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1讲 第八节 先锋小说_第1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1讲 第八节 先锋小说_第2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1讲 第八节 先锋小说_第3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1讲 第八节 先锋小说_第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第1讲 第八节 先锋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节先锋小说第八节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作品欣赏与分析新世纪小说一二三一、寻先锋小说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在中国文坛的一股创作新潮。其崛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用文学形式清算“文化大革命”及历次“左”倾运动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这个历史任务已告一段落。文学所负载的外在功能渐次减轻,现实主义精神对人们吸收西方现代派手法的框限也相应减轻。文学界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文学作为审美载体所应具有的形式本身。其次,“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所秉持的中体西用观念已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作家和批评家们也尝试更为开放的书写方式。他们将文学观念的中西之分悬置起来,专心致志地探索文学自身的出路。再次,文学发展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已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要求,开始走向自觉的阶段。文学自觉带来的必然是对形式的关注,因此,形式实验在此时成为许多作家的自觉选择。一、寻先锋小说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旧有状态形成强烈冲击。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可追溯到“文化大革命”中青年一代在诗歌、小说领域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等;此后,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以宗璞、刘索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等,都是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从小说观念到艺术表现方式、从题材主题到语言嬗变,尤其是在小说文本叙述方式上进行全面革新的创作潮流。在这里重点讨论的是后一种概念的创作形态。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1984—1987年,是先锋小说的滥觞期。1984年,马原发表了实验色彩相当浓烈的《拉萨河女神》,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先锋小说”的先声。1985年,莫言、残雪等的创作令先锋小说初具规模,在文坛占据了一定位置,也吸引了属于自己的读者和评论者。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又被称为“形式主义小说”、“结构主义小说”,表明其对表现技巧和形式的注重和追求。其所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尽一切可能去颠覆人们所习惯和熟悉的阅读经验与欣赏观念,尽可能破坏传统艺术秩序,从而使读者和作品之间呈现疏离化、陌生化,造成普遍“看不懂”的现象。先锋小说用一种艺术变形使人们对已熟悉的世界感到陌生,对已熟悉的事物感到茫然失措。先锋派对传统的反叛,表面上似乎是指向技巧、形式、规范、秩序的层面,但其最终结果和真正目标却归于哲学、情感和历史。形式和技巧只是中介,被用来充当一道感觉的藩篱,把人与现实疏离,造成人们对人生、世界的陌生化。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形式主义者”。《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拉萨河女神》这些小说中,元叙事手法的使用,既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作者及其朋友的名字直接出现在其中,并让多部小说互相指涉,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片段连缀的情节结构方式,似乎暗示了经验的片段性与现实的不可知性,产生了似真似幻的叙述效果……这些叙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并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消解了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后来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参见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载《当代作家评论》,1987(3)。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与马原相比,莫言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以《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系列等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神话世界和语象世界。其贡献在于使先锋小说具有奇异的感觉。残雪引人关注的是其心理小说,同样以感觉取胜。她的感觉充满了女性的歇斯底里的尖刻。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结构,叙事混乱而毫无逻辑可言。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场景、对话,都变化无常、闪烁不定。残雪小说文本构成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噩梦的自然主义的呈现。如《山上的小屋》等小说以一种丑恶意象的堆积,凸显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层次。莫言和残雪是在寻找表达自己感觉方式时,显示出其在形式方面的先锋性的,这与马原不同,但他们确实基本涵盖了以后先锋小说主要特征的萌芽。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1987年—1989年,是先锋小说的壮大期。代表作家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潘军、吕新等。他们被称为“马原后”作家、“后新潮”作家。虽各具艺术个性,但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在观念上,他们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本体性,进一步否定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传统。他们一方面,几乎对小说理论的一切层面,都予以坚决而极端的清算、消解和颠覆;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从不同的层面互补性地丰富、充实和建构了先锋小说的美学准则。格非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格非的小说也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但方式与马原不同。马原善用若干并置的故事板块搭成一些近于“八阵图”的迷宫,在每个路口又都加上某些让人误入歧途的指标;格非则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路。如《褐色鸟群》中,“我”与女人“棋”的三次相遇,描写得如梦似真,似乎有几个不同的“棋”存在于一个共时的世界中,但在小说进行的历时层面,每一个“棋”都对前一个“棋”起着解构的作用。这标志着作者对现实的怀疑。所以他着重写人与物的背离,在一个错位式的情景中,人物仿佛已变成若有若无的鬼魂,身历的事件比传闻还要缥缈。