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文化概述一、芈姓部落的迁徙及其文化渊源《史记・楚世家》说芈姓源于祝融部落,祝融源于颛顼,其后人分为八姓,其中芈姓季连一支流落到南方蛮夷之地,成为后来的楚贵族。既然芈姓贵族是从中原移居蛮夷的,它的传统文化应该和中原文化没什么两样。所以姜亮夫先生主张楚国属于夏文化,更多的人主张楚属于商文化或周文化。芈姓成为楚人是在成王时。据《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也就是说,终有商一代,芈姓部落一直在中原居住,至周初被封于荆蛮,与中原文化有了隔阂。那么楚贵族的传统文化不是周文化,而是夏商文化,以商文化为主。二、周公变革与周楚文化差异由商而周,人们在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亲眼看到曾受天命的殷商王朝,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他们从这次革命中终于意识到了天命靡常,一场文化变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这就是周公的“制礼作乐”。它完全偏离了商代的文化传统,礼乐从此成了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根本标准,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前提。夏商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巫祭和鬼神,从国家大政到生活琐事,都要问诸鬼神,按鬼神的旨意办事。周公的变革突破了夏商二代的原始宗教文化,使得周代社会开始为理性的光芒所照耀,它的意义极为重大,它把人的理性从鬼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中原民族从蒙昧社会步入文明社会。但遗憾的是,楚贵族因为地理和自身的原因,与这次文化变革擦身而过。重重山水阻隔了它和中原文化的交往,且周楚一直处于一种相互敌意的状态中。文化上,楚也有意拉开和周的距离。所以,楚贵族由于没有经历周公的文化变革,又有意无意排斥周文化,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楚贵族的文化传统,则主要是商代文化。三、楚文化和楚淫祀之风楚贵族立足于夏商文化尤其是商文化,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这一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逐渐影响融入楚贵族文化。所以,楚文化是以楚族的传统文化为主,以中原周文化为次,兼有其它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那么楚国保留浓郁的巫鬼祭祀之风,就是毫不奇怪的了。到了屈原时代,这种崇尚巫祭的风气任然没有改变。怀王兵败地削,不思自励,却将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一代巫音把楚国的前程葬送的一干二净,但从它的废墟上,却生长出一丛绚丽灿烂的鲜花一一楚辞。汉赋一、定义典型的汉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它是汉代文学的正宗和主流。二、汉赋的起源《文心雕龙•诠赋》:“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者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赐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主客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1、赋自《诗》出出自《文心雕龙•诠赋》。意思是说,赋体之名是从《诗经》六义中分离出来的。赋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诗经》某些表现手法和某些传统精神。2、《骚》为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汉赋对于《楚辞》的学习,主要就在于描写铺叙的奇诡华丽。《楚辞》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也直接影响了汉赋,这在《诗经》中是没有的。3、出入战国诸子章学诚《文史通义》中云:“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答,《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三、汉赋的发展阶段1、汉初骚体赋骚体赋作为汉初的主要体式,形式上接近《楚辞》,多用“兮”字舒缓音节,文采绮丽华美。骚体赋继承了《楚辞》便于抒发个人情感,特别是忧愁、悲哀情感的特点。代表人物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隅鸟赋》。2、散体大赋它是汉赋的代表体式。它之所以称为“大”,首先是因为它的篇幅长大,这是它的外表特征。其次是它的内容,它以大手笔描绘出汉代盛世社会的大气象。“劝百讽一”:汉大赋的内在结构是“劝百讽一”的模式。“劝”是鼓励,是大赋主要描绘的部分。“讽”是劝止,内容非常少,象根小尾巴附于后面。枚乘的《七发》是标志汉大赋体式成立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期的代表作。其后有扬雄四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河东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是大赋的遗响。以后大赋就很难形成气候了。3、抒情小赋东汉中后期的辞赋,最重要的现象是抒情小赋的兴起。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抒情小赋的真正兴起。这之后到建安时期,产生了大量作品,抒情小赋取代了大赋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繁荣的局面。抒情小赋彻底摆脱了大赋的那种铺张扬厉、堆砌辞藻的习气,从外部空间的描绘转入人的内在心志情感,表面上看,是向汉初骚体赋的一种回复。它在语态、句式上继承了汉大赋的经验和手法,如相对整齐的四字句,逐渐增加的对句等等,在形式上促进了向骈赋的转化。两汉乐府诗一、乐府诗的界定1、“乐府”的内涵“乐府”最初是汉代主管音乐的机关。秦时就已经存在,汉武帝时期兴盛起来。汉人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就是最初的汉乐府诗,也就是乐府“本辞”其题目就是后世所称的乐府“旧题”。魏晋六朝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不管合乐与否,一概称为“乐府”;唐代则出现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而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2、乐府诗的界定文学史上的乐府诗,首先应是指汉代兴起的那种入乐可歌的“歌诗”,其次包括后世文人模拟乐府旧题或自创乐府新题的作品。二、乐府诗的兴起乐府诗是随着汉武帝时代乐府机关的建立而兴起的。班固《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创造,是非主流的存在。这种非主流的民间文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到文人,吸引文人加入创作,促使诗歌蓬勃兴起,最终取代了辞赋在文坛的地位。三、乐府诗的特点1、诗题乐府诗题同一般诗歌题目有不同,它原先不仅是歌辞的题目,还兼指歌辞的声谱,有点类似后来的词牌名。