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电影文化类素材: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_第1页
高考作文电影文化类素材: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_第2页
高考作文电影文化类素材: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_第3页
高考作文电影文化类素材: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_第4页
高考作文电影文化类素材: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电影文化类素材---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目录:01“时代影像志”传递中国价值02《田野里的歌声》:用温暖的方式关注乡村美育03意大利风格的浪漫旅行电影04《八角亭谜雾》:“慢”悬疑的得与失05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正文:01“时代影像志”传递中国价值——聚焦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作者:本报记者刘华东《光明日报》(2021年11月04日

10版)  在1924年的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身着立领正装、胸前戴着徽章的中共代表李大钊意气风发,他的演讲不时被掌声和欢呼声打断……今年以来,这段简短的影片资料网络播放量不断走高。一段光影可以横跨百年,让人们看到纪实影像穿越时空的价值和力量。  当下,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迅猛。被称为“时代影像志”的纪录片,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传递中国价值最真实、最直观的影像载体。不久前,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举办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这是一场中国纪录片人的盛典,平日里,他们通过镜头将世界展示给我们;今天,让我们关注镜头后面的纪录片人。镜头里时光定格世界万千  因为有了影像技术,过去一百年里很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得以留存下来。百年历史波澜壮阔,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厚素材。今年以来,一大批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精品力作应运而生,成为2021年国产纪录片的一大突出特征。日前,在第五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开幕式现场,一段由多部纪录片片段集锦而成的“中国影集”被缓缓打开——  《2020春天纪事》《〈生命缘〉来自武汉的报道》《山河无恙——影响中国的疫情档案》记录了波澜壮阔的抗疫,诠释了14亿多人守望相助的情怀与力量;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和平》再现了志愿军入朝作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壮烈与豪迈,让人们更加珍视如今的山河无恙;  《伟大诗人杜甫》《中国》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扑面而来……  山河美、民族魂、家国情、复兴梦,被记录在一帧帧画面、一句句解说和旁白中。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表示,通过纪实的力量,我们得以看到历史发展总体脉络,剖析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我们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奠定重要基础。告别“老爷爷讲故事”,看纪录片如何破圈  当日完成5单送餐,仅获41元收入。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化身一天外卖小哥后累瘫了,“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王林火了,《我为群众办实事》节目也火了,节目组导演陈梦圆说,“真陪伴真体验,才能发现真问题,这是个互动的版本”。  “跨界”“破圈”盛行的当下,纪录片也在不断“突破自我”,探索“出圈”之道。《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历史那些事》《航拍中国》《人间世》……越来越多精品纪录片告别“老爷爷讲故事”的传统套路,通过更为符合时代特性的讲述方式,让无数年轻观众成为纪录片的“新晋粉丝”。  今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用智能手机记录生活点滴,“全民纪实”的时代浪潮已经来临。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表示,根据爱奇艺大数据统计结果,在新媒体原创纪录片中,最受用户关注的是历史与美食,“这种将品味美食和读懂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创意表达,能够把纪录片传递的文化历史、民族沉淀的精神内涵与年轻人互动,以此向当代年轻人传递正向价值”。