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网文界约定俗成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这个“网生起源说”是否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该刊物发表了很多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均出现在“榕树下”和“金庸客栈”之前,也比《风姿物语》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要早好几年!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网络原创的文学作品,只要是用汉语(海外称“华文”)表达,并且是刊发于汉语网络平台(无论它是网刊、网站、论坛或个人主页),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较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现在,当我们回湖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21年2月26日)材料二:欧阳发权“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网生起源说”,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上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其二是若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为1991年在美国诞生的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出现了如此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生态,而引领了互联网革命的欧美并未生长出一种有别于印刷时代文学工业的网络文学工业呢?《华夏文摘》创刊号上发布《太阳纵队传说》,但在该文标注有“本文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显然,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在时间上虽是最早,但仍是把网络当作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在内容创作上并未显示出充分的“网络性”。包括《华夏文摘》在内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与今日作为中国网络文学主体的商业文学网站和超长篇类型小说并无直接的亲缘关系,中间没有形成一个“演进的链条”。这一链条的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其实,细察“网生起源说”的“网生”,最后导向的就是以金庸客栈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模式。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摘编自邵燕君《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是金庸客栈-兼应欧阳友权“网生起源说”》,《文艺报》,2021年05月12日)材料三: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缘起大致有三种观点:站点说、作家作品说、现象说。“站点说”相对简单,谁建站最早自然那里就是发端之地。“作家作品说”则包含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北美留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学作品算起,可以追溯到1989年。1991年4月,少君在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发表短篇小说《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开篇之作。而中国网络小说的肇始者被认为是罗森于1997年8月开始连载的《风姿物语》。黄易创作于1988年的《破碎虚空》即初现了玄幻武侠题材的奇幻瑰丽之美。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这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我赞同一种说法,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所有早期对网络文学有过贡献的平台,个人领跑者(包括海外留学生),乃至西幻、日漫都是源头的一部分,但起始年还是应该以重要现象作为依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只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若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1998年瓜熟蒂落钟声响起,一个时代新的文学坐标由此建立。(摘编自马季《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文艺报》,2021年5月1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坛起源说”认为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中的“演进的链条”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B.《太阳纵队传说》标注有“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这说明其创作仍是传统文学路子,网络仅是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C.按照“网生起源说”、“现象说”、“多源头”说,中国网络文学源头产生于“北美”,这没有学术争议,只是不能解释欧美网络文学工业存在的现象。D.以“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的内容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溯源,暗含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起源说”和“多源头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能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网络文学发展就能行稳致远。B.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是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作品,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C.如果从“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角度对中国网络文学溯源的话,源头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廓清这一文学正根,关乎中华文明的定位。D.探究中国网络文学缘起,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目的是把握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提高中国文学位置和价值。3.结合材料三,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现象说”观点的一项是(3分)()A.1995年8月中国大陆出现了BBS“水木清华”和1996年8月新浪旗下的“金庸客栈”。B.1997年8月,罗森开始连载网络长篇小说《风姿物语》,但其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现象级作品。C.1998年,蔡智恒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品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并为众多网络写手效仿。