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文化圈的形成第十三讲唐文化圈的形成一、唐代的边疆民族二、唐代文化在东亚之影响三、唐代文化之西传四、唐代的外来文明五、唐文化圈的形成唐文化圈的形成第十三讲唐文化圈的形成一、唐代的边疆民族1绚烂的唐文化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日本唐文化圈的形成绚烂的唐文化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2一、唐朝的边疆民族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凡突厥、吐蕃、回鹘以盛衰先后为次;东夷、西域又次之,迹用兵之轻重也;终之以南蛮,记唐所繇亡云。——《新唐书》卷二一五上《四夷传序》唐文化圈的形成一、唐朝的边疆民族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3浅谈唐文化圈的形成课件4浅谈唐文化圈的形成课件5浅谈唐文化圈的形成课件6浅谈唐文化圈的形成课件71、突厥及西域诸王国(1)东突厥(2)西突厥(3)天山南路三国2、薛延陀和回纥(1)薛延陀汗国(628-646)(2)回鹘(纥)汗国(647-840)3、吐蕃4、南诏5、靺鞨族和渤海国一、唐朝的边疆民族唐文化圈的形成1、突厥及西域诸王国一、唐朝的边疆民族唐文化圈的形成8
始毕自雁门之役,气焰益张,隋末群雄又多倚为奥援,愈有凭陵中原之志。维时东自契丹、室韦,西至吐谷浑、高昌,皆为臣属,恃功骄倨,请求无厌。武德二年四月,始毕卒,弟处罗继,未几亦死(三年春),弟颉利嗣,来寇益急。高祖遣李瓌(guī)赍帛数万段与结和亲,然仍拘留唐使,协助唐敌,兵不稍戢。(唐初群雄割据,据马邑(山西朔县)的刘武周曾被突厥封为“定扬可汗”,620年为唐所灭。据朔方(内蒙杭锦旗北)的梁师都被突厥封为“解事天子”,直到贞观二年(628)在突厥衰乱之际,太宗才将他击灭)处罗子郁射设又入据河南五原、榆林之地,接于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高祖至欲迁都樊、邓以避之,秦王力谏而止。七年(624)秋,率始毕子突利举国入寇,秦、齐二王出屯豳(邠)州,而器械不足以御敌,城池不足以据守,突厥万骑,奄至城西。秦王冒险,率百骑驰诣虏阵,与颉利对语,又遣骑别责突利,因之,叔侄携离,颉利请和,结盟而去。东突厥唐文化圈的形成始毕自雁门之役,气焰益张,隋末群雄又多倚为奥援,愈有9
盟血未干,故态复作,九年八月,乘太宗新立,领兵廿万,直逼京师,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责其负约,颉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贞观初,颉利遣十万骑讨回纥于漠北,反为所败,又内攻突利,宠信胡人,部下携贰,降唐者相属。三年冬,命李靖、李勣诸将分道出师讨之。翌年正月,靖袭颉利于定襄,颉利退保铁山。靖出其不意,疾行掩之,遂擒颉利送京师,碛南大定,漠南诸蕃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突厥来降之诸部,应如何处置,朝臣论议各执,经年不决,温彦博议准汉建武故事,处之河南,魏征主遣还河北,更有建言迁往江南,散属州县,各使耕耘,变其风俗者。太宗卒用温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贞观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之子弟,阴结部落四十人,夜袭御营,帝乃决还其部落于河北,立颉利族人阿史那(Asinas)思摩为可汗,使率众渡河。思摩惮薛延陀,不肯行,帝于是赐延陀玺书,禁其抄掠。在东突厥故地(今内蒙地区),东置定襄都督府、西置云中都督府,下设六州,任命突厥酋长为刺史,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东突厥唐文化圈的形成盟血未干,故态复作,九年八月,乘太宗新立,10
西突厥之领地,在汉以来所谓“西域”之内,强盛时往往与中原王朝争霸而扼西北商路之咽喉。西突厥自处罗归隋,后来别有统(Tona)叶护继起,勇而有谋,并铁勒,下波斯,控弦数十万,徙庭于千泉(中亚楚河西岸,今哈萨克斯坦Aulie-ata附近,良牧、美蔬及无数清泉,近世哈萨克人仍视为吹(Chu)、锡尔(Syrdaria)两河间避暑最胜之地),遂霸西域。武德五年,遣使来请婚,时颉利势力方张,高祖采取远交近攻之策,许之,遇西方路梗而未果。贞观初(628年),统叶护卒,国内大乱,以吹河为分界线分裂为两部。贞观十三年前后,其部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均室点密五世孙)先后来归。及唐师伐高昌,有阿史那贺鲁者屯兵可汗浮图城,惧而来降。因其地为庭州(庭州今为乌鲁木齐东之护堡子故城,突厥语Bbaliq,义为五城,元时译别失八里)。西突厥唐文化圈的形成西突厥之领地,在汉以来所谓“西域”之内,强盛11高昌即汉之车师(又作姑师),东汉西城长史及戊己校尉并居于此。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吕光及沮渠蒙逊皆因之。魏太武时,有阚(han)爽者自为高昌太守,太平真君中(约442年以后),爽为沮渠无讳(蒙逊子)所袭夺。无讳死,弟安周代立,文成和平元年(460),又被茹茹所并。茹茹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称王自此始。孝文太和五年(481),高车王逐杀阚氏之后人,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国人杀之,改立马儒。二十一年(497),马儒请于魏,举国内徙,群情不愿,相与杀儒而推其长史麴嘉主国政。嘉,金城榆中人也,其后亦尝表求内徙,魏庭却之(《北史》九七)。麴文泰,贞观四年(630)曾来朝,然与西突厥通,西域使来中国者稍被阻绝。伊吾尝臣西突厥,至是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又合兵破焉耆五城,虏其人,焉耆诉诸唐,屡责不改。贞观十三年,命侯君集等讨之,翌年(654),文泰忧惧而卒,子智盛(后赐名智勇)出降。于其地置西州及安西都护府。天山南路三国唐文化圈的形成高昌即汉之车师(又作姑师),东汉西城长史及戊己校尉并居于此12高昌位于今吐鲁番一带,在西域诸国中,汉化最为深入。近年考古发掘,得麴氏朝墓砖百余(黄文弼编《高昌专集》),其传世年号等乃渐可详考,罗振玉有《增订高昌麴氏年表》,从麴嘉到麴智盛凡九代,一百四十四年(497—640)而灭。焉耆
高昌之役,焉耆王引兵助唐,故高昌破后,还其侵地。寻叛归西突厥,贞观十八年遣郭孝恪讨之,执其王,以其地为焉耆都督府。高宗时使前王归国。龟兹
初臣西突厥,焉耆之叛唐,又发兵助之。贞观二十二年,遣阿史那社尔等讨破之,执其王归,别立王弟主国政,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兼统焉耆、于阗、疏勒,谓之四镇。天山南路三国唐文化圈的形成高昌位于今吐鲁番一带,在西域诸国中,汉化最为深入。近年考古发13
铁勒各部随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薛延陀亦如此。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死,国内乱,薛延陀首领夷男率部落七万余家越金山往附东突厥。值东突厥境内薛延陀、回纥等族起义,遂加入起义队伍。夷男被推为可汗(真珠毗伽可汗)。东突厥亡后,据有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金山,南接漠南突厥,北临翰海之地。在土拉河上建牙帐,许多铁勒部族均被置于统治之下。646年,回纥酋长吐迷度攻杀夷南子多弥,唐乘机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铁勒各族纷纷归属唐朝。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漠北各州府以岁供貂皮充租赋。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地区。薛延陀汗国(628-646)唐文化圈的形成铁勒各部随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薛延陀亦如此。薛14
回纥,又作“袁纥”、“韦纥”、“回鹘”、“畏兀儿”等。原游牧于色棱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人口繁衍,分为九族,“九姓回纥”。隋唐时期,与仆固等部结成联盟,史称“九姓铁勒”。646年,薛延陀汗国亡。647年,唐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委吐迷度为瀚海都督。但在内部,回纥人则建立了汗国。后突厥兴起后(七、八世纪之交),回纥等部迁徙到甘、凉间,受唐保护。745年,怀仁可汗(唐封骨力裴罗)灭后突厥,尽有突厥故地。回纥政权一直与唐保持密切联系。回纥从唐得到大量绢、茶等,除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运销于中亚各地。安史乱后,吐蕃据西域、河西。陆上中西贸易多经回纥,回纥商人居内地者以千计。9世纪30年代末,回纥地区连年发生疾疫,又大雪成灾,羊马多死。回纥发生内乱,840年,为黠戛斯所灭。回纥汗国灭亡后,回纥部众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一支进入吐鲁番;一支十五部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为今天的维吾尔人。回鹘(纥)汗国(647-840)唐文化圈的形成回纥,又作“袁纥”、“韦纥”、“回鹘”、“畏15
