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规划课件_第1页
低碳城市规划课件_第2页
低碳城市规划课件_第3页
低碳城市规划课件_第4页
低碳城市规划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10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更好地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正式施行,为城乡规划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提出了新的依法行政的要求。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于2010年3月得到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批准,标志着学科建设跨上一个新的高度。城乡规划实践需要深入和拓展。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城市发低碳城市规划课件1

生态低碳概念的兴起1生态低碳概念的兴起1.1低碳生态理念的兴起(1)低碳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需要低碳生态发展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已经远远超过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全球生态赤字中国各省份生态压力(来源:中国生态足迹,2010)1.1低碳生态理念的兴起(1)低碳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1.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责任(1)城乡规划是促进低碳生态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通过对规划要素的合理安排实现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发展容量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构筑绿色交通体系完善提升生态系统深化落实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节约资源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低碳生态发展的方向城乡规划措施合理安排1.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责任(1)城乡规划是促进低碳生态发1.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责任(2)低碳生态是城乡规划自身完善的需要城乡规划需要加强低碳生态规划要素

城乡规划的领域应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要素增加方向优化比重调整

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将得到提升方法完善技术进步量化评估1.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责任(2)低碳生态是城乡规划自身完2

生态低碳的解读2生态低碳的解读

广义生态狭义生态关注焦点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关系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准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实现自然界的稳定、平衡政策取向社会进步和自然保护的同时发展经济关注自然环境保护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非物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治理方式注重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补偿建设注重环境治理与相关费用的投入2.1低碳与生态内涵对比(1)生态内涵广义生态: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动良性发展,最终达到三者和谐共生狭义生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在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

广义生态狭义生态关注焦点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关系着眼2.1低碳与生态内涵对比

低碳生态功能内涵通过削减碳排放,减少对自然影响形成共生系统,保护自然环境经济内涵以低碳产业、技术为手段,把减少碳排放量作为重要内容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强调经济中的循环利用社会内涵以减少碳排放来改善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以生态理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空间内涵强调空间紧凑性、复合性强调空间多样性、共生性(2)低碳与生态内涵的异同相同点:低碳与生态在核心思想上一致差异点:低碳城市强调减少碳排增加碳汇,是生态城市的子集2.1低碳与生态内涵对比

低碳生态功能内涵通过削减碳排放,

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生态城市:从只由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及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逐渐扩展到不但指自然系统内部关系协调,而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以及社会环境内部的关系协调,甚至是美好、健康、和谐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理想状况低碳生态城市:是对资源环境进行自觉设限发展,将资源循环再生作为基本原则,体现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建设科学、生态健康、资源节约等目标,具有可界定性、可操作性,最终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2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内涵对比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2.2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

低碳发展的领域组成有序空间结构适宜开发强度土地混合利用慢行地块尺度低碳空间布局低碳发展涉及领域低碳交通低碳资源利用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交通模式低碳交通政策低碳能源低碳水资源低碳废物资源低碳经济构成要素低碳经济转型政策合理使用电器绿色出行方式杜绝餐饮浪费节约使用资源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低碳发展的领域组成有序空间结构适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1)低碳空间布局(潘海啸等,2008)理想有序的区域空间结构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开发强度城市密度的未来变化趋势土地混合利用公交走廊模式的区域空间结构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1)低碳空间布局(潘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2)低碳交通低碳交通模式(殷广涛等,2010)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快速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系统

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低碳交通政策(陈飞等,2009)低碳型交通系统方式强化交通治理政策

推进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英国低碳车辆研发路线图(2050)新西兰低碳交通行动路径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2)低碳交通英国低碳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3)低碳资源利用低碳能源(龙惟定等,2010)能源利用低碳化能源供应多样化

能源消耗减量化低碳水资源(金元欢等,2010)

自然与整体优先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构建生态景观水体

控制水环境污染低碳废物资源(徐文龙等,2010)

垃圾资源回收减碳

垃圾收集与运输减碳

垃圾处理减碳丹麦热电联产的循环系统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3)低碳资源利用低(4)低碳生活(绿萍,2010)

