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运而生冷落蔚然大宗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萌发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导航部分应运而生蔚然大宗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1导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导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第2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课时)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两课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3学习导航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形成原因诸子百家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儒学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本质道家和法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导航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形成原4第一课时:
“百家争鸣”及其早期儒学第一课时:
“百家争鸣”及其早期儒学5一(1)“百家争鸣”的含义诸子百家:__________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春秋战国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代表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本阶层或政治派别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是:“非儒即墨”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小生产者一(1)“百家争鸣”的含义诸子百家:________6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7(1)经济领域:
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领域:
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
受到各诸侯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
变化。(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井田制周王室“士”“学在民间”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的辩证关系)(5)大变革时代: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1)经济领域: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8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旧贵族领主平民之有军功者平民之有文化才艺者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战国的新兴士阶层战国士阶层╳社会阶层:世袭→流动“士”阶层的崛起、活跃变迁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旧贵族平民之有平民之有文化贵9孔子讲学图学在官府——学在民间孔子讲学图学在官府——学在民间10(3)、“百家争鸣”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4)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11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12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3、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结果地位、作用、影响)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3、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13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曾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被尊为“至圣”;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前551-14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一)孔子——儒学的创始者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一)孔子——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姓孔名15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历史与现实图片感悟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16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同文门历史与现实图片感悟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171、政治思想:核心:“仁”(含义:即“爱人”,“仁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已复礼”(对自己)
2、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知识结构实现“仁”的方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教育方式:首创私学“仁”与“礼”“以德治民”104、文化贡献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1、政治思想:(二)、孔子的思想:知识结构实现“仁”的方式教18(三)深化探究——认识孔子创立的儒学
(三)深化探究——认识孔子创立的儒学
19仁爱人忠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像以古鉴今: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宽恕恭谦,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我读《论语》之
仁仁爱人忠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像以古鉴今:富20仁爱人忠恕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为政,焉用杀?”为政以德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我读《论语》之
仁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仁爱人忠恕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21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读《论语》之
礼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2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目的:使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这样社会就稳定了。读《论语》之
礼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行为符23思考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仁与礼的关系?“仁”“仁者爱人”道德、修养内在自觉自律“礼”“克己复礼”规范、准则外在约束他律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遵守礼制;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思考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仁与礼的关系?“仁”“仁24仁者的叮咛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中庸中庸——即掌握分寸,不偏不倚,既不保守也不过分,恰到好处的处理问题,它是为人处世的方法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的叮咛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中庸中庸——25总结:孔子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②孔子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反映的积极消极影响?总结:孔子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26思考一:综上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以德治民)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社会)(3)局限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2)具有进步性:C、有助个人修养(个人)思考一:综上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27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面: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28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29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C练一练C练一练30(三)深化探究和认识
儒学的现实意义(三)深化探究和认识
儒学的现实意义31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标准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课件32
近年来,随着“儒学热”的掀起,各大学纷纷开设国学院,部分中小学将国学引进课堂,民间创办的国学私塾也日益增多。孔子在国内2005年11月15日沈阳皇姑区宁山路小学同学在上“国学”课的情景2006年9月23日广西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大学》2005年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宣布组建国学院。近年来,随着“儒学热”的掀起,各大学纷纷开设国33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孔子出国”2004年6月22日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2005年2月18日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至2006年9月,我国已在46个国家和地区建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课堂。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34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调查结果公布,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35
思考: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主张为和平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36第二课时
本课学习目标:战国的儒家思想家: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及其道家思想韩非子及其法家思想墨子及其墨家思想历史与现实第二课时