西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相融合,形成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的是弃聂弃赞普。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开始向奴隶制过渡。吐蕃原来占有西藏高原的西南部,赞普居琼巴达则(汉文史籍称匹播城或跋布川,在西藏穷结县)。在吐蕃的北面以雅鲁藏布江为界,有一个以女王为主的苏毗,农业发展的年楚河和拉萨河流域是苏毗统治的中心地带。在西藏高原的西部还有一个强国羊同,有精兵八、九万人。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羊同和苏毗,完成了统一西藏的任务。吐蕃以一个奴隶制强国的面貌出现在祖国的西南地区。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把国都由琼巴达则迁到逻些(拉萨);在唐官制、府兵制的影响下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行政、军事制度。采行历法,统一度量衡,并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为今天的藏文)。随着吐蕃国家力量的强大,开始与唐发生冲突。龙朔三年(663年),灭唐属国吐谷浑(635年降唐),占有青海地区。不久,又侵入西域和剑南地区。天宝十年(751年),南诏降附。吐蕃唐文化圈的形成西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16
安史乱后,吐蕃完全控制了西域,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广德元年(763年),一度攻陷长安。吐蕃往时以我河、湟一带设备充实,故用兵侧重争取外围,如安西四镇,及安史乱起,侦悉河西兵内调,守备空虚,于是改计从内围进攻,河、陇先沦,西方路断,安西、北庭遂为囊中之物。又复结合南诏,窥伺西南,使唐常处于心腹受胁之劣势。外忧内患,相逼而来,唐之一蹶不振,亦吐蕃牵制有以致之。吐蕃此时侵势,系河、湟路入。广德元年十月,破泾、邠二州,直薄长安,代宗经华奔陕。吐蕃入京,立章怀太子贤之曾孙承宏为帝,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适传郭子仪引大军将至,仅留城十三日,即悉众遁去。八世纪下半叶,国力达到鼎盛阶段。进入九世纪,国力转衰。821年,可黎可足赞普派专使入唐求盟。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唐蕃会盟碑。30年代末,发生内乱,陷于分裂(崇佛、反佛)。848年,沙州(敦煌)人张议潮起义,851年,献沙、瓜等十州地入唐。唐在沙州设归义军,以张为节度使。河陇地区重又为唐控制。9世纪末,发生了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吐蕃唐文化圈的形成安史乱后,吐蕃完全控制了西域,夺走了河西和陇17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与乌蛮。洱海和滇池是蛮族居住的两个中心。大致在离洱海、滇池较近的地方,居住着文化为发达的白蛮,在离洱海、滇池较远的地方居住的是社会文化水平比较原始的乌蛮。战国以后,许多汉人陆续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土人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白蛮族。白蛮的文字、语言、风俗大致和汉族相同。白蛮过农耕生活,在洱海、滇池周围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生产。乌蛮受汉族的影响较少,有些乌蛮部落的语言,要经过三译四译才能和汉族相通。唐初乌蛮大体仍过着畜牧生活,还不会纺织,男女都用牛羊皮制衣服。我们今天研究云南的少数民族发展状况,主要依据的是唐樊绰的《蛮书》十卷。绰咸通中为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据所见闻,著成此书。对于当时云南的山川、交通、六诏历史、各族概况、城市、物产、风俗及政治制度等,皆有记述。新唐书南蛮传、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事,多取材于此。原书久佚,今本为清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唐初,在洱海周围有上百个被称为“河蛮”的白蛮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诸部以赵、李、杨、董等姓为首领,各据一地,互不统属。在离洱海较远的四周,则散居着乌蛮部落。南诏唐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18
在滇池地区,大致说来白蛮的居住地称西爨,乌蛮的居住地称东爨(cuan)。《蛮书》卷二说:“在石城(曲靖)、昆川(昆明市)、曲轭(马龙)、晋宁、喻献(澄江)、安宁至龙和城(禄丰县境内),谓之西爨。在曲、靖州(昭通、会泽、镇雄、威宁等县地)、弥鹿川(弥勒、路南等县地)、升麻川(寻甸、嵩明等县地)、南至步头(建水),谓之东爨。”从7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他们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了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最南的蒙舍诏,又称南诏(653年建诏)。7世纪70年代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唐支持南诏统一。到南诏王皮逻阁时,统一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南)。之后又征服了东西两爨以及雕题、饰齿、寻传、裸形等落后族,扩大了疆域。全盛时,大致上占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回环万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南诏建立后,与唐朝、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唐天宝十年(751年)、天宝十三年(754年)两度伐南诏,均败归。751年南诏归附吐蕃。794年,南诏与唐订立盟约,摆脱吐蕃控制。830年,陷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902年,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大长和。南诏唐文化圈的形成在滇池地区,大致说来白蛮的居住地称西爨,乌19
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早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商周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金的建立者为女真,清的建立者为满族)。它的活动地区,主要是东北的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隋唐之际,靺鞨已发展成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大部。其中,居于南部(北起松花江上游、南至长白山一带)的粟末和居于北部(黑龙江中下游直至东海岸)的黑水,势力最强。靺鞨族和渤海国唐文化圈的形成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早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20
698年,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政权,国号振。713年,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它在最盛时,南至朝鲜半岛的北部,东抵苏联滨海地区,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国都为上京龙泉府(黑龙江宁安县世环镇)。渤海和唐朝有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政制多仿唐朝。渤海文化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有很大发展,在当时有“海东盛国”之誉。黑水靺鞨和唐朝也有密切联系。开元十三年(725年),唐中央政府在黑水靺鞨部地设置黑水军,后又在其最大部落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唐朝派长史对黑水各部进行监领。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赐黑水府都督姓李,名献城,并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此后,黑水靺鞨常到中央朝贡,与唐朝保持着密切联系。契丹兴起后,天成元年(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此后,黑水靺鞨也成了契丹的附属。靺鞨族和渤海国唐文化圈的形成698年,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政权,国号振。