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_第1页
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_第2页
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_第3页
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_第4页
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心电图基础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EKG

临床心电图基础1概论心电图概念体表心电图------用心电图仪在体表放大并记录心脏电活动所形成的连续心电曲线。概论心电图概念2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3心电系列检查:属于心脏电生理检查范畴,包括各种体表及体内创伤性心电检查,如:单导联或多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心电图、心电向量图、高频心电图、频谱心电图、心室晚电位、食道心电图、体表电位图、有创或无创心电生理检测等。心电系列检查:属于心脏电生理检查范畴,包括各种体表及体内创伤4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5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62,心电图的构成及命名,按时间顺序一个心动周期的波段依次为:2,心电图的构成及命名,按时间顺序一个心动周期的波段依次为:7

P波(PWave)左、右心房除极波;P-R段(P-RSegment)心房除极结束到心室除极开始,包括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初始的电活动。P-R间期(P-RInterval)自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包括P波和P-R段。QRS波(QRSWave)左、右心室除极波;P波(PWave)左、右心房除极波;8S-T段(S-TSegment)左、右心室缓慢复极过程;T波(TWave)左、右心室快速复极过程;Q-T间期(Q-TInterval)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U波(UWave)发生机理不明,可能是心室复极后的舒张期振荡电位。S-T段(S-TSegment)左、右心室缓慢复极过程;9三、心电图的导联系统导联(Lead):在体表不同的两个部位放置电极,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的电流表相连,所形成的电路。三、心电图的导联系统导联(Lead):在体表不同的两个部位放10临床常用导联系统:

1.常规12导联系统(EinthovenLeadSystem):国际通用;2.备选导联:右胸、后壁等导联及其他;3.Franck导联系统:正交导联,心向量检查用。临床常用导联系统:11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肢体导联(LimbLeads):6个标准双极导联:I、II、III单极加压导联:aVR、aVL、aVF;胸导联(ChestLeads):6个单极导联V1、V2、V3、V4、V5、V6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肢体导联(LimbLead12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连接方法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连接方法13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14第二节

心电图的记录、测量、正常值一、心电图的记录:记录纸:坐标纸,最小格子1mm2连续记录;走纸速度:25mm/s,即0.04s/mm标定电压:10mm/mv,即输入1mv电压,记录10mm的振幅,0.1mv/mm。第二节

心电图的记录、测量、正常值一、心电图的记录15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16二、心电图的测量:1,心率测量:次/分(1)心律齐时:HR=60(s)/P-P间期或R-R间期(s)HR=1500(小格)/P-P间期或R-R间期(小格)(2)心律不齐时:HR=6秒钟内心搏数*10HR=10秒钟内心搏数*6二、心电图的测量:172、波形及波段的测量:(1)振幅(电压):mv,以基线为准。正向波:测高度,从基线上缘测到波形顶端。负向波:测深度,从基线下缘测到波形底端。2、波形及波段的测量:18(2)时限(时间、宽度):s,从波形(或波段)起点的内侧缘测至终点的内侧缘(2)时限(时间、宽度):s,从波形(或波段)起点的内侧缘测19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成人)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成人)201、P波:(正常窦性P波)意义:代表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方向:PⅠ、Ⅱ、V4、V5、V6直立,PaVR倒置。形态:钝圆形,可有小切迹,其峰距<0.04s。时间(时限、宽度):<0.12s振幅(电压、高度):肢体导联,P<0.25mv胸导联,P<O.20mv1、P波:(正常窦性P波)212、P-R间期: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意义: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时间(长度):0.12~0.20s,随年龄、身材、心率变化。年龄增长、身材高大、心率减慢等,P-R延长,最长<0.22s。2、P-R间期: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223、QRS波群:意义:代表两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时限、宽度):*QRS时限:0.06~0.10s,形态:*QRS波命名原则:*QRS波形态特点:左室导联,右室导联,过渡导联,Q波等。3、QRS波群:23QRS波的命名原则Q波(q波)----起始向下的波;R波(r波)

