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_第1页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_第2页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_第3页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_第4页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白细胞分类和计数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胞嗜酸性粒细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3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种类及形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在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培养要求下,一种新式的课堂分组式讨论法取代“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应运而生。但老师们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往往流于形式,表面热闹,而收场却冷清,更无法实现课堂的高效。究其原因,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对课堂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认识不够,那么针对这种现状,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分组式讨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一、分组讨论法的意义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讨论法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融入到小组交流中,让他们主动参与思考,极大地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又会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效果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例如,在教学话剧《雷雨》选段时,我曾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周朴园对梅侍萍有没有一丝真感情呢?为什么语言如此绝情?选段最后鲁侍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她为何欲言又止?学生颇感兴趣,分组讨论时表现得更有积极性。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组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重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分组交流中学生往往能够集中注意力,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思考分析、评价判断,尽量展示自己最为优秀的一面,以使自己在有限的课堂获得较快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古文《鸿门宴》时,当情节发展到“亚父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有学生就提出“这时再打过去还不算晚,为什么就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呢?”此时顺势分组讨论,便能得出结论:项羽太过优柔寡断、沽名钓誉,是不可能对当时形势有全面而理性的判断的。这样,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培养。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在学习时多习惯于依靠教师教学,缺乏同学之间团结合作与交流。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小组学生可以团结合作,讨论探究,既能提高与他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又能培养容纳他人的胸怀和习惯。在不同的想法中,可以取长补短。既能发现有价值的想法,又能获取不同的学习体验;既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欣喜感,又有“豁然开朗”的感激之情。二、分组讨论法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无法安静地阅读和理解教材就开始讨论,往往就事论事,讨论显得肤浅,学生心浮气躁,势必对教材失去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其次,小组分工不明确。既没人组织讨论,也没人记录总结,有时候就是前后桌的同学随意的议论几句,讨论就结束了,组内缺乏交流探讨,更无组际之间的沟通。再次,教师引导的缺失。学生在分组合作时,很多教师置身事外,没有及时参与小组的讨论活动;而对学生的发言,或一味地肯定,或完全无视,只一味地把学生往参考答案上引导。三、分组讨论法如何实现自主高效1.科学合理进行小组划分,有效调控组内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分配讨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其成员在性别、能力、成绩、智力差异等方面的差别,每个小组可以由4或6个同学组成(就近原则),这样可以满足小组讨论的随时性。另外,分组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组内成员除了分工要明确,每个学生要承担自己所在小组内个人特定的职责外,讨论资料整理、发言或记录等;又要具有足够的团队精神,防止其他同学充当“听众”。2.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找准老师角色定位在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小组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和参与者。讨论之前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让他们能够轻松自由、敢于质疑的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适时点拨、引导,既要在他们离题万里时纠正偏颇,又要在他们望困难而却步时引导其深入探讨,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做必要的总结,指出讨论中的优劣得失,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对于是那些无法定论的问题,既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看法,又要允许他们保有留自己的看法。3.紧抓教学目标,问题设置难易适度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来设置问题,选择的问题难易要适中,体现课堂的重、难点,或是学生的疑难问题,总之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必须是觉得有必要才组织讨论,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当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发散性地问题,只有这样,在课堂分组讨论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另外,一节课中小组讨论的问题不能太多,以免太过随意而流于形式。切忌问题难度过大,不仅讨论无结果,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允许答案多角度,力争评价理性多元化课堂讨论中,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有多种解题思路,答案多角度,但是学生由于自身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思维能力毕竟不足,所以很难实现多角度地思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能够实现小组内相互启发、交流,最终能展示各种思考与结论。讨论有结果,结果需评价。课堂分组活动中,对于其讨论的结果要实现理性多元地评价,比如自我评价或是组内互评、全班各小组互评,也可加上教师总评等。尽量使评价更理性更全面,让每个学生在团队中都能够取长补短,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发展。总之,分组式讨论法,既是一种教学环节,又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与追求,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分组讨论法的原理,科学合理地运用它,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成熟,在讨论中发展,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一、现状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到底怎样呢?本学期我们中心小学积极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了现场面试。本中心小学下面共有34所小学,每个年级有1600多名学生,面试通过随机抽查每个班级的四分之一学生来进行。面试的题目如下:二年级:(1)通过摆小棒说明算式“35+36”的计算过程;(2)把小棒摆一摆,可以用算式“3×6”来计算它的根数。三年级:拿一张长方形纸,把它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年级: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出哪些角?