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_第1页
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_第2页
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类型:教学论文加入时间:2006年4月11日22:51免费教案,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试题下载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师意识到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而科技的发展又不断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电视、手机、电脑、网络逐步普及,我们的学生也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加之学生的课业的繁重,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学生有时间读书吗?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有多少?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吗?新课程中提出:“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读物,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的目光从五彩斑斓的电子世界拉回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并能从中体验阅读的快乐,让学生在阅读中参与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联想甚至创造等心理活动。要让学生能够阅读,当然会让人想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在学生未开始阅读之前,或还没有阅读兴趣之前,引导学生为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从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担心语文学科的教学,我本着孔子曾经说过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精神,在教学中常使用“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的方式引导学生,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居然发现了不计其数的快乐理由。一、 因为爱美,所以阅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朝气蓬勃的学生呢?他们虽小,但是内心深处都对美有着自己的憧憬、向往、追求。可是,美仅仅是容貌上的天生丽质吗?其实不然,容貌的美的确令人赏心悦目,但有儒雅的风度,美丽的气质更另人神往目驰,这才是永恒的。如何让孩子们变得有气质,有风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从小开始阅读精品、阅读佳作。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面的扩宽,逐渐会使孩子们变得充实而有光辉。今年我教学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观潮》一文时,就能感受到钱塘江潮来前人们翘首以待的心情,重点又描写了潮来时大潮壮观的景象,那气势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又以几笔的笔墨把大潮过后钱塘江逐渐恢复平静的美写出来。文中语言生动,形象,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陶醉其间。其实,每一个学生都经常这样读琅琅上口的文章,相信天长日久,每个人心中一定会有一把衡量美的尺子。同时学生通过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又通过对《蟋蟀的住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文章的阅读,能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应和平相处,共建美好和谐的世界。让这些爱美的学生在阅读发现美。也可以说这时早已不是学生在阅读,相反是最寻找美,模仿美。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阅读的理由吗?二、因为体验,所以阅读。体验是人有客体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体验。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感受,但学生却不能将它完全表述出来。在阅读中能唤醒学生的感受,重新体验生命的律动。学生在与文章的对话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的人或事物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同情等情感。还有些有能力的同学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中的人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课标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讲解文本时,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经理的时代,进而与作品产生共鸣。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学生对文中的小钱以及那位台胞青年的捐献骨髓一事身受感动,体会到了台胞和大陆的小钱那种血脉亲情的相连,同时还有的学生被李博士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地震中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再工作。学生通过这些不同人物体会到了爱的奉献似春风、似细雨,从中也获得了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对爱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阅读的启示。正如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所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以这些,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可见,阅读时学生的体验真的很重要。三、因为时尚,所以阅读。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媒体,跟踪潮流,追求时尚,我们教师也不妨将学生这一特点抓住,将时尚作为学生阅读的理由,这绝对会引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望和极大的兴趣。记得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文章时,我推荐了学生读日记体书籍《爱的教育》和杭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写的《爱的教育》等书籍,并让学生看后参与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学生跟着时尚领略书的美,同时又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四、 因为质疑,所以阅读。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语文课标中指出:逐步怕样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去求证,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成功的感受,提升阅读的兴趣。我经常求学生读书不可全盘接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记得三周前,我在教学第三十一课《会飞的恐龙》时,有很多学生就能够自己收集很多恐龙的塑胶模型,还有的学生上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恐龙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发表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整节课,我被学生抛弃了,同时我也在他们的交流中了解了大量我都不知道的有关恐龙变异的知识。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不想离开课堂,依旧陶醉在了解恐龙的知识之中,他们用自己的验证结果来得到了真知,尝到了质疑的甜头。