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及路径选择【文献综述】_第1页
宁波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及路径选择【文献综述】_第2页
宁波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及路径选择【文献综述】_第3页
宁波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及路径选择【文献综述】_第4页
宁波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及路径选择【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宁波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及路径选择随着20世纪70年代业务外包的管理思想在西方大型企业运用,国际服务外包正在成为继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之后,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之一,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宁波现已成全球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一方热土,随着产业转移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找到自身的外包发展路径显得十分具有战略意义。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主要在研究服务外包的经济意义、外包的概念界定以及外包的动因做了较多的研究和分析。1.1服务外包经典理论的研究科斯(1990)首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认为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企业想要通过市场获取企业所需的资源就必须付出市场交易费用。他认为可通过企业合并和纵向一体化来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但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交易费用将同时增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包成了企业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选择。一方面通过外包使企业精简,进而减少内部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外包又减少了搜寻交易对象信息的费用。但是,交易成本与交易过程的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威廉姆森(1985)认为交易过程的特性可分解为三个维度: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的频率。他认为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的频率越高则越趋向于自制,相反企业则趋向于外包。大卫·李嘉图(1817)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国与国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比较优势,进而也是导致外包的根本原因。1984年沃纳菲尔特(Wemerfelt)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问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内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终将使企业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即所谓的业务外包。迈克尔·波特(1985)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一个独特且有效的分析工具,那就是价值链。他用价值链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各项活动,根据这些活动对企业利润和经营歧异性贡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等辅助性的活动。因此,企业应该根据竞争优势的来源,并通过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非核心业务外包战略。1990年,帕拉德和哈默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讨论》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他们认为所谓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而不是某一单个的技术和技能。该理论认为,企业应该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优势,如果某项业务不是其核心业务,但它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很重要,那么可以把该项业务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从而企业能够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创造核心优势,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2服务外包的概念界定“外包”的概念是由加里·哈梅尔(Gary.Hamel)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lad)于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是英文“OutsidesourceUsing”的缩写(奎恩和海默QuinnandHilmer,1994),其直译是“外部资源利用”,是指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分包给其它企业承担,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即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等。这种活动超越国界就属于国际外包业务范畴。PrahaladC.K.&HamelG(1990)定义外包为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交给公司外部的高级承包商去做,把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集中于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满足。Loh&venkanman(1992)认为外部供应商从事与企业整体或部分生产设施有关的物质或人力资源活动。Takac(1994)将外包定义为从企业到供应商的资产转移(计算机、网络、人员),由供应商负责外包业务。Atinkemer(1995)认为外包把一个组织的部分或全部职能转包给外部供应商的行为。由供应商代表组织利益进行管理。Louis(1997)认为外包是一种管理义务或责任向外部组织的转移,一种改变服务传递与组织内部员工管理模式的安排。Monczka等(2005)认为,外包就是将服务或生产功能本来由企业内部提供的转向外部的提供者购买。尽管对于外包的定义不甚相同,但是核心内容都是保留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部门,将其他借助于外部,以此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提高利润率。1.3服务外包发展的动因LohLawrence&Venkatraman(1992)认为服务外包的动力有不同层次:在宏观经济层面,暂时的经济周期和趋势推动企业通过签订外包合同来实现IT基础设施管理的合理化;在行业层面,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与重要的IT供应商建立“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关系;在企业层面,追寻竞争优势推动IT外包决策;在企业内部,一些管理因素影响外包决策。Lacity&Willcocks(1994)指出服务外包的原因包括财务原因(成本降低、增加成本控制等)、业务原因(回归核心竟争力等)、技术原因(获得技术人才等)、政治原因(证明效率、证明新资源的正当性等)。Rick(1995)认为任何一个企业要依靠自身来经营管理好其所有事物是很困难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需要更多的优势和能力,而不仅仅是降低成本,他们需要通过更多的商业联合形式来配置其资源,那种仅仅关注财务交易的合约已不能与企业的成长战略相匹配。Diromualdo&Gurbaxani(1998)把服务外包的战略意图分为三类:降低成本和提高IT资源的效率、提高IT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利用市场上与技术相关的资产来开发和销售以新技术为基础的货物或服务。我国学者陈菲认为,服务外包动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动因和内部推动力量,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技术动因、经济动因、市场动因。内部推动力量主要表现在服务外包通过有效节省成本来提高企业绩效、通过关注核心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绩效。ChristinaCosta(2001)认为服务外包的动因是成本降低、技术因素以及关注核心竞争力。2国内研究现状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政策支持,中国学者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的研究逐步加深,并以在2008年以后最为活跃,常见的是一些对服务外包动因、经济效应以及发展路径的分析。2.1服务外包的动因及经济效应林洁(2009)指出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服务外包成为新的重要推动因素。