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秀教案(全册)(纯WORD版,可以修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指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圆弧状况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圈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长度就半球而言每条纬线长度都不等,就全球而言,纬度相同的纬线长相等第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五、纬度和经度(板书)(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同学们看图,这就是1纬度(板书)0°的这条线是“赤道”(板书)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度是多少呢?(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S”作代号。(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纬线,标出纬度,边画边讲)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和90°So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度数的(逐渐增大)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同学们再想,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纬线长度是否相等呢?(相等)下面大家看书P61.6低、中、高纬的划分。⑵低纬中纬和高纬(板书)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读题,找同学回答低、中、
高纬所占的纬度范围)好,纬度我们明白了,下面我们再看看径度(板书)在地球仪也能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也向纬度一样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方向度数,这就是经度。(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经线,标出经度边讲边画)同学们看图,地球仪的00经线叫做(1)本初子午线(板书)那么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作代号。同学们看一看,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愈向东愈大,愈向西也愈大)现在我们一同来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度数相同的经线各有两条,比如20°E和20°W,60°E和60°W,只有180°E和180°W相互重合为一条经线,这就是(2)180°经线(板书)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图1:11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20°W和160°E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纬度经度度数起点线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10°经线度数划分向南向北各分作90°向东西各分作180°代号南纬(S)北纬(N)东经(E)西经(W)半球划分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20°W、160°的E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六、经纬网(板书)我们学习了纬线和经线,那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经纬网呢?(找同学回答)对,经纬网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同学们看P91.12图,这就是经纬网,比如老师说东径60°E,40°N的位置,同学们找一下。(在黑板上画出两个,让同学填)404:550504030404:550504030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其中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是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一定要学懂学会,回去后仔细复习。布置作业;做课后习预,练习册和填充图册宣布下课。板书提纲§1、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地轴和两极四、纬线和经线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五、纬度和经度1、纬度(1)赤道(2)低纬、中纬和高纬2、经度(1)本初子午线(2)180°经线(3)20°W和160°E。六、经纬网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生:讨论、回答。(4)昼夜的形成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生:答略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一一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生:昼夜不停地交替。板书:(1)昼夜更替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生:东边先天亮,西边后天亮。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板书:(2)时间差异师:看书P13图1.17,并解释: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师:时间的差异。这就有大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1)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2)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3)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承转:同学们知道,地球除了绕地轴不停的转动,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那么,围绕太阳的转动叫什么呢?生:公转师:公转一一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2)(3)公转特点?生:答略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1、完成下列表格: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概念旋转中心方向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周期)2、讨论生活在地球上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第8页共63页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教学难点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新课教学: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生:答略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3页“地球公转示意图”
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板书:(1)形成四季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南半球季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生:答略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生:垂直照射黑板的光圈小,亮度大;斜射黑板的光圈大,亮度小。师:如果手电筒是太阳呢?会有什么现象?生:答略师: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活动四:教材15页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小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了四季的变化。承转:刚才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地方,季节不同,太阳光照不同;那么,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光照的情况相同吗?师:由于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板书:(2)产生五带活动五:读教材14页”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以下问题:(1)找出五带的名称和界限(2)哪个带获得太阳热量最多,哪个带最少?(3)热、温、寒带各有什么气候特点?(教师展示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给学生观察)(4)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5)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生:答略师: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第11页共63页还形成了五带。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1、太阳直射的最北界限是,直射的最南界限是2、太阳直射点在之间来回移动。3、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在纬线上,全球各地平分,各为小时。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节气),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南半球为季。5、画出地球上的五带图。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2、昼夜产生的原因一一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更替(2)时间差异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形成四季(2)产生五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力目标.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运用地图辨别方向【教学准备】地图册、课本中的相关插图、小黑板上的一幅指向标地图【教学方法】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激趣]猜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打一事物。(学生回答谜底:地图)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图的有关知识。(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启思]我们拿到一幅地图,该怎样去看地图呢?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本16页“台湾的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先自己独立思考”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能从地图上获得哪些信息?”,然后再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师生活动)教师找小组代表发言,不同小组可相互补充。(教师注意评价学生的回答)(小结)卫星影像反映的是一种实物景象,而地图上出现的是一些符号和文字。