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_第1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_第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_第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_第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防所贺天锋二○一一年八月五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防所贺天锋一、最新疫情速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截止2011年8月3日,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622例其中临床诊断58例实验室诊断病例226例疑似病例338例截止2011年8月3日,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全国病例分布全国病例分布病例的地理分布病例的地理分布性别分布:

男性304例,女性308例职业分布:

农民555例,家务及待业21例,离退人员10例,民工、工人、牧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其他职业也有发生。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年龄分布:二、疫情通报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郑**,吴**………………………………二、疫情通报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县人;金华1例,绍兴1例。宁波8月3日报告1例疑似病例。浙江省目前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5岁,职业为农民或者家务待业。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县人;金华1例,绍宁波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宋**,女,31岁,在宁波奉化市某电器厂打工,四川人,6月12-28日曾回老家种地,7月15日在宁波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最高达39度,同时出现畏寒、头痛、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症状。WBC4.9,PLT63,尿蛋白阳性,谷草、谷丙转氨酶正常。8月3日由奉化市妇幼保健院报告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排除检查。宁波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三、让我们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三、让我们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2.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起病,潜伏期1~2周病例多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内灌木丛林茂密;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5-10月为多发季节报告病例分布分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潜伏期1~2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背景资料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背景资料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地区最早发现时间报告病例疫区地貌安徽2006.11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丘陵地区河南2007.05不明原因高热伴严重胃肠疾病病人丘陵地区浙江2004.05不明原因发热丘陵地区湖北2005.09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不明原因发热丘陵地区江苏2005.05不明原因发热伴多脏器损伤丘陵地区山东2004-06“不明原因疾病”病人,伴有发热、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丘陵地区地区最早发报告病例疫区地貌安徽2006.11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情经过:10月18日,可疑的“草蜱”咬伤右踝关节内侧,有红肿、发痒等症状,10月21日,对被老鼠污染的衣物进行清理及清洗。10月30日,出现发热、头痛、头晕、全身关节痛、乏力等症状。10月31日,在本村卫生室就诊,体温39.2℃11月3日,患者尿量减少,出现牙龈出血,到广德县人民医院诊治11月4日,中午转往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下午3时49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出血晚7时许,病情危重,给予气管插管,11月5日6时,口、鼻不断涌出咖啡样液体,经抢救无效,于6时55分宣布死亡。1.安徽疫情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继发病例11月17日在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和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9人发病其中医务人员4名(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家属5名继发病例11月17日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死亡1例首例病例,死亡首例病例密切接触亲属21人,发病5人,罹患率23.81%广德县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18人(含村医2人),没有发病弋矶山医院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24人,发病4人,罹患率16.67%9例继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共90人,没有发病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死亡1例继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9例患者均在原发患者死亡抢救前12h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所有9例继发感染病例均没有蜱叮咬病史,也没有野外动物接触史,只有1例回忆有近期野外活动史。在原发患者死亡前12h(出血抢救时段)与其有过近距离(≤50cm)密切接触的28人中,9例感染。接触时间超过2h的20人中9例感染发病。所有9例感染患者均回忆接触过患者的血液,7例接触过分泌物。继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9例患者均在原发患者死亡抢救前12h首例患者居住地基本概况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8县交界处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以丘陵为主新杭镇位于广德县东北部距县城30多公里人口7.8万人独山村居民400余人首例患者居住地基本概况广德县结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排除了病毒感染;专家最终确认为无形体病。其他9人虽然感染了无形体病,但这些患者并没有机会与蜱接触,但曾与已死亡的患者有过血液或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接触。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诊断成立+首例患者有蜱叮咬史传播途径问题:人-人传播?国内首次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结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排新发蜱源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定义: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无形体引起的新发人兽共患性疾病。其病原体无形体为G-阴性细胞专性寄生菌.2.发现:

无形体最初发现于1932年,但直到1990年,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才被发现。病人中性粒细胞内所见的成簇细菌最初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但针对查菲埃立克体的实验室检查全部是阴性。新发蜱源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定义: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的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同,与查菲埃立克体遗传亲缘关系较远随后,研究者提出,对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家族做重新分类,废除了立克次体科,将埃立克体科的部分分支归作无形体科旗下,部分归作埃立克体属、无形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旗下。埃立克体属和无形体属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细胞的蜱传播疾病病原.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人粒细胞无形体分类学位置原核生物界(kindomofprokaryote)薄壁菌门(PhylumGracilicutes)变形菌纲α亚群(αsubdivisionofproteobacteria)立克次体目(orderofRickettsiales)立克次体科(familyofRickettsiae)