这也使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质疑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五、因为喜欢,所以阅读。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深受学生的喜爱。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科幻故事等,这些作品所具备的语言幽默,优美,故事情节吸引人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学生对阅读兴趣也增加了很多。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阅读的知识必须作为技能,养成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间受用它,才是真正的受用。读书可以使人跨越中外,纵横古今,和智者交谈,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非凡的智慧,会使人遨游未来,身历魔幻之旅,领略大自然的壮观,感受科学的神奇,同时有使人“坐地日行八万里”,浏览色彩斑斓的天下美景,又会使人领悟到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思想。。。。。因此,我一直在给学生的阅读寻找快乐的理由,我坚信: 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更上一层楼!课外阅读——学生不可缺少的“辅食”类型:教学论文 加入时间:2006年4月3日9:19免费教案,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试题下载课外阅读——学生不可缺少的“辅食”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江口中学王继伟邮编:628307Emal: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主的“三为”封闭教学模式,部分教师把课堂教学绝对化、唯一化 ,视课外阅读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是与课堂教学相抵触的异端,予以冷落;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是读无用的书,浪费子女的时间而加以抵制;学生则认为书籍没有影视精彩,阅读费力枯燥而给予排斥,他们假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然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审美发展中起特殊作用。”有介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除加强课堂教学外,更应该重视课外阅读这道学生不可缺少的“辅食”。一、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教育部新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仅优秀诗文就推荐了80篇供学生课外背诵。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发展智力、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主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体验社会、感悟人生课外阅读是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同社会生活相联系,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因为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没有纯粹生动形象的语言,语言的生动形象在读者心里,没有体验和感悟,再优美的文章也如同嚼蜡,不能引起读者共鸣。但是,再精彩的影视和原著相比,也只能表“形”而不能传“神”,我们看电视剧《红楼梦》,总觉得没有原著有味,所以应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原著,和影视结合起来,增强感悟力。并且不同的生活经历,体验也各有千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影视,细细品味,在阅读中求知、在阅读中明理、在阅读中知情、在阅读中达意。领会作品展示给我们的意境,激起情感共鸣,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去体验、去感悟,酸甜苦辣都有营养,爱恨情仇皆是收获,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和体验社会、感悟人生铺下前进的双轨。三、课外阅读能陶冶学生品行、健全人格优秀的课外读物,犹如甘醇的美酒,品之让人陶醉。徜徉书海,随文而喜因文而悲,或微笑默叹、或伤心啜泣、或横眉怒目。读毛泽东的诗词,去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豪情;读李清照的词,去领略“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的婉约情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去感受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读《百科知识大全》 ,去认知天文地理⋯⋯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课外读物能改善我们为人处世的质地,提升我们文化素养的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一次次心灵的震撼,经受一次次文化的洗礼,让品行在阅读中升华,人格在阅读中健全。实践证明,凡是课外阅读多而指导得法的学生,语文成绩就相对较好,读写能力发展也相对较快。正如语言学家吕淑相所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各位同仁,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做好学生和家长思想工作,赢得他们的理解支持,烹调好这道“辅食”,让学生尽享课外阅读的美味!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类型:教学论文 加入时间:2006年5月16日9:28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阅读是一种对文字信息感知、理解,进而产生共鸣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特殊的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看得比教给阅读知识更为重要。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方法是比知识更有价值的学问。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师在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并有一定成效的良好心理素质,即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情感倾向,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通常,我们把阅读的心理素质称为阅读品质。阅读品质,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对阅读过程发生影响的思想品行,而且包括对阅读行为产生约束的习惯意志。这里,我们主要谈谈直接制约阅读质量和效率的心理机制,即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积累性品质、质疑性品质和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阅读品质,对于提高阅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一、培养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爱读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是指读者具有内在的阅读需要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能够不依靠外力驱动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进行与阅读同步思维的心理素质,表现为“爱读”的情感倾向。它包括自觉性品质和自制性品质。(一)阅读的自觉性品质这种品质的具体表现是,读者能够明确地意识到阅读的意义,并自觉支配自己的阅读行为,使之符合正确的目标。具备这一品质,就能自觉地认识并掌握一定的阅读规律,成功地从事阅读活动。这种品质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诱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有两种,一是驱使读者从事阅读的主动性心理倾向,一是针对读物进行探究的潜在性心理倾向。我们过去偏重于前者,结果只能是以指令的方式驱动学生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产生于阅读过程之中,而阅读结束即行消失。