愈者寿命延长;⑧易感者迁入。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程缩短;发病率下降;③病例迁出;④健康者迁入;⑤治愈率提高;⑥病死率提高4、简述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答:⑴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传染病中不同年龄的人群暴露导致疾病年龄分布差异、免疫水平、有效的预防接种可改变某些疾病固有的发病特征。⑵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①横断面分析: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②出生队列分析: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定义一新,、。内某频期,的时中现定群曲指定蒯总某和内有羽间患艰。时曾倒例匸人?----」"特中用的某口(*占指人病所分子期数定人一病分母匕匕厶冃0可群数值-一「论于理大于等小应用M说8;血料灯假sg鈿资描'能治«*研于驯可防斬性用;fe索价御瞻常W■探评S■前患率主J生胃施州慢行设用抑流疗。长与医糸程也为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6、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哪些因素?答:(1)原因: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⑵间隔长短取决于:①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④取决于病原体变异的速度。7、简述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答:(1)目的:①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②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③确定高危人群;④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⑵特点:①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②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③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④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8、试述现况研究中产生偏倚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偏倚。答:(1)产生原因: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④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者;⑤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⑥调查偏倚;⑦测量误差。⑵偏倚的控制:①严格遵照抽样方法要求,确保随机化原则;②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③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④培训调查员,统一标准和认识;⑤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9、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特点。答:⑴基本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与非暴露组(),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⑵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符合时间顺序、能确证暴露和结局因果关系。10、简述RR与OR的含义及其各自的流行病学意义。RROR含义暴露组的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更具有•意义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意义E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E的多少倍RR值f暴露的效应f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fE与E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AR值f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f3、队列模板答:Ie=51.0/10万人年,10=5.0/10万人年,It=21.0/10万人年(1)RR=Ie/I0=10.2,表明吸烟组肺癌发病的危险是非吸烟组的10.2倍。⑵AR=Ie-I0=46.0/10万人年,表明由于吸烟增加的肺癌的发生率的大小为46.0/10万人年。⑶AR%=(Ie-I0)/I°X100%=90.2%,表明吸烟人群中归因于吸烟的发病占全部病因的90.2%。⑷PAR=It-I0=16.0/10万人年,全人群中由于吸烟而增加的肺癌的发生率的大小为16.0/10万人年。(5)PAR%=(It-I°)/ItX100%=76.2%,表明吸烟对全人群肺癌发病非影响,吸烟引起的发病占全人群中全部发病的比例为76.2%。11、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答: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该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有:①观察法;②设立对照:患病与否分组;③观察方向由“果”f“因”,回顾性研究;④不能验证病因。12、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少见病、罕见病的研究;②省力、省钱、省时间,并易于组织实施;③还可用于疫苗免疫学效果考核及暴发调查等;④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⑤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病例对照研究的局限性: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②选择偏倚难以避免;③暴露与疾病时间先后难以判断,信息真实性差;④存在回忆偏倚;⑤不能测定暴露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14、简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选择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则。答:①对干预措施有效;②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好;③预期结局事件发生率较高;④容易随访的人群;⑤干预措施对其有益或至少无害;⑥依从性好、乐于接受并坚持试验;15、试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点与其局限性。答: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点:①随机分组,能够较好地控制偏倚和混杂。②为前瞻性研究,因果论证强度高。③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局限性:①难以保证有好的依从性。②难获得一个随机的无偏样本。③容易失访。④费用常较观察性研究高。⑤容易涉及伦理道德问题。17、试述预测值同患病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答:在同一患病率的情况下,筛检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筛检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当患病率不变,降低灵敏度时,特异度将提高,此时阳性预测值将下降,阴性预测值将升高。当灵敏度与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18、确定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原则是什么?答:确定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原则是:①如疾病的预后差,漏掉病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且目前又有可靠地治疗方法,则临界点向左移,以提高灵敏度,以发现更多的可疑病人,但会使假阳性增多;②如疾病预后不严重,且现有诊疗方法不理想,临界点可右移,以降低灵敏度,提高特异度,尽可能将非患者鉴别出来,但会使假阴性增多;③如果假阳性者作进一步诊断费用太贵,为了节约经费,可将临界点向右移;④如果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重要,可将临界点定在非病人的分布曲线与病人的分布曲线的交界处。19、请解释疾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概念。答:(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基本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⑵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采取的措施。方法: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专门的防治机构。⑶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20、简述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与控制原理。答: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与控制原理如下表:控制措施控制原理设计阶段随机化配比限制使混杂因素在两组间分布一致分析阶段标准化分层多变量控制混杂的效应,估计研究变量的真实效应21、简述确定有无选择偏倚的关键及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答:⑴确定有无选择偏倚的关键:把握选取环节或已入选对象,是否存在人为增大或减少研究因素与结局的关联程度。⑵控制方法:严密掌握对象选取的各个环节,注意选取对象的代表性,增加应答和减少失访等。22、简述M-H(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方法的步骤。