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防护第7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课件_第1页
职业卫生防护第7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课件_第2页
职业卫生防护第7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课件_第3页
职业卫生防护第7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课件_第4页
职业卫生防护第7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作业环境的评定一、接触评定的概念二、接触评定的方法三、职业卫生调查四、生物监测第二节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检测一、检测的要求和规范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三、作业场所物理因素的检测第七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

作业环境评定的目的是通过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分析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提供依据;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要求;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是接触评定。第一节作业环境的评定接触是指作业者接触某种或某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过程。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目的是估测某职业人群(如接触某化学物的职业人群)或者个体接触该职业有害因素的情况和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效应指标的测定提出职业有害因素作用的接触-反应关系,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和推荐最大无作用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接触评定的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评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接触人群特征分析,如接触人群的数量、性别、年龄分布;②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如鉴定有害因素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及接触的时间分布;③接触水平的估测,包括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实际进入机体的量,通常通过对作业点有害物质浓度定点采样监测和对接触的个体采样监测初步反应接触水平,通过测定机体内吸收的量较准确地反应接触水平。除了通过作业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的资料来估算接触水平外,还应注意其它方式的接触,如食物、饮水及生活环境等。有关接触评定的内容见图7-1所示。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接触吸收内剂量生物效应剂量分布、代谢和转化早期生物学效应功能或结构改变职业性病损环境监测生物监测询问调查接触评定询问调查不仅可为分析接触人群的特征提供依据,而且通过询问调查获得的有关健康效应的信息是接触评定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法。询问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等。接触评定的方法包括询问调查、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种。二、接触评定的方法1.询问调查针对劳动者作业环境的特点,环境监测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由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及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影响,生产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具有(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深入现场详细了解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的形式、形态和浓度(或强度)等,仔细观察并记录作业者的操作过程、活动范围、接触途径及接触时间等,以便分清主次,确定评定对象。2.环境监测(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应深入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拟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如下信息: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毒理学资料,即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等。(3)接触水平的估计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的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但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往往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则应该用几何均数表示;有些情况下,出现个别较大值或较小值或一侧无确切值时,可用中位数表示。若生产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或作业者在一个工作班内要参加多种操作过程,估算接触水平时则要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但这些计算只能是接触水平的粗略估计,因为接触者的实际吸入量不仅取决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还与吸入空气的量及有害物质的吸收系数有关。所以,接触水平估计最好增加生物监测评估。(4)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作业环境监测所得资料应根据卫生标准和法规,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对所观察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在不同车间、工种和不同时间的分布,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并供动态观察和前后对比之用。根据卫生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规定,资料整理时常用的统计指标有: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100%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测定点实测浓度值/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1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100%作业环境监测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建立定期的监测和登记制度,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改善措施,且应将综合评价的结果定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由于环境监测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接触者机体内有害物质的实际吸入量,接触评定时还必须采用生物监测的方法。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最好二者并用,以发挥其互补作用,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全面评价。3.生物监测职业卫生调查是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识别和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步骤。其重要目的是了解工作场所劳动过程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性质、质量浓度(强度)、频数分布、变化规律、劳动条件,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摸清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状况,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和提出治理规划,为制定职业卫生标准和有关法规提供依据。三、职业卫生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两类。前者主要以职业工作场所的劳动卫生情况为调查内容,它又分为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等。后者主要以职业人群为调查对象,偏重于研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健康的损害。本节主要阐述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的内容,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将另节描述。1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①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性质、人数、职业分布、接触人数、机构设置、产品种类等;②主要有毒有害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和仪器设备;③工艺流程;④主要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如工作地点环境微小气候、工作量、接触量、工种、布局、卫生条件等;⑤劳动组织及班次等;⑥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⑦作业环境及接触者健康状况;⑧防护设备和使用情况;⑨卫生保健和卫生情况等。(一)劳动卫生调查的基本内容2专题职业卫生调专题调查是根据调查任务来源及目的要求对某一系统或某一有害因素的劳动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在所辖地区内存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应考虑进行专题调查:某一系统(行业)在所辖区内所占比重较大;某一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较突出,接触人数较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出现新的有害因素者;已有的有害因素出现新的职业性病损者等。