7121二、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堀敏一唐文化圈的形成二、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22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日本唐文化圈的形成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23日本人数船数公元人数船数公元5003838文宗702武周8054804德宗669高宗7812779代宗667高宗7784777代宗665高宗991759肃宗2659高宗5004752玄宗2654高宗5944733玄宗1211653高宗5574717玄宗630太宗日本遣唐使表唐文化圈的形成日本人数船数公元人数船数公元5003838文宗70224遣唐使航线图唐文化圈的形成遣唐使航线图唐文化圈的形成25遣唐使船唐文化圈的形成遣唐使船唐文化圈的形成26日本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唐文化圈的形成日本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27日本中央: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一台:弹正台五卫: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地方:国——郡——里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位阶制:唐文化圈的形成日本中央:唐文化圈的形成28日本法律: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或略晚:《养老律令》教育: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以《礼记》、《左传》、《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经济:班田制宦官制度:日本没有引进唐文化圈的形成日本法律:唐文化圈的形成29吉备真备(693-775)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空海(774-835)随第17次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弘法大师空海像唐文化圈的形成吉备真备(693-775)弘法大师空海像唐文化圈的形成30空海书金刚般若经开题残卷《文镜秘府论》唐文化圈的形成空海书金刚般若经开题残卷《文镜秘府论》唐文化圈的形成31圆仁圆珍唐文化圈的形成圆仁圆珍唐文化圈的形成32鉴真(688-763)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如一灯燃百千灯”
——《唐大和上东征传》鉴真和尚像日本唐招提寺藏唐文化圈的形成鉴真(688-763)鉴真和尚像唐文化圈的形成33新罗实际上,唐初积极介入半岛事务,除了高句丽“倔强边徼”之外,新罗力求消灭对手、实现统一而精心实施的战略拉动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小甫663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新罗完成统一。唐文化圈的形成新罗实际上,唐初积极介入半岛事务,除了高句丽“倔强边34新罗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
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唐文化圈的形成新罗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35新罗政治制度中央:仿照唐中书门下设执事省,其下设六部。地方:州——郡经济制度仿照唐之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照唐实行租庸调法和户籍制。唐文化圈的形成新罗政治制度唐文化圈的形成36新罗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周易》、《论语》、《孝经》;或以《春秋左氏传》、《毛诗》、《论语》、《孝经》;或以《尚书》、《论语》、《孝经》、《文选》授之。诸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
——《三国史记》卷三八唐文化圈的形成新罗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37新罗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三国史记》卷四七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耶?——《三国史记》卷一○唐文化圈的形成新罗唐文化圈的形成38杨鸿烈著高明士著唐文化圈的形成杨鸿烈著高明士著唐文化圈的形成39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丝绸之路的打开高昌故城遗址唐文化圈的形成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丝绸之路的打开高昌故城遗址唐40唐文化圈的形成唐文化圈的形成41乾陵六十一王宾像唐文化圈的形成乾陵六十一王宾像唐文化圈的形成42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唐文化圈的形成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43《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高宗时期,“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金城公主像唐文化圈的形成《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44疏勒龟兹焉耆于阗小勃律石堡城唐吐蕃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唐文化圈的形成疏勒龟兹焉耆于阗小勃律石堡城唐吐蕃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45《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文化圈的形成《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46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克石堡城。唐在西域势力达到顶点。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文化圈的形成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唐文化圈的形成47西亚、北非、欧洲——造纸
公元751年,唐帝国与大食在怛罗斯城发生军事冲突,唐军大败,大批士兵被俘。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据《珍闻谐趣之书》等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的中国人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在撒马尔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第一座纸坊。造纸术在九世纪传入埃及,而后有长足的发展。十世纪以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中心,造纸由此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中世纪的欧洲,尚流行以羊皮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据估计,生产一本羊皮纸的《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只羊的皮。纸的出现,为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活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传播物质材料,所以有人指出:“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唐文化圈的形成西亚、北非、欧洲——造纸唐文化圈的形成48西亚、北非、欧洲——炼丹术
