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的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4篇)_第1页
推荐的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4篇)_第2页
推荐的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4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荐优秀的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4篇〕第1篇:中国古代哲学是生态哲学蒙培元先生的〔人与天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一书,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是生态哲学〞的命题,分析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家的哲学生态观。他不只是“照着讲〞,揭示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而且是“接着讲〞,表达了对现代生态哲学研究很有见地的观点。这是值得器重的。一、中国“生〞的哲学是生态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生成论、“万物化生〞说、“天道生生〞说,其本文关键词语是“生〞,即“生生之谓易〞“天地之盛德曰生〞。的实质是“生〞“天道生生〞;“天能生物〞“天地者,生之始也〞;人和世界万物都是由“天〞化生,依靠“天〞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起源于〔周易〕的中国哲学是“生〞的哲学。蒙培元先生在〔人与天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一书中指出:“‘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具体表现出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没有例外。我们完全能够说,中国哲学就是‘生’的哲学。从孔子、老子开始,直到宋明时期的哲学家,以致明清时期的重要哲学家,都是在‘生’的概念之中或者围绕‘生’的问题建立其哲学体系并展开其哲学论说的。〞①他以为,中国“生〞的哲学重要包含三层含义②:其一,“生〞的哲学是生成论哲学,而不是西方式的本体论哲学。无论道家的“道生万物〞,还是儒家的“天生万物〞,说的都是世界本源“道〞以及“天〞与天然万物、生命和人的生成关系,而不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其二,“生〞的哲学是生命哲学而不是机械论哲学。“生〞是指生命和生命创造,天然界是生命有机体,它不仅有生命,而且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中国哲学的“天道流行〞“生生不息〞是指天然界具有内在生命力,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这是有生命的天然界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生〞的哲学是生态哲学。它从生命的意义上讲人与天然和谐。人与天然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不能离开天然界而生存,天然界也需要人去实现其价值。天然界是人的价值之源,人又是天然价值的实现者。人与天然的关系是价值关系,而不只是认知关系;它是一元的,而不是二元的。中国生态哲学起源于〔周易〕“生生之谓易〞哲学,包含儒家的“天生万物〞哲学,道家的“道生万物〞哲学,以及与〔周易〕亲密相关的fo家的“万物是生〞哲学。它们都以“生〞为核心,以“生〞为根本精神,以“生〞展开它们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中国“生〞的哲学是生态哲学,这是中国“生〞的哲学的重要结论。二、“接着讲〞:中国哲学的生态智慧“生〞的哲学,处处闪耀着中国哲学的生态智慧,其中,“人与天然和谐〞的生态观是生态智慧的辉煌具体表现出。〔人与天然〕一书第五至十八章重要论述中国有名思想家的生态哲学思想,高扬中国哲学的生态智慧。从第五章开始,标题依次为:“仁与天命——孔子〞;“天地人三材之道——〔易传〕〞;“参赞化育——〔中庸〕〞;“仁民爱物——孟子〞;“节流开源——荀子〞;“回归天然——老子〞;“人与天——庄子〞;“性即天然——玄学〞;“民胞物与——张载〞;“天地万物一体——程颢〞;“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朱熹〞;“良知与天然——王阳明〞;“从‘体用不贰’到‘万物一体’——熊十力〞;“‘接着讲’与‘天地境界’——冯友兰〞。它分析并揭示了中国重要哲学家的生态思想,是扼要的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蒙培元先生是有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学生。冯友兰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非常有智慧地提出“照着讲〞与“接着讲〞的区别。他说自己并不是“照着讲〞哲学史,而是“接着宋明理学讲〞。蒙培元学他的教师“接着讲〞。蒙培元先生指出,“接着讲〞着眼于哲学的发展、变化和新的创造,有两层含义:第一,赋予中国哲学以全新的现代理性精神,实现中国哲学现代化;第二,在中国哲学形式化、理性化的同时,要保留、继承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十分是最终性的价值内容①。他的〔人与天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一书,是“接着中国哲学生态观讲〞的,在分析有名哲学家的生态观时,继承其最核心的内容,以全新的时代精神论述现代生态哲学思想。三、“接着讲〞: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人与天然统一〞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论。蒙培元指出:“天,就是指天然界,这一点是确定的;但这个‘天然界’不是西方人讲的那种与‘人’相对立的‘天然界’,不是让人去‘征服’的那个‘天然界’,这一点是很要紧的。〞他还说:“天然界却是个不断的有生命创造的天然界。这是中西方思想的最主要的一个区别。所以,‘天何言哉’虽然是指天不说话,但天却以它的生命创造为言说,人不仅要倾听它,而且还要实现它。人作为天然界的产品,要实现它。‘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从生命的创造,进而说到生命的价值,这是孔子创始的儒学的关键所在。〞又说:“天的根本意义是‘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盛德曰生’,这是儒家天人合一论的基本出发点。〞②在这里,天和人的目的合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实现天的目的。现代哲学研究存在,称为“本体论〞,它以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任务是保卫和分析这一理论。后来,有的学者指出,物质或天然界不是哲学本体,应当“把人作为本体〞,从人类主体的角度、人类理论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生态哲学研究人、生命和天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是“生成论〞,它以为人是指人的世界,包含人、生命和天然,是人和天然互相作用的世界。