D.2008年,《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与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网联手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4.简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4分)5.材料二反驳了材料一的哪些论断?并相应又提出了怎样的论断?(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鸭的喜剧林海音“好,被我发现了!”尖而高的声音从厨房窗外发出来,说话的是我们那长睫毛的老三。俗话说得好:“大的傻,二的乖,三的歪”,她总比别人名堂多。这一声尖叫有了反应,睡懒觉的老大,吃点心的老二,连那摇摇学步的老四,都奔向厨房去了。正在洗脸的我,也不由得向窗外伸一伸头,只见四个脑袋扎成一堆,正围在那儿看什么东西。啊,糟了!我想起来了,那是放簸箕的地方,昨天晚上……“看!”仍然是歪姑娘的声音,“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陈皮梅的核儿!”老大说。“包酥糖的纸!”老二说。然后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晓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我望着正在刮胡子的他,做无可奈何的苦笑。我的道理还没有编出来呢,又来了一嗓子干脆的:“赔!”没话说,最后总算讲妥了,以一场电影来赔偿我们昨晚“偷吃东西”的过失,因为“偷吃东西”是我们在孩子面前所犯的最严重的“欺骗罪”。我们喜欢在孩子睡觉以后吃一点东西,没有人抢,也没有分配不均的纠纷。在静静的夜里,我们一面看着书报,一面剥着士林的黄土炒花生,嚃嚃嗦嗦,好像夜半的老鼠在字纸篓里翻动花生壳的声音。可是明天问题就来了,群儿早起,早在仆妇还没打扫之前,就发现了塞满垃圾的烟灰缸。“哪儿来的花生皮?”我被质问了,匆忙之间拿了一句瞎话来搪塞,“王伯伯来了,带了他家大宝,当然要买点儿东西……给他吃呀!”我一说瞎话就要咽唾沫。但是王伯伯不会天天带大宝来的,我们的瞎话被揭穿了,于是被孩子们防备起“偷吃东西”来了。他们每天早展调查烟缸、字纸篓。我们不得不在“偷吃”之后,做一番“灭迹”工作。“我一定要等!”有一次我们预备去看晚场电影,在穿鞋的时候,听见老二对老三说:“他们一定会带回东西来偷偷吃的。”“我也一定不睡!”老三也下了决心。这一晚我们没忘记两个发誓等待的孩子,特意多买了几块泡泡糖。可是进门没听见欢呼声,天可怜见!一对难姊难妹合坐在一张沙发上竟睡着了!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把她们抱上床,我试着轻轻地喊:“喂,醒醒,糖买回来啦!”四只眼睛努力地睁开来,可是一下子又闭上了,她们实在太困了。第二天早上,当她们在枕头边发现了留给她们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她们忘记是怎么没等着妈妈,回到床上睡着了。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我们做灭迹工作的热情,当烟灰缸、字纸篓都失效的时候,我居然怪聪明地想到厨房外的簸箕。谁想还是“人赃俱获”了呢!讲条件也不容易,他们喊价很高,一场电影,一个橘子,一块泡泡糖,电影看完还得去吃四喜汤团。一直压到最后只剩一场电影,是很费了一些口舌的。逢到这时,母亲就会骂我:“惯得不像样儿!”她总嫌我不会管孩子,我承认这一点。但是母亲说这种话的时候,完全忘记她自己曾经也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了!我曾经把我的孩子称为“三只丑小鸭”,但这称号在维持了八年之后的去年是不适宜了,因为我们又有了第四只。我用食指轻划着她的小红脸,心中是一片快乐。看着这个从我身体里分化出来的小肉体,她给了我许多奥妙的感觉,所以我整天接着我的婴儿,不断地亲吻和喃喃自语。我的北平朋友用艳羡的口吻骂我:“瞧,疼孩子疼得多寒蠢!”人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但没有比做一个新生儿母亲更快乐!人们不免会问我四只鸭子的性别。当一些自命为会掐算看相的朋友看到我时,从前身、背影、侧面,都断定我将要再做一个男孩的母亲,我也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按理想,应当再给我一个男孩,没有见戏台上的龙套吗?总是一边儿站两个才相称。但是我们的第四个“龙套”竟走错了上场门,她站到已经有了两个的那边去了!给我们形成了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比例,我不免有点懊丧。因此,外面有了谣言,人们在说我重男轻女了,这真冤枉,老四一直就是我的心肝宝贝!我的丈夫便拿龙套的比喻向人们解释,他说:“你们几时见过台上的龙套是一边儿站三个,一边儿站一个的呀?”这种场面我倒是见过一次,那年票友唱戏犬家起哄,真把龙套故意摆成三比一,专为博观众一乐,这是喜剧。我是快乐的女人,我们的家一向就是充满了喜剧的氛围,随时都有令人发笑的可能,那么天赐我三与一之比,是有道理的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二、老三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枕边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因为她们终于找到了我们还没来得及“灭迹”的食物。B.我的北平朋友责骂我“疼孩子疼得多寒蠢!”朋友认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一个好母亲不能因溺爱孩子,失去了原则。C.外婆总责骂我,嫌我不会管孩子,但她也曾经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暗含家庭两代人与孩子之间独特的情感沟通方式。D.“我”家老四是个女孩,形成了三女一男的比例,使得重男轻女的“我”不免有点懊丧,将女孩们称为“三只丑小鸭”。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歪姑娘”泼辣、天真、可爱的形象。B.四个脑袋扎成一堆,围在一起质问“我”的“偷吃”与“欺骗”,此处的群像描写诙谐幽默,富含喜剧效果。C.文章写母亲的“偷吃”“灭迹”,孩子的“提防”“侦察”,看似紧张刺激,实则轻快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现实生活,如“惯得不像样儿”,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子女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意。8.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认为:“原来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三点。”其中“细”是指细密的描写,请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列举两例分析。(4分)9.文章标题“鸭的喜剧”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史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群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忱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言。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贫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谁可以自代者。”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薨,谥曰定候。(节选自《汉书·丙吉传》)【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B.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C.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D.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节三年,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古代纪年法多种形式,此处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B.御史大夫,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不同。