人就是处在这样的从未证实,而又永远走不出“相似”的陷阱的一种假设状态中。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先锋作家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等作品。它们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虚构,但这些幻象与幻境又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屑线索,无法构成一个条理贯通的虚构世界。他着力于小说语言诗化的探索,词语被斩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来。如《信使之函》中,“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等几十个诗意的梦呓式的对“信”的述说,在每一述说下载录一段信使所送的信中的文字,这些段落同样华美、富于诗意,而又没有任何现实或者象征的寓意。孙甘露的语言实验,其实最接近于超现实主义的诗歌和绘画,其小说是这些语言与视觉幻象集合而成的恍惚暧昧的梦与诗。它比莫言着力于表现主观世界的语言探索更进了一步:莫言的语言仍有着主体的、现实的与人文的意义,孙甘露则抽空了这些意义而只剩下纯粹的言辞。孙甘露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余华则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其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代作家的创作呈现从形式向历史转化的趋势。他们对形式探索的程度不同,蜕变和退化难以避免。特别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种分化尤为明显。除孙甘露等少数作家坚持先锋阵地外,大部分都收敛了实验的锋芒。1989年前后与“新写实小说”的联合,就是这种撤退的突出表现。苏童、余华、北村等作家开始热衷于故事性文本的创作。随着第二代先锋小说的退化,人们纷纷预言了先锋小说的灭亡。确实,各种小说的可能性都已被实验过,各种实验都到达了极限。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先锋小说自身失去了继续探索的动力和目标。余华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1990年—1994年,是先锋小说的发展期。1989年后,大部分先锋小说家愈来愈对文本形式的追求失去兴趣,他们需要另一个突破口;与此同时,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却也带给了人们一系列问题,如情感物化、金钱异化、欲望滋长、道德沦丧……致使人们的价值失范。人们开始了大规模的讨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文精神消失了吗?先锋小说家不再关心人的美好本性,对终极信念极为悲观,而成为当下物欲世界的“精神家园期盼者”和“历史虚构者”,但同时“余华、格非等人的小说……把前几年的新潮小说(即先锋小说)推上了新境界”。余华的作品可以说是“构成了这个世纪末最为忧伤的言辞之一”。其作品从早期的《现实一种》、《难逃劫数》到后来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向我们描述了世纪末的苦难景象:世界一片黑暗犹如地狱,自我迷失,绝望诞生。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乌托邦是作家主体的假想之物,是家园的幻影,是其精神渴盼的产物。北村的《孔成的生活》是一部将乌托邦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作品。此外,苏童笔下的家园,也包含乌托邦的全部特征:遥远、虚幻。无论是枫杨树故乡,还是都市居所,都从未成为人们精神安息的地方。从北村、苏童、余华等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群乌托邦者的精神历程:从现实到心灵,从外在到内在,从苦难到幻象。真正的家园在哪里?我们生存的终极指向又在哪里?文学应抵达这一层面并作出真实的反应。北村的长篇力作《施洗的河》,可以说是“先锋小说在技术废墟上精神复活后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作品”,他借着刘浪在精神上从空虚→害怕→焦虑→绝望→救赎的心灵历程,通过事象形态向神意形态的飞升来实现一种反抗与超越。刘浪在绝望中获得拯救这一事实,使《施洗的河》完成了现实向精神的转换,从而表征着一种神圣存在对本然生命的终极胜利。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先锋小说对历史有着近乎偏执疯狂的热爱。其在选题上,不再关注历史的巨澜大波,从家族和个人的角度写蕴藏于逸闻琐事中的人性人情;在手法上,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是通过想象和虚拟去追求感觉的真实,用自己的话语去探索和重叙历史。他们消解权威的历史神话,建构一种自己的新历史,被称之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先锋作家对历史主体的把握,是为了传达对当下现实主体的理解,他们用历史来隐喻当下的生存状况。20世纪90年代,一批晚生代先锋作家崛起,以鲁羊、韩东、陈染、朱文、林白、东西、海南等为代表。他们在继续形式实验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的体验性,像林白、陈染的作品甚至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他们已从历史的迷雾中走了出来,已经不再对现实失语,并且开始脱离西方话语模式而尝试建构文学的个人话语。G.斯泰因说过:“艺术的真正的当代性,在于艺术家能够像科学家和哲学家一样迅速而真切地敏感到他的时代的生存脉搏,敏感到世界的各种变化。”转引自朱志刚:《试论20世纪后期先锋小说的发展历程》,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10)。二、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1995年—1999年,先锋小说进入转型还原期。先锋作家处于甘于寂寞、“荷戟独彷徨”的状况。他们不仅创作了为读者冷落的文学精品,其文学眼光更具超越性。然而,当大规模的文化转型变成现实,当金钱原则彻底击溃精神原则时,清高的传统一触即溃。先锋小说呈现通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畅销情结和影视情结。经过精心包装的先锋小说,纷纷以新面目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街头书摊上为大众阅读,从客观上展现了先锋小说通俗化的一面。洪峰、苏童、叶兆言等作家打出“布老虎”之类的畅销书,从主观上揭示其对于通俗化的亲近感。另一方面,自从莫言、苏童、刘恒、格非等的小说搬上银幕获得巨大声誉之后,先锋作家对影视传媒就变得无法阻遏,一发不可收地投入影视剧本的创作。尔后,“新生代”文学、“另类”文学、网络文学、“70年代”作家……更是大浪淘沙,把以往的先锋文学打落到底层,使之几近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被读者拒绝非但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荣耀,借此而维护其神秘清高的人格形象,而且更证明了先锋文学的超前性和前卫性”朱志刚:《试论20世纪后期先锋小说的发展历程》,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10)。三、作品欣赏与分析马原(1953—),是先锋小说的开拓者之一,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马原三、作品欣赏与分析《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的代表作。它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及其内在含义。三、作品欣赏与分析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内容上,作品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首先,对西藏生活的独特表现。作者不注重外部世界影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其次,作者采用了与这个神秘世界相契合的独特叙述方式。艺术上,小说打破了内容与形式、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在小说的叙事方法上进行了革命性的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