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看云识天气》教案九篇《看云识天气》的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教学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3.领会利用比喻的妙处。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利用比喻的妙处。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准备认真预习,解决字词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转变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①查预习生字情况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月晕(yùn)崩塌(bēngt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①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利用了什么说明方法?②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③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④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利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利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利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②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转变。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③这两个词用在句中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④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利用不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2.具体研讨第3~6段1.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2.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2.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3.小结: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看云可以识天气:云就是天气的“招牌”卷云卷积云怎样看云识天气积云、高积云——轻、高、薄(晴)形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低厚密(雨雪)光彩晕华虹霞分天四.课堂练习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①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②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③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④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⑤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看云识天气》的教案篇2[教学设计A]学生阅读科普文的方法上,怎样通过速读抓中心、精读抓重点,研读质疑解难,提升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一.导入课题多媒体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云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由此导入课题。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抓住关键句来回答,即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三.精读第二部分,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包含:云的种类,云的形状、位置,预示天气等。四.研读第一部分1.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何特征?试作具体分析。明确: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2.仿照“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句式造句。3.读背第一段。五.合作探究学完本课,我们知道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也知道了留心处处皆学问的道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能有所发现,有所积累。现在,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将自身所积累的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用“看……识……”的形式概括出来,越多越好。六.布置作业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课所积累的词语。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教学设计B]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文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主动学习。一.学生畅所欲言,将自身所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段等在全班交流。老师随时激励表现突出的同学,并将同学们的知识进行适当归纳。二.学生快速看课文,收集本文信息。三.师生共同筛选并归纳有效信息。1.从文章内容角度归纳有关知识。2.从写作角度归纳有关知识。四.质疑探究五.布置作业1.利用所学知识,课外观察天上的云彩与天气的关系。2.课外搜集一些自然现象与天气的关系的知识资料。[教学设计C]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在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将课堂转移到户外,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来看云识天气,将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教学步骤:一.布置预习学生收集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二.利用二十分钟时间,师生共同筛选并归纳出有效信息。三.户外观察当天天气,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辨别天气并预测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四.布置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将观察到的云和天气的状况写成一篇短文。[资料整合平台]1.有关资料如何预测天气变化2.扩读材料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较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因此,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了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看云识天气》教案篇3导学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3.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4、识记一些有关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多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重点难点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②体会利用比喻的妙处。教学过程一.预习领先一步1.走进作者朱泳燚,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2.背景助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转变,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3.给加点的字注音。朱泳燚(yì)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chà)那一瞬(shùn)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4.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5.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题中的“看”和“识”各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预测、识别可能出现的天气。“看”是观察;“识”是预测、识别。二.课堂小试身手问题一.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利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利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问题二.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利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利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利用不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问题三.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转变。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问题四.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来说明。《看云识天气》教案篇4学习目标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了解分类说明等说明方法。2.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3.培养不错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4.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利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朱泳燚(y),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看云识天气》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2.作品简介:《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3.有关“云”与天气的关系:云和天气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作简单说明。1)云层中的水气越少,云层就越薄越白,阳光的通透性也就很好,当然就预示着天气晴好;反之,云层中的水气越多,云层就越厚越黑,就会遮挡阳光,形成阴雨风雪等天气。2)云中都是水离子,带电。云层越厚,带电越大,两团云相撞,就会产生闪电、雷鸣。3)当云层中的水气,遭遇大片冷空气时,水气结成水珠,当水珠过大时,空气的浮力承受不住就会落下,形成雨、雪、冰雹等。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峰峦()一霎间()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匀称()笼罩()薄云()谚语()点缀()顷刻()预兆()轻盈()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绫()卷()幕()凌()劵()暮()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预兆:轻盈:弥漫:征兆: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三.初步感知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提示:结合小学时所学说明方法作答)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第二课时模块二:合作探究一.美文品析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云名形态位置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层云卷层云积雨云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华虹霞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和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来预测天气。但,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二.我们的疑惑。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看云识天气》教案篇5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重点难点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利用。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二.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三.正课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二课时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光彩识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四.