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PAGEPAGEII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2014.12目录学院简介 1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1.1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11.2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21.3毕业生就业流向 31.4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 41.5毕业生部分就业单位 52.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62.1毕业生就业总体趋势 62.2毕业生流向地区趋势 72.3毕业生国内升学趋势 72.4毕业生出国(境)深造趋势 72.5毕业生自主创业趋势 8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3.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 83.1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 93.1.1毕业生就业优先考虑因素 93.1.2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最困扰因素 93.1.3毕业生认为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 103.1.4毕业生理想就业单位性质 103.1.5毕业生就业薪酬期望值 113.2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 113.2.1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123.2.2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123.2.3毕业生实际薪酬待遇 133.2.4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性质 143.2.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153.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反馈 153.3.1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153.3.2用人单位认为今后我院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应加强的方面 163.3.3用人单位今后是否还愿意继续从我院招聘人才 173.4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满意度 173.4.1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173.4.2用人单位对我院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18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总结分析4.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194.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194.2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194.3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工作 204.4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力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215.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215.1以“就业”看“专业”,调专业促就业 225.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5.3加强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22PAGE23学院简介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是一所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于2000年开始面向浙江省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和确认,2006年开始在余杭仓前办学,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教学用地563亩。学院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的雄厚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现有29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工、艺、经、管、法、文等学科,其中省重点专业1个。学院立足浙江,面向全国10多个省(市)招生,现有在校生6000余名。学院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46万余册。建有9个实验中心(室),其中有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合格教学实验中心各一个。与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市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8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学院按照“规范办学、提升质量、培育特色、塑造品牌”的办学思路,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职工515人,其中专任教师381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6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50余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3人,入选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5人,获得省“教坛名师”、“教坛新秀”、“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厅局级及以上奖励共20余人次。近年来主持国家教学研究项目3项,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项,教育部教指委课程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15项,省精品课程2门,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4项。10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十一五”纺织服装教育部委级优秀教材奖3部,入选“十二五”部委级教材1部,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二等奖4项。此外,学院独立主持完成的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专利280余项,获国际国内科技成果奖励多项。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在校学生可享受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交流相关政策,每年选送优秀学生赴英、美、德、日等国大学交流学习,出国交流访学的项目多达30余项,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等大部分专业。学院还出台了资助学生出国访学的实施办法,重点资助若干品学兼优的学生出国访学。学院注重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四年来获国家级奖项110余项,省级奖项391项。特别是2012年学院在浙江省教育厅重点组织的9大项学科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成绩在全省独立院校中名列前茅,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单项奖17项。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本部分将从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以及行业分布等方面对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就业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10日。