专题调查的目的在于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就其它具体问题(如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研制或验证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其调查项目可视实际需要加以选择。3事故调查该项调查常属计划外应急性调查。发生急性事故性损害(如急性中毒事故)时,劳动卫生医师应会同临床医师参加抢救;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厂矿医院或诊所)应按《职业病报告办法》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部门报告;并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可能发生事故的有害因素,结合中毒者的临床表现等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提出治疗、预防对策,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除事故调查外,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后者常需更为周密的安排。典型的劳动卫生调查大致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等三个阶段。(二)职业卫生调查的步骤1准备阶段(1)制订计划(2)查阅文献(3)拟订表格(4)选择对象(5)试点调查2实施阶段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调查计划,全面展开工作。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最好制订调查工作手册,内容包括调查员工作须知、调查项目的各项标准及操作规程等,调查员必须严格遵守调查工作手册中所定的各项规章。专题调查组要建立各级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如由项目负责人→现场调查督导人→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的三级工作网。随时抽查原始记录,及时复核补漏,汇总和整理调查资料。此外,尚需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的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按量如期完成调查任务。3总结阶段(1)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2)调查汇总根据调查结果,写出全面总结,向调查企业和有关上级部门汇报。报告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作出卫生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建议,力争把通过调查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反馈到企业劳动卫生工作中去。(3)论文撰写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应结合调查发现,进一步复习有关文献,深化感性认识,把调查报告提炼成一篇或几篇科学论文。生物监测是指“定期(有计划)的检查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这里应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必须定期、系统而连续地进行。监测的内容不仅是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且应包括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毒物进入机体的相对量及其生物效应剂量,并作出评价,为控制和降低人体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四、生物监测(一)生物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生物监测按照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在体内的转归可分成三类,各类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各有其特点。1.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呼出气中毒物含量的测定2.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3.活性化学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的测定(二)生物监测的分类一、检测的要求和规范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三、作业场所物理因素的检测第二节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检测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是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利用现代检测、检验技术真实、准确地反映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强度(浓度)及分布情况,为职业病危害定性、定量评价提供科学技术依据。按检测方法可将其分为经常性检测、预防性监督检测和事故性检测等三类。经常性检测指按监测方法中统一规定的选取原则确定测点后,进行长期的定时定点的监测,以便观察有害物质对生产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规律,评价作业环境的好坏和对工人健康造成职业危害的严重性;预防性监督检测是在新建、改建、扩建企业的设计和竣工时,对其劳动卫生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及评价,看其是否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事故性检测是在作业现场可能或已经发生有害因素污染的事故时,通过检测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确定事故污染的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按检测内容,它又可分为物理因素检测和化学因素检测等。第二节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检测在《职业病防治法》及配套规章中,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需要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同时要求:①用人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应纳入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②应制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该计划内容应包括:作业场所名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检测单位;检测频次及计划检测时间;管理责任人等。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应委托依法设立并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范围、检测与评价技术水平、技术服务费用等,并要注意与选定的技术服务机构签订技术服务委托协议书。一、检测的要求和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采样与检测规范与标准进行。现行的主要采样与检测国家规范或标准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81类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作业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室内照明测量方法》、《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测量方法》、《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人体全身振动》、《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作业场所高频电磁场接触限值》、《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等。空气中不同状态的化学物质应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见图7-3所示。(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形态及采样方法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图7-3空气不同状态化学物质的主要采样方法1.定点采样(1)采样点的选择原则应遵循下列原则。(2)采样点数目的确定(3)采样时段和频率的选择(4)采样时间和样品数(二)采样方式及采样要求2.个体采样(1)采样对象的选定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列为采样对象。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2)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见表7-2、7-3所示。表7-2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与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劳动者数<33~56~10>10采样对象数全部234表7-3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与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劳动者数<667~910~1415~2627~5050~采样对象数全部567891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应严格按国标中规定的工作场所空气中81种有害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进行。其主要检测方法大致可按表7-4分类。在对检测浓度进行计算时,不同的职业接触限值、不同采样方式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三)检测方法及检测浓度的计算表7-4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主要检测方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类别主要检测方法生产性粉尘滤膜称重法无机物及其化合物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有机类及有机化合物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金属、类属及其化合物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有机农药类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药物类高效液相色谱法炸药类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生物类比色法1.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浓度计算用定点的、短时间采样方法进行采样;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按式(7-1)计算:(7-1)式中,C——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g/m3;

