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检测卷三思想史模块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这反映出二者都主张()A.复兴周王朝B.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C.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D.严格社会等级,反对百姓追求富裕2.董仲舒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董仲舒提出该思想A.目的是抵制佛教的传播 B.加速了三教融合C.直接推动了儒学的平民化 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3.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太祖之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理学从影响有限到地位巩固 B.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C.重农抑商政策历史成效显著 D.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4.顾炎武读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后致信黄宗羲深深感叹“知天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并庆幸自己的见解“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这体现,二者都A.主张进行反清复明 B.具有经世致用思想C.集中抨击封建制度 D.反对传统儒学束缚5.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公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城邦的法律,“守法就是正义”,但要遵守的法律不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随意制订的人定成文法律,而是组成城邦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达成的一致的协议。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注重公民的精神修养和理性思维 B.主张通过法律维护城邦公平正义C.将守法奉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 D.倡导具有自然法精神的思想内核6.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7.马丁·路德在《论德国基督徒的尊严》中说:我们不应让“自由之灵”被教皇的胡编乱造吓倒。相反,我们应该大胆地向前走,依据我们对《圣经》的信心理解,去检验他们已经做过的和没有做过的。我们要迫使罗马主义者放弃他们自己的解释,接受更好的解释。据此可知,宗教改革A.挑战罗马教廷的权威 B.批判君主专制C.质疑上帝的至高无上 D.主张社会契约8.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类通过社会契约结合起来,共同协作,“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集体的意志即公意(公共的利益),公意不能违反,“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公意至上,放弃个人自由具有专制主义倾向B.个体服从公意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体现C.卢梭的思想只能实现于小国寡民的国家D.这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说的鲜明体现9.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对于科技史家来说,唐代不如宋代那样有意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者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以下能印证其观点的是宋代①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指南针用于航海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④雕版印刷术黄金时代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0.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A.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B.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C.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D.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11.某学者评价达尔文时说:“只有睁开眼睛看世界时,你才会开始理解,达尔文无所不看。我们看山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这是他从来不停止的想法。”该学者在说明达尔文A.善于观察并运用理性去思考 B.解释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规则C.创立了进化论挑战封建神学 D.从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12.“他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撤下了种子,为现代的科技年代开辟道路……不但对科学界造成巨大震撼,对人文主义、文化和政治也带来重大影响。从此以后,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材料中“他”的科研成果A.揭示了生物间的共性与演化规律 B.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C.使物理学研究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D.首创了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13.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A.中国人的盲目自大 B.中西文化联系紧密C.学习西方阻力很大 D.全面西化思潮出现14.“可以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南宋、南明时代的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论者A.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B.指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近代历史舞台C.消弭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间的差异D.夸大了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15.洋务运动期间,在“中体西用”之“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制造总局仅1896年一年就译介西书120多种,平均每三天译介一种。由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A.促成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 B.加速了实业救国思潮的落实C.利于打破国人文化心理障碍 D.推动了维新运动的蓬勃兴起16.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启蒙思想的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说明当时A.民族主义意识削弱 B.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增强C.科学观念受到质疑 D.欧美社会制度得到推崇17.孙中山认为只有土地国有才能防止地主暴利的产生,“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失以后,土地必此存留。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由恶得而私之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完全吻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贯彻落实其“节制资本”主张C.试图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D.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8.毛泽东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为此,毛泽东提出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C.与国民党展开大决战 D.红军长征转移到陕北19.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开始南行并发表重要讲话,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改革将起高潮”。西方舆论则认为,中国能公正地评价资本主义,表明中国已懂得真正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了。这意味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A.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C.体现了舆论力量具有一定预见性 D.勾画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21.据统计,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之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共有50个,而在此之后到1972年底,不到8年的时间内,就有4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说明中国A.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巨大贡献B.推动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C.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D.核武器研制成功提升国际威望22.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23.1831年,法国文学家雨果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迫害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该作品A.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B.