如果我们着眼于后者,就可以采用一种若明若暗的方式把读物的潜在内容和意义稍加显示,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萌生兴趣。如教读《纪念刘和珍君》,先以作者的三句话设疑:“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必要'的具体内容指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该怎么理解?”接着激疑:“作者是语言大师,接连三次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必然有其特殊的用意。”经过这种启发,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去阅读,人人志欲先得。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三个语句显示了文章的脉络,表现了作者写作时的感情。第一句出现在程君“正告”和“我”回忆刘和珍的往事之后,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是“悲痛”,“也”字既针对程君的请求,更表示“我”的意愿。第二句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也显示了文章内容之一。第三句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感情的基调是“深沉”,“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这样,学生凭借这反复出现的三句话迅速解读全文,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驱动他去主动追踪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而且达到了知人论世的效果。引导学生调节阅读动机动机是产生于阅读需要的基础上而直接推动读者进行阅读的意念。动机有外在的,即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读书愿望,往往由某种直接的契机(如考试、竞赛)所引起;有内在的,即在没有明显的外力作用下,由自己的主观要求(如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产生的读书热情。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可使学生的外在动机转为内在动机,变阅读的某种刺激为自我要求。如教读《最后一课》,教师作如下设计。课文中的小弗郎士和同学们年龄相近,然而他却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课文写他上“最后一课”的感受,重点写了他的所见、所想,请思考以下问题:①小弗郎士的眼睛具有很大的穿透力,透视出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同以前上课的许多变化,你能找出这些变化吗?②小弗郎士的心理具有神奇的折射作用,折射出最后一课和往常上课教师、学生的不同感受,文中究竟写了哪些不同的感受呢 ?这样以设疑作为阅读的导语,通过激发求知欲,很快将学生阅读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阅读的内驱力。(二)阅读的自制性品质这种品质同样表现为“爱读”的情感倾向,阅读时能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全神贯注,心不旁骛,并把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到有价值目标的求知实践上来。可从三个方面培养这种品质。引导学生控制阅读情绪阅读情绪是读者阅读态度的体验,是读者的需要与读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的积极或消极,直接影响到阅读注意力,而阅读注意力又恰恰是组织和维持阅读活动的离合器。教师在安排读物和布置阅读活动时尤其要注意难易适当,阅读理解的内容既要与读者的原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提供一定的新知识。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产生爱好、愉悦、激昂等积极情绪。如果太易,读者就会厌倦、沮丧;如果太难,读者又会紧张、焦虑。如学习说明文《死海不死》,教师借助于布置阅读活动,两次引导学生控制阅读情绪。先从整体入手:“课文中有两个设问句,它在作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如果再写上一个设问句,你看添在哪里最合适?”这样从说明的内容和顺序上巧妙地设置阅读活动目标,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地进行阅读。然后从部分着眼(说明方法)设置阅读目标:“‘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句话中的数据能否改成24%?‘海水平均深度是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既然最深处是估计出来的,那么,平均深度‘146米'之前是否也应加上‘大约'一词呢?”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字,一旦把阅读的内容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学生就会情绪亢奋,主动探索,认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驾驭阅读期待阅读期待即读者对读物的预期估计。读者接触读物时或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不由自主地从脑海中搜索原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并可能发现新的领域,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待的水平和驾驭期待的技巧。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如果是读者有过类似接触的,应唤起学生的回顾;如果是初次接触的,应事先介绍这种类型的基本知识,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期待。期待有三个层次。①预见层,这一层与读者的语言直觉有关。如读《雨中登泰山》,从文题中就可以抓住一个“雨”字,就可以预见这篇文章是写泰山的雨趣。这样,问题的关键也就抓住了。②预想层,这一层与读者的知识回忆有关。教师讲课之前,先介绍《雨中登泰山》是游记体散文,并提示学生回忆过去读过的游记,通过联想,读者就可以预见这篇散文的线索可能是与《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样──移步换景;也可能如同《黄山小记》──分类赋形。这样,新旧知识就连贯起来了。③敏感层,这一层与读者的注意力有关。由于读者有预估,阅读过程中就会专心捕捉信息,以与期待相印证,如果出现预估范围之外的内容,就会更加引起注意。如《雨中登泰山》首段写道:几十年多次从泰山“过而不登”,“像是欠下了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读者敏感地产生疑问:不登泰山可以说欠泰山的债,怎么会欠文化的债呢?这种敏感就会驱动读者认真搜寻。这样,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既写了泰山的雨趣,又写了泰山上保存的文化遗迹,两条线索将十几处景点交织在一起,真可谓“形散神不散”。祖国既有壮丽河山,又有悠久历史,怎能不倍加热爱她呢?如果合理地驾驭阅读期待,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向读者展现一块多姿多彩的知识天地,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境地,而且可以使读者充分体验到惊奇、困惑、愉悦和欲罢不能的理智感和美感,而这种感受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阅读发展。启发学生锻炼阅读意志锻炼阅读意志即培养学生具备对阅读活动的持久性,并努力克服阅读困难的心理素质。方法是安排阅读内容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读书习惯。在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反复体验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成功的喜悦,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表达阅读的感受,不断强化学生“爱读”的心理倾向。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年龄、阅历同读物内容的距离,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切忌空泛的说教。二、培养阅读的积累性品质──会读阅读的积累性品质,指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不断积累获取的知识并随机应变地加以运用的心理素质,表现为“会读”的情感倾向。