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艰苦奋斗的老渤海精神李克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所取得的切胜利,都是依靠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党中央、毛主席以及新时期、新一代的领导人,始终倡导艰苦奋斗。在战争年代,依靠艰苦奋斗,我们由弱变强,转败为胜;在建设时期,靠着艰苦奋斗,改变了中国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八路军山东抗丅日根据地,是我党创建的根据地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出兵最多,战果最大的根据地,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渤海区这块纵横冀南、鲁北的根据地,当时有5万多平方公里,一千多万人口,在抗战中是坚固堡垒,在解放战争中是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这一切来之不易,是靠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讲“渤海精神”,艰苦奋斗是这种精神的重要内核。前辈们依靠这种精神创造了丰功伟业;子孙后代继承发扬这种精神,永不止步,再创辉煌。我想讲两件事,体现渤海区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发垦区
建立中心根据地垦区在哪里?在我还是儿童团的时节,就熟知这么一段顺口溜:“北隋、牛家庄,迟、谭、吴、杜、张,新镇、王家岗,四十里大洼、八大组,过去黄河就是老鸹嘴、义和庄。”从广北的王家岗到八大组之间的“四十里大洼”,没有人烟,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路,一望无际白茫茫的碱场和稀稀疏疏的卤蓬。八大组(今永安镇)周围有大大小小的居民点百余处,头儿是“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任命的一位退伍旅长,名叫刘汉卿。居民分为鲁西南黄泛区移民,编为几组、几户,也就成了村民;另一部分是附近几个县的无地少地贫民,到这里开荒吃粮,地名多为李家屋子、刘家屋子…。这两部分居民人数相当,总人口在1940年前约3万左右。这里的土地全部是黄河冲击平原,除少数新垦农田外,大部分是荆棘芦苇丛生的荒原。为什么要开发垦区?简单说就是为建立战略后方,扩大战略纵深。鲁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最早是1937年10月,在中共鲁东工委支持下,爱国知识青年李人凤、陈梅川、崔栋生领导建立的“临淄青年学生抗丅日军训团”,中共党员李曦晨、李清桂以学员的身份参与其中。1937年11月起,中共鲁东工委直接领导这支部队,1938年7月已从120人发展到1800人,成为我党领导的九支队、十支队与十团前身的三大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抗丅日游击第三支队第十团。李人凤任团长。1937年12月原长山中学校长、爱国志士马耀楠在中丅共党员廖容标、姚一林、赵明新等帮助支持下,举行黑铁山起义。这支部队从开始七、八十人。三只半枪,几个月发展到5000余人,1937年7月与李凤人部合编为三支队,马耀楠任支队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1937年12月在中丅共党员马保三领导下,举行寿光牛头镇起义,成丅立八支队,马保三任支队司令员,张文通任政治委员。马保三统领七、八支队5000人东征蓬、黄、掖建立抗丅日根据地和抗丅日民丅主政丅府,1938年7月奉命经清河区(临淄)赴鲁南改编为山东纵队一支队。仅这三支我党领导的武装,一度达到18000人,大多数调往山东纵队和后来入鲁的八路军115师。到1939年末,三支队保留三个基干营,约2000人,另有马千里率领的第6军分区1000人,赵寄舟领导的寿光独立团600人。总兵力3600人,沿胶济路南北游动。虽然打过不少胜仗,如攻克临淄城,歼顽军400人;岳家庄、赵家庄伏击战,击毁日军车9辆,击毙日军百余人;破袭胶济路、瘫痪日军运输一个月,特别是刘家井子大战,毙伤日伪军700余人,,其中日军317人,我军损失也很大,7月22日马耀楠司令员在突围中不幸为国捐躯。清河地委书记晓村在临淄县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战略发展方向,景晓村、杨国夫、李人凤等领导同志,一致同意支队今后应摆脱在胶济线上南北游击的被动局面,巩固益、寿、临、广四边、邹、长、恒三边根据地,主力向北发展,在小清河两岸建立新的根据地,扩大战略纵深。这一意见景晓村书记向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当面回报,支队司令员杨国夫向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面陈改变战略方向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实施计划,得到朱、徐首长的肯定和支持。1939年11月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徐斌洲、副司令员李人凤率三支队机关和基干二、三营从铁路南的池上,直插寿光清水泊,赵寄舟率寿光独立团接应,迅速建立清水泊根据地(寿光县北部、方园百里);一营教导员李曼村率基干一营进入邹平、长山一带进行钳制;马千里率6军分区近千人攻人博兴,站住脚跟。1940年5月末至6月初,国民党何思源、刘景良部4000余人,进犯广北、博兴。杨国夫、李人凤率部分头迎击,刘官庄一战击溃其主力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同时击退张景月部2000人的进犯,进一步控制了小清河南北地区。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后,清河区党委迅速研究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决定采取坚定措施,开辟垦区抗日根据地,以实际行动迎击日、伪、顽合流反共。当时党内,军内曾有“金碗”、“沙碗”之说:认为“四边”、“三边”人多地肥,工作基础好,是“金碗”;垦区人少地荒,缺粮缺水,工作基础差是“沙碗”。说开辟垦区会丢了“四边”临淄,是丢了“金碗”,拣了“沙碗”。这些不正确的议论,对进军垦区影响至大。1941年夏区党委书记景晓村、行署主任李人凤主持干部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景晓村说:金碗、沙碗之说,是单从地理物质条件去看问题;而从开展游击战争的利弊来说,垦区地域辽阔、偏远,有荒荆野草的掩护,未尝不是一个金碗;当然金碗是好,我们也愿意要,问题是能不能得到,并牢牢地保住;济南、青岛、周村、张店都是金碗,可被敌人抢占了,我们只好把农村这个沙碗拿到手;有了饭吃,站住脚,再去争夺金碗;最后金碗、沙碗都是我们的。景政委一席富有哲理的讲话,统一了各级干部的认识。会后组成三个工作团进军垦区。8月26日李人凤、苏杰、赵寄舟率机关警卫连和寿光团独立团一个营进住八大组(永安镇),成立垦区建设委员会,推荐“老旅长”刘汉卿任主任,垦区工委书记李明村任副主任,抗日民主政权初步形成。当时垦区面临何种形势?(1)经济凋弊,民不聊生。垦区位于黄河入海地带,全系河淤构成。“七七事变”前旧政府为安置黄泛区灾民,将濒临黄河口、渤海湾一带东西五六十里,南北七八十里划为垦区。在招人开垦的过程中,各地豪绅纷纷利用社会关系,取得大片土地,真正的灾民、难民都成了佃户。这里土地平展,土壤肥沃,但由于缺水,没有任何灌溉条件,产量不高。地主出佃土地,一般地主得四、佃农得六,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当时有大片生荒,亟待招人开垦。为了处理土地纠纷,发展生产,清河行署主任李人风,亲自调查研究制订了“垦区土地整理方案”、“垦区公田垦殖暂行办法”,并成丅立直属行署领导的土地局,专责执行、落实这两个法令。用了两年时间,基本解决了土地纠纷,保护了贫苦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据统计,1942年以前,开荒47万亩,安置垦民10万人,发放农贷13万元,贷粮26万斤;征收公粮800多万斤,收田赋60万元,收回公田租粮197万斤,解决了当时住在垦区的党、政、军、群、机关、学校、医院、工厂的粮食问题。垦区成了1941—1943年抗战最困难时期的后方保障基地。(2)缺粮缺水,生存困难。1941年春天起,机关、军队、学校、工厂及敌区难民大批移往垦区,1941年前人口仅3万,1943年增至25万。粮食极缺,群众以黄青菜种子、野绿豆和野菜为生。吃水也是大问题。沙质土壤,不能挖井,只能挖坑。一个水坑上口约六七平米,坑深三、五米,到了底部(一平米左右)少挖一锨不见水,多挖一锨是苦水,只能在不深不浅的地方挖到可供人畜饮用的“甜水”,其实甜水不甜,只能凑付饮用。我领导机关到达垦区后动员群众挖坑取水,一般三、五十户有一个水坑。水坑不能“打”水,只能用铁勺子慢慢等,叫“等水”,等满一泥罐水,大约二十分钟,所以“等水”也要有组织、有领导、不能乱抢。1941年春天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机关、部队都有生产任务,“精兵减政”减下去人员每人开荒30亩,公家贷款贷粮扶持。我家当时住惠鲁村,外公60多岁了,出身贫寒,能干活,会种地,他带着我和弟弟(十岁左右)开出了约三亩地,种了玉米、大豆和多种蔬菜,秋后自给自足,养的两只羊生了小羊,小羊长成大羊,初冬外公背着玉米、牵着一只肥羊,我和弟弟抬着一只二十多斤的大冬瓜到八大组慰问驻军,起了带头作用,影响很好。1941—1943年的大生产运动,改变了困难局面,生产的粮、棉自给有余,还支援了胶东、鲁中地区。(3)匪患严重,民无宁日。据原渤海行署司法处长杨仲宣前辈回忆:抗战初期,垦区一度为股匪徐捷臣盘踞。沿海荆荒向为匪窟。土匪是垦区的心腹大患。当时大股土匪首数耿文俊,绰号“撸叶子”(土匪黑话:意为树枝掳去叶子有梗,梗是耿的谐音)。为解决匪患,李人凤亲率武装帆船视察沿海匪情,购置机帆船装备海防队,控制土匪海上活丅动。李人凤亲临匪穴说服耿文俊一伙一百余人弃暗投明,改编为我军海防队。但耿文俊匪性不改,借八路军名义,杀人越货,怙恶不悛,后为李人凤设计除掉。另一大股土匪孟继文收编后表现尚好,逐步融人我军。李人风指示垦利县(垦区后称垦利县至今)县长王雪亭、县独立营长张伯龄联合布告《垦利县临时剿匪办法》,立即实行,宽严相济,两个月肃清匪患。1944年冬天,驻胶东伪军一个排,听说垦区是土匪乐园,便沿海潜来,打算落草为寇。但刚一入境,便被我军发现,全部缴械俘虏。(4)蝗虫灾害,百年未除。1943年春夏之交,垦区发现蝗虫。抗丅日时期,流行一个民谣:“渤海区三大害:兔子、蚂蚱、投降派。”在这三大害中,蚂蚱真够厉害。