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密切的文化交流中,中国炼丹术形成一股西传浪潮,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与欧洲炼丹术的生长,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学者高度评价中国炼丹术的世界意义。《西巴论集》说:“中国炼丹术的基本思想,经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伊斯兰教西班牙向西推进的结果,传遍了整个欧洲。葛洪的理论和方法,甚至他所用的术语,在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普遍地被这些国家的炼丹家所采用。……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唐文化圈的形成西亚、北非、欧洲——炼丹术唐文化圈的形成49三、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文化不仅无所顾忌地吸收胡文化,毫无“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象了夷狄”的“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鲁迅语),而且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地吸收外域文化,从它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国外汉学家高度赞扬这一文化风貌,特名之为“世界大同主义”(cosmopolitanism)。隋唐时期涌入中国的外域文化规模确乎巨大。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世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乃至马球运动等等,如“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中一涌而入。而帝国首都长安,自然而然成为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唐文化圈的形成三、唐代的外来文明唐文化不仅无所顾忌地吸收胡50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张广达、王小甫著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51向达著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唐文化圈的形成向达著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52《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选取传入中国的西域文明与唐朝都城长安有关系者,分类整理,系统加以论述。它所研究的主题,有流寓长安的西域人、西市胡店与胡姬、开元前后长安的胡化、西域传来的画派与乐舞、长安的打毬活动、西亚新宗教的传入等六个子目,附录两篇,是《柘枝舞小考》和《盩厔大秦寺略记》。这篇文章从勾稽进入长安的西域各国使者、商人、胡姬等各色人物开始,进而揭示开元前后唐朝长安所受西域文化影响的情况,再具体研究西域绘画、乐舞、娱乐活动、宗教对长安文化的影响。除了前人所利用的传统文献资料外,向达先生十分重视使用新出土的墓志资料和文物资料,这样一方面大大补充了前人所辑昭武九姓粟特人的有关活动记载,另一方面也以文物材料形象地解释了西域文化在长安的表现。《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是唐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的力作,此文不仅在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方面超过了前人,而且也有相当的深度,其所阐释的六个突出方面,迄今仍不断地被地下层出不穷的考古资料所证明。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选取传入中国的西域文明与唐朝都城长安有53流寓长安之西域人
中国国威及于西陲,以汉唐为最盛;唐代中亚诸国即以“唐家子”称中国人,李唐声威之煊赫,于此可见一斑。(中古时伊斯兰教徒称中国人为Tamghai,Tomghaj,Toughaj,又有作Taugas,Tubgaǒ,Tapkaǒ者。德人夏德(F.Hirth)以为系“唐家”二字之音译,美国洛佛(B.Laufer)亦主其说。日本桑原博士始以为乃“唐家子”三字之音译,举证甚详(《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之事迹》,陈裕菁译《蒲寿庚考》,冯攸译《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入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足,西域文明及于长安,此辈盖预有力焉。中国使上西域人入居中国首都当以北魏一代为最多,其时流寓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者,“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卷三:“永桥以南,圜丘以北,伊、洛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中国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盛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闾阖阗列,青槐荫柏,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近代以来洛阳出土之墓志中,有许多北魏、北周、北齐之际占籍洛阳的安、康、何、曹姓西域人。唐文化圈的形成流寓长安之西域人中国国威及于西陲,以汉唐为最54流寓长安之西域人
长安自周秦以来历为国都,在政治上与文化上俱为对外之中心。西域人之留居其间,虽不能比于元魏时之洛阳,却亦不鲜。贞观初,突厥既平,从温彦博议,迁突厥于朔方,降人入居长安者乃近万家;此或可视为唐代对于外族“怀柔”之一端。唐京兆府户口,在天宝初仅三十余万户,贞观时当不及此,而长安一隅突厥流民乃近万家,其数诚可惊人矣。天宝末,安史之乱,两京沦陷,肃宗至德二年(757)元帅广平王乃帅朔方、安西、回纥、大食之兵十五万众,收复两京。其后安史之平得力于此辈者不少,而回纥叶护太子亲将兵四千余众助讨叛逆,厥功尤伟。肃、代之际回鹘使者至长安,遂骄慢不可一世,常擅出坊市,掠人子女,白昼杀人,入狱劫囚,而莫敢谁何。代宗以后,回鹘麕聚长安者常至千人,华服营利,为公私害。德宗即位,遂将流寓长安之回鹘人全部遣回,而有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鹘使者董突等九百余人之惨剧。(按天宝以后,回鹘既代突厥而雄长朔漠,部族中遂杂有不少之西域人成分。代宗世常冒回鹘之名杂居长安之九姓胡很多。)回鹘人之在长安,并不因振武一戮而遂绝。宪、穆以后,回鹘人在长安经商和放高利贷的仍然很多。唐文化圈的形成流寓长安之西域人长安自周秦以来历为国都,在政55流寓长安之西域人
唐自太宗以后,吐蕃势盛,高宗乾封、咸亨之际,西域四镇沦陷,河陇一带遂没于吐蕃。中国与西域间的交通,因四镇陷蕃而中断,于是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遂流寓其间,仰给于鸿胪礼宾。《通鉴·德宗纪》记当时胡客留长安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检括之余,有田宅者鸿胪停给,凡得四千人,此辈俱留不归,可见当时留居长安西域人之多。概而言之,唐代流寓长安之西域人,大致不出四类:魏周以来入居中夏,华化虽久,其族姓犹皎然可寻者,一也;西域商胡逐利东来,二也;异教僧侣传道中土,三也;唐时异族畏威,多遣子侄入质于唐,入充侍卫,因而久居长安(如新罗质子金允夫入朝充质,流长安至二十六年之久),此中并有即留长安入籍为民者,四也。据文献及考古材料,葱岭以东于阗尉迟氏、疏勒裴氏、龟兹白氏;葱岭逾西中亚昭武九姓胡人(康国人擅贾,曹、石等姓擅乐、舞,安、曹、史、米诸国并信火祆教。唐代火祆教传入长安,东来开教者中亦有米国人。)、波斯诸国胡人(唐时波斯商胡懋迁往来于广州、洪州、扬州、长安诸地者甚众,唐人书中时时提及)。唐文化圈的形成流寓长安之西域人唐自太宗以后,吐蕃势盛,高宗56西市胡店与胡姬
自张骞凿空以后,陆路方面,敦煌一隅绾毂中西之交通;海路通西域则率取道徐闻、合浦。广州之成为中西交通要地,当在汉末以后;中国之政治中心既形分裂,孙权建国江南,从事经营海上,乃有康泰、朱应宣化海南诸国之举。自是以后,广州遂为中西海上交通之重镇,六朝时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其富庶可以想见。唐代广州犹为中西海上交通之唯一要地。泉州、明州、澉浦兴于唐末以及北宋,华亭、太仓之兴则又为元明以后之事。唐代商胡大率麕聚于广州。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崑崙等船,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师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是以黄巢攻陷广州,犹太教、火祆教以及伊斯兰教、景教等异国教徒死者至十二万人。(公元九世纪,阿拉伯人曾综合各游历者之言,著成一书,其中述及一人于回历264年(公元877—878)在广府亲睹此事。此书收入法国E.Renaudot:AnciennesRelationsdesIndesetdelaChine,1718。又见Reinaud:RelationsdesvoyagesfaitesparlesArabes,1845。)唐代由广州向平原,大都取道梅岭以入今江西,而疾于洪州;故《太平广记》中屡及洪州之波斯胡商。至洪州后,或则沿江而下取道大江,或则东趣仙霞,过岭循钱塘江而东以转入今日之江苏。大江道远,风涛险恶,因是南下或北上者多取钱塘一道;不惟富春江上风景清幽,足供流连,旅途实亦较大江为平安也。唐文化圈的形成西市胡店与胡姬自张骞凿空以后,陆路方面,敦煌57西市胡店与胡姬
