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道德(1)课件_第1页
专题六:道德(1)课件_第2页
专题六:道德(1)课件_第3页
专题六:道德(1)课件_第4页
专题六:道德(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段话说明的是什么意思?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什么?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对话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六:道德(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有关“道德”、“伦理”的基本问题二、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三、道德难题和伦理冲突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德”通“得”、“得到”,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而后有所得。

东汉刘熙将“德”解释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为:“得”就是把任何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更明确地提出:“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意为:“德”就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于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就是外得于人。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从对“道”和“德”的词源解释,这两个字,哪个强调外在,哪个强调内在?

“道”、“德”可做同解,区别在于“德”更多了一层行道内得于心的意思。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二字连用,始于先秦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假如做任何事件都遵循“礼”的规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荀子所谓的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mores创造了moralis,指社会的道德风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并用“moralis”来翻译“ethics”。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伦”、“理”从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伦”的本意是辈、类、辈分、秩序的意思;孟子所说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身份之间的关系。

“理”,从玉从里,治玉、磨玉,引申为条理、道理的意思。“伦”与“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也”。这里的“伦理”已经与道德、道德理论相关的意思。伦理:人与人之间的道理,人之伦、人之理——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道德的内涵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它是以善恶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关于道德的起源、功能、作用以及道德的历史发展,请结合课件和书本自学。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本质(1)所谓“本质”,即指一种事物的根本性质。

对道德起源的看法不同必然导致对道德本质的不同揭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本质的透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以至无穷。”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本质(3)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恩格斯)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本质(4)其二,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非正式制度;第二,它具有非强制性;第三,它是一种内化规范。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从道德存在的前提和发挥作用的角度而言,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伦理关系的非强制的反映和调节。这种反映和调节主要是通过道德的规范性和主体性的本质属性实现的,或者说,道德本质属性在于调节和反映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矛盾统一。

1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本质(4)其三,道德深层次本质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第二,道德实践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三,道德实践具有鲜明的理想性。

概括来讲,道德的本质是在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矛盾统一中,非强制地反映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具有伦理价值的实践精神活动。1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的功能(1)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道德的基本功能是认知功能和调节功能。1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的功能(2)1.道德的认知功能

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2.道德的调节功能

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导向教育激励沟通辩护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的社会作用(2)关于道德作用的观点“道德决定论”或“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或“非道德主义”

2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2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囚徒困境【案例】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

2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1解析】这个例子和道德并无直接联系,因为从道德判断出发,承认或不承认与惩罚方阵的结果无关,而取决于事实上是否犯过罪……但此例又与道德形成有间接关系,它说明了道德形成是一个学习过程,即人们从以眼前的局部利益为基础的选择,转向从双方长远利益为出发的选择。但此种转变需要有一个突破口,即各方都应抱有准备牺牲的精神,否则这种转变便不可能实现……2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2解析】

“在信心上过度的人是鲁莽的。”、“在信心上不及的人是怯懦的。”、“怯懦的人、鲁莽的人和勇敢的人都是与同样的事物相联系的,不过对待这些事物的方式不同。前两种品质是过度与不及,第三种则是适度、正确的品质。”、“勇敢的人在行动之前平静,在行动时精神振奋。”让自己和别人都活得更好,而这,就应该成为我们自觉追求道德的充分理由。2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道德难题和伦理冲突应用伦理学,是哲学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关注重大的有争议的现实社会问题,不仅限于国内问题,而且包括国际问题。应用伦理学不同于理论伦理学,直接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问题,尤其是那些在大众和社会各界明显有争议的道德问题。2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游客为饱眼福买活马喂鳄鱼2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于人和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物之间道德关系存在很多争议生态和环境伦理核心问题——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物之间有否道德关系?若有,如何理解这种道德关系?3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主张道德主体仅限于人,只有人具有内在价值,非人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即只有在对人有用或为人所用时才具有价值。道德共同体仅限于人类,人和非人存在物之间,以及非人存在物相互之间不存在道德关系,也无所谓道德责任或义务、道德权利等。人类是道德价值世界的中心乃至主宰,人类之所以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或福利。场

人的理性能力就群体和长期来看是无限的,今天碰到的难题将来总会得到解决,今人没必要杞人忧天3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主张非人存在物自身就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而不仅限于工具价值),可以成为目的本身,成为道德主体。

对传统“主体(subject)-客体/对象(object)”二分思维方式及其恶果——导致对大自然的无止境的掠夺——的批判道德共同体应该包括非人存在物(如动物、植物,甚至是无生命物),非人存在物拥有道德权利,其性质和人类所拥有的道德权利一样(有些人可能主张程度有所不同),相应,人类对非人存在物需要承担道德义务3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员或一个环节,与其他成员或环节休戚与共,理应与其他成员或环节平等、和平地相处。人类之所以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或福利,而从根本上是要尽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尊重并身体力行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中其他成员的价值、权利、利益和福利。人的理性能力无论是就个人还是群体,或就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有限的(这是人的本体特征),有些问题是人类自身无能解决的,如果不悬崖勒马,人类迟早会毁灭自身。狂妄的现代人应当理解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人类需要一次“道德革命”,重新理解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彻底突破和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将道德共同体扩展到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

利奥波德:看我们的行为(或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生态共同体的完整、稳定与美丽,凡有利于生态共同体之完整、稳定与美丽的,便是对的,反之,是错的。3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讨论】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尤其是后者对前者的批评?支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由或立场究竟是什么?——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推荐书目:《沙乡年鉴》纪录片:AnInconvenientTruth3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代孕母亲1.用自己的卵子人工授精后妊娠,分娩后交给他人抚养2.利用他人的受精卵植入自己的子宫妊娠,分娩后交给他人抚养【讨论】你是否赞成代孕行为?好处?引发的道德问题?3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于代孕行为道德争议1.家庭关系的复杂和弱化。