一旦变成飞蝗,遮天蔽日,草本无存;一次灾害就能让十几个县,甚至几十个县土地绝产。老百姓过去视蝗虫为“神虫”,在这一带为害百年,无人敢灭。从八大组向南至新镇(广北),50里无村庄树木,这茫茫荒野,历来是蝗虫的发源地。蝗卵出土时可见地皮翻动,李人凤从1943年春天起直接领导了四次灭蝗大战。他提出的灭蝗方针是“打小、打早,打了”。先后组织170万人,挖灭蝗沟13000余里,纵深五步一跌坑,灭蝗蝻450万斤。当时过秤计数每斤蝗蝻约21000个。一个成蝗可吃掉10棵高粱,约计被消灭的蝗虫能吃掉1.8亿亩庄稼。经过四年灭蝗至1946年,蝗源基本清除,这不但保护了渤海区免受蝗灾,也保护了冀鲁豫、冀南、冀中根据地农业丰收。这是渤海区为人民立下的一大功劳。1945年4月9日《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庆祝渤海人民灭蝗斗争的胜利,赞扬“渤海人民政丅府为人民造福,领导人民捕灭百年蝗灾”。经过清剿土匪,整理土地,消灭蝗虫,开展大生产运动,垦区成为渤海的粮仓。社会秩序稳定,军政后勤安全,部队进可机动作战,退能从容休整。日寇几次大扫荡,均无奈我何,汹汹而来,狼狈而退,垦区成为坚不可摧的抗丅日基地。这其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靠了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1943年山东分局副书记黎玉在总结政权建设成绩时,专题论述了清河垦区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1941年9月21日,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主力三个团又一个营、清东独立团、垦利独立团,约万人从左家庄渡过黄河,22日解放罗家庄、宋家庄一带;28日进抵王家集,围歼顽军水上保安一团,毙其团长李子文,战至10月3日攻克义和庄、老鸹嘴、郭家局子、套儿河口。是役歼顽军3000人,控制了垦区利津北部,沾化东部,初步形成了南至广北,北至沾化,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大垦区。垦区不仅是清河区的后方基地,冀鲁边区的16团和党、政、群、机关、工厂、学校也陆续人驻垦区,至此垦区提前成为渤海区的后方基地。此后四年,垦区一直是渤海区的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各条战线的中心,依托垦区南下,西进。1945年9月日丅本投降后渤海中心移至惠民(属滨州市)。我们应代代传承,不忘垦区抗丅日根据地的历史性伟大贡献。治理黄河粉碎国民党以水代兵阴谋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宣称“黄河归故”。黄河故道大约即现在的河道。1938年6月9日,国民党为了迟滞日寇机械化兵团南进,在河南省花园口险工地段,炸毁左岸河堤数百米,制造了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的几十个县的“黄泛区”。日寇没有阻住,却造成数百万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数十万人。1946年3月1日,国民党在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开工,引黄归故,图谋以水代兵,淹没我冀鲁豫和渤海两大解放区。为了粉碎敌人的罪恶阴谋,渤海区党委、渤海行署抓住先机,从1946年1月即层层宣传发动,说明面临的困难,应对的措施,决不能寄希望于国丅民党的让步和援助,与虎谋皮只能陷于被动。2月李人风向山东分局汇报了治黄方案,得到分局批准,分局调鲁中行署秘书长江海涛(衍坤)负责治黄工作,成丅立治黄委员会,分局任命李人凤兼主任,江海涛任副主任,沿黄各县都成丅立了以县长为首的治黄领导机构,大规模治黄工程全面展开。当时国共两党是边谈边打,治黄工程也是边干边谈。通过谈揭露国丅民党的阴谋,通过干抢在黄河归故之前,完成复堤工程。黄河故道,自济南以下,流经渤海区齐河、济阳、齐东、惠民、青城、高苑、滨县、蒲台、利津、垦利十个县逶迄700余里。有险工43处,尤其是从利津以下至海岸,百余里从无堤防。“七七事变”前黄灾异常严重。自清末到民国26年(1937),决口10次,每次人民房舍田园荡然无存。当时国丅民党虽历年治河,费用浩大。但官吏腐丅败,治而无果,几乎年年治河,年年决口,水患嚣张。改道以来,风沙淤塞河床,垦利一带河底多已高出地面;战争中敌人沿黄修筑碉堡工事,河堤悉数毁坏,两岸240万株护堤树木,被日伪砍伐净尽。由于日伪烧杀蹂躏,各地逃荒难民众多,仅垦区境内,在河床内新建难民村200余个,加原有的160余个村庄,人口10余万,房屋10万余间,若黄水突至,给渤海人民造成的灾害,将不亚于日寇八年侵略。渤海区将有21个县、500万人受灾。预计修复如此浩大工程约需本币14亿元,如果加上迁移堤内10万居民,费用则更加浩大。1946年初,我晋冀鲁豫边区政丅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与国丅民党政丅府代表,举行开丅封会议,决定先复堤后堵口放水,并由政丅府救济补偿因复故损失之人民财物。4月11日,国丅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赵守钰,偕同联合国救济总署人员一行20余人来渤海沿黄视察,并于当月13日派山东修防处主任孔令路、总工程师陶述会,与晋冀鲁豫交通局长成润来渤海行署商谈治黄问题。当时我方提出三点意见:(1)先复堤而后放水,并在复堤工程中将黄河下游垦利境内无堤之百里,先将堤修好。(2)必须补偿人民因迁移遭受之损失。(3)在黄河工程中,我方必须参加领导。孔、陶两先生慨然允诺,并声明以现代化的技术,将垦利境内之河堤妥为修成,然后放水。4月15日渤海代表刘季清与孔、陶二先生同赴菏泽,与黄委会考察团、冀鲁豫边区政丅府代表会谈,达成“菏泽协议”,决定先复堤后堵口放水。但是当我成丅立河务局,派江衍坤(海涛)、王宜之为正副局长,沿河开始测量设计之际,国丅民党突然提出“近两个月堵口放水”,虽一再交涉均遭拒绝。看其过去便知其现在,看其现在便知其未来。国丅民党从无信义可言,因为国丅民党及其政丅府本质上是一个流氓党腐丅败政丅府,渤海行署主任兼治黄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人风于同年5月16日发表了《反对国丅民党破坏菏泽协议》的严正声明,对国丅民党背信弃义、自食诺言的恶行表示极大愤怒,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揭露批判。国丅民党倒行逆施,引起了极大民愤,为我们动员组织民众治河当了很好的“反面教员”。从1946年开始渤海区动员20万民工抢修河堤,修筑险工。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初,国丅民党军队曾一度攻占黄河南岸,隔岸炮击我治黄工地,武装匪特则四处袭扰运料车辆和治河民工,国丅民党飞机也连续不断对我治河工程狂轰滥炸。据不完全统计,炸死民工205人,炸伤100余人,炸沉运料船44只,炸毁运料车49辆。渤海人民不畏艰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奋斗在600里大堤上。治黄工程指挥部就设在黄河岸边,现场指挥,巡回督导。有了问题当机立断,立时处置。当时技术力量十分短缺。真正的工程人员,一位是山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副总指挥、河务局长江衍坤,这是全山东为数不多的高级治河专家,也是参加徂徕山起义的老革命。他在治河中不光是指挥员,还是总工程师,每一段河堤,每一处险工,他都仔细考察,精心设计,两年治河,功勋卓著。还有一位是大学毕业不久的钱正英(即后来的国家水电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她人长得精神,工作扎实,一天到晚奔波在大堤上。老百姓传得神乎其神,称她是“水仙下凡”,能踩水浪走,能从水下穿……。大多数“技术员”是民间的能工巧将,他们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47年3月黄河12处险工告急,广大河工拼死护堤抢险。5月完成第一阶段抢修任务,9月安全渡汛。全区两年治黄用工372万个,挖土477万方,用石料7万多方,秸料735万公斤,木桩4万多条,耗资30多亿元。为了防御国丅民党破坏治黄工程,1946年8月从主力部队抽调部分骨干,从地方武装集结5000兵员,组成100个武装护黄队,驻扎黄河左岸,在治黄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担负工程警卫任务,同时担负监视河南敌情,防止国丅民党军队偷渡黄河窜犯渤海根据区。。在三年多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凭借黄河天堑,借凭军事斗争,国民党军队从未进入黄河北的渤海根据地腹地,渤海区成为战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丰实的可靠战略基地。1947年孟良崮、莱芜战役后,华东局领导机关、苏北、鲁南党、政、军、群、机关、学校、医院大部分入驻渤海区。3、8、10纵经渤海西进外线作战,4、6、7纵,两广纵队、一野二纵在渤海休整补充,还有近万国丅民党军被俘军官也在渤海区驻扎,总计约40万人,渤海区党、政、军、群全力以赴,保证了进入渤海的所有人员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保证了安全渡过暂时困难。这是渤海人民解放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抗战时期的山东清河区(1937—1944)壹序言在中国八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大部时间内,清河区是山东省内一个独立的战略区。山东清河区成立于1938年5月,它的前身是鲁东工委所辖地区,包括小清河两岸及胶济铁路张店至昌潍段两侧各县。同年10月,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苏鲁豫边区省委(由山东省委扩建)决定,以胶济铁路为界,北至黄河,西起济南,东到寿光、益都为清河区。路南各县另外成立淄博特区。这样,清河区遂成为东至昌邑,西靠章(丘)历(城),南枕胶济铁路,北至垦区(垦利等黄河口地区)的一个广泛区域。1944年初,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山东清河区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搞得轰轰烈烈,清河区的近500万人民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壹、抗战时期山东清河区的行政区划一、抗战时期山东省的行政区划抗战时期的山东,“一国三公”,国民党政府、共产党根据地以及日寇占领区分别按照自己的意愿划分行政区域。