讽刺了拜金主义风气C.揭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 D.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24.《苦难的历程》三部曲,是俄国大文学家阿.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描写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社会生活,著作反映了沙皇政府的腐败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再现了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等重大事件中的场景。下列与《苦难的历程》属于同一风格的是A.《等待戈多》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格尔尼卡》 D.《巴黎圣母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影响。26.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产生、衰落、复兴和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论真理》材料二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纵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更难以解答。例如:既然教皇为了募款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都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节选自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主要目标:即自由与平等。﹣﹣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1)普罗泰戈拉属于什么运动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2)材料二“赎罪券”事件引发了什么运动?结合所学指出其中的主要改革思想。(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主要思想,指出其在历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知道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才不得不急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这就决定了中国学习西方纯出于功利观点。这个观点基本上支配了思想界、知识界……当时所译之书主要为科技与法律(国际法),并没有接触到西方文化本身的特质,特别是没有接触到西方的宗教……而士大夫则只想学西方的船坚炮利。由于自始即不注意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自我”或“个人”的意识便无从了解。——摘编自余英时《近代中国个人观的改变》分析材料,以“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模块检测卷三思想史模块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这反映出二者都主张()A.复兴周王朝B.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C.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D.严格社会等级,反对百姓追求富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定于一”“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国家统一,恢复西周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改姓易名、建立新王朝,故A项错误排除;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王朝的只是孟子的思想,故B项错误排除;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2.董仲舒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董仲舒提出该思想A.目的是抵制佛教的传播 B.加速了三教融合C.直接推动了儒学的平民化 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王者必受命而后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认为王者应当受命于天,同时主张王者应当通过“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受命于天的观念,这种主张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政治需要,D正确;董仲舒时期佛教尚未传入,排除A、B;儒学平民化是在宋明理学诞生之后实现的,排除C。3.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太祖之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理学从影响有限到地位巩固 B.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C.重农抑商政策历史成效显著 D.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初期尚有妇女改嫁的记载,但是到南宋以后这种现象日渐式微,这主要和理学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有关,说明儒学的地位得到巩固,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更多强调的是理学对人性的扼杀,排除;宋朝时期的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C排除;材料侧重于原因,而非理学的发展趋势,D排除。故选A。4.顾炎武读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后致信黄宗羲深深感叹“知天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并庆幸自己的见解“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这体现,二者都A.主张进行反清复明 B.具有经世致用思想C.集中抨击封建制度 D.反对传统儒学束缚【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渴望解决现实政治弊病,君主像三代那样圣明统治,可见他们对现存统治不满,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但并不等于反清复明,A选项错误;两者抨击的是君主专制而非封建制度,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传统儒学束缚的反对,D选项错误。故选B。5.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公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城邦的法律,“守法就是正义”,但要遵守的法律不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随意制订的人定成文法律,而是组成城邦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达成的一致的协议。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注重公民的精神修养和理性思维 B.主张通过法律维护城邦公平正义C.将守法奉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 D.倡导具有自然法精神的思想内核【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苏格拉底认为遵守法律是为了维护城邦的利益,城邦与法律相互依存,法律是一个城邦的基石,每个公民都应该无条件地遵守法律,将守法奉为治理城邦的最高原则,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未涉及公民的精神修养,故A项错误;B项概括题干意思不全面,排除;题干未涉及自然法精神,故D项错误。故选C。6.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答案】D【解析】薄伽丘之所以批判教士,是因为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揭露教会的腐化与贪婪,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史实;C项对应的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7.马丁·路德在《论德国基督徒的尊严》中说:我们不应让“自由之灵”被教皇的胡编乱造吓倒。相反,我们应该大胆地向前走,依据我们对《圣经》的信心理解,去检验他们已经做过的和没有做过的。我们要迫使罗马主义者放弃他们自己的解释,接受更好的解释。据此可知,宗教改革A.挑战罗马教廷的权威 B.批判君主专制C.质疑上帝的至高无上 D.主张社会契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不应让‘自由之灵’被教皇的胡编乱造吓倒。”、“我们要迫使罗马主义者放弃他们自己的解释,接受更好的解释。”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不应被教皇吓倒,《圣经》为人们信仰的惟一权威和依据,每个人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挑战了罗马教廷的权威,故选A;材料批判的是教皇,而非批判君主专制,故排除B;马丁·路德质疑的是罗马教廷,而非质疑上帝,故排除C;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而非马丁·路德,故排除D。8.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类通过社会契约结合起来,共同协作,“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集体的意志即公意(公共的利益),公意不能违反,“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公意至上,放弃个人自由具有专制主义倾向B.个体服从公意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体现C.卢梭的思想只能实现于小国寡民的国家D.这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说的鲜明体现【答案】A9.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对于科技史家来说,唐代不如宋代那样有意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者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以下能印证其观点的是宋代①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指南针用于航海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④雕版印刷术黄金时代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唐朝末年,①与题意不符;指南针用于航海是北宋时期,②符合题意;十一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③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雕版印刷,但是由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使雕版印刷术进入了黄金时代,④正确;故选C;A、B、D错误。