文中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C.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征召及受章奏;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文中指前者。D.“公府不案吏”和“成妻纳钱案上”(《促织》)中的“案”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丙吉处理政务以宽松为怀。他认为身为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是很丢人的事,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B.丙吉为人宽厚。车夫因酒醉而呕吐在他的车上,他担心车夫被赶走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C.丙吉为官能抓住主要矛盾。在路上遇上百姓斗殴他不过问,却调查牛喘息的原因,他担心的是时令失调,带来灾害。D.丙吉有知人之明。当他病重时,皇帝询问谁能作为替代人选,他举荐了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三人,都很称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4分)(2)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4分)14.丙吉病危之时推荐的三个人各有哪方面的突出优点?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一年中两次游览锦江,并点明了游览的时令:春季和秋季,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B.“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C.尾联先点出向锦官城回首眺望的原因,但回首却不见友人,只见乔木高耸、淡烟迷茫,以景作结,情韵悠长。D.这首“离愁别恨”之诗抒发了追忆昔游和对友人怀念之情。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粗犷豪迈,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16.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中间两联赏析本诗的“有我之境”。(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叹人生无常的悲叹的两句是:“
,
”。
(3)《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第II卷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在“云”端,传统艺术正在形成新生态。短视频与直播中,京胡拉着“抖音”神曲,昆曲玩起了“快闪”,西北“花儿”唱出摇滚风······各类传统文化艺术换“新颜”成为一股潮流。
的热闹场面,也反映出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亲近。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充分证明:传统艺术要“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所谓“活”,是指在表演内容上要鲜活,不断吸收时代与生活的“
”;在表现形式上要活泼,勇于尝试以跨界、混搭等方式
,实现审美时尚化;在传播场域上要活跃,善用最新的媒介手段,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更频繁的亮相,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网络受众的年轻化以及审美的多元化,一直在推动传统艺术的演变,但新生态的形成需要时间,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引起质变。“云”文艺热潮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成为传统艺术转型的一副催化剂。中国传统艺术是在历史长河
中沉淀下来的文明精华。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是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火如茶
源远流长
推陈出新
沙里淘金B.如日中天
源头活水
推陈出新
大浪淘沙C.如火如茶
源头活水
开拓创新
大浪淘沙D.如日中天
源远流长
开拓创新
沙里淘金19.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C.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A.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B.活化传统艺术,被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C.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之美,是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D.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之美,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什么有人分不出红和绿?眼睛之所以能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是因为在眼睛后部的视网膜上,有一种圆锥状的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它含有对颜色敏感的色素,因此能感受色彩。()。当各种颜色的光折射到视网膜上时,①
。由于接受刺激的强弱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当它们在眼内被调和在一起后,便使人感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色彩。如果视锥细胞缺乏这三种感光色素中的一种,
②
。如果视网膜上缺乏能感受红色的细胞就是红色盲,不能分辨③
,三种原色都不能分辨的叫全色盲。患全色盲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是灰色的。色盲是一种遗传性的先天缺陷症,是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有缺陷导致的,色盲大多数无法医治,但不影响正常生活。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的三种感光色素藏在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B.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含有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的三种感光色素C.三种感光色素就藏在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D.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有三种感光色素,它们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1923年11月23日-2017年12月16日)不止一次描绘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屠岸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其精神就不会丰富,其气质就不会优雅,其文化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气勃勃。材料二:从1920年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至今,一个世纪即将过去,古代典籍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已然成为天书,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对于这种现状,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深表担忧,她说,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守着这样丰富的文化宝藏却不自知,只是盲目地追求物利,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请你以“世界不能没有诗歌”为主题,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长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1.C
