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第6章意识形态理论_第1页
《新制度经济学》第6章意识形态理论_第2页
《新制度经济学》第6章意识形态理论_第3页
《新制度经济学》第6章意识形态理论_第4页
《新制度经济学》第6章意识形态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制度经济学

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目录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1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2意识形态与非正式制度3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4第6章意识形态理论本章要点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2.意识形态的作用。3.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作用。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含义的界定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了规则和秩序,也包含了组织本身: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正式的制度,也把意识形态、道德、社会资本等纳入了制度范畴。诺思认为,意识形态对于解释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介绍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第二节详细阐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第三节重点分析了意识形态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第四节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6章意识形态理论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1意识形态的内涵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正式约束又称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它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由有关各方共同制定,具有强制力。非正式约束又称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其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甚至可以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6.1.1意识形态的内涵1.哲学、社会学中的意识形态内涵意识形态这个词最早起源于法国,并根植于一般的哲学问题之中。培根和霍布斯是最初探讨意识形态的先驱,但最早给意识形态作出定义的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哲学家特拉西,他在《意识形态原理》中写道,意识形态表示的是“思想的科学”或者“观念科学”,而这种观念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意识形态既有法国起源,也有其德国起源。黑格尔试图把众多的思想统一起来,他认为,一个特定的时代的思想不能自称自身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它们显然都是相对于变化的历史而言的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1意识形态的内涵1.哲学、社会学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意识形态一个统一的概念,也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多个层面上指称意识形态,有时把它与社会意识、观念上层建筑等概念交叉使用或相提并论。G.马尔库斯的研究指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有三种含义:一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二是一种对社会存在的解释,主要关心统治阶级的思想如何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是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类确定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1意识形态的内涵1.哲学、社会学中的意识形态内涵卡尔·曼海姆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思想方式,并据此区分了两种意识形态。一种是“特殊”意识形态,是指由于情况真相不符合其利益,因此对某一社会情景真相进行掩饰或扭曲,包括有意识撒谎、半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掩饰、有心欺骗或者自欺。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指一种世界观或者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马克斯·韦伯在论及统治合法性时提出,每一种真正的统治中都包含最起码的自愿服从的成分。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1意识形态的内涵1.哲学、社会学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苏联1962年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第2卷解释说,意识形态是“在或多或少系统化的理论形式下,反映人对周围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相互关系,并为社会关系的巩固或变革、发展而服务的思想和观念的总和”。一定的社会利益是意识形态反映现实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带有阶级性质,反映一定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各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阶级的利益。意识形态是以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美学和伦理等观念的形式出现的。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1意识形态的内涵2.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含义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在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指出意识形态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及反作用关系,认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也可阻碍经济发展。诺思则认为,应使意识形态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解释机制,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有必要扩展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以解释意识形态的功能。同时,诺思强调,意识形态是决定个人观念转化为行动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1意识形态的内涵2.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含义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含义,虽然不同学派、不同流派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界定不同,但是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认知体系,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二是它与个人、集体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思想的行动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关于第一个共同点,当一个领域的个体具有共识时,一致的意识形态就会出现,而歧异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对现实感知的差异和矛盾。所以一致的意识形态可以代替规范性规则。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1意识形态的内涵2.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含义关于第二个共同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虽然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社会学、哲学中的概念相关,但是并不完全等同。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作为非正式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通常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世界观的总合,是人们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节约信息成本的工具。这一层次是基本的哲学层面,与哲学和社会学中的意识形态内涵最为接近。第二层次是关于现存制度的认识,是一种价值判断。第三层次是个人的道德准则。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1意识形态的内涵2.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含义虽然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也是构成制度约束的一个主要方面,但它源自对现实的理解(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不完全等同于道德,尽管两者都是对世界总体认识的方法,并都起着节约信息费用的作用。意识形态是与对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和公平的判断相连的。依据曼海姆的观点来看,总体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表现在个人身上的群体意识形态,个人会从群体的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经济现象。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2意识形态的特征1.诺思论意识形态的特征诺思认为,意识形态有三个基本特征:(1)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化。