(一)国民党政府的行政区划日寇全面侵华后,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只在鲁北津浦铁路沿线稍事抗击后,便于1937年12月27日弃守济南。战前拟设的第八行政督察区及以后各区的设置一度搁置起来。1938年1月,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兼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继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将全省划为17个行政督察区。从1938年春到1942年陆续建立了16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初又设立了第十七行政督察区。期间,战前建立的几个区也有多次变动。其中有关共产党领导的清河根据地的部分行政区划有:第五区辖无棣、利津、沾化、乐陵、德平、临邑、陵县等县;第八区辖昌乐、安邱、益都、诸城、高密、胶县、掖县、潍县、昌邑、即墨、平度、莱阳等县。第十区辖滨县、阳信、惠民、商河、青城、高苑、桓台、长山、邹平等县。第十二区辖章丘、历城、齐东、济阳、淄川、博山、泰安、莱芜、新泰等县。第十三区(1939年11月析第八区部分县设立)辖莱阳、即墨、平度、昌邑、掖县等县。第十四区辖蒲台、博兴、广饶、寿光、临淄等县。战争条件下的国民党行政督察专员多兼游击部队司令、支队长或保安师、旅长等该地区军事主官,既统军又主政,如张景月任第十四区专员兼山东省保安第十五旅旅长等,集其实际控制地区的党政军财大权于一身,这就使得行政督察区实际上成为一级政区。另外,国民党山东省政府1938年7月于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设立鲁西行署,统管鲁西北的第四行政督察区、鲁西的第六行政督察区和鲁西南第二行政督察区及其所属各县;1938年秋,大致以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地区设立鲁东行辕(1939年2月改为鲁东行署),所辖行政督察区有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三区,共四个区。1938年冬,在胶济铁路以北地区设立鲁北行署,辖第五、第十及第十四行政督察区(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胶济铁路以南的鲁南地区因有省政府在此坐镇,故未设立鲁南行署。1941年底沈鸿烈调离山东,继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牟中珩旋即于1942年2月将鲁东、鲁北两个行署撤销。(二)日伪统治区的行政区划1937年10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二军沿津浦线侵入山东境内,11月27日占领济南,并继续沿津浦、胶济两线南犯、东犯,1938年1月10日日军第四舰队侵占青岛,2月3日占领烟台。至同年11月聊城失陷,山东全境主要城镇和重要交通线沦入敌手。日寇占领区曾于1938年和1940年两次进行区域划分,其中有关共产党领导的清河根据地的部分行政区划有:1、1938年的行政区划。日军在占领地网罗亲日头面人物成立准政权性质的“维持会”,藉以施行统治。后于1938年3月5日成立了以马良为省长的伪山东省公署,省以下行政区划实行道、县制,除青岛市直辖于伪华北临时政府外,将全省划分为四道(鲁东、鲁西、鲁南、鲁北)二市(济南、烟台),各道、市公署除烟台市稍早外均于同年3、4月间成立。其中:鲁南道,辖益都、寿光、昌乐、潍县、昌邑、安丘、临朐、淄川、博山、临淄、桓台、广饶、博兴、长山、高苑、蒙阴、费县、莒县、沂水、临沂、郯城等21县,道公署驻益都。鲁北道,辖德县、临清、德平、平原、恩县、武城、夏津、高唐、聊城、茌平、博平、清平、冠县、馆陶、邱县、莘县、堂邑、惠民、商河、禹城、临邑、陵县、邹平、阳信、利津、滨县、沾化、无棣、乐陵、蒲台、青城、济东、历城、章丘、济阳、齐河、长清等37县。1939年3月划历城、章丘、长清、济阳、齐河等5县为“模范区”,直隶于伪省公署。山东日伪虽号称4道107县,但其军政所能实际控制者初不过数十县。2、1940年的行政区划。1939年1月底,原伪山东省公署财政厅长唐仰杜继马良之后出任伪省长。唐于1940年6月11日撤销鲁东、鲁西、鲁南、鲁北四道,降烟台市为道辖市,济南市仍由省直辖。重新划全省为登州、莱潍、青州、沂州、兖济、泰安、曹州、东临、济南、武定10道。其中:莱潍道,辖潍县、昌乐、安丘、平度、掖县、昌邑、高密、诸城(曾经属于沂州道)等8县,道公署驻潍县。青州道,辖益都、临朐、临淄、博山、淄川、长山、桓台、广饶、寿光、高苑、博兴等11县,道公署驻益都。济南道,辖历城、长清、章丘、济阳、齐河、齐东、邹平等7县,道公署驻济南市区。武定道,辖惠民、商河、临邑、阳信、乐陵、滨县、德平、陵县、沾化、无棣、利津、蒲台、青城等13县,道公署驻惠民。(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37年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的烽火中,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诞生,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根据地,逐步发展形成了所辖政区。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到山东时,曾指示:要建立民主政权,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主力部队115师入鲁以后,随着斗争的开展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在基础比较好的一部分地区,陆续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至1940年3月,山东县级民主政权已达40多个。同年8月1日,省级政权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是年年底,全省已建立了70多个县级政权、14个专员公署和1个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作出“关于全省行政区划的决定”,将全省划为胶东、冀鲁边、清河、鲁中、鲁南、鲁西6个行政区。同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指示,鲁西区合并到冀鲁豫区;1942年湖西一带划归冀鲁豫区,统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管辖,不再是山东解放区的辖域。同年,山东开辟滨海地区(莒县、日照、赣榆、临东等)。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黎玉任主任委员。领胶东、鲁中、鲁南、清河、冀鲁边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区,92个县级单位。1943年10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首届二次会议决定,各行政主任公署改称行政公署。1944年初,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成立渤海区行政公署。二、抗战时期的清河区行政区划清河行政区在山东省的东北部,东与胶东、南与鲁中、西北与冀鲁边三大行政区相接。具体行政区域南起胶济铁路,东北濒渤海,西达章丘、历城一带,东界初为寿光东境,后扩至昌邑胶河以西。因小清河流经区境而得名。1940年5月始设专区,辖历城、邹平、齐东、章丘、长山、桓台、临淄、高苑、博兴、蒲台、青城、益寿、寿光、广饶等县。1940年12月清河专区改为清河行政区,专署改为行政主任公署,下辖清东、清西两个分区。1941年7月清东、清西分区分别改为专区,同年10月析清东、清西两专区各一部分县设立清中专区。1943年10月增设垦区专署(后改称垦利专署)。至此清河行政区共辖四个专区。1944年3月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组建渤海行政区,清河行政区撤销。清河行政区主要辖区有:(一)清东专区:1941年1月设清东分区,同年7月改为清东专区。先后辖清河区东部的益(都)北、益(都)寿(光)广(饶)、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广饶、蒲台、广北、寿光、寿(光)潍(县)、昌邑等县。(二)清西专区:1941年1月设清西分区,同年7月改为清西专区。先后辖邹平、长山、高苑、长(山)桓(台)等县。(三)清中专区:1941年10月设立,1942年6月一度撤销,1943年10月以原行政区域设立清中办事处。清中专署(清中办事处)辖临淄、桓台、博兴、蒲台、广(饶)博(兴)蒲(台)、广(饶)北等县。(四)垦区(专区):所谓垦区,是指当时的利津、广饶、沾化、无棣等几县的东北滨海地区,原系“荒碱无人之地”,因在黄河之尾,由黄河多次决口淤为良田,清末至民国招民开垦,形成“垦区”这一地域概念。1941年秋中共清河区党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初步开辟了垦区,1943年5月建立中共垦区地委,同年10月成立垦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垦利、利津、沾化、滨县等县。清河区最多时下辖20余县,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500万(此指该地区总数,中共控制区域占总面积的50%左右,控制人口最多时380万人)。三、清河区的中共组织机构沿革抗战时期的清河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根据地,在此区域内的政权、军队以及其他组织,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中共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要早于行政组织及其他组织。中共清河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四个阶段。(一)、中共清河特委时期。这个时期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8年5月至1938年9月,所属县级党组织有淄川、博山、博兴、广饶、寿光、益都、潍县、昌潍、临朐、邹平、长山、临淄、章丘、历城、齐东、高苑。