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调整的副产品,同时为那些寻求服务业发展的国家、地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杨圣明(2006)认为,服务外包是一种新兴的加工贸易。它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既是国际产业结构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国际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市场存在激烈竞争。对中国发展服务市场既是难得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詹晓宁和邢厚媛(2005)论述道服务外包由来已久,但过去仅限于少数传统行业。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影响广泛。服务外包的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服务外包影响着广泛的服务活动,遍布各个产业。由于外包服务往往以跨国公司的非核心商业流程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外包服务方面拥有低成本优势。陈菲(2005)以美国服务外包为例,依据投入产出表和其他相关数据对服务外包的发展动因、影响服务外包各种力量的强弱,以及对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对服务外包内在变动机制进行了详细而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她发现,服务外包程度与信息技术发展、全球化程度、市场变迁程度、总成本、人均GD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因素对服务外包率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人均GDP、R&D经费开支、总成本、贸易全球化程度、生产全球化程度、信息技术发展和金融全球化。经最后预测,服务外包将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在开始时较快,以后将趋于缓慢上升,保持平稳态势。刘庆林、陈景华(2006)利用制造业外包的理论模型和现实数据分析服务业外包对外包输出国和外包承接国的福利效应,证明了服务业外包对发达国家就业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小的,从长期看反而可以增加其对技术性公认的相对需求。即服务业外包可以带来外包输出国和外包承接国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提高。蔡璐(2008)认为服务外包是指服务外包提供商向客户提供特定服务业务的全面解决方案,以帮助客户减少或消除在该业务方面的费用和管理成本,从而使客户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核心能力的一种服务提供方式。服务外包具有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信息技术承载力高等特点。据统计,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一般为制造业的6~20倍,而服务外包的能耗仅为制造业的20%。服务外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服务外包刚开始崭露头角到现在,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以年均20%速度在增长。发展服务外包,对于提升服务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卢锋(2007)在其文章中指出,从经济学产品内分工视角考察了当代服务外包概念定义、经验表现、特征属性和发生机制,并探讨了我国承接国家服务外包的现状、根源和政策调整问题。他指出当代服务外包是产品内分工原理对服务业生产方式以及其他行业服务性投入流程进行重组和变革的产物,由此推动的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改写全球经济版图以及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2.2服务外包发展路径分析葛秀敏(2008)论述道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呈现根本性的改变,其中以服务外包为核心的现代新兴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我国服务贸易也应该找到突破口,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其阐述了国内外外包的情况,在对中国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外包尤其是商务流程外包将是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新途径。谢云硕(2008)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推进,服务贸易日趋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实际利益多寡的关键。因此,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作为新型的服务贸易方式,服务外包更为世人所瞩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想抓住此次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历史机遇,采取综合、配套的措施提高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以赢得这一场新的国际竞争。李碧珍(2008)指出国际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一轮重点。我国应把握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势头,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是融入全球化经济、提高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审视国际服务业发展走势和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方式选择三外包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并进行有效的政策聚焦,打造外包产业竞争优势。吴胜武、余志伟和杨小虎(2009)认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整体经济从低收入发展到中高收入的过程中,而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中国经济正好经历这样一个从低收入到高收入转变的过程,因此服务业应该成为中国未来经济重要的增长点。而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端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资源消耗低的特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张达凯(2009)在书中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业务外包的管理思想在西方大型企业中运用以来,非核心业务外包逐步为西方大多数企业所运用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外包以其有效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了越来越多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来有为(2010)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涌现出发展速度快、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呈现“小产业、大市场”的特征。其中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典型代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潜力,产业规模快速扩张。麦肯锡公司预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为30%,到2015年,中国将实现外包产业收入560亿美元。杨雅(2008)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营和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化,国际服务外包已逐渐替代传统制造业的外包,并成为跨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推动着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全球服务业的转移速度正在加快,服务外包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研究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方方面面,制定并贯彻承接外包服务的战略措施,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的有意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屠瑞奋(2008)认为服务外包是当前经济学的前沿话题,是国际资本流动研究的新领域。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服务业外包发展迅速,并已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引擎。必须针对当前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和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赵楠、李静(2007)认为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两种业务模式。信息技术外包模式下的服务外包业务由于过于集中在软件外包上,造成业务结构单一、增长空间受限,而商务流程外包的业务特点则与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资源优势具有较强的合意性。