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黎河美术学校”的往事_第1页
1958年“黎河美术学校”的往事_第2页
1958年“黎河美术学校”的往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958年“黎河美术学校”的往事

1958年1月,我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批编创人员下放到全国农业劳模王国藩办“穷棒子”社的河北省遵化县劳动磨练,其中有古元、刘继卣、王角等出名画家。为了在农村开展美术活动,我们在加入农业劳动的同时,与地方政府合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吸收农村的美术爱好者举行培训,力图使他们通过学习,初步熟谙一些美术创作学识,并能画出适合农村群众需要的通俗的宣传画、连环画作品。由于我们所在的乡间有一条大河叫黎河,便命名学校为“黎河美术学校”,由古元和一位区干部任校长,刘继卣、王角、张平良、孙宗岐为教员。我作为下放干部的负责人,也加入了整个办学的活动。这所学校的学员根本上不脱离生产,农忙时加入生产队的劳动,平日那么上美术课和从事创作实习。半年后,学员们都完成了一些作业,在县城举办了画展。这些作品大都是画在乡村的壁画,起到了确定的宣传作用,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当然由于受当时客观形势的影响,有些作品宣扬了浮夸风。但从总体上来看,对于推动文化下乡和培育群众的美术活动,还是有确定积极意义的。

第一图是下放干部和农人学员集体画的大壁画。画在县城中心大街一面高墙上,约4米多高,30多米长,画面上表现了农村各业兴旺的景象,还有电气化和交通进展的远景。这幅大壁画从一开头画就围拢了不少群众观看,画好之后又有好多群众从四乡赶来赏识,成为当时遵化县的一个重要景点。画前站在凳子上的是刘继卣,正在为即将完成的壁画作结果的加工。

其次图是壁画完成后,参观绘画的下放干部和美术学校的学员在画前合影。前排左二为古元。(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右一为姜维朴,右四为张平良(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后为编审);后排左一为刘继卣,右一为杨先让(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民间美术系主任),右三为孙宗岐(时任《连环画报》美术编辑),右四为郭庭荣(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副组长)。

第三图是刘继卣在辅导学员们画速写。刘继卣是以画连环画《鸡毛信》、《东郭先生》、《武松打虎》等而名扬中外的画家。在这次下放中,他不仅学会了好多农活,热心辅导农人学员画画,而且与另一位出名画家王角合作画了由我编写的连环画《王国藩和建明社》。1958年先在《连环画报》发表,后来又出版了单行本。刘继卣还深入“穷棒子”社体验生活,1963年完成了长篇连环画《穷棒子扭转乾坤》,在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绘画一等奖(我编写的脚本获脚本一等奖)。

1958年下放时,我带了一架从战役年头当记者时就用着的德制蔡斯牌相机,所以留下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图1、图3是我所摄,图2是由我调好光圈、焦距,请人拍下的。事隔近50年了,古元、刘继卣、王角、孙宗岐、郭庭荣同志都先后辞世了,而这些照片却明显地记载了当时情景,令人记忆犹新。

关于这所试办的美术学校,1958年底我们离开遵化时,留下孙宗岐同志辅助当地宣教部门持续办了两年,后来便停了。关于此事,我曾在《美术》杂志1958年12期刊载了一篇题为《黎河美术学校的建立与进展》一文,对这所学校做了简洁的介绍。今天回想起来,由于阅历缺乏,又受当时历史的局限,有不少不尽完善之处。但对于今天的文化下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