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高中生物3作业: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章末测评_第1页
2021-2022高中生物3作业: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章末测评_第2页
2021-2022高中生物3作业: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章末测评_第3页
2021-2022高中生物3作业: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章末测评_第4页
2021-2022高中生物3作业: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章末测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PAGE31-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章末综合测评(二)(含第三章)(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间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内容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一定会演替成森林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会演替成森林;有的动物以植物为食,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K值)B[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选项A错误;对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当种群数量在K/2以下时,种群数量较少,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环境阻力加大,限制种群增长速率,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增加而降低,所以种群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选项B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选项C错误;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合理密植农作物时,若种群数量超过K值,会导致每个个体得不到足够的空间、阳光及养分,严重影响产量,选项D错误.]3.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甲、乙两种传粉昆虫,一段时间后发现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其种间关系与下列关系图相符的是()ABCDC[甲、乙两种传粉昆虫的食物相同,两者共同生活在一起,存在着竞争的关系。A项表示互利共生,B项表示寄生,C项表示竞争,D项表示捕食,故选C。]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B[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A正确;蛇的活动范围较大,不宜采用样方法,B错误;标志重捕法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C正确;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5.研究种群的特征有助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C.物种丰富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都属于种群特征;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特征.]6.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下图,该图表示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B.曲线2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D.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A[曲线1和2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当种群数量到达P时不再增加,表示的是环境容纳量,而不是环境的最大现存量,在某个时间段生物的最大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如过度放牧。]7.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50180(K-N)/K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S4点之前就已经出现了.]8.如图所示,甲图为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后得到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乙图为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后得到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甲图乙图A.甲图曲线形成的原因是大草履虫与栉毛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乙图曲线形成的原因是大草履虫与栉毛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培养液可直接为大草履虫的生存提供营养物质D.乙图中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甲图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A正确;乙图曲线形成的原因是沉渣为大草履虫提供了隐蔽场所,不易被栉毛虫捕食,B错误;大草履虫直接从培养液中获得现成的有机物,C正确;乙图中,大草履虫不易被栉毛虫捕食,在一定的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正确.]9.下图是生态位的关系图,a、b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物种,b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组是()D[简单而言,生态位重叠是两种生物在同一资源上的相遇频率,一般而言,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只发生部分重叠,在重叠的生态部分往往发生竞争排斥作用,D选项中b的生态位较窄,被重叠的部分占其一大部分。]10.如图表示某海域鲅鱼的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鲅鱼种群的K值为2bD.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C[图中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其年龄结构类型也是相同的,都属于增长型,A错误;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但是种群数量不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不同,后者斗争更激烈,B错误;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2处,所以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则估计值偏高,D错误。]11.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B[在O~d期间,只能体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在a~d之间,R先大于1后小于1,即出生率先大于死亡率后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c~d期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在c点和d点之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a、b两点时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不一定相等,D错误。]1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D[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导致所捕鲫鱼为鱼塘中个体较大的鱼,而个体小的鲫鱼未能捕捉到,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小,A正确;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B正确;若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则存在偶然性,会使实验误差较大,C正确;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是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D错误。]1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的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A[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板小方格内;应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再吸取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应先静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否则酵母菌不在一个平面上,在显微镜下就不能观察到所有细胞,会使计数结果偏小.]14.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λ=eq\f(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t1~t2段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B.乙种群在t1~t2段的种群数量一直减少C.乙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C[甲种群在t1~t2段,λ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t1~t2段的种群数量先减小后增加,A错误;同理B错误;t3后乙种群的eq\f(Nt+1,Nt)=1,故乙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C正确。甲种群在t3后,λ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15.某学生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0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实验,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D[若酵母菌密度过大,则不易计数,因此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按一定比例稀释,A正确;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d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约为0,B正确;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D错误。]16.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D[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N/a不能表示种群密度,A错误;据题图分析,由于释放总数的值不变,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错误;本实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有关,C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使得幼年个体保留下来而增多,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17.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C[在地衣形成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但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可逐渐取代地衣。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也越来越丰富。]18.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B.2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某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相同B[由于该演替是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属于次生演替。2阶段有可能从草本植物阶段进入了灌木阶段,而3阶段进入了森林阶段。3阶段甲、乙、丙三种植物共存,而丙为优势物种,所以说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一定会导致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消亡。