因此,中国发展服务外包应该选择商务流程外包模式。褚博洋(2009)指出发展服务外包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是中国经济未来高速发展的发动机。随着发达国家的本国适龄劳动力数量持续下滑,各行业面临的竞争和利润压力与日俱增,服务外包正在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国际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在文章中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区位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及劣势,分析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旨在找到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和战略路径。杨国川(2010)在文章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当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最重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发展中国家,如何抓住这个机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杨国川在探研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新趋势以及制约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制定发展服务业外包的鼓励政策措施;以发展日韩服务外包市场为立足点,逐步开拓欧美市场;加强对服务业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一步办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营造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发展路径。左显兰、农晓丹(2008)分析道随着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广泛普及,服务业正在经历着与制造业相似的变化:由生产成本高的地方转移到成本低的地区,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职位也正在进行转移。“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题词。作为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新军,未来10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将以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高速成长。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十分明显,其发展路径如何选择值得探讨。姚战琪、程蛟及夏杰长(2010)指出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审视,并结合中国典型的服务外包聚集地——宁波的服务外包产业进行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粗具规模,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实力并不强,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为了真正摆脱“低端道路”的束缚,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必须努力寻求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服务外包发展道路。通过培养适合服务外包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育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高端环节的大企业,以及发挥上海、北京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辐射作用,可以使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尽快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3相关研究总结根据上述对服务外包的文献整理来看,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正在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通过比较发现,外国学者对服务外包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一些经典理论仍然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新理论会逐渐产生,经典理论的影响会越来越弱。在研究视角方面,外国学者就服务外包的概念界定,种类划分以及服务外包的动因有较多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服务外包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及趋势和新发展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及区域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有很多见解。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服务外包的运用提供了不少科学见解,但同时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关于服务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外包动因及战略趋势路径分析等,对于服务外包的选择机制的研究不多;研究以静态分析较多,没有从动态的角度研究;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较少;缺乏与相关经济及管理理论内在联系,未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服务外包研究体系。参考文献:[1]林洁.浙江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经济研究,2009(10).[2]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4).[3]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05(6).[4]刘庆林,陈景华.服务业外包的福利效应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6(4).[5]卢锋.服务外包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兼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7(1).[6]葛秀敏.中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新路径选择——基于服务外包的分析[J].中国商界,2008(6).[7]左显兰、农晓丹.浙江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及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08(11).[8]李碧珍.加快福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2).[9]顾德道、高光耀.宁波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路径探讨[J].发展探索,2008(8).[10]杨国川.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发展路径[J].国际经贸探索,2010(11).[11]姚战琪、程蛟、夏杰长.中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新路径选择——基于服务外包的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12]蔡璐.国际服务外包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2).[13]谢云硕.中印服务外包实证分析与中国服务外包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4).[14]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15]吴胜武、余志伟和杨小虎.服务外包: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6]来有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战略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17]科斯,德姆赛茨,威廉姆森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8]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托马斯·H·达文波特等.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0]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21]WILLIAMSON.theGovernanceofContractualRelations[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75.[22]CKPrahala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ocoftheCorp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5-6)[23]WemerfeltB.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