(2)意识形态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断纠缠在一起的,因而可以在相互对立的理性和意识形态中进行选择。(3)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识形态上的看法,当然,在他改变之前,必然有一个经验和意识形态不一致的积累过程。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2意识形态的特征1.诺思论意识形态的特征诺思认为,人类社会常常面对两种不确定性:一种和自然环境有关,另一种则与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有关。面对这些真实存在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人类几乎是寸步难行。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进程中,一个社会或一个区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可以在人们应对不确定性时充当节约装置,从而有利于一个社会或一个区域采取某些行动(或进行制度变迁,或阻止制度变迁)。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2意识形态的特征2.意识形态的一般性特征(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2)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3)依赖性。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作为嵌入到社会结构当中的一个客观存在且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并不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的消极分泌物。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1.2意识形态的特征2.意识形态的一般性特征(4)工具性。意识形态在形式上总是以一种认知体系或融贯一致整体性世界观的面目出现,它整体地表征着某一群体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方式及其对这种系统认识方式正确性的信仰,因而它也就成为该群体成员与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中介。(5)阶级性。意识形态在本质上都是一组融贯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6)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6.1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1.意识形态的形成最初的意识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但是,随着分工的发展,特别是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这种真正的分工出现以后,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即产生意识形态。在劳动分工中包含矛盾的发展,于是便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1.意识形态的形成表6-1囚徒困境模型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家庭X的选择A(侵犯)N(不侵犯)家庭Y的选择A(侵犯)(4,4)(18,2)N(不侵犯)(2,18)(10,10)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1.意识形态的形成表6-2引入非经济因素的囚徒困境模型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家庭X的选择A(侵犯)N(不侵犯)家庭Y的选择A(侵犯)(-5,-5)(9,2)N(不侵犯)(2,9)(10,10)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1.意识形态的形成总之,对于“囚徒困境”的解决的前提是建立习俗性产权的“元制度”。习俗性产权制度一旦确立,尊重别人的产权将符合每个人的最大利益,只要他们预期其他人也会同等地对待他们。一方面,这种元制度会外化为具体的法律条文,另一方面,也会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内在化为道德判断。这种道德判断既不是来自抽象的超自然的公理,也不是被外在的权威所强加,而是可能从习俗中演化出来的。只要违反了规则,都会在人们心目中自动产生消极的道德情感。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2.意识形态的变化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中的任何团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有一套自己的意识形态。这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当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而无法迅速、准确和低费用地作出理性判断,以及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超出理性边界时,人们便会借助于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规则、风俗习惯等相关的意识形态来走捷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意识形态形成与变迁的过程。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2.意识形态的变化关于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变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1)意识形态形成及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2)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的重要原因,从而也构成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3)我们假定个人总是最大化他的效用函数。那么,引起意识形态变迁的原因就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产权的改变,即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2.意识形态的变化定了个人对其过去一直拥有的资源的权利,而这些权利已被人们作为习惯或公证予以承认;二是在要素市场或产品市场上,交换的条件偏离了已为人们接受的公平交换的比率;三是在劳动力中,一个特殊的集团的相对收入状况发生了偏离;四是信息成本的降低,结果使人们相信不同的或更为优惠的交换条件可能在别处占优势。是否公平将成为人们意识形态是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2.意识形态的变化诺思在对贝克尔和斯蒂格勒有关意识形态的研究进行评价时指出:贝克尔和斯蒂格勒利用新古典理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时间价值、人力资本以及相应决策影响的考虑,揭示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大量变化。但贝克尔和斯蒂格勒的观点对于说明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太有局限了。这是由于两个基本原因:第一,对于人们所具备的大多数理性和理论而言,不存在任何决定性的检验。第二,贝克尔和斯蒂格勒忽视了伦理和道德的评判。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1意识形态的形成于变化2.意识形态的变化当然,不同层次的意识形态可能各自变化的原因、驱动力和变化路径也会不同。但是,一般来说,随着约束条件和偏好的改变,特别是当“知识”发生改变时,选择必定也会随之变动,因为约束条件不同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世界观和道德准则的意识形态,变化较为缓慢,而且前后具有延续性。此外,一个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专制走向民主,从思想禁锢变得自由会改变意识形态的可选择集合。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2社会资本及其作用1.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分类“社会资本”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在不少学者的眼中,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是画等号的。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出发,对社会资本给出了不同定义。归纳起来,这些概念主要形成了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三个研究层面,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下述四种:首先是社会结构要素说。詹姆斯·科尔曼是社会结构要素说的代表。其次是组织特征说。再次是能力说。最后是关系(网络)资源说。皮埃尔·布迪厄是其重要代表。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2社会资本及其作用1.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分类综合以上不同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它们带来的资源。对社会资本的分类,既可以依据社会资本内涵本身,也可以依据社会资本承载主体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层次来进行。根据社会资本是由个人还是由集团投资并占有的状况,可以将其分为个人社会资本和团体社会资本;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2社会资本及其作用1.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分类根据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可以将其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根据社会资本的来源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根据社会资本行动的基础,可以将其分为制度性社会资本和关系性社会资本;根据社会资本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网状”社会资本和”柱状”社会资本。上述社会资本的分类代表了五种理论分析模型。第一种模型提供了社会资本最一般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它澄清了科尔曼以来人们对于社会资本拥有者、存在形式的模糊认识,让人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2社会资本及其作用1.