1.1毕业生规模与结构我院2014届毕业生均为本科生,共计1455人。共分布于7个系:纺织服装系:209人,艺术与设计系:234人,机电系:200人,经管系:482人,建筑系:182人,人文系:96人,外国语系:52人。图1-1各系(院)毕业生人数毕业生中,男生666人,占45.77%;女生789人,占54.23%。图1-22014届毕业生男女比例浙江省内生源毕业生1319人,占90.65%;浙江省外生源毕业生136人,占9.35%,其中,安徽省1人,福建省20人,广东省24人,河南省18人,江苏省50人,山东省19人,四川省4人,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图1-32014届毕业生省份分布少数民族毕业生共8人,占总人数的0.55%,分别来自3个少数民族:回族2人,畲族5人,壮族1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人,占总人数的0.14%;非困难学生1453人,占总人数的99.86%。1.2毕业生就业率统计2014届我院毕业生共分28个专业(方向),截至2014年12月10日,总就业率为97.25%,创业率为1.79%,有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表1.1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系(院)人数就业率签就业协议率签劳动合同率其他形式就业率创业率纺织服装系20997.61%39.23%48.33%6.70%3.35%人文系9698.96%45.83%45.83%6.24%1.04%艺术与设计系23497.01%63.68%15.81%14.52%2.99%经管系48298.13%54.77%38.59%3.11%1.66%外国语系52100%61.54%23.08%13.45%1.92%机电系20099.00%64.50%26.00%8.00%0.50%建筑系18291.21%71.98%10.44%8.24%0.55%总计145597.25%57.11%31%7.36%1.79%1.3毕业生就业流向根据我院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分别对毕业生的去向比例、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国内升学、出国(境)深造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毕业生实际落实就业人数1415人,占97.25%;待就业40人,占2.75%。在已落实就业的毕业生中,签就业协议就业831人,占57.11%;签劳动合同就业451人,占30.99%;其他录用就业19人,占1.31%;自主创业26人,占1.79%;自由职业57人,占3.92%;国内升学17人,占1.17%;出国(境)深造14人,占0.96%。图1-4毕业生就业去向比例已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为浙江省,共1239人,占89.59%;上海市为45人,占3.25%;江苏省36人,占2.60%;广东省23人,占1.66%;其他省份共40人,占2.89%。在浙江省就业的毕业生中,杭州市682人,占49.31%;宁波市115人,占8.32%;绍兴市96人,占6.95%;温州市86人,占6.22%;其他地市共260人,占18.80%.图1-5毕业生地区流向毕业生国内升学17人。其中考取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11人,占64.71%;2人考取211院校,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占11.76%。图1-6毕业生国内升学院校分布毕业生出国(境)深造14人。其中英国6人,占42.86%;美国2人,占14.29%;意大利2人,占14.29%;澳大利亚2人,占14.29%。图1-7毕业生出国(境)深造国家(地区)分布1.4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根据学院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分别对毕业生的生源地、性别、民族、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进行就业比较分析。毕业生中,浙江省生源人数1319人,就业人数1286人,就业率为97.50%;浙江省外生源毕业生人数136人,就业人数129人,就业率为94.85%。浙江省外生源毕业生就业率略低于浙江省生源毕业生就业率。表1.2浙江省及浙江省外生源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生源地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浙江省1319128697.50%浙江省外13612994.85%毕业生中,男生人数为666人,就业人数636人,就业率为95.50%;女生人数789人,就业人数779人,就业率为98.73%。女毕业生就业率高于男毕业生就业率3.23个百分点。表1.3不同性别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比较性别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男66663695.50%女78977998.73%毕业生中,汉族毕业生人数为1447人,就业人数1407人,就业率为97.24%;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8人,就业人数8人,就业率为100.00%。少数族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汉族毕业生就业率。表1.4不同民族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比较民族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汉族1447140797.24%少数民族88100.00%毕业生中,非困难毕业生为1453人,就业1413人,就业率为97.25%;家庭困难毕业生人数2人,就业人数2人,就业率为100.00%。1.5毕业生部分就业单位表1.5毕业生部分就业单位(排名不分先后)用人单位名称用人单位名称浙江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金华分公司浙能台州发电厂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衢州分公司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杭州市人民政府景宁畲族自治县群星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浙江金华甬金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杭州市邮政局浙江江山建信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杭州萧山九天传媒有限公司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对外经济贸易服务有限公司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余杭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余杭瑞达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浙商银行杭州分行浙江物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江山建信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分行浙江省长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淄博市分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分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分行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本部分将结合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别从就业总体情况、地区流向、国内升学、出国(境)深造、自主创业等方面趋势进行分析。2.1毕业生就业总体趋势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总体情况相对稳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学院毕业生2011年有1833人,就业率为94.29%;2012年有1533人,就业率为96.22%;2013年有1620人,就业率为96.42%;2014年有1455人,就业率为97.25%。2012年和2013年因受全国整体就业形势影响,就业率变化不大。2015年就业形势仍然严峻,预计就业率与2014年基本持平。图2.12011-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2.2毕业生流向地区趋势近年来,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使得毕业生在浙江省内就业的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学院毕业生留在浙江省2011年为1720人,占93.58%;2012年为1467人,占95.69%;2013年为1548人,占95.56%;2014年为1239人,占85.15%。