2.D
3.C
4.首先论证中国网络文学起源的学术观点:“事件起源说”、“论坛起源说”;然后重点论证“网生起源说”;最后论证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的意义;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5.①反对材料一中中国网络生长线“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是“长于本土也成于本土”。②反对材料一“网生起源说”中《华夏文摘》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认为起始点是金庸客栈。③反对材料一“计较其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认为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特殊价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按照‘网生起源说’、‘现象说’、‘多源头’说,中国网络文学源头产生于‘北美’,这没有学术争议”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和第四段“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可知,只是按照“网生起源说”的一个推断,没有提到“现象说”和“多源头”;还有“只是不能解释欧美网络文学工业存在的现象”分析错误,文中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网络文学发展就能行稳致远”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可知,应是“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而不是“就能行稳致远”,未然说成了已然。B.“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可知,没有明确“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C.“如果从源头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廓清这一文学正根,关乎中华文明的定位”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若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可知,源头应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属于以偏概全。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依据材料三第三段“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这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可知,“现象说”的三个特点是: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A.“水木清华”和“金庸客栈”只符合“现象说”的一个特点,即草根写作。B.“《风姿物语》并没有成为现象级作品”只符合“现象说”的一个特点,即草根写作。C.“蔡智恒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草根写作;“作品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是大众参与;“并为众多网络写手效仿”是社会关注。符合“现象说”的三个特点。D.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属于社会关注。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1)第一段主要论述了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2)第二段主要论述了“论坛起源说”,说明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并具体解释其理由;(3)第三段重点提出概念“网生起源说”,提出是否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这个问题,第四段具体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4)第五段和第六段重点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的意义所并指出在廓清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现在,当我们回湖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是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对材料一进行了反驳。(2)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和第四段“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该刊物发表了很多文艺作品”可知,其观点是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并且认为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欧阳友权“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网生起源说’,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其二是若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为1991年在美国诞生的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出现了如此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生态”可知,指出“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这就否定了材料一中“网生起源说”中《华夏文摘》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3)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较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可知,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不应计较诞生哪个国家。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可知,材料二则认为应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6.C
7.A
8.①“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睫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这一处细节描写,用“抬”“挤”“斜”等动词,“使劲”“质问的口气”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发现父母偷吃的“赃物”后,质问的过程,将孩子们的调皮、娇憨跃然纸上。②“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这一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个小孩“严加提防”父母偷吃零食的天真、执着的憨态,让“我”又气又笑。