第二个阶段是1938年9月至1939年9月,所属县级党组织有邹长中心县、博兴、广饶、寿光、益都、潍县、昌潍、长桓临益、临淄、章丘、历城、齐东、高苑、青城。(二)中共清河地委时期(1939.9——1940.9)。所属县级党组织有章历齐、邹长中心县、邹平、淄川、长桓临益、长山、博兴、广饶、寿光、益寿临广、潍县、蒲台、益寿、高苑、青城。(三)中共清河区党委时期(1940.9——1944.1)。所属党组织包括四个地委、21个县委(工委):其中清东地委管辖寿潍、昌邑、潍南、益寿临广、广饶;清西地委管辖章历齐、邹平、长山、高苑、青城;清中地委管辖淄川、桓台、博兴、广北、蒲台、广博蒲;垦区地委管辖蒲利滨、沾利滨、沾化、垦利及海上工委。贰清河区抗战与发展概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陆续派遣刚释放出狱的姚仲明、赵明新、金明、鹿省三等党员和廖容标、韩明柱等红军干部奔赴长山、广饶、益都、寿光、博兴、昌邑、潍县、临淄、桓台等县,恢复建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i0月下旬,正式建立中共鲁东工委,由鹿省三任工委书记,统一领导清河流域10余县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创建工作和抗日武装斗争。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1937年12月26日,共产党员姚仲明、廖容标等组织长山中学的进步师生和长山、桓台两县的“民先”队员、进步青年,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廖容标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马耀南任参谋长;12月29日,中共鲁东工委和寿光县委领导、发动了寿光牛头镇起义,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张文通任政委;1938年1月27日,中共鲁东工委又在潍县蔡家栏子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王培汉任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临淄、广饶、博兴、益都、高苑等县党组织也发起组建了抗日武装。抗日斗争的烽火很快在小清河流域形成燎原之势。1938年春,由于日本侵略军急于南犯,后方兵力空虚,在清河流域仅占领少数城镇和铁路干线,各地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得到了迅猛发展。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取得了夜袭长山城、小清河伏击日军汽艇及三官庙阻击战等几次战斗胜利,声威大振,影响日益扩大。为统一七、八支队的军事行动,中共鲁东工委决定八支队和七支队会师,并组建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由马保三任指挥,鹿省三任政委,韩明柱任副政委。不久,七、八支队东进胶东。进军途中,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被混入内部的坏分子杀害,工委其他成员也大都随军东下,中共鲁东工委领导机构自行解体。1938年5月,鉴于鲁东工委领导机构不复存在,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清河特委,由霍士廉任书记,负责领导博兴、广饶、寿光、益都、潍县、昌邑、博山、淄川、临朐、邹平、长山、临淄、桓台、章丘、历城、齐东、高苑、青城等县党的组织,创建清河区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938年5月下旬由山东省委扩建)的指示,于1938年6月将抗日救国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并对部队进行全面整顿,把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从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7月,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八支队按边区省委指示,自胶东回师清河地区,与三支队在临淄古城会师。1938年10月,为加强胶济路南地区党的领导,省委决定另建淄博特委,由金明担任书记,原清河区铁路南各县划归淄博特委领导,清河特委书记仍为霍士廉,辖区和领导干部的组成由此作了相应调整。12月,七、八支队奉山东分局(1938年12月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的命令南下鲁中,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成为清河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1939年3月30日,山纵第三支队护送南下鲁南学习的干部,在太河镇(今属淄川区)遭到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秦启荣所属王尚志部伏击,三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特务团团长潘建军、政治部宣传科长邓甫晨、营长吕乙亭等遭敌杀害或在战斗中牺牲,这就是震惊山东的“太河惨案”。之后,八路军山东纵队和清河区军民积极进行反顽斗争,于1939年4月攻下太河镇,救出被俘人员,严惩了秦启荣顽固派,取得了反顽战斗的胜利。1939年5月,霍士廉调离清河特委,山东分局派景晓村来清河任特委书记。此时全区党员已达到900多名。清河各级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壮大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并组织工、农、青、妇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创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7月,清河区建立了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9月,中共清河特委根据山东分局的指示,改建为清河地委。清河地区党的发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该年10月,全区党员已达9000多人。同时,抗日武装的建设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39年5月,三支队胶济路南部队除留一部坚持淄河流域斗争外,余部北进与胶济路北部队会师。6月至8月,三支队历经刘家井、牛头镇、小码头和淄河流域反顽斗争等重要战斗,给予日、伪、顽势力以沉重打击。三支队亦有很大伤亡,司令员马耀南于7月在桓台大寨村遭敌伏击,壮烈牺牲。为适应新的严峻形势,三支队集中在博山池上进行整军,将主力部队整编为两个基干营(后增加一个基干营);同时,成立三支队后方司令部(亦称第六军分区),负责地方抗日武装的统一领导和建设工作。此后,清河地区各县相继组建了县大队和独立营等地方武装。为了推动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行,清河地委于1940年5月5日在广饶、临淄边界的李家踞高村隆重召开各界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清河地区国民参议会和清河行政专员公署,由景晓村兼任议长,李人凤任专员。至1940年底,清河地区已经建立了临淄、邹平、长山、高苑、蒲台、博兴、广饶、寿光、桓台等9县抗日民主政府和益(都)北行政公署(原为益寿临广四边行政办事处)。与此同时,工、农、青、妇及自卫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群众组织共发展到30万人。为进一步加强党对清河地区平原游击战争的领导,1940年10月,中共清河地委在博兴纯化镇召开了清河地区党的代麦大会,益都、寿光、临淄、广饶、邹平、长山、历城、桓台、高苑、博兴、蒲台等13个县党组织的18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全区16000名党员。会议提出并通过了《为实现布尔什维克化而奋斗》的决议,确定了“巩固小清河南,发展小清河北,在巩固工作中,加强支部工作和改造党的成份”的组织工作方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在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共清河区党委,由景晓村任书记。12月,清河区第二届参议会决定将清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改为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清河地区国民参议会改为清河区国民参议会。清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主要驻广饶北部的牛庄、北隋一带。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区行攻主任公署成立后,又分别组建了中共清东地委、清西地委和清东、清西两个分区办事处。山纵三支队于10月在广饶北隋、牛庄集结,整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政委刘其人,副旅长杨国夫,下辖3个团和一个特务营,全旅兵力6000人。为加强清河区地方武装建设的领导,统一指挥地方武装配合主力作战,11月组建了八路军清河军区,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兼政委,下设清东、清西两个军分区。为推动清河区各抗日群众团体的建设,加强领导,组织全区各界一致抗战,1940年12月,清河区党委在博兴纯化镇召开了工、农、青、妇、文化界联合会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了清河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并相继建立了清河区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抗日救国总会,还在各分区设立了分会。至此,清河区经过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正式形成了党、政、军、群领导机构齐全,具有较稳固的根据地和较系统完整的组织机构的重要战略区,成为山东根据地的7个战略区之一。