无形体科(familyofAnaplasmataceae)立克次体属恙虫病东方体属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人嗜粒细胞无形体人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生物学特性(Microbiology)(Taxonomyofanaplasma)generaofRickettsiageneraoforientiatsutsugamushigeneraofAnaplasmageneraofEhrichiaHumangranuloctytic

anaplasma(HGA,formerlyknownashumangranulocytotropicehrlichiosisorHGE)Humanmonocytotropic(ormonoctytic)ehrlichiosis(HME)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Typhusgroupspottedfevegroup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R.prowazakiiR.typhi传统立克次体病新发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分类学位置原核生物界(kindomofp2.河南疫情2007年3~9月,共报告79例病例,死亡10例。

信阳市72例,死亡9例;

南阳市7例,死亡1例疑似病例8例,临床诊断病例5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3例2.河南疫情2007年3~9月,共报告79例病例,死亡10例地理条件信阳市和南阳位于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地表形态复杂,基本地形可分为北部平原,中部丘陵,西南部山区气候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特征夏季降雨较多,占全年的54%地理条件信阳市和南阳位于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时间分布发病数(例)月份2007年河南省无形体病发病死亡时间分布时间分布发病数(例)月份2007年河南省无形体病发病死亡时间地区分布病例高度分散79例病例分布在信阳市所属4县、1区和南阳市的桐柏县该5县1区属山区和丘陵地貌。河南省其它市县尚未发现类似病例。地区分布病例高度分散年龄、性别分布年龄(岁)发病数男女合计30-1(1)01(1)40-571250-7(1)23(5)30(6)60-3(1)19(2)22(3)70-651180-123合计23(3)56(7)79(10)年龄、性别分布年龄(岁)发病数男女合计30-1(1)01(1临床表现症状例数构成(%)发热79100.0纳差5164.6乏力4658.2恶心3240.5腹痛2734.2腹泻1924.1呕吐1620.3腹胀1518.9黑便1215.2头痛1113.9口腔出血810.1紫癜56.3皮疹45.1临床表现症状例数构成(%)发热79100.0纳差5164.6临床实验室检测化验结果例数构成(%)WBC减少79100.0PLT减少6481.0尿蛋白阳性79100.0肝功能异常79100.0临床实验室检测化验结果例数构成(%)WBC减少79100.0实验室检测10份血清标本进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查菲埃立克的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份恢复期血清进行SARS的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另两份咽拭子进行人禽流感特异性核酸real-timePCR检测,结果阴性。实验室检测10份血清标本进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22份血液标本进行无形体PCR检测,其中5份血清,2份咽拭子出现无形体特异性扩增产物。但和标准株的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不是非常理想。14份血清标本,进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4份抗体滴度达到1:256,6例病例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增高,24例病例单份血清抗体滴度为1:64。22份血液标本进行无形体PCR检测,其中5份血清,2份咽拭子

原因到底是什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综合以往疫情资料的分析和病原学的检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CDC研究认为存在一种新的病原—新型布尼亚病毒

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2010年5月以后,设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综合以往疫情资料的分析和病原学的检测结果,2010年5月,中2010年全国疫情监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开展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调查研究。监测点湖北随州市曾都、随县和广水3个区(市、县)河南信阳市新县、息县、罗山、光山、商城5个区(县210家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监测2010年全国疫情监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在湖北在2010年共调查154个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其中148例发生在5-7月份,占病例总数的96%;年龄分布在39到83岁之间,75%的患者50岁以上;56%的患者为女性,没有明显性别差别;97%患者为农民,生活在林木覆盖的丘陵地区,发病前曾在田间劳作。在2010年共调查154个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其中148例发生季节分布季节分布年龄分布湖北年龄分布湖北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项目检测数正常

升高

降低频数

比例(%)

频数

比例(%)