合理使用电器使用能效高的电器,采用合理使用方式

杜绝餐饮浪费爱惜粮食,使用节能灶具

节约使用资源节约使用木、纸制用品及水资源

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公共交通工具,选择小排量汽车……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4)低碳生活(绿萍,2010)合理使用电器2.3低碳发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梳理内容交通低碳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建筑低碳技术能源低碳技术方面低碳生态技术低碳生态规划技术方法资源利用技术规划分析方法3S信息分析方法空间引导分析方法生态承载分析方法生态特征评价方法规划方案比选方法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技术方法梳理内容交通低碳技术污染(1)低碳生态技术技术分类技术领域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建筑低碳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提升建筑节能目标能源低碳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提升新能源比例、拓宽设施服务范围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改善雨污控制和提高工程技术等水平垃圾处理技术改进和完善垃圾收集系统资源利用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新增再生水及雨水利用的目标、措施等废物资源利用技术提高垃圾分类收集及回收利用标准交通低碳技术新型交通技术考虑新型交通系统应用地下交通技术加强地下空间利用的统筹协调交通节能技术指标中考虑交通节能目标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1)低碳生态技术技术分类技术领域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建筑低碳技(2)规划分析方法3S信息分析方法缓冲区分析道路、河流、环境污染源、辐射源等的空间影响范围分析网络分析路径分析、资源分配、连通分析、流分析、选址、生态系统局构建等可达性分析大型商业网点、居民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等的选址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2)规划分析方法3S信息分析方法2.4低碳生态的技(2)规划分析方法

生态承载分析方法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城市绿地承载力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2)规划分析方法生态承载分析方法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2)规划分析方法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表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分级标准适宜性等级自然地理/0.4地形地貌坡度/0.250°~5°55°~10°410°~20°320°~25°2>25°1高程/0.15…………地质灾害/0.3…………土壤侵蚀敏感性/0.15…………地下水水位降落/0.15…………生态系统/0.4地表覆盖/0.2…………植被覆盖度/0.3…………生态功能保护区/0.5…………社会经济/0.2基本农田/0.4…………人口密度/0.2…………经济发展/0.2…………城市建设/0.2…………空间引导分析方法生态功能分区:保护与禁止开发、维护与限制开发、协调与引导开发用地适宜性评价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2)规划分析方法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表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规划要素适用规划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发展容量土地资源承载水资源承载水环境承载大气环境承载城市生态绿地承载通过分析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生态绿地等条件,提出适宜发展容量,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规模用地布局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用地适宜性评价气象环境影响分析方法对城市重要设施进行选址,确定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同时对不同用地布局方案进行比较,优选规划方案绿色交通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分析方法通过交通与用地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生态建设生态功能分区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生态安全评估方法生态敏感评价方法划分生态脆弱敏感区,评价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及生态系统健康,引导城乡建设节能减排碳氧平衡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碳排放优选规划方案(3)规划要素的适用规划分析方法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规划要素适用规划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发展容量土地资源承载通过分析3

理论梳理3理论梳理3.1理论框架梳理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相关理论自然生态位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经济承载力理论碳汇理论人类生态学理论碳氧平衡理论空间社会食物链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有机疏散风水···理论框架3.1理论框架梳理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相关理论自然生态位理论生3.1理论框架梳理(1)自然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生态位理论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城市生态位,研究相应对策生物多样性理论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构成稳定生态综合体优化城镇布局功能,提升绿化物种多样性————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功能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强调生态空间的等级和尺度构建生态系统结构,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生态位场势示意图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1理论框架梳理(1)自然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3.1理论框架梳理(1)自然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承载力理论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分析发展容量,确定城镇人口、用地适宜规模碳汇理论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绿化总量增加、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量化碳汇效果——碳氧平衡理论指人类活动排碳耗氧与植物固碳释氧的总量相平衡的理论建立碳排放与吸收关系,控制和测算生态用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递阶模型碳氧平衡技术路线3.1理论框架梳理(1)自然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3.1理论框架梳理(2)经济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食物链理论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工业园区功能布局,形成链状企业集中布置低碳经济理论以减少温室气体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确定碳排放目标,确定城市低碳发展政策——(3)社会方面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示意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人类生态学理论生态学中的生物学概念研究人类,建立类似的人与环境的生物学理论关注弱势群体空间分布,使其利益得到保障芝加哥学派的城市模型图解3.1理论框架梳理(2)经济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3.1理论框架梳理(4)空间方面相关观点观点内容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紧凑城市城市适度紧凑和用地功能混合,空间形态讲究“分散化的集中”高密度公交导向的城市模式,优化城市结构新城市主义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传统邻里社区发展(TND)”和“公共交通主导发展(TOD)”理论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有机疏散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生活、工作集中布置,不经常活动场所分散布置,优化空间布局风水城镇、建筑等布局追求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在城镇布局时充分考虑自然山水、地形等因素,使城市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沙里宁“有机疏散”模式公共交通主导型发展模式紧凑城市示意图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3.1理论框架梳理(4)空间方面相关观点观点内容在规划中的4城乡规划与低碳生态要素的关系4城乡规划与低碳生态要素的关系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