2011年-2013年基本平衡,2014年因省外生源的增加、大中城市人才饱和以及国家对中西部支持力度的加大,去往外省的比例有所上升,预计今后该趋势还将存在。图2.22011-2014年毕业生流向浙江省比率2.3毕业生国内升学趋势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教育部逐步增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国内升学人数开始逐年增加。学院毕业生国内升学2011年为14人,占0.76%,2012年为20人,占1.30%;2013年为22人,占1.36%;2014年为17人,占1.17%,总体呈增长趋势。图2.32011-2014年毕业生国内升学比率2.4毕业生出国(境)深造趋势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留学生放宽留学政策,签证变得更加容易,使得一些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出国(境)深造。学院毕业生出国(境)深造2011年为10人,占0.54%;2012年为26人,占1.70%;2013年为24人,占1.48%;2014年为14人,占0.96%。图2.42011-2014年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率2.5毕业生自主创业趋势我院一直秉承“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逐步构建和完善了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步提高,预计还将继续增长。学院毕业生自主创业2011年为9人,占0.49%;2012年为10人,占0.65%;2013年为9人,占0.56%;2014年为26人,占1.79%。图2.52011-2014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率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3.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2013年11月,学院利用校园招聘会的机会对2014届毕业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在毕业生的性别、民族、专业、生源地等方面的分布上,与我院实际情况相符;同时,学院对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13份,回收问卷在用人单位的行业、地区、规模、招聘岗位等也与我院实际情况相符。据此,我们结合两项调查的数据,从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反馈、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对整体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1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结合调查数据,本部分从毕业生就业优先考虑因素、就业过程中最困扰因素、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理想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值进行分析。3.1.1毕业生就业优先考虑因素在对毕业生“择业时,您将考虑的前三位的因素是(请按顺序填写)”调查中,将“工作地点”作为优先考虑因素的占41.85%;将“薪酬与福利”作为优先考虑因素的占21.62%;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优先考虑因素的占15.95%;将“专业对口”作为优先考虑因素的占5.56%;将“工作环境”作为优先考虑因素的占1.96%;将“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作为优先考虑因素的占13.06%。图3.1毕业生就业优先考虑因素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较为看中“工作地点”、“个人发展机会”、“薪酬与福利”等因素,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善于将自己的性格、兴趣与职业进行匹配,从而进行理性择业。3.1.2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最困扰因素在对毕业生“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的调查中,选择“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的占31.48%;选择“缺乏社会关系”的占15.74%;选择“信息太少”的占5.56%;选择“性别歧视”的占5.55%;选择“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的占41.67%。图3.2本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最困扰因素3.1.3毕业生认为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在对毕业生“你认为影响成功就业主要因素”的调查中,选择“专业”的占10.19%;选择“成绩”的占4.63%;选择“特长”的占8.33%;选择“学历”的占9.26%;选择“能力”的占56.48%;选择“机遇”的占8.33%;选择“人际关系”的占2.78%。图3.3毕业生认为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能力”是毕业生普遍认同的就业竞争因素,专业素养对就业成功影响作用也较大;学历、机遇、成绩和人际关系等也对就业成功产生一定影响。3.1.4毕业生理想就业单位性质在对毕业生“你期望的工作单位是”的调查中,选择“政府机关”的占7.41%;选择“科研设计单位”的占11.11%;选择“事业单位”的占18.52%;选择“国有企业”的占20.37%;选择“三资企业”的占9.26%;选择“民营企业”的占23.14%;选择“其他”的占10.19%。图3.4毕业生理想就业单位性质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单位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政府机关和科研设计单位对我院毕业生也有较大的吸引力。3.1.5毕业生就业薪酬期望值在对毕业生“您期望的月薪是”的调查中,选择“1000元左右”的占0.92%;选择“2000元左右”的占6.49%;选择“3000元左右”的占36.11%;选择“4000元左右”的占33.33%;选择“5000元及以上”的占23.15%。图3.5毕业生就业薪酬期望值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薪酬期望值主要集中在3000到4000元左右,并且有不小比例期望值超过5000元。后文会将此与毕业薪酬的实际值进行比较。3.2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结合调查数据,本部分从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度、实际薪酬待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满意度进行分析。3.2.1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在对已就业毕业生“您已落实就业单位的信息获取渠道是”调查中,选择“学校就业信息公告栏”的占18.52%;选择“校园招聘或老师推荐”的占36.11%;选择“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占5.56%;选择“亲戚或朋友介绍”的占6.48%;选择“人才市场招聘”的占19.44%;选择“就业网站”的占9.26%;选择“其他”的占4.63%。图3.6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结果显示,“校园招聘或老师推荐”、“人才市场招聘”和“学校就业信息公告栏”成为了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就业网站”、“亲戚或朋友介绍”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等途径在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校内,学校要积极开拓校外就业渠道,扩大信息来源,以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3.2.2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在对已就业毕业生“您已落实的工作岗位与您的专业是否相关”调查中,选择“完全相关”的占17.59%;选择“相关”的占31.48%;选择“基本相关”的占26.85%;选择“不太相关”占16.67%,选择“完全不相关”的占7.41%。