9.①“鸭”寓意丑小鸭,代表的是孩子们,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记叙对象是孩子们;②“喜剧”二字奠定文章情感基调,说明记叙的事情是快乐的;③“鸭的喜剧”表明是孩子们在家中制造的喜剧,隐含着作者家中温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她们终于找到了我们还没来得及‘灭迹’的食物”错误。“‘我一定要等!’”“‘他们一定会带回东西来偷偷吃的。’”“这一晚我们没忘记两个发誓等待的孩子,特意多买了几块泡泡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她们忘记是怎么没等着妈妈,回到床上睡着了”综合这几处分析可知,孩子奇怪是因为妈妈给她们买了糖,而她们却已经忘记要等着“抓包”妈妈偷吃食物这件事了。B.“朋友认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一个好母亲不能因溺爱孩子,失去了原则”错误。“看着这个从我身体里分化出来的小肉体,她给了我许多奥妙的感觉,所以我整天接着我的婴儿,不断地亲吻和喃喃自语”,朋友是因为这一情节才说出羡艳的话的。由此处分析可知,朋友说这话并不是因为作者过于溺爱孩子,而是作者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后,作者整天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D.“使得重男轻女的‘我’不免有点懊丧”错误。由原文“我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按理想,应当再给我一个男孩,没有见戏台上的龙套吗?总是一边儿站两个才相称”“外面有了谣言,人们在说我重男轻女了,这真冤枉,老四一直就是我的心肝宝贝”可知,作者并非重男轻女,只是希望像龙套一样,左右对称。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错误。“‘好,被我发现了!’”“‘看!’仍然是歪姑娘的声音,‘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等处,是“歪姑娘”的语言描写;“长晓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是她的动作描写;“长睫毛”是对她的外貌描写,但文章并没有“歪姑娘”的心理描写。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结合题干“其中‘细’是指细密的描写”可知,题目让我们找出文章运用细节描写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①例如:“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睫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一处。这处内容发生在孩子们发现“我”和丈夫昨晚偷吃之后。“只见四个脑袋扎成一堆,正围在那儿看什么东西。啊,糟了!我想起来了,那是放簸箕的地方,昨天晚上……”“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陈皮梅的核儿”“包酥糖的纸”。橘子、花生、陈皮梅、酥糖……这些都是小孩子爱吃的东西,可作者并没有给孩子们吃,而是趁孩子们睡觉后“偷吃”。当孩子们发现父母偷吃之后,不是哭闹,而是质问。“抬”“挤”“斜”等动词,“使劲”“质问的口气”等描写,将孩子们“质问”母亲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孩子们娇憨的同时,也能看出一家人关系的轻松、和谐。②例如:“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一处。这处细节描写,发生在孩子们“发誓”要等待父母看电影回家,“抓包”他们偷吃过程中,“裹”“缩成一团”等细节能够看出孩子们等待的不易,这处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个小孩“严加提防”父母偷吃零食的天真、执着的憨态。当然,文章中,细节描写的地方还有很多,考生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即可。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文章“我曾经把我的孩子称为‘三只丑小鸭’”“人们不免会问我四只鸭子的性别”等处可知,作者亲切地成自己的孩子是“小鸭子”,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鸭”寓意丑小鸭,代表的是孩子们。这个字交代了文章主要写作对象是孩子们,主要内容也和孩子们有关。“喜剧”是指剧情常引人发笑的戏剧,说明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快乐的。由文章“这种场面我倒是见过一次,那年票友唱戏大家起哄,真把龙套故意摆成三比一,专为博观众一乐,这是喜剧”“我是快乐的女人,我们的家一向就是充满了喜剧的氛围,随时都有令人发笑的可能”等处分析可知,“喜剧”是指作者一家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鸭的喜剧”说明四个孩子在家中制造了许多让人开心、发笑的事情。如父母在儿女入睡后吃些东西,儿女们“严加提防”父母,儿女们发现“脏物”后双方讨价还价,母亲责骂孩子后又和她们笑成一团……这些事情都是一些日常平凡琐事,但在娓娓叙述中蕴含着轻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10.C
11.D
12.A
13.(1)他的门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奸诈的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然而您却对他们没有惩办。”(2)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被皇帝认为是忧思边境操劳防务(的官员),这是车夫的力量。
14.(1)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2)于定国执法公正;(3)陈万年品德敦厚,做事周全。【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跟随着驿骑到公车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尝出”,省略主语“车夫”,本句为主谓结构,“出”后应断开;“适”此处意为“恰好”,“边郡”是一个词语,“边境”之意,做“发”的主语,据此也应从“适”前断开,排除BD;“云中”“代郡”并列短语,作“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且“归府”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前者是“查办”的意思,后者是“桌案”的意思,含义不同。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错误。从原文“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来看,不是丙吉奉行旧例,是丙吉之后的官员奉行丙吉的旧例。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君侯”,汉时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尊贵者;“私”,此处指不合法的事情;“惩艾”,惩戒,惩治。(2)“猝遽”,仓促之间;“谴让”,谴责,责备;“而吉见谓忧边思职”,被动句,“见”,表被动。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由“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可概括出: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由“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可概括出:于定国执法公正。由“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可概括出:陈万年品德敦厚,做事周全。参考译文: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宽厚,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本来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经》和《周礼》,都能通晓主要内容。