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传统规划传统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为理论基础将城市解构为“生产、生活、交通、游憩”四大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各子系统规划导向强调经济优先、功能完善、设施现代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传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

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低碳生态规划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注重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低碳生态要素为重点,强调土地利用、绿色交通、生态建设、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板块有机联系,围绕五大板块构建各子系统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低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

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低碳生态城乡规划工业减碳交通减碳建筑减碳资源节约低碳产业用地布局绿色交通生态建设资源利用节能减排规划领域规划要素减少碳排增加碳汇规划目标发展容量自然和谐绿化固碳环境友好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低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生态足迹分析瓶颈限制因子分析法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状态空间法相对资源承载力法发展容量综合分析(1)发展容量确定中国各省份水资源压力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生态足迹分析(1)发展容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2)产业体系构建1990~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单位GDP能耗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趋势演变图

发展模式选择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单向型向循环型污染型向清洁型

产业结构产业布局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2)产业体系构建1990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3)空间布局优化以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构建生态结构体系建设用地选择生态结构体系以交通减量为目的,促进空间功能优化交通引导,促进紧凑、集约发展布局引导,减少出行距离和时耗加强交通与用地的互动反馈以节约土地为导向,调控用地开发强度适度提高各类用地开发强度重点提高公共交通走廊沿线开发强度和就业岗位密度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3)空间布局优化以适宜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4)绿色交通体系

划设交通分区落实公交优先营造慢行友好优化路网建设加强停车调控发展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理念对出行方式的等级排序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4)绿色交通体系划设交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5)生态系统构建适宜总量生态结构相关标准生态效益合理布局优化生态格局公平、集约性低碳高效保护原生态合理配置品种利于吸尘、降噪的道路绿化凹槽断面配置示意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5)生态系统构建适宜总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6)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制定用水目标优化用水结构保障节水设施研究节水政策废物资源确定利用原则提出处理目标确定处理方式选择处理技术合理布局设施土地资源地下空间利用土地利用效益合理最大化地下空间造价与区位的关系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6)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7)节能减排控制新能源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垃圾发电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改造节能照明污染控制常规控制内容新型污染控制低碳能源利用在城乡规划中的内容框架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7)节能减排控制新能源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发展容量低碳产业用地布局绿色交通生态建设低碳生态要素规划编制层次资源利用节能减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详规划修详规划村庄规划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发展容量低碳产业用地布局绿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内容规划任务城市化发展引导资源集约配置,优化城市化发展模式空间组织调整区域空间结构,引导城镇集聚发展产业发展明确资源环境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综合交通加强交通和城镇布局的互动,引导和支撑城镇体系集约发展生态建设强化区域生态空间保护和建设,实施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统筹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强化设施的共建共享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2)城镇总体规划规划内容规划任务发展容量找准制约城镇发展规模的瓶颈因素,科学确定发展容量空间布局交通引导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和中心体系构建;加强用地与交通的互动反馈,落实公交优先,实现布局减碳;合理加强用地混合,促进交通减量综合交通引导城乡空间、产业空间集约发展;合理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生态建设构建完整生态结构体系;构建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固碳高效的绿色生态系统产业发展采取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策略,贯彻循环经济发展思路;选择产业发展类型,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资源利用明确资源利用目标,分项提出实施保障措施,重要指标应作为刚性要求予以控制节能减排明确节能减排目标,分项提出实施保障措施,重要指标应作为刚性要求予以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排放基础设施拓展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促进集约高效利用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2)城镇总体规划规划内容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内容规划任务空间布局优化用地布局、设置混合用地,促进交通减量交通组织发展绿色交通,落实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引导低碳出行生态建设落实和优化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建设内容资源利用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资源利用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利用方案节能减排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地块开发建设引导因地制宜确定地块开发建设容量指标和各项强制性、引导性内容,指导规划实施管理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内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

