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价值观问题》课件_第1页
《关注价值观问题》课件_第2页
《关注价值观问题》课件_第3页
《关注价值观问题》课件_第4页
《关注价值观问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价值观问题余立国关注价值观问题一、人的本质及价值观——价值观“一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追求的目标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曾经的“精神家园”四、走向幸福的人生——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一、人的本质及价值观——价值观“一般”一、人的本质及其价值观

谈价值观问题,离不开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即人是什么?一、人的本质及其价值观谈价值观问题,离不开对人的本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从其自然属性上来认识,人是陆栖两脚动物;人是食品的过道;人是自然的仆役;等等。

这类观点只是表明,人的自然属性,使人与一般动物没有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其自然属性上来认识,人

从其社会属性上来认识,人就像藤萝,它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独立人格”是相对的)从其社会属性上来认识,人就像藤萝,它的生存靠

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上来认识人的本质,认为自然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上来认识人的本质

对于人的本质属性,近代以来东西方也有不同的认识:

西方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人”,即自私和自主的统一体。东方则认为人的本质是“间人”(相互之间),即人是社会、团体中人。对于人的本质属性,近代以来东西方也有不同的认东方的日本与中国又有不同的认识:日本:“缘人”——因缘中人中国:“伦人”——血缘、地缘、业缘中人东方的日本与中国又有不同的认识:政治个人主义经济个人主义宗教个人主义伦理个人主义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政治个人主义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内涵主要是“三个强调”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身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强调财产的个体所有制即私有制。这三个强调表现在社会制度和规范上,就是自由竞争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主义的内涵主要是“三个强调”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马克思将个人主义理念归结为两大方面: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自主自立)与现代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主义原则(个人利益最大化)(自私自利)马克思将个人主义理念归结为两大方面: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发中国(古代)的“伦人”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中,“缘”是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佛教称“诸法由因缘而起”(“缘起”):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中国(古代)的“伦人”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在血缘、地缘、业在多种因缘关系中,五种关系最为重要:君臣关系(君义臣忠)父子关系(父慈子孝)夫妇关系(夫义妇顺)兄弟关系(兄友弟恭)朋友关系(友交于信)其中父子、夫妇、兄弟关系又称为“天伦”在多种因缘关系中,五种关系最为重要:君臣关系(君义臣忠)日本的“缘人”

“缘人”不重人伦关系,而重由于某种偶然的机遇而走到一起的人缘关系,或说“团队”(公司、军队等)关系。日本的“缘人”首先,是一种小群体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国人是家庭本位)其次,在其群体(团体)中人员之间的地位差十分明显(即序列与等级制)——“纵向社会”首先,是一种小群体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国人是家庭本位)马克思的“社会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这一论断既包含了人的“个人”特性,也包含了人的“间人”特性,既承认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突出了人的集体主义观念。马克思的“社会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一是人的现实本质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东西。二是既然人的现实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东西,那么这种本质就不能天然地先于或外于人的社会关系,而只能后于并内在社会关系。一是人的现实本质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东西。三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亦即利益关系,人的本质自然会首先体现这一利益关系。四是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观念,核心内容就是要反映体现人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并反作用于这一关系。三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亦即利益关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价值是人们头脑里的东西,是客观事物的性能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也就是说,“价值”是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效用的判断,价值观是帮助人们判别好与坏、美与丑、真与假等的标准。“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价值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价值观,一旦对某种事物确定了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有效用还是没效用,就会指导人们的实践去改造客观事物:判定这种事物是有意义的,就会积极地去实现它、利用它、发展它;相反,就努力去反对它、限制它,甚至是消灭它。这就是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价值观,一旦对某种事物确定了有意义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主导价值理念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基本价值标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导价值理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同价值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和改革开放现实的必然选择,“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不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导价值理念;2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一种突破陈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标准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标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划清界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特权等级观念;“牧民”、“治民”的人治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的观念;“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宗法观念等。

5000年中华文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具有丰富的精神营养,我们要大力继承和弘扬,并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同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划清界限:5000

法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早提出“轴心时代”概念:公元前500年前后,在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比如说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印度出现了释加牟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创立的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人类文化主要的财富。雅斯贝尔斯:“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法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早提出“轴心时代”概念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内驱力量

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与《易经》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实际上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之一。张岱年先生最早就用“自强不息”来概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易传·象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道刚健,君子效法天道,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来实现自己不息的理想。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

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并强调这不仅应成为做人的精神状态,更应是正人君子的社会实践过程。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孜孜不倦,颠沛一生,乃至发奋忘食,乐而忘忧,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体现。

