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一)2003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人(约1.7亿),比上年增加490万人,增长3%。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二)1997年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年均增长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两个高潮期:一是1984-1988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平均每年达到1100万人,年均增长23%;二是1992~1996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趟过800万人,年均增长8%。1997年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1997~2003年年均转移5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约4%,但2003年仅增加490万人,增长3%,低于近年平均水平。(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在转移劳动力中,县域经济吸纳了11050万人,占65%;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了5900万人,占35%。在县域经济吸纳的转移劳动力中,县级市吸纳的劳动力1370万人,占12.4%;建制镇吸纳730万人,占6.6%,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吸纳8950万人,占91%。在转移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的劳动力中,转移到直辖市的劳动力约1000万人,占17%;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劳动力约2000万人,占34%;转移到地市级城市的劳动力约2900万人,占49%。(四)第三产业吸纳了60%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4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60%。在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制造业的劳动力占67%,转移到建筑业的劳动力占22%,转移到采掘业的劳动力占8%。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劳动力占17%,转移到居民服务业的劳动力占15%,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12%,转移到包括住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其他行业的劳动力占56%。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一)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近年来,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近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进城务工为主。在2003年新增的转移劳动力中,靠进城务工实现转移的劳动力约340万,占新增转移劳动力的70%。二是从县域经济返回农业的劳动力逐年增多。从返回劳动力情况看,2003年,县域经济吸纳的劳动力返回农业的人数占全部返回农业劳动力的51.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从县级市返回农业的劳动力占22.5%,从建制镇返回的劳动力占14.9%,从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返回的劳动力占13.9%。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使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发生转变,“离土离乡”的农民逐年增多。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我国每年春节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迁移浪潮,使得我国的运输系统不堪重负,而且,也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转移成本。(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从文化素质看,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有20%左右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劳动力占1.5%,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6.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1.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而且,这些劳动力中85%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这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从2003年调查的情况看,因找不到工作而返回农业的劳动力占返回农业劳动力的16%。(三)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小城镇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靠乡镇地域内的非农企业,在县域经济吸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县级市吸纳劳动力1370万人,占12.4%;建制镇吸纳劳动力730万人,占6.6%,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吸纳劳动力8940万人,占81%。二是城镇化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城镇人口比重只上升了20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东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41.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2.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5.2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低3个百分点。(五)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劳动力不足现象。农村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劳力为主。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未满18岁的劳动力占3.5%,18~40岁的劳动力占81%,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15.5%。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是以进城务工为主,由于青壮年劳力大量转移,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劳力不足。三、对策建议(一)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是县城和镇的吸纳能力不强。提高县域经济的吸纳能力,首先是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和经济带动的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吸纳能力;其次是要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使乡镇企业适应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环境,再造辉煌;再次是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二)给农民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在当前县域经济吸纳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方式发生变化,“离土离乡”成为了近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必须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目前还存在许多政策性、制度性的障碍因素,根本的是没有给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尽快消除这些不平等因素,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三)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剩余是有限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为前提。因此,只有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持续,才能使已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不重返农业。(四)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主要原因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要实现加快发展,要抓住两个机遇:一是抓住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性机遇;二是要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发展机遇,引导东部已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五)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幼儿园厨师聘用合同:营养均衡膳食服务规范3篇
- 杯子夹子课程设计
- 登岛游戏课程设计
- 混凝土多层框架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地铁食堂经营权转让合同
- 物料运输机课程设计
- 2024年碎石料与砂石采购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创新科技公司分公司设立合作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在职绩效分红及激励协议书3篇
- 2024年电子商务与销售合同3篇
- 天疱疮临床分期与治疗方案研究
- 开放系统10861《理工英语(4)》期末机考真题及答案(第102套)
- 综合技能训练实训报告学前教育
- 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MOOC 管理学-郑州轻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军事理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贵州贵安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混凝土的检测》课件
- 卫生健康系统2024年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要点
- CNC数控编程述职报告
- 生产车间环境改善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