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氧同位素含量偏移的地质意义研究_第1页
碳、氧同位素含量偏移的地质意义研究_第2页
碳、氧同位素含量偏移的地质意义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2碳、氧同素含量偏移地质意义研究在学习地球化学之前,我曾加入一个科研立项小组的科研工作中。这个科研项目的主题是“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期之交Fr/Fa界线)所发生的全球性生物大绝灭事件我们对此项工作主要从牙形石分带,微球粒的基础研究及对碳酸盐含量碳氧同位素的含量偏移等方向展开在加入到这个工作开始到学习完地球化学这门课止我阅读了关“碳氧同位素含量偏移在重大地质事件中的指示意义”这一知识点的文献约十余篇。这些文献除了有部分对FF事件的碳氧同位素的规律总结之外更有一部分是对其他重大地质事件诸如中元古代海平面变化河南地区震旦系碳酸盐沉积早寒武世黑色页岩奥陶系—三叠系古环境变化白垩纪缺氧事件等的系统归纳本文即是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运用同位素含量分析的方法,对以往做过此方面工作的文献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碳酸盐和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已成为推断全球碳循环变化的有力工具碳循环的变化通常与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有关碳同位素的正偏移在一些地质学家看来被认为是有机碳埋藏速率增强的结果这种变化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由于海平面的变化或者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大量暖盐水体的形成导海水缺氧得海水中有机物氧化速率降低碳埋藏速率增加致浓度降低,全球变冷,这一系列变化又导致了生物的大量灭绝。在对北京十三陵地区中元古代雾迷山组海平面变化的分析中李任伟等人对白云岩进行了取样,分析以及检验发现:北京十三陵地区雾迷山组1310~1207Ma)白云岩的δ13C数值范-1.5‰~1.5‰,δ18O数值范围一般为-4‰~-5‰(PDB)。它们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旋回性变化的特征。13C从地层层序的边界发生正偏移,至15‰(PDB),然后发生负偏移至-1.5‰(PDB)。有时,在δ13C为负值的层段18O数值较高,约为-4.0‰(PDB)。中元古代雾迷山时期碳酸盐岩相对具有重碳同位素组成的层段与海侵相关。可以在新元古代可以在显生宙找到类似的例子白垩纪森诺曼阶-仓阶、早侏罗世中奥陶世晚期以及晚寒武世人们都可以在海侵时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δ13C值的正偏移原因在于此时的海洋有较高的有机产率和高的有机碳埋藏速率,由于沉积有机质从海洋中选择地吸收了轻碳同位素12C),结果造成海洋碳酸盐库对重碳同位素(13C)的相对富集。雾迷山组这种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可以反映海平面的变化海侵体系域时期海水有相对高的有机产率和有机碳埋藏速率在高位体系域时期的碳酸盐台地可能为滞流和蒸发环境海水中微生物因呼吸而消耗有机质的作用比较强烈。河南汝州鲁山一带罗圈组冰积层之上的东坡组以页岩粉砂质页岩及粉砂岩为主而在对河南汝州一鲁山一带震旦系东坡组碳酸盐沉积的研究中杜远生及张良等人发现了白云岩透镜体及白云质粉砂岩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具有与东坡组页岩不协调的软沉积变形。白云岩透镜体和白云质粉砂岩具有明显的13C负偏白云岩透镜体的δ13C一419~一18‰白云质粉砂岩的占δ13C大部分为一2‰~一4‰之间认为坡组的白云岩透镜体及白云质粉砂岩、砂岩与华南震旦纪盖帽白云岩及南华纪Sturtian冰期冰积层之上的碳酸盐丘和菱锰矿类似,为冰积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泄漏释放的O和海水中的Mg+发生快速反应快速沉淀而成的,即东坡组的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砂岩为冷泉成因。而陈兰等人对扬子地台湘黔地区旱寒武世黑色页岩有机碳同位素的组成变化进行野外地质观察与室内分析研究表明究区灯影组白云岩主要为碳酸盐台

地沉积环境蹄塘组黑色页主要为陆棚沉积环境南地区有可能水体更深,过渡到斜坡相沉积区通过分析黔地区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TOC)为~12.31,平均为97%。有机碳同位素δ13C)组成的变化幅度很大,从-29.‰~-34.41‰(PDB),平均为31.78‰,最大偏移量为43‰。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δ13C和T含量变化也很大,具有明显3个升降旋回,代表海平面具有海进海退变化特征。而下伏地层灯影组白云岩占13Corg值相对比较高代表海平面下降研究区两个典型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反映了该期海平面变化海洋原始生产率以及上涌洋流的变化情况揭示湘黔地区早寒武世的古海洋信息。卢鸿等人

通过对轮南14井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的单体碳同位素分析,证实该井奥陶系和石炭系油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油源均属奥陶系源岩产物而三叠系油藏与奥陶系、石炭系油藏具有较大的碳同位素差异反映其油源不同。无论是正构烷烃还是类异戊二烯烃的单体碳同位素值,均呈现出三叠纪油藏较轻、奥陶纪原油较重的分布,这与地史上原油碳同位素的长期变化规律相吻合对于奥陶纪和三叠纪之间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不宜于以常规的简单的母源成熟度和沉积环境方面的差异来解释上述“异常”分布,而应该结合大气CO2浓度及生物生长速率等环境变化因素来解释资料表明,地史中全球范围内的古环境大气CO浓度变化和藻类生长速率演变共同造成了奥陶纪的正向变化和三叠纪的负向变化。邹艳荣等人对我国业已发现的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果显示,我国河北滦平盆地高等植物叶腊碳同位素正偏是weissert缺氧事件的陆地响应,weissert缺氧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缺氧事件而不是区域性的缺氧事件。叶腊烷烃单分子碳同位素正偏有两种不同的机制:白垩世分子碳同位素正偏主要反映的是大气CO2水平增加晚白垩世分子碳同位素正偏主要反映的是陆地植物类型的变化。另有十多篇我认真研读过的关于碳氧同位素偏移分析的文献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总结发现碳氧同位素的偏移不论是正偏还是负偏都对应着海平面的升降海水温度的变化以及有机碳埋藏的速率变化等现象其指示的意义可能是海水缺氧,海洋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大型生物灭绝等地质事件。通过对碳同位素含量的定量测定能够对此类问题做出解答并依据数据进行逻辑推理从而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活动。因而这一种地球化学的方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类似的科研工作中将作为一种有力的佐证来指明某些猜想而对我们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历史打下基础。参考文:1.许冰,顾兆炎,刘强,王成源,李镇梁.广西桂林洞村上泥盆统碳同位素正偏移与全球一致性的记录.科学通报第48卷第8期,2003年4月2.许冰,顾兆炎,刘强,王成源,李镇.广西上泥盆统F—F界线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沉积学报第22卷第4期.2004年12月.3.李任伟陈锦石张淑坤.中元古代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碳和氧同位素组成及海平面变化.第44卷第6期,1999年.4.张.河南汝州一鲁山一带震旦系东坡组碳酸盐沉积的碳同位素负偏及其地质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3卷第4,2008年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