本课学习目标:37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程颢、程颐和朱熹、明朝王阳明思想主张李贽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反君主专制概念、形成原因、表现与意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回顾一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38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回顾二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39
一: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复习:百家争鸣的意义孔子的思想
一: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复习:百家争鸣的意40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41孟子的思想:知识结构1、政治主张:(1)“仁政”(治国)2、人性论:“性本善”论(社会)(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治国)评价: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3、价值观:舍生取义(个人,社会)(入世)孟子的思想:知识结构1、政治主张:(1)“仁政”(治国)42①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提出了“重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民本思想)。(国家统治)②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人固有仁、义、礼、智(伦理观)等的天賦道德品质有侧隐之心。孟子的思想:③价值观: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个人)(个人、社会)①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提出了“重民43荀子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荀子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443、荀子及其思想主张:荀子:名况(前313-前238),赵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其言论集为《荀子》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荀子及其思想主张:荀子:名况(前313-前238),赵国452、
人性论:性本恶荀子荀子的思想1、政治主张:(1)“仁义”和“王道”(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主张礼法并用4、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评价: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2、人性论:性本恶荀子荀子的思想1、政治主张:(1)46①政治学说:主张“仁义”“王道”,治国应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的思想: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③自然观:提出“天行有道”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②人性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育由恶变善。①政治学说:主张“仁义”“王道”,治国应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47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创立儒家学派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蔚然大宗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48二道家学说二道家学说491、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孔子问礼”1、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5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材料感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感悟:511.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道哲学思想①万物的本源:个性修养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避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1.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52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政治理念
③
:“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53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④运动、矛盾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54三.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齐物②逍遥的精神自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周晓梦迷蝴蝶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三.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齐物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周晓梦55四、法家(商鞅;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前233年。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四、法家(商鞅;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6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③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①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评析)B、意义: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不阿贵”)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③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①依法治国,57五、墨家兼爱、非攻、尚贤五、墨家兼爱、非攻、尚贤58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A、思想主张:(1)政治改革(2)法治(“法不阿贵”)(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意义: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59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1)“兼爱”(2)“非攻”(3)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4)“尚贤”墨翟(dí)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墨翟(dí)60学派代表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家法家墨家老子庄子“无为”;小国寡民墨翟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商鞅韩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政治变革;法治;加强中央集权万物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归纳小结:道家和法家、墨家齐物、逍遥学派代表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家法家墨家老子庄子“无为”61归纳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之各自特点归纳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之各自特点62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知识·梳理仁德礼,有教无类道义君舟民水性恶道无为小国辩证齐物逍遥变革、法治、集权、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仁政民贵君轻性善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知63小结:一个时期:一种局面:四大学派:各派代表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孔子、孟子、荀子小结:一个时期:一种局面:四大学派:各派代表主张春秋战64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历史与现实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历史与现实651(10年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B点击高考1(10年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B点击高考66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C练一练C练一练67
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专门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六中精神,奏响文化大繁荣的热潮。一名学者为此想要写一篇题为《文化强国:历史的昭示,时代的强音》的文章,其中一段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他应该怎样写呢?请你帮他撰写此段(150字左右)。
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68
参考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大整合时期,也是文化的大活跃、大繁荣时期。这个时期,诸子峰起,文化林立,百家争鸣,流派纷呈,文化大普及、大交流、大碰撞、大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产生了各种文化学说和经典理论,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激荡作用,也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稳固起到了效法启后的主要作用。参考答案;69如何从宏观上评析孔子儒学对后世
在封建社会以及晚期和近代的现代的不同时期的影响高考思维演练:如何从宏观上评析孔子儒学对后世
在封建社会以及晚期和近代的现70思维模式训练:1、摆明观点;2、对材料观点的辨析3、我们的态度:什么作用占主导位;为什么?什么样的客观需要;主观内容的特点:正反分析作用、影响;4、总结:明确观点,态度;该怎么办?。
思维模式训练:71应用案例:有人说: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专制统治的产物;桎梏了思想,束缚了个性;抑制了人性;固化了统治秩序;培养了奴性;阻碍了近代化;今天不应弘扬。有人说:儒家思想中国人谦恭有“仁”、“礼”、含蕴内敛的性格特点,有利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