也就是说,世界的存在是“人—社会—天然〞复合生态系统,世界本原〔本体〕不是纯客观的天然界,也不是纯洁的人,而是“人—社会—天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这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四境界:天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哲学的可用之处重要是提升人的天地境界。蒙培元先生指出:西方哲学所寻求的目的是实体的,而中国哲学寻求的目的是境界的;西方式的超出是超出到那个绝对的实体,而中国哲学的超出就在这里世——心灵的内在超出。他在〔仁学的生态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所谓‘天人合一’境界,就是与宇宙天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况,可以以说是一种‘自在’。〔易传〕所说的‘大人’、‘圣人’,就是实现了这种境界的人。‘大人’之所以为‘大’,‘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他们能与‘天德’合一,充足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①这是对于生态哲学基本问题的精彩表述。四、“接着讲〞:生态哲学的主体论现代哲学是人与天然“主、客二分〞的哲学。它以为人是主体,而且只要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天然界是客体。生命和天然界作为客体,只是人的对象,是人认识、改造和利用的客体,它没有主体性、价值、自动性、目的性、认识能力、创造性和智慧。而生态哲学是“人与天然统一〞的哲学。它以为,人是存在主体、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和智慧主体,因此具有主体性,具有价值、自动性、目的性、认识能力、创造性和智慧;而且,生命和天然界也是存在主体、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和智慧主体,因此也具有主体性,具有价值、自动性、目的性、认识能力、创造性和智慧。只是人、生命和天然界处于不同的进化条理,这些特性表现了条理性,说它们有高条理或低条理的区别能够,但是没有实质的区别。否则必定有人会问,假如人的主体性、价值、自动性、目的性、认识能力、创造性和智慧等不是进化的结果,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只好求助于上帝。生态哲学回绝这种讲解评说,坚持生命和天然界的进化论,如蒙培元先生所说,这是“天然界‘内存价值’的创造性弘扬与实现〞。蒙培元先生指出:“儒家的主体性同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是不同的,其最大的区别是,儒家的主体性是以‘天人合一’即人与天然的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的,西方哲学则是以人与天然的分离、对立为根本特征的。在儒学中,人作为价值主体是对天然界‘内存价值’的创造性弘扬与实现,而不是从人的利益出发,赋予天然界以某种价值。〞②“天然界以‘生’为德,也就是以‘生’为心。人的主体性重要表如今‘为天地立心’……天地〔即天然界〕有没有心的问题,是儒学中最有意思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问题。〞③他总结说:“人之为主体是‘人为天地立心’的主体,而不是‘人为天然立法’的主体。其基本特征是成认天然界有内存的生命价值,但是必需通过人这一德性主体的理论活动、创造活动而得以实现……〔在这里〕天地以‘生’为心,人则以‘仁’为心,因而,仁学是儒家的核心。‘生即仁’之说,揭示了人与天然的内存的统一性,而‘为天地立心’之说,则揭示了人的主体作用。人不是靠‘自我意识’与天然界相对立,靠‘天赋观念’、‘先验范畴’逻辑形式‘为天然立法’,而是靠‘天命之性’与天然界相统一,靠自己的仁心、仁性‘为天地立心’,在理论活动中实现‘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这就是儒学主体性的精神本质。〞④这种生态哲学主体论完全超出了现代哲学的主体论,是一种新哲学的主体论。五、“接着讲〞:生态哲学的目的论现代哲学以为,人是目的,只要人有目的,因此只要人有内在价值。生态哲学以为,人是目的,生命和天然界也是目的,因此它也具有内在价值,是值得尊敬的。所谓“天然界的内在价值〞,是指天然和生命的目的,以生态规律自立安闲地自己生存。蒙培元先生“接着讲〞生态哲学的目的性。他说:“天然的目的性是从‘生’的哲学得出结论,包括在‘生’的哲学之中……在中国哲学中,所谓目的是指‘生’之目的①。但凡生命都是有目的性的。天然界作为生命整体,当然是有内在目的的……从‘生’的目的性出发,解决‘天人之际’的问题,便在人与天然之间建立起内在的目的性关系。善就是目的。〞②“天然界有一种向善的目的性,实际上是说,天然界有一种有序化的秩序,这种秩序具体表现出出一种方向性或可能性,并不就是人类所说的善,但是人类的善必需是‘继’之而后有,这个‘继’字说明,人不能脱离天然界生生之‘德’而存在,同时又说明人的主体性之主要。〞③生态哲学以为,这里“继〞的意思是说,人、生命和天然界,作为存在主体、价值主体和认识主体,它所有特性,包含它的主体性、自动性、目的性、认识能力、创造性和智慧等,是有序地进化的,表现了有序进化系列,表现了它的条理性,表现了向善的目的性。蒙培元先生指出:“儒家的目的理性,就是以仁为最高目的的理论理性,它和认识理性、工具理性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理性。〞④“儒家将最高的善即仁视为天然界‘生生之道’的目的性实现,视为人的内在生命之动力和目的,从根本上说与天然界是统一的。〞⑤在〔仁学的生态意义与价值〕一文中,他以为,天然的存在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不是超出于此世的那个绝对实体,即“神〞的目的,而是“天地生物之心〞,即天然产生生命和生命向上发展的目的,这就是仁。人与天然有道德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只是认知关系,人不只是认识主体;人与世界的关系,还是情感沟通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人是德性主体,承当着道德义务〞⑥。在这里,他关于儒家的目的论分析,肯定天然的内在价值,是指向“仁〞,这对现代环境伦理学是有主要意义的。总之,蒙培元先生的〔人与天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一书“照着讲〞,保留、继承了中国哲学生态观最核心的本质内容,讲述了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接着讲〞,讲了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论和目的论,抱持当今的时代精神,为建设中国生态哲学奉献了力量,是可喜的哲学研究新结果。余谋昌第2篇: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中起过主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鸣。但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有何积极影响呢?学术界对此讨论甚少。根据史料,实事求是地讨论这一问题,对于认识由东西文化融合而成的日本近代文化,对于扬弃中国古代哲学,探寻求索东方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均大有裨益。本文将以几位对日本近代文化做出重大奉献的日本哲学家、企业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为例,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讨论。