因此乐府诗的题目,明显带有音乐性的标识。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之世,歌咏杂兴,而诗之流乃有八名:曰行,日引,曰歌,曰谣,日吟,曰咏,曰怨,曰叹,皆诗人六艺之余也。”2、形式结构乐府诗最初的可歌性在形式结构上也留下了一些音乐标记,我们现在部分乐府诗中仍然可以看到的“解”、“艳”、“趋”、“乱”、“和”、“送”等。以上这些音乐标记,在当时同乐府歌辞密不可分,构成乐曲的重要成分。后随着乐府诗与音乐的相脱离,才逐渐失去其重要性。后世的文人乐府诗,绝大多数已不顾及这些。3、内容风格作为一种诗体,乐府诗的内容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乐府民歌,更是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因而它又成为历代诗人反映社会生活时最常用的诗体之四、《乐府诗集》中的汉代乐府诗现存汉乐府诗数量不多,几乎全部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主要见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四类1、汉郊庙歌辞郊庙歌辞是封建帝王郊祭时颂扬天帝、庙祭时颂扬祖宗的乐歌歌辞。《乐府诗集》里郊庙歌辞收有用于郊祭的汉《郊祀歌》十九章,和用于庙祭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2、汉鼓吹曲辞鼓吹曲在汉代原是军乐,声调雄壮。乐器主要有鼓、萧和笳。“鼓吹”即是击鼓吹箫笳之意。《乐府诗集》载录的歌》十八曲,是汉代仅存的鼓吹曲辞。3、汉相和歌辞相和歌,其曲调源于民间,演唱时“丝竹更相和”,所以被称为相和歌。“丝竹”即指弦乐器和管乐器,如笙、笛、琴、瑟、筝、琵琶多种。现存汉相和歌辞32首,是汉乐府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4、杂曲歌辞杂曲歌辞是因其曲调性质、歌辞内容都比较庞杂,故而得名。汉代的杂曲歌辞数量较少,仅存十多首,风格内容与相和歌辞极为相似,最高成就。《孔雀东南飞》即列其中,代表了汉乐府诗的屈原列传伟大的殉道者形象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论赞:“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才,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屈原既死之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善,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论赞:“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之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史记评林》引杨慎:“太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其论作《离骚》一节,婉雅凄怆,真得《骚》之旨趣也。”《报任少卿书》:“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拳拳之忠,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一、绿橘辉映中的壮志少年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楚威王元年或楚宣王29年(前341年前后)。此时代正距离吴起变法失败五十年,楚国朝政再无当年那样的兴盛气象了。相反,西方的秦国却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商鞅变法中崛起,正成为雄视天下的强国。屈原的家乡在湖北秫归的“乐平里”,这个地方盛产橘树。这南国的橘树正有与众不同的习性,皇天后土生养它在江间,它就矢志不渝的爱上了这片国土。面对家乡的可爱绿橘,少年屈原突然悟到了人生立命的重要哲理。一股深切的恋国之情,由此化为对橘树的赞美,他的早期名篇一一《橘颂》由此诞生。二、崛起于振兴楚国的大潮中大约在楚怀王九、十年间,屈原只有二十二、三岁,就担任了楚国的“左徒”。怀王当政前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重用并信任屈原。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是屈原政治生涯中最为光芒四射的时期。君臣相合,楚国朝政由此蒸蒸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气象。三、上官大夫的背后一箭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却不能容忍触犯他们利益的改革,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贵族权臣,在怀王面前中伤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非我莫能为也。”这就是上官所施的背后一箭。屈原蒙受了不白之冤,竟然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便被从左徒之位赶下台!一场由屈原推动的改革从此中断了。四、谏会武关,流放汉北屈原被黜之后,楚国的政局发生了急剧的逆转。怀王十六年,秦使张仪诈楚与齐国绝交。怀王大怒,出师伐秦,先后在汉中、蓝田大败,楚师由此崩溃。此后十多年,楚国遭到连串打击,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危难时期,但屈原始终没有在史籍记载中露面,可能他被旧贵族党人排斥在外,根本不能参与朝政。怀王三十年,秦昭王致书怀王,约请怀王到秦之边境武关会盟。这是一次居心叵测的凶险之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屈原强谏武关之会而触怒怀王,被流放汉北,行前满怀凄怆的作《惜诵》。五、《天问》一一传自汉北的悲痛问难屈原流放汉北不久作《抽思》,抒发了他“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返”的痛苦心情。然而很快传来怀王客死秦国的消息,给屈原以致命的打击,他出现某种精神的迷乱状况。在汉水畔的都城,遗存有楚之宗庙和祠堂。面对宗庙祠堂的大幅壁画,在恍惚之间,屈原仿佛置身天地创生之初,面对壁画大声问难,这就是《天问》六、再迁江南当怀王客死归葬之际,郢都之民纷纷要求追究子兰当年怂恿怀王赴会的罪责,这已使子兰又惧又怒,又听说屈原在汉北拒不服罪,还写诗激烈的指斥他,更是怒不可遏。“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襄王,王怒而迁之。”《哀郢》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九年之后,诗中有回顾当年再迁江南的离郢情景。七、夜诵《离骚》,感泣鬼神根据民间传说,屈原在江南的放逐生涯,主要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度过的。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著名长诗《离骚》的写作。根据汨罗一带的传说,屈原写成《离骚》当夜,就在玉笥山冈上,向着茫茫天地诵读这篇血泪凝成的诗作,山岗下竟聚集了大片人影,全都在掩泪咽泣,但他们并不是活人,而是捐躯沙场的楚国亡魂,是山山野野的怨鬼、游神……八、汨罗:有一位忠魂向万世倾诉有关屈原的晚年生活状况,史籍记载很少。我们从《涉江》中得知,大约在襄王十四、五年间,屈原离开了生活近十年的汨罗,来到了辰阳、淑浦一带。屈原此次西行,很可能是遭到了襄王君臣的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