----第一个向上的波;S波(s波)----继R波后向下的波;R’波(r’波)----继S波后向上的波;S’波(s’波)----继R’波后向下的波;QS波----QRS波全部向下。QRS波的命名原则Q波(q波)24QRS波形态特点①、左室导联(Ⅰ、Ⅱ、V5、V6)主波向上,R/S>1。如:qRs型、Rs型、R型、qR型。

QRS波形态特点25②、右室导联(aVR、V1、V2)主波向下,R/S<1,如:rS型、QS型等,aVR可呈Qr型。③、过渡导联(V3、V4)呈双向波,RS型,R/S=1。

②、右室导联(aVR、V1、V2)主波向下,R/S<1,如:26④、在胸导联上可出现R/S逐渐增大的趋势,R/S<1→R/S>1,rS型→RS型→Rs型。④、在胸导联上可出现R/S逐渐增大的趋势,R/S<1→R27⑤、q波:V1、V2无Q波,其他导联可有q波。一般胸导联q波自V3--V5可依次增大。aVR可有Q波或呈QS型,III导联有时可有Q波,吸屏后减小正常q波符合以下条件(1)V1、V2无Q波。(2)时间:<0.04s(3)振幅(深度):<同导联中R波的1/4⑤、q波:V1、V2无Q波,其他导联可有q波。28振幅:RⅠ<1.5mv

,RⅡ、Ⅲ、aVF<2.0mv,RaVR<0.5mv,

RaVL<1.2mv,RV1<1.0mv,RV5、V6<2.5mv,左室综合电压:RV5+SV1<4.0mv(男),<3.5mv(女)右室综合电压:RV1+SV5<1.05~1.2mv振幅:RⅠ<1.5mv,RⅡ、Ⅲ、aVF<2.29高电压:任一导联电压高于正常值。低电压:各肢体导联QRS波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的绝对值相加)<0.5mv,或各胸导联QRS波振幅<0.8mv。高电压:任一导联电压高于正常值。304、S-T段: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

意义: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位置:一般在等电位上缓慢向上移行与T波前肢相连。正常人可有轻微向上或向下移位,*向上移位(抬高)<0.1mv,V1-V2<0.3mv,V3<0.5mv。*向下移位(压低)<0.05mv。4、S-T段: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315、T波:

意义:代表心室的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形态:圆钝高大,前后双肢不对称,前肢长、缓升,后肢短、陡降。振幅:一般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应大于R波的1/10。5、T波:32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TⅠ、Ⅱ、V4、V5、V6直立,TaVR倒置。TV1、V2、V3可以直立或倒置,如TV1直立,TV2、V3直立;如TV1倒置,TV2、V3可以倒置。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336、Q-T间期: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意义:代表心室复极全过程的时间。时间:随心率改变,心率快时Q-T缩短。Q-Tc正常值≤0.44s。6、Q-T间期: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347、u波: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意义:产生机制不明,多认为是心室舒张期膜电位震荡的后继电位。方向:一般与同导联T波方向一致。振幅:低于同导联T波。7、u波: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35二、心肌缺血和ST-T改变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所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所以,有一定分布范围。心肌缺血首先引起心肌的复极过程改变,即ST-T改变。缺血的ECG改变类型,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部位有关。二、心肌缺血和ST-T改变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所致心36(一)心肌缺血