由于属同一学科,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哲学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显著的。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三人的哲学思想就颇具典型意义。西周〔1829一1897〕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他的重要历史奉献是,将西方哲学〔从哲学概论、哲学史到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而在译介的经过中,西周始终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西周6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2岁进藩学“养老馆〞,承受严格的汉学训练,遍读〔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近思录〕等主要典籍,20岁左右先后入大阪的松阴塾、冈山的冈山学校学习中国古代经典。1862年至1865年西周在荷兰三年留学期间系统地研究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穆勒的功利主义,学习了西方的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西方的思想文化开阔了他的视野,改善了他的知识构造。然而,西周在开创建立日本近代哲学的经过中,并未抛弃以前所学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而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文化,融东西两种哲学为一体。西周以为,“东土谓之儒,西洋谓之斐卤苏比〔〞哲学“之日语音译——引者注〕,皆明天道而立人极,其实一也。〞在知识论上,西周提倡“大知〞即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反对“小知〞即知识的零碎性和片面性。他说:“小知即平常的知识,在有限水平上高于凡庸者,好像某人立于稠众密群之中,看之视野不跨越前后左右。〞“大知与此相反,如立于一高台之上观台下稠众,对于数万人能够一目了然,视野不受前后左右所限,行动亦得当。〞根据西周的〔知说〕篇所述,他的“大知〞是以“文、数、史、地〞为基本内容,以演绎和归纳为重要方法,以求得真谛为最终目的。很明显,西周的知识论是以西方近代文化为参照系的,但西周所述的“大知〞、“小知〞概念及某些思想乃是取目庄子哲学。庄子曾曰:“小知不及大知〞“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其中的联络显而易见。西周把当时的新兴学科——心理学介绍给日本人民,其中借用了蕴涵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的某些概念和思维方法。西周指出,“心理之分解首别三大部,智、情、意是也。〞“意,是人心之主,即为心诚之君主,而智为采用之官〔又曰报告官〕,情为宣达之官,采用之官司入,宣达之官司出,共存心诚,辅相心君,以开其属府于此身国〞这种“智、情、意〞的心理学理论虽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新知识,但其中的某些概念和思维方法与〔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亲密相关。西周认真地翻译了一批西方近代哲学范畴,他的翻译不是生硬地直译,而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创译。如“哲学〞范畴,英文原词为“philosphy〞,意为“爱智〞。西周先参照中国宋代哲学思想,将“philosphy〞译成汉文“性理学〞、“理学〞、“穷理学〞。随着对西方近代哲学认识的加深,西周觉以上译语均不太妥,便作了进一步改动。他说:“斐卤苏比〔philosoPhy〕之意如周茂树说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故亦可将斐卤苏比直译希贤学。〞后来他又将“斐卤苏比〞译为“希哲学〞,这大略是受中国〔尚书·皋陶谟〕中的“知人则哲,能官人〞思想的启示。经反复考虑和进一步琢磨,他在1874年刊行的〔百一新论〕中说:“把论明天道人道,兼之教法的斐卤苏比译名哲学。〞这样与英文原意的“爱智〞特别吻合。由此可见,“哲学〞一词是经过细心推敲才创译出来的,而西周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素养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西周在创译“理性〞、“悟性〞、“主观〞、“客观〞、“现象〞、“着实〞等哲学范畴的经过中,也在不同水平上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营养。这些哲学范畴今天仍在日本、中国等使用汉字的亚洲国家中频繁使用,为沟通东西哲学的沟通,促进东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奉献。在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开创建立日本近代哲学的经过,中江兆民比西周更进了一步。中江兆民〔1847——1901〕是日本明治时代出色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有名的自在民权理论家。他16岁时入有名的土佐藩藩校文武馆学习汉学,专心习读〔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尤其爱读〔庄子〕。据其四周的人说,兆民能把其中的某些章节倒背如流。随后,他还在奥官慥斋门下读过〔传习录〕,研习阳明学,兆民于1871年10月至1874年5月赴法国留学。归国后,他在鼎力介绍西方哲学文化的同时,仍拜有名汉学家冈松瓮谷为师,努力学习先秦诸子。他在建设日本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经过中,也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营养。如他对生死观问题的回答就具有鲜明的东方特点。1901年4月医生诊断兆民所患病症为喉头癌,并说只能再活一年半左右。听到这个消息,他不是消极、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乐观、积极地工作。他说:“假设有事情可做,而且过得愉快,那么,这一年半岂不是足以充足利用的?啊!所谓一年半也是无,五十年,一百年也是无。也就是说,我是虚无海上一虚舟。〞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庄子以为,人的生命之初是天然所赋予的,最终仍要回到大天然,因此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以无为始,又以无为终。显然,兆民的上述思想是对庄子“死生存亡之一体〞观点的继承和改造。兆民还说,“一个人假使七八十岁后才死,能够说是长命。然而以后,却是永远无限的劫数。假使以七八十年去和无限作比较,那是多么短促啊!于是乎不能不把彭祖看作夭折。〞能够看出,这是对〔庄子·齐物论〕中寿与夭观点的改造。正由于兆民能站在无神论的基础上,吸收和改造庄子生死观的思想,所以他能以顽强的意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写出〔一年有半〕和〔续一年有半〕,为日本人民留下了难得珍贵的精神遗产。中江兆民还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本论〞思想与卢梭的民权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东方的自在民权论。