10.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A.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B.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C.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D.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答案】D【解析】文人画中体现了作者的品格和节操,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选项D正确;文人画重在寓意,表达志向,借物抒情,选项A不能全面的概括文人画的寓意,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有得意忘形的特征,选项B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不是写实,排除C。11.某学者评价达尔文时说:“只有睁开眼睛看世界时,你才会开始理解,达尔文无所不看。我们看山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这是他从来不停止的想法。”该学者在说明达尔文A.善于观察并运用理性去思考 B.解释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规则C.创立了进化论挑战封建神学 D.从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可知,该学者在说明达尔文善于观察并运用理性去思考,故A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物种起源、进化规则和创立进化论,故BC错误;从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信息,故D错误。12.“他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撤下了种子,为现代的科技年代开辟道路……不但对科学界造成巨大震撼,对人文主义、文化和政治也带来重大影响。从此以后,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材料中“他”的科研成果A.揭示了生物间的共性与演化规律 B.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C.使物理学研究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D.首创了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他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撤下了种子,为现代的科技年代开辟道路……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科研成果是相对论,这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故B正确;进化论揭示了生物间的共性与演化规律,故A错误;量子论使物理学研究深入到了微观世界,故C错误;伽利略首创了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故D错误。13.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A.中国人的盲目自大 B.中西文化联系紧密C.学习西方阻力很大 D.全面西化思潮出现【答案】C【解析】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以“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西学中源说”等为学习西方提供理论依据,折射出当时中国学习西方的阻力很大,C项正确;中国人的“盲目自大”与王韬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不符,A项错误;中西文化“联系紧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出现了“全面西化”思潮,D项错误。14.“可以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南宋、南明时代的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论者A.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B.指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近代历史舞台C.消弭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间的差异D.夸大了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新思想革命运动,即以救亡图存为目的,A项正确;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材料内容并未强调哪一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中作者主要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没有强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和差异,C项错误;根据材料“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新思潮的传播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这并未夸大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D项错误。15.洋务运动期间,在“中体西用”之“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制造总局仅1896年一年就译介西书120多种,平均每三天译介一种。由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A.促成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 B.加速了实业救国思潮的落实C.利于打破国人文化心理障碍 D.推动了维新运动的蓬勃兴起【答案】C【解析】在洋务运动时期,大量西学介绍到中国,西学在“用”的框架内进入中国,这样有助于国人了解西方,打破国人文化心理障碍,C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本身不能促成社会转型,应当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转型,排除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争后,排除B;维新运动是在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兴起的,排除D。16.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启蒙思想的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说明当时A.民族主义意识削弱 B.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增强C.科学观念受到质疑 D.欧美社会制度得到推崇【答案】B【解析】根据“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等信息可知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增强,故选B;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民族主义意识削弱和科学观念受到质疑,排除AC;材料明显与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不符,排除D。故选B。17.孙中山认为只有土地国有才能防止地主暴利的产生,“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失以后,土地必此存留。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由恶得而私之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完全吻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贯彻落实其“节制资本”主张C.试图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D.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应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消除地主依靠地租及地价增涨获得暴利的可能,有利于解决地主土地所有制存在的弊端,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主张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同,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节制资本主张,排除B项;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排除D项。故远C。18.毛泽东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为此,毛泽东提出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C.与国民党展开大决战 D.红军长征转移到陕北【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见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符合题意;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故B不符合题意;1948年底,中共与国民党展开大决战,故C不符合题意;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转移到陕北,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9.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开始南行并发表重要讲话,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改革将起高潮”。西方舆论则认为,中国能公正地评价资本主义,表明中国已懂得真正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了。这意味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A.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C.体现了舆论力量具有一定预见性 D.