动手做一做。面试结果统计如下:上面的题目都是来自教材中新课教学的内容及课后练习,从结果来看,能熟练操作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并且没有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加。操作错误集中表现为不理解操作的要求,如二年级学生用小棒把算式的样子摆出来,让人啼笑皆非;四年级学生用一个三角尺随便画角等。操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年级学生折平行四边形时没有方法,只按感觉来尝试。每个年级都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动手去操作,对这样的题目表现出陌生和无所适从。二、分析为了了解原因,我们组织教师座谈交流,深入班级对学生调查了解,并随班听课研讨,发现造成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如下。1.教师对过程目标不够关注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目标,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过程的目标缺少了解,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实现有什么意义没有深入理解。动手操作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增强体验。理念更新不够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这一能力的形成。如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时,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看到“满十根可以捆成一捆,整捆和整捆相加,根和根相加”,从而理解算理。但很多教师对课本上小棒的插图采用口述的方式轻轻带过,这样的教学只关注计算技能的形成,学生对为什么要“满十进一、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的算理不能理解,没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2.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学因为面试的题目都是教材中的内容,因此也有很多教师表示不解:“这么简单怎么就不会呢?”“我在上面做的时候他们大概不认真听吧!”从中可以看出在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法并没有相应改变。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因为受动手能力、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教师不能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组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操作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从而使操作实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操作的实效性。3.缺少多媒体课件及学具农村小学教学条件较差,物质上得不到保障,这也是学生操作能力差形成的原因之一。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是只有三角尺、米尺、圆规等简单教具,无法进行多媒体的操作演示,直接导致了部分教师想操作而不能操作。三、对策1.改革评价方式,着眼能力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直接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积极改革评价方式,如我们这次组织的现场面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操作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另外,要丰富笔试的内容,在命题中体现对操作能力的考察。如三年级试卷中的题目:请描出数学课本(如右图)封面的周长。以往对周长这部分知识的关注点在是否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公式,而这里要求学生在实物中描出周长,就必须排除封面插图的影响,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历动手操作,体验周长的过程。2.明确操作目标,促进问题解决在我们随堂听课中也发现,有的教师把动手操作理解成一种时髦的教学方式,动不动就“你们做一下吧”,学生一节课下来忙忙碌碌,课堂上只有操作没有体验和思考,纯粹为操作而操作,操作活动成为一个“空架子”。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体现它的“数学味”,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操作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解决问题服务。如教学“36+35”时,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应重点突出“10根可以捆成一捆,还剩一根”“捆与捆相加,根与根相加”,再通过对照形成竖式。但是有的教师处理时就把操作仅仅当作算法多样化的一种方式,当作帮助较差学生找到得数的一种“低级”方法,削弱了它的价值。3.注重语言表达,加强过程指导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首先,要把语言和操作紧密结合,通过语言表达使操作过程更加清晰。语言在操作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弄清操作的要求;(2)用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通过语言来理清操作的过程,交流操作的方法,达到外部活动的内化。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具体操作动作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如用两个三角板画角就可以通过它来培养学生有序操作的习惯,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画并汇报画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刚才画的方法有很多,可老师觉得汇报的有点乱,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呢?”引导学生整理方法,明白为了找出更多的方法,可以先一个角一个角的画,再把两个角拼起来画,还可以用一个大角减去一个小角来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有序操作习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4.利用身边资源,动手自制学具农村小学条件差,学生没有学具怎么办呢?除了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外,我认为自制学具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如教学中常用的立体图形,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现成的实物,也可以用红薯等物切出来;活动角、钟面模型可以动手制作。这样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初步的感知,并会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当前,由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课程改革进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更新理念、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可以推动课程改革扎实的进行,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点的课程改革之路!(责编杜华)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白1胞嗜酸性粒细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胞嗜23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种类及形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3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种类及形态3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4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5中性杆状核检组胞…●中性杆状核检组胞…●6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5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57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o1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o18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1%)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1%)9淋巴细胞(2040%)淋巴细胞(2040%)10园品。oDec淋巴细胞4园品。