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精品课程课件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课件上篇
方剂学—总论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课件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一、方剂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二、方剂的概念:*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节方剂的起源与发展·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能够辨认的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五十二病方》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全面反应了战国时期的方剂学成就,书中大多是外科、皮肤科方,其次是若干内科、儿科及妇科方。每病治疗方剂少则一两首,多则几十首,总数有283首,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也有一些祝由方,说明当时医巫未分离。书上记载比较完整的189方中,单味药方达110方,组成药物最多的医方也仅7味,显示了方剂的组成是经过了单味药的应用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药物组成复方的历史过程。方中药物以酒、醋、猪脂应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姜、桂等辛热药物,剧毒药如水银、信石、藜芦等亦有应用。《黄帝内经》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13首,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内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阐述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自然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而且重点论述了人体结构、藏象气血、经络腧穴、体质差异、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五运六气等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总结了内、外、妇、儿、伤、五官、针灸等各科的病证和治疗经验。可以说,《内经》建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指导并促进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著,载方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誉称之为“方书之祖”。*《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理的著作,开创“方论”研究的方法。《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著录而成,一般认为,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即是在原书流传过程当中分离出来的。《伤寒论》载方113首,主要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收方245首,主要以脏腑论杂病,除去重复者,两书收方合计323首,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辨证论治,方中蕴法;配伍严密,药变方殊;剂型丰富,煎煮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丸、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名《和剂局方》。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经宝庆、淳祐,陆续增补而为十卷。成为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其中有许多名方,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61739首。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著作。*《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载方96592首。*《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医方集解》
本书为一历代名方集成,系清代名医汪昂所著,共收录“诸书所共取,人世所常用”的中正平和之剂300首,付方过之。并对组方的作用及配伍进行了阐述,对每个主方使用时有关的病源、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服法等,无不备录;以方义解释为中心,采集历代医家的硕论名言,反复论证,而一断于临床实际;以治法为纲
,结合病因与专科特点,创方剂学的综合分类法;但是汪氏首倡的方剂归经学说,临床意义不大,故后人罕有沿用。第三节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综合学科。*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的特点*方剂学的内容—纲目联系*掌握重点内容与基本功的训练*举一反三第四节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1.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2.制方原理(方解,揭示组方的要素与功效的关系。)·证机分析·药物配伍关系的分析(君、臣、佐、使药)3.现代研究第五节方剂学的研究范围番红花
第六节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1.以中医学术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方剂为方剂为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的规律;
2.研究方法:
·以临床观察为基础的临床试验方法·以实验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文献整理方法·以理论探索为目标的逻辑思维方法条叶龙胆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第一节方剂与病证金银化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
*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来源与方剂;*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一、治法的概念: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红花*“八法”的概念:“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三、“八法”:*“八法”的内容: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
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等作用,使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以及水肿、痢疾、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汗法
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吐法
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攻逐水饮等的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以及留滞体内的水饮邪气从下而去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下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和法·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应于热证、火证、热盛成毒以及虚热等证。地黄·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脏腑的陈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之证。青黛·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痰、湿、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五味子
是通过滋补温养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虚证的一种方法。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分,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补心、补肝、补肺、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补法*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方以药成”;
·方剂的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功用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展。
第三节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二、代表性的方剂分类法:古有“七方”说、病证分类、主方分类、治法分类等。
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2.十剂:源于北齐徐之才之《药对》,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一、方剂分类的依据—治法
·轻可去实
--即以轻扬、升浮的解表药组成方剂,功能发散外邪,用治表证的一种治法。如:麻黄汤。
·通可去滞
--指以通利的药物组合成方,功能利水渗湿,化浊通淋,以治疗水湿痰癖等邪气壅滞机体之证。如湿热下注,方用八正散。……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其将方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薄荷4.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增强原药效:指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使作用增强,收效更快。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物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一、配伍的概念:
二、组成方剂的目的:*综合多药效:指将功效不同(或作用相反)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综合作用,增加方剂的多种功效,扩大治疗范围。
*产生新药效:指将功效不同的药物配合运用,起到特殊作用,产生新的药效,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制约烈毒性:通过药物的不同配伍,使某药能消除或减缓另一药物的毒性或烈性,以免伤耗机体正气或导致中毒。
白扁豆*药物配伍的形式:
·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通涩并行。·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第三节方剂的变化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物,方剂的治证与功效都有所改变,从而使全方功效发生改变以适合临床证候的需要。b、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不变,仅仅增加或减少方中主要药物的用量,方剂的治证与功效亦有所改变,改变其药效或配伍关系,以适应临床证候需要。浙贝方剂变化的形式(续):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
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与剂量同时发生变化,从而使方剂的配伍、功效与治证亦随之改变,使方剂更适合临床治证的需要。浙贝d、剂型更换的变化。
方剂的组成药物与剂量完全相同,只改变方剂的剂型,其功效和适应证也有轻重缓急的不同,以适应临床上轻重缓急不同证候的需要。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
二、常用剂型简介:
汤剂
散剂
丸剂
颗粒剂
片剂
胶囊剂第一节常用剂型一、概念:
·将药物依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的需要,加工制成含有一定剂量而不同形状类型的制剂,称之为药物剂型。汤剂
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一定程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汤剂的优特点
·吸收快;·疗效迅速;·运用灵活;·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散剂的优特点
·吸收较快;·不易变质;·节省药材;·携带方便;·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丸剂指将药物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形剂制成圆形的固体剂型。
丸剂的优特点
·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贮存、携带、服用方便。*
颗粒剂:
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少量药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状的一种制剂。
*
优特点:
·疗效快而稳定;·口感好;·体积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助美甲店合作合同范本
- 高空作业安全打协议合同
- 消毒用品捐献协议书模板
- 浴场会所托管合同协议书
- 离婚前三年的财产协议书
- 物业零星工程施工协议书
- 自媒体运营团队合同范本
- 第三方协议护理网签合同
- 续签的合同上没竞业协议
- 糖果批发转让协议书模板
- 陕西行政执法资格考试题题库及答案完整
- 极简市场营销
-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
- 2024武汉创新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2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奥数别踩那个雷!用数学玩扫雷游戏(课件)三年级上册数学
- 仓储装卸操作的安全与效率提升
- 银行客服电话营销培训银行销售技巧培训
- 脑出血的术后护理课件
- 橡胶制品在电力电气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 汽车制造质量管理与控制课件:零部件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
- 师德师风证明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