勾画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香港媒体报道“中国改革将起高潮”,西方舆论“中国已懂得真正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主义了”,这都从侧面预示着表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会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故A项正确;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方向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排除B项;舆论对邓小平“南方谈话”反应是在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之后,不能说明民间的预见性,故C项错误;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十四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故选A。20.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和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征,D正确;ABC不属于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排除。故选D。21.据统计,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之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共有50个,而在此之后到1972年底,不到8年的时间内,就有4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说明中国A.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巨大贡献B.推动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C.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D.核武器研制成功提升国际威望【答案】D【解析】从本题中统计看,成功爆炸原子弹后承认和接纳新中国的国家更多速度更快,说明凭借核武器研制成功,我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升了,D项正确。仅仅“外交关系建立”,不能说明“世界和平事业”,A项错误。1972年并没有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国内国际形势,仅仅建立外交关系还不能体现“负责任世界大国”,C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项。22.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以得出其举办的三次大型讲习班和鼓励留学,均旨在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相关人才,从侧面也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故A正确;B“实现了”说法不正确,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活水平提高的信息,故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故D不正确。23.1831年,法国文学家雨果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迫害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该作品A.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B.讽刺了拜金主义风气C.揭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 D.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答案】C【解析】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出发,揭露封建王朝上层社会人士丑恶的同时,还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流浪汉聚居的乞丐王国,描绘和赞扬了下层平民的高尚品德,故选C;作品表现的是浪漫主义创作的风格,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排除B;当时的法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D项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巴黎圣母院》”,联系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解答。24.《苦难的历程》三部曲,是俄国大文学家阿.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描写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社会生活,著作反映了沙皇政府的腐败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再现了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等重大事件中的场景。下列与《苦难的历程》属于同一风格的是A.《等待戈多》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格尔尼卡》 D.《巴黎圣母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苦难的历程》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绘画,符合题意,故选B;《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作品,A错误;《格尔尼卡》是立体画派,C错误;《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作品,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影响。【答案】(1)原因: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传教士的推动;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广。(2)特点: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3)影响: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近代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可知,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根据材料“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可知”可知,传教士的推动;根据材料“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可知,皇帝的支持;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可知,有识之士的推广。(2)特点: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接受西学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主动学习西方技术,体现了由被动到主动;根据材料“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知,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材料“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知,西学东渐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根据材料“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可知,内容丰富;根据材料“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知,途径多样。(3)影响:根据材料“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可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根据材料“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知识可知,近代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6.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产生、衰落、复兴和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论真理》材料二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纵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更难以解答。例如:既然教皇为了募款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都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节选自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主要目标:即自由与平等。﹣﹣卢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培训
- ChatGPT行业报告:算力
- 《班组安全培训》课件
- 《组织结构图例》课件
- 适老智能家居系统定义
- 卫生标准培训
- 二年级数学100以内三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题过关作业练习题
- 现代办公事务处理值班的类型和编排方法
- 《逆转录病毒科》课件
- 项目管理工具之韦恩图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案例宝典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本科《经济学(本)》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剪映入门教程课件
-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执法监督检查表
- 中大班社会领域《我的情绪小屋》课件
- GB/T 2440-2017尿素
- 冀教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pt课件
-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期末试卷AB试题及答案
- 四年级语文半期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 纸箱生产工艺流程(图文)
- 能源调度管理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