墨子尚力,认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这种尚力的思想也就是一种崇尚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并第二,儒家的“仁爱”思想为社会和谐注入了积极的精神资源“入世”、“自强不息”是强调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阳刚的一面,“仁爱”、“厚德载物”则是强调我们民族精神中博大的宽容精神。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的本义是把人当作人,是“爱人”,而爱人又是从爱自己人(亲人)而逐步扩展到爱别人、爱社会(泛爱众)的,即从“亲亲”到“仁人”的。第二,儒家的“仁爱”思想为社会和谐注入了积极的精神资儒家进而强调把仁心扩展到社会就要“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合乎礼仪制度和社会规范。为什么呢?因为“仁”是人自身的内在品德,所谓“爱生于情”,而“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的关系,使得人和谐相处。所以入世与仁爱、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二者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由此形成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儒家进而强调把仁心扩展到社会就要“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既然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同时也希望别人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那么,每个人就首先应当去爱别人的父母子女。“欲人之爱己,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必先从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

第四,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学说

《道德经》一书的基本概念是道,而“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征,自然无为是天的道理。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四,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老子管理“四层次”:太上为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之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管理“四层次”: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最早出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易经》,荆门发现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讲“《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意为易经是会讲天道人道道理的书)。汉儒董仲舒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朱熹讲:“天即(离不开)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只有人能体证天的道理)”。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为解

老子从对宇宙自身的和谐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是说人应该效法地,地应该效法天,天应该效法道,道的特征是自然而然,或者说道是以自然为法则,也就是说人归根到底要效法自然。

老子从对宇宙自身的和谐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庄子提出了一个“太和万物”的观念(人和万物完美和谐),人应该“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意为顺应天的规律,将五德规范行为,以适应自然的要求)。庄子提出了一个“太和万物”的观念(人和万物完美和谐)庄子还在《应帝王》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来说明违背规律而“好心办坏事”的道理:南海的皇帝和北海的皇帝去拜访中央之帝,中央之帝是个浑沌,浑沌对他俩很好,走时觉得应该报答浑沌。他们想,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窍,有了七窍才可视听吃喝,浑沌没有,就“偿试凿之”,结果“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庄子还在《应帝王》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来说明违背《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我们要采用2000多年前“天人合一”和“崇尚自然”的智慧来阻止人们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否则我们将失去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四、走向幸福的人生四、走向幸福的人生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大丈夫处世当扫平天下。

道家则主张无为处世,要求我们每个人放下尘俗,崇尚不争,自然无为。我们每个人时时都会遇到这两大问题。因为我们活在世上要谋生,就要做事,要做事就会有回报。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做的事情也有大有小,但是生活、谋生、做事、回报这是必然要发生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存在一个如何处理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问题。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所谓“修身、齐

著名的画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民族英雄林则徐:人在位时要抵砺意志、奋发图强、建功立业,不可贪恋权位;而一旦离去,又要刻苦自励,时时作用计,不可女儿情长,以为一旦之用。

著名的画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有可能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有可能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之初,包括就读、就业之始,涉世未深,纯洁无瑕,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真实的。看见什么就是什么,领导、老师、师傅、教练说什么就是什么。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坎坷的出现,就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个世界。台湾有个著名作家叫林清玄的说过:人生快乐之事十之一二,不快乐之事十之八九。人生烦恼多于快乐,坎坷多于顺利,所以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觉得这个世界很复杂,问题很多,甚至是黑白颠倒,是非不虑、就激愤、就对抗。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有的人到了第二阶段就到了人生的终点,心高气傲一生,愤愤不平一生,结果只能是抱恨终身。但是更多的人是通过调整,把自己提升到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明白了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不必精心去处世,重要的是要在顺其自然中积极入世,并获得自己的安宁和快乐。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自勉的四句话:第一句话是以不争之心去竞争;第二句话是以利人之心去利已;第三句是以无求之心去追求;第四句话是以无为之心去作为。

自勉的四句话: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关注价值观问题余立国关注价值观问题一、人的本质及价值观——价值观“一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追求的目标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曾经的“精神家园”四、走向幸福的人生——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一、人的本质及价值观——价值观“一般”一、人的本质及其价值观

谈价值观问题,离不开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即人是什么?一、人的本质及其价值观谈价值观问题,离不开对人的本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从其自然属性上来认识,人是陆栖两脚动物;人是食品的过道;人是自然的仆役;等等。

这类观点只是表明,人的自然属性,使人与一般动物没有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其自然属性上来认识,人

从其社会属性上来认识,人就像藤萝,它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独立人格”是相对的)从其社会属性上来认识,人就像藤萝,它的生存靠

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上来认识人的本质,认为自然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上来认识人的本质

对于人的本质属性,近代以来东西方也有不同的认识:

西方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人”,即自私和自主的统一体。东方则认为人的本质是“间人”(相互之间),即人是社会、团体中人。对于人的本质属性,近代以来东西方也有不同的认东方的日本与中国又有不同的认识:日本:“缘人”——因缘中人中国:“伦人”——血缘、地缘、业缘中人东方的日本与中国又有不同的认识:政治个人主义经济个人主义宗教个人主义伦理个人主义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政治个人主义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内涵主要是“三个强调”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身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强调财产的个体所有制即私有制。这三个强调表现在社会制度和规范上,就是自由竞争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主义的内涵主要是“三个强调”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马克思将个人主义理念归结为两大方面: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自主自立)与现代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主义原则(个人利益最大化)(自私自利)马克思将个人主义理念归结为两大方面: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发中国(古代)的“伦人”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中,“缘”是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佛教称“诸法由因缘而起”(“缘起”):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中国(古代)的“伦人”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在血缘、地缘、业在多种因缘关系中,五种关系最为重要:君臣关系(君义臣忠)父子关系(父慈子孝)夫妇关系(夫义妇顺)兄弟关系(兄友弟恭)朋友关系(友交于信)其中父子、夫妇、兄弟关系又称为“天伦”在多种因缘关系中,五种关系最为重要:君臣关系(君义臣忠)日本的“缘人”

