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及命题展望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及命题展望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及命题展望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及命题展望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及命题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及命题展望毋庸讳言,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师生最费力也是成效最低的一项学习内容。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文言文本身存在的与当代学生之间的语言隔膜,二是间歇性的学习模式且学了之后并无运用的局限,三是教师灌输性的教学方式碾压了学生原本就不大的兴趣。正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几无兴趣,效率低下,所以在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环节,大部分学生都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即使勉强着手复习,也是被动而茫然,最终陷入盲目刷题的“备考”泥淖。如何突破这一瓶颈、顺利实现文言文高考备考突围?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指导学生认真研究高考真题,了解并掌握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题规律,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要摸清学情,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依据真实学情制定合适的复习方案,切不可盲目刷题;三要向学生推介操作性强的答题策略,最好指导学生在答题中总结答题技巧,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答题思路和个性化的解题技巧。一、研究高考真题,明确命题思路我们梳理了近五年(2016—2020)来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试题,并将2020年全国三套卷试题列表如下,发现全国卷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固定化和模式化了。高考文言文选文来源一般为正史,题材多为人物传记,字数600字左右。选文结构一般呈“纺锤形”,即首尾细、中间粗。具体来说,开头主要介绍传主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祖上官职等基本信息;中间部分为主体,主要概写传主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交代传主的结局及时人的评价或朝廷追赠的封号。另外,试题考点分布及考查能力设置相对固定,分别考查了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句子翻译,能力考查点为理解和分析综合;题量、题型和分值固定,即四小题、三个选择题和一个翻译题、分值共计19分(见表一)。从历年全国卷文言文考查内容来看,知识点分布虽然较为丰富,既有断句和文化常识,又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文言翻译,似乎涵盖了文言文的全部:字词句篇,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命题存在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比如第三题“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对文章个别字词理解等细枝末节方面的考查,实际上并没有体现出“分析”的特质。二、仔细研究学情,夯实基础知识要想有效地应对高考文言文试题,提高答题效率,除了了解试题的样式及考查能力点之外,我们认为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不少考生看来,文言文复习时知识点繁多,难以理清头绪,感觉无从下手,从而在心里就形成了或多或少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梳理一下,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或者说主要复习内容无外乎四个方面:字—词—句—篇(见表二)。抓住这四个方面,文言文的备考复习就能事半功倍。实践证明,成系统的知识才是有用且有效的知识,否则,零散的知识非但不能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增加人的记忆负担。同样的道理,在复习备考文言文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将基础的文言知识形成网络化、体系化,着眼整体,通盘考虑,然后再各个击破。以“字”为例,我们指导学生将其再列表如下,学生就会对“通假字”这一文言现象有了深入的理解。再以“词”中的“古今异义”这一知识点为例,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告知学生为什么会有“古今异义”现象,其次要帮助学生理清“古今异义”的类型,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古今异义”这一文言现象,才能在阅读和翻译时不至于以今律古。本世纪初以来,由于强化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面,结果导致语文知识的教学退出了语文课堂,尤其是淡化语法知识教学的倾向,致使不少学生连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懂。这无疑也成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大障碍。所以除了上述的基础文言知识外,学生还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否则在词类活用和倒装句等知识点上仍会一头雾水。从这样的学情出发,在复习备考中给学生凝练了两个语法知识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句子成分的相关知识,即一个单句其正常句式其结构模式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如:(饥肠辘辘的)小王[一口气]吃<光>了(两)(大碗)面条。在这个常式句的参照下,文言四大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又称介詞结构后置)的“特别之处”立即显现。这样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内涵就会在学生脑海扎根,而非虚无缥缈的专业名词了。比如《荆轲刺秦王》中有一句话:“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其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就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知其事”是“宾客”的定语,整句话的意思是“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属于表格中“定语后置1”的类型。二是向学生介绍充当句子六大成分的常见词性,比如名词、代词通常作主语和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一般作谓语,名词和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副词一般作状语,补语主要由动词、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另外,“XX的”往往是定语的标志,“XX地”是状语的标志,“XX得”是补语的标志。如姚鼐散文名篇《登泰山记》中名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在“明烛天南”句中,“明烛”乍一看会以为是明亮的烛光,但这样理解与前句意思脱节。