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肠道病毒感染第二节
作者:党双锁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肠道病毒感染第二节作者:党双锁单位:西安交通大学2一、脊髓灰质炎二、柯萨奇病毒感染三、手足口病四、病毒感染性腹泻一、脊髓灰质炎二、柯萨奇病毒感染三、手足口病四、病毒感染性腹3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好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经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多无症状。有症状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俗称“小儿麻痹症”。(一)概述传染病学(第9版)一、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4传染病学(第9版)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二)病原学1.病毒基因结构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直径27~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含60个壳微粒,无包膜,属单股正链RNA。基因组RNA
长约7.5kb,分为5'端非编码区、多聚蛋白编码区、3'端非编码区和3'端poly(A)尾4个部分。传染病学(第9版)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二)病原学1.5传染病学(第9版)脊髓灰质炎病毒颗粒,单股正链RNA病毒HogleJM,ChowM,FilmanDJ.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ofpoliovirusat2.9Åresolution.Science,
1985,229:1358–1365.
传染病学(第9版)脊髓灰质炎病毒颗粒,单股正链RNA病毒Ho62.抗原性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分别可用相应的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定型,3型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存在36%~52%的差异。3.抵抗力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有较强的生存力,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冰冻条件下(-70℃)可保存数年。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耐乙醚和乙醇。加热至56℃30分钟以上、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在含氯0.05mg/L的水中10分钟以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溶液、含氯石灰、高锰酸钾等均能灭活。传染病学(第9版)2.抗原性传染病学(第9版)7(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即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占90%以上,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为主要途径。口服的减毒活疫苗。空气飞沫传播,但时间短暂。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传染病学(第9版)8(三)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特异性。血清中最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4.流行状况本病遍及全球,多见于温带地区,但在普种疫苗地区发病率明显降低,也少有流行。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服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迅速下降。2003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度减缓,个别区域仍存在一定的发病率、甚至出现反弹现象。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传染病学(第9版)9(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
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传染病学10(四)发病机制与病理2.病理解剖嗜神经病毒,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病变最重,脑干次之。脊髓病变又以颈段及腰段最重,尤其是腰段受损严重,以下肢瘫痪多见。病变亦可波及整个灰质、后角及背根神经节,严重者病变可累及脑干以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很少出现感觉障碍。大脑皮质病变轻微,软脑膜可有病变。病灶特点为散在不对称及多发。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2.病理解剖传染病学(第9版)11(四)发病机制与病理3.镜下所见
早期为神经细胞胞浆染色体溶解,尼氏小体消失,此为可逆性变化。病变进一步发展,引起神经细胞胞核浓缩及坏死。周围组织充血及水肿,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神经胶质纤维增生。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3.镜下所见传染病学(第9版)12(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9~12d(5~35d)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分为:无症状型(隐性感染)90%以上顿挫型4%~8%无瘫痪型1%~2%瘫痪型1%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9~12d(5~35d)传染病学13(五)临床表现1.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无症状,鼻咽分泌物和粪便排毒,血清抗体升高。2.顿挫型不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早期排毒,抗体阳性。3.无瘫痪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瘫痪。无菌性脑膜炎改变。前驱期瘫痪前期脊髓型
4.瘫痪型
瘫痪期延髓型恢复期脑炎型后遗症期混合型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1.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传染病学(第9版)14(五)临床表现(1)前驱期
发热、乏力、多汗、可伴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少数于前驱期热退1~6天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未出现瘫痪。
少数患者进入瘫痪期。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1)前驱期传染病学(第9版)15(五)临床表现(3)瘫痪期通常于起病后3~10天出现肢体瘫痪,多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以下几型1)脊髓型:最常见。因病变多在颈、腰部脊髓,故四肢瘫痪,尤以下肢瘫居多。2)延髓型:即球麻痹型,系延髓和脑桥受损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脑神经受损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体征。3)脑炎型:少见。表现为高热、头痛、烦躁、惊厥或嗜睡,可有神志改变。4)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为混合型。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3)瘫痪期传染病学(第9版)16(五)临床表现(4)恢复期