在纪录片里看见中国  一直以来,以“真实性”为本质特征的纪录片,是国际传播中的“文化硬通货”,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载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燕旎认为:“纪录片以其纪实特性成为跨越文化和时空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的有效途径,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煦方国际传媒常务副总经理王新玲认为,“应该更多讲一些中国人的故事,那是外国受众想知道但是没有渠道去知道的主题。”燕旎也感叹,我们需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开放自信、谦逊亲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全面客观理性的中国观。  纪录片行业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  李子柒“凭一己之力”拥有了超过不少西方主流媒体的全球粉丝和订阅量;2021年,中国云南北迁的亚洲象,在纪实的镜头下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  “做好新时代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工作,必须遵循纪录片创作传播规律和国际传播规律,创新话语体系,深化国际合作,提升传播效果,推动构建纪录片国际传播新格局。”燕旎说。02《田野里的歌声》:用温暖的方式关注乡村美育作者:刘兆杰《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0日

15版)  去兴趣班里学乐器,去少年宫练合唱,去美术馆看展览……城市里的孩子觉得稀松平常,但在大部分乡村还很难实现。过去我们关注乡村教育,总是看孩子们缺不缺铅笔、缺不缺校服。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数千万乡村孩子穿衣吃饭已不再成问题,而音乐、美术、舞蹈等审美教育,则成为乡村教育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的一片洼地。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而在乡村教育中,不得不重视美育环节中已经形成的城乡差距。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推出的大型季播公益乡村美育慢综艺《田野里的歌声》就看到了这一问题,用慢综艺的形式传达了乡村美育理念,在情感共鸣中唤起了大众对于乡村美育的关注。  审美需求是个体生存需求中较高级的精神需要,也是人的本能需要。乡村孩子们也需要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他们需要学习对于“美”的认识和表达。《田野里的歌声》这档节目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看见了乡村孩子的美育需求。整个节目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就巧妙地凸现了这一点。《田野里的歌声》所进行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以及美育理念,不仅唤起了观众对美育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精神。在节目中几位嘉宾在帮助孩子们提升音乐技巧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进行情感的引导教育。他们对合唱团里遇到音准问题的孩子耐心开导,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像朋友一样聊天,在这个沉浸式互动过程中,作为老师的他们不只教会了孩子们唱歌,也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快乐、表达自我,用艺术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用情怀育人的温暖方式,也为新时代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节目另一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让乡村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由情感共鸣在观众的精神层面实现凝聚共识。首先,少年的真挚最能引发观众共鸣。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田野里的歌声》更加突出孩子们真实的生命体验。21个孩子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坐姿五花八门,虽然看起来不那么专业,但他们眼神中对于音乐的渴望却最是动人。如节目中来自宁夏中卫上川村的回族女孩李雯,认真地唱着《我是宁夏川的娃》,歌词里那些远方的驼铃和沙漠,在小女孩稚嫩的声音衬托下显得生动可感。孩子们纯真的歌声和由衷的倾诉,迎合了观众追求本真的深层心理认同,让观众的情感与之产生了亲切的关联,也将孩子们的真实需要放在了自己心上。  除了少年的纯真,乡村的魅力也引发了观众情感的共振。一幅幅美丽乡村建设的画面,让观众内心自发地产生惊叹、赞美,深度地卷入节目情绪感染过程。如在田野采风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要去收集最美的声音,于是田野里的水声、树上的蝉鸣、敲击南瓜的声音、编制麦秸扇的声音、爷爷奶奶在田间劳作时唱的歌、戏台上的越剧、畲族人的民歌……都成为孩子们感受到的乡村之美。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很多宏大的意涵巧妙地寓于音乐这一微观视角之中。跟着孩子们的耳朵,观众以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听见”了美丽乡村新面貌,“听见”了文化的传承。  最后,观众的共情还来自当下社会的情感结构之中。