到担任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不称职,总是给这种人放长假,到底不去审问调查。他的宾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奸诈的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然而您却对他们没有惩办。”丙吉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我认为是很丢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这作为老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审判官吏从丙吉开始。他对于本部门所领导的部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跟随着驿骑到公车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丙吉又曾经外出,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五凤三年春,丙吉的病严重了。皇帝亲自到病榻前问候丙吉,说:“假如您不幸辞世,谁可以代替您呢?”丙吉顿首说道:“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以前曾做过十多年的九卿官,现在在西河郡很有政绩,名声很好。廷尉于定国执法公道,天下经他判决的人都感到不冤枉。太仆陈万年侍奉继母十分孝顺,做任何事都十分厚道。这三个人的才能都比我强,希望皇帝留心察访一下。”皇帝认为丙吉的话都很正确而答应了。后来三人都身居高位,非常称职,皇帝认为丙吉有知人之明。死后,谥号为定侯。15.D
16.①颔联诗人在锦江美景之中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本联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流连忘返,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它们如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连绵不尽的芳草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②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③中间两联景中藏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写锦江地上的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作者只说物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人的情感,含蓄而有韵味。【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语言粗犷豪迈”错误,中间两联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借景抒情,语言含蓄隽永。尾联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赏析诗中的“有我之境”,即抓住题干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分析诗中表现诗人的情感等。颔联“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意思是: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云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感情真挚而语言流丽,可谓神句。颈联“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意思是: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这一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故诗中的物“皆著我之色彩”,体现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17.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3)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18.C
19.D
20.D【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茶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语境用来形容场面热闹,故应选择“如火如荼”。第二空,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语境指要从时代与生活中吸收表演内容,故应选择“源头活水”。第三空,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开拓创新:开辟扩展,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语境指表现形式要创新,故应选择“开拓创新”。第四空,沙里淘金:从沙子里淘出黄金,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也形容费力大而成效少。大浪淘沙:大浪冲洗沙石,比喻激烈的斗争或竞争对人或事物进行考验和筛选。语境指中国传统艺术是从历史中筛选出的精华,故应选择“大浪淘沙”。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云’文艺热潮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成为传统艺术转型的一副催化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催化剂”为暗喻,本体是“‘云’文艺热潮”。A.“发扬国光”运用反语手法;B.“永远地睡着了”运用讳饰手法;C.“起舞”运用拟人手法。D.“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为反喻(反面运用比喻),二者皆为比喻,本体是“秋”。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是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搭配不当。“领略艺术”属搭配不当,改为“领略艺术之美”。②句式杂糅。“是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是成为……”与“是……必由之路”句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孜职业学院《大跨度空间结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一模)历史试卷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六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做账实操-代理记账行业的账务处理分录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幼儿舞蹈创编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安全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文化人类学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5A护理模式在老年手术患者VTE防控中的应用课件
- 电动车维护与保养操作手册
- 2024年广西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陶艺课程课件
- 10.1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苹果电脑macOS效率手册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阅读总24篇(附答案)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相关法律解析
- 我国互联网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以新浪公司为例
-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