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输入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与自己头脑里已经储存的信息相互聚合和重新组织。其阅读心理素质和阅读能力都比“爱读”的主动性品质要求更高,因此阅读的积累性品质十分重要,它包括持久性品质和记忆性品质。(一)阅读的持久性品质持久就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具体讲,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就短近的阅读过程而言,在阅读时能排除干扰,保持注意的较长稳定并且贯彻始终;一是就长远的阅读过程而言,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甚至一辈子,能坚持不懈尽量多读书,多求知。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辑录读书格言,提供题目。如《我与书》《名人与读书》《书是人生的伴侣》等,布置学生练笔,组织学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展览,参观大型图书馆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志趣,进而形成阅读的持久性品质。(二)阅读的记忆性品质积累主要依靠记忆。记忆的品质由记忆的敏捷性、牢固性、正确性等因素构成。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教师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1.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所谓比较,即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把两种或多种读物对照讲读,并辨析异同、教给规律、强化记忆。如中学生读了古文中的“记”,“记”是什么文体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评《过秦论》文体说:“文章之体可辨明而不堪执著。”他引宋人陈师道的话说,宋朝以外的“记”是“记其事尔,今之记,乃论。”我们试为比较,宋人以外的“记”多重于“记”本身,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而宋人所写之“记”常常以记带议,如《岳阳楼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这种比较既使学生回忆、巩固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尝试、体会到新内容。2.运用迁移的教学手段所谓迁移,就是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或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知识,而告诉学生和以前学的知识一样。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对蔺相如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哉?”这个加点的“之”字用法特别,我们不讲“之”作“我”讲,而说它与《捕蛇者说》里“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字用法相同。这就是促进了学生的回忆和思索。布置扩散的阅读任务所谓扩散,即根据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如教材是节选,就扩散到读全文;教材是定稿,就扩散到读原稿;教材是这种文体,就扩散到读同一内容的另一种文体;教材是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扩散到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等等。这也是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学生的认知同化认知同化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读到新内容时把新内容包括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内容得到补充和更新,从而深化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有助于积累性品质的培养。如中学教材里有许多鲁迅的作品,有散文,有杂文,也有小说,其内容基本可以用《鲁迅自传》和《〈呐喊〉自序》为纲统领起来。如果我们每读到一篇新的作品,就与旧的作品发生联系,随着数量的增加就会逐步体会到鲁迅作品的深邃内涵,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同化,使读者对阅读内容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分析,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积累。阅读的积累性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知识分类的规律和归纳知识的方法,使其在阅读实践中,应用规律,掌握方法,不断积累,成为“会读”者。三、培养阅读的质疑性品质──善读阅读的质疑性品质,指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及其相关的内容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反复论辩、主动探索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善读”的情感倾向。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质疑,即提出疑问,这是发现问题;二是问难,即对疑问进行探索,这是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质疑,起点应该由小及大。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立春过后⋯⋯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这段话中的“孕育”,教材上注为“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教读时,教师首先启发:“怀胎”、“生育”是两个意思不同的词语。“孕育”在句中主要是指植物果实的培育形成,显然用“生育”是不恰当的。是作者用词不当还是注释有误呢?先引导学生查词典,释语与教材相同。再引导细读全段,认识到:“怀胎”符合“炎热的夏季”的“时期”特点,而“生育”则不符合,因为下文中才有“到了秋天,果实成熟”。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孕育”应是“复词偏义”,只有“偏义”在“孕”上,才和注释中的“比喻酝酿着新事物”一致。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复词偏义的知识,而且训练了质疑问难的品质。如果说,这是教师激疑,师生互释,那么提高一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疑自释。如读《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学生对此二句提出质疑:为什么语序不同而意义并无差异 ?既然意义相同又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的句式?我们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终于明白,第一句是肯定的说法,作者接着就介绍白杨树的“挺立”“向上”。第二句是否定的说法,作者接着就指出,不要认为白杨树“姿态”“不美”,不要认为它平凡。一正一反,同是赞美,但角度不同。由此可见,质疑问难对于阅读的深入探究是有相同的作用的。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性品质,要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的心理素质。在阅读实践中,通过传授自学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善读”的情感倾向,使之成为阅读探索的内驱力。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教学生“动脑筋”,“给他一把钥匙”,正是培养学生质疑性品质的目的,能够动脑筋质疑问难,并且拿着“钥匙”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学生,自然是“善读”者。四、培养阅读的创造性品质──乐读阅读的创造性品质,指读者对读物所包含的意义进行积极求索发掘的心理素质。一旦学生经过求索发掘,与读物产生共鸣,感受到阅读创造的乐趣,他们就会产生“乐读”的情感倾向,成为创造性品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强调阅读目标阅读不是消遣,不是随心所欲的浏览。阅读教学应当是有目的的阅读吸收和阅读消化活动,因此阅读是否真正达到目标,关键不在强调读了多少,而在强调阅读有无收获,有无发现,有无创造。