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城市高校及人数情况整理_第1页
各大城市高校及人数情况整理_第2页
各大城市高校及人数情况整理_第3页
各大城市高校及人数情况整理_第4页
各大城市高校及人数情况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教育大城第一类是教育大城。2021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达到1078万,而毕业人数也超过900万,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大学生主要集中于为数不多的10多个城市。具体来看,哪些城市属于教育大城?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分别是:北京(67所)、武汉(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广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沈阳(28所)、杭州(28所)、哈尔滨、南昌(27所),郑州、济南、重庆(26所)。另一个衡量教育大城的指标,是在校大学生数量。

数量越多,说明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作为后备军的高学历人才越多。不计港澳台,内地大学生(本专科+研究生)最多的20个城市分别是:广州、武汉、郑州、成都、重庆、北京、南京、西安、济南、长沙、哈尔滨、南昌、石家庄、上海、昆明、天津、合肥、杭州、兰州、长春。其中,广州、郑州、武汉的本专科学生总量超百万,位居前三。郑州虽然大学生众多,本专科生数量与武汉旗鼓相当,但在校研究生数量只有武汉的1/4,主要原因在于大专院校居多。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硕士博士招生门槛相比本专科生更高,一些普通高校硕士点博士点较少,研究生数量自然不及本专科生数量。这一数据可以作为衡量高校综合质量的参考指标。具体来看,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的城市共有6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这几个城市,恰恰是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城。02教育强城第二类是教育强城。大,只能说明教育资源丰富,不一定意味着处于一流梯队。这方面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双一流高校数量,另一个世界500强高校。先看双一流高校。双一流是985和211的升级版,双一流高校包括一流院校和拥有一流学科的院校。一流大学共有42所,有A/B类之分。其中清北复交等36所高校属于A类,只有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6所高校位列B类。一流学科高校有95所,这些高校部分学科跻身一流水平,但与一流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具体来看,“双一流高校”最多的十个省份:北京(34所)、江苏(15所)、上海(14所)、陕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5所)、广东(5所)、辽宁(4所)、湖南(4所)、黑龙江(4所)。可以看出,一些经济强市如深圳、苏州、佛山、无锡、东莞等双一流高校集体“挂零”。高等院校往往集聚于传统的大区中心,与过去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有着密切关系,一些后发崛起的“新贵”城市自然不占优势。不过,双一流高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升有降、有进有出。教育部已明确表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实行动态调整,不搞终身制,部分高校可能会退出双一流榜单。而中国科学院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综合实力突出的高校有望晋级。再看世界500强高校。这里以最新的“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作为参考,跻身世界500强的内地高校共有26所。这26所高校中,北京、上海分别有6所和4所,总量位居前茅。在京沪之后,南京、广州、武汉、天津都是2所,杭州、西安、合肥、厦门、哈尔滨、成都、济南、深圳各1所。注意,评价基准不同,大学排名存在一定差异。QS世界大学排名以“学术评价40%、雇主声誉10%、师生比例20%、论文20%、国际教职工5%、国际学生5%”为评价基准,其他排名诸如软科、USNEWS、泰晤士排名均可作为参考。不过,无论是哪一份榜单,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以及部分强省会城市,南京、武汉、西安遥遥领先,而深圳、苏州、无锡、佛山等经济强市在高等教育上并不突出。03人口流入地第三类是人口涌入之地,大学生就业所向之城。用脚投票,这是最大的现实。孔雀东南飞,人口流向是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产业发达、就业岗位多元化、就业资源充足、薪资水平和升职空间突出的城市才是首选。这是2010年-2020年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人口增长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深圳、广州、成都三城霸榜,10年人口增量分别高达713.6万、597.6万、582万,西安、郑州、杭州、长沙、武汉等省会城市表现也十分突出。