c——测得样品溶液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单位为μg/ml;

v——样品溶液的总体积,单位为m1;

F——采样流量,单位为L/min;

t——采样时间,单位为min。2.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浓度计算用定点的、短时间采样方法进行采样;采样时间一般为15min;采样时间不足15min时,可进行1次以上的采样;采样时间为15min时,空气中有害物质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式(7-2)计算:(7-2)式中,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单位为mg/m3;

15——采样时间,单位为min;其他符号同前。采样时间不足15min,进行1次以上采样时,按算术均值计算。3.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浓度计算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存在状况,或采样仪器的操作性能,可选择个体采样或定点采样,长时间采样或短时间采样方法,其中以个体采样和长时间采样为主。(1)采用个体采样方法的采样浓度计算按如下几种情况分别计算。1)采样仪器能够满足全工作日连续一次性采样时,空气中有害物质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式(7-3)计算。(7-3)式中TWA——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单位为mg/m3;480——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以8h计,单位为min;其他符号同前。2)采样仪器不能满足全工作日连续一次性采样时,可根据采样仪器的操作时间,在全工作日内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采样。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式(7-4)计算:

(7-4)式中TWA——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单位为mg/m3;C1、C2、…、C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单位为mg/m3;T1、T2、…、T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480——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8h,即480min。表7-5采用定点采样方法检测时的TWA值计算工作方式采样方法TWA计算公式在一个工作地点工作长时间采样全工作日连续一次性(7-3)全工作日2次或2次以上(7-4)短时间采样记录每时段工时,每次采样15min(7-4)在一个以上工作地点工作或移动工作短时间采样每个工作地点或移动范围内设立采样点,分别进行15min采样;记录每个采样点的工时(7-4)(2)采用定点采样方法的采样浓度计算采用定点采样方法采样,根据作业场所劳动者的工作方式与检测时间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按表7-5选择浓度计算公式。1.总粉尘测定总粉尘质量浓度是把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的粉尘,不分粒度全部总计在内的浓度。采用质量法测定,使含大小不等粒径的粉尘、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通过已称重的滤膜,将粉尘阻留在滤膜上,经称重后,其采样前后两次称重之差即为粉尘的质量,再换算成单位体积的空气中粉尘质量,单位为mg/m3。(四)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按国标《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所规定的方法执行。2.粉尘分散度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是指空气中不同大小粉尘颗粒的分布程度,用百分数表示。有数量分散度和质量分散度两种,中国采用的是数量分散度。主要方法是使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采样后,将滤膜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中,形成粉尘粒子的混悬液,制成图片标本,在显微镜下测定。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测定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种。(1)化学法这类方法有焦磷酸质量法、氟硅酸钾容量法和硅钼蓝比色法。其中焦磷酸质量法是中国规定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标准分析方法。它的优点是适应范围广、可靠性好,缺点是需要的试样量大(一般要200mg以上),化学处理过程较长,操作繁琐。该法的基本原理是:一定量的粉尘样品经焦磷酸在(240±5)℃下处理后,其中的硅酸盐等杂质完全溶解,而游离SiO2几乎不溶。因此,依据称量处理后的残渣质量,可推算出游离SiO2含量。(2)物理法有χ射线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两种方法。4.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国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规定,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进入肺泡的粉尘,其AED(空气动力学直径)平均在7.07μm以下。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原理是采集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使之通过分级预选器后,将呼吸性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尘后滤膜质量的增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的质量(mg/m3)。其所用的采样仪器主要是呼吸性粉尘采样器。5.