他曾写下“民为重〞的汉字横幅,这与孟子的“民为贵〞观点有着亲密的联络。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天下者,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柳宗元也以为,历史的发展,既非天意决定,也非圣人的意志所能左右,决定的因素是“生人之意〞,即人民的意愿和物质需求,并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观点。中江兆民通过西方近代的自在民权论对孟、柳的观点作了新的分析,指出:“民权是个至理;自在平等是个大义。违背了这些理义的人,毕竟不能不遭到这些理义的处分。即便有很多帝国主义国家,也毕竟不能消灭这些理义。帝王虽说是尊贵的,只要尊敬这些理义,能力因而而坚持他们的尊贵。中国早已有孟柯和柳宗元看透了这个道理。这并不是欧美专有的〞当时日本思想界中有一种论调,说“自在〞、“民权〞、“平等〞等思想产生于西方,不适用于日本的近代化。中江兆民为了反驳上述论调,鼓励日本的自在民权主义者与封建主义权力和思想作斗争,所以从新诠释了孟子等人的“民为贵〞思想,提出‘民权〞、“自在〞思想“不是欧美专有的〞,使日本的“自在民权论〞更具东方文化的特色更富号召力。中江兆民还用孟子的“浩然之气〞观点为其自在观作了论证。他在〔东洋自在新闻〕的社论中,把自在分为“行为的自在〞和“心思的自在〞。所谓行为的自在,包含人身、思想、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从政等方面的自在。所谓心灵的自在,“就是我精神心思绝不受其它物之束缚,充足发达而无余地。这也就是古人所谓‘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日本近代的文学也遭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这里以夏目漱石〔1867——1916〕为例。夏目漱石被日本学界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巨匠〞。他少时喜欢汉学,曾进入以中国古代经史为重要教学资料的二松学舍学习。上大学英文专业时,他继续表现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浓烈厚重兴趣,写有〔老子的哲学〕一文。1907年,他进入〔朝日新闻〕报社,成为专业。日本学者以为:“漱石的思想能够说是在欧洲的近代思想与东方思想的接触经过中构成的。〞从漱石的创作来看,他所接触的“东方思想〞除了日本思想之外,重要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漱石的文学融进了不少中国古代哲学成分。他在〔七草集评〕之诗中写到:“洗尽尘怀忘我物,只看窗外古松郁,乾坤深夜闻无声,默坐空房如古fo。〞在〔失题〕之诗中写到:“往来暂逍遥,出处唯随缘。〞在〔春兴〕之诗中写到:“寸衷何窈窕,缥缈忘是非,三十我欲老,韶光犹依依,逍遥随物化,悠然对芬菲。〞这里的“忘我物〞、“忘是非〞、“逍遥〞、“物化〞均是庄子〔齐物论〕和〔逍遥游〕的思想。另外,他的文学作品〔我是猫〕、〔薤露行〕、〔兴趣的遗传〕和学术著作〔文学论〕等屡次引用庄子的文辞、典故。他在〔题自画〕之诗中写到:“起卧乾坤一草亭,眼中唯有回山青,闲来放鹤长松下,又上虚堂读〔易经〕。〞在〔无题〕之诗中写到:“眼识东西字,心抱古今优,廿年愧昏浊,而立才回头,静坐观复剥,虚怀役刚柔。〞能够看出,漱石读过〔周易〕并承受了〔周易〕思想的影响。由于融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成分,漱石的文学作品增长了思想深度和启迪意义,表现出较强的东方色彩。以儒学为代表的很多中国古代思想是日本近代“和魂〞中的主要部分。自王仁于公元285年携〔论语〕入日本起,经过一千多年日本历代学者的吸收、消化,尤其是随着儒学在江户时代〔1603——1867〕的兴盛和普及,中国古代哲学的某些思想已深深积淀在日本民族的社会心理构造之中,浸透在广阔人们的观念、行为、风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况之中。日本学者以为,“明治以后的‘和魂,则将过去的‘汉才’亦包含在内,构成一广泛圈的概念。〞在这具有复杂成分的近代“和魂〞体系中,与属于宗教思想的神道、fo教和崇敬古典、信奉神话的“国学〞相比,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有其特有的优点,即它一方面是重视现实、关心社会、“积极入世〞之学,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套较为完好的体系,内容上牵涉天然观、方法论、伦理观、社会观等领域,因此它对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影响颇大,成了日本近代文化的东方理论来源。本文所列举的日本近代思想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并非简单地套用,而是基于日本近代化的社会理论,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他们在吸收与改造中国古代哲学以运用于日本近代化建设方面所获得的结果,对于我们今天在实现现代化经过中怎样进行文化建设,怎样使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杜庆萌第3篇: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以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毛病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需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目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要髓,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fo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水平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经过中构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能够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能够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下面特征。〔一〕重视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理论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十分重视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fo家寻求成“fo〞,将到达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寻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二〕重视践履。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理论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如今理论方面,更具体表现出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理论,进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三〕重视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fo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理论能够提升人们的涵养,进而到达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四〕重视和谐。