至江苏后则集于扬州,由此转入运河以赴洛阳。所以扬州的商胡亦复不少,田神功大掠扬州,大食、波斯商胡死者竟至数千人。(《新唐书》卷144《田神功传》)由洛阳然后再转长安。故唐代之广州、洪州、扬州、洛阳、长安,乃外国商胡集中之地也。天宝乱后,回鹘留长安者常千人,九姓商胡冒回鹘明杂居者又倍之,此九姓胡乃昭武九姓。《通鉴·代宗纪》谓此辈“殖赀产,开第舍,市肆美利皆归之”。《德宗纪》亦谓“代宗之时,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所谓殖赀产,当即《德宗纪》之“举质取利”,盖此辈中最少当有一部分人营高利贷以为生也。贵显子弟亦有向彼等贷款者。中国店质制度,唐以后始盛,或者与此辈营高利贷之胡人有关。唐代西域各国胡人流寓长安,其居处自不限于一隅,然在城西者甚多,而贾胡则似多聚于西市(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刘肃《大唐新语》有载)。所有西域传来新宗教之祠宇,以及西域人之家宅,多在长安城西部。唐文化圈的形成西市胡店与胡姬至江苏后则集于扬州,由此转入运58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在佛教诸派中,以天台、法相、华严、禅宗影响最大。以智顗(yǐ)为代表的天台宗,因奉《法华经》,又称法华宗。着重宣传一切“皆由心生”,世界本体是空无的,故又称“空宗”。以玄奘为代表的法相宗,以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故又称“唯识宗”。它说的“识”是指精神本体,而宇宙万有即由识幻化而成。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以奉《华严经》而名。主要是通过论证所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以及“事”与“理”的关系,宣扬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以慧能为代表的是禅宗。“禅”是梵文“禅那”的简写,意即“静虑”。禅宗相传为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的。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五祖弘忍后,神秀开北宗,慧能开南宗)。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在佛教诸派中,以天台、法59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两汉今文经学的烦琐章句之学,发展到极端,便有玄学的出现。隋唐佛教的烦琐学派发展到极端,便最终有禅宗南宗的出现。两汉今文章句之学,流弊也是极其烦琐,“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结果是“通人恶烦,羞学章句”。尽管朝廷在上提倡,今文经学总不免趋于衰亡。魏晋玄学兴起,攻击儒经,两汉四百年作为利禄之途的大量章句,一字不留地消灭了。任何一种学术,如果出现烦琐的解释,说明这种学术已无新的境界可辟,随之而来的只能是衰落或灭亡。隋唐佛徒作了大量烦琐的义疏,表示佛学达到极盛的境界,同时也表示接近衰亡。魏晋玄学谈无,佛教谈空。玄学家发挥庄周的消极厌世思想,与佛教苦、空完全一致。玄学家是高级士族,社会地位稳定,敢于肆无忌惮。禅宗僧徒没有这样的地位,必须依靠佛教的名义才能实行放荡,所以,禅宗是披天竺袈裟的魏晋玄学,释迦其表,老庄(主要是庄周思想)其实。佛教本无“孝”之说,这与儒家孝悌为人之本的伦理学说水火不容。于是佛教徒制造出许多讲孝的佛经故事。佛教的儒学化,使之进一步更适应封建士大夫的口味。唐朝佛教中国化的二步即此。“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但学无心,诸像顿息”,挥尘尾,谈公案,魏晋玄风居然又见于唐后期。诗僧(象皎然)、高艺僧(象怀素)等便成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佛教中国化的一类承载者。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两汉今文经学的烦琐章句60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在佛教发展高度成熟的基础上,纯粹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相继展开,这就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称以上四宗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佛教宗派,至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它们无不张扬“心性本觉”,从而与主张“心性本净”的印度佛教在佛学核心问题上划清了界限。所谓“心性本净”是指众生之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如白纸一张。而所谓“心性本觉”则指众生本来觉悟。佛学研究家吕澂(澄的本字)对由“心性本净”与“心性本觉”两命题所展开的不同佛学面貌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本净只不过是清净,要由清净到觉悟还有一个长距离,故印度除释迦外,别人都不是佛。而在中国,既然心性本来觉悟,那么,人人生来即是佛。与此密切关联,中国佛学遂有顿悟之说。这是因为,心性本来觉悟,只不过人们尚未觉醒,一旦当头棒喝,便大悟禅机,顿得佛果。而印度佛学根本不承认顿悟,以为心性虽本净,但却不断为客尘所杂染,要去掉客尘,必须“时时勤拂拭”,有旷日持久之功,故成佛道路异常艰难(吕澂:《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现代佛学》1962年5期)。值得注意的是,性净论实际上是儒家性善论的佛教版。而“顿悟”说的产生也与中国文化的特性大有干系。南朝宋人谢灵运对此有重要论述:“华人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极;夷人(指印度民族)易于受教,难于见理,故闭其顿了,而开其渐悟。”(《广弘明集·辨宗论》)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在佛教发展高度成熟的基础61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由“心性本觉”的命题出发,天台、华严、禅、净土诸宗莫不提倡“方便”成佛法门。如“天台宗”鼓吹入山得灵芝和丹药,先“成就五通神仙”,再成为佛。禅宗鼓吹“不立文字”,自心觉悟,只要认识到“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河大地”,就能彻悟佛法真谛。净土宗亦主张,修行佛法者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始终不怠,便可往生净土。相继成立于隋至初唐、盛唐的中国佛教宗派,不仅在佛理上是中国式的,而且在价值取向上也具有中国性格。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宣扬功德度人,注重入世。禅宗六祖慧能以一派宗教领袖的身份,竟提出“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敦煌本坛经》)的命题,对此元朝宗宝作出如此绝妙的解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中国文化“经世——入世”的性格溢于言表。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由“心性本觉”的命题出发62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隋唐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还表现在佛教造像艺术的全面本土化上。随佛教播扬于中国,“用佛像来表现释尊和其门徒”的造像艺术亦在中土迅速张大。云岗、龙门、敦煌、炳灵寺、麦积山诸石窟的开凿宣示了中国本土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造像热潮。此种热潮至盛唐发展到峰巅状态。与此进程一致,造像艺术也益渐消失毽陀罗与芨多风格,日趋民族化。晋魏佛教造像,其稿本是从毽陀罗传来,故毽陀罗样式占据主体地位,佛教印度风味十足。“龙门期”的塑像,虽大有秀骨清相的六朝名士风度,但额宽鼻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上身袒露,显示出浓重的印度艺术风貌。隋—初唐塑像,面貌大小与晋魏塑像同,其面相丰满,鼻梁降低,脸部线条趋向柔和,显得雍容厚重,富有中华人情味,外来雕塑艺术中国化的趋向已十分明显。迨至盛唐,造像艺术一方面圆熟洗练,饱满瑰丽,达到高度成熟境地,一方面抛弃对外来技法的模拟,全然本土化、民族化。如莫高窟的菩萨,身段秀美,气度娴雅。修长的眉眼,表现了无限的明澈与智慧,小小的嘴,温柔而又妩媚。薄薄的衣裙,飘飘欲动,她们与其说是宗教里的神,不如说是唐代现实生活中善良、美丽的女性。龙门奉先寺的庐舍那佛,更是中国化佛像的最高典范。这位大佛身着中国式的圆口衲衣,面庞典雅丰美,目光安详扫视下界,仿佛在默想深不可测的哲理底蕴,其神情柔美、含蓄、飘逸,古代中国人向往的崇高庄严之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五灯会元》说:唐代雕塑家“善塑性,不善佛性”。确实,魏晋时期进入震旦大地的印度造像艺术至此已脱离其文化母胎而完成了艺术风格的中国化、民族化。