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重难点突破)_第1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重难点突破)_第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重难点突破)_第3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重难点突破)_第4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重难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重难突破】重难点01概念阐释由食物生产取代采集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的根本因素重难点02特别提醒古代世界农业多元化格局原因受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古代世界形成西亚东亚及中美洲等不同特色的农业区重难点03概念阐释“重农抑商”政策政府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其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延续至晚清,是古代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其前期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难点04易错辨析古代中国南北农业区与经济中心的南移古代中国南北农业区指北方旱田粟麦农业区与南方水田稻作农业区。经济中心南移是指:汉唐以前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中心。宋元以后,江南地区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经济中心重难点05概念阐释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单位面积内不断通过改进工具和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提高单位面积内产量的技术方法。它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重难点06特别提示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1)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2)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强化训练】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由于A.农耕和畜牧业产生B.早期城市出现C.私有制逐渐产生D.国家开始形成2.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这主要是因为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B.各大文明呈现小国寡民状态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D.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不同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斯塔夫里阿诺斯想表达的是A.农业种植要比采集食物先进B.阶级社会的产生与发展C.农耕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D.祭司和文字诞生的关系4.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5.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A.马铃薯B.小麦C.水稻D.牛肉6.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A.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7.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8.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9.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③饲养家畜④种植农作物⑤有成熟文字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10.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埃及的土地归法老所有,仅把土地租给占有者;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却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中国曾经推行井田制,名义国有,实质为国王私有;希腊的土地被贵族占有。据此可知()A.古代推行土地私有制B.土地用益权与所有权一致C.土地制度具有多样性D.土地多样性导致了政治的多元性11.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12.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B.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C.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3.(2020•全国•高考真题)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14.(2019•海南•高考真题)“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15.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6.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17.我国自古就有春节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庆祝与期盼,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这反映A.中国有重视家畜饲养业传统 B.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C.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8.下图是汉朝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朝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二牛抬杠。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力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农业发展19.《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A.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B.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C.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 D.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20.(2020•福清西山学校高三期中)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美洲地区的开发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C.商业革命的发展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参考答案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答案】A【解析】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从游牧到定居生活,A项正确;早期城市出现是人们定居生活的结果而非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私有制产生和国家形成,都是在人类变成食物生产者和定居生活方式发展的结果,CD两项错误。2.【答案】D【解析】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故排除A项;中国地大物博,不符合小国寡民的特征,故排除B项;C项是地理因素只是部分原因,故可排除;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才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故D项正确。3.【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出现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产生了新的祭祀阶级,而文字是祭祀们为了记事而做出的发明,即农业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故选C;A项说法属于主观臆断,排除A;BD项说法都没有体现农业产生的影响,排除4.【答案】C【解析】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粮食加工的发展,而粮食加工的进步又推进了饮食进步,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粮食加工的进步,由粒食为主到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品种的增加,但并没有涉及农作物种类的增加,A项错误;生产工具在先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先秦时期,民众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同时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16世纪50年代,马铃薯从秘鲁引进到西班牙,后经奥地利人推广到整个欧洲,后来由于在《圣经》中没有提及该食物,被教会禁用,到18世纪以后成为欧洲人的主食,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小麦、水稻、牛肉,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合,故BCD项排除。6.【答案】C【解析】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属于农业形成与发展时期,与采集和渔猎相比,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故选C项。手工业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故排除B项;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不属于采集和渔猎的时期,故排除D项。7.【答案】D【解析】只有物质生产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并有剩余时,精神生活才会提上日程,故D项正确。8.【答案】D【解析】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距今约1万年前就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故选D项。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9.【答案】A【解析】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的共同之处即为农耕文化的特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甲骨文开始,因此排除“有成熟文字”一项,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项。10.【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土地制度,即强调了土地制度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推行土地私有制,例如埃及,A项错误;土地用益权与所有权往往不一致,例如中国,B项错误;上述文明古国都是奴隶制,政治并非多元,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时间内,我国耕地总面积增长有限,人口总量的增长较快,在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了数倍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保护了小农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稳定,主要作用不是“制约经济发展”,A项错误;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与“人口总量增长数位”不符,B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与“汉朝到清朝”丙千年中国文明的持续发展与长期领先不符,D项错误。12.【答案】A【解析】材料观点认为田地是岿然而不变的财产,所以无论谁有钱就应买田,这一思想显然受到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土地对于民众的重要性,不是说明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C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没有涉及该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14.【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