瘫痪通常从远端肌群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轻型病例1~3个月内可基本恢复,重者需6~18个月或更长时间。(5)后遗症期瘫痪1~2年后仍不恢复为后遗症。长期瘫痪的肢体可发生肌肉萎缩,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25~35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肌肉萎缩、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ost-poliomyelitissyndrome)。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4)恢复期传染病学(第9版)17(六)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2.脑脊液检查顿挫型脑脊液通常正常,无瘫痪型或瘫痪型患者脑脊液改变类似于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炎。颅压可略高,细胞数稍增,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热退后细胞数迅速降至正常,蛋白可略高,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3.病毒分离
起病后1周内,从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4.血清学检查
ELISA法检测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ELISA或放射免疫技术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及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传染病学(第9版)(六)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18(七)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主要,如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急性肺水肿等。消化系统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肠麻痹、急性胃扩张等。泌尿系感染心肌炎骨质疏松、尿路结石和肾衰等传染病学(第9版)(七)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主要,如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19(八)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未曾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小儿。2.临床表现出现多汗、烦躁,感觉过敏,颈背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似本病。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3.实验室检查确诊需做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传染病学(第9版)(八)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传染病学(第9版)20(九)鉴别诊断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2.瘫痪前期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3.瘫痪期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脊髓炎、家族性周期性瘫痪、假性瘫痪以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和骨关节病变引起的病变相鉴别。传染病学(第9版)(九)鉴别诊断1.前驱期传染病学(第9版)21(十)治疗1.前驱期及瘫痪前期一般治疗卧床至热退后1周,避免各种引起瘫痪发生的因素;保证补液量及热量的供给;对症治疗。2.瘫痪期保持功能体位;营养补充;药物促进功能恢复;延髓型瘫痪予以对症治疗。3.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积极康复治疗;外科矫形治疗;中医按摩、针灸、康复锻炼及其他理疗措施促进功能恢复。本病无法治愈,目前也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促进恢复、预防及处理并发症,康复治疗。传染病学(第9版)(十)治疗1.前驱期及瘫痪前期本病无法治愈,目前也尚无特22(十一)预防1.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粪便进行消毒处理。3.保护易感人群(1)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2)主动免疫:预防本病的主要而有效的措施。减毒活疫苗(OPV):最常用,口服使用方便,95%以上接种者可产生长期免疫。灭活疫苗(IPV):较为安全,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3)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者,应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每月一次,共2次。免疫效果维持2个月。传染病学(第9版)(十一)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传23柯萨奇病毒感染是由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多见。柯萨奇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心包炎、非化脓性脑膜脑炎、手足口病等疾病。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致胎儿宫内感染和致畸。本病在世界流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一)概述二、柯萨奇病毒感染传染病学(第9版)柯萨奇病毒感染是由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24传染病学(第9版)柯萨奇病毒基因组结构(二)病原学1.病毒基因结构柯萨奇病毒为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二十面体球形颗粒状,直径约23~30nm。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衣壳裸露,无包膜,属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染病学(第9版)柯萨奇病毒基因组结构(二)病原学1.病毒252.抗原性根据柯萨奇病毒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及对细胞敏感性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两大类。A组病毒有24个血清型,即A1~A24;B组病毒有6个血清型,即B1~B6。各病毒组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3.抵抗力耐乙醚、乙醇等一般消毒剂;耐低温,-20~-70℃仍可长期存活;能耐胃酸和肠液。56℃30分钟以上、紫外线照射0.5~1小时、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等均能灭活。传染病学(第9版)2.抗原性传染病学(第9版)26(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柯萨奇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后第2天至第28天可从粪便或鼻腔排出病毒,在第6天达高峰。血液、脑脊液、胸水、骨髓、唾液、皮疹疱浆中等均可分离出病毒。2.传播途径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主要)。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胎。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传染病学(第9版)27(三)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儿童较成人易感,常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而孕妇和老年人易受感染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4.流行特征