事实上,这里的“明”指明亮的雪光,名词“烛”处于谓语的位置,此时活用为动词,意为“照亮”,整句话的意思是“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明亮的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学生真正弄清了这两个方面的语法知识,在文言翻译上就能快速准确地辨别“采分点”,从而顺利地完成翻译。三、厘清考点内涵,掌握解题策略解答文言文阅读题,要有一个整体思维,读懂文段大意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具体而言,要求考生在阅读时动笔圈点勾画,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重点关注知人(知晓传主及其与他人关系)、明事(理清文中的事件)、寻线(寻找文本的思路层次)、评价(分析作者或他人对传主的评价)四个方面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概括和分析”题的四个选项来助力对文章疑难处的理解。(一)文言断句题解题策略文言断句题解题的根本思路是要读懂大意,然后根据句意来断句。比如2020年全国卷I的断句题,“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这几句话的大意说,苏轼代理礼部贡举职位,恰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院子中,冻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华。巡视考场的宦官每每侮辱士子,并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士子们的罪状,苏轼奏请朝廷赶走了这些宦官。据此,我们可以将其断句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当然,在读懂大意之外,适当地掌握一些断句的技巧更有利于考生准确选对答案。具体而言,技巧主要有四:一是利用名词或代词的语法功能断句。因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所以其前或后往往要断开。如上句中的“士”“轼”和“巡铺内侍”均为名词,且在句中作主语,故其前应断开。上句中的名词“贡举”“约”“技”“举子”“单词”“罪”等均作了宾语,所以要在其后断开。二是利用动词的语法功能断句。在文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句式较多,并且多是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句。因此,在断句中抓住动词,找到其前后的词语,大致能确定句子主干,从而完成断句。如上例中抓住动词“知”,勾连前后内容,可知本句省略了主语“苏轼”,其后“礼部贡举”为“知”的宾语,换言之,“权知礼部贡举”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完整句子,主干应该为“轼知贡举”,故而要将其独立地断开。三是利用虚词的语法功能断句。文言虚词虽然在句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在表达语气和传递情感上有着独特的功用,并且有些虚词在句中有相对固定的位置,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断句。比如有些虚词用在句首,是为句首发语词,如“夫”“且夫”“若夫”“盖”“凡”等等,断句时要在其前断开;还有一些是句末语气副词,如“尔”“耳”“乎”“也”“矣”“欤”“哉”等等,这意味着断句时要在其后断开;另外,还有一些诸如“而”“以”“于”“则”等虚词,经常出现在句中,表示修饰或并列或承接等关系,一般不需要断开。最后,我们还可以根据文言句式的特征来断句。如判断句式的标准格式“……者……也”,宾语前置的句式“何……之有”,被动句式“为……所……”“見……于……”,固定句式“不亦……乎”“无乃……乎”等等。我们以2019年全国卷I的断句题为例,原题为“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能诵诗属文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以上面的断句技巧来分析,“洛阳人也”是判断句,其后要断开;抓住动词“闻”“召置”“幸爱”,可知这三个句子都省略了主语“吴廷尉”,故其均独立为一句,需要断开;抓住介词“于”,可知“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应在其后断开,故该句应断为“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能诵诗属文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最后,高考文言文断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其实降低了题目难度。在这种考查方式中,考生要学会找不同,依据上述方法,确定一处正确断句,完成“四进二”的第一步选择,再确定一处,最终完成“二进一”,选出正确答案。(二)文化常识题解题策略虽然包括《考试说明》在内的高考指导用书都将文化常识考查题的能力层级视为B——理解,但事实上,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似乎仍然停留在识记的能力层级——A。比如2020年全国卷I的文化常识题B项:“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科举考试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绝大部分考试在备考中都会关注,所以这一题基本上就是送分题,这是一个不需要理解就能判断是错误的选项——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再比如2019年全国卷I的文化常识题A项:“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同样的道理,此题也属于识记性能力的考查。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非儒家莫属,其次为道家,再次为法家。鉴于此,我们认为文化常识题的备考策略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名句名篇默写题”的复习备考,强化对课本中出现过的文化常识积累。在答题的过程中,要能及时唤醒自己沉睡的记忆,完成知识的迁移转化。比如,对“迁”的文化常识的分析,我们就要联系学过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古人以右为大,“左迁”是贬官;另外,“迁”在古代汉语中指调动官职,其情形有三:平调、升官和贬官,具体是何种情形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第二,虽然教材课本上出现了不少文化常识,但相对于整个纷繁复杂的古代文化常识而言,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做“加法”,尽可能地搜集较为完整的文化常识,然后分类归纳,全面识记,突出重点。比如我们可以将文化常识分为:称谓、地理、典籍、风俗、服饰、官职、历法、纪时、纪年、科举、器物、音乐等方面,因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体裁是任务传记,所以要重点识记关于人物称谓、官职升迁、风俗礼仪和科举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常识。第三,在识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理解性地运用,避免死记硬背。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解答文化常识题还得需要一些解题技巧。概而言之,考生首先要能猜度命题人的出题思路,一般情况下非常陌生的文化常识出现在选项中都是正确的,考生要学会避难就易,不需要在生僻的文化常识上纠缠以免耽误时间。其次要善于发现选项表述的特点。命题人在使用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时,往往喜欢设置陷阱。其误区主要有:并列不当、随意添加并列内容。如2020年全国卷III选项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此题就是将“军事、科举”等内容添加到本不是太守的职责范围之中,故而是错误表述。另外,还有随意扩大范围,从而导致专有名词内容的泛化。如2020年全国卷II选项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而得名。