中国人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有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德治国,有助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今天无条件的全面汲取。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及今天的儒学热?(17分)思维模式:摆明观点;1、对材料观点的辨析2、我们的态度:什么作用占主导位;为什么?什么样的客观需要;主观内容的特点:正反分析作用、影响;总结:明确观点,态度,该怎么办?。应用案例:有人说: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专制统治的产物72总结认识: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
中国人谦恭有“仁”、“礼”、含蕴内敛的性格特点,有利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但又使中国人缺乏开拓精神;束缚个性(从个人分析)
中国人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有序”,但又缺乏民主的家庭精神;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德治国,有助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但却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
(从社会分析、从国家分析)总之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和品德修养、家庭伦理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国家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部分参考答案:总结认识: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中国人谦恭有“仁73课外延伸作业怎样分析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怎样分析在近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地位和影响?怎样分析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怎样分析在现代世界的地位和影响?怎样看待不同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给老师的留言:选取一个尝试做;课外延伸作业怎样分析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74Fansi一时间不够瘦身减少检查环节、阅读环节Fansi75应运而生冷落蔚然大宗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萌发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导航部分应运而生蔚然大宗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76导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导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第77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课时)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两课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78学习导航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形成原因诸子百家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儒学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本质道家和法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导航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形成原79第一课时:
“百家争鸣”及其早期儒学第一课时:
“百家争鸣”及其早期儒学80一(1)“百家争鸣”的含义诸子百家:__________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春秋战国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代表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本阶层或政治派别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是:“非儒即墨”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小生产者一(1)“百家争鸣”的含义诸子百家:________81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82(1)经济领域:
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领域:
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
受到各诸侯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
变化。(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井田制周王室“士”“学在民间”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的辩证关系)(5)大变革时代: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1)经济领域: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83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旧贵族领主平民之有军功者平民之有文化才艺者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战国的新兴士阶层战国士阶层╳社会阶层:世袭→流动“士”阶层的崛起、活跃变迁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旧贵族平民之有平民之有文化贵84孔子讲学图学在官府——学在民间孔子讲学图学在官府——学在民间85(3)、“百家争鸣”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4)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86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87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3、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结果地位、作用、影响)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3、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88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曾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被尊为“至圣”;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前551-89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一)孔子——儒学的创始者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一)孔子——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姓孔名90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历史与现实图片感悟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91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同文门历史与现实图片感悟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921、政治思想:核心:“仁”(含义:即“爱人”,“仁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已复礼”(对自己)
2、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知识结构实现“仁”的方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教育方式:首创私学“仁”与“礼”“以德治民”104、文化贡献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1、政治思想:(二)、孔子的思想:知识结构实现“仁”的方式教93(三)深化探究——认识孔子创立的儒学
(三)深化探究——认识孔子创立的儒学
94仁爱人忠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像以古鉴今: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宽恕恭谦,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我读《论语》之
仁仁爱人忠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像以古鉴今:富95仁爱人忠恕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为政,焉用杀?”为政以德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我读《论语》之
仁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仁爱人忠恕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96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读《论语》之
礼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97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目的:使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这样社会就稳定了。读《论语》之
礼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行为符98思考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仁与礼的关系?“仁”“仁者爱人”道德、修养内在自觉自律“礼”“克己复礼”规范、准则外在约束他律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遵守礼制;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思考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仁与礼的关系?“仁”“仁99仁者的叮咛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中庸中庸——即掌握分寸,不偏不倚,既不保守也不过分,恰到好处的处理问题,它是为人处世的方法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的叮咛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中庸中庸——100总结:孔子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②孔子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反映的积极消极影响?总结:孔子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101思考一:综上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以德治民)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社会)(3)局限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2)具有进步性:C、有助个人修养(个人)思考一:综上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102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面: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103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104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C练一练C练一练105(三)深化探究和认识