我们应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了解文章“静”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了解文章“动”的思想──作者的思路、创作途径和匠心,并在此基础上,能自己产生新的思路。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起码的要求:有阅读就要有表达,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不把自己的阅读收获表达出来,就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任务。如学习了《卖炭翁》《石壕吏》之后,学生把原诗改写成故事,讲述一番。学习了《小桔灯》,将原作改编成课本剧,并在全班表演。这样,阅读就不仅可以获得信息,培养能力,掌握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2.检验阅读成果阅读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地求索,是再创造。阅读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产生共鸣、介入评价、展开联想,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果。共鸣即读者阅读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与读物本身包含的思想感情发生交流与感应;评价即读者阅读读物时作出鉴别、判断和评定;联想即读者对读物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的形象。例如,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检验学生有无共鸣,就采取复述课文的办法,从复述的用词、语气上判断;检验学生有无评价,就采取写读后感的办法,从文章的观点、立场上判断;检验学生有无联想,就采用写续作的办法,从续作的构思、立意上判断。以续作为例,有的学生写到于勒穷困潦倒,孤立无援,最后悲惨地死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悲凉;有的学生写到穷困潦倒的于勒在船上就认出了兄嫂,因他们的鄙视态度没有去相认,后来他发了大财,却扮作乞丐回到哈佛尔,兄嫂竟佯装不识,不准他进门,等他改换着装,呼奴唤仆,兄嫂马上笑脸相迎,再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这些续作的成功正是读者对读物产生共鸣并正确理解、分析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教师要注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阅读气氛,使学生心理上有“自由感”和“安全感”。这样,课堂就会变成一潭活水,就会不时激荡起创造性思维的浪花。同时,教师要切实把握学情,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对学生阅读中的评价、联想,即使是一点点思维的火花,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创造。以上四种阅读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成的。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且做到:一要适时提供阅读经验,给学生以借鉴;二要适量开拓阅读领域,不仅重课内,而且重课外读物,诸如文字读物、形象读物、图画读物甚至有声读物;阅读活动和方式诸如范读、引读、仿读、伴读、跟读、扮读,等等,一定要丰富多彩;三要适度检验阅读效果,不可听之任之,失去控制,及时发现优点予以推广,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四要适时展示阅读成绩,诸如举办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推荐优秀的读书笔记、名作欣赏、影视评论,等等。在中学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最终使学生形成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心理素质,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质量,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因为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学生自觉、高效、富有创造地在某一阶段,甚至一辈子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拥有阅读过程类型:教学论文加入时间:2006年5月16日9:28让学生拥有阅读过程作者:宜都市教研室王泽斌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形成。怎样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过程并通过积极自主的实践活动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呢?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先从读、思、议、品、评中进入阅读情境,再以独特的感受、全新的体验、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促进自己生动活泼发展的阅读过程。一、书──让学生自己读。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决定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并在这一读的过程中,享受读的快乐,获得读的幸福。要特别强调的是,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语)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阅读教学基本规律。二、问──让学生自己提。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极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三、果──让学生自己摘。任何阅读结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的那一刹那间发生。如在体会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一个学生提出这么一个有趣的疑问:这两个黄鹂对着翠柳歌唱什么呢?其实,学生的关键不在于对这句诗的理解出现了大的偏差,而在于对古诗这种句式还不熟悉。其思维过程从提问中一目了然。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给这个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插图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个学生终于恍然大悟。接着老师问,知道刚才为什么会那样思考吗?学生说主要是按常规读法,是对着翠柳鸣,而是在翠柳间鸣);二是没有结合语境读(包括插图)到了“果子”,并且还掌握了摘“果子”的过程(也即知识发生的过程)一是没把语序颠倒(不。这个学生跳一跳,摘。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这样摘“果子”,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步发展与提高。四、情──让学生自己抒。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老师,学生技文方可入情、出情。只有情情相激,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也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想象才会展翅,真正溶入教材,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从而有效地把阅读教学教出个性。如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变话为画,不由自主地走入人物的英勇献身精神中去,去请战,去冲锋,去高举炸药包⋯⋯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憾。学生这一情感形成过程,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如有感情朗读董存瑞冲到桥下,毅然拉响炸药包英勇牺牲的那一段,不是老师一句“请同学们读出董存瑞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感情”就能到位的。非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反复揣摩,层层推进,深入体验不可。而老师应同学生一道卷入课文,全部教学策略应在学生“愤徘”处给予启发与点拨,或恰如其分地给予示范,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于“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读出董存瑞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读出董存瑞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从而形成三情共鸣,优化读的质量与效果。