本病遍及全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且气候较为温暖、湿润的地区易流行。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传染病学(第9版)28(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自咽部或肠道进入体内,在局部淋巴结繁殖并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血循环入侵体内网状内皮组织、深部淋巴结、肝、脾、骨髓等部位,再次大量繁殖并入血。病毒随血流广泛侵入全身各个脏器,如脑、心脏、肺脏、肝脏、肌肉、皮肤黏膜等,在相应的组织器官内繁殖并引起病变。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传染病学(第9版)29(四)发病机制与病理2.病理解剖不同病毒株对组织的亲嗜性不同,宿主易感性亦不同,可导致广泛的病理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以脑膜炎为主,脑灰质、白质和脑干可发生变性和萎缩,有单核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心肌炎多为间质性心肌炎,有单核细胞浸润及心肌纤维水肿、变性、坏死;心包炎性浸润甚至出现渗出性心包炎等。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2.病理解剖传染病学(第9版)30(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14d(3~5d)。隐性感染多见,临床表现极具多样化,以急性上呼吸道症状为多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病程多在5~10日。常由柯萨奇病毒A7、A9、B2~B5引起,夏秋季多发,14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感染类似。轻度发热,伴畏寒等前驱症状。头痛是突出且主要的症状,伴呕吐、肌痛,约1/3患者出现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并发高热性惊厥、运动障碍、昏睡、昏迷。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14d(3~5d)。1.中31(五)临床表现(2)脑炎较少发生。常由柯萨奇病毒A2、A5、A7、A9、B2、B3、B4引起,以小儿多见。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同,多为轻度发热、呕吐、头痛等,严重者表现为惊厥、麻痹性痴呆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瘫痪性疾病发生率低。常由柯萨奇病毒A4、A5、A7、A9、A10、B1~B5引起。临床表现与脊髓灰质炎症状类似,但一般症状轻,很快恢复,极少留后遗症。肌无力较弛缓性瘫痪多,累及颅神经偶可引起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2)脑炎传染病学(第9版)32(五)临床表现2.心肌炎和心包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B1~B6引起,A4和A16亦可引起。主要侵犯心肌和心包,很少侵犯心内膜。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以心肌炎或心包炎的表现或体征为主,轻者无症状,重者可表现为难治性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死亡。3.出疹性疾病主要由柯萨奇A2、A4、A9、A16及B1、B3、B5引起。初期表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3~6日后出疹,皮疹呈多形性,可为斑疹、斑丘疹、疱疹等。多在2~4天消退,不留痕迹。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2.心肌炎和心包炎传染病学(第9版)33(五)临床表现4.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A5、A10、B2~B5及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尤其以A16最多见。5岁以下的儿童约占91%,5~7月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38~39℃。尤以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疱疹为特征。预后一般较好,多自愈。近年来CVA16和EV71混合感染的趋势日益严重,混合感染所致手足口危重型的发生率较高。5.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21、A24、A16、B2~B5引起。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类似于感冒。也可引起婴儿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4.手足口病传染病学(第9版)34(五)临床表现6.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A组柯萨奇病毒引起,以A2、A16、A9、A22型多见,偶见B1~B5型感染引起。夏秋季常见,好发于3~10岁儿童。临床表现以喉部和软腭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和肿胀为特征。7.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hemorrhagicconjunctivitis,AHC)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24和肠道病毒70感染引起。传染性强。感染后潜伏1日左右即出现急性眼结膜炎,表现突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流泪、眼痛、畏光,可有脓性分泌物,可伴有结膜下出血及角膜炎,多数1~2周自愈。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6.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学(第9版)35(五)临床表现8.感染性腹泻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9、A17、A18、A20~A24、B2、B3引起。夏秋季多发,婴幼儿多见。临床症状与一般婴儿腹泻相似,大便多为黄色或黄绿色稀便,每天5~6次,无脓及黏液,多数为轻症,较少出现脱水,在1~2天恢复。9.新生儿全身感染垂直传播感染,可能因孕期经胎盘感染,或出生时接触受染的宫颈分泌物及母体血液而感染。临床表现多在出生后3~10天内出现。早期症状轻及无特征性。急骤起病,精神萎靡、拒食、呕吐、惊厥,可有或无发热。累及心脏可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心律失常等,常伴有暴发性肝炎或脑炎。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8.感染性腹泻传染病学(第9版)36(六)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分类亦无明显变化。2.脑脊液检查
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压力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多,多为(100~500)×106/L。糖和氯化物无变化,蛋白轻度增加。3.病毒分离
诊断金标准在发病初期(1~4d)采集血液、咽拭子、肛拭子、脑脊液、心包液、疱疹液及组织中分离病毒。费时、费力,对样品要求高、敏感性差,不适宜在流行期间同时处理大量临床标本。传染病学(第9版)(六)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37(六)实验室检查4.血清学检查ELISA法可以检测血清中柯萨奇病毒的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是诊断的重要指标。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作早期诊断。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早期有4倍以上升高,则有较大诊断意义。5.分子生物学检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RT-PCR和real-time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传染病学(第9版)(六)实验室检查4.血清学检查传染病学(第9版)38(七)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询问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发生。2.临床表现婴幼儿出现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流行性肌痛等感染性疾病。3.实验室检查确诊需做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传染病学(第9版)(七)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传染病学(第9版)39(八)鉴别诊断1.无菌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2.急性心肌炎、心包炎与其他急性感染、肺炎、败血症等鉴别。3.