中国古代哲学不仅重视人与天然的和谐统一,而且特别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随万物产生的本源时,领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以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到达“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竭力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一种和合的境界。二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切厚重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品,其中天然存在着一些糟粕,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而,有人曾质疑:21,我们还需要承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其中有许多精华要髓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给予它们新的理解,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对现实仍然具有指点意义。今天,当我们从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细细品味,仍然会获得许多感悟,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遭到外来的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宏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遭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水平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西方消极的、毛病的思想也随之而来。生活在充斥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许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许多大学生的现在状况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庄严的冷淡、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现代大学生的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现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三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承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要髓部分的熏陶,会对现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主要的影响和作用。〔一〕中国古代哲学看重个人的涵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现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主要的意义。当下,许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对将来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神放在上网、恋爱上,白白地虚度了难得珍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获得荣誉,以至不择手段……殊不知,大学时代恰是一个人加强本身涵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将来的路终究应该怎么走,将自己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人涵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升。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重视个人自我涵养的充分。在儒家看来,人只要具备完好的知识构造,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而就要努力充分个人的学识和内涵修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以为,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持本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以为,虚假的声誉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以为:“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声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就能够了。墨家也非常看重“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总而言之,现代大学生应当留意本身涵养的提升,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兢兢业业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恰是古人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二〕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主要的意义。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辩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现代大学生又当怎样去抉择呢?当下,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组织,为造孽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背学校的相关规定,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很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成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寻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以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条理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条理的需要,那就是对道义的寻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贵皆烟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为应当去掉过分的寻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十分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今天,在社会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需要时,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现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这无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留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其结果只能是“竹篮取水一场空〞。