情让学生自己抒是阅读教学应体现的本质特征,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五、话──让学生自己说。说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体的理解结果,或者说对事物认识过程的陈述,更是一种极强的言语交际活动。说与听是共时的,相依的、互动的,具有突出的情境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由不敢开口说到敢开口说,由不善说到善说,既要经历一个心理的反复冲突过程,又要经历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而学生要实现这一跨越,老师必须给每个学生创造出公平合理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答问是说,交流评价是说,辨析研讨是说,体会想象是说,复述讲演是说等等,这些说,往往构成激活课堂思维的灵魂,构成学生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关键。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只有突破为教而说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桎梏,学生的说才会走向多样化;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不要怕学生说得慢,或一时说不上来;不要怕学生说错、说罗嗦、言不达意、或张冠李戴,这都是学生走向敢说、能说、会说必须经历的实践过程,是非常正常的。对胆小或不善说话的学生,老师更要鼓励,多给机会,精心指导。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得到大大增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说,能创新阅读教学,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积极地凸现出来。六、学──让学生自己评。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把学习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评什么呢?评读、评思、评说、评悟,评组成阅读过程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评是全方位的,既强调互评,也强调自评,还可以评老师,评教材(品析精彩,挑剔欠缺)。通过评,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张力,促进学生认识的飞跃,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力,使学生更主动驾驭并掌握阅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学生的“会评”是从在不断的“学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谈课外阅读五中学孙庆卿古人学诗提倡“功夫在诗外”,而我觉得提高文化素养“功夫”亦在课堂外,这一法宝便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方到未来,从国外到国内,任你纵横。可惜的是,那些只爱看电视,打游戏机或是爱看动画卡通,言情武侠的青少年没能体会到这一乐趣。想到这些知识面狭窄甚至无知,浅薄的青少年将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时不禁让人有些担心。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就是一座建筑,那么文化素养便是它的基石,而课外阅读就是构成基石的一块砖。“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那些基础坚实,文化素养好的人,他的人生如摩天大厦般雄伟壮丽,反之,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又缺乏的人,他的人生就是摇摇欲坠的危楼。现在的中学生对文字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热衷于电脑游戏、电视音像制品等声像制品,不可否认,好的声像制品也可以带给学生知识,但真正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途径还应该是读书,读好书。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肩负起倡导、指导、督促学生读书的任务。本学期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佳作共赏”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向大家推荐一篇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文章,每周星期一交上来,在由老师统一挂在班级中展示。并且要求配合练笔作业,写一些小感想、小感悟。另外,我还利用每节课前的几分钟,请一名同学讲述自己本周推荐这篇文章的原因,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笔者希冀在本次研究活动中,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进而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基本能力,探索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实现语文“健美智慧,滋润心灵”的教学理想。课外阅读学习可以看作一个根据一定的阅读目标筛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把培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把熏陶、感化、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尊重他人作为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在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别人的作品阅读发生有机联系,从而使学生热爱阅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要谈的是,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生活化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否则收获将顶多体现在考卷上,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而阅读,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吕叔湘认为阅读教学的效果要在20年之后才能显现。阅读文本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限于书本。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想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创造。在倡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不分古今中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我认为不必拘泥于某种阅读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去读就可以。我告诉学生:“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指导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多了,学生会顿生厌烦,因为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反之,学生读得多了,他为了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为了使这项课外阅读的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采用了展示、演说、评价、记分等多种形式的监督。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共在班级中展示了三百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阅读了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事,这些优秀的文章,潜移默化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做人的修养。一位同学在练笔中写道:“读了王一味同学推荐的《父亲与女儿的心灵对话》,我深深地感动了,我从来不知道原来父亲也有如此脆弱的一面,他也会需要儿女的关心和安慰,今后,我一定要多多关心我的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快乐。”