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结构,节目立意只有顺应社会情感,才能使观众形成正向的情感投射。近几年来,我国面向义务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如修订教材、“双减”政策等,目的都是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提倡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打破乡村教育局限,缩小城乡教育差异,也是集全社会之力共举的大计。受思想观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乡村学校确实缺少落实美育的基础,美育发展与城市相比较为薄弱,甚至十分艰难,大众关注乡村美育的情感取向不言而喻。因此,《田野里的歌声》这一节目题材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振的关键就在于呼应了当下社会共同的情感取向——让教育回归本质,以美为导向、以快乐为抓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这不仅是关乎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情感取向,也是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共识。  (作者:刘兆杰,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电影管理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校团委副书记)03意大利风格的浪漫旅行电影作者:王田《光明日报》(2021年11月04日

13版)漫旅行电影尤其如此,异国背景可以扮演一个变化无常的丘比特,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对于浪漫旅行电影来说,可能没有哪个地方像意大利那样更加让旅行者和观众充满期待。罗曼史:永恒之城的承诺  电影中的城市常常与类型相结合。如在伦敦的电影地形学中,东区基本被视为一个前现代的空间概念,吸引了奇幻片与恐怖片导演的目光。与之相反,西区则以浪漫喜剧的形式展现着一个全球化的伦敦。而意大利的城市与景观因其独特的韵味被高度赞美,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样的城市保存了这个国家的历史、热情与价值观,其建筑遗产延续了一种珍贵的风格景观,因此被视为浪漫旅行电影这一类型的最佳地点。  一部好的浪漫旅行电影,首先要有一个浪漫的地点。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就不在此列,当这座城市进入叙事时,人们会立刻联想到伯格曼电影中那些痛苦的人物、冗长的场景和阴郁的关系。故事的发生地最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城市,然而也不是所有的阳光城市都适合浪漫。贝托鲁奇的《遮蔽的天空》(1990)就是一例,这部摄影优美的旅行电影充满古怪的大胆冒险,但是北非城镇的帐篷和有百叶窗的屋子,远不如托斯卡纳的草地或威尼斯的广场充满情调。  设置在威尼斯的《艳阳天》(1955),则表现了浪漫旅行电影这一类型的一种几近程式化的甜蜜场景:一个意大利男子从威尼斯的一条小运河上使劲伸手——他在努力抓住一个美国女子从桥上掉下的一朵栀子花,花溜过他的手。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罗萨诺·布拉兹扮演这位男主人公——威尼斯古董小商店的老板,好莱坞著名演员凯瑟琳·赫本扮演美国中学教师——她为了追寻“生命中缺少的东西”来到威尼斯度过她的第一个夏日意大利之旅。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大卫·里恩,从《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沙漠、《桂河大桥》里的森林到《艳阳天》里的威尼斯,他显然对浪漫旅行情有独钟。  背景中流淌的维瓦尔第与罗西尼的音乐,广场上的人群、鸽子,咖啡馆里飘出来的卡布奇诺香味,布拉兹为赫本买的栀子花——《艳阳天》展示了所有浪漫旅行电影的基本要素。被称为“世界上最美广场”的圣马可广场融合了巴洛克与拜占庭等东西方建筑特色,主人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的所有戏剧性张力,还有一个可爱的意大利小男孩扮演丘比特使者。  事实上,从第一部叙事电影《罗马之战》(1905)开始,早期意大利电影就通过重温这个国家的艺术传统而确立了自身的国际声誉,而罗马的历史背景在所有城市中是最自然的。因此在20世纪的前十年,一个没有受到现代工业主义影响的珍贵而“过时”的意大利出现了,这些电影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凸显了建筑之美与如画的风光。  到了20世纪50年代,“永恒之城”依然担纲。《罗马假日》(1953)再次铸造了经典。由奥黛丽·赫本扮演的天真无邪的公主,与由成熟的格力高利·派克扮演的记者拥有一段短暂的爱情。这对恋人在这座城市的许多著名景点了解彼此,“真言之口”便提供了一种喜剧效果:记者向公主解释,可以把人们的手放在石嘴里测试他们是否诚实,若是说谎,手就会被石嘴吞下。记者将他的手放在石嘴里并假装手被石嘴咬住,公主如小女孩一般被吓着了也被逗笑了。自此,不计其数的影迷前来参观“真言之口”,重温这一幕经典场景。随着假日行进,公主必须回到王室责任中,一个浪漫旅行插曲结束了,但夏日的罗马在观众心中却成为永恒。去远方:自由表达的人格  城市就像人——某些时期代表着其生涯的巅峰。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如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和20世纪40年代的洛杉矶。而在纯粹的活力与风格方面,没有哪个城市能像20世纪60年代的伦敦那样成为全球年青一代释放创造力和激情的中心。