图3.7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结果显示,选择“完全相关”、“相关”和“基本相关”的毕业生占75.92%,说明学院毕业生大部分都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技能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作用很大,要想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广大在校大学生应注重加强个人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3.2.3毕业生实际薪酬待遇在对毕业生“您目前从事工作的薪酬是”调查中,选择“1000元左右”的占2.78%;选择“2000元左右”的占14.81%;选择“3000元左右”的占42.59%;选择“4000元左右”的占27.78%;选择“5000元及以上”的占12.04%。图3.8毕业生实际薪酬待遇图3.9毕业生薪酬待遇实际值与期望值对比结果显示,毕业生在就业薪酬待遇主要集中在2001~4000元。前述“4000元左右”职业薪酬期望值的本科毕业生占33.33%,而实际达到这一范围的占27.78%;前述“5000元以上”职业薪酬期望值的本科毕业生占23.15%,而实际达到这一范围的占12.04%。毕业生职业薪酬期望值略高于实际值。3.2.4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性质在对毕业生“你实际的工作单位是”的调查中,选择“政府机关”的占1.85%;选择“科研设计单位”的占2.78%;选择“事业单位”的占3.70%;选择“国有企业”的占11.12%;选择“三资企业”的占8.33%;选择“民营企业”的占65.74%;选择“其他”的占6.48%。图3.10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图3.1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实际值与期望值对比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超60%为“民营企业”,而相对应的期望值为23.15%;“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期望值均接近20%,“政府机关”和“科研事业单位”期望值也较高,而相比就业的实际值较低。3.2.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在对毕业生“您对您现在的工作单位的满意程度”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2.32%;选择“满意”的占54.47%;选择“一般”的占28.63%;选择“不太满意”的占3.73%;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0.85%。图3.1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单位还是满意的,只有4.58%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这一结果反映出我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良好。3.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反馈结合调查数据,本部分从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用人单位认为今后我院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应加强的方面、用人单位今后是否还愿意继续从我院招聘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3.3.1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本部分主要是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对“工作能力”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占51.71%;选择“满意”的占37.87%;选择“比较满意”的占9.48%;选择“不太满意”的占0.94%;没用用人单位选择“很不满意”。在对“社交能力”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占62.75%;选择“满意”的占21.72%;选择“比较满意”的占15.53%;没有用人单位选择“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在对“管理能力”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占47.18%;选择“满意”的占42.19%;选择“比较满意”的占10.00%;选择“不太满意”的占0.63%;没用用人单位选择“很不满意”。在对“敬业精神”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占55.73%;选择“满意”的占37.96%;选择“比较满意”的占6.06%;选择“不太满意”的占0.25%;没有用人单位选择“很不满意”。图3.13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方面还是比较认可的。3.3.2用人单位认为今后我院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应加强的方面在对用人单位“您认为我院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应加强(最多选两项)”的调查中,选择“基础理论学习”的占12.68%;选择“专业知识学习”的占32.39%;选择“科研能力培养”的占14.08%;选择“动手能力培养”的占73.24%;选择“人文知识培养”的占29.58%。图3.14用人单位认为今后我院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应加强的方面结果显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需重点加强的内容,同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培养方面也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的内容。3.3.3用人单位今后是否还愿意继续从我院招聘人才在对用人单位“贵单位今后是否还愿意继续从我院招聘人才”的调查中,选择“非常愿意”的占82.65%;选择“愿意”的占15.01%;选择“较愿意”的占2.34%;没有用人单位选择“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图3.15用人单位今后是否还愿意继续从我院招聘人才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还是比较认可的,我院已基本建立了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一大批用人单位每年都来我院招聘毕业生。3.4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满意度结合调查数据,本部分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3.4.1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在对毕业生“您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1.36%;选择“满意”的占54.72%;选择“比较满意”的占20.82%;选择“不太满意”的占2.52%;选择“很不满意”的占0.58%。图3.16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满意的。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同学对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表示有意见和不满,这也将督促学院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以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3.4.2用人单位对我院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在对用人单位“您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1.64%;选择“满意”的占53.79%;选择“比较满意”的占23.54%;选择“不太满意”的占1.03%;没有选择“很不满意”的。图3.17用人单位对我院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满意的,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的服务工作。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总结分析4.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我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学院的精心部署下,以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为支撑,以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为重点,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在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的同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工作满意度。