生态建设碳氧平衡确定绿地总量区域协调完善生态格局生态功能引导绿地布局生态效益引导绿化配置通风改善引导廊道设置降低热岛引导弹性绿地嵌入型弹性绿地生态系统格局立体绿化通风廊道设置弹性绿地布置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嵌入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低碳生态控规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技术路线废物资源利用技术路线水资源一体化利用废物分类回收利用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低碳生态控规节能减排地块层面落实新能源利用目标

地块开发建设引导增加20项低碳生态控制指标供暖冷分区光伏发电示范点热水供应分区新增5方面20项指标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4)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规划内容规划任务规划布局优化三维空间,促进形成低碳生态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深化交通流线组织,重视慢行空间设计规划条件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块规划设计条件中的各项低碳生态内容建筑节能与低碳技术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引导,鼓励生态低碳技术应用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4)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生态建设:保护原生态、总量适宜、布局合理、低碳高效引水活水、循环补充;控制污染、改善水质优化水系、护坡生态;外围防洪、削峰减流生态节点道路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透水铺装透水路面水系规划图生态系统规划图透水铺装规划图驳岸类型规划图(4)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生态建设:保护原生态、总量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资源利用、节能减排水资源—节约用水、分质供水、循环用水能源—降低能耗、推广可再生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废物资源—建设管道收集系统,分类投放、收集、处理供水结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管道收集系统(4)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供水结5生态城市规划5生态城市规划5.1城市空间布局生态城规划应该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宜采用紧凑型城市布局,形成多中心城市结构、网络型城市体系。热水供应分区松北永源镇盖州5.1城市空间布局生态城规划应该坚持集约节约5.2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龙镇亚布力亚布力5.2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龙5.2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龙镇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5.2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龙镇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5.3宜居生态的社区模式生态城借鉴“邻里单元”的理念,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混合安排多种不同类别住宅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3级的“生态社区模式”呼兰城市设计呼兰城市设计呼兰城市设计5.3宜居生态的社区模式生态城借鉴“邻里单元”的理念,优5.3宜居生态的社区模式淮南夹沟乡淮南夹沟乡淮南夹沟乡淮南夹沟乡5.3宜居生态的社区模式淮南夹沟乡淮南夹沟乡淮南夹沟乡淮南5.3宜居生态的社区模式鹤岗鹤西新城5.3宜居生态的社区模式鹤岗鹤西新城5.4循环低碳的新型产业体系建立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积极开发应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链5.4循环低碳的新型产业体系建立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5.5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建立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清洁能源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轨道站点与公交线路无缝衔接,建立覆盖全城的慢行交通网络,采用无障碍设计,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引导居民的绿色出行,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5.5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建立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5.6大量采用绿色技术将城市纳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以考虑,高度重视城市的自然资源。可再生的绿色能源、生态化的建造技术同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倡导。,如太阳能外墙板、中水和雨水的处理再利用;设施、封闭式垃圾分类处理及热能转换设施等。重点研究、实践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用绿色植被覆盖,雨水就地渗入地下。同时还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等。这些举措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状况。5.6大量采用绿色技术将城市纳入生态系统中的主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绿色生态示范建筑

HITHarbin-ResearchCenterforGreenArchitectureinColdRegionsProjectIntroduction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绿色生态示范建筑

HITHarbin-R项目介绍项目介绍航拍图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哈尔滨江北科技创新园内,西邻规划路03,南临规划路22,北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东侧则是土木结构与低碳建筑研发中心。项目占地6087平方米。建筑面积5180平方米,长73.2米,宽43.4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9米*9米规则柱网。地上两层,局部有地下室。航拍图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哈尔滨江北科技创新园内,西邻周边关系图周边关系图总平面图总平面图总平面图

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寒地绿色建筑研究和国际性交流访问等科研用途。使用功能主要分为科研和居住两部分,采用合院形式以一个绿色院落将两部分分开并以连廊连接,形成相对独立的两部分。餐饮区办公区住宿区总平面图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寒地绿色建筑研究和国际性交流鸟瞰图鸟瞰图鸟瞰图鸟瞰图鸟瞰图内院透视图鸟瞰图内院透视图一层平面图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立面图立面图立面图立面图绿色建筑技术介绍

