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即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看书上活动)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二、人口自然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都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情况。(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三、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高低原始型高低高传统型类型低低低(1﹪以下)现代型2、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政治上的独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均寿命增长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快(2)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福利待遇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一方面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家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计划生育政策3、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1)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计划生育(2)人口增长过慢—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4、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5、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世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现代型6、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教学重点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探究人口合理容量的现实途径,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树立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观一、
环境承载力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
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首要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教育水平:正相关(看书上12)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三节
人口的迁移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家庭婚姻、文化教育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教育、住房、交通、就业、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减轻人口对环境、土地、就业的压力消极人才外流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看课本)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问题(多选)。(1)图中反映的人口规模属于()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提高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3)下面因素中可能使最佳人口规模扩大的是()A.新资源的不断发现B.科学技术进步C.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提高D.地域开放程度提高,实现资源互补(做题)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分析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分析看书上城市区位补充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先看书)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四、中心地理论:(先看书)(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①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等级越高,功能越齐全②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广③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间距越远补充: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1、城市化定义: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
城市化的标志: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
城市化的意义:(看书上详细的内容)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三、城市化的特点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看书上)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2、出现的问题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小城镇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发展中国家: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例如,南美洲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第三节城市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的表现:(先看书,包括活动的材料)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过快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通尾气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地表径流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低价昂贵、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影响社会稳定)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看课本)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劳动对象:植物动物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农业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2、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热量、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3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量:作物分布:苹果----暖温带、柑橘-----亚热带;甘蔗-----热带(台闽粤桂滇蜀)、甜菜----中温带(黑吉内蒙古新)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降水:例:①我国东部水稻种植-----水稻好暖喜湿,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新疆水果含糖量高------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夏季气温高,光照强,光合作用强,生成糖分多;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糖分少,水果甜(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地形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丘陵山地;缓坡----梯田陡坡----畜牧业林业(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经济、环境效益)海拔升高-----垂直农业带土壤土壤肥力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土壤疏密:棉花-----土质疏松水源农业灌溉灌溉农业绿洲农业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劳动力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习惯(种植历史)食物偏好政策科技:保鲜冷藏技术培育良种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地形;温室大棚----温度;灌溉---水分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整体性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看绿色农业)二、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园农业特点;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们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主要分布地区。橡胶:东南亚、巴西;咖啡种植园:南美洲、非洲;油棕,棕油:马来西亚)地中海式农业特点: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分布于地中海气候区。优势农作物:小麦、大麦、葡萄、橄榄、柑橘、园艺物等。(插叙)3、自给型农业(粗放型农业):分组在落后国家地区。集约型农业:(商品化农业):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技术。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出售量/农产品总产量*100%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类型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西亚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商品谷物农业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农业成本高,耗能大大牧场放牧业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乳畜业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场、饲料供应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动物疫病的防治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对比二:练习题1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于,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于,两者的农业结构共同之处为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3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纬度37°N—45°N42°N—46°N地形平原平原土壤有机质3%--6%2%降水量(mm)500--700450--650无霜期(天)160--200130--145玉米面积比重50%50%--60%玉米单产7500kg/公顷6750kg/公顷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玉米带的单产高于我国,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4中国加入WTO后,东北地区粮食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优价廉,占领了我国许多市场。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优价廉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中部平原东北和西北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2夏季高温潮湿,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黑土土壤肥沃,有河流水源充足3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略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4科技含量高,质量好;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交通便利,海运运费低,成本低,价格低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1、
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分类标准类型含义举例生产对象采掘工业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采煤工业、水电工业加工工业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产品性质重工业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轻工业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食品工业、服装工业2工业的区位选择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因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3、
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看书)自然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社会经济因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因素:市场需求、消费地距离环境生态因素:污染物、废弃物,对居民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影响4.风向频率与工业布局(看书)风向指的是风的来向,一共8个方位。风向频率图:又称风玫瑰图二、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优势: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②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3工业地域:分类:①形成自发形成→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建设→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②发育程度工业联系复杂→发育程度高(钢铁城鞍山攀枝花、石油城大庆、汽车城十堰)工业联系简单→发育程度低二工业联系→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2工业分散的表现①电子元器件工厂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原因)②复杂产品生产→跨国企业3工业分散的目的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工业分散的结果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资金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5工业分散的动力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拓展举例:一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概况区位:丰富煤铁资源基础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传统工业)规模:大型代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我国辽中南2德国鲁尔区①位置: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②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离铁矿区近、水资源丰富、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③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产煤量下降,开采成本上升、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等问题④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引入新兴工业、调整工业布局,向西拓展、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3辽中南重工业区①位置②优越的区位条件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③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重工业系列问题、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水源不足④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引入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二新工业区1新工业区概况区位: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部门: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中小企业为主代表:德国南部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英国的苏格兰地区、日本的九州岛、美国的硅谷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①位置: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②特点:中小型、轻工业、同类和相关企业、专业化、分布分生产过程分散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独立经营、密切协作、实现规模效益③优越的区位条件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国内环境: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条件: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大批廉价劳动力3温州乡镇企业①位置:浙江省东南部②特点:中小型、轻工业、同类企业、专业商品产销基地、分布分散③优越的区位条件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国内环境:改革开放的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交通运输方便、用水方便、市场广阔④问题:企业之间互不联系,竞争激烈;人多地少用地紧张⑤措施:加强分工与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4美国“硅谷”①高新技术产业特点②区位要求:知识和技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洁净优美的环境③位置: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④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航空港、高速公路、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5北京中关村②区位优势: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雄厚、便捷的现代化交通、政府的大力支持③问题: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制度和法规不完善;环境质量较差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交通运输与聚落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2、
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二、交通运输布局1、
交通运输网中的电和现实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2、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3、铁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地质、地形、水文、气候、自然资源②经济因素:促进资源开发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加强区际的联系与交流,合理布局铁路网③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发展,促进革命老区发展④科技因素:克服自然障碍4、港口的区位因素①安全避风---海湾②水域条件(航行、停泊)---优越条件:港阔水深③陆域条件(筑港、腹地)地形(优越条件:平坦开阔)经济腹地(交通运输):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依托城市5、航空港的区位因素①修建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修建其它运输方式困难的地方②具体选址: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地势平坦开阔,地势较高坡度适当以利排水雾和低云少,能见度高的地方无高层建筑物和障碍物的地方与城市有一定距离,交通联系便利三、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线变化发展---聚落发展加快----空间形态变化(嘉兴)衰落---聚落发展缓慢----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扬州)2交通运输网---城市带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的影响3、
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4、
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5、
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四、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
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那个很难伸展到哪里——商业网点明显小于平原2、
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运输、地形、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区位要求: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海市检测合同范例
- 代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企业消防合同范本
- 主体变更合同范本
- 个人建设工程合同范本
- 农村房屋验收合同范本
- 办证代理合同范本
- 代理土地合同范本
- 乳胶卷材供货合同范本
- 加工辅料采购合同范本
- 基于STM32的多路模拟量数据采集设计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计划
- 跨文化沟通技巧课件
- 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题(300道)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 长白县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含答案)
- VB开发OPC客户端程序的步骤与实现
- 2022人教版高二英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全四册课文原文及翻译(英汉对照)
- 死因监测(20141.3)课件
- 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工程-第三章
- 肢体、视力、听力、精神、智力、筛查表定稿陕西省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档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