石棉纤维计数测定石棉纤维计数浓度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石棉纤维数量,即每毫升空气中含多少根呼吸性石棉纤维(f/mL)。其测定原理是经滤膜抽取一定体积含石棉纤维粉尘的空气,使粉尘阻留在滤膜上,滤膜经透明固定后,在相差显微镜下计测石棉纤维数,根据采气量计算出每毫升空气中石棉纤维根数(f/mL)。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进行。目前中国已发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可为最高容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等3种。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检测分别按照这三种浓度的测定要求来进行。但在有些情况下,如设备检修,设备发生故障时,急需判明有毒物质的浓度高低、有无危险等,因此,实际工作中除了常规的测定方法外,常采用快速测定方法,我国有毒作业分级时主要采用此方法。(五)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1.快速测定法其常用的又有如下四种方法。(1)检气管法它是一种内部充填有经特定化学处理的粒状多孔材料(指示粉)的细长玻璃管,两端融封。使用时断开管头,用专用采样器定量吸入样品气体。被测气体即与指示粉上的化学物质发生快速气-固显色反应。根据变色柱长度或色度定量确定被测物质浓度。它具有现场使用简便、快速、便于携带和灵敏度较高的优点,其不足之处是准确度偏低(误差在25%以下)。专业厂家已成批量生产。目前用得较广的检气管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苯、汞等检气管,其灵敏度和准确度能够达到卫生学上的要求。(2)试纸法它是用试纸条浸渍试剂,经干燥后,在现场放置或抽取一定空气,显色后比色定量。也具有快速,灵敏可用的优点,但准确性较差些。(3)溶液快速法它是使被测空气中有毒物质与显色剂作用,显色后用标准管或人工标准管比色定量。如氮氧化物的测定等。这种方法灵敏度、准确度一般都较试纸法和检气管法高。(4)快速现场测定仪(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该类型仪器的中枢部件是传感器(或称敏感元件、探头)。传感器依据测定机理,利用有毒物质的热化学、光化学、电化学等特点进行有毒物质的测定。在有毒气体、可燃气体测定中应用较多的有接触燃烧式、半导体式、气体热传导式、固体热传导式、薄膜式(AET)、定电位电解式、红外线式、伽伏尼电池式(测氧)等传感器。一般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但需要及时校正。2.化学分析法作业环境空气检测主要应用容量分析,其测定程序为:液体吸收样品气体→化学预处理→指示滴定。指示剂分为酸碱、氧化还原和配合滴定三种。此外,目视比色法是仍在应用的简单快速的化学分析方法。该法是通过被测物质与特定试剂进行特征显色反应,形成有色溶液与预先依同样条件制备好的标准浓度的溶液进行色度比较而测定样品浓度。3.仪器分析法(1)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本身所具有的颜色或某些待测组分与一些试剂作用生成有色物质,比较溶液深浅的方法来确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比色法。用分光光度计来测定物质的方法叫分光光度法。这类方法适用于对作业场所中部分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测定。(2)气相色谱法这是以气体做流动相的一类色层法。它是由气相色谱分离技术和气相检测技术两部分组成。气相色谱分离原理与一般色层分离原理相同,即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或吸附平衡常数不同。它适用于对作业场所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测定。(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波长区域在近紫外区。其分析原理是将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蒸气中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发射光谱被减弱的程度,进而求得样品中元素含量,它符合郎珀-比尔定律。它适用于对作业场所重金属及其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测定。(4)高效液相色谱法这种方法是用高压下的液体做流动相,高效能的固体颗粒(5~10μm)做固定相的色谱分析过程。它适用范围于对作业场所中不易挥发或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测定。4.各种分析方法的选择要点1)应优先选择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或国际标准方法,其次为行业标准方法或权威机构推荐方法。对非标准方法应进行有效的确认。2)同一化学物质有多种检测方法时,应根据检测目的、监测数据的使用要求,确定被测物定性、定量的可信限。在可信限范围内选择灵敏准确的方法。此外还应当考虑到成本、风险和技术可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不同于化学性有害因素,必须使用特别的仪器,根据其有害因素的特点进行测量。三、作业场所物理因素的检测气象条件的测定内容有气温、气湿、风速、辐射热及气压等。气象条件的测定,除高温、低温环境需要单独测定外,一般在测尘、测毒时同时进行,特别是在评价现场有害因素危害时,更需要现场气象条件的数据。气温的测定通常用通风温湿度计。它可以消除外界风速及周围环境辐射热的影响,仪器开动后3~5min可读干球温度数,即为气温。气湿的测定,一般先读湿球温度,后读干球温度,根据干、湿球温度计的差,查出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的测定有杯状风速计、翼状风速计、卡他温度计及热球式电风速计。前两种只适用于测定较大风速,卡他温度计则因测定麻烦目前不用,故测定室内风速主要采用热球式电风速计,其测定范围可达0.05~10m/s。辐射热强度的测定可分单向辐射热和室内辐射热两类。单向辐射热的测定,可用单向辐射热计。而室内平均辐射热强度可用黑球温度计。对高温气象条件的测定,我国《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中有相应的规定。(一)气象条件的测定1.