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需与单纯性疱疹、水痘、猩红热等出疹性疾病相鉴别。传染病学(第9版)(八)鉴别诊断1.无菌性脑膜炎传染病学(第9版)40(九)治疗1.对症处理对急性期患者尤其新生儿应加强护理,卧床休息,保证营养。呕吐、腹泻者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颅内感染者注意观察神志、球结膜水肿情况、脑膜刺激征等,出现颅内高压及时用20%甘露醇治疗。急性心肌炎伴心衰应及时给予强心、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吸氧及预防继发感染2.抗病毒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必要时予以人免疫球蛋白。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传染病学(第9版)(九)治疗1.对症处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传41(十)预防1.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做好粪便管理。流行期间注意环境卫生消毒及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医院和医务人员做好消毒措施,防止医院内感染。3.保护易感人群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目前尚无可用疫苗。传染病学(第9版)(十)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传染42第二章脊髓灰质炎-柯萨奇病毒感染课件43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44肠道病毒感染第二节
作者:党双锁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肠道病毒感染第二节作者:党双锁单位:西安交通大学45一、脊髓灰质炎二、柯萨奇病毒感染三、手足口病四、病毒感染性腹泻一、脊髓灰质炎二、柯萨奇病毒感染三、手足口病四、病毒感染性腹46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好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经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多无症状。有症状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俗称“小儿麻痹症”。(一)概述传染病学(第9版)一、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47传染病学(第9版)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二)病原学1.病毒基因结构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直径27~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含60个壳微粒,无包膜,属单股正链RNA。基因组RNA
长约7.5kb,分为5'端非编码区、多聚蛋白编码区、3'端非编码区和3'端poly(A)尾4个部分。传染病学(第9版)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二)病原学1.48传染病学(第9版)脊髓灰质炎病毒颗粒,单股正链RNA病毒HogleJM,ChowM,FilmanDJ.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ofpoliovirusat2.9Åresolution.Science,
1985,229:1358–1365.
传染病学(第9版)脊髓灰质炎病毒颗粒,单股正链RNA病毒Ho492.抗原性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分别可用相应的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定型,3型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存在36%~52%的差异。3.抵抗力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有较强的生存力,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冰冻条件下(-70℃)可保存数年。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耐乙醚和乙醇。加热至56℃30分钟以上、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在含氯0.05mg/L的水中10分钟以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溶液、含氯石灰、高锰酸钾等均能灭活。传染病学(第9版)2.抗原性传染病学(第9版)50(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即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占90%以上,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为主要途径。口服的减毒活疫苗。空气飞沫传播,但时间短暂。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传染病学(第9版)51(三)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特异性。血清中最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4.流行状况本病遍及全球,多见于温带地区,但在普种疫苗地区发病率明显降低,也少有流行。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服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迅速下降。2003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度减缓,个别区域仍存在一定的发病率、甚至出现反弹现象。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传染病学(第9版)52(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
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传染病学53(四)发病机制与病理2.病理解剖嗜神经病毒,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病变最重,脑干次之。脊髓病变又以颈段及腰段最重,尤其是腰段受损严重,以下肢瘫痪多见。病变亦可波及整个灰质、后角及背根神经节,严重者病变可累及脑干以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很少出现感觉障碍。大脑皮质病变轻微,软脑膜可有病变。病灶特点为散在不对称及多发。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2.病理解剖传染病学(第9版)54(四)发病机制与病理3.镜下所见
早期为神经细胞胞浆染色体溶解,尼氏小体消失,此为可逆性变化。病变进一步发展,引起神经细胞胞核浓缩及坏死。周围组织充血及水肿,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神经胶质纤维增生。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3.镜下所见传染病学(第9版)55(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9~12d(5~35d)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分为:无症状型(隐性感染)90%以上顿挫型4%~8%无瘫痪型1%~2%瘫痪型1%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9~12d(5~35d)传染病学56(五)临床表现1.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无症状,鼻咽分泌物和粪便排毒,血清抗体升高。2.顿挫型不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早期排毒,抗体阳性。3.无瘫痪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瘫痪。无菌性脑膜炎改变。前驱期瘫痪前期脊髓型
4.瘫痪型
瘫痪期延髓型恢复期脑炎型后遗症期混合型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1.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传染病学(第9版)57(五)临床表现(1)前驱期