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隋唐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化63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进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凡对中国文化起补阙作用,与中国文化有亲和力的因子都被吸收,被加以消化、改造,与此反观照,不适合中国文化特性的文化因子则终归被淘汰。法相宗的衰落,便鲜明地显示出这一态势。法相宗的创始者是大名鼎鼎的玄奘。这位高僧不辞辛劳,西行取经,企图用从印度带回的释迦教义,统一一代佛学,然而,坚持印度佛教理论纯洁性、原版性和系统性的法相宗,诚然具有正统气派,但在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型土壤中,却无生存与发展余地,于是,法相宗在兴盛了三四十年后就骤然衰落,其“昙花一现”的中绝命运颇值得人们深思。隋唐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卓越范例。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和好探求的。所谓“不同同之为大”、“有容乃大”,正是唐文化超轶前朝的特有气派,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
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进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凡对64玄奘取经回长安图唐文化圈的形成玄奘取经回长安图唐文化圈的形成65《大唐西域记》唐文化圈的形成《大唐西域记》唐文化圈的形成66天台宗智顗《法华经》法相宗玄奘《成唯识论》净土宗善导《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华严宗法藏《华严经》禅宗菩提达摩《楞伽经》、《金刚经》密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唐文化圈的形成天台宗智顗《法华经》法相宗玄奘《成唯识论》净土宗善导《无67三夷教景教碑摩尼教经典残片祆教官职——萨宝唐文化圈的形成三夷教景教碑摩尼教祆教官职——萨宝唐文化圈的形成68荣新江著唐文化圈的形成荣新江著唐文化圈的形成69外国使节图(李贤墓)唐文化圈的形成外国使节图(李贤墓)唐文化圈的形成70唐代的雅乐和燕乐燕乐礼毕高昌高丽安国疏勒康国天竺龟兹西凉清乐唐太宗高丽安国疏勒康国天竺龟兹西凉清乐隋炀帝文康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清商伎国伎隋文帝隋唐燕乐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的雅乐和燕乐燕乐礼毕高昌高丽安国疏勒康国天竺龟兹西凉清乐71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唐文化圈的形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唐文化圈的形成72唐代的软舞和健舞健舞:胡旋、柘枝、胡腾,均来自中亚舞蹈白居易:《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余里。……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的软舞和健舞健舞:胡旋、柘枝、胡腾,均来自中亚舞蹈唐文化73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男装胡服女立俑帷帽俑唐文化圈的形成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74李贤墓打马球图追逐轻薄伴闲游不著绯长拢出猎马数换打毬衣唐文化圈的形成李贤墓打马球图追逐轻薄伴唐文化圈的形成75隋李静训墓出土玻璃罐和玻璃瓶唐文化圈的形成隋李静训墓出土唐文化圈的形成76何家村窖藏唐舞马啣杯纹银壶唐舞伎八棱金杯唐文化圈的形成何家村窖藏唐文化圈的形成77唐狮纹银盘谢弗著唐文化圈的形成唐狮纹银盘谢弗著唐文化圈的形成78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文化圈的形成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79五、唐文化圈的形成
所谓文化圈,指的是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丛相连接所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文化圈的重要因素有二:(1)多个文化丛具备共同文化要素。(2)多个文化丛有机相联。概而言之,文化圈即一元有机的文化世界。唐文化圈的形成五、唐文化圈的形成所谓文化圈,指的是由主要文80
在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影响东亚国家,而日本、朝鲜乃至后来独立的越南,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本民族特性的文化体系。在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东亚地区之前,东亚世界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形成了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中华文化圈,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回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为世界五大文化圈。唐文化圈的形成唐文化圈的形成在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81
中华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教、中国式律令、中国化佛教。在秦汉时期,中国虽国力强大,但这时期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尚未完成国家建构,对中国文化的社会需要与社会承受均不具备总体性与主体性。换言之,这一时期只有中国文化向东亚地区的输出,而缺少东亚其他国家受容中国文化的有机能动性。公元八世纪前后是东亚各国相对统一的时代,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先后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社会文化系统需要并足以承受中国文化。而八世纪前后正是唐帝国的极盛时期,中华文化在这一阶段臻于成熟与完备,文化输出流更为强大。在这种总体背景下,唐帝国与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以空前的规模与前所未有的有机性得以展开。唐文化圈的形成唐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教、中国式律令82威尔斯(Wells,HerbertGeorge):
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而许许多多中国人,却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蔼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圈的形成唐文化圈的形成威尔斯(Wells,HerbertGeorge):唐文化83《礼五台山偈一百十二字》
(巴黎藏敦煌伯3644号):
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中天不可论。长安帝德谁恩报,万国归朝拜圣君。汉家法度礼将深,四方取则慕华钦。文章浩浩如流水,白马軳经远自临。故来发意寻远求,谁为明君不暂留。将身岂惮千山路,学法宁辞度百秋。何期此地却回还,泪下沾衣不觉斑。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唐文化圈的形成唐文化圈的形成《礼五台山偈一百十二字》
(巴黎藏敦煌伯3644号):唐文化84DenysLombard,LeCarrefourJavanais:Essaid’histoireglobale,pp31-48蒙古人的征服对西部欧亚大陆和东亚产生的历史影响截然不同。在东亚,蒙古人的征服给伊斯兰世界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它使穆斯林成为征服者的助手(军事工程师、包税人、代理商),从中国出发的穆斯林团体在太平洋岛屿的传教活动,直接导致了北爪哇一系列商业城邦(Demac淡目,Japara扎巴拉,Gresik锦石等)的建立,并最终导致了东方威尼斯满喇加国的诞生和新加坡的最初开发。在此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的伊斯兰经济组织进行的亚洲国际贸易成为欧洲商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它成为世界市场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因素。
(3vols,EditionsdeL’EcoledesHautesEtudesenSciencesSociales,Paris,1990.)