方案通过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周边环境、日照等等各类涉及条件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并严格筛选各种建筑材料,不仅重视其节能效果,更要求尽量当地取材,从而保证其示范意义和今后的技术推广。项目应用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绿色建筑技术。针对本地对建筑有影响的各种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使用技术比较,最大化使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最大化冬季阳光辐射、最小化矿物燃料使用。

绿色建筑技术介绍方案通过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地质建筑体型设计体型方整北侧封闭建筑体型设计体型方整北侧封闭可再生能源利用地源热泵技术

热激活系统

太阳能光伏&集热技术

可再生能源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热激活系统太阳能光地源热泵技术

可再生能源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热激活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热激活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双层幕墙技术

腔体与天窗设计

内庭院遮阳措施

住宿区庭院设计

厨房热回收技术

冷吊顶技术

热置换技术

节能措施设计双层幕墙技术腔体与天窗设计内庭院遮阳措施双层幕墙技术

节能措施设计双层幕墙技术节能措施设计双层幕墙技术

节能措施设计双层幕墙技术节能措施设计双层幕墙技术

节能措施设计双层幕墙技术节能措施设计腔体与天窗设计节能措施设计腔体与天窗设计节能措施设计腔体与天窗设计节能措施设计腔体与天窗设计节能措施设计腔体与天窗设计节能措施设计腔体与天窗设计节能措施设计冷吊顶技术节能措施设计冷吊顶技术节能措施设计冷吊顶技术冷却顶板冷却盘管节能措施设计冷吊顶技术冷却顶板冷却盘管节能措施设计内庭院遮阳措施金属透光走廊节能措施设计内庭院遮阳措施金属透光走廊节能措施设计内庭院遮阳措施节能措施设计内庭院遮阳措施节能措施设计内庭院遮阳措施节能措施设计内庭院遮阳措施节能措施设计住宿区庭院设计节能措施设计住宿区庭院设计节能措施设计厨房热回收技术100%油烟30%油烟+热量100%油烟30%油烟+热量0油烟排出热量回收冷燃烧碳化普通厨房设备热回收厨房设备节能措施设计厨房热回收技术100%油烟30%油烟+热量100%油烟30%热置换技术节能措施设计热置换技术节能措施设计浅根系种植技术

生态绿化技术浅根系种植技术生态绿化技术国内:绿色三星国际:LEED白金我们的目标国内:绿色三星国际:LEED白金我们的目标地域特色适应性技术示范意义前景展望地域特色适应性技术示范意义前景展望相关数据分析相关数据分析相关数据分析相关数据分析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10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更好地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正式施行,为城乡规划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提出了新的依法行政的要求。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于2010年3月得到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批准,标志着学科建设跨上一个新的高度。城乡规划实践需要深入和拓展。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城市发低碳城市规划课件1

生态低碳概念的兴起1生态低碳概念的兴起1.1低碳生态理念的兴起(1)低碳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需要低碳生态发展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已经远远超过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全球生态赤字中国各省份生态压力(来源:中国生态足迹,2010)1.1低碳生态理念的兴起(1)低碳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1.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责任(1)城乡规划是促进低碳生态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通过对规划要素的合理安排实现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发展容量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构筑绿色交通体系完善提升生态系统深化落实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节约资源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低碳生态发展的方向城乡规划措施合理安排1.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责任(1)城乡规划是促进低碳生态发1.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责任(2)低碳生态是城乡规划自身完善的需要城乡规划需要加强低碳生态规划要素

城乡规划的领域应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要素增加方向优化比重调整

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将得到提升方法完善技术进步量化评估1.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责任(2)低碳生态是城乡规划自身完2

生态低碳的解读2生态低碳的解读

广义生态狭义生态关注焦点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关系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准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实现自然界的稳定、平衡政策取向社会进步和自然保护的同时发展经济关注自然环境保护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非物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治理方式注重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补偿建设注重环境治理与相关费用的投入2.1低碳与生态内涵对比(1)生态内涵广义生态: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动良性发展,最终达到三者和谐共生狭义生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在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

广义生态狭义生态关注焦点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关系着眼2.1低碳与生态内涵对比

低碳生态功能内涵通过削减碳排放,减少对自然影响形成共生系统,保护自然环境经济内涵以低碳产业、技术为手段,把减少碳排放量作为重要内容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强调经济中的循环利用社会内涵以减少碳排放来改善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以生态理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空间内涵强调空间紧凑性、复合性强调空间多样性、共生性(2)低碳与生态内涵的异同相同点:低碳与生态在核心思想上一致差异点:低碳城市强调减少碳排增加碳汇,是生态城市的子集2.1低碳与生态内涵对比