频数

比例(%)血小板(PLT)6146.6

5793.4白细胞(WBC)62812.9

23.2

5283.9尿蛋白(PRO)43783.7

3683.7

尿隐血(BLD)461941.3

2758.0

大便潜血191578.9

421.1

谷丙转氨酶(ALT)521019.6

4180.4

谷草转氨酶(AST)5147.7

4892.3

白球比例(A/G)51611.8

4588.2碱性磷酸酶(AKP)523973.6

35.7

1120.8乳酸脱氢酶(LDH)3912.6

3794.9

12.6磷酸肌酸激酶(CKP)371232.4

2259.5

38.1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51954.3

1645.7

实验室检测项目检测数正常升高降低频数比例(%)频70例确诊病例出血表现项目频数/观察或检查数百分比(%)血尿27/4658.7大便潜血4/1625.0黑便6/698.7皮肤瘀斑5/697.2皮肤粘膜出血2/692.9针刺部位瘀斑2/692.9血样便1/691.4牙龈出血1/691.4出血倾向34/7048.670例确诊病例出血表现项目频数/观察或检查数百分比(%)血尿人群感染状况?在流行区200份与病人配对的健康人对照血清样本、180份非流行区健康人血清样本以及54份疑似汉坦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样本中没有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核酸及特异性抗体。人群感染状况?在流行区200份与病人配对的健康人对照血清样本传播媒介?在病家周围采集了常见的蚊和蜱等媒介生物,在收集的186个蜱标本中,有10份在病家豢养动物体表收集的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但是在收集的5900份蚊标本中没有检测到新病毒。传播媒介?在病家周围采集了常见的蚊和蜱等媒介生物,在收集的1宿主与媒介从蜱中分离到数株新病毒蜱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羊血清中分离到病毒狗血清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啮齿动物中检出病毒核酸媒介宿主宿主与媒介从蜱中分离到数株新病毒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传播:目前,认为蜱是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分离病毒不同片段的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接触传播: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可能有传染性护理处理接触尸体47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47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48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48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49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原治疗

在抗病毒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病毒唑仅在体外实验过,对于蜱虫病有一定作用,准备在临床上对重症者进行试用。轻症者可自愈,重症者试用病毒唑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原治疗小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尚不明确,起初均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简称FTS)小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四、认识元凶—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目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初稿已完成。专家组已经将方案上报到卫生部,等卫生部批准后这个方案就可出台。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Bunia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而得名。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及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五、疾病离我们有多远?

风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一)可能的传播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蜱可能为该病的传播媒介,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我国已知存在120余种蜱,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我国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一)可能的传播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硬蜱硬蜱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63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二)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64(二)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64风险评估人群可能对此病普遍易感,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传播媒介。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65风险评估人群可能对此病普遍易感,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传播媒介风险评估该病可能为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5~6月)。分离到病毒的长角血蜱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位于该类生境的农村及城镇周边的居民,以及进入该环境的其他人员有感染的风险。目前证实有该病存在的地区,由于自然生境、居民生活、生产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发生根本改变,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这些地区将会继续有病例发生,赴该类地区旅游者中也有可能发生病例。66风险评估该病可能为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5风险评估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发现有疫情存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报告病例数将会明显增加。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意识和能力,可能对降低病死率发挥积极作用。67风险评估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防治对策1.加强科学研究2.加强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3.加强培训与能力建设4.提高各级专业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5.做好风险沟通的准备,加强公众教育防治对策1.加强科学研究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谢谢!谢谢!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usercandemonstrateonaprojectororcomputer,orprintthepresentationandmakeitintoafilmtobeusedinawiderfield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usercandemonstr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防所贺天锋二○一一年八月五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防所贺天锋一、最新疫情速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截止2011年8月3日,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622例其中临床诊断58例实验室诊断病例226例疑似病例338例截止2011年8月3日,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全国病例分布全国病例分布病例的地理分布病例的地理分布性别分布:

男性304例,女性308例职业分布:

