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超越1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1.gif)
![康德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超越1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2.gif)
![康德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超越1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3.gif)
![康德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超越1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4.gif)
![康德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超越1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90e5d8faeaa1233fab4c25738d3a32f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美是主观的”和“美是客观的”争执中进行调和、改造而后走向综合的康德一、客观主义的问题: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在他们那里,主流的思想)均强调美是客观的,最高的美或绝对美就是理念或者神。它的弊端主要有两个:1、没有相对美的位置(如柏拉图在“美”和“美的事物”之间的区分体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取消了感性经验的位置;2、走向目的论,比如有用的就是美的、善的才是美的(如体现了上帝的目的的才是美的,神学目的论)——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把“美”和“有用”(功用)、目的区分开来二、主观主义的问题1、最明显的问题体现在休谟身上,他强调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此极端则走向相对主义——每个人对美的感觉均是不一样的,没有相互沟通的可能。自说自话,无任何普遍性。2、不过经验主义者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其实是有启发性的,如夏夫兹伯里所言“内在的眼睛”,哈奇生所说的“内在感官”,则强调美感是主体的一种“能力”。——主体的作用被凸显出来。如果比较客观论者和主观论者,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到,经验论者抓住了客观论者的“软肋”洛克所区分出来的物体的“第一性的性质”和“第二性的性质”:第一性的性质:与物体不可分离的性质,如体积、广袤性、形相、运动或静止、数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第二性的性质:颜色、声音、滋味;(主体的感觉)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的观念,美在数、比例与和谐,其有着不容怀疑的客观性。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音乐的和谐因符合一定的音阶,合乎一定的比例,这种美当然是客观的。但按洛克区分出来的,声音是属于第二性的性质,是感觉,而且是言人人殊的感觉,无客观性可言。补充一个关于休谟的文献“说实在话,如果我们考虑到我们在动物或其它事物上面所欣赏的美,大部分都起于便利和效益的观念。……就一座宫殿的美来说,秩序与便利的重要并不在于单纯的形状外观。由于同样的道理,建筑的规矩要求柱子上细下粗,因为这个形状才产生安全感,而安全感是愉快的,反之上粗下细的形状就产生对危险的畏惧,这是令人不安的。”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就哲学基础而言,康德如何超越休谟休谟的一个重要论断:1、太阳(发光)——岩石(发热)2、通常的判断是,太阳是岩石发热的原因3、休谟认为,人们看到的仅仅是两个事实而已休谟以他的不可知论摧毁了因果性作为和康德的哲学、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一个前提不是让我们的观念符合对象,而是让对象符合观念人们有一些思维的框架是先天的,先验的。如时间、空间在认识上是如此,在审美上也是如此,因此审美判断力是一种先天的能力。如何处理理性派提出的问题从笛卡尔到鲍姆加登提出的问题:1、人类的知识来源在于理性,“我思故我在”2、莱布尼茨“美是明白而又混乱的知识”3、沃尔夫“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4、鲍姆加登“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无论是莱布尼茨还是鲍姆加登,均认为美是一种认识,是低层次的认识。——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三:美(感)如何与认识区分开来,为何审美判断不是逻辑判断。朱光潜对康德的评述一般的美学史观点称康德为形式主义者:“从对物体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他作出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他的《美的分析》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他是后来德国‘形式美学’的开山祖……”(朱光潜《西方美学史》,645页)◆朱光潜对康德的评述中值得注意的要点:1)不涉及利害关系2)不涉及概念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康德打下的四个界桩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和优美(感)相关的几个特点和原则,这种优美感他称之为鉴赏判断1、无利害的快感2、无概念的普遍性3、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形式4、共通感具体分析2: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对第三个契机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第一个契机。