“缘人”不重人伦关系,而重由于某种偶然的机遇而走到一起的人缘关系,或说“团队”(公司、军队等)关系。日本的“缘人”首先,是一种小群体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国人是家庭本位)其次,在其群体(团体)中人员之间的地位差十分明显(即序列与等级制)——“纵向社会”首先,是一种小群体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国人是家庭本位)马克思的“社会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这一论断既包含了人的“个人”特性,也包含了人的“间人”特性,既承认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突出了人的集体主义观念。马克思的“社会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一是人的现实本质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东西。二是既然人的现实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东西,那么这种本质就不能天然地先于或外于人的社会关系,而只能后于并内在社会关系。一是人的现实本质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东西。三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亦即利益关系,人的本质自然会首先体现这一利益关系。四是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观念,核心内容就是要反映体现人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并反作用于这一关系。三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亦即利益关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价值是人们头脑里的东西,是客观事物的性能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也就是说,“价值”是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效用的判断,价值观是帮助人们判别好与坏、美与丑、真与假等的标准。“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价值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价值观,一旦对某种事物确定了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有效用还是没效用,就会指导人们的实践去改造客观事物:判定这种事物是有意义的,就会积极地去实现它、利用它、发展它;相反,就努力去反对它、限制它,甚至是消灭它。这就是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价值观,一旦对某种事物确定了有意义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主导价值理念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基本价值标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导价值理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同价值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和改革开放现实的必然选择,“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不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导价值理念;2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一种突破陈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标准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标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划清界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特权等级观念;“牧民”、“治民”的人治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的观念;“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宗法观念等。

5000年中华文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具有丰富的精神营养,我们要大力继承和弘扬,并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同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划清界限:5000

法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早提出“轴心时代”概念:公元前500年前后,在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比如说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印度出现了释加牟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创立的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人类文化主要的财富。雅斯贝尔斯:“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法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早提出“轴心时代”概念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内驱力量

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与《易经》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实际上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之一。张岱年先生最早就用“自强不息”来概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易传·象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道刚健,君子效法天道,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来实现自己不息的理想。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

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并强调这不仅应成为做人的精神状态,更应是正人君子的社会实践过程。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孜孜不倦,颠沛一生,乃至发奋忘食,乐而忘忧,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体现。

墨子尚力,认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这种尚力的思想也就是一种崇尚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并第二,儒家的“仁爱”思想为社会和谐注入了积极的精神资源“入世”、“自强不息”是强调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阳刚的一面,“仁爱”、“厚德载物”则是强调我们民族精神中博大的宽容精神。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的本义是把人当作人,是“爱人”,而爱人又是从爱自己人(亲人)而逐步扩展到爱别人、爱社会(泛爱众)的,即从“亲亲”到“仁人”的。第二,儒家的“仁爱”思想为社会和谐注入了积极的精神资儒家进而强调把仁心扩展到社会就要“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合乎礼仪制度和社会规范。为什么呢?因为“仁”是人自身的内在品德,所谓“爱生于情”,而“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的关系,使得人和谐相处。所以入世与仁爱、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二者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由此形成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儒家进而强调把仁心扩展到社会就要“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既然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同时也希望别人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那么,每个人就首先应当去爱别人的父母子女。“欲人之爱己,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必先从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

第四,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学说

《道德经》一书的基本概念是道,而“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征,自然无为是天的道理。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四,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老子管理“四层次”:太上为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之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管理“四层次”: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最早出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易经》,荆门发现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讲“《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意为易经是会讲天道人道道理的书)。汉儒董仲舒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朱熹讲:“天即(离不开)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只有人能体证天的道理)”。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为解

老子从对宇宙自身的和谐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是说人应该效法地,地应该效法天,天应该效法道,道的特征是自然而然,或者说道是以自然为法则,也就是说人归根到底要效法自然。

老子从对宇宙自身的和谐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庄子提出了一个“太和万物”的观念(人和万物完美和谐),人应该“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意为顺应天的规律,将五德规范行为,以适应自然的要求)。庄子提出了一个“太和万物”的观念(人和万物完美和谐)庄子还在《应帝王》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来说明违背规律而“好心办坏事”的道理:南海的皇帝和北海的皇帝去拜访中央之帝,中央之帝是个浑沌,浑沌对他俩很好,走时觉得应该报答浑沌。他们想,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窍,有了七窍才可视听吃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