答:分层分析步骤:①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分层。②判定层间RR或OR是否相等或相近。③得到控制混杂后的调整RR或OR。④再将调整RR或OR与分层前的粗RR或粗OR(cRR或cOR)进行比较。23、简述混杂因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答:混杂因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③一定不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中间环节。24、流行病学研究中如何控制信息偏倚?答:①对偏倚要有丰富的知识,对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选择性偏倚要充分了解。②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③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④尽量采用多种对照。25、如何认识传染病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答: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①根据潜伏期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②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④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25、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具有哪些流行特征?答: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①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②冬春季节高发;③少年儿童多见;④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⑤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26、简述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主要因素。答:影响因素:⑴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⑵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27、判定疫源地消除的条件是什么?答:判定条件: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28、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针对传染源的有哪些措施?答:针对传染源:⑴对病人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⑵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登记、管理、随访。⑶对接触者的措施:留检、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⑷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29、试述“三环节”和“两因素”在流行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答:“三环节”是构成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传染病才会在人群中发生和蔓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则流行过程即可中断。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受“两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因素更重要。社会因素不仅促使流行过程的发生,而且可以制止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以至消灭。30、试述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的关系及其在防疫工作中的意义?答:人群易感性和群体免疫状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人群易感性低。人群易感性高低与传染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当人群中免疫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可终止传染病流行。31、简述预防接种有哪几种?答:预防接种的种类有三种:⑴人工自动免疫: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⑵人工被动免疫: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其制剂有:①免疫血清;②免疫球蛋白。⑶被动自动免疫: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32、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为什么不一定能否定假设?试举例说明。答: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还不能简单否定假设。因为经验证据不成立,有三种可能的结论:①假设不成立;②先行条件不成立③假设和先行条件均不成立。在第二种可能的结论成立时,假设并未被否定。35简述伤害所造成的主要伤害。答:伤害的危害有:①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②威胁劳动力人口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具有常见、多发、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④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36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有哪些?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主要有:①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②造成社会多方面影响;③对特殊人群的伤害;④经济的影响;⑤造成心理伤害;⑥造成环境的危害。37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以下特征:①时间分布各异;②地点分布各异;③影响各个人群;造成心灵创伤;⑤影响多个方面;⑥存在后期效应;⑦发生难以预测;⑧具有相对性。38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有:①处置病员: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②公共卫生管理;③稳定群众情绪;④寻求合作和援助;⑤突发事件平息后的工作;39如何确认暴发终止?答:确认暴发终止:⑴人与人直接传播的疾病:病原携带者全部治愈,度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没有新病例发生,就可宣告暴发终止。⑵共同来源的疾病: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病例不再增多,则认为暴发终止。⑶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经过昆虫媒介的潜伏期和人类潜伏期总和后,无病例发生,表明暴发终止。40图解疾病暴发中暴发调查的步骤。答:疾病暴发中暴发调查的步骤:

资料整理!描述疾病过程描述三间分布分析传染源利传番途径评价干预效果资料整理!描述疾病过程描述三间分布分析传染源利传番途径评价干预效果证实病因假设尸善控制措施促进病人的康复确认暴发终止工作总结41简述常见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并举例说明。答: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幼年高峰型: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率高,以后I,如肾母细胞瘤。持续升高型:发病率随年龄f持续f,如胃癌、食管癌。上升后下降型:发病率上升至一定年龄后I,如肺癌。双峰型:发病率分别在两个年龄段出现高峰,如乳腺癌。42简述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以及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答:预防策略总体可分为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①准确鉴定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②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和早期干预。③早期警报与监测。④重点保护恶性肿瘤的易感人群。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②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③环境保护和职业防护。④控制感染。43简述适合筛检的癌症要求,可进行早期筛检的恶性肿瘤有哪些?答:适合筛检的癌症要求:①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严重;②具有有效手段发现早期病变;③具有有效的手段根治病变于早期阶段,远期预后明显优于中晚期治疗;④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可进行早期筛检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44试述随着经济发展,心血管疾病预防重点发生的变化。答:(1)经济落后地区预防的重点是肺心病、风心病和脑出血;⑵经济发展中地区预防的重点是高血压、穿支动脉系统脑梗死。皮层动脉系统脑梗死和冠心病开始上升,而风心病、肺心病和脑出血开始下降;⑶经济发达地区预防的重点是高血压、皮层动脉系统脑梗死和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和脑出血发病率较低。45简述碘缺乏病的判断标准。答:(1)B超法甲状腺肿大判定标准:根据GB16398-1996标准,8岁儿童甲状腺容积〉4.5ml,9岁儿童甲状腺容积>5.0ml,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6.0ml。⑵人群缺碘的判定标准:尿碘中位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