低碳生态功能内涵通过削减碳排放,

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生态城市:从只由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及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逐渐扩展到不但指自然系统内部关系协调,而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以及社会环境内部的关系协调,甚至是美好、健康、和谐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理想状况低碳生态城市:是对资源环境进行自觉设限发展,将资源循环再生作为基本原则,体现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建设科学、生态健康、资源节约等目标,具有可界定性、可操作性,最终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2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内涵对比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2.2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

低碳发展的领域组成有序空间结构适宜开发强度土地混合利用慢行地块尺度低碳空间布局低碳发展涉及领域低碳交通低碳资源利用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交通模式低碳交通政策低碳能源低碳水资源低碳废物资源低碳经济构成要素低碳经济转型政策合理使用电器绿色出行方式杜绝餐饮浪费节约使用资源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低碳发展的领域组成有序空间结构适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1)低碳空间布局(潘海啸等,2008)理想有序的区域空间结构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开发强度城市密度的未来变化趋势土地混合利用公交走廊模式的区域空间结构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1)低碳空间布局(潘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2)低碳交通低碳交通模式(殷广涛等,2010)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快速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系统

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低碳交通政策(陈飞等,2009)低碳型交通系统方式强化交通治理政策

推进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英国低碳车辆研发路线图(2050)新西兰低碳交通行动路径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2)低碳交通英国低碳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3)低碳资源利用低碳能源(龙惟定等,2010)能源利用低碳化能源供应多样化

能源消耗减量化低碳水资源(金元欢等,2010)

自然与整体优先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构建生态景观水体

控制水环境污染低碳废物资源(徐文龙等,2010)

垃圾资源回收减碳

垃圾收集与运输减碳

垃圾处理减碳丹麦热电联产的循环系统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3)低碳资源利用低(4)低碳生活(绿萍,2010)

合理使用电器使用能效高的电器,采用合理使用方式

杜绝餐饮浪费爱惜粮食,使用节能灶具

节约使用资源节约使用木、纸制用品及水资源

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公共交通工具,选择小排量汽车……2.3低碳发展的涉及领域(文献简介)(4)低碳生活(绿萍,2010)合理使用电器2.3低碳发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梳理内容交通低碳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建筑低碳技术能源低碳技术方面低碳生态技术低碳生态规划技术方法资源利用技术规划分析方法3S信息分析方法空间引导分析方法生态承载分析方法生态特征评价方法规划方案比选方法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技术方法梳理内容交通低碳技术污染(1)低碳生态技术技术分类技术领域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建筑低碳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提升建筑节能目标能源低碳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提升新能源比例、拓宽设施服务范围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改善雨污控制和提高工程技术等水平垃圾处理技术改进和完善垃圾收集系统资源利用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新增再生水及雨水利用的目标、措施等废物资源利用技术提高垃圾分类收集及回收利用标准交通低碳技术新型交通技术考虑新型交通系统应用地下交通技术加强地下空间利用的统筹协调交通节能技术指标中考虑交通节能目标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1)低碳生态技术技术分类技术领域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建筑低碳技(2)规划分析方法3S信息分析方法缓冲区分析道路、河流、环境污染源、辐射源等的空间影响范围分析网络分析路径分析、资源分配、连通分析、流分析、选址、生态系统局构建等可达性分析大型商业网点、居民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等的选址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2)规划分析方法3S信息分析方法2.4低碳生态的技(2)规划分析方法

生态承载分析方法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城市绿地承载力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2)规划分析方法生态承载分析方法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2)规划分析方法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表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分级标准适宜性等级自然地理/0.4地形地貌坡度/0.250°~5°55°~10°410°~20°320°~25°2>25°1高程/0.15…………地质灾害/0.3…………土壤侵蚀敏感性/0.15…………地下水水位降落/0.15…………生态系统/0.4地表覆盖/0.2…………植被覆盖度/0.3…………生态功能保护区/0.5…………社会经济/0.2基本农田/0.4…………人口密度/0.2…………经济发展/0.2…………城市建设/0.2…………空间引导分析方法生态功能分区:保护与禁止开发、维护与限制开发、协调与引导开发用地适宜性评价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2)规划分析方法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表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规划要素适用规划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发展容量土地资源承载水资源承载水环境承载大气环境承载城市生态绿地承载通过分析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生态绿地等条件,提出适宜发展容量,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规模用地布局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用地适宜性评价气象环境影响分析方法对城市重要设施进行选址,确定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同时对不同用地布局方案进行比较,优选规划方案绿色交通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分析方法通过交通与用地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生态建设生态功能分区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生态安全评估方法生态敏感评价方法划分生态脆弱敏感区,评价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及生态系统健康,引导城乡建设节能减排碳氧平衡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碳排放优选规划方案(3)规划要素的适用规划分析方法2.4低碳生态的技术方法规划要素适用规划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发展容量土地资源承载通过分析3