唐文化圈的形成唐文化圈的形成DenysLombard,LeCarrefourJa85
公元七八世纪是我国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唐代中国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使节、贵族、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不断来到中国进行交流、访问、求学、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出国经商的商人,相望于道路。当时,与唐朝通好的国家,主要有70多个。唐政府机构中有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又有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唐代的对外交通相当发达。交通的发达,商业贸易的频繁,使唐朝西北的敦煌、凉州(今甘肃武威)、兰州、高昌,东南的广州、泉州、扬州,以及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成为对外商业贸易的重要城市。尤其是西京长安,是世界文明的国际性大都市,汇集了众多的外国宾客,政府部门中有外国人任职,太学中有外国留学生,商馆中有各色外国商人。广泛的对外交流不仅是中古时代中国人的视野大为开阔,而且也使中世纪的世界由衷地倾慕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唐文化圈的形成唐文化圈的形成公元七八世纪是我国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86
唐初,朝廷颁行《五经正义》、《五经定本》,对统一南北经学,是有作用的,但儒生的思想也受到束缚。只有少数士人(如啖助等),不甘屈服,敢于独抒己见,以意说经。这是儒学由汉学系统转向宋学系统的开始。安、史乱后,在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下,儒者为讲求统一而提倡《春秋》之学。这门学问到宋朝更为发达。在百花盛放的唐文苑中,诗歌是最为鲜艳夺目的花朵。新型的律师(近体诗)与旧型的古诗,竟相争妍。在以千百计数的诗人中,王维、李白、杜甫是三个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是佛、道、儒三种思想的结晶品。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唐初,朝廷颁行《五经正义》、《五经定本》,对87
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而中国诗的辉煌颠峰则在唐代。闻一多言:“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闻一多:《说唐诗》)唐代是一个诗歌创作空前活跃的时代。仅在清代所编的《全唐诗》中,就有作品48,900余首,诗人2,300余家。毫无疑问,历代散失必然湮没了更多作品与诗人。唐人高仲武在《〈中兴闲气集〉序》中说:“起自至德之首,终于大历暮年,作者数千”。二十多年就有数千作者,整个唐代三百余年,究竟有多少作品,多少作家?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而中国诗的辉煌颠峰则在唐代88
这是一个诗家辈出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全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一方面,文人创作的诗篇可以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牛童、马走之口”(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衒卖于市井”,题写于“观寺邮侯墙壁之上”(《白氏长庆集序》),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与元九书》),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诚所谓“宫掖所传,梨园子弟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的诗歌创作,充满着高涨的热情。“人来人去唱歌行”(刘禹锡诗《竹枝词》)、“新词婉转递相传”(刘禹锡诗《踏歌行》)。“行人南北尽歌谣”(《敦煌曲校录·望远行》)。《全唐诗》收录的诗人社会涵盖性十分广泛,有帝王、士子、平民、农夫、渔夫、樵夫、伐木工、征人、乞丐、僧道、隐士、少儿、妇女。妇女中又有各层次的人物,有皇后、妃子、公主、民女、歌妓。《全唐诗》所收录诗人的年龄跨度也颇大,小者五六岁,大者一百多岁。白居易言“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与元九书》)指明了“有唐吟业之盛”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中国的诗歌正在炽热的诗情氛围中趋于极盛,臻于成熟。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这是一个诗家辈出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全民族诗情89
唐代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时代,而这种成熟首先表现在对汉魏六朝诗歌传统的兼收并蓄与创新性改造。汉魏六朝在中国诗的发展史上踞有辉煌的地位。建安诗歌仗气骋词,高扬个性;正始诗歌清峻遥深,“师心”、“使气”;梁陈诗歌“放荡”、“缘情”,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欲望始终是诗人们热衷表现的主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诗的表现技巧被加以自觉探讨。谢灵运、鲍照及梁陈宫体诗人、咏物诗人全力发展诗歌形式美,他们提倡“俪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沈约与周颙(yǒng)等人全力探讨诗歌言律美,揭示出“声有飞沉,响有双迭”的声律规律,更指明声律在诗歌中的美学价值:“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宋书·谢灵运传》)。中国石的主体样式——五言、七言,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成立。然而魏晋南北朝诗的发展,也自有其曲折的一面:汉魏古诗以直抒胸臆见长,齐梁以刻画景物取胜;汉魏讲求风骨,齐梁讲求声律;汉魏“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谢榛:《四溟诗话》评《古诗十九首》语),齐梁讲求骈偶、典故、辞藻等人工语言。两种风格的对立,显示出诗歌对符合自身特质的恰当形式尚在探索中。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代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时代,而这种成熟首先表现90
唐人以一种经纬天地的博大气象来受容、改造汉魏六朝诗歌传统。他们敬慕建安诗歌的“风骨凛然”,向往建安情怀。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言:“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对风骨的自觉追求,使唐人的诗作自有一番“骨气端翔”的内在气质。当然,由于时代差异及主体精神差异,唐代诗涵咏的风骨与建安诗的风骨面貌大不相同。建安诗歌高昂激越,却有一种悲凉、愀怆(qiǎo忧伤)情调,唐人诗浓烈壮大却明朗昂扬,前者色调暗淡,后者色调鲜明。但两者对气势力量的追求却是一脉贯通的。唐代诗人推扬“质胜文”的汉魏古诗,却也决不排斥“文胜质”的晋宋齐梁诗。颜延之的精博爽丽、谢宣城的疏散风流、鲍明远的清新俊逸、庚子山的轻清质厚、江淹之韶妩、陶潜之淡远无不受到唐人的推崇。唐代诗人不仅至诚倾慕六朝诗人,而且直接从六朝诗作中采撷营养。“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庚”(胡仔:《渔隐丛话》)。“李、杜二子往往推重鲍、谢,用其全句甚多”(李梦阳:《章园饯会诗引》)。“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至于嗣宗之渊放、景纯之俊上、明远之驱迈、玄晖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刘熙载:《艺概·诗概》)。当然,唐人对六朝文风的吸取仍然是批判性的吸收,六朝诗的“轻靡”、“柔弱”被抛弃,代之而起的壮大的情调,是广阔社会人生的投入。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人以一种经纬天地的博大气象来受容、改造汉魏91