“禁中”是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选项将其泛化为“皇室宗族所居之处”,所以是错误选项。再次,有些选项涉及了选文中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回到原文的语境中去判断。如2019年全国卷II选项B:“汤武即商汤和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这个选项是否正确?这得回到原文:“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这句话为对称句式,“汤武”对“夏殷”,“汤”指商汤没有问题,“武”指孙武就错了,因为孙武根本就没有称王,原来此处的“武”指周武王。最后,有些选项用全称来表述,也往往是命题人所设置的误区,值得考生在答题时留心。(三)理解分析题解题策略这几年理解分析题的命题思路往往是对文章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评价。选项由两部分组成,结论性的评价和具体的事例或实绩的印证。这类题如何设置陷阱?从理论上说,有两种方法,要么是结论性的概括与评价不够准确,要么是后面的具体印证展开出了问题。然而,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来看,这一题型的误区设置均在后半部分,即具体展开印证在表述上出现问题,并且越来越呈现出细微化的倾向。为了帮助考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命题人的思路,我们将2018—2020年这三年来全国卷九道题设置的误区列表如下。基于这样的命题思路,我们建议考生在解答概括与分析题时,分三步走,一是要认真阅读选项,并对选项的关键信息作勾画圈点;二是快速找到选项表述的内容所在文章的部位;三是将选项与文章对应内容进行仔细比对,从而作出判断。其中,第三步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我们指导学生要在这几个方面仔细比对:一是比对时间、地点和担任官职,防止出现张冠李戴、时间与事件等顺序错位的错误;二是比对关键词语,防止出现曲解文意的错误;三是比对选项中添加的内容,防止命题人设置无中生有的干扰项;四是比对增加或删除的表示范围或程度的词语,防止出现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的错误;五是比对选项中有没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防止出现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的误区。事实上,文言文概括和分析题的设误类型与论述类文本的设误类型非常相似,这从一个方面说明阅读方法具有共通性,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细心、冷静,切不可粗枝大叶、一带而过。(四)文言翻译题解题策略高考文言文段一般600字左右,要求考生翻译的句子为何是这两句而不是其他的句子?这里面其实是有讲究的。其讲究在于,要求翻译的句子在字词句上有“特别”之处,即要么是使用了关键实虚词,要么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或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要么是使用了特殊句式,而这些文言现象就是翻译时赋分的主要“得分点”。一般而言,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前提,而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如上所述,文言文翻译题是按照得分点赋分的,而其得分点往往体现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上,考生在答题时紧扣这三点,就抓住了翻译題的命题点和基本得分点。作为采分点的重要文言实词,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将关键实词准确翻译出来,就是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偏义复词,并能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出语境义的多义词,并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和表达出来。作为采分点的重要文言虚词,一般指句中的副词、连词和介词。翻译虚词要注意的是,必须翻译出来的一定要准确翻译,比如有实词义项的“之”“其”等,要结合语境翻译出它们的实词义项;而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等,则不必翻译出来。最后文言句式是翻译题中的重要得分点,做题时考生要练就一双慧眼,及时快速地发现句中的特殊句式。审读出特殊句式后,考生要调动平时积累的关于特殊句式的知识,从而准确地翻译。在备考中,考生要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翻译总体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匹配翻译原则的实践操作思路为一一对应、单音变双音。“信”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原意,“达”指要文通字顺,句意畅达,“雅”指用语得体,简明优雅。在高考的翻译中,一般要求考生达到“信”和“达”即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考生还要牢记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留、补、换、删、调、变。简言之,“留”指现代汉语中仍然在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语保留原形,不需要翻译;另外如朝代、年号、人名、官职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补”指要增补添加上句子中省略的或隐含的成分,如果不补充翻译出来,会导致表意不明确甚至句意的残缺。“换”主要指将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其范围有通假字要换成本字,古汉语单音节词要换成双音节词语,古今异义要转换成今义,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等。“删”指翻译时删去没有意义的或不需要翻译的衬字和虚词,从而保证翻译的简洁和贯通。“调”主要指将文言特殊句式(变式句)调整转换成常式句,使句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变”意为要灵活变通的翻译,指对句子中使用了典故或修辞的词语,要变通地换成原意或修辞本体来表述。事实上,要提高文言文备考效率,唯有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下功夫。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创设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喜欢上情思丰富的文言文,爱上古朴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学生有切实的获得感,这样复习备考时师生应该是笑靥如花,而非眉头紧蹙。四、高考命题展望,助力素养提升不可否认,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命题思路已经程式化了,几无创新。三个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检测考生的真实水平。尤其是文化常识题的命题方式,能力层级虽名曰理解,其实仍然停留在识记的层面,并且与选文关联不大,学生仅凭记忆就能顺利地拿到3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鉴于此,对高考文言文命题有三点展望:第一、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虽然文言断句题涉及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但因为其是选择题,不排除考生凭借语感甚至瞎蒙而答对题的可能,所以此题型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明显不够。这一点,北京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