的ECG表现典型缺血型ST段压低近似缺血型ST段压低J点压低型ST段变化损伤型ST段抬高缺血型T波变化(一)心肌缺血

37

1、典型缺血型ST段改变:水平型、下垂型、下斜型压低≥0.05mv。1、典型缺血型ST段改变:38

2、近似缺血型ST段改变:------近似水平型ST段压低2、近似缺血型ST段改变:393、J点压低型ST改变:J点压低,迅速回升至基线。也可见于正常人。3、J点压低型ST改变:J点压低,迅速回升至基线。也可见于正40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414、损伤型ST段改变:ST段弓背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向上的单向曲线。可能是心外膜损伤形成向外的ST向量。常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4、损伤型ST段改变:ST段弓背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向上的单425、缺血型T波改变:冠状T:倒置的、双肢对称的T波。可能是心外膜缺血导致复极顺序改变,由心内膜先复极,向心外膜推进,产生与正常相反的心电向量。直立“冠状T”:高大直立的、双肢对称的T波。可能是心内膜缺血时复极延缓,致心外膜复极电量更占优势。5、缺血型T波改变:43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44(二)ST-T改变的临床意义1、心肌缺血可导致各种类型的ST-T改变。伴有临床症状(如:胸痛)的一过性ST-T改变,是诊断一过性急性心肌缺血的有力依据。2、ST-T改变可为一过性的,或持续性的。可由心肌缺血及各种非缺血性病变引起。

对ECG上ST-T改变临床意义的判断,一定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二)ST-T改变的临床意义1、心肌缺血可导致各种类型的ST45三、急性心肌梗死(AMI)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心肌梗死导致心室复极改变(ST-T)和除极改变(QRS波)。ECG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演变规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确诊依据,也是反映心肌梗死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病程进展及推测预后的主要依据。三、急性心肌梗死(AMI)

(AcuteMyocardia46(一)AMI基本图形1、“缺血型”T波:“冠状T”正对病变区导联的图形:心内膜缺血:高大直立的T波,“直立的冠状T”。

心外膜缺血:“冠状T”。(一)AMI基本图形472、“损伤型”ST段:(1)面对损伤区的导联或心外膜损伤: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形成单向曲线。(2)相对于损伤面的导联或心内膜损伤:ST段压低。2、“损伤型”ST段:483、“坏死型”Q波:仅在透壁性梗死时面对梗死区的导联出现。满足于下列任一条(1)Q波时间≥0.04s;(2)Q波深度≥本导联R波1/4。(3)其他:Q波出现切迹;V1出现Q波等。3、“坏死型”Q波:仅在透壁性梗死时面对梗死区的导联出现。满49临床意义:1、三种特征性图形改变,单独哪一种改变都不能明确诊断心梗,如三种图形同时出现在同一个ECG上,诊断基本可以成立,但分期要根据临床、心肌酶以及ECG的动态变化。2、某些非心梗病变,也可引起冠状T、ST段抬高、异常Q波等改变。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不能靠一次ECG检查结果确定,需动态观察。临床意义:50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51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52心律失常概念: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统称心律失常。最多表现为心率和节律异常。激动起源异常:(1)窦房结发放激动的频率或节律异常;(2)起源点改变:异位心搏或异位心律。激动传导异常:(1)传导速度异常;(2)传导途径异常;(3)意外传导。心律失常概念: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统称心律失常53心律失常分类心律失常分类54二、异位心律失常:非窦性(一)期前收缩(prematurebeat):早搏,异位的提前激动。产生机制:折返、触发、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等。分类:#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室早、房早、交界性#根据起源点数目分为:单源性、多源性二、异位心律失常:非窦性(一)期前收缩(prematur55#根据早搏数量分为:偶发性、频发性早搏。#根据早搏临床意义分为:良性、恶性(复杂性、高危性)早搏;功能性、器质性;生理性、病理性等。#根据早搏数量分为:偶发性、频发性早搏。56常用的ECG诊断术语:#联律间期(couplinginterval:提前的异位搏动与其前面窦性心搏之间的时距。常用的ECG诊断术语:57代偿间期(compensatorypause):提前的异位搏动前面和后面的窦性心搏之间时距。完全性代偿间期(completecompensatorypause):代偿间期=2倍窦性周期;不完全性代偿间期(incompletecompensato-rypause):代偿间期<2倍窦性周期。代偿间期(compensatorypause):提前的异位58二联律(bigeminy):窦性心搏和提前的异位心搏交替出现,连续3对以上形成的心律。二联律(bigeminy):窦性心搏和提前的异位心搏交替出现59三联律(trigeminy):2个窦性心搏和1个早搏交替出现,连续3次以上形成的心律。三联律(trigeminy):2个窦性心搏和1个早搏交替出现601、室性早搏1、室性早搏612、房性早搏2、房性早搏62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63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64心房颤动心房颤动65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66三、传导异常:

1、传导速度异常:干扰、阻滞2、传导途径异常:旁路3、意外传导:超常现象等等引起的心律失常。三、传导异常:673、房室传导阻滞(AVB,AtrioventricularBlock):

3、房室传导阻滞(AVB,Atrioventricular68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69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thirddegreeAVB、completeAVB):所有P波不能下传,心房与心室由两个起搏点分别控制。ECG:(1)P波规则出现,QRS波规则出现,P与QRS波无关;(房室分离、房室脱节)(2)P波频率>QRS波频率;(3)QRS波可以正常或宽大畸形:#如QRS波正常,频率40-60次/分,为交界性逸博心律。#如QRS波宽大畸形,频率<40次/分,为室性逸博心律。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70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71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呈室性波形,心室律基本匀齐,频率为140-200次/分,有时可以见到保持固有节律的窦性P波融合于QRS波的不同部位。遇合适机会可发生心室夺获。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呈室性波形,72

End! End!73临床心电图基础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EKG

临床心电图基础74概论心电图概念体表心电图------用心电图仪在体表放大并记录心脏电活动所形成的连续心电曲线。概论心电图概念75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76心电系列检查:属于心脏电生理检查范畴,包括各种体表及体内创伤性心电检查,如:单导联或多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心电图、心电向量图、高频心电图、频谱心电图、心室晚电位、食道心电图、体表电位图、有创或无创心电生理检测等。心电系列检查:属于心脏电生理检查范畴,包括各种体表及体内创伤77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78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792,心电图的构成及命名,按时间顺序一个心动周期的波段依次为:2,心电图的构成及命名,按时间顺序一个心动周期的波段依次为:80

P波(PWave)左、右心房除极波;P-R段(P-RSegment)心房除极结束到心室除极开始,包括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初始的电活动。P-R间期(P-RInterval)自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包括P波和P-R段。QRS波(QRSWave)左、右心室除极波;P波(PWave)左、右心房除极波;81S-T段(S-TSegment)左、右心室缓慢复极过程;T波(TWave)左、右心室快速复极过程;Q-T间期(Q-TInterval)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U波(UWave)发生机理不明,可能是心室复极后的舒张期振荡电位。S-T段(S-TSegment)左、右心室缓慢复极过程;82三、心电图的导联系统导联(Lead):在体表不同的两个部位放置电极,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的电流表相连,所形成的电路。三、心电图的导联系统导联(Lead):在体表不同的两个部位放83临床常用导联系统:

1.常规12导联系统(EinthovenLeadSystem):国际通用;2.备选导联:右胸、后壁等导联及其他;3.Franck导联系统:正交导联,心向量检查用。临床常用导联系统:84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肢体导联(LimbLeads):6个标准双极导联:I、II、III单极加压导联:aVR、aVL、aVF;胸导联(ChestLeads):6个单极导联V1、V2、V3、V4、V5、V6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肢体导联(LimbLead85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连接方法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连接方法86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87第二节

心电图的记录、测量、正常值一、心电图的记录:记录纸:坐标纸,最小格子1mm2连续记录;走纸速度:25mm/s,即0.04s/mm标定电压:10mm/mv,即输入1mv电压,记录10mm的振幅,0.1mv/mm。第二节