农民555例,家务及待业21例,离退人员10例,民工、工人、牧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其他职业也有发生。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年龄分布:二、疫情通报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郑**,吴**………………………………二、疫情通报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县人;金华1例,绍兴1例。宁波8月3日报告1例疑似病例。浙江省目前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5岁,职业为农民或者家务待业。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县人;金华1例,绍宁波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宋**,女,31岁,在宁波奉化市某电器厂打工,四川人,6月12-28日曾回老家种地,7月15日在宁波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最高达39度,同时出现畏寒、头痛、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症状。WBC4.9,PLT63,尿蛋白阳性,谷草、谷丙转氨酶正常。8月3日由奉化市妇幼保健院报告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排除检查。宁波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三、让我们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三、让我们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2.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起病,潜伏期1~2周病例多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内灌木丛林茂密;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5-10月为多发季节报告病例分布分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潜伏期1~2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背景资料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背景资料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地区最早发现时间报告病例疫区地貌安徽2006.11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丘陵地区河南2007.05不明原因高热伴严重胃肠疾病病人丘陵地区浙江2004.05不明原因发热丘陵地区湖北2005.09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不明原因发热丘陵地区江苏2005.05不明原因发热伴多脏器损伤丘陵地区山东2004-06“不明原因疾病”病人,伴有发热、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丘陵地区地区最早发报告病例疫区地貌安徽2006.11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情经过:10月18日,可疑的“草蜱”咬伤右踝关节内侧,有红肿、发痒等症状,10月21日,对被老鼠污染的衣物进行清理及清洗。10月30日,出现发热、头痛、头晕、全身关节痛、乏力等症状。10月31日,在本村卫生室就诊,体温39.2℃11月3日,患者尿量减少,出现牙龈出血,到广德县人民医院诊治11月4日,中午转往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下午3时49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出血晚7时许,病情危重,给予气管插管,11月5日6时,口、鼻不断涌出咖啡样液体,经抢救无效,于6时55分宣布死亡。1.安徽疫情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继发病例11月17日在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和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9人发病其中医务人员4名(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家属5名继发病例11月17日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死亡1例首例病例,死亡首例病例密切接触亲属21人,发病5人,罹患率23.81%广德县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18人(含村医2人),没有发病弋矶山医院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24人,发病4人,罹患率16.67%9例继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共90人,没有发病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死亡1例继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9例患者均在原发患者死亡抢救前12h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所有9例继发感染病例均没有蜱叮咬病史,也没有野外动物接触史,只有1例回忆有近期野外活动史。在原发患者死亡前12h(出血抢救时段)与其有过近距离(≤50cm)密切接触的28人中,9例感染。接触时间超过2h的20人中9例感染发病。所有9例感染患者均回忆接触过患者的血液,7例接触过分泌物。继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9例患者均在原发患者死亡抢救前12h首例患者居住地基本概况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8县交界处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以丘陵为主新杭镇位于广德县东北部距县城30多公里人口7.8万人独山村居民400余人首例患者居住地基本概况广德县结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排除了病毒感染;专家最终确认为无形体病。其他9人虽然感染了无形体病,但这些患者并没有机会与蜱接触,但曾与已死亡的患者有过血液或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接触。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诊断成立+首例患者有蜱叮咬史传播途径问题:人-人传播?国内首次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结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排新发蜱源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定义: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无形体引起的新发人兽共患性疾病。其病原体无形体为G-阴性细胞专性寄生菌.2.发现:

无形体最初发现于1932年,但直到1990年,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才被发现。病人中性粒细胞内所见的成簇细菌最初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但针对查菲埃立克体的实验室检查全部是阴性。新发蜱源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定义: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的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同,与查菲埃立克体遗传亲缘关系较远随后,研究者提出,对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家族做重新分类,废除了立克次体科,将埃立克体科的部分分支归作无形体科旗下,部分归作埃立克体属、无形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旗下。埃立克体属和无形体属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细胞的蜱传播疾病病原.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人粒细胞无形体分类学位置原核生物界(kindomofprokaryote)薄壁菌门(PhylumGracilicutes)变形菌纲α亚群(αsubdivisionofproteobacteria)立克次体目(orderofRickettsiales)立克次体科(familyofRickettsiae)

无形体科(familyofAnaplasmataceae)立克次体属恙虫病东方体属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人嗜粒细胞无形体人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生物学特性(Microbiology)(Taxonomyofanaplasma)generaofRickettsiageneraoforientiatsutsugamushigeneraofAnaplasmageneraofEhrichiaHumangranuloctytic

anaplasma(HGA,formerlyknownashumangranulocytotropicehrlichiosisorHGE)Humanmonocytotropic(ormonoctytic)ehrlichiosis(HME)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Typhusgroupspottedfevegroup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R.prowazakiiR.typhi传统立克次体病新发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分类学位置原核生物界(kindomofp2.河南疫情2007年3~9月,共报告79例病例,死亡10例。

信阳市72例,死亡9例;