发热、乏力、多汗、可伴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少数于前驱期热退1~6天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未出现瘫痪。
少数患者进入瘫痪期。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1)前驱期传染病学(第9版)58(五)临床表现(3)瘫痪期通常于起病后3~10天出现肢体瘫痪,多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以下几型1)脊髓型:最常见。因病变多在颈、腰部脊髓,故四肢瘫痪,尤以下肢瘫居多。2)延髓型:即球麻痹型,系延髓和脑桥受损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脑神经受损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体征。3)脑炎型:少见。表现为高热、头痛、烦躁、惊厥或嗜睡,可有神志改变。4)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为混合型。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3)瘫痪期传染病学(第9版)59(五)临床表现(4)恢复期
瘫痪通常从远端肌群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轻型病例1~3个月内可基本恢复,重者需6~18个月或更长时间。(5)后遗症期瘫痪1~2年后仍不恢复为后遗症。长期瘫痪的肢体可发生肌肉萎缩,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25~35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肌肉萎缩、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ost-poliomyelitissyndrome)。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4)恢复期传染病学(第9版)60(六)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2.脑脊液检查顿挫型脑脊液通常正常,无瘫痪型或瘫痪型患者脑脊液改变类似于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炎。颅压可略高,细胞数稍增,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热退后细胞数迅速降至正常,蛋白可略高,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3.病毒分离
起病后1周内,从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4.血清学检查
ELISA法检测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ELISA或放射免疫技术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及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传染病学(第9版)(六)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61(七)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主要,如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急性肺水肿等。消化系统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肠麻痹、急性胃扩张等。泌尿系感染心肌炎骨质疏松、尿路结石和肾衰等传染病学(第9版)(七)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主要,如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62(八)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未曾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小儿。2.临床表现出现多汗、烦躁,感觉过敏,颈背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似本病。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3.实验室检查确诊需做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传染病学(第9版)(八)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传染病学(第9版)63(九)鉴别诊断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2.瘫痪前期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3.瘫痪期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脊髓炎、家族性周期性瘫痪、假性瘫痪以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和骨关节病变引起的病变相鉴别。传染病学(第9版)(九)鉴别诊断1.前驱期传染病学(第9版)64(十)治疗1.前驱期及瘫痪前期一般治疗卧床至热退后1周,避免各种引起瘫痪发生的因素;保证补液量及热量的供给;对症治疗。2.瘫痪期保持功能体位;营养补充;药物促进功能恢复;延髓型瘫痪予以对症治疗。3.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积极康复治疗;外科矫形治疗;中医按摩、针灸、康复锻炼及其他理疗措施促进功能恢复。本病无法治愈,目前也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促进恢复、预防及处理并发症,康复治疗。传染病学(第9版)(十)治疗1.前驱期及瘫痪前期本病无法治愈,目前也尚无特65(十一)预防1.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粪便进行消毒处理。3.保护易感人群(1)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2)主动免疫:预防本病的主要而有效的措施。减毒活疫苗(OPV):最常用,口服使用方便,95%以上接种者可产生长期免疫。灭活疫苗(IPV):较为安全,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3)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者,应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每月一次,共2次。免疫效果维持2个月。传染病学(第9版)(十一)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传66柯萨奇病毒感染是由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多见。柯萨奇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心包炎、非化脓性脑膜脑炎、手足口病等疾病。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致胎儿宫内感染和致畸。本病在世界流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一)概述二、柯萨奇病毒感染传染病学(第9版)柯萨奇病毒感染是由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67传染病学(第9版)柯萨奇病毒基因组结构(二)病原学1.病毒基因结构柯萨奇病毒为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二十面体球形颗粒状,直径约23~30nm。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衣壳裸露,无包膜,属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染病学(第9版)柯萨奇病毒基因组结构(二)病原学1.病毒682.抗原性根据柯萨奇病毒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及对细胞敏感性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两大类。A组病毒有24个血清型,即A1~A24;B组病毒有6个血清型,即B1~B6。各病毒组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3.抵抗力耐乙醚、乙醇等一般消毒剂;耐低温,-20~-70℃仍可长期存活;能耐胃酸和肠液。56℃30分钟以上、紫外线照射0.5~1小时、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等均能灭活。传染病学(第9版)2.抗原性传染病学(第9版)69(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柯萨奇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后第2天至第28天可从粪便或鼻腔排出病毒,在第6天达高峰。血液、脑脊液、胸水、骨髓、唾液、皮疹疱浆中等均可分离出病毒。2.传播途径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主要)。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胎。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传染病学(第9版)70(三)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儿童较成人易感,常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而孕妇和老年人易受感染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4.流行特征