空气温度测定方法(1)玻璃液体温度计法玻璃液体温度计是由容纳温度计液体的薄壁温包和一根与温包相适应的玻璃细管组成,温包和细管系统是密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取决于液体的膨胀系数(因为液体的膨胀系数大于玻璃温包的膨胀系数)。玻璃液体温度计的刻度最小分值不大于0.2℃,测量精度±0.5℃。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应符合规范ZBY136-83的要求。(2)数显式温度计法该类温度计感温部分采用PN结、热敏电阻、热电偶、铂电阻等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随温度变化产生的电信号,经放大和A/D变换器后,由显示器显示。其最小分辨率可达0.1℃,测量范围一般为-40~+90℃,测量精度优于±0.5℃。2.空气湿度的测定方法(1)通风干湿表法它是将两支完全相同的水银温度计都装入金属套管中,测定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度,计算出空气的湿度。测定设备有机械通风干湿表和电动通风干湿表两种。(2)电湿度计法该类温度计所采用的传感器有氯化锂电阻式、氯化锂露点式、高分子薄膜电容式等。由于环境湿度的变化引起这些传感器的特性变化,产生的电信号经处理后,在仪器上可直接显示空气的湿度。如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感湿电容,环境空气中的水蒸气穿透上层电极与聚合物薄膜接触,吸湿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的相对湿度,薄膜吸收水分改变了探头的电容,从而通过相应电信号获得读数。测量仪器有氯化锂露点湿度计、高分子薄膜电容湿度计等。3.风速测定方法(1)热球式电风速计法热球式电风速计由探头和测量仪表组成,探头装有热电偶和加热丝圈。热电偶的冷端连接在磷铜质的支柱上,直接暴露在气流中。当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加热圈后,玻璃球被加热温度升高的程度与风速呈现负相关,引起探头电流或电压的变化,然后由仪器显示出来。它又有指针式和数显式等两类热球电风速计供选用。(2)转杯式风速表法该法采用三杯式风速传感器,通过光电控制,数据处理,再送3×1/2×A/D显示器显示。其数字风速表的启动风速不大于0.7m/s,测量精度不大于±(0.5+0.05)V。无论采用哪种风速计,使用前应注意对其进行校正。4.辐射热测定方法(1)辐射热计法该法的原理是利用黑色平面几乎能全部吸收辐射热,而白色平面几乎不吸收辐射热的性质,将它们放在一起,在辐射热的照射下,黑色平面温度升高而与白色平面造成温差。在黑白平面之后的热电偶组成的热电场,由于温差产生电动势,此电动势经放大和A/D转换后,通过显示器显示出辐射热强度。(2)黑球温度计法环境中的辐射热被表面涂黑的铜球吸收,使铜球内气温升高,用温度计测量铜球内的气温,同时测量空气温度、风速。由于铜球内气温与环境空气温度、风速和环境中辐射热的强度有关,可以根据铜球内的气温、空气温度、风速计算出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其所需仪器有:①黑色铜球,其直径150mm,厚0.5mm,表面涂无光黑漆或墨汁、上部开孔用带孔软木塞塞紧铜球;②温度计,其刻度最小分值不大于0.2℃,测量精度±0.5℃,测量范围为0~200℃;③风速计;④悬挂支架。等等。5.WBGT指数的测定WBGT指数是用来评价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环境用的。此法可方便地应用在工业环境中,以评价环境的热强度。它是用来评价在整个工作周期中人体所受的热强度,而不适宜于评价短时间内或热舒适区附近的热强度。WBGT指数仪由温度传感器和测量指示仪表两部分组成,其中传感器包括自然湿球、黑球和干球温度传感器。湿球温度、黑球温度、干球温度的测量,都是使用铂电阻作为测温敏感元件,这三路变化电压信号再分别被送到各自的信号调理电路上,直接送到显示器显示各自温度,也可按比例送到加法器,将信号再调理后,由显示器显示出WBGT指数。人耳是灵敏的听觉器官,能接收和感觉声能,可听到的声频范围为20~20000Hz,低于20Hz为次声,高于20000Hz为超声,老鼠可听到次声,蝙蝠可听到超声,人耳对次声和超声都听不到。车间机器发动运行中,机械部件碰击声及气体冲击空气声的频率大部分在1000~5000Hz,引起环境噪声的增强。常用的测噪声仪器为声级计,又分普通声级计和精密声级计两种。如常用的ND-2型精密声级计,它既可测量出现场噪声,又可做频谱分析。如果工人在工作日内接受不同强度的噪声,可根据一个工作日内各段时间中不同水平的噪声,经过计算用一个平均的A声级来表示,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二)噪声的测定1.声级计原理各种类型声级计的工作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有的具有特殊的附加功能。声级计一般由传声器、放大器、衰减器、计权网络、检波器、指示器及电源部分组成。当被测量的声音信号被传声器接收后变成电信号,经阻抗变化器、衰减器和输入放大器,计权网络对信号进行频率计权,使声级计频率响应符合A或C频率计权特性,由表头指示。检波电路还使声级计具有“快”、“慢”时间计权特性,保持电路可保持某时间的测量值,以方便读取。仪表有输出插口,用来使声级计与其他仪器配合使用,如与记录仪或磁带记录仪连用,以进行自动记录。也可与示波器连用,以观察被测信号的波形等。2.标准声源声级计和其他声学测量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都要进行绝对声压校准,从而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声学测量仪器的绝对声压校准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标准声源。声级校准器是由晶体管振荡器和电声转换器两部分组成,产生频率为1000Hz、声压级为94dB的标准声源,由于“A”、“B”、“C”、“D”计权网络在1000Hz处衰减为零,所以声级校准器在使用中与计权网络无关,是一种理想的袖珍校准声源。其声压级为94dB(以2×10-5为参考),声压级精度为±0.5dB(0~+40℃)。3.噪声检测方法(1)一般要求和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读数方法测点确定对本底噪声的修正避免环境因素的影响测量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进排气口的噪声时,进气噪声测点应取进气口轴向,距管口面最小距离等于管口直径的位置;排气噪声测点应取在排气口轴线成45°角的方向上或在管口平面上,距管口平面中心线0.5~lm处。见图7-4所示空气动力机械排气噪声测量