(参阅《过去10年,城市人口增量排行》)京沪虽然人口增量不显,但这并非是两个城市缺乏吸引力,而是两地主动抽疏中心城区人口所致。相反,京沪落户门槛森严,就足以说明吸引力所在。04就业所在地第四类是就业所在地,尤其是名校毕业生的去向。广东、北京、上海是985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地。京沪粤之后,江苏、浙江等地占比也不低。(参阅《985大学毕业生都去了哪里?》)我们以广东的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的南京大学、华中地区的华中科技大学和东北的吉林大学为例。华南理工大学位于广东。2020年毕业生留在广东本省就业的比例高达78.33%,而去往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的比例合计不到7%,去往东北西北的更是寥寥无几。南京大学位于江苏南京。2020年毕业生留在江苏本省的比例为45.45%,而其他去向分别为上海12.93%、广东9.39%、浙江8.22%、北京5.92%。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武汉。2020年毕业生,留在湖北本省的比例为33.91%,而去往广东的比例高达21.33%,再其次为上海,占比7.94%。吉林大学,位于吉林长春。2020年本科毕业生,留在吉林本省的比例仅为14.53%,而去往广东的比例高达15.08%,其次为北京12.89%、山东8.57%。可见,辽宁、黑龙江、甘肃等地即便坐拥一流高校,恐怕也很难留住毕业生。而湖北、安徽、重庆等地,在留住名校毕业生上还需要更多努力。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是全国主要就业所在地,这些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过半都留在了本地,而外地名校毕业生也多数蜂拥到这里。05经济强市、强省会第五类是强省会城市或经济强市。经济强市、强省会,要么是教科文卫相当发达,要么是产业优势极其突出,这些地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资源。这是2020年城市GDP50强城市一览:参阅《2020年,TOP30城市GDP排行榜》当然,城市经济实力并非一成不变,有城市在崛起,有城市在衰落。一些传统的工业强市,在沿海贸易时代迅速被抛下。而一些中西部强省会,则从小到大,实现了迅速扩张。GDP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样决定着工作的空间。这是主要城市高新企业数量排行:在GDP、高新企业数量之外,城市支柱产业、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独角兽企业等硬实力同样重要。无论如何,选择城市,要看既有的经济实力,也要看未来的发展前景。06最“有钱”的学校和城市第六类是教育经费充裕的城市。虽然经费不等于教育实力,但没有充足的经费,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这是2021年主要部属高校教育经费排行:从部属高校来看,教育经费最为充裕的10所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一般而言,理工科院校教育经费普遍高过文科院校,而高校所在省份财力更为充沛的,教育经费也就相对更为充裕。这是部属高校,还有一些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而存在,其他不乏经费爆棚的存在。这是2020年部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排行:深圳大学、郑州大学最为突出。深圳虽然教育资源不发达,与北上广存在巨大差距,但深圳本身经济实力突出、财政实力雄厚,对辖区内的龙头高校的扶持力度相当突出。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200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仅深圳大学获得教育经费就超过60亿元,追上一些传统名校,超过中西部众多985高校。郑州是强省会的典型。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整个河南迄今仍无一所985高校,就连211高校也只有一所:郑州大学,自然能获得更多财政支持。当然,一省只有一所顶尖大学的地方还很多,但只有强省会或经济强市,才能提供强大的支持动力。如果本身的经济底子就比较弱,即便想要支持首位大学,恐怕也是有心无力。更关键的是,落后地区恐怕连过去的教育优势都无法保持。07建议千万不要选错城市。当然,选城市的前提,在于已经做好了高校层级的优先排序。显然,985高校拥有最大的优先级,其次为211高校。如果在两个985或211高校之间犹豫,或者选择空间只剩下二三流高校,那么选好城市无疑就很重要。这里有几个原则:其一,尽量到大城市去。大城市不仅教育资源更发达,就业空间也更广阔。无论是为了开阔视野,还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大城市都是最基本的。其二,避开三无城市:既不属于省会,也不是经济强市,更不靠近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这些地方,过去因缘际会,获得名校落地,但一无财力,二无优势产业,三无充分的就业空间,未来发展必然堪忧。其三,重点高校优先选城市,普通高校选城市兼顾选专业。如果分数达到重点线以上,那么选择城市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