本病遍及全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且气候较为温暖、湿润的地区易流行。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传染病学(第9版)71(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自咽部或肠道进入体内,在局部淋巴结繁殖并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血循环入侵体内网状内皮组织、深部淋巴结、肝、脾、骨髓等部位,再次大量繁殖并入血。病毒随血流广泛侵入全身各个脏器,如脑、心脏、肺脏、肝脏、肌肉、皮肤黏膜等,在相应的组织器官内繁殖并引起病变。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传染病学(第9版)72(四)发病机制与病理2.病理解剖不同病毒株对组织的亲嗜性不同,宿主易感性亦不同,可导致广泛的病理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以脑膜炎为主,脑灰质、白质和脑干可发生变性和萎缩,有单核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心肌炎多为间质性心肌炎,有单核细胞浸润及心肌纤维水肿、变性、坏死;心包炎性浸润甚至出现渗出性心包炎等。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与病理2.病理解剖传染病学(第9版)73(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14d(3~5d)。隐性感染多见,临床表现极具多样化,以急性上呼吸道症状为多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病程多在5~10日。常由柯萨奇病毒A7、A9、B2~B5引起,夏秋季多发,14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感染类似。轻度发热,伴畏寒等前驱症状。头痛是突出且主要的症状,伴呕吐、肌痛,约1/3患者出现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并发高热性惊厥、运动障碍、昏睡、昏迷。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14d(3~5d)。1.中74(五)临床表现(2)脑炎较少发生。常由柯萨奇病毒A2、A5、A7、A9、B2、B3、B4引起,以小儿多见。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同,多为轻度发热、呕吐、头痛等,严重者表现为惊厥、麻痹性痴呆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瘫痪性疾病发生率低。常由柯萨奇病毒A4、A5、A7、A9、A10、B1~B5引起。临床表现与脊髓灰质炎症状类似,但一般症状轻,很快恢复,极少留后遗症。肌无力较弛缓性瘫痪多,累及颅神经偶可引起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2)脑炎传染病学(第9版)75(五)临床表现2.心肌炎和心包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B1~B6引起,A4和A16亦可引起。主要侵犯心肌和心包,很少侵犯心内膜。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以心肌炎或心包炎的表现或体征为主,轻者无症状,重者可表现为难治性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死亡。3.出疹性疾病主要由柯萨奇A2、A4、A9、A16及B1、B3、B5引起。初期表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3~6日后出疹,皮疹呈多形性,可为斑疹、斑丘疹、疱疹等。多在2~4天消退,不留痕迹。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2.心肌炎和心包炎传染病学(第9版)76(五)临床表现4.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A5、A10、B2~B5及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尤其以A16最多见。5岁以下的儿童约占91%,5~7月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38~39℃。尤以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疱疹为特征。预后一般较好,多自愈。近年来CVA16和EV71混合感染的趋势日益严重,混合感染所致手足口危重型的发生率较高。5.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21、A24、A16、B2~B5引起。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类似于感冒。也可引起婴儿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学(第9版)(五)临床表现4.手足口病传染病学(第9版)77(五)临床表现6.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A组柯萨奇病毒引起,以A2、A16、A9、A22型多见,偶见B1~B5型感染引起。夏秋季常见,好发于3~10岁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寓言故事新解:2024年《寓言四则》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7章复数7.2.1复数的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 2024年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练专题06内能及其应用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Module5ATripAlongtheThreeGorges单元整合提升课时作业含解析外研版必修4
-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9章分式9.3分式方程第2课时分式方程的应用教案新版沪科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2课第1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2024年中考物理重难点专练05内能含解析
-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期末考试试卷
- 改良失禁皮肤护理方案在神经外科失禁患者失禁性皮炎防护中的应用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60题)
- 公务员2024年国考申论真题(地市级)及参考答案
- XXXX酒店管理公司成立方案
- 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CAAC)考试复习重点题及答案
- 疼痛科整体规划和发展方案
- 2024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水务投资限公司及下属单位社会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版)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员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纪念白求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教师个人业务学习笔记(41篇)
-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复习策略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