测量方法是将声级计放置在操作人员耳朵位置,或放在生产作业面附近(操作人员离开时),选择数个测点为宜。绘制平面图,标出车间范围,机器布局和种类,标明测点位置。

车间噪声测量

选择多个测点,测点距地面1.2~1.5m,距墙面或反射物不小于3.5m,有风时应在传声器上加防风帽。环境噪声测量目的是为了了解机器噪声的大小。测量应尽量将声级计靠近机器,在空旷车间内,测点可稍远。

车间内机器噪声测量

a)b)图7-4进、排气噪声测点位置示意—测点;a)进气口噪声测点b)排气口噪声测点—测点;d—在(a)中表示测点到管口平面的距离,在(b)中表示测点到轴的距离或管口平面中心的距离第三节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三)振动的检测1.一般要求生产性振动的测量包括振动作业的一般卫生调查,振动源的测试和工人的身体检查等。振动作业的一般卫生调查包括作业场所的一般调查,产生振动的设备,被加工部件名称和硬度,接触振动工人的劳动强度、作业姿势、工间休息安排情况,是否接触其他生产性有害因素。同时测定作业场所(包括车间内外)的气象条件(包括空气温、湿度)。按工人作业情况选择测定地点和测定高度。登记振动工具或全身振动源名称、型号、铭牌记录的工具质量、冲击(或转动)次数、冲击强度、出厂日期,工具温度,被加工部件的质量、种类、硬度。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影响在人群、时间及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或效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以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测试时要记录仪器型号,校准值。测试时先测振动、总强度,对振动加速度数值最大的轴,应再按倍频程或1/3倍频程分频测量其加速度,以了解被测试工具的频率特点,最后计算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需要时可测振幅。2.生产性振动的检测生产性振动的测量有电测振法和机械测振法。此外,还有激光测振法。电测振法是将振动的机械能经换能器变为电能以推算振动的强度。机械测振法用的机械式测振仪由传感装置、记录装置、计时装置和动力装置组成,由记录笔将振动波记录在记录纸上。(1)局部振动测量局部振动亦称手传振动,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系统的机械振动或冲击便属于这一类振动。振动测量中的日接振时间是指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的累计接振时间,其单位为h/d。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ahw)是指按不同频率振动的人体生理效应规律计权后的振动加速度。如果振动测试仪器有计权网络部分(如ZDJ-1型人体振动计),可直接读取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没有计权网络部分的仪器需分别测量各频带的加速度,再按公式计算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公式如下:所谓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是在日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4h时,要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振4h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其计算公式如下:振动的卫生标准限值规定,使用振动工具或工件的作业,工具手柄或工件的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m/s2。

(2)局部振动的测试方法及要求

①局部振动测试点应选在工具手柄或工件手握处附近;②传感器应牢固地固定在测试点;③振动测量应按正交坐标系统的三个轴向进行,取最大轴向的4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为被测工具或工件的振动;④测试振动要先获得1/1或1/3倍频程频谱,然后计算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如果振动测试仪器有计权网络部分,可以直接读数;⑤对于峰值因数很高的冲击振动,测试时要在传感器和被测工具之间加装机械式低通滤波器,以防过载影响测量结果;⑥振动测试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定期由国家计量部门校准。(3)日接振时间计算法

1)对操作时间过短的作业,应以秒表准确测定每次操作所消耗的时间,测10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次操作需要的时间,再乘以日需要完成的该操作次数,即得日接振时间。2)对操作时间较长的作业,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全日跟班,用秒表累计记录全天的操作时间,即日接振时间。3)以上两种方法均应选接振工人3~5人,连续记录3d,计算平均值,最后换算出日接振时间(h/d)。3.全身振动测量对全身振动的测量,首先应注意振动的特点。对直线振动,测心脏位置振动方向上的振动加速度。测量点要尽可能选取振动传给人体的部位。要按振动历程了解工人实际接触振动的时间。三轴方向振动同时存在时,要分别测定,记录有效值,即均方根值。目前,振动的测量仪器主要有ZDJ-1型人体振动计和精密声级计测振系统两种仪器。前者由我国自行研制,携带方便,适于在现场应用,可直接读取计权加速度或计权加速度级。适用的振动频率测量范围为0.3~10000Hz。仪器内设能反映人体对振动感觉特性的频率计权网络,可读取三个轴向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后者需要利用精密声级计(如国产ND2型精密声级计、丹麦BK公司2209型声级计)配备加速度计、积分器、倍频程滤波器组成测振系统可进行振动测量。(三)非电离辐射的检测非电离辐射测量时,其环境条件应符合仪器的使用环境条件,并在测量记录中对其加以注明。测量点位置的选取应考虑使测量结果具有代表性。不同的测量目的应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案。测量时必须获得足够的数据,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1.激光的测量(1)激光的测量要求

①激光器需调至最高输出水平,在消除非测量波长杂散光的情况下进行测量;②激光器和激光器系统对眼和皮肤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测量,应在激光工作人员工作区进行,激光辐射测量仪器的接受头应置于光束中,以光束截面中最强的辐射水平为准;③测量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最大圆面积直径为极限孔径。(2)测量仪器一般根据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和输出水平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