一般而言,有判断就有目的,如事实判断要问是不是,逻辑判断要问对不对,道德判断要问好不好,但鉴赏判断没有这种目的,因此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但它又是合目的的,是主观合目的性。怎么理解呢?在第一个契机里边,我们已经提到了审美快感和某个具体目的无关,这里又说它有着主观合目的性,意思是只要唤起愉快的情感,符合情感愉快的目的就可以了。其实,从康德把艺术称作“第二自然”亦可明白——艺术虽然是人造的,却不能让人看出是人造的,它的目的,不能直接表露出来,应该象自然一样,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具体分析3:无概念的普遍性联系第一个契机“无利害的快感”,第一个契机是对单个主体的规定,规定单个主体的快感和对象的实存无关,这也叫作质的契机,那么第二个契机就是量的契机,量就是对多数主体的规定,“我们通过(关于美的)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在一个对象上感到愉快”[邓译本2002年版,49页],意思是希望别人也会认为美,这点在第四个契机“共通感”还会论述。为什么是无概念的呢?不是通过逻辑判断,而是通过与情感态度相联。即如“这朵玫瑰花是美的”表面上采取了“这朵玫瑰花是红的”这样一种逻辑判断的形式,起作用的还是带着情感地“希望自己能够体味到美”具体分析4:共通感在第二个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中提到鉴赏判断的普遍性特点,第四个契机“共通感”可以进一步说明普遍性这个特点。1、共通感在鉴赏判断中是一个推论,或者说演绎2、此种推论建立在以下基础上:认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和知性能力是协同作用的,因此这种协同作用是能够普遍传达的,有共通感3、又因为鉴赏判断也是想象力和知性能力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也能普遍传达,也即有共通感4、不过认识活动具有共通感依靠的是概念,而鉴赏判断依靠的是情感——推论就是情感的共通性对康德的“美的分析”的一个小结1、美(优美)感是愉快的,但它是无功利的——审美愉悦和其他快感的区别2、美(优美)感是普遍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它不诉诸概念,而是诉诸情感——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的区别3、美(优美)感是一种不诉诸目的的快感,因此它和对象本身的目的无关,仅和主体的情感(心意状态)有关,合乎的是主观合目的性。不是指向对象的必然性,而是指向主体的自由。4、美(优美)感是这样一种判断力的结果,想象力和知性能力协同作用的体现,就认识能力的原则而言,其普遍性、共通性的特点是一致的,因而,作为一种源自认识能力的推论,它是有共通感的,因此是有必然性的。从康德关于美的分析的四个契机来看,康德有力地回应了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美是否为一种认识、美感愉悦的独特性等问题四个契机的概括:1、无利害的快感——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它区分出了感官(如口腹之欲)快适、善(道德)的快感2、无概念的普遍性——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诉诸概念,这和认识相区别3、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形式——审美判断指向的不是客体的实存(感官和善的快适都以指向客体本身为目的),而是指向主体情感愉悦为目的4、共通感——概念是想象力和知性协同作用的产物,它是能普遍传达的,审美判断也要依靠想象力和知性的协同作用,因此,审美判断也是能普遍传达的——同理,审美判断符合共通感在美学史的框架内,康德的革命性意义1、把客观论的美学观念逆转到主体的身上把美和善的纠葛(如美就是善,善就是最高的美)一劳永逸地澄清了,美感面向的是与感官快适的、实用功利的、善的快感不同的快感,是一种无功利的、不涉利害目的的快感2、解决了经验派美学毫无标准的、相对主义的美的观念强调普遍性,由于有着先天的“共通感”的原则就扭转美的思考方向而言,谈谈康德的意义一、把“美是什么”的问题,变成了“审美是什么”或者说“审美是怎样”的问题二、转向了主体,并且转向的是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不是逻辑判断,归根结底,转向了主体的情感态度三、转向了审美的自律的问题,无功利的、无概念的,只是主体的主观合目的性形式四、真正对审美特性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归位,不是一种认识,不是象鲍姆加登所说的“美是认识的完善”五、既然转向了主体,审美之美与不美的评判就交给了主体,对主体心灵的考验就变得异常突出起来从康德的“美的分析”延伸出来的扩展议题3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就西方而言,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等人追求美的客观性,仿佛美要么是客体本身的属性,要么符合某种目的,如最高的“善”;帕斯卡尔、休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蜗杆传动设计ch》课件
- 《资产定价基本原理》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串联式聚丙烯薄膜电容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物业管理的成本控制课件
- 大学语文练习试题及答案
- 《两只笨狗熊》课件
- 课文《台阶》课件
- 《巴斯克维尔猎犬》课件
- 《读后感讲评课》课件
- 《烧伤护理查房》课件
- 急诊科中的妇科急症处理
-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 大理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 企业关停方案
- 铝冶炼生产技术指标元数据规范
- 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
- 高三一本“临界生”动员会课件
- 浙江省2023年中考科学真题全套汇编【含答案】
- 《公益性公墓管理章程》-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教程(第3版)课件全套 ch01Introduction-ch08Templates
- 小说标题作用探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