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分类们可以分别对待属于个人的和属于团体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第二种模型建立在对社会资本不同来源和主体的分析基础上,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中分别来自政府和来自民间两个方面的责任,从而明确了扩大社会资本的两个主要方向。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型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的分析来自于对社会资本性质、构成和功能的综合分析,让我们明白了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和呈现方式,以便更加细致地确定社会资本改造的工作内容。第五种模式建立在社会组织结构分析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2社会资本及其作用1.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分类和社会资本实际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它的积极意义体现两个方面:(1)扭转了以往人们对于社会资本的认识—以为社会资本只具有正面效应,从而平息了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议;(2)使社会资本概念在解释现实和规划未来两种功能之间保持了一贯性和自然的衔接:垂直的联系会产生更多的“负社会资本”,而水平的联系会促成更多的“正社会资本”。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2社会资本及其作用2.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其作用尽管社会资本是无形的,而且其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它还是有着自己显著特征的。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都有助于控制经济资源。然而,社会资本与上述各资本相比却有更多的不同点,而这也正是社会资本的特点。其具体表现是:首先,对于受益者来说,社会资本不仅仅具有私人资产的性质,而是更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就是说社会资本更具有集体而不是个人的特性。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2.2社会资本及其作用2.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其作用其次,社会资本被利用得越多,则其价值就越大。再次,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性,社会资本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而且体现在有关方面可以共享收益上,体现在对利益共同体的维持和促进上。最后,社会资本具有生产的不可模仿性。其实,对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学家们将其归因于物质资本存量变化和生产劳动时间变化的贡献,他们用两个因素解释了6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6.2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本6.3意识形态与非正式制度6.3.1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就制度安排的形式而言,意识形态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形式,它是“软性”的,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它的影响弥漫在几乎所有的其他制度安排中,因此,许多人将之称为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综合来看,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节约交易费用。第二,激励功能。一方面是激发起所有成员的信心与热情,坚定实现行动目标的决心;另一方面是使团体的长远目标对全体成员来说更具吸引力、说服力,以获得所有成员的支持,愿作出短期利益的牺牲。6.3.1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第三,约束功能。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克服“搭便车”的问题,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有关单一的或短期的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乐主义的和个人的计算来行事。第四,保持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意识形态通常是以某个团体的意识形态存在的,是团体成员共有的。第五,调节经济运行。成功的政治、经济单位总是与意识的发展相联系的,这些意识形态会令人信服的使现有的产权结构和相应的收入分配合法化。第六,降低正式制度的执行费用。意识形态教育能使人们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能减少强制执行法律的费用以及实施的费用。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以上制度性功能,是因为它是一种人力资本,它能帮助个人对他和其他人在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现行制度结构中的作用作出道德判断。而作为每个个体人力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其又有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特点:(1)较大的意识形态拥有量能够减少消费虔诚的影子价格,因此个人“搭便车”或违反规则的可能性较小,而他对周围的制度安排及制度结构是合乎道德的意识形态信念较强。(2)个人的意识形态是相对稳定的。6.3.1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3)如果发生永久性变迁,青年人会比老年人更快地投资来获得新的意识形态(即使他们的偏好相同),原因在于:一是一般而言老年人具有较多要剥除的意识形态资本,这需要时间和努力;二是老年人在投资方面的激励较少,因为剩下来积聚报酬的年数相对较少。(4)对现行制度安排合乎义理性的意识形态信念,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意识形态还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所以,如何政府都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6.3.1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6.3.2非正式制度及其作用非正式制度是某一群体内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已经被群体内的社会成员所自觉遵守,甚至已经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这些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某一地区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等。非正式制度是与正式制度相对应的概念,非正式制度是在人们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渐进的,它是人们多次重复博弈的结果。在正式制度确立之前,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与他人进行不断的博弈,最终双方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选择了某种相互合作的结果,这种相互合作的方式如果成为人们的共识或6.3.2非正式制度及其作用是习惯,这时非正式制度就产生了。非正式制度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在长期的接触交往中通过互相模仿、选择而稳定下来的代代传承的理念;另一类并不是长期演化而来,是适应于短期的特定环境而产生的,它从产生到消亡可能时间很短,但却大量存在于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惯例等。在探究“东亚奇迹”的根源时,许多研究者将考察的目光转向文化因素,认为东亚国家在文化方面具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第二,具有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结构。第三,具有稳固的家庭网络。第四,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6.3.2非正式制度及其作用上述特点被认为是成就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儒教重群体、重情意、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理念,正成为克服技术时代的物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对症良药;“家国一体”的儒家观念,更使国民能够在国家和民族遭遇危机的时候组织起来共赴国难;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的结合,为全世界的现代化开创了新局面,树立了新样板。有学者认为正是社会资本这个桥梁,完成了“新儒家文化”向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输送动力的功能。也即:新儒家文化—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4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不断界定和明晰产权,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有效地推动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即意识形态内生于经济增长又反过来决定经济增长。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重作用: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当现实经济发生变化,而原有的意识形态由于种种原因变化滞后,意识形态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绊脚石。6.4.1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通过对经济自由度和个人行为特征的制约,作用于经济发展从而影响绩效。布坎南认为,人们所处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来自经济方面的挑战,而是政治和制度方面的挑战。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以正式制度形式规范和激励经济活动。但是,要了解意识形态对长期的经济增长的作用,这需要假定外部社会环境基本上保持稳定。第二,以非正式制度形式约束经济活。习俗、习惯、知识等形式的非正式规则对人们经济行动的约束都是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事实上,文化不仅通过影响制度的生成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