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著作择要介绍_第1页
文学史著作择要介绍_第2页
文学史著作择要介绍_第3页
文学史著作择要介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史著作择要介绍中国大文学史

谢无量著,台湾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

1918年10月由中华书局印行初版。本书是早年较有影响的第一部由上古至清代的系统文学史专著。全书共分五编,六十三章,一百六十节;范围扩及经学、文字学、诸子哲学乃至史学和理学;体制楷式上熔流派、宗派、法律、纪事、杂评、叙传、总集七种体例为一体;论述上,远溯起始,述其源流,叙其盛衰,对作品,其人其事其作相结合,是我国率先出现的一部体制庞大、内容广博的文学史,具有开创意义。至今,不仅有丰富珍贵的资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目次:

第一编

绪论:一、文学之定义,二、文字之起源及变迁,三、古今文学之大势,四、中国文学之物质,五、古来关于文学史之著述及本论之区分。

第二编

上古文学史:一、邃古文学之渊源,二、五帝文学,三、夏商文学,四、周之建国及春秋前之文学,五、孔子与五经,六、春秋时杂文体,七、战国文学,八、秦文学。

第三编

中古文学史:一、汉高创业与楚声之文学,二、博士派之文学,三、贵族之倡导,四、武帝时代文学之全盛,五、昭宣以后之文学,六、经术变迁与文学之影响,七、二班与史学派,八、东京之词赋与诗体,九、王充与评论派之文学,一○、佛教之输入,一一、建安体与三国文学,一二、魏晋老庄学派及名理之影响,一三、太康文学、一四、晋之历史家与小说家。一五、永嘉以后之文学,一六、南北朝佛教之势力及文笔之分途,一七、元嘉文学,一八、永明文学,一九、梁文学,二○、陈文学,二一、北朝文学,二二、隋之统一及文学。

第四编

近古文学史:一、唐初文学与隋文学之余波,二、上官体与四杰,三、武后及景龙时文学,四、开元天宝之文学,五、大历文学,六、韩柳古文派,七、元和长庆间之诗体,八、晚唐文学,九、五代词曲之盛,一○、宋文学之大势及五代文学之余波,一一、庆历以后之古文复兴,一二、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一三、道学派与功利派之文体,一四、南渡后之诗体,一五、宋四六,一六、宋之词曲小说,一七、辽金文字,一八、元文学及戏曲小说大盛,一九、明初文学,二○、台阁体,二一、弘正文学,二二、嘉靖万历文学,二三、明之戏曲小说。

第五编

近世文学史:一、清初遗臣文学,二、康熙文学,三、乾嘉文学,四、清代之戏曲小说,五、道咸以后之文学及八股文之废。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版。本书原为作者1926年在厦门大学教课的油印讲义,书名为《中国文学史略》。后在广州中山大学亦以此授课。1941年10月上海初版,"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三十年集》本(第二十种),1958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版改直排版为横排版。

本书共十篇,除首篇外,每篇文末均列有参考书目若干种。目次:

一、自文学至文章

二、书与诗

三、老庄

四、屈原及宋玉

五、李斯

六、汉宫之楚声

七、贾谊与晁错

八、蕃国之文术

九、武帝时文木之盛

一0、司马相如与司马迁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册)

郑振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版。

本书1932年12月初版,由北平朴社出版、发行。1957年经作者适当修改了个别字句,续撰了第六十一章至第六十四章,删去了附录"新文坛的鸟瞰"又更换、增加了一些插图(174幅),由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出版。

全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卷,自古代文学鸟瞰至近代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第章分若干小节。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另外,本书还首次附入插图,而且都很精美,不少还是珍品。在书的论述中,着重于第一个文学运动或某一种文体以及能代表那一时代的重要作家。因此,本书出版后,被公认为是一部有特点的文学史专著。

目次:

上卷古代文学:一、古代文学鸟瞰,二、文字的起源,三、最古的记载,四、诗经与楚辞,五、先秦的散文,六、秦与汉初文学,七、辞赋时代,八、五言诗的产生,九、汉代的历史家与哲学家,一○、建安时代,一一、魏与西晋的诗人,一二、玄谈与其反响。

中卷中世文学:一三、中世文学鸟瞰,一四、南渡及宋的诗人们,一五、佛教文学的输入,一六、新乐府辞,一七、齐梁诗人,一八、批评文学的发端,一九、故事集与笑谈集,二○、六朝的辞赋,二一、六朝的散文,二二、北朝的文学,二三、隋及唐初文学,二四、律诗的起来,二五、开元天宝时代,二六、杜甫,二七、韩愈与白居易,二八、古文运动,二九、传奇文的兴起,三○、李商隐与温庭筠,三一、词的起来,三二、五代文学,三三、变文的出现,三四、西昆体及其反动,三五、北宋词人,三六、江西诗派,三七、古文运动的第二幕,三八、鼓子词与诸宫调,三九、话本的产生,四○、戏文的起来,四一、南宋词人,四二、南宋诗人,四三、批评文学的复活,四四、南宋散文与语录,四五、辽金文学,四六、杂剧的鼎盛,四七、戏文的进展,四八、讲史与英雄传奇,四九、散曲作家们,五○、元及明初的诗词,五一、元及明初的散文,五二、明初的戏曲作家们,五三、散曲的进展,五四、批评文学的进展,五五、拟古运动的发生。