小结本文利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第三课时2预习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利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三.正课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转变无常。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因此两个词不能互换。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讨论并归纳: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第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第四课时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讨论并归纳: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利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利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利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利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四.小结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看云识天气》的教案篇6【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3、领会利用比喻的妙处。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利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转变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二.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目标。2、听读课文,思考:⑴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⑵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明确:⑴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⑵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明确提出表扬。三.重点研讨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利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利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利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远处的霓红灯亮了,……每月光照在地上,像……四.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利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五.拓展延伸小组交流自身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六.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篇7一.学习目标: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积累文中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3.识记一些有关天气方面的谚语,并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二.重点与难点: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2.巩固比喻的修辞,积累文中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三.课前准备:1.课前搜集一些资料(包含图片、影像等)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2.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语:“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转变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图中那飘浮的云彩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二。检查预习: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2.结合课文解词:(共8个)①峰峦②一霎间③预兆④轻盈⑤弥漫⑥征兆⑦千姿万态⑧变化无常三.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明确:“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学生边默读边填写后,教师明确)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第二课时一。探究表述之美:请大家选一种云和彩,以第一人称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抓住特征描述:2.让别人明白你将带来怎样的天气,与天气的关系。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二。探究语言之美:1.请大家用“我认为”-------”句美,美在----”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性的话。例如: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句美,美在作者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激发读者的想像。等等。2.齐读第1自然段,并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作者利用比喻和排比学习这段语言,要让学生熟读,细细体味语言的美妙,尽情想像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引导学生看出说明角度的转变,并且总结写作经验: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事物。再让学生模仿写作。)三.探究写法之美:学生分组发现写法上的独特之处。1.美在:层次清晰。2.美在:抓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3.美在:利用引用,作比较,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4.语言严密准确。例如“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此句为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四.交流积累之美:(小组交流在课外搜集的有关天气的谚语)例如:天低有雨,天高旱日落乌云起,半夜听雨声今晚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早风雨,夜风晴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南夏北,磨墨无水雨打五更日晒一点雨一盏灯,落到明朝也不停南风吹清明,田禾大有成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少欢喜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雨射,南闪闪三夜大寒不寒,人马不安五.教师总结: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紧扣题目,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利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尤其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起人们阅读的兴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也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来的!六.练习写作:课外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用《看--识---》为题,写一则观察日记。要求:用比喻,拟人句描写;用分类别等方法说明。《看云识天气》教案篇8学习目标: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领会利用比喻的妙处。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利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转变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检查预习生字情况整体感知:①出示学习目标。②听读课文,思考: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明确提出表扬。思考品味:1.分析第二自然段。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转变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转变规律呢?研讨探究: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利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学生朗读找到的利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远处的霓红灯亮了,每月光照在地上,像教师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利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拓展延伸:小组交流自身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文档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看云识天气》教案篇9一.教材分析本文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为主题,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其中《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不同形态的云、不同光彩的云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利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巧妙利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从单元安排来看,本文学习的重点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从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处理:首先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升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二是揣摩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方法妙用的好处,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利用网络上丰富的知识、图片设置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利用图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升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现代科技文的技巧。过程和方法目标:先用快速默读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填写图表,进行归类,初步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利用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各种云的形态、色彩,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最后,利用讨论法抓住课文中的比喻句进行揣摩,领会利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三.重点、难点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探讨体会课文中利用修辞、谚语的方法使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四.教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手电气原理课程设计
- 早课生活活动课程设计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资源
- 温度检测与课课程设计
- 甲醇储罐课程设计
- 游戏与课程设计幼儿园
- 机械原理分类及课程设计
- 环境工程经济课程设计
- 布鲁姆教育理论课程设计
- 物流课程设计范文
- 君乐宝在线测评题答案
- 2024版《安全生产法》考试题库附答案(共100题)
- 2024年重庆市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教育机构合作伙伴招募方案
- 高校实验室安全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秋国家开放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本)客观题及答案
- 干部任免审批表样表
- 2024年大学班主任工作总结经典版(4篇)
- 电网工程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
-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5机械效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