11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12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13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14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15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16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17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18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19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0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1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2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3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4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5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6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7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8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29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0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1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2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3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4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5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6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7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8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整理39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Thankyou拯畏怖汾关炉烹霉躲渠早膘岸缅兰辆坐蔬光膊列板哮瞥疹傻俘源拯割宜跟三叉神经痛-治疗三叉神经痛-治疗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40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白细胞分类和计数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胞嗜酸性粒细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3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种类及形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在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培养要求下,一种新式的课堂分组式讨论法取代“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应运而生。但老师们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往往流于形式,表面热闹,而收场却冷清,更无法实现课堂的高效。究其原因,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对课堂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认识不够,那么针对这种现状,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分组式讨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一、分组讨论法的意义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讨论法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融入到小组交流中,让他们主动参与思考,极大地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又会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效果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例如,在教学话剧《雷雨》选段时,我曾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周朴园对梅侍萍有没有一丝真感情呢?为什么语言如此绝情?选段最后鲁侍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她为何欲言又止?学生颇感兴趣,分组讨论时表现得更有积极性。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组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重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分组交流中学生往往能够集中注意力,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思考分析、评价判断,尽量展示自己最为优秀的一面,以使自己在有限的课堂获得较快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古文《鸿门宴》时,当情节发展到“亚父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有学生就提出“这时再打过去还不算晚,为什么就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呢?”此时顺势分组讨论,便能得出结论:项羽太过优柔寡断、沽名钓誉,是不可能对当时形势有全面而理性的判断的。这样,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培养。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在学习时多习惯于依靠教师教学,缺乏同学之间团结合作与交流。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小组学生可以团结合作,讨论探究,既能提高与他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又能培养容纳他人的胸怀和习惯。在不同的想法中,可以取长补短。既能发现有价值的想法,又能获取不同的学习体验;既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欣喜感,又有“豁然开朗”的感激之情。二、分组讨论法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无法安静地阅读和理解教材就开始讨论,往往就事论事,讨论显得肤浅,学生心浮气躁,势必对教材失去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其次,小组分工不明确。既没人组织讨论,也没人记录总结,有时候就是前后桌的同学随意的议论几句,讨论就结束了,组内缺乏交流探讨,更无组际之间的沟通。再次,教师引导的缺失。学生在分组合作时,很多教师置身事外,没有及时参与小组的讨论活动;而对学生的发言,或一味地肯定,或完全无视,只一味地把学生往参考答案上引导。三、分组讨论法如何实现自主高效1.科学合理进行小组划分,有效调控组内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分配讨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其成员在性别、能力、成绩、智力差异等方面的差别,每个小组可以由4或6个同学组成(就近原则),这样可以满足小组讨论的随时性。另外,分组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组内成员除了分工要明确,每个学生要承担自己所在小组内个人特定的职责外,讨论资料整理、发言或记录等;又要具有足够的团队精神,防止其他同学充当“听众”。2.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找准老师角色定位在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小组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和参与者。讨论之前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让他们能够轻松自由、敢于质疑的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适时点拨、引导,既要在他们离题万里时纠正偏颇,又要在他们望困难而却步时引导其深入探讨,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做必要的总结,指出讨论中的优劣得失,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对于是那些无法定论的问题,既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看法,又要允许他们保有留自己的看法。3.紧抓教学目标,问题设置难易适度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来设置问题,选择的问题难易要适中,体现课堂的重、难点,或是学生的疑难问题,总之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必须是觉得有必要才组织讨论,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当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发散性地问题,只有这样,在课堂分组讨论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另外,一节课中小组讨论的问题不能太多,以免太过随意而流于形式。