谁说今天的独生子女冷漠?分明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能真正的深入孩子的内心,课外阅读正好弥补了这一课。冯丰同学推荐了《哈佛家训 篱笆上的铁钉》,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与人吵架之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男孩定了37个钉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者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得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此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最后,篱笆上的钉子全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很难愈合。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要知道,心灵上的伤口和身体上的伤口一样难以恢复。推荐过后,她在练笔本上写道:你的朋友和你的家人都是你宝贵的生命财富,他们让你更自信,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向你敞开心扉。可是,有时你会说出伤害他们的活,或者做出让他们痛心的事情。不要认为他们不会介意,就像在篱笆上钉过钉子一样,伤害会留下永久的痕迹。坏脾气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多么深刻的分析!课外阅读引发了孩子对于生活、对于做人的深刻思考,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吗?一篇篇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思索。通过阅读《匆匆》,我感到学生们知道了时间的宝贵;通过阅读《西风胡杨》,我看到了他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也看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让战争之剑干净入鞘》,我感到了孩子们对于人性美的赞赏,对于历史的认识⋯⋯在这个终生学习的时代,阅读无疑是要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活动,在初中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不无裨益的。请对我们的孩子说:“去读书吧!”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类型:教学论文 加入时间:2006年5月16日9:28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作者:刘松文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学生在大量识字的同时,我及时引导他们进入阅读。尽早阅读不但能巩固和扩大教学成果,而且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多种能力 .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很快,阅读量惊人,并出现了一些废寝忘食的小书迷。我是这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联系家长,取得支持一年级开学初,我先召开了实验班家长会,向家长简介韵语实验的特点和优点,要求家长为孩子创设读书条件:1、少穿一件衣服,多买几本书。常见有些家长衣着入时,款式不断翻新,却想不起来为孩子买书。因此,我向他们讲明读书的重要性,提出“少穿一件衣服,多买几本书”的口号。2、孩子要有安静的读书场所。有的家长看电视音量大,或与客人交谈又说又笑,旁若无人,孩子自然读不进书。因此家长要注意减少干扰,孩子读书时尽量避免在客厅,要回到自己的房间。3、孩子要少看电视。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大,有的电视瘾却不小,不管少儿节目,还是成人电视剧,一律收视,家长要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样,既避成为近视眼,又保证了读书时间。 4、家长要督促。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玩心大,家长要督促读书,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习惯成自然。 5、营造读书氛围。以前曾遇到家长告诉我,孩子每次读书都得让家长左劝右说,就是不自觉。如果饭后父母都在看书学习,孩子也会知道该干什么,身教胜于言传,大人要注意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二)、校内校外,密切配合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我还通过走出学校,到学生家里家访,以及家长接孩子时的交谈,电话联系,签字等方式和家长沟通,做到校内校外,密切配合,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尤其是家长晚上签字,效果很好。每天晚上,学生读完课外读物后,家长要签字,说明读书情况,如读书的态度、页数流利程度等。第二天一早,教师必定要检查签字本,对读书积极性高、读得多的学生面向全班同学表扬,树立榜样。对读得不好的学生,教师不点名批评,为他们鼓劲加油,教师也可在签字本上写上学生在校情况,以便家长了解。(三)、定期比赛,形式多样。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班里第一学期每月举行一次朗读比赛和一次讲故事比赛。要求人人参加,大家评选。一般是先四人小组讲,组内推选出优胜者上台参赛。最后评选出朗读能手、故事大王和进步生,发红花奖励。每周四定为读书日,在这一天下午的语文课上,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报。有时学生自己带书,有时是从学校阅览室集体借阅,有时同学们交换看。这一天,学生不会忘记。这一天,他们过得很愉快。到了第二学期,班里又增加了“上书山”和“评选小书迷”活动。书山一周一上。即阅读量大,又复述得好,就可以把名字贴到“书山上”,成为登山英雄。“小书迷”一月一评,依据是家长写的学生平时在家读书情况,评上后发红花奖励,为了当上小书迷,学生更爱读书了。当上小书迷后的学生,为了保持这一光荣称号,更加不懈的读书。(四)积攒零钱,购买书籍平时,我教育学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那么他们积攒的零钱干什么呢?除了社会上正当的捐款外,我引导他们买学习用品,特别是鼓励他们买适合于儿童看的、健康向上的书。让书打开知识的大门,丰富孩子们的头脑,解释一个个为什么。在书店或学生手里发现好书,我也向大家推荐。我班每个学生都拥有10本以上的书。如《世界著名童话选》、《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等。(五)、走进书店,买书奖励许多家长经常带孩子去游乐场、商场、风景区,却很少带孩子进书店。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我告诉他们要多带孩子参观书店,激发求知欲望,并对经常去书店的学生加以表扬。我还鼓励家长为孩子办儿童阅览证。这样孩子既可博览群书,家长也不必为书贵而忧虑。现在的家长,当孩子表现好、有进步或过生日,他们往往给孩子买衣服、玩具、糖果,却想不起来买书,把知识送给孩子,把真正的财富送给孩子。我曾调查班里几名学生过生日所收的礼物,大多是蛋糕、玩具、衣服之类,只有一个学生得到书。于是,我宣布一条班规,凡过生日只要书,不要别的任何礼物的同学,奖励两朵红花。不久,有家长告诉我:“这种方法好,孩子不比吃穿,变得爱学习了。现在,过生日买书作礼物已成为我班的风气。(六)、数量方法,循序渐进在刚升入一年级时,学生虽然在学前班已学完全部拼音知识,但由于不识字,阅读速度慢,我对阅读数量规定为至少1页。三个月后,变为至少2页,四个月后,变为至少3页。现在85%的学生每晚阅读量超过了10页,好学生可达二、三十页。在阅读方法上,由于学生刚开始只认识拼音,所以是纯拼音朗读。生字稍多学一点,我要求学生一目两行,但仍以拼音为主。一年后学生基本上是看汉字读,个别字不会才看拼音。程度好的已开始阅读没有拼音的课外书了。学了查字典以后,我要求学生读纯汉字读物,不会的字查字典。二年级第二学期,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读书时要边读边划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并口读心记,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进入三年级,我要求学生“不动脑不读书”,读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由于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阅读效果越来越好。通过采取以上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且学生已掌握了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大部分学生一回到家,就自觉拿起书读。