由于三个阶段的土壤条件不同,植被环境不同,故所经历的时间也不同.]1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B[本题考查种群分布型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本题中灌木群落的三种分布类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故A项正确。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故B项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这种现象是种内斗争的结果,故C项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故D项正确.]20.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D[据图可知,三种鱼分别占据不同的深度,体现了海洋中鱼类具有垂直结构,且在不同的深度,三种鱼的数量有明显差异,在浅、中、深三种深度的海洋中,三种鱼分别在某一深度中占有数量优势,说明这是由竞争造成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D错误;正是因为鱼类对食物存在竞争现象,才使得三种鱼有了生态位的分化,即在不同深度占有数量优势,B正确;据图可知,浅层水中浮游生物较多,中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共存,深层水中底栖生物较多,三种鱼数量的分布说明了其捕食习性,即丙鱼主要捕食浮游生物,甲鱼主要捕食底栖生物,乙鱼捕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C正确。]21.有关探究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研究的活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能用样方法,而且样方法一般用来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标志重捕法一般用来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土壤动物丰富度,C正确;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D错误。]22.下列是两个关于演替的实例。一是美国密执安湖沙丘上群落的演替,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最后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大约经历了1000年;二是美国东南部农田弃耕后经历了约100年发展成栎—山核桃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密执安湖沙丘上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任何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最后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C.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是不完全一样的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差别之一是初生演替过程进行得比较缓慢B[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A正确;演替能否发展到森林阶段与气候条件有关,如降水少则不一定能发展到森林,B错误;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的动物种群一般不同,C正确;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前者是从无到有再到发展繁荣,时间较长,所以演替进行得慢,D正确。]2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B.竞争的结果一定表现为一方优势,一方劣势甚至被淘汰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D.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B[竞争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有时也可以表现为此起彼伏的动态平衡状态。]24.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相关阶段的物种数等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所调查的当地全部植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群落发育晚期即群落稳定阶段,该群落中的物种数保持不变D.群落只有遭受了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才会出现演替现象B[群落是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所调查的当地所有生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在群落发育晚期即群落稳定阶段,该群落中物种数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并不是不变,C错误;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只有遭受了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才会出现演替现象,D错误。]25.如图为某珊瑚礁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B.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C.该珊瑚礁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B[群落是指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不能组成珊瑚礁生物群落,A错误;鱼的种数随珊瑚礁体积变化而变化,珊瑚礁体积增加能为鱼类生存提供更复杂的空间,说明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B正确;珊瑚礁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鱼类个体数与珊瑚礁体积变化有关,由题中无法得出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这样的结论,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26.(12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研究者将乔木的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林和过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白桦种群年龄结构图2水曲柳种群年龄结构(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研究者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法和________法。(2)由图1分析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_______不足,导致幼龄林的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综合上述分析,________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3)若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________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由图1分析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可知,白桦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该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由图2可知,水曲柳幼年个体多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综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3)该群落的演替是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答案](1)种群密度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光照下降增长水曲柳(3)次生土壤种子27.(14分)下图甲所示是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所示是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调查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随机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乙),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作_______。(2)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4)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5)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给该研究的课题命名,应根据统计结果(如图乙)反推出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作为命名的依据。如该研究的课题可命名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样方法。(2)分析图乙曲线的变化,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最后保持稳定.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选取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面积S0m2。(2)估算种群密度,取单位面积内各样方中物种数的平均值,即(n1+n2+n3)/3S0(株/m[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关系的研究样方法(2)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稳定S0(3)(n1+n2+n3)/3S0(4)光照强度垂直(5)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28.(12分)某地100年前因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已知该地区中的植物、植食动物甲和肉食动物乙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其中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结构如表所示(表中“1+”表示该植食动物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年龄01+2+3+4+5+6+7+8+9+≥10+个体数931876056516152344139166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群落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2)动物种群甲中的个体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由此推测动物种群甲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3)表中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4)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地区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火灾后,该地区存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动物种群甲中的个体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种群甲中幼年的个体数是93+187=280,成年的个体数是60+56+51+61+52=280,老年的个体数是34+41+39+166=280,动物种群甲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相等,故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稳定型,由此推测动物种群甲的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3)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使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偏高。(4)动物甲以植物为食,而动物乙以动物甲为食,故动物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5)一种灌木的随机分布,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结构。[答案](1)次生演替(2)稳定型保持稳定(3)活动范围广偏高(4)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5)不能一种灌木的随机分布,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29.(12分)“种群存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