理论梳理3理论梳理3.1理论框架梳理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相关理论自然生态位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经济承载力理论碳汇理论人类生态学理论碳氧平衡理论空间社会食物链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有机疏散风水···理论框架3.1理论框架梳理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相关理论自然生态位理论生3.1理论框架梳理(1)自然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生态位理论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城市生态位,研究相应对策生物多样性理论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构成稳定生态综合体优化城镇布局功能,提升绿化物种多样性————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功能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强调生态空间的等级和尺度构建生态系统结构,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生态位场势示意图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1理论框架梳理(1)自然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3.1理论框架梳理(1)自然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承载力理论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分析发展容量,确定城镇人口、用地适宜规模碳汇理论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绿化总量增加、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量化碳汇效果——碳氧平衡理论指人类活动排碳耗氧与植物固碳释氧的总量相平衡的理论建立碳排放与吸收关系,控制和测算生态用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递阶模型碳氧平衡技术路线3.1理论框架梳理(1)自然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3.1理论框架梳理(2)经济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食物链理论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工业园区功能布局,形成链状企业集中布置低碳经济理论以减少温室气体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确定碳排放目标,确定城市低碳发展政策——(3)社会方面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示意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人类生态学理论生态学中的生物学概念研究人类,建立类似的人与环境的生物学理论关注弱势群体空间分布,使其利益得到保障芝加哥学派的城市模型图解3.1理论框架梳理(2)经济方面相关理论定义在规划中的应用3.1理论框架梳理(4)空间方面相关观点观点内容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图示紧凑城市城市适度紧凑和用地功能混合,空间形态讲究“分散化的集中”高密度公交导向的城市模式,优化城市结构新城市主义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传统邻里社区发展(TND)”和“公共交通主导发展(TOD)”理论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有机疏散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生活、工作集中布置,不经常活动场所分散布置,优化空间布局风水城镇、建筑等布局追求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在城镇布局时充分考虑自然山水、地形等因素,使城市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沙里宁“有机疏散”模式公共交通主导型发展模式紧凑城市示意图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3.1理论框架梳理(4)空间方面相关观点观点内容在规划中的4城乡规划与低碳生态要素的关系4城乡规划与低碳生态要素的关系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

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传统规划传统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为理论基础将城市解构为“生产、生活、交通、游憩”四大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各子系统规划导向强调经济优先、功能完善、设施现代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传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

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低碳生态规划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注重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低碳生态要素为重点,强调土地利用、绿色交通、生态建设、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板块有机联系,围绕五大板块构建各子系统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低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

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低碳生态城乡规划工业减碳交通减碳建筑减碳资源节约低碳产业用地布局绿色交通生态建设资源利用节能减排规划领域规划要素减少碳排增加碳汇规划目标发展容量自然和谐绿化固碳环境友好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低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生态足迹分析瓶颈限制因子分析法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状态空间法相对资源承载力法发展容量综合分析(1)发展容量确定中国各省份水资源压力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生态足迹分析(1)发展容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2)产业体系构建1990~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单位GDP能耗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趋势演变图

发展模式选择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单向型向循环型污染型向清洁型

产业结构产业布局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2)产业体系构建1990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3)空间布局优化以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构建生态结构体系建设用地选择生态结构体系以交通减量为目的,促进空间功能优化交通引导,促进紧凑、集约发展布局引导,减少出行距离和时耗加强交通与用地的互动反馈以节约土地为导向,调控用地开发强度适度提高各类用地开发强度重点提高公共交通走廊沿线开发强度和就业岗位密度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3)空间布局优化以适宜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4)绿色交通体系

