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2讲 第一节 当代诗歌发展与思潮流变_第1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2讲 第一节 当代诗歌发展与思潮流变_第2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2讲 第一节 当代诗歌发展与思潮流变_第3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2讲 第一节 当代诗歌发展与思潮流变_第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2讲 第一节 当代诗歌发展与思潮流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当代诗歌第2讲当代诗歌第一节当代诗歌发展与思潮流变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第三节

生活抒情诗第四节

毛泽东诗词第五节

“归来者之歌”第六节

“崛起的诗群”第七节

“新生代”诗群第八节

“中间代”与21世纪诗歌第一节当代诗歌发展与思潮流变第一节当代诗歌发展与思潮流变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轮廓趋同化:“1949-1976”诗歌多元与驳杂:“1977-2010”诗歌三一二一、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轮廓20世纪40年代之后,新诗发展逐渐进入到新的转折与调整时期。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规范与引导下,诗歌创作开始更自觉地关注人生,尤其是关注普通人,特别是工农兵的命运和生活方式,较为清晰地记叙历史的进程和在时代变动中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与情感起伏,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纪实性特征。形式上,诗歌创作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民间艺术尤其是民歌的长处,呈现出向民歌靠拢的趋势,给新诗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清新、淳朴之风。这是中国当代诗歌面临的最为直接的传统。由于诗歌对于这一传统的过窄理解与机械继承,更由于政治对于诗歌发展的过分干预以及这一传统中潜存的“使命”意识的强力作用,民歌风习影响下的当代诗歌最终走向衰萎。一、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轮廓新的诗风在不断地质疑与探索中,占据诗坛的高地。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当代诗歌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年—1976年,1977年至今。而这两个大的时期又可以各自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前者可以分为“十七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后者可以分为“新时期”(1977—1989)、“后新时期”(1990至今)。“后新时期”“新时期”“文化大革命”“十七年”1949-19761977至今一、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轮廓

总的来看,前两个阶段是诗艺的趋同化时期,但同时也实现着由“颂歌”向“战歌”的转变;后两个阶段是诗艺的多元化时期,同时也构建出艺术深化与多元驳杂的格局。二、趋同化:“1949-1976”诗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诗歌“和共和国一同进入胜利的拱门”,跨入新的历史时期。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艾青《我思念我的祖国》、臧克家《祖国在前进》、胡风《时间开始了》、王莘《歌唱祖国》等,以饱满的激情投射拉开了这一颂歌时代的大幕;而李季、乔林、李冰和田间、严辰、未央等对刚刚过去的民主革命和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的热情叙写,以及李季的“石油诗”、傅仇的“森林诗”、李瑛的“军旅诗”,还有冯至、邵燕祥、雁翼、陈残云、张志民等的洋溢着民间气息的工农业诗歌则又是这一时代主题的自然延伸与拓展。正如谢冕所言:“共和国诗歌的实质是对新生活的歌颂,可以认为,它开创了一个完整的颂歌的时代。”谢冕:《从春天到秋天》,见《中国现代诗人论》,19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二、趋同化:“1949-1976”诗歌这些“颂歌”中的大部分诗作都属于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潮,而郭小川、贺敬之等则是其最有影响力的代表。郭小川的《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是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诗篇。1962年年底以后,党和国家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给诗歌创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内容空洞、艺术粗糙的诗作泛滥起来,不少诗人转向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也因此而出现畸形“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诗歌的主题也由“颂歌”转向“战歌”,转向对层出不穷的“阶级敌人”与“异己分子”的讨伐、批判。郭小川二、趋同化:“1949-1976”诗歌二、趋同化:“1949-1976”诗歌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创作,除了政治抒情诗之外,还有四种创作现象值得关注:其一是群众新民歌运动兴起,从而带来“民歌体”诗歌创作的再度升温。新中国成立后,民歌风一直延续着,至1958年“大跃进”起,这一民歌风便借着“大跃进”的东风扶摇直上。如浙江民歌《小篷船》、陕西民歌《我来了》、湖北民歌《妹挑担子紧紧追》等,既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又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是民歌体不可多得的佳构。然而,随着“共产风”、“浮夸风”的泛滥,这种健康朴素的诗风很快为虚假、矫情所取代,沦为“左”倾政治的传声筒。这期间还在全国范围内讨论过新诗的发展道路问题,把“民歌体”推到了神圣的地步。因为“在这样的情势下,对新民歌包括整个民间诗歌传统以及与之有关的民族的诗歌传统的认识和评价问题,已经被认为不是一个艺术问题和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於可训:《当代诗学》,113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二、趋同化:“1949-1976”诗歌其二是叙事诗继续活跃,并于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高潮。这是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民间化叙事诗热潮在当代的自然延伸。这一热潮对于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一方面带动了长篇叙事诗的繁荣,促成了诸如《白雪的赞歌》、《将军三部曲》(郭小川),《杨高传》(李季),《复仇的火焰》(闻捷),《李大钊》(臧克家),《赶车传》(下)(田间)等重量级的长篇诗作的诞生;另一方面,其以人物、场景和情节为表征的叙事方式对于诗歌的强行介入,催生了以李季、闻捷诗歌为代表的在对事件与场景摹写的基础上进行抒情的写实性抒情方式——这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抒情方式,对当代诗歌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二、趋同化:“1949-1976”诗歌其三是对兄弟民族民间诗歌的关注与利用。这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汲取兄弟民族民间诗歌的营养进行创作,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闻捷的《天山牧歌》、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梁上泉的《喧腾的高原》、饶阶巴桑的《牧人的幻想》等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二是挖掘整理兄弟民族的民间诗歌宝藏。主要作品有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蒙古族民间叙事长诗《嘎达梅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傣族的《召树屯》等。壮族诗人韦其麟还根据家乡的传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百鸟衣》。这些诗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兄弟民族人民的斗争历史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幸福生活、内心喜悦和美好理想。同时,它们对于20世纪50至60年代汉语言叙事诗的繁荣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启发与推动作用。二、趋同化:“1949-1976”诗歌其四是由于无产阶级领导人的创作实践,旧体诗词取得了重要成果。1957年,毛泽东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18首旧体诗词,以后又陆续发表了不少旧体诗,促进了这一诗体形式在当代的活跃。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表了不少旧体诗词,并先后结集出版。一些诗人和学者也用旧体诗形式进行创作,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总的来说,第一个历史时期的诗歌在“民歌风”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收获,但又对整个当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学者指出:“在民歌体、古典气的格律化的叙事诗充斥诗坛后,抗战以来由艾青、田间掀起的自由诗创作潮流以及以穆旦为代表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前卫的诗艺探索遂变得衰微及至终结,中国新诗基本断绝了与西方现代诗的关联,暂且搁置了现代化的进程。”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40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惨痛的教训。三、多元与驳杂:“1977-2010”诗歌本时期诗歌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紧追时代,关注人生,真正实现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1962年8月,在中国作协召开的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主持人邵荃麟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新时期诗歌是紧承着那场浩劫而诞生的。新时期诗歌现实主义深化趋向不仅体现在时间的纵切面上,还深刻地体现在空间的横断面上。以1976年“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为契机,新诗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诗歌从长期的概念化、公式化和“蒙”与“骗”的歧途中走出,迈出了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回归诗的本体、趋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步伐。处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当代中国诗歌,检阅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一切传统,吸纳了其中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曲折失误的教训,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进。