1941年7月,清东、清西两分区办事处改为清东、清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1年10月,清河区党委、行署决定组建清中地委和清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1940年以前的几年中,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重点是以山区为主、平原为副,即以胶济路南山区为依托,逐步开辟小清河以南平原地区。清河区党政军各机构的活动也主要是横跨铁路两侧,有时路南,有时路北,或一部分路南,一部分路北,根据地局限于胶济路以北、小清河以南的狭长地域。1939年后,日军开始回师,占领清河区内重要交通线和较大城镇,频繁对清河根据地进行“扫荡”,形势逐渐恶化。是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还是继续横跨铁路两侧,依托山区进行活动,已成为清河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急待解决的战略方针问题。为此,清河地委多次向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汇报请示。徐向前、朱瑞等领导同志研究后明确指出:清河区要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第一步,先在寿光的清水泊地区建立根据地;第二步,向小清河以北发展,到黄河入海口的荒原地带建立后方,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1940年2月,清河地委和三支队坚持贯彻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向小清河以北发展”的方针,兵分两路跨过小清河,进入广(饶)博(兴)蒲(台)和高苑地区,经过博兴东王文、广饶纪家幢、高苑魏家堡等著名战斗的胜利,很快控制了小清河与黄河之间的新区,使之和小清河南根据地连成一片。从而改变了清河区党的组织工作和武装工作局限一隅、被动困难的处境。1941年以后,日本侵略军反复残酷地“扫荡”、“蚕食”清河抗日根据地,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军、政、经、文、特相结合的所谓“总力战”。与此同时,清河区的国民党顽固派组成“剿共联军”,不断围攻、袭击抗日根据地,使清河区的抗日斗争形势更加紧张、复杂。小清河以南根据地大部遭敌“蚕食”,与胶济路南山区根据地的联系越来越困难,根据地的面积、人口急剧缩小。为打破敌人的围攻,保卫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清河区党委和部队领导机关决定采取积极防御方针,1941年1月派部队进驻利津东部之八大组(永安镇),解放了以八大组为中心的黄河入海口右岸广大地区。1941年9月,为粉碎顽固派的进攻,使清河根据地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清河区主力部队北渡黄河,攻克义和庄,控制了利津北部、沾化东部地区,并打通了与冀鲁边区根据地的联系。从而创建了垦区根据地,使清河区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基地。清河区作为以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在敌强我弱和不断遭受“蚕食”、“扫荡”的艰苦条件下,能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并能够不断发展、巩固平原游击区,垦区根据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42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实行一元化领导”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八路军山东纵队改为八路军山东军区,山纵三旅也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清河军区下辖清东、清西、清中3个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特务营。到10月,又在垦区(泛指沾化、垦利、利津近海及黄河入海口附近广大地域)组建了垦区独立团,不久即组建了垦区军分区。1943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垦区根据地工作,清河区党委、行署决定,建立垦区地委和垦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至此,清河区党委、行署、军区共下辖清东、清西、清中、垦区4个地委、专署、军分区,下辖近20个县委、县级工委和政权组织。1942年至1943年,是清河区根据地最为艰难的阶段。日、伪对清河区进行了20余次5000人以上的大“扫荡”,使根据地遭受了重大损失。到1942年下半年,小清河南几块根据地基本上变为游击区,清中地委、专署被迫撤销。加上蝗灾、水灾等灾害,根据地财力贫乏,人民生活非常困难。清河区党政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地坚持对敌斗争。一方面加强对小清河南被敌“蚕食”地区斗争的领导,除原在这些地区坚持工作的干部外,又选派一批军事和政治工作骨干插到小清河南,以坚持每一个阵地;一方面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开辟黄河以北敌占区,威协敌人后方,对敌人的“扫荡”、“清剿”、“蚕食”给予坚决回击。同时,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裁减机关冗员、划小行政单位,在根据地全面开展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动员开荒生产,努力推动建党、建军、建政和抗日群众团体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粉碎了敌人的轮番“扫荡”和“蚕食”,保卫了根据地,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到1943年底,清河区根据地及游击根据地面积达到47800平方里,占总面积的49%,人口250万,占总人口的56%。1944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便于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互相依托,互相配合,统一指挥,有利作战,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山东分局决定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至此,清河区完成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原属清河区的各级党组织在渤海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其中垦区地委及专署、军分区改称为渤海区四地委、四专署和四分区;清东地委及专署、军分区改称为渤海区五地委、五专署和五分区;清西地委及专署、军分区改称为渤海区六地委、六专署和六分区;清中地委、专署、军分区撤销,所属各县分别划归四、五、六地委。叁清河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山东清河区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清河特委、清河地委和清河区党委三个时期。一、清河特委时期1938年5月中下旬,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成立了清河特委,书记霍士廉,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金明,宣传部长姚仲明,民运部长赵明新。当时在清河特委领导下,有历城、桓台、临淄、博兴、广饶、寿光、益都、淄川、博山、临朐、诸城、安丘等县。这个地区早在我党建党初期就有党的革命活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博兴、益都等地党组织曾先后组织发动武装暴动。虽在武装暴动失败后这个地区的党组织受到破坏,但到抗日战争前夕,党的组织又有了恢复和发展。如1936年8、9月,成立了寿光工委,书记陈绍卿,组织委员陈梅五,宣传委员陈耀三。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山东省委领导下,于1937年11月上旬,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同志在长山县长山中学成立了党小组。在鲁东工委领导下,于1937年12月,成立了益都县工委,书记胡维鲁、组织部长李云鹤、宣传部长冯毅之;1938年2月,成立了博兴县委,书记王博昌,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张文韬,宣传部长傅敦吾,统战部长相炜,交通部长蔡恩溥,青年部长韩洪甫;成立了广饶县委,书记延春成,组织部长任成书,宣传部长董直夫,武装部长吕秩斋。在山东省委领导下,清河地区党组织趁日寇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仓惶南逃的时机,发动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游击战争。1938年5月,清河特委成立后,到10月份,又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决定,将清河特委所属胶济路以南六个县(淄川、博山、临朐、益都、诸城、安丘)划出,另行成立淄博特委,清河特委同时改组,书记仍为霍士廉,组织部长李文,宣传部长赵明新,统战部长李云鹤,青年部长刘群,妇女部长徐欣。清河特委的建立,加强了党在这个地区的统一领导,使清河地区党的各项工作和抗日武装斗争有了新的发展。首先,对党所领导的各种武装力量进行了整编。与此同时,对各县党组织的主要领导干部作了调整,加强了党的建设、群众工作和地方武装工作。7、8月间,派张文韬为寿光县委书记;韩洪甫为博兴县委书记,蔡恩溥为组织部长,李干为宣传部长。10月份成立了临淄县委,马巨涛为县委书记,毛丕森为组织部长;成立了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县委(后改为长桓县委),书记孙铁民,组织部长马同贵,宣传部长邢淑军,军事部长张冲凌;派相炜为广饶县委书记,刘信为组织部长,李荆和为宣传部长,王林为青年部长,徐清莲为妇女部长。