而20世纪50年代在罗马拍摄的《罗马假日》与其他电影,帮助塑造了罗马以及源自这座城市的“罗曼史”这一术语,也使得意大利成为浪漫旅行电影的首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国际旅行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去意大利寻找罗曼史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因此电影制片人考虑到跨文化罗曼史的票房潜力是很自然的。不过,有时候文化距离也许会成为破坏浪漫爱情的巨大鸿沟。比如《生死恋》(1955)中两个人物不得不因“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的文化偏见而争斗着。从《叛舰喋血记》(1953)到《南太平洋》(1958),文化的差异有时会对“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浪漫爱情期许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因此,浪漫旅行电影会发生许多主题变奏,如英国的浪漫旅行电影就像英国的很多其他电影一样充满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屏障。在背景设置于佛罗伦萨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中,一群爱德华时代的英国人保持着喝下午茶的习惯,穿着与当地人完全不同的服装。然而意大利与英国的差异如此之大,前者的明媚气候、拉丁风情与后者截然相反,英国人似乎很难爱上超越他们自身身份的人或意大利这个国家。托斯卡纳的阳光也不太可能使海伦娜·伯翰·卡特扮演的角色与一个热情如火的当地人邂逅,只是这个群山环抱的城市为她提供了足够的文艺复兴气息。  对于旅行者,最冷漠的意大利城市似乎也是威尼斯。如《魂断威尼斯》(1971)的故事背景便设置在一战前丽都岛上的一个夏天,当地突发瘟疫。意大利电影大师维斯康蒂花了大半生时间,改编这部几乎不可能改编的诺奖得主托马斯·曼的小说。一个神经紧张但非常成功的德国作曲家古斯塔夫,带着丧女之痛来到威尼斯,他一生被理性、完美、平衡与道德所掌控,而一个少年的美使他的感性萌生。古斯塔夫被内心的隐秘情感弄得虚弱不堪,想要离开却最终死于霍乱。在《威尼斯疑魂》(1973)中,美与死亡再次合谋,彻底挫败了威尼斯的浪漫。这部电影拍摄的季节——秋与冬,使威尼斯笼罩着阴森而超现实的气氛,也使主人公的“浪漫之旅”充满不祥之感。在《热恋中的布鲁姆》(1973)中,男主人公离开洛杉矶的山顶森林,来到威尼斯,在圣马可广场摩肩接踵的人群中闲逛,渴望失败的婚姻死而复生。然而这个传奇的广场却漠不关心,嘲讽着他自我放纵的内心困境。  很少有城市像威尼斯这样,全然不自知地展现着象征昔日荣华之物。圣马可大教堂外立面上的镀金马赛克,艺术家天才般的教堂彩绘,商业与征服的战利品,盛大广场上举行欢宴与嘉年华的舞台,所有这一切都诱惑着电影人,他们如同城市景观画家卡纳莱托一样充满激情地进行创作。然而真正诱人的,也许是这座城市暗藏的忧伤——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无论是城市还是爱情。  事实上,对于“什么是好的浪漫旅行电影”,不同代际的观众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上年纪的观众喜欢梅丽尔·斯特里普与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走出非洲》(1985),尽管肯尼亚的狮群与人物的痛苦也许折损了浪漫;年青一代喜欢伊桑·霍克与朱莉·德尔佩主演的《爱在黎明破晓时》(1995)——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火车上邂逅并坠入爱河。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这代人有着强烈的主观意志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却遭遇了21世纪初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设置在洛杉矶的当代爱情故事《爱乐之城》(2016),既用“现代生存”改造了古典好莱坞音乐片,也用“现代焦虑”重写了《卡萨布兰卡》的经典罗曼史。  旅行者一如进入电影戏剧的观众,随身带着他们的全部人格。异域之地使人们脱离常规的环境与生活,给予这些人格以广阔的表达自由。旅行的遥远与短暂能够鼓励我们进行暂时的自我重塑,旅行者可以变成异域城市舞台上逍遥自在的演员,在肯尼亚披上猎装,在游轮上消遣,或像小说中的间谍一样潜伏在布达佩斯咖啡馆里。有时浪漫旅行电影中的故事是仅次于现实的最好的事,有时又无疑好过现实。但是只要浪漫旅行电影存在,旅行者和观众就永远想要自己去探索。  (作者:王田,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04《八角亭谜雾》:“慢”悬疑的得与失来源:文汇报2021-11-0408:43刚刚收官的悬疑剧《八角亭谜雾》(以下简称《八角亭》)由王小帅和花箐担任总导演。之前迷雾剧场《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的好口碑,让观众对这部演员阵容强大的作品有了特别的期待。播出之后,这部剧在评价上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方面,作为原创剧,没有原著为观众提供“凶手是谁”的结论,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各种推测推理的帖子成为热帖;另一方面,因为家庭伦理叙事成为整部剧中的重要内容,让很多推理迷观众感到不满。那么,《八角亭》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非一般类型片: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放在叙事重点《八角亭》的主题,和王小帅曾经执导的电影《地久天长》类似:受到重创的一家人多年心结未解,最后终于放下,情感回归。