2.22.微波测量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相应波长为lm~lmm范围内的电磁波。一般采用微波漏能仪测量。测试时对测试位置有如下要求:为代表作业人员所受辐射强度,必须在各操作位予以测定,一般应以头和胸部为代表;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辐射时,应予以加测,如需眼观察波导口或天线向下腹部辐射时,应分别加测眼部和下腹部;当需要探索其主要辐射源,了解设备泄漏情况时,可紧靠设备测试,其所测值仅供防护时参考。3.超高频辐射的测量超高频辐射指频率为30~300MHz或波长为10~lm的电磁辐射。测量所用仪器一般为近区场强测量仪。对工作地点场强测量时,应分别测量操作位的头、胸、腹各部位,而对设备泄漏场强测量时,可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cm处测量,其所测值仅供防护时参考。由于仪器天线探头非各向同性,且仅能测电场强度,使用时,应将偶极子天线对准电场矢量,旋转探头读出最大值,测量时手握探头下部,手臂尽量伸直,测量者身体应避开天线杆延伸线方向,探头周围1m内不应站人或放置其他物品,探头与发射源设备及馈线应保持一定距离(至少0.3m)。紫外光照度的检测紫外辐射检测用紫外照度计进行。测量时,应测量操作人员面、眼、肢体及其他暴露部位的辐照度;应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应测量罩内和罩外辐照度。可见光照度的检测照度的测量采用照度计进行。目前普通照度计的探测器基本上是采用硅光电器件,而弱光照度计的探测器多采用光电倍增管。(四)照度的测定第三节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一、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和内容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包括人群间的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评价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措施效果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在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中的作用调查的内容

接触水平是通过对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时空分布的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求出的平均值,是估算个体或群体接触剂量的依据。

人口统计资料包括调查厂矿和必要的地区或全国人口资料。前者是计算接触人口的基础资料;后者则往往是对照的必要资料。工人的健康资料包括门诊记录、职业病档案、既往史、家族史、生育史和个人嗜好等。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

工人健康状况人口统计资料第三节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明确调查目的选择好对照人群准确确定疾病和接触的定义对表格进行有效设计二、调查设计的要求①调查致病原因;②阐明致病的条件;③寻找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④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分类常用调查方法横断面调查分析性流行病学健康工人效应

事件关系

病程元素

其他解释患病率资料要谨慎

横断面调查又称现况调查,是在某一较短的特定时间内一次性调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者的健康状况,并与不接触组进行比较,以研究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关系。横断面调查应注意的问题如右:

(二)分析性职业流行病学调查1.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调查是一种耗时短、易执行、较经济的方法,对于发病率低的疾病尤为适宜。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有:①病例组和对照组除观察因素外其它条件的均衡性;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调查项目必须完全相同,用统一方法同时进行;③一次性调查结果不能直接估计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与某病的因果关系,只能提供线索。因此,下结论要慎重。2.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是选择接触和非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两组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接触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大小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包括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历史性前瞻研究,历史性前瞻研究又称双向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可将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各自的不足。队列研究常用的分析指标有发病率、患病率、标化死亡比(SMR)、标化比例死亡比(SPMR)、RR及归因危险度(AR)等。调查时应注意选择偏倚、失访偏倚、测量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因素等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四、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判断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判断需要具备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的知识。首先要检查调查设计是否合理,方法和数据是否可靠,统计学处理是否恰当。分析时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方法。同一调查资料,用不同的指标和方法进行分析,可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此外,在判断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时,还应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强度、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调查结果的重现性、与一般科学知识的符合程度,以及是否排除了设计和调查过程的各类偏倚及混杂效应等。

职业健康监护是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害,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以保证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促进社会生产力及经济的发展。第四节职业健康监护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指用人单位应安排将从事接触某种或某些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包括新招工进厂准备安排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从无害岗位准备调到有害作业岗位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要对该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相关项目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劳动者上岗前健康状况,鉴定是否有职业禁忌证,是否适合从事该工种作业,为劳动者上岗的岗位安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劳动者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之前健康状况建立基础数据。职业健康检查按其检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四类:一、职业健康检查的种类及目的2.在岗期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对已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即目前已在有害作业岗位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目的是早期发现可疑职业病患者或职业病患者,及时进行医疗观察、诊断、治疗、调换作业岗位、疗养等,防止职业病危害的发展。