益都县委书记李云鹤调清河特委工作后,胡维鲁继任益都县委书记。同时,特委还从部队抽调李寿岭、王心崇、刘博泉、程雨村、刘矫非、孙小康、吕洗尘、石侠生等党员干部,分别派到长山、邹平、章丘、历城等县开展地方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在清河特委领导下,各县党组织,加强了党的建设,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发展了数百名党员,建立了一批基层党组织;加强了群众工作,大部分县成立了人民抗日自卫团,组织了工、农、青、妇等各界群众抗日团体;着手建立地方武装。二、清河地委时期1939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派景晓村任清河特委书记(随后清河特委改为清河地委),苏杰任组织部长,赵明新任宣传部长,李云鹤任统战部长,刘群任民运部长,夏戎任青年部长,王大任妇女部长,刘洪轩任秘书长。同时,充实健全了特委机关,进一步明确了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思想,展开了大规模的创建清河区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清河地委在领导区内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大量发展党员,扩建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的工作中,批判和纠正了关门主义倾向,大胆吸收在革命斗争中大量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入党,从5月到10月,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党员就由900多人发展到9000多人。在其控制地区,绝大部分乡村建立了党的总支、支部,在游击区和敌伪顽占区,也建立了一批党支部。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审查,进行巩固党的工作。针对大量新党员、新干部缺乏党的基础知识的状况,在党内普遍进行了党的基础知识的教育,教育党员懂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路线和当前的任务、政策,划清无产阶级先锋队和抗日群众的界限,提高了党员在抗日救国革命斗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凡是有条件的地方,对党员普遍地进行了审查,纯洁了党的组织;对入党手续不完备的党员,补办了入党手续;原来没有填写入党志愿书的,进行了补填;介绍人不合乎条件或人数不够的,做了更换和增补;应有而没有候补期的,重新做了确定;未举行入党仪式的,补办了入党仪式。这些工作,对严密党的组织,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起了很大作用。健全支部生活,提高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要求支委会、小组会都要按时召开,每次会议都要学习文件或传达学习上级指示,讨论形势、任务,汇报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生活逐步走上正规,有力地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大量培养干部,大胆使用干部。在创建抗日根据地过程中,地、县、区、乡党政军民各部门,财经文教各行业,都需要大量干部。而在抗日救国群众运动中,涌现出大量积极分子,发展了大量党员,为大量选拔干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地、县、区各级党委以及各部门纷纷举办短训班培养干部。经过短期训练后,大胆把他们放在工作岗位上去锻炼。在实际斗争中,通过定期检查工作,经常帮助他们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样做,使大批干部很快成长起来,适应了各项工作迅速发展的需要。建立和调整县委领导班子,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基层党组织的不断扩大,相应地组建了新的县委和调整了县委领导干部。1939年5月,成立了邹长中心县委,书记李寿岭,组织部长王心崇,宣传部长刘博泉,军事部长石宝林,青年部长刘力夫;9月,成立了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委(同时撤消益都县委和广饶县委,益北各区划归四边县委领导,广饶各区分别划归四边县委或临淄县委领导),书记马巨涛,组织部长陈风九,宣传部长李荆和,青委书记杜之唐(后为赵国栋),妇委书记阎均,农委负责人刘作恒,工委负责人郝晋卿。同时,调相炜任博兴县委书记,胡维鲁、韩克辛相继任临淄县委书记。1940年3月,调张文韬任邹长中心县委书记,刘耀文任组织部长,何达任宣传部长;李寿岭任寿光县委书记,丁一民任组织部长,高立明任宣传部长;韩洪甫任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委书记。不久,四边县委撤消,分别成立益寿、广饶两个县委。益寿县委书记韩洪甫,组织部长刘旭东,宣传部长张鲁泉。广饶县委书记李荆和。建立与建设人民政权。1939年7月1日,建立了人民政权性质的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联防办事处,主任王子彬。7月7日,建立了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王兴国为县长。随后,长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寿光县抗日民主政府、益寿临广四边县行政办事处等相继成立。同时,建立或改造了乡村政权。1940年5月5日,成立了清河区国民议会和清河区专员公署,选举景晓村为参议长,李人凤、孙鸣岗为副参议长,李人凤为专员,王兴国为副专员。人民政权建立后,推行合理负担政策,征粮收税,领导群众挖抗日沟,改造地形,做了大量工作,把中共党的政策以抗日民主政府法令的形式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更加有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大力发展地方武装。1939年9月,清河区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马千里,政委景晓村,参谋长许云轩,政治处主任毕秀清。各县普遍成立了县大队(独立营、团)、区中队,乡村普遍建立了自卫团,在全区逐步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三结合的军事体制,更强有力地展开了抗日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大规模地组织群众抗日团体。在根据地和游击区内,各县、区、村普遍成立了工、农、青、妇等各界救国会和儿童团等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到1940年4、5月,先后成立了清河区青救会、妇救会、农救会、职工救国会和文化救亡协会。选举夏戎为青救会长,王月村、刘孟为妇救会正副会长,刘群为农救会长,吕洗尘为职工救国会长。这些群众抗日团体,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了持续不断地参军、参战和支援抗日武装部队的活动以及减租减息、民主改革等社会活动。在清河特(地)委领导下,在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形势下,清河区小清河以南各县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巨大成绩,不仅为长期坚持这块地方的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开辟小清河、黄河以北的广大新区准备了极为有力的条件。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苏鲁第一纵队及山东纵队首长的指示,从1940年2月开始,清河区武装部队,向小清河、黄河以北敌、伪、顽盘踞的地区挺进,开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广阔的海滨地区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除城镇及其周围地区外,基本上控制了黄河南、小清河北广大地区。在进军小清河北的同时,清河地委抽调、训练大批干部,陆续派往小清河北各县区,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民主政权、地方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抗日团体,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减租减息、改造村政权,全面开展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40年10月,成立了高苑县委,书记马同贵,组织部长冯景灏,宣传部长孙健萍,武装部长孙明光,青年部长马澄清,妇女部长于克星;成立了高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孙明光。同时,成立了广北县委,书记张力群,组织部长王节亭,宣传部长张敬焘;成立了广北行署,主任赵子谦;成立了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相炜;成立了蒲台县委,书记王友琴,组织部长王经楼,宣传部长张力生;成立蒲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雪亭。三、清河区党委时期随着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党政军及群众抗日组织的领导机构作了相应的改变。1940年10月,中共山东清河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博兴县纯化镇召开。根据山东分局指示,成立了清河区党委,书记景晓村,组织部长苏杰,宣传部长马巨涛,统战部长相炜,民运部长刘群,青年部长夏戎,工运部长吕洗尘,妇女部长王月村,秘书长刘洪轩。接着分别成立了清东、清西两个地委,清东地委(一地委)书记韩克辛,组织部长李寿岭(后为李文、程雨村),宣传部长李荆和(后为刘洪轩),青年部长王林;清西地委(二地委)书记张文韬,组织部长韩洪甫(1941年秋,由张仲明任组织部长,韩洪甫任宣传部长),青委书记杜之唐。