心电图的记录、测量、正常值一、心电图的记录88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89二、心电图的测量:1,心率测量:次/分(1)心律齐时:HR=60(s)/P-P间期或R-R间期(s)HR=1500(小格)/P-P间期或R-R间期(小格)(2)心律不齐时:HR=6秒钟内心搏数*10HR=10秒钟内心搏数*6二、心电图的测量:902、波形及波段的测量:(1)振幅(电压):mv,以基线为准。正向波:测高度,从基线上缘测到波形顶端。负向波:测深度,从基线下缘测到波形底端。2、波形及波段的测量:91(2)时限(时间、宽度):s,从波形(或波段)起点的内侧缘测至终点的内侧缘(2)时限(时间、宽度):s,从波形(或波段)起点的内侧缘测92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成人)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成人)931、P波:(正常窦性P波)意义:代表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方向:PⅠ、Ⅱ、V4、V5、V6直立,PaVR倒置。形态:钝圆形,可有小切迹,其峰距<0.04s。时间(时限、宽度):<0.12s振幅(电压、高度):肢体导联,P<0.25mv胸导联,P<O.20mv1、P波:(正常窦性P波)942、P-R间期: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意义: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时间(长度):0.12~0.20s,随年龄、身材、心率变化。年龄增长、身材高大、心率减慢等,P-R延长,最长<0.22s。2、P-R间期: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953、QRS波群:意义:代表两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时限、宽度):*QRS时限:0.06~0.10s,形态:*QRS波命名原则:*QRS波形态特点:左室导联,右室导联,过渡导联,Q波等。3、QRS波群:96QRS波的命名原则Q波(q波)----起始向下的波;R波(r波)

----第一个向上的波;S波(s波)----继R波后向下的波;R’波(r’波)----继S波后向上的波;S’波(s’波)----继R’波后向下的波;QS波----QRS波全部向下。QRS波的命名原则Q波(q波)97QRS波形态特点①、左室导联(Ⅰ、Ⅱ、V5、V6)主波向上,R/S>1。如:qRs型、Rs型、R型、qR型。

QRS波形态特点98②、右室导联(aVR、V1、V2)主波向下,R/S<1,如:rS型、QS型等,aVR可呈Qr型。③、过渡导联(V3、V4)呈双向波,RS型,R/S=1。

②、右室导联(aVR、V1、V2)主波向下,R/S<1,如:99④、在胸导联上可出现R/S逐渐增大的趋势,R/S<1→R/S>1,rS型→RS型→Rs型。④、在胸导联上可出现R/S逐渐增大的趋势,R/S<1→R100⑤、q波:V1、V2无Q波,其他导联可有q波。一般胸导联q波自V3--V5可依次增大。aVR可有Q波或呈QS型,III导联有时可有Q波,吸屏后减小正常q波符合以下条件(1)V1、V2无Q波。(2)时间:<0.04s(3)振幅(深度):<同导联中R波的1/4⑤、q波:V1、V2无Q波,其他导联可有q波。101振幅:RⅠ<1.5mv

,RⅡ、Ⅲ、aVF<2.0mv,RaVR<0.5mv,

RaVL<1.2mv,RV1<1.0mv,RV5、V6<2.5mv,左室综合电压:RV5+SV1<4.0mv(男),<3.5mv(女)右室综合电压:RV1+SV5<1.05~1.2mv振幅:RⅠ<1.5mv,RⅡ、Ⅲ、aVF<2.102高电压:任一导联电压高于正常值。低电压:各肢体导联QRS波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的绝对值相加)<0.5mv,或各胸导联QRS波振幅<0.8mv。高电压:任一导联电压高于正常值。1034、S-T段: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

意义: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位置:一般在等电位上缓慢向上移行与T波前肢相连。正常人可有轻微向上或向下移位,*向上移位(抬高)<0.1mv,V1-V2<0.3mv,V3<0.5mv。*向下移位(压低)<0.05mv。4、S-T段: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1045、T波:

意义:代表心室的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形态:圆钝高大,前后双肢不对称,前肢长、缓升,后肢短、陡降。振幅:一般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应大于R波的1/10。5、T波:105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TⅠ、Ⅱ、V4、V5、V6直立,TaVR倒置。TV1、V2、V3可以直立或倒置,如TV1直立,TV2、V3直立;如TV1倒置,TV2、V3可以倒置。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1066、Q-T间期: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意义:代表心室复极全过程的时间。时间:随心率改变,心率快时Q-T缩短。Q-Tc正常值≤0.44s。6、Q-T间期: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1077、u波: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意义:产生机制不明,多认为是心室舒张期膜电位震荡的后继电位。方向:一般与同导联T波方向一致。振幅:低于同导联T波。7、u波: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108二、心肌缺血和ST-T改变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所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所以,有一定分布范围。心肌缺血首先引起心肌的复极过程改变,即ST-T改变。缺血的ECG改变类型,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部位有关。二、心肌缺血和ST-T改变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所致心109(一)心肌缺血

的ECG表现典型缺血型ST段压低近似缺血型ST段压低J点压低型ST段变化损伤型ST段抬高缺血型T波变化(一)心肌缺血

110

1、典型缺血型ST段改变:水平型、下垂型、下斜型压低≥0.05mv。1、典型缺血型ST段改变:111

2、近似缺血型ST段改变:------近似水平型ST段压低2、近似缺血型ST段改变:1123、J点压低型ST改变:J点压低,迅速回升至基线。也可见于正常人。3、J点压低型ST改变:J点压低,迅速回升至基线。也可见于正113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1144、损伤型ST段改变:ST段弓背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向上的单向曲线。可能是心外膜损伤形成向外的ST向量。常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4、损伤型ST段改变:ST段弓背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向上的单1155、缺血型T波改变:冠状T:倒置的、双肢对称的T波。可能是心外膜缺血导致复极顺序改变,由心内膜先复极,向心外膜推进,产生与正常相反的心电向量。直立“冠状T”:高大直立的、双肢对称的T波。可能是心内膜缺血时复极延缓,致心外膜复极电量更占优势。5、缺血型T波改变:116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117(二)ST-T改变的临床意义1、心肌缺血可导致各种类型的ST-T改变。伴有临床症状(如:胸痛)的一过性ST-T改变,是诊断一过性急性心肌缺血的有力依据。2、ST-T改变可为一过性的,或持续性的。可由心肌缺血及各种非缺血性病变引起。

对ECG上ST-T改变临床意义的判断,一定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二)ST-T改变的临床意义1、心肌缺血可导致各种类型的ST118三、急性心肌梗死(AMI)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心肌梗死导致心室复极改变(ST-T)和除极改变(QRS波)。ECG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演变规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确诊依据,也是反映心肌梗死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病程进展及推测预后的主要依据。三、急性心肌梗死(AMI)

(AcuteMyocardia119(一)AMI基本图形1、“缺血型”T波:“冠状T”正对病变区导联的图形:心内膜缺血:高大直立的T波,“直立的冠状T”。

心外膜缺血:“冠状T”。(一)AMI基本图形1202、“损伤型”ST段:(1)面对损伤区的导联或心外膜损伤: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形成单向曲线。(2)相对于损伤面的导联或心内膜损伤:ST段压低。2、“损伤型”ST段:1213、“坏死型”Q波:仅在透壁性梗死时面对梗死区的导联出现。满足于下列任一条(1)Q波时间≥0.04s;(2)Q波深度≥本导联R波1/4。(3)其他:Q波出现切迹;V1出现Q波等。3、“坏死型”Q波:仅在透壁性梗死时面对梗死区的导联出现。满122临床意义:1、三种特征性图形改变,单独哪一种改变都不能明确诊断心梗,如三种图形同时出现在同一个ECG上,诊断基本可以成立,但分期要根据临床、心肌酶以及ECG的动态变化。2、某些非心梗病变,也可引起冠状T、ST段抬高、异常Q波等改变。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不能靠一次ECG检查结果确定,需动态观察。临床意义:123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124临床心电图基础心电图学课件125心律失常概念: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统称心律失常。最多表现为心率和节律异常。激动起源异常:(1)窦房结发放激动的频率或节律异常;(2)起源点改变:异位心搏或异位心律。激动传导异常:(1)传导速度异常;(2)传导途径异常;(3)意外传导。心律失常概念: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或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