儒学的现实意义(三)深化探究和认识
儒学的现实意义106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标准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课件107
近年来,随着“儒学热”的掀起,各大学纷纷开设国学院,部分中小学将国学引进课堂,民间创办的国学私塾也日益增多。孔子在国内2005年11月15日沈阳皇姑区宁山路小学同学在上“国学”课的情景2006年9月23日广西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大学》2005年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宣布组建国学院。近年来,随着“儒学热”的掀起,各大学纷纷开设国108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孔子出国”2004年6月22日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2005年2月18日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至2006年9月,我国已在46个国家和地区建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课堂。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109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调查结果公布,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110
思考: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主张为和平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111第二课时
本课学习目标:战国的儒家思想家: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及其道家思想韩非子及其法家思想墨子及其墨家思想历史与现实第二课时
本课学习目标:112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程颢、程颐和朱熹、明朝王阳明思想主张李贽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反君主专制概念、形成原因、表现与意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回顾一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113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回顾二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114
一: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复习:百家争鸣的意义孔子的思想
一: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复习:百家争鸣的意115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116孟子的思想:知识结构1、政治主张:(1)“仁政”(治国)2、人性论:“性本善”论(社会)(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治国)评价: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3、价值观:舍生取义(个人,社会)(入世)孟子的思想:知识结构1、政治主张:(1)“仁政”(治国)117①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提出了“重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民本思想)。(国家统治)②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人固有仁、义、礼、智(伦理观)等的天賦道德品质有侧隐之心。孟子的思想:③价值观: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个人)(个人、社会)①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提出了“重民118荀子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荀子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1193、荀子及其思想主张:荀子:名况(前313-前238),赵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其言论集为《荀子》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荀子及其思想主张:荀子:名况(前313-前238),赵国1202、
人性论:性本恶荀子荀子的思想1、政治主张:(1)“仁义”和“王道”(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主张礼法并用4、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评价: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2、人性论:性本恶荀子荀子的思想1、政治主张:(1)121①政治学说:主张“仁义”“王道”,治国应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的思想: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③自然观:提出“天行有道”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②人性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育由恶变善。①政治学说:主张“仁义”“王道”,治国应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122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创立儒家学派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蔚然大宗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123二道家学说二道家学说1241、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孔子问礼”1、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12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材料感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感悟:1261.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道哲学思想①万物的本源:个性修养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避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1.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127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政治理念
③
:“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128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④运动、矛盾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129三.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齐物②逍遥的精神自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周晓梦迷蝴蝶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三.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齐物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周晓梦130四、法家(商鞅;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前233年。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四、法家(商鞅;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131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③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①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评析)B、意义: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不阿贵”)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③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①依法治国,132五、墨家兼爱、非攻、尚贤五、墨家兼爱、非攻、尚贤133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A、思想主张:(1)政治改革(2)法治(“法不阿贵”)(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意义: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134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1)“兼爱”(2)“非攻”(3)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4)“尚贤”墨翟(dí)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墨翟(dí)135学派代表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家法家墨家老子庄子“无为”;小国寡民墨翟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商鞅韩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政治变革;法治;加强中央集权万物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归纳小结:道家和法家、墨家齐物、逍遥学派代表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家法家墨家老子庄子“无为”136归纳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之各自特点归纳儒家、道家、法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苗木长期供货协议书范本
- 独栋写字楼出租合同协议
- 精装修房屋转让合同范本
- 签认购协议先看买卖合同
- 清洁工雇佣劳动合同范本
- 物流仓储项目转让协议书
- 美术兴趣班招生合同范本
- 门面房买卖合同转让协议
- 离职证明跟终止合同协议
- 海宁市临时用工合同范本
- 普及心理健康
- 2025届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QC品质工程图模板
- 2025年新高考1卷(新课标Ⅰ卷)英语试卷
-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冀教版)
- 肺恶性肿瘤的护理查房
- 气动系统主要元件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 2022年宜宾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13含条文说
- 会议场地布置标准
-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调查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