下卷近代文学:五六、近代文学鸟瞰,五七、昆腔的起来,五八、沈璟与汤显祖,五九、南杂剧的出现,六0、长篇小说的进展,六一、拟古运动第二期,六二、公安派与竟陵派,六三、嘉隆后的散曲作家们,六四、阮大钺与李玉。

中国文学史简编

陆侃如、冯沅君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7月版。

本书原是作者在中法大学、中国公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后应大江书铺百科文库之约撰写成书,由大江书铺1932年10月出版初版,列为"大江百科文库"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编,每编十讲,自文学的起源,至文学与革命,以文学类别为主。

解放后,作者就原书进行改写,并曾以《中国文学史稿》命题,在《文史哲》月刊上连载。1957年4月,本书出书之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修订本的压缩本,书名为《中国古典文学简史》。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修订本内容也自文学的起源,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分六篇,二十章,字数增至二十四万。

目次:

修订本自序。引言(文学史的任务,古典文学的评价问题,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篇中国文学的起源(文学起源与劳动,古代的神话,卜辞与金文)。

第二篇周代的文学:一、概说(历史的背景,文学史料的考订,文学的面貌(以下各编开头概说中的"历史的背景,文学的面貌"略),二、西周及春秋的文学(颂诗与雅诗,风诗与南诗,今文周书与易卦爻辞),三、战国的文学(楚辞的起源,屈原,宋玉及其他,春秋、左传、国语、国策,儒、道等家的作品,山海经、穆天子传及其他,戏剧的萌芽)。

第三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一、概说,二、秦汉的文学(秦及西汉的文学,司马适,班固与王充,东汉的文学,乐府及其他),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及三国的文学,晋代的文学,陶渊明,南朝的文学,北朝的文学)。

第四篇隋唐宋元的文学:一、概说,二、隋及唐前期的文学(隋及唐初的文学,王孟与高岑,李白,杜甫),三、唐后期及五代的文学(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附元稹等,李公佐、牛僧孺及其他,杜牧、李商隐等,温庭筠、李煜等,话本与戏剧),四、北宋的文学(北宋前期的文学,苏轼,北宋后期的文学),五、南宋及金文学(陆游,辛弃疾附陈亮等,南宋其他作家附金作家,宋金戏剧,宋元南戏,宋元话本),六、元代的文学(杂剧的繁荣,关汉卿,王实甫附白朴等,马致远,张可久及其他)。

第五篇明清的文学:一、概说,二、明前期的文学(琵琶记及其他,三国演义,水浒传,前后七子与归唐,王磐与冯惟敏),三、明后期的文学(西游记,金瓶梅词话,梁辰鱼与徐渭,汤显祖附沈,李玉及其他,公安、竟陵作家,小曲与鼓词,明清间的话本),四、清代的文学(清初的文学,蒲松龄,洪升与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附高鹗,清中叶的文学,地方戏及其他)。

第六篇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学:(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前后的文学,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学)。

结语:(过去的回顾,今后的展望)。《中国文学史》(1-4册)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60年代初受当时高教部的委托,为适应高校中文系教学需要,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有关专家教授的共同努力下编写的。该书自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深受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一版再版,至今已经使用了36年,发行量多达185万套,培养了几代学人和文学爱好者,为高校中文系教材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套文学史内容全面,材料翔实,体例适当,便于教学,既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又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该书至今仍不失为一部特色鲜明的文学史教科书。最近,在游国恩先生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袁行霈、褚斌杰等教授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给予了这部文学史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它至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书自出版以来,考虑到出版年代和教学的需要,曾先后做过几次小的修订。最近,为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需要和学术的不断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当年主编和参加编写的北京大学费振刚教授、孙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修生教授共同研磨,通力合作,对这部教材进行了再一次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修订,使之更为完善科学。这次修订改正了行文上的一些不合时势的语句,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和学术的更新发展;重新核对引文,纠正了引文中的一些错误;对一些古文和古代诗词重新进行断句,以求反映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勘正了一些误排之处。这次修订共计190多处,修改重要文字多达600余处。《中国文学史》(4卷本)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任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4卷本)是“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教材编写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在全国20所高等院校中遴选了30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专家,并由其中10位专家组成了编写委员会,编写委员会中有9位专家出任4卷的分卷主编。

本书以实事求是,守正出新为编写原则,既努力吸收目前古代文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又力求创新:将中国文学史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下,注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在文学史的分期、文体演变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另外,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也有所创新,正文之外附有注释、年表和研修参考书目。

该套教材1999年出版后,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评审一等奖。

除以上六部文学史著作外,还有以下几部文学史著作可供参考:《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研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中国文学史》钱基博,中华书局1993《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郭预衡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中国古代文学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