导致爱情和家庭意义的下降。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了(可能出现5位父母:基因母亲;基因父亲;妊娠母亲;养育父亲;养育母亲),一旦出现纠纷不好处理。另外,代孕后产生畸形儿、疾病儿、代孕者亲生儿女跟所产子女的血缘关系、代孕者权益保障等伦理问题。2.代孕行为是否应当允许商业化?主要赞成意见:仅是一种商业服务。美国纽约州通过法律认为代孕合法,但除医疗费用之外,不允许付钱给中间人和代孕母亲。但是考虑妊娠期辛劳和耗时上的补偿,一般人会支付10000-25000美元。主要反对意见:与妓女一样,为了钱出租自己的身体,代孕母亲商业化会导致“卖孩子”。会导致剥削和不平等。3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乐死安乐死(euthanasia)原指善终或无痛苦的死亡;现引申指遵照病人或家属的要求,对于身患不治之症、濒临死亡、而又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病人,使用医学手段使其无痛苦地死亡。3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听任死亡——不施加医疗救治,听任患者自然死亡,通常针对无救治可能的患者。【案例讨论】

一位妇女生一女婴,该女婴患有先天性汤氏综合症(一种会导致患者智力严重迟钝的疾病)和肠梗阻。该妇女和她的丈夫认为,孩子生存下去会由于智力迟钝而生活质量低劣。他们还知道,如果不排除肠梗阻,孩子就会死亡。于是他们拒绝为排除肠梗阻手术签字,并叫医生不要采取任何措施拯救他们的女儿。医生和医院当局认为,孩子的父母有权作出这一决定,于是就把孩子留在育婴室让其等死。11天之后,该女婴死于饥饿。3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听任死亡反对意见遗弃患者发现治愈方法的可能性违背医学的使命——拯救生命,而不是结束生命赞成意见对于身体和生命的个人权利缩短痛苦期限尊严死亡的权利3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仁慈助死——帮助他人自杀【案例讨论】

一卡车失事,驾驶室起火,司机陷入绝境。一公路巡警到达现场,认识到当时无论是谁都无法靠近驾驶室把司机弄出来。司机看到巡警,求他用手枪把自己击毙,以免遭受焚死的可怕折磨。巡警离他很近,能当即将他打死。该巡警应该怎么办?反对意见违反理性:患者在病痛、恐惧和精神压力下所做的决定不理性的宗教论据公正论据:使施助者产生负罪感,对他们不公赞成意见个人的自由和权利4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仁慈杀死——出于仁慈动机,即为了结束痛苦或“无意义的存在”(如脑死亡者或“植物人”),采取直接手段使某人的生命非自愿地终结。【案例讨论】

某患者身患绝症,已无救治可能,身心极度痛苦,且失去语言和行为能力,死亡指日可待,但在维持基本医疗措施的情况下还可延续一段时间生命。在这期间,患者妻子不忍看到丈夫痛苦,于是在某日晚上背着子女切断了患者的氧气供应,使其死亡。你如何看待患者妻子的这种行为?一般而言,你是否赞成仁慈杀死?为什么?4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仁慈杀死反对意见直接违反生命价值原则可能会被滥用,那无异于谋杀发现治愈方法的可能性赞成意见对“活死人”的慈悲经济负担和情感负担患者死亡的愿望制定法律保护措施,从而防止滥用的可能性4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考】你认为当下中国应该使安乐死合法化吗?为什么?4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克隆(clone)生物克隆技术——把A的一个体细胞的核移植到B的一个去除核的卵细胞中,形成新的卵细胞C,进而使C发育成胚胎,然后把胚胎植入D的子宫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分娩,由此获得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这一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同体细胞的供体A是一致的。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名为“多莉”的绵羊,1997年公布并被证实后震惊全世界,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复制人类——的到来。4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生殖性克隆——用无性繁殖手段制造出与体细胞的供体遗传上完全相同的人类个体

治疗性克隆——用人的体细胞克隆出胚胎,获取具有分化能力的胚胎干细胞——即胚胎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筛选出的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人们可以用这些胚胎干细胞来克隆出人类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如皮肤、肌肉或肾脏等。4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讨论】生物克隆技术的何种应用——非人类克隆、生殖性、治疗性——是可允许的?利?弊?关于(生殖性)克隆人的争议赞成意见

人们在道德上不易接受新科技成果,但其发展和应用不可避免,人们迟早会像接受人体解剖一样接受克隆人克隆人能满足人类的生育繁衍需求,尤其是对于不能生育的人有利优生,人们可以克隆出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具有很好的医学价值,可复制出与自己基因相同的人,可提供人体器官反对意见会造成人伦关系的混乱,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造成巨大冲击克隆人也是人,不能当作手段或工具可能克隆出有缺陷的人,从而给社会增加负担克隆人与供体并存,其负面作用大于正面克隆技术可能被滥用会导致人类基因的单一化,而人类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是不利的可能引起严重的基因突变,带来许多先天性的疾病4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是指用一个完好功能的器官置换已经病变、失去功能、而又无法医治的器官,用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如移植肾脏、肝脏、心脏等。可能面临的道德争议1.在何种情况下活体生命在道德上可以成为器官捐献者?2.在哪一刻人才算是真正“死亡”而被允许切除器官?(脑死亡标准问题)3.死刑犯供体的选择问题4.异种器官移植问题5.在可供移植器官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公正分配?6.是否应有器官市场,或允许器官商业化?4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堕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