唐人对汉魏、齐梁诗歌传统的涵容与创造性消化,终于推出了金光熠熠的唐诗。如果说汉魏重风骨,齐梁重声律,那么唐诗便是“风骨与声律兼备”(盛唐殷璠(fan)在《河岳英灵集》中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言气骨则建安为俦(chou),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如果说汉魏诗“质胜文”,晋宋齐梁诗“文胜质”,那么唐诗便是“文质彬彬”。如果说汉魏诗以直抒胸臆见长,齐梁以摹写景物见胜,那么唐诗便是情景交融。“正因为有建安的风骨,然后形成唐诗的遒劲;有两晋的意境,然后有唐诗的高妙;有宋齐的藻绘,然后形成唐诗的清丽;有齐梁的声病之论,然后形成唐诗声韵的谐美;有梁陈的宫体,然后形成唐诗的细腻”。唐人对汉魏六朝诗的“兼收并蓄”,将中国诗推入一个飞动壮美、高度成熟的境地。中国诗在唐代的高度成熟还体现在表现方法的多样化上。唐代主要诗人在形式上各有其擅长的体制。如王维长于五绝五律,兼及七绝;孟浩然长于无古五律;王昌龄以七绝名世;李白除七律外,诸体皆佳;杜甫则除五绝稍弱外,各体均胜。……杜甫更是一位全能大师,“在山林则山林,在庙堂则庙堂,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收或取,或新或旧”(张戒:《岁寒堂诗话》)。因此,他的诗作既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顿挫,又有“儒术于我何有哉,孔子稻跖俱尘埃”的豪迈多气;既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丽,又有“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澹泊自然。诚所谓“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诗士杜甫,无体不备,无体不善。”中国诗发展至唐代,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典范。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唐人对汉魏、齐梁诗歌传统的涵容与创造性消化,92
旧来论诗,以李白、杜甫、王维为唐代诗坛上比肩而立的三大诗人,有人称他们为诗仙、诗圣、诗佛,有人称他们为天地人,或真善美。在中国文化史上,他们确乎代表着三种人格精神。李白的性格颇为复杂,有研究者指出,李白的思想实际上是“以儒为主,以道为辅,儒道释结合的杂家思想体系”。然而,人们景慕的李白,不是一个积极用世、满怀拯世救物之心的李白,而是天马行空、飘然不群、最“浪漫”、最“超脱”的天才诗人李白。确确实实,在中国士大夫中,李白是一位傲岸不驯,恣意反抗的典范,他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壮浪纵恣”之极,他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甚至让国舅磨墨,得宠太监脱鞋。他的诗豪迈奔放,淋漓尽致。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在世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奔放不羁的歌唱,天真解放的情操,将《庄子》的飘逸、屈赋的瑰丽天才地溶为一体。他的诗有一种主体反抗客体、战胜客体并压倒一切的气势。李白执著个体情性的品性与无所羁勒的浪漫情调渗透了道家所标榜的理想人格精神,这就是逍遥无待,实践理之自然义,在个性张扬中成就真人、圣人。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旧来论诗,以李白、杜甫、王维为唐代诗坛上比肩而93
与李白偏于表现“个性我”不同,杜甫倾向于对“社会我”的肯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对君对民是何等一往深情。杜甫一生遭际颇多悲愁,然而他却将一己命运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从而铸定了他的博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久为后世传诵的名篇。天宝十四载(755),杜甫返奉先县省亲,此时正直安史之乱前夕,社会混乱已见端倪。奉先县正处在饥荒之中。面对“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人间惨剧,他的沉哀深痛并未溺陷于个人遭际不拔,而是由自我联想到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同胞:“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倾洞不可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亦从一己屋破之苦难出发,转而关注天下寒士共同的悲运。痛切的呼喊,超越了对身家命运的自叹自怜而化为对社会民生的大悲大痛。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破之境而无厌世之想。杜甫对君国不能自禁的深情与博大的关爱,渗透了儒家汲汲追求的理想人格精神,这就是以使命感立世,以理之应然义为思考、行动的原则,从而在此岸成就大我的生命。正是此种精神铸定了杜甫万古的伟大。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与李白偏于表现“个性我”不同,杜甫倾向于对94
与李白相似,王维的性格也有多元的一面。然而他的总体性格却是一种“禅”的精神。所谓“禅”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切本空为世界观、以自然适意为人生哲学、以清净解脱为生活情趣的精神系统,而王维的情调正是如此。他的诗极淡极简:“与世淡无事,自然江海人”。“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心态淡薄,意境淡泊,口吻淡泊,色调也淡泊。正是在此种淡泊的韵味中,王维个人的全幅生命进入人天圆融契合的世界,化入无言而自足、素朴而又逍遥的纯粹境界。对于中国士大夫来说,王维的“禅”的精神同样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典范,当他们入世不得,自信心与热情大为挫伤时,王维式的“禅”的精神便成为他们化解屡遭忧患的忧愤和无可奈何情绪的心理之盾,从而最终在淡泊中获得心理调节机制,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唐诗——唐文化的奇葩唐文化圈的形成与李白相似,王维的性格也有多元的一面。然而他95
以“诗唐”名唐朝,不仅意味着中国格律诗的发展至唐代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而且意味着诗是唐人文化精神的主脉,由唐诗之旅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产继承优先权放弃及共有权转让协议书
- 外企在华员工权益保护及管理服务协议
- 茶叶门店代理协议书
- 制沙场承包合同协议书
- 购车金融签约协议书
- 资产处置廉洁协议书
- 钻石黄金抵押协议书
- 钢琴学员转让协议书
- 食堂外包框架协议书
- 跃层室内搭建协议书
- GB/T 15499-1995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 市政道路雨污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详细课件
- 【医疗管理分享】:PET-CT报告书写课件
- DB3301T 0295-2019 餐饮场所燃气安全使用规程
- 心肺复苏(简易呼吸气囊)评分标准
- 道路货物运输安全事故报告、统计与处理制度
- 管道公称直径壁厚对照表
- 第四讲 林分调查因子
- 幼儿园绘本故事:《神鱼驮屈原》 PPT课件
- 超星尔雅学习通《艺术鉴赏》章节测试含答案
- 食品经营设施空间布局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