1941年10月成立清中地委(三地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孙铁民,组织部长程雨村,宣传部长阎川。1940年12月,清河专员公署改为行政主任公署,行署主任李人凤。下设三个分区办事处,清东办事处主任马巨涛,清西办事处主任王子彬,清中办事处主任王兴国。1940年12月,清河区在博兴县召开工、农、青、妇、文各界联合代表大会,成立了清河区各界联合救国会,刘群、夏戎当选为正副会长。下设三个分会,清东分会长王林,清西分会长杜之唐、副会长韩豁,清中分会长刘作恒、副会长崔硕星。1941年7、8月间,八路军清河区主力部队北渡黄河,继续开辟新根据地。到9月中旬,攻克国民党顽固派盘踞的沾化县义和庄,控制了垦(区)、利(津)、沾(化)地区,并与冀鲁边区初步打通联系。不久,成立了中共垦区工委,书记张辑光。随后,成立了清河行政主任公署垦区办事处,主任刘群。由于垦区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1943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共清河区四地委,书记李文,副书记夏戎,组织部长王友琴,宣传部长刘洪轩。1941年3月,日寇开始连续五次的“强化治安运动”,对清河区增加了兵力,国民党顽固派也纷纷公开投敌或暗中与日寇勾结,对中共根据地频繁进行“扫荡”、“蚕食”、“清剿”,特别是在小清河以南地区,到处设据点、修碉堡、筑公路、挖封锁沟,进行分割封锁。清河地区的军民,面对着这一残酷严峻的形势,在清河区党委领导下,坚持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对敌人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斗争中,清河区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鼓舞群众斗志。针对斗争形势的变化,对干部、党内外群众不断进行了形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和保密教育,使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对敌后抗日战争日益残酷的形势,早有精神准备,坚定必胜信心,树立勇于迎接严峻考验的思想,不怕牺牲,不怕艰难困苦,坚持长期斗争,争取最后胜利。实行精兵简政。1942年9月9日,中共山东分局作出《关于贯彻精兵简政的决定》,要求各级党政军民系统脱离生产人员不超过根据地总人数的3%;指出精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清河区党委、行署、清河军区遵照上级指示,从清河区的实际出发,本着切实整顿组织机构,精减党政机关,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原则,撤销了清中地委、清中专署,保留的少数机构合并到寿光县委、县府合署办公。将清河军区司令部下属6个科缩减为两个股,将政治部所属的保卫、组织两科合并;区党委宣传部与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合并;区党委所属的鲁迅文艺宣传队并入军区政治部耀南剧团等等。精减下来的人员一部分充实基层连队,一部分到垦区开荒或进学校学习或培训,对老弱病残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垦区各级党政机关也普遍进行了组织整编和人员精减。精减下来的“小兵”,有的进了渤海实验小学学习,有的进了耀南中学学习;其他精减人员有的编为垦荒队专门从事开荒种粮种菜;有的进入行署后勤单位从事各类生产。通过精兵简政,各级机关变得小而精,更加适应战争环境。县、区民主政府的各项工作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达到各村,使政府法令得以迅速下达,问题能迅速解决。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为适应残酷战争环境的需要,解决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关系中某些不协调现象,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决定》指出,抗日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是指党组织从政治上对政权、军队、群众团体等一切组织的领导,是大政方针的领导。各级党委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清河区党委遵照这一指示精神,陆续调整了部分地委、军区以及部分县委的主要领导干部,以确保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有效贯彻执行。1943年4月,清河区党委调原清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王林任垦利县委书记,兼垦利县独立营政委,原县委书记杨世保改任县委副书记。垦利县各区委书记也全部都兼任了各区中队指导员。这样一来,有力地加强了对分散性、群众性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加强小清河南各县干部和武装力量的配备,坚持被“蚕食”地区的斗争。寿(光)益(都)临(淄)广(饶)四边,临淄、桓台、邹平、长山等沿胶济铁路各县,是日寇“蚕食”最早、敌我斗争最残酷的地区,坚持这些县的游击战争,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交通命脉——胶济路和张店、周村、辛店、益都等日寇重要屯兵点,牵制敌人对清河、鲁中地区的“扫荡”、“蚕食”。1940年后,长山县八区是清河、胶东和鲁中联系的唯一通道,坚持邹平、长山县的游击战争,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1941年以后,分别加强了这些县委和武装部队的领导力量。先后派韩克辛、刘东海任寿光县委书记,庄中一为特务大队长;丁一民任益寿县委书记;李荆和任四边县委书记,陈景三、陈瑛分任特务大队长和政委,赵治安任县长;杨三友任临淄县委书记,李铁锋任县长,孙成才任县大队长;马同贵、李本荣、孙铁民相继任长桓县委书记,相子正任县长兼大队长;韩洪甫、张潍滋前后兼任长山县委书记,马涵三、李子久先后任县长,张永中任独立营长;杜之唐、克明前后任邹平县委书记,陈纪明任县长。在清河区党委和清东、清西、清中三个地委的领导下,这些县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和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守阵地,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1942年,小清河南的一些县委,分期分批地对农村党支部进行了整顿。在整顿中,县委、区委指派党员干部,从支书、支委开始,对全体党员逐个进行审查评定,挑选政治坚定、斗争勇敢、工作积极的党员组成支委会,编入党小组;对在反“蚕食”反“清剿”斗争中消沉畏缩、表现不好,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党员,暂不吸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但不作组织处理,以免伤害感情。经过整顿,大大提高了党的战斗力,提高了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反“蚕食”、反“清剿”斗争的开展。成立武工队,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在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各地、县边沿地区,成立了一些县、区武工队,深入敌区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瓦解伪军和伪政权组织;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上层人士参加抗日战争;宣传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抗日团体,把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开展非法和合法相结合的斗争。在被敌人“蚕食”的地区,抓住敌人建立伪政权的时机,通过各种方式,安排政治上可靠的党员或基本群众去当村长,进行合法和非法相结合的斗争,把伪政权变成由我掌握,为我服务的工具。利用这种所谓“两面政权”,征收公粮,探听情报,掩护干部和游击队的活动,并对敌伪进行各种形式的抗粮抗夫、填封锁沟等斗争,使被“蚕食”的地区,仍然控制在中共和八路军手里,成为隐蔽的游击根据地。实行镇压和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开展政治攻势,争取、分化、瓦解敌人。对死心塌地、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汉奸特务,坚决镇压;对一般敌伪人员,采取争取教育政策。同时,采取夜晚政治喊话、记红黑点、开展一封信运动(动员敌伪人员家属写信)等各种方式,进行政治攻势,动摇瓦解敌人,不仅从政治上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而且还争取了一部分敌伪人员为我所用。此外,区党委还派出陈凤九、刘雪芹、牟杰、高峰、王工峰、王锐、崔毅、刘德全、宗泽、吴连魁、焦英、王秉舟、李万顺等一批同志,到天津、济南和清河地区的一些县城,开展敌占城市和铁路沿线工作。在敌占区工作的同志,不畏艰险,机智勇敢,搞情报、搞物资,对于八路军作战和保障军需供给,起了很大作用。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的残酷斗争中,清河地区军民作了巨大牺牲。在1943年上半年的几个月中,清西分区就有参谋长韩子蘅、地委组织部长张仲明、长山县长马涵三先后光荣牺牲。长桓县在1942年4月到1943年3月,两任县委书记马同贵、李本荣前后被捕,壮烈牺牲在敌人刑场上。1941年1月,在益寿县东朱鹿事件中,就牺牲了清东地委组织部长李寿岭、益寿县委组织部长刘旭东、宣传部长张鲁泉等干部群众10余人,不久,县委书记丁一民也光荣牺牲。在敌占区工作的苏勋卿、刘雪芹、牟杰、李苦争、赵大学等同志,也惨遭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清河区军民经过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连续粉碎敌人五次“强化治安运动”的胜利。