三、多元与驳杂:“1977-2010”诗歌第二,找回自我,突出个性,重新确立诗歌创作赖以存在的前提,使诗恢复了自信与生机。新诗是伴随着“人的发现”而诞生的。因此,在其初创时期,几乎所有的诗人都认为诗应是诗人个性与主观情绪的表现。为了纠偏,胡风继鲁迅之后,对这种明显违背文艺创作规律的理论主张进行了长期的批评,并提出了诗是诗人主观与客观激烈碰撞、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情绪的凝结的正确命题。这一局面直到“朦胧诗”的出现才得到根本的扭转。“朦胧诗”的审美特征,是“文化大革命”异化现实和朦胧诗人们特殊的人生阅历与感受共同造成的。在“朦胧诗”的论争中,还出现了同样引起论争的“崛起”论三个“崛起”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随着“朦胧诗”影响的不断扩大,更主要的是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诗歌创作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对于诗艺与个性的追求。三、多元与驳杂:“1977-2010”诗歌第三,思潮迭起,流派林立,使得诗歌创作形态多元而又驳杂。由于找回了“自我”,突出了个性,新时期诗歌迅速出现了思潮迭起、流派纷呈的局面。新时期之初,政治抒情诗再度崛起,而且一直成为新时期诗坛的重要思潮。这一思潮后来加入了反思与改革的社会大潮,对民族心理、政治生活和社会前景等进行深入开掘或热情歌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崛起的“朦胧诗潮”曾引起过强烈的争鸣。有趣的是,这个诗潮伴随着争鸣而崛起,又随着争鸣的平息而沉寂。与“朦胧诗”同时出现并一直发展下去的还有“新边塞诗派”和“学院诗派”。在“朦胧诗”走向沉寂的时候,“新生代”(又称“第三代”)诗潮崛起了。在20世纪最后两年爆发了一场关于“知识分子”与“民间立场”的论争,然而真正的问题并未解决。

三、多元与驳杂:“1977-2010”诗歌处在新时期神经末梢的21世纪诗坛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尚难以描述。但被抛入市场经济大潮与全球化格局中的诗歌,则肯定要受到两股力量的制约与塑造:一是精英化与民间化的碰撞与各自的牵引;一是民族化与全球化的挤压与双重的诱惑。诗歌只能在这种力的格局中迈着或蹒跚或矫健的步伐。21世纪头十年,诗歌是在“热闹”与“沉寂”的悖论中穿行的。一方面诗坛上闹得热气腾腾,一方面评论界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