切忌问题难度过大,不仅讨论无结果,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允许答案多角度,力争评价理性多元化课堂讨论中,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有多种解题思路,答案多角度,但是学生由于自身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思维能力毕竟不足,所以很难实现多角度地思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能够实现小组内相互启发、交流,最终能展示各种思考与结论。讨论有结果,结果需评价。课堂分组活动中,对于其讨论的结果要实现理性多元地评价,比如自我评价或是组内互评、全班各小组互评,也可加上教师总评等。尽量使评价更理性更全面,让每个学生在团队中都能够取长补短,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发展。总之,分组式讨论法,既是一种教学环节,又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与追求,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分组讨论法的原理,科学合理地运用它,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成熟,在讨论中发展,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一、现状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到底怎样呢?本学期我们中心小学积极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了现场面试。本中心小学下面共有34所小学,每个年级有1600多名学生,面试通过随机抽查每个班级的四分之一学生来进行。面试的题目如下:二年级:(1)通过摆小棒说明算式“35+36”的计算过程;(2)把小棒摆一摆,可以用算式“3×6”来计算它的根数。三年级:拿一张长方形纸,把它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年级: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出哪些角?动手做一做。面试结果统计如下:上面的题目都是来自教材中新课教学的内容及课后练习,从结果来看,能熟练操作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并且没有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加。操作错误集中表现为不理解操作的要求,如二年级学生用小棒把算式的样子摆出来,让人啼笑皆非;四年级学生用一个三角尺随便画角等。操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年级学生折平行四边形时没有方法,只按感觉来尝试。每个年级都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动手去操作,对这样的题目表现出陌生和无所适从。二、分析为了了解原因,我们组织教师座谈交流,深入班级对学生调查了解,并随班听课研讨,发现造成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如下。1.教师对过程目标不够关注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目标,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过程的目标缺少了解,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实现有什么意义没有深入理解。动手操作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增强体验。理念更新不够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这一能力的形成。如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时,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看到“满十根可以捆成一捆,整捆和整捆相加,根和根相加”,从而理解算理。但很多教师对课本上小棒的插图采用口述的方式轻轻带过,这样的教学只关注计算技能的形成,学生对为什么要“满十进一、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的算理不能理解,没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2.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学因为面试的题目都是教材中的内容,因此也有很多教师表示不解:“这么简单怎么就不会呢?”“我在上面做的时候他们大概不认真听吧!”从中可以看出在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法并没有相应改变。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因为受动手能力、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教师不能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组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操作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从而使操作实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操作的实效性。3.缺少多媒体课件及学具农村小学教学条件较差,物质上得不到保障,这也是学生操作能力差形成的原因之一。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是只有三角尺、米尺、圆规等简单教具,无法进行多媒体的操作演示,直接导致了部分教师想操作而不能操作。三、对策1.改革评价方式,着眼能力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直接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积极改革评价方式,如我们这次组织的现场面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操作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另外,要丰富笔试的内容,在命题中体现对操作能力的考察。如三年级试卷中的题目:请描出数学课本(如右图)封面的周长。以往对周长这部分知识的关注点在是否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公式,而这里要求学生在实物中描出周长,就必须排除封面插图的影响,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历动手操作,体验周长的过程。2.明确操作目标,促进问题解决在我们随堂听课中也发现,有的教师把动手操作理解成一种时髦的教学方式,动不动就“你们做一下吧”,学生一节课下来忙忙碌碌,课堂上只有操作没有体验和思考,纯粹为操作而操作,操作活动成为一个“空架子”。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体现它的“数学味”,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操作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解决问题服务。如教学“36+35”时,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应重点突出“10根可以捆成一捆,还剩一根”“捆与捆相加,根与根相加”,再通过对照形成竖式。但是有的教师处理时就把操作仅仅当作算法多样化的一种方式,当作帮助较差学生找到得数的一种“低级”方法,削弱了它的价值。3.注重语言表达,加强过程指导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首先,要把语言和操作紧密结合,通过语言表达使操作过程更加清晰。语言在操作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弄清操作的要求;(2)用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通过语言来理清操作的过程,交流操作的方法,达到外部活动的内化。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具体操作动作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如用两个三角板画角就可以通过它来培养学生有序操作的习惯,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画并汇报画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刚才画的方法有很多,可老师觉得汇报的有点乱,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呢?”引导学生整理方法,明白为了找出更多的方法,可以先一个角一个角的画,再把两个角拼起来画,还可以用一个大角减去一个小角来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有序操作习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4.利用身边资源,动手自制学具农村小学条件差,学生没有学具怎么办呢?除了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外,我认为自制学具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如教学中常用的立体图形,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现成的实物,也可以用红薯等物切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