划设交通分区落实公交优先营造慢行友好优化路网建设加强停车调控发展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理念对出行方式的等级排序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4)绿色交通体系划设交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5)生态系统构建适宜总量生态结构相关标准生态效益合理布局优化生态格局公平、集约性低碳高效保护原生态合理配置品种利于吸尘、降噪的道路绿化凹槽断面配置示意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5)生态系统构建适宜总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6)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制定用水目标优化用水结构保障节水设施研究节水政策废物资源确定利用原则提出处理目标确定处理方式选择处理技术合理布局设施土地资源地下空间利用土地利用效益合理最大化地下空间造价与区位的关系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6)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7)节能减排控制新能源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垃圾发电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改造节能照明污染控制常规控制内容新型污染控制低碳能源利用在城乡规划中的内容框架4.1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分析(7)节能减排控制新能源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发展容量低碳产业用地布局绿色交通生态建设低碳生态要素规划编制层次资源利用节能减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详规划修详规划村庄规划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发展容量低碳产业用地布局绿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内容规划任务城市化发展引导资源集约配置,优化城市化发展模式空间组织调整区域空间结构,引导城镇集聚发展产业发展明确资源环境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综合交通加强交通和城镇布局的互动,引导和支撑城镇体系集约发展生态建设强化区域生态空间保护和建设,实施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统筹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强化设施的共建共享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2)城镇总体规划规划内容规划任务发展容量找准制约城镇发展规模的瓶颈因素,科学确定发展容量空间布局交通引导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和中心体系构建;加强用地与交通的互动反馈,落实公交优先,实现布局减碳;合理加强用地混合,促进交通减量综合交通引导城乡空间、产业空间集约发展;合理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生态建设构建完整生态结构体系;构建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固碳高效的绿色生态系统产业发展采取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策略,贯彻循环经济发展思路;选择产业发展类型,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资源利用明确资源利用目标,分项提出实施保障措施,重要指标应作为刚性要求予以控制节能减排明确节能减排目标,分项提出实施保障措施,重要指标应作为刚性要求予以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排放基础设施拓展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促进集约高效利用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2)城镇总体规划规划内容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内容规划任务空间布局优化用地布局、设置混合用地,促进交通减量交通组织发展绿色交通,落实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引导低碳出行生态建设落实和优化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建设内容资源利用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资源利用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利用方案节能减排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地块开发建设引导因地制宜确定地块开发建设容量指标和各项强制性、引导性内容,指导规划实施管理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内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

生态建设碳氧平衡确定绿地总量区域协调完善生态格局生态功能引导绿地布局生态效益引导绿化配置通风改善引导廊道设置降低热岛引导弹性绿地嵌入型弹性绿地生态系统格局立体绿化通风廊道设置弹性绿地布置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嵌入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低碳生态控规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技术路线废物资源利用技术路线水资源一体化利用废物分类回收利用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低碳生态控规节能减排地块层面落实新能源利用目标

地块开发建设引导增加20项低碳生态控制指标供暖冷分区光伏发电示范点热水供应分区新增5方面20项指标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3)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4)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规划内容规划任务规划布局优化三维空间,促进形成低碳生态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深化交通流线组织,重视慢行空间设计规划条件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块规划设计条件中的各项低碳生态内容建筑节能与低碳技术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引导,鼓励生态低碳技术应用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4)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生态建设:保护原生态、总量适宜、布局合理、低碳高效引水活水、循环补充;控制污染、改善水质优化水系、护坡生态;外围防洪、削峰减流生态节点道路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透水铺装透水路面水系规划图生态系统规划图透水铺装规划图驳岸类型规划图(4)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生态建设:保护原生态、总量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资源利用、节能减排水资源—节约用水、分质供水、循环用水能源—降低能耗、推广可再生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废物资源—建设管道收集系统,分类投放、收集、处理供水结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管道收集系统(4)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4.2城乡规划的低碳生态要素落实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供水结5生态城市规划5生态城市规划5.1城市空间布局生态城规划应该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宜采用紧凑型城市布局,形成多中心城市结构、网络型城市体系。热水供应分区松北永源镇盖州5.1城市空间布局生态城规划应该坚持集约节约5.2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龙镇亚布力亚布力5.2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龙5.2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龙镇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5.2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龙镇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庆安县5.3宜居生态的社区模式生态城借鉴“邻里单元”的理念,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混合安排多种不同类别住宅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3级的“生态社区模式”呼兰城市设计呼兰城市设计呼兰城市设计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