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海南答案 - 副本_第1页
2012海南答案 - 副本_第2页
2012海南答案 - 副本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海南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共计50分)1、(2分)D周天子的“藉田”以及王后的“亲蚕”,说明对农桑的重视。之所以重视农桑,是因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代制度已经被破坏;B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制度;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2、(2分)B“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材料提到了“礼、义、信”,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A、C、D三项内容。3、(2分)C秦始皇自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三皇”“五帝”,自称“皇帝”,其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项。易错选D项,“君权神授”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4、(2分)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确立了在中国古代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教注重探究人的生死问题,儒家注重探究社会现实问题,两者的主张产生了抵触。题干中的话为儒家对佛教的斥责,故选D项。5、(2分)C题干中御史与宰相的关系由“很少涉及宰相”到“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说明宰相地位下降。这与北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有关,由此体现出宋代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故选C项;易错选B项,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在唐朝时期已经改变,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实际是三分相权,加强皇权;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6、(2分)A周敦颐认为,天生阴阳万物,“生,仁也”,所以“仁”是万物之源。这段话论述了“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故A项说法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是孟子的思想,论证的侧重点也不是阴阳关系,故B、C两项说法错误;仁是儒家的思想,不是道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7、(2分)D注意关键词:直接。明朝初年生员穿玉色衣服,后期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这“直接”反映了社会风尚的变化,故选D项;B、C两项是深层次因素,故排除;男人崇尚“妇人红紫之服”,这是为理学所不容的,故D项错误。8、(2分)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康熙帝采用西洋历法是经过“辩论”“验证”的结果,体现了康熙帝对西洋历法的审慎,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康熙帝“全面接受外来文化”,一件事情也无法证明康熙帝“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故A、D两项错误;当时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改变,故C项说法错误。9、(2分)D《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奠定了罗马成文法的基础,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主要体现了贵族的利益和贵族的立法主导权,故A、B两项说法错误;《十二铜表法》颁布前,贵族就拥有对法律的解释权,故C项说法错误。10、(2分)C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强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即以权力制约权力,故选C项。11、(2分)C“我们(内阁)要说同样的话”,体现了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的原则。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导致辉格党墨尔本内阁辞职,说明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这反映出英国责任制内阁基本成形,故C项说法正确;A项只能体现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的原则,不能体现内阁权力的由来,故排除;B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党斗争决定内阁的去留,而不是决定内阁的政策,故D项错误。12、(2分)B美国的总统选举主要是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之间,总统掌握国家行政权。材料说明两党轮流主宰美国联邦政府,故B项说法正确;两党政治、总统选举不能体现美国政治生活的全部,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D两项。13、(2分)C路易十八重返王宫,波旁王朝复辟,意味着君主制的复辟;宪法的颁布说明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制约,两者结合说明法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故选C项,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法国大革命的倒退,故B项说法错误;承认《拿破仑法典》无法体现路易十八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故D项错误。14、(2分)B教案的频发,民间传言的盛行,体现了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故选B项;清政府允许传教士传教,不能体现中外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仅仅是民众素质低的缘故,故C项错误;1870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故D项错误。15、(2分)B孙中山、陈独秀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他们所汲取的西学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支离破碎的,故排除C、D两项;林则徐、魏源主张以中学为根本,同时学习西方科技,不能说是“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故排除A项;康有为等维新派把西方的政治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派”,故选B项。16、(2分)A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文章发表于1941年,《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应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30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变化。综合材料中五部分的信息,尤其是(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以来封建制度逐渐被消灭,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故选A项。B、C、D三项只符合其中某一方面。17、(2分)C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关注俄国革命。他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有助于“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说明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故选C项;三大政策和国民革命战略的确定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故A、D两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路,故B项错误。18、(2分)A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中国高校被迫西迁,由此形成了材料中“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的局面,说明中国教育的重心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B、C、D三项说法。19、(2分)B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经过22年的斗争,1949年,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在此情况下,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意味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故选B项;农村土地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完成,故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也无从体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说法错误。20、(2分)B1917年7月,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俄军的叛乱是对临时政府的打击,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击退叛军,保卫了首都;首都控制在布尔什维克党手中,也对临时政府不利,故两者都使临时政府陷入困境,故选B项。工兵代表苏维埃在二月革命后已经产生,故A项错误;第一届人民政府的成立是在十月革命后,故C项错误;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故D项错误。21、(2分)A20世纪20年代,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为人们从城市中心迁入郊外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22、(2分)B1945年7月二战即将结束,保守党的惨败和工党的组阁,不是因为A、C、D三项原因。而是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的改革纲领,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选B项。23、(2分)D1970年,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而波兰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勃兰特的行为,有助于缓和两大阵营激烈对抗引起的欧洲局势的紧张,故选D项;波兰不属于欧共体的成员国,故A项错误;德国成为战败国是二战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24、(2分)A“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与这一地区靠近苏联有一定关系,故选A项;易错选C项,东北靠近朝鲜,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这样的布局对中国是不利的;B、D两项不成立。25、(2分)A注意“1960年”这一时间信息。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商品极其短缺,材料中规定有利于节约商品供应市场,故选A项。B、C、D三项与1960年的时代背景不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8题,共计98分)1、(12分)(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第(1)问,依据材料中张士诚等部“入海为盗”“每诱岛倭入掠”,日本等15国“限山隔水,偏在一隅”等信息综合归纳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自然经济。第(2)问,由材料中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等信息回答“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归纳这一政策调整的影响。2、(13分)(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1)问,注意从两个时期“不同之处”的角度,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从日本侵华、抗战爆发、国共双方的努力、西安事变的解决等角度回答。3、(13分)(1)演变:最高行政权由皇帝转到民选总统,内阁由向皇帝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总统行政权由联邦大会授予,权力缩小,任期缩短;内阁权力增大。趋势:行政权归属由国家元首向内阁转移,由集权到民主。(2)鉴于纳粹上台执政的教训,防止独载,避免民主被滥用。解析:本题考查德国宪法及其体现的德国政治特点。第(1)问,首先要明确德国近代以来三部宪法指的是1871年宪法、1919年魏玛共和国宪法、1948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其次从“行政权”的角度分析其演变趋势。第(2)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48年联邦德国宪法对总统的权力加以各种限制,并以总理和国防部长分其权力,说明联邦德国吸取了纳粹上台的教训,旨在防止独裁局面的出现。4、(12分)(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未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防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法国人民阵线政府的改革举措,属于教材外内容,可以结合必修部分的相关知识和材料信息回答。第(1)问,“背景”应放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背景下思考;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可从应对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历史状况和材料信息综合回答即可。5、(12分)(1)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和平改良等。背景: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革命运动高涨,加深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思想传播。(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解析:本题考查立宪派的主张和作用。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立宪派的主张,结合清朝“新政”“预备立宪”回答其背景。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6、(12分)(1)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力量大反攻;日本已无力抵抗。(2)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二战的有关史实。第(1)问,从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角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整合回答,重点从其美化战争、狡辩的角度回答。7、(12分)(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