那目不转睛的神情,那读到有趣地方情不自禁的笑声,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班里几个好学生,已成为真正的小书迷。张若天同学只要得到一本新书,放学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开始阅读。饭做好了,妈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陈靖榕同学每晚睡前要读书,看着看着,忘了时间。经常是爸爸发火了,她才熄灯躺下。申碧珂同学去表哥家玩,看到一本感兴趣的书,一口气读了70多页。康睿宇同学刷牙时因专注于看手中的书而刷得满脸牙膏沫。穆怡雯同学连坐公交车的时间也要挤出来看书⋯⋯由于学生大量阅读了有益的课外书籍,学到了许多原来所不知道的知识,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还积累了不少优美的词句,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作者: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中心小学王树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 《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于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二、课堂结构主体化“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们来看看本课的安排: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于老师就是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好。这次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第一组是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读书基础差的比(注:师请一位学生选,只是与她耳语请她选朗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未直接说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组是各学习小组的读书组长与老师比。于老师安排的高明倒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比赛之前的准备。第一组比赛前,他让四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帮助准备参赛的同学去练习(离开课堂),此举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练得非常投入。借助摄像机跟踪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组的学生或讨论,或示范,或提示,参赛的学生更是认真地练,虚心地听。以至老师连喊了三遍“回到课堂上”学生才言犹未尽地回来,还不停地叮嘱本组参赛的同学。这种互助读书,达到了互助相长的效果。至此,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文贵自得。”咱得自然体会各不相同。学到这儿,于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更能充分展示个性,体现主体的环节——学生写“名言”。“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你们根据这件事,各人也写几句,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并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xXX。”于老师引导鼓励着学生。数分钟后,一个个名字‘诞生”了。“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谦虚的人。未来的诗人XXX。”“生命是人类的保护神。未来的作家XXX。”“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只有学和问,才能学好学问。未来的科学家XXx。”(众鼓掌)“学习是我们的母亲。”(“怎么理解?师问。“学习能给我们营养,就像母亲哺育我们,给我们乳汁。”)‘写好一篇作文,也要盖上湿布。”(笑声)师问:“什么意思?”生答:“写好作文,还要修改,干什么事都要修改才能更好。”“大胆地去做吧!”“不要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还有许多经典的“名言”,我们不能全听到,于老师对学生说:“大家把名言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指教。”我只能从那些老师会心的微笑中去想象⋯⋯三、教学过程开放式操作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没了,滔滔不绝的讲和昏昏沉沉的听没了,千奇百怪的问和挖空心思的答没了。走过于老师的课堂,你看到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读,在“随心所欲”地写,一位和善幽默的大朋友在肯定,在激励,使学生永远保持浓浓的兴趣,这儿的教学是民主的,开放的。A:“你有没有信心?做两次深呼吸,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再迅速准备一下,读吧!”“‘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学生读书遇到困难时,于老师总是这样耐心地等待并鼓励。B:“你们四人当组长,帮他们,给他们出主意,你们把他们带走。 ”(组长带走参赛同学,班上其他同学未动)“你们都坐在这儿干什么呀?都去呀!”学生纷纷加入小组互助读书活动,课堂上空无一人。(众笑)于老师就是这样幽默,这样出奇不意,这样的开放,让学生永远感到有趣。C:“千万别紧张!”“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这是第一次读书比赛前,本组的成员对参赛队员的叮咛和嘱咐,他们的言行似乎在告诉你:我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D:老师与学生比赛读书,为了决定先后次序,学生提出猜拳决定,老师请一名同学帮“我第几?”师问。“第二(顿一下)倒数的。”学生居然也幽默了一次。老师和学生平起平坐比赛读书,课堂上竟然也猜拳,学生居然也玩起了幽默,这一切让你感到什么——宽松、民主、开放。这种氛围里创造的火花怎能不闪现!四、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以人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于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在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他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总是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于老师和善地说: “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在于老师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于老师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于老师的课就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情趣,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恐怕是异曲同工。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类型:教学论文加入时间:2006年4月3日9:28免费教案,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试题下载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广东省台山市实验中学(529200)滕辉明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氛围和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而喧闹沉闷,焦虑不安,忧郁苦闷等不良氛围和情绪则会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快乐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层的积极态度,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优势中心,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占有何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勤学呢?于此,本人就近几年对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