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是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人在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包括:从事有害作业的离休、退休、调离时的人员。目的是了解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明确诊断,对职业病患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待遇或赔偿。4.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在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人员进行的检查。目的,主要是了解、确定该事故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是否遭受损害,一旦发现急性职业病病人或观察对象应立即抢救治疗和观察。当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可能遭受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另外,还有对职业病患者与观察对象(疑似职业病病人)的复查、康复和住院诊断观察。目的是随时掌握他们的机体健康受损情况和病情的进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控制职业病的发展和合并症的发生,有效地保护职业病患者和观察对象的劳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延长他们的生存寿命。1.职业健康检查项目(1)一般情况职业健康检查应注意受检者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作时间、既往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史、传染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情况。(2)职业接触史调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职业史,是职业性健康检查的最大特点,也是各种职业病诊断的重要依据。(3)体检项目职业性健康体检项目应执行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中的上岗前和在岗期间检查项目的规定。二、职业健康检查的内容及结果处理2.职业健康检查周期体检周期,即职业性健康体检的间隔时间(周期),应执行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中的在岗期间检查周期的规定。1)有毒物质中除二氧化硫、羰基镍为2年1次外,其他有毒物质为每年1次。2)无机粉尘中矽尘、石棉尘每年1次;煤尘、炭黑尘、石墨尘、滑石尘、云母尘、水泥生、陶土尘、铸尘、铝尘、焊尘每2年1次;其他粉尘每3~5年1次;有机粉尘每3~5年1次。3)高温、噪声、高气压、局部振动、紫外线(电光性眼炎)、外照射、内照射、生物因素(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可能致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的作业、致职业性皮肤病化学物质、致化学性眼灼伤的化学物质、化学物理因素(职业性白内障)、铬及其化合物质(铬鼻病)、致哮喘物质、致牙酸蚀病的酸物和酸酐、机动车驾驶作业每年1次。4)微波、视屏作业、电工作业、高处作业每2年1次。5)压力容器操作每3年1次。6)联苯胺所致膀胱癌,接触后6年起:联苯胺>5%每年1次,<5%每3年1次。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处理(1)个体健康检查结果的处理

1)就业前体检。医疗机构对将要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确定职业禁忌症。

2)在岗期间体检。医疗机构对已经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主要是早期发现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和职业禁忌症者。

3)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健康检查。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人员,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4)职业病患者。按照职业病诊断要求,职业病患者每半年至一年应该复查一次,以便随时掌握健康损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2)群体健康检查结果分析常用职业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群体健康检查结果分析,以评价群体健康状况和剂量-反应、剂量-效应关系。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结束之日起30日内,将检查结果及健康评定以书面方式通知受检单位,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受检单位;受检单位应及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告知员工本人,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是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对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所造成的健康影响做出的综合评价。

(一)评价的要求在进行职业监护评价时,必须出具相应的评价报告,包括用人单位名称;检查时间;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应根据个体和群体检查的有关资料,对职业健康危险度进行评价,包括职业健康危害鉴定、接触剂量-反应评价、职业病危害接触评价、职业病危害特征评价等。三、职业健康监护评价(二)职业健康监护个体评价(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评价以了解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禁忌或易感人群为目的。(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评价以动态观察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和职业病人为目的。(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评价以分清劳动者健康损害的责任为目的。(4)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评价目的是判断劳动者健康损害(中毒)程度,及健康损害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明确健康损害的致病因素,为及时救治中毒者提供有效措施。(一)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根据卫生部颁发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劳动者有权查阅、复印其本人的职业健康档案。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一、评价的分类和依据职业病危害评价主要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对用人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对用人单位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数据。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分为经常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与安全评价、环境评价一样,实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职业病危害评价应在职业卫生学调查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照相应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评价。第五节职业病危害评价二、职业危害因素评价(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是利用现代采样与检验仪器设备,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验、识别与鉴定,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对接触人群健康产生的健康损害,评价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劳动条件的职业卫生质量,为制定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病诊断标准和卫生防护措施、改善不良劳动条件、预防控制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二)化学毒物及粉尘接触水平评价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评估,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采用定点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其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三)物理因素接触水平评价职业性物理因素大都是以能量的方式作用于肌体,这就决定了其对肌体损伤程度与人体接受的总能量值有关,使得其卫生标准与化学因素卫生标准的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噪声、振动、紫外辐射、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激光辐射等物理因素卫生标准,其评价指标和方法多不相同,可见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评价是依据科学的综合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对危害因素的危害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和认定,估算和推断该种危害因素在多大剂量下、何种条件下,可能对接触者健康造成损害,并估测在一般接触条件下,可能对接触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几率和程度,预防对策提供依据。(五)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我国《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中,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最高容许浓度6项指标为基础进行分级的,为使用方便并列出56种常见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如表7-6。指标分级Ⅰ(极度危害)Ⅱ(高度危害)Ⅲ(中度危害)Ⅳ(轻度危害)急性毒性吸入LC50/(mg/m3)<2002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