南阳市7例,死亡1例疑似病例8例,临床诊断病例5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3例2.河南疫情2007年3~9月,共报告79例病例,死亡10例地理条件信阳市和南阳位于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地表形态复杂,基本地形可分为北部平原,中部丘陵,西南部山区气候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特征夏季降雨较多,占全年的54%地理条件信阳市和南阳位于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时间分布发病数(例)月份2007年河南省无形体病发病死亡时间分布时间分布发病数(例)月份2007年河南省无形体病发病死亡时间地区分布病例高度分散79例病例分布在信阳市所属4县、1区和南阳市的桐柏县该5县1区属山区和丘陵地貌。河南省其它市县尚未发现类似病例。地区分布病例高度分散年龄、性别分布年龄(岁)发病数男女合计30-1(1)01(1)40-571250-7(1)23(5)30(6)60-3(1)19(2)22(3)70-651180-123合计23(3)56(7)79(10)年龄、性别分布年龄(岁)发病数男女合计30-1(1)01(1临床表现症状例数构成(%)发热79100.0纳差5164.6乏力4658.2恶心3240.5腹痛2734.2腹泻1924.1呕吐1620.3腹胀1518.9黑便1215.2头痛1113.9口腔出血810.1紫癜56.3皮疹45.1临床表现症状例数构成(%)发热79100.0纳差5164.6临床实验室检测化验结果例数构成(%)WBC减少79100.0PLT减少6481.0尿蛋白阳性79100.0肝功能异常79100.0临床实验室检测化验结果例数构成(%)WBC减少79100.0实验室检测10份血清标本进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查菲埃立克的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份恢复期血清进行SARS的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另两份咽拭子进行人禽流感特异性核酸real-timePCR检测,结果阴性。实验室检测10份血清标本进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22份血液标本进行无形体PCR检测,其中5份血清,2份咽拭子出现无形体特异性扩增产物。但和标准株的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不是非常理想。14份血清标本,进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4份抗体滴度达到1:256,6例病例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增高,24例病例单份血清抗体滴度为1:64。22份血液标本进行无形体PCR检测,其中5份血清,2份咽拭子

原因到底是什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综合以往疫情资料的分析和病原学的检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CDC研究认为存在一种新的病原—新型布尼亚病毒

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2010年5月以后,设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综合以往疫情资料的分析和病原学的检测结果,2010年5月,中2010年全国疫情监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开展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调查研究。监测点湖北随州市曾都、随县和广水3个区(市、县)河南信阳市新县、息县、罗山、光山、商城5个区(县210家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监测2010年全国疫情监测结果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在湖北在2010年共调查154个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其中148例发生在5-7月份,占病例总数的96%;年龄分布在39到83岁之间,75%的患者50岁以上;56%的患者为女性,没有明显性别差别;97%患者为农民,生活在林木覆盖的丘陵地区,发病前曾在田间劳作。在2010年共调查154个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其中148例发生季节分布季节分布年龄分布湖北年龄分布湖北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项目检测数正常

升高

降低频数

比例(%)

频数

比例(%)

频数

比例(%)血小板(PLT)6146.6

5793.4白细胞(WBC)62812.9

23.2

5283.9尿蛋白(PRO)43783.7

3683.7

尿隐血(BLD)461941.3

2758.0

大便潜血191578.9

421.1

谷丙转氨酶(ALT)521019.6

4180.4

谷草转氨酶(AST)5147.7

4892.3

白球比例(A/G)51611.8

4588.2碱性磷酸酶(AKP)523973.6

35.7

1120.8乳酸脱氢酶(LDH)3912.6

3794.9

12.6磷酸肌酸激酶(CKP)371232.4

2259.5

38.1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51954.3

1645.7

实验室检测项目检测数正常升高降低频数比例(%)频70例确诊病例出血表现项目频数/观察或检查数百分比(%)血尿27/4658.7大便潜血4/1625.0黑便6/698.7皮肤瘀斑5/697.2皮肤粘膜出血2/692.9针刺部位瘀斑2/692.9血样便1/691.4牙龈出血1/691.4出血倾向34/7048.670例确诊病例出血表现项目频数/观察或检查数百分比(%)血尿人群感染状况?在流行区200份与病人配对的健康人对照血清样本、180份非流行区健康人血清样本以及54份疑似汉坦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样本中没有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核酸及特异性抗体。人群感染状况?在流行区200份与病人配对的健康人对照血清样本传播媒介?在病家周围采集了常见的蚊和蜱等媒介生物,在收集的186个蜱标本中,有10份在病家豢养动物体表收集的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但是在收集的5900份蚊标本中没有检测到新病毒。传播媒介?在病家周围采集了常见的蚊和蜱等媒介生物,在收集的1宿主与媒介从蜱中分离到数株新病毒蜱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羊血清中分离到病毒狗血清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啮齿动物中检出病毒核酸媒介宿主宿主与媒介从蜱中分离到数株新病毒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传播:目前,认为蜱是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分离病毒不同片段的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接触传播: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可能有传染性护理处理接触尸体120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47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121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48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122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原治疗

在抗病毒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病毒唑仅在体外实验过,对于蜱虫病有一定作用,准备在临床上对重症者进行试用。轻症者可自愈,重症者试用病毒唑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原治疗小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尚不明确,起初均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简称FTS)小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四、认识元凶—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目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初稿已完成。专家组已经将方案上报到卫生部,等卫生部批准后这个方案就可出台。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整理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Bunia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