4.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学院始终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领导重视、职能部门统筹、系(部)负责、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学院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部、教务部、学工部、团委、保卫部、总务部及后勤服务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各系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考核,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绩效纳入领导干部和职工的年度考核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各系(部)主任担任本系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系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毕业班班主任、校友、毕业生家长、学生骨干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学生就业。4.2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学院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做到全程覆盖、突出重点,全员普及,凸显个性。切实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在完成2014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邀请校外用人单位负责人、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为毕业生开设就业创业指导系列讲座10余场。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毕业生思想观念上的一些问题,帮助毕业生调整择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引导和组织毕业生参加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求职技能;开拓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好毕业生的毕业实习。2013年下半年,我院新成立嘉泰园工业园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40余人。4.3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学院以举办各类供需见面洽谈会为主要形式,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本学年,共举办大型招聘会2场,小型和专场招聘会40余场,近三百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岗位5000余个,很大程度地满足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各地市及其他各兄弟院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如四校联合招聘会、寒门学子招聘会、杭州市2014届毕业生的招聘会等,累计参加人次3000余人。加强就业网的建设和使用,实现与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省内各地市人才网站的联合互动,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招聘信息发布、职业测评、政策宣传、就业指导、企业推介、创业教育等多种服务,最大化发挥就业网的辐射和宣传作用。建立毕业班就业工作群、就业短信平台等载体,多渠道地发布信息,提高就业信息服务质量,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全覆盖。其中就业网发布1000余条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提供近8000余个岗位,岗位涉及全院各个专业。同时各系(部)老师也积极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推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实施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以个性化指导提升就业创业服务的时效性,积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指导服务,一是院招生与就业办统筹全院就业工作,实现“服务—指导—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二是重视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和毕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优先推荐,进行专项辅导培训,发放求职交通补贴,实施一对一有效帮扶和跟踪服务。;三是结合毕业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和就业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状态和情绪变化,适时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四是实现就业信息、就业市场、就业指导网络化,及时发布、更新各类就业相关政策、信息,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效结合。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和浙江省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拓宽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除密切联系本部浙江理工大学就业指导处,学习先进就业工作经验外,我院特对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省内主要生源地区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学习其他兄弟院校的就业工作先进经验、了解相关地区和重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进校考察、招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岗位和机会。4.4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力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学院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各系坚持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核心聚焦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试题及答案
- 证券投资实务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券商业务拓展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整合试题及答案
- 拆彩钢瓦房施工方案
- 窑炉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 矿山作业工程施工方案
- 银行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碘化钾在农业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猜想(长沙卷)(考试版A4)
- 2024年西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解析)
- XX小学2025年春季教研工作计划
- 高考复习语文作文写作训练讲评【知识精研】《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 体育赛事策划与管理全套课件
- 高标准农田施工合同
- 《热泵技术应用》课件
- 培训机构招生合作合同范例
- 电梯修理(T)特种作业取证(安徽)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2024年渣土公司运输车辆管理制度
- DB11T 2103.2-2023 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第2部分:养老机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