到1943年夏季,在一次反“蚕食”战役中,就一举攻克、摧毁敌伪据点130多处,歼灭敌伪3000余人,收复了大片被“蚕食”的地区。1944年1月,根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决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清河区的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四、清河区的“肃托”所谓“肃托”,即肃清托派。其实,所谓中共党内存在“托派”组织,本身就是无中生有,把“托派”与汉奸联系起来,更是无稽之谈。清河区的“肃托”工作由区党委成立景晓村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具体工作由区社会部(部长李震)负责。“肃托”从1940年秋天开始,到1942年夏结束。清河区的“肃托”与泰山区等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领导上主观臆断,采取了刑讯逼供的办法,并轻信逼出来的口供,抓到嫌疑人后又轻易开杀戒,使一些本来没有问题的干部被误指为“托派”,有200余名地方和军队干部被定为“托匪”嫌疑,有几十名干部被逮捕、关押、受审,其中26人被处死。这些被错杀的人都是党和政府、军队的优秀干部,他们的死,给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清河区被冤杀的26人中,有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参谋长鲍剑寒、八路军三支队政治部锄奸科科长石星桓。在地方上,当时临淄县搞得最厉害,被错杀的人计有临淄县县长张渔、县政府秘书贾明轩、情报科长王肖川、《群众报》临淄通讯站站长崔拾一等12人。张渔(1906——1941),现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赵王庄人,省立第四师范的学业。曾在国民党博山县党部当庶务员。不久,他洞察到国民党内部尔虞我诈、枉法自肥的真象后,便愤然自去,先后在辛店私立通惠小学、县立西关小学任教。1938年1月日军入境后,在家乡组织抗日自卫团,投身临淄三大队,任一连(中队)连长。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调任临淄一区区长,1940年12月升任县长。张渔由于出身贫寒,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爱好劳动的习惯。当了县长后,没有半点官架子,处处以身作则。在抗日根据地,挖掘村村相连的交通沟(也称抗日沟)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战略措施。他以普通一民的姿态,每晚在工地和群众一块掘土、抬土。他常说:“干活不出汗,不象庄稼汉。”农忙季节,他带领机关人员投入生产,重活,推车挑担;巧活,扬场垛垛,他都干得来。至今,原临淄五区身经抗战的老人还怀念着说他是个“好庄户县长”。1941年春,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从30里以外来找他,要求住几天,再带点钱回去度荒。张渔看了看骨瘦如柴的孩子和衣衫褴褛的妻子,沉默了多时,说:“你回去吧!现在到处都很困难,部队也是扎紧腰带艰苦抗战,坚持到麦收就好了!”就是这样一位好县长,在1941年6月被诬为“托派”,无辜受害。除了这些被错杀的人,还有几十名被错抓的干部也受尽了磨难。当时给某一个干部定为“托匪”嫌疑实在太简单、太随意了。如一个八路军电台的台长叶XX,曾听过报社一个编辑讲课,那个编辑被定为“托派”后,他也受到牵连,被抓了起来。还有一个清河区机关的干部,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性格执拗,不太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有人就说他有“托派”嫌疑,把他抓了起来,进行逼供,结果他胡乱供出了200多人有“托派”问题。在“肃托”运动中,被定为“托匪”或“托派”嫌疑的,多数是知识分子,真是“知识越多越反动”。领导机关对知识分子有一种偏见,似乎知识越少政治越坚定,知识多了问题也多。1942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即派人对“肃托”案件进行复查,使“肃托”扩大化的错误得以纠正。清河区当时也释放了被拘押的同志,并宣布平反。但对冤杀的26个人却没有平反昭雪。后来又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一错案一直迟迟未作处理。直到1981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以鲁发[1981]52号文《关于原清河区“肃托”遗留问题复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下发后,原清河区在“肃托”中被错杀的鲍剑寒、石兴垣、张渔、刘巨卿等同志始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被追认为烈士。其中是党员的恢复党籍,对受株连的家属、子女、亲友,在政治上消除影响。各抗日根据地“肃托”冤案的产生,充分证明了“左”的思想对革命事业的危害。事实告诫人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脱离群众,脱离广大党员,搞孤立神秘主义,必然要犯严重错误。各抗日根据地的“肃托”错误,正是因为在锄奸工作中脱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锄奸机关搞孤立神秘主义,采取不正当的监视和告密等手段,办案中轻信通过逼供讯逼出来的口供所造成的恶果。它使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力量蒙受重大损失,亲者痛仇者快,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肆武装起义及八路军部队的发展1937年11月,日寇沿津浦路南犯,国民党山东驻军韩复榘退守黄河,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沦落敌手。12月下旬,日寇兵分两路渡过黄河南侵,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逃,胶济线上的重镇周村、张店、济南相继沦陷。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与北方局的指示,在济南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乘日寇主力南侵,国民党军队逃跑和人民迫切要求抗日的时机,及时派遣党的干部,领导各地区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在鲁东地区有两个发动中心,东部地区以寿光、昌邑、潍县为中心,包括益都、广饶、博兴等县;西部地区以邹平、长山、桓台为中心,包括临淄、淄川、博山(矿山)和历城、章丘、齐东、青城、高苑等县。一、牛头镇起义与七、八支队的建立与发展八支队由牛头镇起义组建。1937年10月,中共鲁东工委成立后,工委组织委员张文通受命赴寿光开展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在张文通与寿光县委书记陈少卿组织下,寿光县委于11月上旬,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牛头镇的马保三家中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具体部署如何发动武装起义。会议决定,各地要以党组织为依托,以党员为骨干,大力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秘密组建抗日队伍,并将起义地点确定为群众基础较好的牛头镇。根据上级指示,将全县起义部队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各地起义军定为中队。会议一致推选马保三为全县武装起义的总指挥。各中队相继建立后,张文通在牛头镇召集党员骨干分子会议,宣告成立八支队军政委员会,由张文通任主席,马保三、王云生、李文、王培汉、王文轩为委员。12月29日,八支队正式在牛头镇举行武装起义。随后,八支队进行编队,全支队共700人,编为一、三、五、七和特务队5个中队。起义后不久,山东省委派红军干部韩明柱到八支队担任支队副指挥,加强了军事领导力量。此后经过三里庄战斗、三合庄收编伪军一部和傅家庄整编,力量迅速壮大,军威日渐远扬,不仅寿光境内的抗日力量向其靠拢,就是附近县的抗日武装也前往集结。到1938年3月,八支队发展到2000余人,长短枪1000余支。七支队由蔡家栏子起义组建。1937年11月,中共鲁东工委在博山成立后,书记鹿省三回到潍县、昌邑一带组织抗日武装。经过认真发动,于1938年1月27日拂晓在潍北蔡家栏子举行起义。部队名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王培汉任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起义战士共300多人,编为三个中队。2月5日,昌邑县委在瓦城举行起义,也打出了七支队的旗帜。七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教育培训合同标的及规定2篇
- 2024年影视作品知识产权保护协议3篇
- 2024年新员工标准化雇佣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影视制作合同标的详细条款
- 2024年厂房承建商协议范本一
- 2024年农家乐装修项目承揽协议
- 2024版碎石供需双方权利义务合同3篇
- 2024年个人劳动合同样本文档范例
- 2024年商业协议谈判要领及签约流程详解版
- 2024年标准股权转让合同范本一
- DB43-T 2761-2023停车场(库)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
-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16000字】
- 5 计数型MSA分析表
-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 恙虫病患者的护理查房
- 微信支付交易明细证明账单文件修改
- 餐饮企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表格模板
- 全包装修合同电子版(7篇)
- 磁共振前列腺癌诊断标准课件
- SC镀锌钢管紧定式连接施工工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