〔三〕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寻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现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主要的意义。如今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假如还继续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别人,以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敬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们国家的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提倡团结互助,寻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努力搞好与同学、教师的关系,凡事多做换位考虑,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四〕中国古代哲学重视道德的理论,提倡言行一致,对于现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涵养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当下,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晦气于社会道德建设。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如在考试时违背考试纪律,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fo等各家都以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经过中,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视道德的理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辛朴素、勤劳俭朴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遵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切进入人心。而今,现代大学生仍应践行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构成的道德传统,并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在现代大学生的表率下,我们的社会将会愈加和谐、美妙。中国古代哲学能够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要髓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现代大学生应留意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积极思想,并根据现实,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使这些思想能真正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本身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丁燕刑玲第4篇: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角度解读李约瑟难题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李约瑟提出了一个“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李约瑟本人从政治体制出发,以为中国是官僚体制,而欧洲是封建体制,这种体制相对自在,更有利于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小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构成;而中国的官僚体制重农抑商,造成了理论与理论的脱节,所以“在现代天然科学的发展经过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达·芬奇时代〔经历体验型试错〕向伽利略时代〔现代科学〕的过渡,或许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中国现代化进程〕一书中则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这样的解释:中国古代固然曾获得了欧洲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但发生科学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却不具备;相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内外环境却呈现出多方面的缺陷,极大的限制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这些缺陷重要具体表现出在小济及其社会构造的落后性、科学技术的致用性和依附性、有机天然观的超前性、经历体验科技观的滞后性。其中,科学技术的致用性与依附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又蕴含了有机天然观的“超前性〞这一点。所以有需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解读。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用主义的忠诚蜂拥者。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提倡尊敬天然,顺应天然;另一方面,它又有“知行合一〞的特点。中国哲学的任务,是使人具有圣人的人格,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即,中国哲学所寻求的“完美〞的人,是既降生又入世的。而降生和入世又恰恰代表了中国哲学两大家儒家和道家的对立。儒家的“入世〞更像是一种政治哲学,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的观点更像是一种教化的手段,“知天命〞也更倾向于把人放在整个天然环境之下,“知行合一〞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