地图就是对地面景物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学习地图知识,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个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我们首先探讨地图的比例尺。(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启思]假若绘制你的课桌平面图,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课桌的长度,那么实际课桌长度缩小了多少倍?[活动](要求)学生动手量算,用准备好的刻度尺量出自己课桌的长度。(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我们把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叫做比例尺。[启思]①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②表示比例尺的形式有哪些呢?③请你比较下列比例尺中,哪一个最大?(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在比较时要换算成哪一种方式,然后再比较。)A1:600000B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C1/800000④通过上面的比较你能总结出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方法吗?[活动](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本13页图1.22和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北京市地图、北京城区图,然后回答比例尺的公式和表示形式,通过演算总结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方法,可以同桌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尤其注意说明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板书)①公式②三种表示形式③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巧练]①读“台湾岛图”,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②请你填出下列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1:6000000010千米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③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启思]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0页中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比较这两幅图,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②说明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③再比较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的大小?④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比例尺越大,要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地图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板书)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及范围大小的关系[激趣]看地图,不只是要会读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那么在地图上应该怎样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确定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板书)2.方向[启思]阅读课本图1.24思考①回忆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②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③在图中的X、Y、Z三点,分别注出它们的东、南、西、北方向。④图中的Y点在X点的什么方向?X点在Z点的什么方向?⑤有经纬网的地图,该怎样辨别方向?⑥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活动](要求)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板书)①经纬网定向法②指向标定向法[启思]阅读小黑板上的指向标地图(如右图),思考①指向标有什么用途?②图中的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活动](要求)分组讨论(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巧练]课本19页“活动”2题。[激趣]如果我们把“活动2题”中的指向标去掉,这样的地图又如何辨别方向呢?[启思]”活动2题”中的指向标指向此图的什么方位?这个方位和指向标指示的什么方向重合?另外的三个方向如何确定?你能总结出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的地图该如何辨别方向吗?[活动](要求)独立思考(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对一般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辨别方向。(板书)③一般定向法[巧练]①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说出相对方向。②野外旅行或考察,有时会迷路,需要确定方向,假若你没带指南针,在北半球如何确定方向呢?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激趣1大家知道,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因此,要利用好地图,必须熟悉地图的语言一一图例。(板书)3.图例[启思]请同学们看图1.25一些常用的图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活动1(要求)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记忆的方法。(学生活动)讨论方法并记住常用图例。(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一张图例卡片,学生回答其代表的地理事物。(小结)[巧练1(梳理知识)本堂课所学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课外作业)利用课外时间,分小组观察校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要求:自己设计图例,并介绍它们代表着实物的那些特征)【板书设计】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①公式②三种表示形式③比较比例尺的大小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及范围大小的关系.方向①经纬网定向法②指向标定向法③一般定向法.图例二、选择适用的地图(略)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能力目标.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准备】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教学方法】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激趣]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地形图来表示。一、地形图的判读[启思]学生阅读课本图1.34,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活动](要求)独立思考(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无论计算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①海拔②相对高度[巧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启思]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35,等高线示意图”,你能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吗?海洋中的等深线也是同样的绘制方法吗?[活动](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面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等深线的绘制方法一样,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得到等深线。(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启思]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观察,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②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左右两个山坡哪个坡陡?哪个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分布情况有什么关系?③结合课本图1.3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观察等高线形状和山地实体形态的差别,你能总结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这些地形的方法吗?[活动](要求)前两个问题独立思考,第三个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根据等高线的形态识别山地的不同部位。(板书)①判读地势高低②识别坡度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③识别地形部位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巧练]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激趣]比较一下课本图1.42的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图1.30的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对了,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3.分层设色地形图[启思]①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②学生阅读1.42,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③对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五种地形景观图,试找出它们高度和地面起伏程度的区别。(完成课本28页“活动题”)[活动](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颜色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着色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浅绿色表示盆地;浅黄色表示丘陵;深黄色表示高原;棕黄色表示山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激趣]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那有没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呢?当然有,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地形剖面图。