曾看过一篇对国内某真实杀人案受害者家属的报道,与剧中角色的状态类似:意外失去亲人,长期寻找凶手无果的折磨中,原本和睦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攻击及自我攻击,使得他们背离了日常生活,长期生活在痛苦的失衡状态之下。全剧设置了复杂的家庭线,并把大多数关键人物关系框定在一个家庭之中。故事开始,每一个核心成员几乎都处于非正常的应激状态中:玄家充满攻击性的父亲、神经质的大姑、十五年不回家的小姑、处于全家人保护的核心但又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儿,以及作为刑警的姑父、略古怪的中学男老师、失踪的同学、昆剧团团长夫妇等。每一个关键人物都是一条叙事线,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八九条叙事线索的叠加,采用散点叙事的方式,而非像传统的犯罪类型影视剧那样将视点集中在侦破者或发现者身上。人物众多渲染了故事的扑朔迷离:凶手会不会在家庭成员之中?而对十九年案情的隐情式交代以及第一集出现的新案件又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局:玄家以及这些人物之间隐藏了什么样的大的秘密?传统的类型悬疑剧更重视情节的推进和推理内容的反转,但《八角亭》采用了诸多反类型的处理方式,更突出的是内心的“谜雾”。与之相适应,剧集呈现出了这样一些特点:多人物叙事且几乎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缺陷,更加符合圆形人物而非传统类型剧典型化和符号化的扁形人物;铺垫甚多,前几集节奏慢,后半程叙事和节奏渐入佳境,属于典型的慢悬疑,更注重整体的气氛和故事的质感营建;更为明确的是,传统的类型剧注重正邪双方的二元对立,而《八角亭》则在解谜环节设置了复杂情感和人性因素,去掉了正邪对立的模式化设置。甚至,《八角亭》努力将家庭的困境突破在家庭内部讨论的界限,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探讨一个家庭如何积极面对灾难性事件之后的PTSD问题。结局最为温暖的是,每一个人都在反省,真诚地向家人道歉。“包容”和“接纳”也是全剧隐含的主题。可以说,和传统类型剧重情节轻人物的方向相比,《八角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因为只有突破才会促进类型的发展。“慢悬疑”的失落:放弃传统类型模式后如何寻找新的认同但同时,在放弃传统类型模式后,《八角亭》并未建构起一个有创意的新型的推理剧的模式,这使得其口碑一般,远不如迷雾剧场去年推出的两部剧。其一,前半部叙事偏向家庭内部的矛盾,探案线索的推进较慢,让观众没法锁定悬疑剧的类型化指标。多线索和视角的悬疑剧叙事造成观众的视点分散,难聚焦在破案环节上。其二,多数悬疑剧观众喜欢能够投射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参与破案的悬疑剧。《八角亭》中作为犯罪剧的最重要的三个人物:犯罪者、受害者、侦破者,没有能够获得观众的绝对认同。犯罪者如在云雾中,虽然不是高智商犯罪仍深藏多年;两代受害者或准受害者都性格怪癖,不得人心;刑警队长袁飞十九年未破案,被家人指责,新警察刘新力虽积极破案,但他只是副线人物,他个人的气质和状态更像是来自《八角亭》之外的另一个叫作“小镇警察破案录”的故事。对于习惯类型剧观看的观众来说,在悬疑剧的观看中,他们并不想投入太多的情感。故事开始即传递出来各个人物深陷在过去未解案件中的纠结和痛苦,人物性格复杂,也会阻扰一部分观众进入剧情。这种种原因,使得《八角亭》在开头几集中,就失去了一部分冲着悬疑剧而来的观众。《八角亭》可看作是一种“慢悬疑”的尝试。因为是原创,也没有作为改编基础的文学推理作品,并非由一个接一个的危机来推进情节,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动机的挖掘。推理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逻辑游戏,对案件分析、发现、再分析。而《八角亭》则放弃了这些传统的推理环节,十九年的未解之谜就像雨季的雨水一样,永远没个完。案子破得慢,人心回来得慢,凶手暴露得慢,一切都很慢,就像南方水乡小镇的生活节奏。经典的推理小说,常出彩在能够创造性地建立悬疑和犯罪模型,诸如传统推理小说中的密室模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集体犯罪模型,《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替身”模型,由文学改编而来的悬疑影视剧,无需创建犯罪模型,即可从原作中寻取。《八角亭》因为是原创,需自我创建一个犯罪模型,而该剧在这一点做得不够,在情感和人物的强化渲染之外,推理悬疑的基本的创意没有深度挖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偏移了传统悬疑剧作的结构性框架。拒绝类型剧作的符号化、模式化并且努力挖掘类型剧作中缺乏的人物个性和情感因素,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是悬疑剧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模式,犯罪部分是核心环节,推理部分也是解谜环节中的重点,而剧中靠诸如“锁定对象后,伪装诱发犯罪”“精神病人内心扭曲导致误杀”等相关犯罪或侦破方式完成犯罪情节点的设置,对犯罪情节的结构性完成和剧情的完满是不够的。譬如说对于悬疑片观众来说,在第一集中出现的犯罪手法是不是新颖,犯罪过程是不是意外,决定着他们是否想继续看下去的吸引力。同样是迷雾剧场推出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第一集中出现的温柔女婿推岳父母下山的情节,就比较意外,观众很难忽略。而与之比较,《八角亭》中骚扰女孩的富二代小混混被杀的犯罪情节设置,就不那么出乎意外。电影导演个人审美对网剧的影响从个人观感来说,笔者很欣赏《八角亭》的一点是这部剧的空间感和南方质感。全剧主要在绍兴取景,南方小桥流水的背景,甚少出现在悬疑题材的故事之中。因此,在影像质感方面,《八角亭》可打高分:江南水镇始终湿漉漉的氤氲之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