(板书)4.地形剖面图[启思]①怎样得到地形剖面图?②观察课本28页图1.43已绘制部分,你能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吗?③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比较有什么优势?[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或小组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巧练](梳理知识)请你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板书设计】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①海拔②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①判读地势高低②识别坡度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③识别地形部位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摩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二、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三、教学难点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索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小结: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活动二: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小结并提出问题: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活动三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训练: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一非)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7、练习一笔画世界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9、<<同步训练>>练习题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二)能力目标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报纸、幻灯片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7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也是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另外,还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面下降。台湾地区便成为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上升高,陆桥又被淹没在海峡了。这说明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板书):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师:除此之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板书):人类的活动。图2.15”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以下问题。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师:从这以上事例中我们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就全球海陆分布来看,七大洲和四大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还是经过不断的变化才形成这样的呢?请同学们2.16图。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曾经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围绕“活动论”和“固定论”。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让学生读图2.17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阅读课本P39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述。师:所以,同学们要多看多想,一些看上去不经意的事物或现象,说不定蕴含着很有价值的问题。要养成仔细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当然我们更要学习魏格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科学的精神。请一位同学回答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师:假说并不是凭空瞎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阅读课本P40图2.19”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阅读课本P40图2.20,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老师演示:将两张报纸重叠在一起,然后随意撕成两片,让学生观察,不同页的轮廓相吻合,但文字和行列不能一一对应。而同一页轮廓既相吻合,文字和行列也能一一对应。这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相似的古老地层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在他生前并没有得到承认,直到他去世30年后,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可想而知,在那样的情况下要坚持是多么艰难。这也正是魏格纳难能可贵的地方。他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板书设计: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海陆变迁1、海陆变迁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2、海陆变迁的原因二、大陆漂移假说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能力目标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三)德育目标通过大陆漂移一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二、教学重难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装水的透明容器、橡皮泥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陆漂移说,谁能为我们介绍它的内容。学生回答。师: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板书)三、板块构造运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让学生阅读之后,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书)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让同学们看一个装饰品,是一种由六个部分组成的球体。并强调地球表层不平整,有的高,有的低,高出海平面的是陆地,低于海平面的是海洋。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板书)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用橡皮泥演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读图2.22,熟悉6大板块的位置、名称。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书)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讲述:地球相当于一个破裂的鸡蛋,放到水里煮,蛋清会延着裂缝渗出来。裂缝就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渗出的蛋清就像一座座火山。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两大地震带,并说出是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用两本书演示挤压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师:阅读2.24和2.25图,红海、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生:非洲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老师介绍板块张裂运动的发展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读2.24图,思考,为什么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学生回答。师: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随着非洲板块与亚板块相向运动,地中海越来越小,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阅读2.25图,请学生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师: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且还在继续长高。小结:由于地球表层由6大板块构成,而且6大板块在不断的运动,使大陆发生漂移。喜马拉雅山的长高,红海的扩大,地中海的缩小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随着板块的运动,大陆将继续漂移,几千万年后,我们的地球又将变成什么样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它画下来,我们来评一下谁的作品最有科学依据。板书设计三、板块构造运动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教学新课(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冰糖葫芦课件
- 2025届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育才高级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治
- 冬奥知识图文课件
- 客房清洁说课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楼绿色环保装修工程合同
- 二零二五年保密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
- 2025版运动场馆彩绘墙体素材采购合同
- 二零二五版场项目投标失利后风险管控优化合同
- 2025版FIDIC标准电力设施土建施工合同
- 《硝苯地平类药物》课件
- 破碎安全培训
- 《C语言入门基础》课件
- 2025年国家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销售技能提升培训》课件
- 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课件
- 小升初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题含答案5篇
-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激励机制及上报流程
- 北师大版4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5套)
- T-CEEMA 0203-2024 风力发电机组状态检修导则
- 《设备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